商务文化范文

2023-12-21

商务文化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电商人才培养的关联,探索高校电商人才培养中传统文化建构的原则、方法与相关内容,为下一阶段传统文化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具体转化实施确定方向,为进一步细化传统文化在电子商务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搭建框架。

关键词: 传统文化体系    高校    电商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担当着培养“2025中国制造”人才的重担,针对当前的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共识。中国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基础文化教育。

对于传统文化在高校电商人才培养中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已有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分析。总的说来,多元文化导致的价值迷惘,使得部分青年学生忽视传统思想价值的优势,失掉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导致人们社会责任意识弱化,使得青年学生道德规范不强。传统文化在很多专业领域、行业中都是缺位状态。目前尚不能摆脱“功利化”教育追求的高校,很难有心情和时间潜心专业领域的文化研究;初露头角的大学毕业生为立足社会求生存不敢有职场“懈怠”。面对市场经济的青年大学生难以获得全面发展自身的自由。一些从事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师疲于应付专业精进提升,常常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探寻,由此,传统文化与高校师生有了更多的分离。

一、传统文化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关联

近十多年来迅猛发展的额电子商务,凭借不断推荐的网络技术、广阔的覆盖面和物联优势等,正在改变国人的生产生活。无论从培养国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是从电子商务专业提质升级等角度,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都是符合时代所趋,也势在必行。高校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针对当前电商行业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出现的困厄局面,要找到切合传统文化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相关点,探索专业人才文化体系建设,探寻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可行性路径,这既呼应了时代召唤,又是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博。以时代、学科、以流传情况等各种分类方式很难穷举其尽。在中华民族中,几千年的沉积形成不少独有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固化为实体,有文学作品、声腔、器物等。后者在今天多数成为文物或收藏品,被妥善保管,常常不与世人亲近。但内隐的文化则常常通过抽象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1]。无论外显的文化形态还是无形的精神观念,都有着诸多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相关联的地方。

以傳统文化中普遍认同的“和”这一生存智慧为例。天地人和、和气生财……“和”的观念体现在人们生活各方面。“和”的功用在于调和。在电子商务专业领域,从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各环节的协同工作,到网络客服沟通技巧,甚至产品的营销推广,都离不开“和”这一传统思想智慧。电子商务活动以销售网站为“调和之器”,综合前期开发、运营维护、物流等多环节,平衡协调,使之实现效率的最大化。网站设计是否符合产品风格定位、布局是否和谐合理,是否满足运营需求;网路客服能否与消费者进行和谐沟通,化解疑问或者矛盾,最终转化为销售财富;电子商务产品的广告文案写作是否能体现产品特性和优势、图文搭配是否和谐;还有在整个行业领域,能否在同质化中寻找突破,与其他同行和谐共处,都是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和”的智慧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观”的体现。

先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将隐形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象化,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过程中,既可以有思想理论方面的植入,又可以应用到实际教育实践中。如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观念、和谐思想、工匠精神、诚实守信等抽象内容,可以落实到电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诚实守信意识,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电商专业的教材、课程设置,诸如电商企业的人才培训过程中,建立相应行业的传统文化体系等。

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当中去”。在传统文化与蓬勃发展且辐射影响巨大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之间,应当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优秀传统文化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行仁爱责任培养、价值观引导、精神引领等,让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涤清迷离、困顿。把传统文化作为专业教育的工具,贯注到电商人才培养中,形成“电商+文化=国货品牌”的健康、优质氛围。诚然,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新形态中的应用转化尚有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克服,但是作为伟大民族的深厚积淀,理清思路,不断探索实践,定将收获双赢局面。

二、建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传统文化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1.客观分析,以问题为导向。

传统文化的内容瀚如星海。在构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传统文化体系的过程中,不能细大不捐,包罗万千。必须理性分析电子商务行业、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甄选切合电子商务专业领域、教育人才培养的传统文化内容。

当前,传统文化与全球多元文化并肩而行。在学习互鉴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不良经济消费文化中败下阵来,忘却或者忽视中国传统文化,集体意识淡薄。这些缺少文化认同的人如无根之木,在生产生活中表现为责任担当意识弱,进取心不强。建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传统文化体系,首先要确定的是强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深挖思考如何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这一路径,解决崇洋媚外、多元一体中传统文化优势和自信不足的问题。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层面,专业内学科交叉多、跨多大,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问题出发,认为该文化体系包含的内容应考虑:

一是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思想价值观相结合的内容。纵观专业领域的杰出者,无不有着对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对于国家、对社会、对“利”与“义”都有着正确的价值引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思想智慧,是教育人才培养可以撷取的思想宝库。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守正是电商专业教育思想引领、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思想基础。其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已属于此类[2]。

二是与新时代行业、市场、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伦理规范的内容。健全的人格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电商从业环境良莠不齐,对于未来电商从业者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心理层面、人格层面的塑造可以到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为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精神树立服务。

三要与行业人才培养发展动力不足相结合。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多精彩的内容,认为学习具有功利价值,但要实现它必须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关乎人才未来的发展。当前电商行业中,不少人满足于单个领域的工作,或者止步于粗浅层次的交叉融合。社会对于电子商务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依旧求贤若渴。传统文化包含求真、思辨、创新、工匠精神等思想意蕴。这些不仅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内在诉求,而且是专业现代化推进提升的必然要求。

2.统筹兼顾,进行目标设计。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建立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联后,应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设定目标,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运用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界限。这一文化目标的设定包括高校的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和电商产业人才培训两个维度。

在高校电商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重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文化体系。联合传统文化学科的师资力量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根据电商专业的发展方向,比如电商运营方向、跨境电商方向、移动电商方向、农村电商方向等,确定学生的文化培养目标。电商运营方向的侧重协调各方、资源共建的传统文化智慧;跨境电商方向侧重传统文化识别、认知、传承;农村电商方向侧重区域传统文化承袭、特色打造,使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承接、转化等。具体到课程教学中,建立“电子商务基础”“商务谈判”“电商策划与文案写作”“管理学”“电子商务网站架构”等课程的传统文化嫁接。在电子商务的实训环节,通过文创产品的打造案例等,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等。综合教学、实训,最终,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人才的传统文化培养定位。

电商产业人才培训是高校電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延伸。文化是一种经年累月的传承和影响,因此,对于学生的企业实训或者实习就业,都应纳入传统文化。作为厚载的精神文化资源库,传统文化为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人员成长提供沃土。目前,一些高校与电商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一些注重文化的电商企业,对于实习实训学生的职业素养、传统文化修养都会制定相应的要求。

3.突出人本为主,采取可行性方案。

在传统文化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文化体系建设中,我们还要从教育角度出发,遵循“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各项研究。在教授过程中,应根据职院学生特点,确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建构体系。多维视角,平等倾听诉求,着眼发挥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取代专业教育的核心地位,但现有的传统文化习得可以通过兴趣引导、正反案例等方式,调动职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成传统美德的传承发扬、人文精神的锻造、文化智慧的生成等。

突出人本思想还要注意思考选取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否符合实现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要求。传统文化通古连今,涉足的内容可谓包罗万千。一些与现代高等教育专业发展相关的内容,因为文献散佚不全、研究力量微弱等难以实现与现代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因此,在探索电商专业文化体系时,不必求新求奇走偏门,而要寻求普遍适用,有利于现实转化的相关内容。一般说来,可以明确到人才培养标准中、进入课本教材中、融入实习实训中的优秀代表资源。

三、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性转化

1.儒家、法家文化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有对理想人格的全面塑造,其中“仁、义、信”三项与法家思想中的“信”是跟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对于国、家和他人的仁爱和诚信,都包含其中。儒家学派: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泛爱众”、义利观,以及后世的传承演绎,都是对现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典材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得、人无信无以立……以“仁”为里、以“礼”为表的儒家人格范式,在电商人才培养中,正是高校要实现的德育育人目标。在电商平台各个领域的商品销售中,学习者和从业者以法家法治为核心,用商鞅、韩非子确立的契约精神和平等观念开展各类活动,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古为今用,焕发出传统文化的新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树立和爱国主题教育。

2.墨家、兵家文化中商业元素的转化。

墨家是最早进行手工业创造的思想流派,鲁班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匠之一。较之其他,在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墨、班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无出其右。墨子制造斧、盾、木弩、蚤爪、连挺等军事工具;鲁班更是“百工之祖”,他巧技制器,发明各类手工工具,博施济众,带动其他领域更快发展。墨家文化中还有重视实践的内容,其“志功合一”“述而且作”的有关论述,对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师资建设都具有深远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创造性。而兵家思想中讲究的“天时地利人和”,电商人才培养了解政策、市场、时节等各种关系的和谐理论和谋动的方法论。

3.儒家、道家中人文情怀的运用。

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推己及人、以和为贵”、道家的“上善若水、独立守神”等思想中,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体现了美、善的人文情怀。儒家先贤们提出“仁爱”的观点,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主张有教无类,强调集体中的和谐,即“和”。道家从万物平等的角度,提出天人合一、扬弃我执,从而树立宇宙生态观和达到精神上的永存。在电商人才培养中,无论是网站设计、平台客服还是后端运维的课程教学,都强调在工作沟通实施中的人文关怀。这也应成为电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

在当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建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传统文化体系的研究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性转化的一个子项目。仅从此项看,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育人环境至关重要。相关政策推进、传统文化基地建设、载体平台搭建……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社会、高校、企业各方多管齐下,开启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文化体系建构,符合时代潮流,富有多重价值。专业文化体系构建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的打造不是一时一处的改革,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韧性,持续推进后续探索。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进行教育转化,实现新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仲呈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方略[J].音乐传播,2017(02):1-5.

[2]宋向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的育人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34-38.

[3]梁健惠.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及转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30-133.

[4]王学伟,宋爽.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党政干部学刊,2018(10):72-76.

[5]银洁.传统文化中人文情怀在现代思政教育中的需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49-50.

[6]杜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关怀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10-3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18CGD037);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K19BZY045)。

商务文化范文第2篇

【摘要】伴随国际金融危机与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仍以“学科本位”为重点,忽略“能力本位”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结合KSAO模型,根据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分析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基础框架的夯实,提升层次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构建阶梯型国际商务文化的课程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国际商务文化 课程构建 实践 创新与创业能力

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体系遵照国家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指导精神,高校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首先必须根据目标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国际商务业务流程为主线确立立体化课程体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贸、管理、金融等领域的商务工作的符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本文结合KSAO模型,根据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特征,分析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基础框架的夯实,提升层次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构建阶梯型国际商务文化的课程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形势

根据对近几年学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分析发现,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改行做起了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有些甚至还无法就业。作为毕业生就业的载体,高校需要的是一种为学生的工作生涯做准备的教育,更需要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须的课程改革,以适应当前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国内高校国际商务文化课程大部分仍以“学科本位”为重点,课程体系的中心和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则稍显不足。以KSAO模型指导的国际商务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是以巩固知识(K)为基础,提高职业技能(S)和加强素质能力(A)作为重要手段,同时把培养其他个性特征(O)作为重要影响要素加以重视。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以学生获得目标岗位所需要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课程内容的建构要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和情感体验与能力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实际操作能力。

二、国际商务文化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课程设置模式仍遵循“学科本位”的思想。尽管商务英语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国内高校国际商务文化课程大部分仍以“学科本位”为重点,课程体系的中心和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弱化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务文化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区域,教学改革后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深度,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即没有体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位”的方向转换,也未能体现国际商务文化需求。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1)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根据教学对象的改变而调整。伴随大学连续数年的扩招,升学率的不断升高,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在高校面前:生源质量下降。商务英语专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下降了,课程设置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致使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到毕业时还是五项技能一项也没有掌握,何谈国际商务文化交流中所需的综合能力。(2)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并不从事商务英语的理论研究,而是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岗位要求他们不仅掌握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不能只停留在“高等教育”的共性问题上,更要体现“应用型职业能力”培养。(3)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为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各高校都在努力建设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客观方面是由于外经贸企业担心实习生可能会对其商业秘密构成威胁,许多外经贸公司都不愿接纳实习生,即使有些外经贸类企业接受了实习生,也不可能让实习生真正深入到外贸业务各流程中去。主观方面是学生思想上对实习的不重视,部分学生申请自主实习,“自主”与“实习”被分割,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真正的实习,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基于KSAO模型,构建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体系

KSAO 模型,即K(Knowledge)知识,对某一特定工作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原则的理解,即执行某项工作任务需要的具体信息、专业知识、岗位知识;S(Skill)技能,在工作中运用某种工具或操作某种设备以及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熟练程度,包括实际的工作技巧和经验;A(Ability)能力,即人的能力和素质,如空间感、反应速度、耐久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的表达能力等内容;O(Other Characteristics)其他特质,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对工作业绩会产生影响的品质,比如人格个性、工作态度、注意细节、守时、个人组织能力、视野等。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职业岗位资质的KSAO模型分析,探究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动相应的教学资源,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商务文化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

该课程体系的设计为4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四个模块相互独立,又需要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仿真操作和素质培养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国际商务文化这门新兴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理性规划,对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对学生的实践等职业能力进行有效的强化。

1.夯实理论基础。K(knowledge)板块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课程的框架教育、国际商务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以及跨文化商务沟通的人文素养培养三个阶梯层次的教学课程体系,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所需的专业理论基础。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打造融 “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培养模式。打破原有课程中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精简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构建中应淡化理论探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把理论性过强,操作性不足的课程删除或与其他课程合并。对应开设的课程为汉语基础与写作、管理学原理、经济应用数学、商务英语视听说、经济学基础等。

2.突出技能培养。S(Skill)板块主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强化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国际商务文化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现代技术创设商务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积极推行案例分析式教学、仿真演示式教学、模拟辩论式教学、实体经营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动态课堂,确保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商务业务技能的培养。对应开设的课程有国际贸易操作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单证操作实务、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等。

3.强化实践操作。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体系和动态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理论知识积累提供良好的途径,但是实际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与商务活动实践、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市场营销等具体的贸易活动紧密联系,结合A(ability)板块要求,通过构建国际商务文化教学平台创设大量的实践模拟训练场所,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直观地参与主要外贸业务环节的仿真模拟训练和企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应开设的课程为国际商务文化、国际商务礼仪等。

创建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实习时,学生可以到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条件下得到真实的国际商务业务能力的训练。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的贸易实际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等能力。

4.开设创业课程。就业难已是常态,自主创业将成为新常态。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全方位的创业课程体系包括:整合师资、经费和课程供给;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构建与外界的常态交流平台(包括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倾斜,指导平台、技术支持、创业资金补贴等);收集、分析和开发地方或校园内项目。

5.贯穿人文素养。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各种文体活动、创新比赛活动、演讲比赛、国际贸易技能比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积极向上的态度等特质。以企业调查为例,学生通过对企业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培养调研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学生再将研究结果整理成项目概述和书面报告,利用PPT、视频进行全英讲解,既能加深学生对其研究企业成功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理解又能展现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精神。

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场从金融领域波及到经济领域、从美国波及到全球的经济危机不期而至。这对本来就不容乐观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也给高校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校必须结合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进一步积极探索并完善国际商务文化课程构建,培养满足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绍全.当前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01).

[2]王胜华,郭跃.基于KSAO模式下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职业能力培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3]罗兴武.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J].职教论坛, 2005(5).

[4]吴时舫.培养外经贸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6).

*2014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项目(外语学科专项)“基于KSAO模型的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编号:WY2014004-A;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基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模型理论研究”编号:GBC1214048。

商务文化范文第3篇

摘要:经济类院校的外语专业多以经贸英语商务英语为主,没有综合类院校浓厚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外语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堪忧,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亟需加强。开设用英语讲述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等等措施已经很有必要。

关键词:外语专业;传统文化;交流

一、引言

随着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新的世纪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和交流必将愈来愈频繁。如何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让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灿烂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推广传播,这应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国青年的主体,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必将担当起向世界传播我们悠久文化的重任。然而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一方面因为学校的人文氛围没有综合类院校浓厚,所受的传统文化素养熏陶有限,另一方面又因为在校期间学习方向多是经贸英语商务英语等专业,毕业后很多同学也直接进入有涉外联系的经济领域工作,对外交流的机率反而更多。那么经济类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水平和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到底怎样呢?他们能否担当起对外传播我们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从教的湖北经济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汉语文化素养及相应的英语表达能力进行了调查,希望能窥豹一斑,了解该校乃至所有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相关能力的真实水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强措施。

二、现状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湖北经济学院外语专业学生,采取以班为单位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的重点有三个:第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第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情况如何;第三、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如何。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选择题形式。列出几种观点由学生选择自己最赞同的一种。该题不存在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内容涉及对传统道德、儒家学说、传统节日以及国画民乐等传统艺术的态度。第二部分采用填空题形式,有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内容涉及历史、儒学、绘画、戏曲、饮食、民族审美心理等传统文化内容。第三部分采用翻译短语的形式,也有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内容涉及传统节日、饮食、民俗、象征性文化概念等。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习者说明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问卷在课堂上由学习者填写并当场收回。为使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课题组从本科和专科各抽取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本科随机抽取的班级是经贸英语Q0543班,是本科三年级学生。专科抽取的是商务英语Q0731班,是专科一年级学生。这样可以比较全面了解外语系本专科学生中国文化素养方面的能力。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一部分测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表一:本科抽样班第一部分测试结果(该班35人,回收有效答卷33份)

该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受测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还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比如对忠孝仁义等传统道德,有93%的人表示从小耳濡目染。而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读书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33%的人表示一直也是他们的理想,57%的人表示会考虑这一理想。对于国画民乐等传统艺术,72%的人表示很欣赏,24%的人表示大致掌握一些。对于自己最喜爱的节日,69%的人选择了我们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欣喜地看到经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和传承。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文化上的危机存在。比如66%的学生对经史子集不太了解。还有对最喜爱的节日的选择,有21%的学生选择了圣诞节,一个舶来的节日和自己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来比较,这一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这深刻的反映了外来文化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中国年轻人的影响,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表二:专科抽样班第一部分测试结果(该班37人,回收有效答卷29份)

该部分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班和专科班学生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差别不大。

第二部分测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表三:本科抽样班第二部分测试结果

该部分设计了8道问题,内容涉及历史、儒学、绘画、戏曲、饮食、民族审美心理等传统文化内容。满分8分,及格分应为4.8分。统计结果显示被测学生最高分8分,最低分0分,平均得分5.03分,及格率为63.6%。最高分为满分,平均分也在及格分之上,及格率也在60%以上,这表明经院外语系的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还是较为丰富的。但是该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最基本传统文化知识,所以最低分为零分的现象以及接近27%的不及格率都应该引起重视。这说明这一部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是极为欠缺的。

表四:专科抽样班第二部分测试结果

比较表四与表三,发现在这一部分专科班和本科班学生差距很大,平均分比本科班少了1.97分,将近两分的差距在总分只有8分的时候是巨大的。而21%及格率相对本科63.6%的及格率也存在巨大的落差。这说明专科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虽然比较积极,然而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却很有限。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第三部分测试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表五:本科抽样班第三部分测试结果

该部分共设计了四组词语翻译,每组包括三个文化概念,第一组涉及节日名称,第二组涉及中国文化的象征性概念,第三组涉及民俗,第四组涉及饮食名称,共12小题,满分12分,及格分应为7.2分。本题最高得分9分,最低得分0分。平均得分5.27分,相当于百分制的44分,及格率为24%。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并不能用英语合适地表达出来。比如,学生们对面包牛奶火鸡等西式餐点的英语表达耳熟能详,而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传统中式早餐稀饭馒头豆浆油条,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哀。这就意味着,在文化的交流中,他们只可能成为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不管主观上愿不愿意,客观上没有能力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弘扬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表六:专科抽样班第三部分测试结果

表六显示专科班学生基本不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湖北经济学院外语系学生,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十分热爱的。他们对传统道德的认同,对民族节日的喜爱,对传统艺术的欣赏,都使我们感到欣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积极的态度之下,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就不是很乐观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尤其是专科班的新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陌生使人忧心。而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则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都十分欠缺了。大学生是中国青年的优秀代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尚且如此有限,就不用说广大的非大学生青年了。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在新的时代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能不能继承下去,能不能发扬光大,乃至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可以说,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位于中国腹地的一般经济学院还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加强该校乃至所有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是十分紧迫,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加强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具体措施

那么,如何加强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呢?我们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开设中国文化内容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采用全英文讲授,或者以英文讲授为主,汉语讲授为辅。这是短期内加强中国文化素养及其英文表达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这样可以全面系统集中地学习中国文化内容及其英文表达,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强化学生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有条件的话,还可邀请外籍老师和外籍留学生参加讨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好奇定会使讨论更生动难忘。

作为本课题的结题方式之一,课题组已经在本校开设了《中国文化概况及其英文表达》公选课,以加强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及用英文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英语教材中应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内容,或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对比的内容。这一点是目前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普遍缺少的。以往的英语教材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忽视了中国文化的英语阐述。这一缺陷亟待纠正。比如在教材中选入中外文化对比的文章以及外国人士介绍和评价我国文化的文章,或者外国人撰写的有关我国历史、文化、民俗、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文章,以帮助学习者多角度地感知母语文化。

第三,英语教师也应该热爱本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这样在英语课堂上不再是单一介绍目的语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知识,而应该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注意补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等。教师可以就教材内容联系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等情况,通过作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讨论等形式向学习者进行中国文化信息输入。还可以任务(task)形式不定期地布置一些中国文化、两种或几种文化对比的作业,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为将来的跨文化交际做充分准备。

第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一方面要主动阅读一些中国文化经典著作,比如经史子集和一些古典诗词古典文学名著等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加深自己的中国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应经常浏览一些国内的英文杂志和报纸,如China-daily、21st Century、Beijing Weekend、Shanghai Star,留心其中中国文化内容的英文表达。还可经常收看CCTV-9的文化节目,从视听的角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享受,学习其中的英语表达。在和外籍友人交流时, 积极主动地向他们介绍我国的丰富文化,这些交流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积累跨文化的经验,更能积极正面的宣传我们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帮助我们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极其启示[J].基础教育

外语教学研究,2003.

[3]王振亚.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

育学院学报,2005,(4).

[6]Samovar, L.A. et al, 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商务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交际學;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引言

在以往很多国际商务活动中发现,许多国际化商务人才在与其他国家客户进行交流时都遇到了文化障碍,即国际化商务人才在国内文化范围内进行表达,而其他国家客户并不能理解我国文化,相反其他国家用户向国际化商务人才输出他国文化时,国际化商务人才也不能理解,这种情况会导致两者交流质量低下,难以促成交易。因此理论上国际化商务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同时也说明跨文化商务交际学与商务英语教学有必要融合,理应展开相关分析,此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提高国际化商务人才多元化文化认知能力

在国际化商务活动中相关人员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国的用户,而这些用户因为所处国家不同,所以文化认知也存在差异,如果国际化商务人才对此没有全面、清晰的认知,就会导致交流质量下降。根据这一逻辑,如果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就能让人才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体系有一定的了解,整体上使得人才多元化文化认知能力提升,这样人才在未来国际化商务活动中就能根据用户文化进行表达,也理解用户文化表达内涵,促使交流质量提升。

1.2加强国际化商务人才文化认可度

同理,假设国际化商务人才在活动中接触到了他国用户的文化表达,如果人才本身不了解他国文化,就很难表现出足够的文化认可度,这种表现可能会让他国用户认为人才不尊重自己及国家文化,使得商务活动的最终结果就是不欢而散,因此国际化商务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文化认可度。这时跨文化商务交际学能够在人才受教育阶段就开始对他国文化进行理解,同时还能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人才接受他国文化,使得人才文化认可度增加,能避免其在未来活动中出现以上问题。

1.3增强国际化商务人才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

在任何形式的交流中,交流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交互关系,如果有任意一方无法接受对方传达而来的信息,或者自身传达信息无法被对方接受,则交流是难以进行下去的,因此国际化商务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而跨文化商务交际学能够让人才掌握如何向他国用户输出中国文化,同时懂得如何在自身文化体系中融入他国文化,并与他国用户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保障人才与用户之间存在良好的信息交互关系,这同样有利于交易促成。

2.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2.1引入“情景教学”方法,培养人才多元化文化认知能力

单纯通过理论教育是很难有效、快速的对人才多元化文化认知能力进行培养的,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建议教师引入“情景教学”方法,借助这种方法对人才开展跨文化商务交际学,一方面促使两个学科融合,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理论教育能力培养问题。在“情景教学”方法当中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国际商务交流环境,环境中存在多个他国用户角色,各角色由人才担任,随后在环境中各角色需要在自身立场上与对方交际,展示他国文化,最后由教师点评,指出不足,再加以改进,同时要适时的进行角色转换,如此循环即可对人才多元化文化认知能力进行培养。

2.2注重心理辅导,加强人才文化认可度

人才对文化是否认可实际上取决于自身心理因素,如果人才对某文化不认可,就说明人才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障碍,反之则不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当教师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时就要注重心理辅导,不能只是单纯通过教学让人才知道他国文化,还要消除人才的心理障碍,这样才能加强人才文化认可度。具体方法上,首先教师应当强调文化认可度的重要性,要让人才知道身为一名国际化商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文化认可能力,至少不要太过抵触他国文化,心理上应当保持开放的态度,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观察,确认人才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哪方面心理障碍,随后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可以凭借自身经验告诉人才一些能避免“尴尬”的技巧,同时也要鼓励人才多去参与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逐步加强人才文化认可度。

2.3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组织人才作延伸思考

在实际的国际商务活动中相关人员会遇到很多跨文化交流问题,因此在商务英语跨文化商务交际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先保障人才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再对组织人才进行延伸思考,促使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表达与文化理解能力提升。首先在跨文化交流意识培养中,教师应当强调国际商务活动的交流环境特征,并向人才提出一系列问题,让人才通过自身思考了解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使得其跨文化意识增强。其次在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基础上,教师可以拟定一些问题让人才进行延伸思考,明确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弱项,树立能力提升方向,如“假设你正在与一名法国用户进行交流,这时你应当用什么礼仪向对方表达友好,才能获得对方的友谊?”。

3.结语

综上,本文对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具体应用方式。通过分析可知,商务英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的主要途径,而作为国际化商务人才不能只具备商务英语专业能力,还要掌握跨文化商务交际方法,因此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明显。依照文中提出的应用方法,能够让跨文化商务交际学与商务英语教学相互融合,同步对人才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英语能力进行培养,可起到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冶.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启示[J].长江丛刊,2018,000(003):115-116.

[2]王鹏.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126-127.

基金项目:武汉轻工大学学科内涵建设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曾葳(1981.0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

商务文化范文第5篇

一、主要的商务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传统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国际商务沟通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其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中国古代哲人的名言“性相近,习相远”,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主要的文化差异有:

1、时间观: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爱德华·T·霍尔把时间的利用方式分为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和各种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性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中欧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具有此类特点。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一时多用”,中东和拉美文化具有此类特点。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视时间为金钱,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都不涉及正题。因此,两个采用不同时间利用方式的经营者遇到一起时,就需要调整,以便建立和谐的关系。

2、空间观:不同群体空间开放程度不同,如美国人工作时开门表示愿意与外界沟通,而德国人工作时喜欢闭门享受安静的空间。空间占有欲不同,有的国家喜欢将所有的空间利益据为己有,而有的国家追求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分工协作。对各自空间保留的需求不同。

3、价值观和道德观:西方的伦理体系重视竞争,鼓励个人奋斗,倡导民众不断开拓进取,通常在取得成就后会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体现自信心和荣誉感。而东方文化鼓励民众遵规守纪,流行中庸主义,主张含蓄的表达和谦虚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过度的谦虚是不受国际主流文化欣赏的。在道德方面,东方强调奉献和助人,而西方人注重独立平等和自我意识,鼓励个人能力,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4、人际交流:商务礼仪虽不是沟通活动中最主要的差别,但其影响不可忽视。在寒暄方式上,中国人喜欢询问对方的姓名、职业等个人情况,而西方人忌讳陌生人问及个人私事,因此在见面的寒暄环节应注意方式和内容,以免礼貌的问候和善意的关心被外方误会为干涉私事。在致谢方式上,通常中国人对于赞美都会谦虚回敬,而西方人推崇自身价值的肯定,总是得意的致谢。在交流上,性格直爽的美国人总是直接简洁,而谨慎又重礼仪的日本人通常不明确说不,尽可能含蓄的推委。在招待方式上,西方人主张自便、自取所需,而中方对待来客热情周到,有时过度的热情被西方人视为不文明。因此,了解不同的文化对商务沟通的影响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习惯风俗,从而在商务沟通中事半功倍。

二、克服国际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的对策

之所以讨论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障碍,就是为了在商务沟通中做到知己知彼,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摩擦,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应立足以下几点来解决文化冲突:

1、从文化冲突到彼此包容、适应。客观地说,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间商务人员的文化敏感意识及相互对不同文化的容忍与理解,但仍有许多人因低估文化对商务沟通的作用而对此缺乏关注。商务活动从事者们必须意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以一种标准来衡量文化的好坏。作为商务人员要避免只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对别人的文化进行解释和评论,减少偏见和歧视。应该把自己置身于对方文化的立场,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如果对方来自受男权文化影响的阿拉伯世界,则接洽之前及间隙为营造气氛的闲谈中,都不宜涉及妇女问题,而且开门见山并不是收效很好的谈判开局策略。与注重礼仪的法国、日本、英国人谈判时,必须注重衣着与规矩从而显示己方的教养与风度;而在一些不太讲究衣着的国家,穿便装也可参预正式的商务谈判。在与德国代表沟通时,必须进行充分周详的准备,井井有条。要成功的与新加坡商家合作则需加深与对方谈判成员的私人交往,努力强化人际关系,可适时适量赠送礼物作为联系纽带,而且谈判之余和谈判结束都要经常保持联系。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克服民族中心论,学会尊重彼此的文化,求同存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与敏感性,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文化差异不会成为商务活动的障碍。

2、加强沟通与交流, 建立相互尊重合作的原则。中外双方合作中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出现分歧与争执是双方通向默契、对观点达成共识的必经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人员只能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经常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对一些不同的观点与行为,双方应从文化差异与思维差异的角度作一些分析,这样才能消除误解、避免冲突、达成谅解、相互理解,最后才能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思维观念、工作方式、交流方式的合作原则。跨国商务沟通中,不同的商务文化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有些代表坚持的原则和礼俗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不可思议的。但千万不要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同样也不要让对方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观,而且这样很容易引发尖锐矛盾。所以当不同文化在谈判场上碰撞时,要学会尊重对方,加强交流,哪怕在极其微小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3、训练沟通语言与非语言,掌握不同的沟通风格。作为一名国际商务活动的从事者,为了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事、雇员、客户进行沟通,必须熟练地掌握公司从事商务往来的那个国家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处处依赖翻译。语言技能促成更容易、更精确的沟通,拉进双方距离,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同时,商务活动从事者必须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文化特征,这也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基本要求。另外,掌握多种沟通风格也很重要。在高情景文化和中等程度的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中,人们往往使用详尽性的沟通风格,用大量的时间进行交谈,详细解释各种细节。

4、洞察不同国家代表文化准则、社会习俗和禁忌。在与国外商务人员交往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多了解他们的习俗与禁忌,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殊讲究而使对方不快甚至于影响商务合作的进程与结果。例如“四”在日本特别忌讳,在谈判场合、送礼的数量、楼层、房号、座次的安排等方面,都要尽力回避。当前,为帮助商务人员避免因不同文化而失礼,在美国已形成价值1亿美元的市场,比较有名的除“哈里斯不同文化培训”咨询公司外,还有设在旧金山的“顶点资源”公司。像英特尔公司等国际企业,都会在这类公司的帮助下,定期为自己的员工举办训练课程,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备无患。

三、总结

上一篇:文化发展下一篇:城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