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软件硕士论文范文

2023-03-10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国课程硕士;专业型硕士;学科竞赛;研究性教学

作者简介:戚欣(195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吕静(196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专业教育;谢宇轩(1984-),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地方建筑类高校专业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编号:06JHQYB0026),主持人:戚欣;2016年吉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设计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创新能力提升训练研究”(编号:201602),主持人:吕静。

建筑类高校是培养和建筑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的学科人才的应用类型大学,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学科和专业。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从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现有200多个领域的39种类专业学位,其中涉及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包括建筑学硕士、城市规划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工程硕士和艺术硕士等专业(见图1)。

专业型硕士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培养模式,具有职业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获得执业技能的培训,强化专业知识与训练的执业能力的训练,更多强调的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需要大批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建筑类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建筑类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型大学,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紧密结合建筑类执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以提高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为目标,构建出新的适合于培养和发掘创造性思维人才的框架,并有助于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建筑类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既要求培养有理工科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又具有艺术院校的美学素养,体现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特征,需要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以培养知行合一的建设领域设计编制和管理领域实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类专业型硕士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尤其是各种生源背景的考生的涌入,导致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与手段错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单一和基本功较弱等方面的缺陷也逐渐暴露。面对建筑类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忽视创新能力与执业培养相结合的问题,高素质的专业型硕士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十分急迫的任务,如何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力求以规范、高效的培养过程控制来保证项目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人才质量,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二、我国建筑类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现状

目前,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培养是一种“师徒式”培养方式,学生从一入学就选定固定导师,大部分时间随特定导师进行工程项目、纵向课题的设计和研究,这种封闭式教学体系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衔接方面,缺乏在教学中把传统设计教学、建筑技术、研究目标进行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训练。因此,如何缓解专业型硕士教育面临机制问题,如何在学位攻读期限内将庞杂的知识科学地进行融合训练?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以学科设计竞赛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对建筑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成为突破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关键。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标准和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借鉴西方成熟的专业型硕士教育模式,使国内的专业型硕士教育在本质上提高执业教育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探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筑类学科设计竞赛作为高等院校研究性教育理念实施成果评价与检验途径,研究性教学是学科竞赛的前提和基础,学科竞赛是研究性教学的表现形式和实施途径,改进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运用的重要平台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目标及能力培养特点

(一)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目标

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伴随英国二战后经济衰退的特定历史背景而来。经济的复苏需要人才的支撑,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促使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超过了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规模。在20世纪60年代《斯万报告》与《罗宾斯报告》中強调的教育向课程硕士为主的重心转移的观点一致[1]。

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培养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与研究型硕士生完全不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硕士的体制(包括制度、政策、法规等)建立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之上。

(二)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能力培养特点

1.为了避免人才培养的流失,英国课程硕士招生资格考核的门槛设置中,对学生本科学历的硬性要求相对较低,各院校对硕士录取条件的把握具有独立主动性。除了取得学士学位可以入学的条件外,甚至某些学校对本科学位没有要求,而是更为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样的招考机制为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受众面积,保证人才培养的数量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而有侧重性和倾向性的选择对应的课程以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的核心在于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质量的保障则融会在日常的教学评估过程中,而不是一刀切式的论文写作过程[2]。

3.课程硕士具有明确的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养过程和相应的教育体系。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职业领域从事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注重多层次的实习训练并开设了大量的实用课程,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推动研究生从授课式向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转变。企业人员或工程师以第二导师的身份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3]。

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对我国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借鉴,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针对不同阶段导向和目的,强调知识传授的启发价值与创造能力培养的新视点,注重多学科的渗透以及前沿理论的发展,通过思考方式的转变来启迪学生的灵感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力。基于学科设计竞赛为导向,依托科研进行实践创新,提倡产学研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培养,构建主干突出,构架清晰,级配分明,学科协同的专业型硕士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见图2)。

(一)以学科竞赛为目标导向,构建具有各自学科特点、突出研究特色和模块组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本研究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提高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突出特征为职业导向性,应用技能多样化、实践性强、内容庞杂是职业培训的主要特征。结合理论课内容扩展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课程设计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以竞赛检验培训结果,进而选取不同竞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二)以学科竞赛作为教学载体,融合“朴实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专业型硕士教学理念,强化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培养目标

本研究根据学科特点以及专业特色,建立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创新能力培训计划满足社会实践的要求,并且以学科竞赛作为检验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能力培训,强调教学体系强调整体性优化,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重的培养模式,并有助于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培养目标。

(三)以学科竞赛作为实施主体,强化以设计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潜力

培养出新的适合于培养和发掘创造性思维人才的模式,构建起建筑类高校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模式。注重的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教育,建立机制监督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导师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设计和科研实践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在教学内容组织中建立起包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方面的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注重训练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4]。

(四)以学科竞赛作为检验方式,注重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强化执业技能的“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以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质量为目标,注重专业型硕士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文化素质、理论基础、创新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全面培养[5]。从专业知识、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将实践教学手段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从社会实践层面弥补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同时在过程中规范兼职教师遴选、聘任、认证、监督的有序化,提升兼职教师的层次,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和科研。

五、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对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训练

本研究注重研究性创新能力的训练框架的建立,针对专业型硕士教学中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创新训练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方面的改革[6]。重点考核整个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创新性培养,通过思考方式的转变来启迪学生的灵感构建培养学生创造力,特别强调利用竞赛平台进行设计实践,将实践过程与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以下五个方面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提升训练研究。

(一)强化以设计师执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能力训练,强调各级别学科竞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原则,从专业型硕士培养的研究性和创新能力入手,以培养和提高学科竞赛参与度为目标,减少教师规定性指导内容,而提倡引导性指导模式。研究生阶段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灵活的“Studio”模式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性设计训练和组织[7],教学过程倡导“研讨式+体验式+实践式”教学方法,强调设计教学的全过程的训练,最终形成“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自主型科研探索方式,注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更新适应学科动态发展,构建团队协作为主导的研究学习模式

进一步凸显建筑类高院的办学特點,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环节得以体系化呈现,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论文讨论及设计竞赛研究小组,对同一课题中的不同研究方向,形成自主讨论、自主探索的科研方式及论文协作方式,灵活的团队协作模式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体验了未来职业中的工作模式。

在研究生低年级阶段,建立机制监督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导师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组织上推行“三实”教学框架,即为“实验”(理论验证)、“实训”(专业技能的强化模拟训练)和“实践”(结合项目真实条件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综合应用)[8]。

在研究生高年级阶段,注重建立研究性创新能力的训练框架,重视分析与思考的设计过程,以“STUDIO”为核心的研究型课程从接轨到并轨的最大突破口,注重技术综合与创新强能力和艺术思维创新高素质,将专业型硕士培养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能力提升训练研究。特别提倡研究方向结合地域环境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各地建设发展出发,训练学生对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经济条件、施工工艺等技术条件的探索。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以“实践应用和职业导向”为特征的實践基地

以工程实践技术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通过综合性、复杂性、现实性的工程项目锻炼,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性与创造性、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自主能力与合作能力相协调统一的多维能力。注重设计训练和科研实践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强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进一步培养专业硕士的设计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新能力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践实习本着“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提升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的专项实习基地和集中实习实践基地,强化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构建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课题与教学手段,对实践基地参与的职业设计师所参与教学的课时要求、工作模式等作出相对明确的界定。

(四)注重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深化专业研究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本研究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来进一步梳理实施的方法和思路,强调创建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培养课程计划,在强调高水平实践能力的职业性要求上,一方面增加不同科目、类别和数量的实践类课程,调整与实际工程联系性较高的内容比例,另一方面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多样型的考核形式,对实践类课程增加考核力度,特别是在科研学习中鼓励学生对自身的科研结论与成果进行应用性检验。

通过综合性工程项目以及各种类型的学科设计竞赛锻炼,分阶段展开研究型设计,挖掘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思维,提升他们活跃的设计思维、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设计竞赛和不定期的设计工作坊设计的全过程参与,逐步训练学生执业性与创造性、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独立能力与合作能力相协调统一的多维复合性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创新设计的实施性。

(五)整合素质教育支撑平台,探索地域文化融入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框架

目前国内建筑教育注重工程技术能力训练而较少文化意识熏陶,尤其缺少传统环境伦理和审美意识指导下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本研究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专业型硕士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提倡文化传承自觉意识与技术创新主动精神相结合,关注学科之间的相关知识支撑,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动态,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支撑平台,从职业实践、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地域文化传承性四个方面建构开放式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的框架。

具体从两方面强化专业型硕士培养的技术措施与手段,一方面是强化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审美意识、文化空间和建筑伦理五方面的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制度规范、评价体系、生态技术、实地调研、IBM协同设计和参数化设计的技能培训,把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成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中体现(见图3)。

通过对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对我国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借鉴和启示,增强提出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创新能力提升训练研究为目标,加强对专业型硕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技能、思维模式和执业能力四方面的培养,系统性的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作用发挥、实践基地的构建等方面加强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强化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解决实际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能力,以学科竞赛为触媒,搭建不同层次的科研体系平台,符合国家对建筑业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起建筑类高校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栾锦红,梁红蕾.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74-77.

[2]陶劲松,张淑娟.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6):13-15.

[3]蒋春洋.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91-95.

[4]杨青娟,沈中伟.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8-112.

[5]吕静.“1+1+3”三段化教学模式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群优化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6):93-96.

[6]蒋家琼.研究生体验调查:英国研究生参与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4(6):105-109.

[7]沈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8]吴晓,王建国,徐小东.建筑学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况及建议——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建筑学报,2014(12):7-11.

责任编辑 吴学仕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一、“在职教师是否享有有偿补课权利”问题的提出

课外有偿补课指公立中小学校在职教师在非正常上课期间收取报酬,对学生开展补课、家教、教辅等补课的行为,课外有偿补课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屡见不鲜。笔者认为课外有偿补课这一现象涉及教育体制、教学思想、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教育公平、教师伦理、家长学生心理、社会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单纯依赖“一刀切”的禁令根本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因而学者有言:“有偿补课一直是我国教育治理的难题之一。尽管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从学生减负、素质教育、行风建设和规范收费等方面出台多个规范,补课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治理。”[1]笔者认为课外有偿补课禁止与否实际上是一个法学问题,涉及法理学、宪法学、立法法乃至行政法学等诸多领域,讨论课外有偿补课禁与不禁之前,要先探究在职教师是否享有补课的权利。

二、在职教师是否享有补课权利的探析

(一)在职教师课外有偿补课是否违反职业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要求中小学教师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视课外有偿补课为违反职业道德的表现,并对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的行为予以相应的处分。一直以来,市场化的课外有偿补课就被视为与在职教师职业道德相悖的行为,仿佛在职教师一旦与金钱沾上边,整个灵魂就腐朽了,教师职业也就遭到了玷污。但是从来如此,便对么?

2017年9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新建、扩建营利性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供给土地。”其明确指出民办学校可以以营利为目的。我们要剔除某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金钱回报等于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指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公立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当然有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教师在法定工作的时间内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而旨在盈利的课外有偿补课,这种不履行教师义务的行为不但会受到道德上的责难,而且会受到法律法规的责罚。

但在他们的职业活动之外,在法定的工作时间以外、在节假日内放弃自己休息的时间,在足额甚至超额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以后,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完全践行自愿原则根据学生的需求举办课外有偿补课进行“裨补阙漏”或者“锦上添花”,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而且只收取合理的报酬,又有何不可?

课外有偿补课行为与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收受学生红包、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有本质差别,后者直接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及财产利益,有损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形象。在职教师收受红包才完成对学生应尽的辅导教育义务,红包没有增添在职教师额外的义务和责任,可以说学生的红包没有对价关系,红包只是为了弥补某些教师贪婪的欲望;而课外有偿补课则不同,学生支付了补课费换取教师本职工作以外的辅导,而教师的本职工作如果也一丝不苟地完成,那么谈何违反职业道德?部分强制有偿家教、课上不讲课下讲的教师进行课外有偿补课也可与收受红包作同样分析,不难得出相同的结论。

另外,课外有偿补课是否涉及使得公共产品沦为有偿服务的问题,笔者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厘清教师本职工作与本职工作之外的有偿补课的区别,课外的有偿补课绝对不是公共产品。至于课外有偿补课影响教师本职工作则属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何监管、规制的范畴。

在笔者看来,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与是否与金钱交换无关,而在于是否在本职工作之外与学生给付的金钱形成了对价关系,在于是否侵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完成本职工作而进行课外有偿补课的教师不应也没有任何理由受到违背职业道德的非难,单纯的有偿不是构成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理由。师生关系的异化必然是由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导致的,既然课外有偿补课并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那所谓异化师生关系也便无从谈起。

(二)在职教师是否享有有偿补课的权利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如下:“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recognize the right to work, which includes the right of everyone to the opportunity to gain his living by work which he freely chooses or accepts, and will take appropriate steps to safeguard this right.”其意指缔约国政府承认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保护公民工作、劳动的权利,这种工作的权利包括每个人都有机会凭其自由选择和接受的工作来劳动的权利,公民有从事经济活动和选择何种劳动方式的自由,也即经济自由权。经济自由权是一项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市场主体的营利动机及行为受到国家的尊重与保护,并排除公权力恣意侵犯的一种能力或资格。

“从宪法学角度来讲,尤其是从西方人权保障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自由权主要可包括以下内容:……第三,营业自由,又叫盈利自由;第四,择业自由,又叫工作自由……”[2]经济自由权并不只是西方宪法保障的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也涉及经济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在职教师通过提供教学服务换取相应的经济利益,属于其正当行使宪法基本权利经济自由权的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舉办各种教育事业。”此处法律应当指狭义的法律,笔者在前文中论述了我国法律关于禁止课外有偿补课的规定不明朗。在涉及公民权利领域,法无禁止即自由,规定不明朗的领域,教师应当享有该种自由,故而该宪法条文也为教师课外有偿补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职教师享有课外有偿补课的经济自由权。但我们知道,权利的行使不是不受限制的,尤其在与其他权利发生冲突时,难免产生优先保护哪一权利、对哪一权利进行限制的问题。笔者在本文问题的提出中归纳总结出反对课外有偿补课的四点理由,上文已对课外有偿补课是否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论述,得出课外有偿补课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结论。那么在职教师课外有偿补课的经济自由权是否会侵犯公共利益,造成权力的寻租,是否侵犯学生的健康权,是否侵犯学生的教育平等权?如果侵犯了这些权利,应优先保护哪一种权利呢?

(三)课外有偿补课的权利是否会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在解决课外有偿补课是否造成学生课业压力过重、身心俱疲,侵犯学生健康权之前,首先要纠正一个因果关系的错谬:并非课外有偿补课导致学生的课业压力增大。而是学生课业压力的增大催生了课外有偿补课的繁荣发展。课外有偿补课既非学生增负的原因,自然不会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四)课外有偿补课有无侵犯学生的教育平等权之虞

平等权是指国家保护公民在类似条件下能得到类似待遇,教育平等权包括入学机会的平等、受教育过程中资源享有的平等、毕业的评判标准平等等。与古典宪法的自由理念产生自由法治观不同,现代宪法是自由和平等理念之混合体,它产生了社会法治观。这种观念之下的政府积极地为公民提供了教育的福利,从而相应地使受教育也成为一种义务。

目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保障教育平等权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并且严格禁止将学校区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在学校里区分重点班级与非重点班级。但是平等权具有相对性,平等权允许存在合理差别,在不同条件下的合理差别对待恰恰能体现平等权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三十七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上诉法律的规定表明财产状况并不构成合理差别,贫富有别的学生应当平等对待,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课外有偿补课属于“买来”的教育资源,越优秀的教师费用越高。只有家庭经济优渥的家庭才可以获得这种教育资源,那么课外有偿补课是否侵犯受教育过程中资源享有的平等权呢?

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的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所指是最为基本的受教育机会的均等,而非某些带有增值性质的受教育机会平等。莫非父母将子女送往国外学习,也是侵犯教育平等权的表现要绝对禁止?课外有偿补课便是学生在基本的学校教学之外进行的增值性教育活动。正式学校教学与课外有偿补课属于不同条件。有偿补课属于正式学校教育以外教育资源,应该与正式学校教育以及在职教师本职教学工作加以区别对待。正式学校教育应当承担起“有教无类”、不区别对待学生的责任,在职教师也绝对不应戴有色眼镜看人,而应当平等对待贫富有别或者有其他差异的学生;而课外有偿补课,其本是市场经济行为,其价格由教师提供服务的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设置一定金额的补课费用准入门槛本就符合经济学规律。

但从另一角度考虑,相对家长和学生而言,教师作为知识资源输出一方,是隐性的权力主体,即使教师完全根据自愿原则,严守师德,课内认真完成所有应学内容,然而都不能完全消除家长疑虑:如果不把孩子送到教师那里补习,有被不平等对待的潜在可能性。故而笔者认为课外有偿补课存在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的学生的受教育平等权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在职教师享有宪法规定的经济自由权可以进行课外有偿补课,但这项经济自由权与学生及其他教辅机构的平等权发生冲突,所以政府有权对包括课外有偿补课这一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但经济自由权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政府绝不能“一刀切”地加以禁止,更不能随意加以剥夺,只能加以合理限制。权利冲突解决的方法便是下文探究的重点。

三、权利冲突的解决

(一)问题的实质

经过层层的抽丝剥茧,笔者得出课外有偿补课规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解决在职教师的经济自由权与学生及其他教辅机构的平等权之间的冲突的结论。美国法律经济学家科斯提出“权利冲突”这一理论,敏锐地发现权利与权利之间是交叉重叠的,科斯认为解决权利冲突的核心问题是:“是否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3]随着人类交往的日趋频繁,在现代社会中权利冲突的现象大量存在,当存在权利冲突时,我们应优先保护何种权利、保护谁的权利?这一问题亟待思考与解决。

(二)对冲突权利之间的关系的几种观点的梳理

权利冲突的解决有赖于理清冲突权利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权利是有位阶的,主张通过权利的位阶来解决权利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此外也有部分学者持“权利平等论”[4]“权利边界论”。

1.权利位阶论

权利位阶论认为权利有高低、有强弱,权利之间存在着实质的不平等。“权利位阶的实质是权利效力位阶或价值位阶。”[5]社会权利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制度化的方式,例如,言论自由在很多国家被认为是优先于其他权利;一种是衡平的方式,即尽管权利体系存在一定的权利位阶,但是,“权利位阶并不具有整体的确定性”。[6]也就是说要在一定意义上或一定限度内才可以对权利位阶进行排序,哪种权利优先需要由法官针对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做出合乎情理的处理。

2.权利界限论

有学者认为:“大家忽略了任何权利都有自己的边界(范围),只要人们找到边界,不越雷池一步,根本就不会发生所谓的权利冲突。”[7]随着对冲突权利的界定和重新厘清,权利的冲突便也不复存在。界限的确定便意味着在界限之外便不享有这样的权利,这实质上是错误的。某一权利遭到合理限制,并不等于否认这项权利的存在。作为传统法学理论观点的权利与权利之间是泾渭分明的权利界限论:“严格依法界定并保护一个人的合法权利时,实际上也就是界定和保护了他人的权利。”[8]这一观点早已遭到颠覆。

3.权利平等论

有学者认为权利平等论对所有权利一视同仁,无法说明解决权利冲突意味着什么,因而不赞同“权利平等论”。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批驳。学者认为法律体系虽有位阶,但权利体系没有位阶。“因为在具体的事件和案例中,权利都是具体的权利、现实的权利,而不是抽象的权利、理念的权利。在具体的权利、现实的权利发生冲突时,都有具体的背景。”[9]是故,我们不应该预设权利的位阶,那种“高位阶权利优先于低位阶权利而获得保护”从根本上与宪法精神相悖。当出现权利和权益上的冲突时,要进行协调、平衡。

(三)权利冲突的解决

目前,权利边界论早已遭到了淘汰,而权利位阶论与权利平等论的争议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笔者认为这一争议是没有意义的,探究冲突权利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为了解决权利冲突。无论是权利位阶论的“具体情况做出合乎情理的处理”,还是权力平等论的“协调、平衡”,都是通过“比例原则”来优先保障某一权利,并对另一权利的侵害做到最小。

“比例原则”是行政法中评价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是否合理的基本原则。其体现的基本内涵是“要对手段的成本和目的实现的收益之间进行对比”。[10]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包括三项具体内容:①适当性原则,行政机关所选择的具体措施应当为法律所必需;②损害最小原则,行政机关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某一行政目的的,应当采取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③合目的性原则,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目的,“不得超过实现行政目的所追求的公共利益”。[11]根据阿列克西的理论,权利R1和R2在C情形下相冲突。根据比例原则的要求,衡量要遵循如下三个步骤:①确定R1不被实现或侵害的程度;②确定R2实现的重要性;③确定实现R2的重要性是否足以正当化对R1的侵害。

通過比例原则的衡量,可以判断出C情形下R1、R2的优先保护顺序。假设在C情形下衡量的结果是R1优先于R2。如果R1在C的条件下具有法律效果Q,则成立一个以C为构成要件、Q作为法律效果的规则:C→Q[12]。

借助阿列克西的此种方法,对权利冲突的优先保护才能趋于理性。对于教师的经济自由权与其他教辅机构的平等权冲突而言,其法律效果无非保障教师的经济自由权Q2或者保护其他教辅机构的平等权Q1。而如何明确情形C的范围成了解决教师的经济自由权与其他教辅机构的平等权冲突的关键。在课外有偿补课的对象为在职教师执教班级学生的情形C1下,在职教师执教班级的学生往往对该位执教教师存在严重的依赖,其他教辅机构的平等权R1遭受了严重的侵害,虽然在职教师的经济自由权R2也具备一定的重要性,但这种重要性不足以正当化对R1的侵害,故而在此种情况下C1→Q1;在课外有偿补课的对象为在职教师执教学校除其执教班级学生以外的情形C2下,学生选择该在职教师或者课外教辅机构主要依据的是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也会受到该在职教师与其在同一学校的一定影响,其他教辅机构的平等权R1因此而受到轻微的侵害,在职教师的经济自由权R2具备重要性并且这种重要性足以正当化对R1的侵害,故而在此种情况下C2→Q2。笔者认为在教师的经济自由权与其他教辅机构的平等权冲突的情况下,应以是否对在职教师执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课外有偿补课作为区分C1和C2的界限和范围。

参考文献:

[1]姚金菊.全面准确理解严禁有偿补课规定[J].辽宁教育,2015(20):12-13.

[2]林来梵.宪法学讲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04.

[3](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盛 洪,陈 郁,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42.

[4][5]王克金.权利位阶、权利平等抑或权利边界——以权利冲突的解决为视角[J].长白学刊,2010(4):86-90.

[6]林来梵,张卓明.论权利冲突中的权利位阶——规范法学视角下的透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9.

[7]郝铁川.权利冲突: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J].法学,2004(9):3-6.

[8]苏 力.《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J].法学研究,1996(3):65-79.

[9]刘作翔.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法学,2002(2):16.

[10]纪海龙.比例原则在私法中的普遍性及其例证[J].政法论坛,2016(3):95-103.

[11]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51.

[12]张 翔.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制定有效、合理的县级公立医院中层干部培训方案以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在天津某县级医院对84名中层干部进行了培训需求问卷调查,对20名中层干部进行了访谈。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和EXCEL20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天津某县级医院中层干部十分需要系统的管理培训,对医患沟通、执行力和学科建设的需求排在前三位,不同性别、学历、职位和工作年限的干部在培训内容、形式上的需求存在差异。结论:县级公立医院应充分重视中层干部管理培训,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和人才发展战略,培训要分阶段进行、因人而异。

关键词:县级公立医院;中层干部;管理培训;需求分析

县级医院是基层三级医疗网络的龙头,新医改明确要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辐射网络,通过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改革目标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中层干部在组织中起着上传下达、中流砥柱的作用,县级公立医院中层干部的能力、素质关系到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然而现实中大部分干部都是业务出身,缺乏系统管理知识。培训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使用最普遍、最频繁的方式,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的起点和基础,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为了了解县级公立医院中层干部在医院管理上的培训需求,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本文对天津某县级医院的84名中层干部进行了管理培训需求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天津某县级医院中层干部中抽取121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4份,中层干部包括职能科室正副主任、业务科室正副主任和正副护士长三类。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在咨询专家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制培训需求调查表,该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性别、年龄、学历、职位、职称、担任现职务年限和工作年限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中层干部参加医院管理培训的现状,包括是否参加过医院管理培训,如果参加过则要勾选出参加的课程、频率和形式,并回答管理知识的来源这一问题;第三部分是中层干部的培训需求调查,包括培训的内容、频率、持续时间和形式四个方面,培训的内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调查样本的需求程度,量表中的16项培训内容来源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构建的县级医院中层干部胜任力模型,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ɑ系数为0.92;结构效度的检验采用主因子分析并正交旋转的方法,各因子的特征值均>1,载荷值>0.4,累计贡献率为62.82%。收集的数据用SPSS19.0和EXCEL2010进行统计分析。

2.访谈法

随机选取天津某县级医院的20名中层干部进行单独访谈,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了解他们的管理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询问他们对调查问卷的意见和理解。

二、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84份,其中职能科室正副主任22人(占26.2%),业务科室正副主任37人(占44%),正副护士长25人(占29.8%)。女性53人(占63.1%),男性31人(占36.9%)。年龄50岁及以上的35人(占41.7%),大专及以下学历的51.2人(占51.2%),工作21年及以上的有56人(占66.7%)。(见表1)

(一)医院管理培训的现状

有效问卷中61人(占72.6%)参加过医院管理方面的培训,其中15人(占24.6%)参加过3门及以上的管理培训课程。现有医院管理培训以执行力和科室管理为主,参加次数在4次/年以内的有47人(占77%),每次培训持续一到两天,58.4%的干部接受的是内部培训。被调查者的管理知识主要来源于工作经验和上级指导(见表2)。

(二)医院管理培训的需求

1.不同类别被调查者在培训内容上的需求程度及差异

将16项培训内容按照得分的均值降序排列,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医患沟通与法律风险防范、执行力和学科建设(见表3)。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位、担任现职务年限和参加工作年限的被调查者在培训内容上的需求差异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当样本数为2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样本数大于2时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A检验,Sig.〈0.05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

如表3所示,不同性别的被调查者在服务质量管理和执行力上的需求有显著差异,分别有69.8%和73.6%的女性认为非常需要服务质量管理和执行力培训,明显高于男性。学历不同对学科建设的培训需求也不同,认为非常需要的大专以下学历比本科学历高20.9%。不同职位的被调查者在营销管理、沟通能力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均存在显著差异,88%的正副护士长认为非常需要培养沟通能力,远高于职能科室和业务科室正副主任;76%的正副护士长认为非常需要学科建设,也高于其他两类职位;业务科室和护士长比职能科室更加需要营销管理。不同工作年限的中层干部在营销管理、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上存在显著差异,工作16~20年的更重视营销管理培训,工作20年以上的人(35.7%的人认为非常需要)更注重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的培训。

2.不同类别被调查者在培训时间、频率上的需求程度及差异

如表4所示,46名被调查者(占54.8%)选择了一个季度培训一次,42人(50%)认为一次培训持续一天及以下较为合适,选择持续两天的人也较多(占41.6%)。不同种类被调查者对培训时间、频率的需求没有差异。

3.不同类别被调查者在培训形式上的需求程度及差异

培训的形式按均值高低排序前三位分别是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专家讲授(见表5)。不同工作年限的人在案例教学上存在显著差异,87.5%的工作15年以下的人认为案例教学非常好,工作15年以上的人则不到一半。

三、讨论与建议

(一)县级医院中层干部的管理培训应得到充分重视

受访干部反映平时以业务学习为主,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培训,现有的管理仍然是基于经验和上级命令的粗放式管理。现有管理培训以科室的日常管理和上级任务的执行为主,停留在基本管理知识、技能的灌输阶段。如果按一天6学时算,大部分受访者一年的管理培训不超过48学时,这么短的时间内肯定无法系统、有效的学习医院管理。访谈当中不少人反映培训形式枯燥,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要求优化内部运行管理、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完善以安全、质量和效率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大型三甲医院、民营专科医院的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对县级公立医院的病源构成极大竞争。一些县级公立医院自身管理混乱、粗放,中层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和执行力,更加阻碍了医院的发展和功能发挥。

从提升中层干部的素质着手,变传统经验式管理为现代科学管理,是增强县级公立医院竞争力、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调研中所有受访者都认为医院管理培训十分必要,工作中遇到的沟通、激励和执行等问题亟需专家的指导和出谋划策。国家和社会应重视县级医院中层干部的管理培训,提供更多经验交流、培训学习的机会。

(二)县级医院要制定、系统的培训体系、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发展战略

天津某县级公立医院人才结构老化,新生代力量缺乏,没有合适的接班人。被调查的中层干部年龄50岁以上、大专以下学历的居多,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县民相知相熟,工作经验丰富;劣势在于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僵化,工作斗志和积极性减退。

为解决该县级医院人员老化、人才短缺的问题,应制定合理的人才进入和退出机制,一方面吸引、引进医疗、管理人才,挖掘现有人才的潜能,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三步走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科室主任、业务骨干的带教方案,培训、进修、出国交流等继续教育方案等。培训体系应符合阶段需求,灵活安排时间和形式,为保证培训效果总学时应不少于72学时/年,授课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避免空谈理论。年度培训结束后医院应及时评估培训的效果,实际工作绩效是否改善,以实施、调整新一轮的培训计划。另一方面要将不再胜任的干部调离核心管理岗位,合理安置。

(三)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培训需求差异实施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管理培训

县级医院中层干部的岗位职责、角色定位和日常工作主要是管理科室、落实医院制度和上级指示,因此执行力、学科建设和科室管理是基本的培训内容。近几年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频发,除了经济原因和制度因素之外,医患间沟通不畅也是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与患者有效沟通、防范相关法律风险就成了亟需加强的能力。

性别、学历、职位、工作年限等基本人口统计学因素很有可能影响县级公立医院中层干部对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和在培训形式上的偏好程度,因此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应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以天津某县级医院为例,对女性干部要更加注重执行力和服务质量管理的培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应加强学科建设方面的培训;护士长由于工作性质会更加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工作20年以上的干部会认为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他们对案例教学的接受程度不高。只有综合考虑不同类别的中层干部的主观培训需求差异和县级医院的客观培训要求,才能将个人的能力素质提升、职业生涯发展与医院的发展壮大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袁青.医院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3,(12).

[2]杨莉,裴丽昆,李树强等.医院中层管理者培训需求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2007,(9).

[3]吴晓艳,傅喆,杨双齐.医院后备中层干部培训需求调研[J].医院管理论坛,2012,(6).

[4]徐倍.医院中层干部培训需求及执行力模型构建[J].医院管理论坛,2015,(2).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对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护理人员应加强继续护理学教育。提出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探讨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eal Eduation简称CME)是指在巩固、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为主的一种终身性医学教育(包括岗位培训和知识更新)。护理继续教育旨在增进在职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当前,世界护理学科的发展很快,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不断涌现。一次性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护理要求。如果大部分护理人员参加工作后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系统培训,长此以往必将造成护理队伍群体素质下降,专业理论水平低下,知识结构单一。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进行继续教育。我国正在兴起的继续教育,为护理人员的再进修和学习提供了充分条件。

一、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继续教育是促进护理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护理新项目、新制度不断得到应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据有关资料统计,连续5年不学习,知识陈旧率达50%,8年不学习,知识陈旧率将达75%。因此,护理专业技术人员仅靠学校教育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在职培训,不断充实护理专业基础,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继续教育是提高护理队伍素质的重要方法

由于历史的原因,护理教育一度没有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前期,大批训练不足甚至根本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大量进入护理队伍,素质不可能高。另外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中专毕业生,知识老化,尽管职称高,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有的还不如低职称的护士,形成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失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一些领导放松了必要的思想教育,常常以扣罚奖金作为手段,导致护理队伍中讲实惠的多了,讲奉献的少了;认为护理工作太辛苦,付出多,得到少,思想波动大,护理队伍人员流失严重。医院是服务性行业,担负着全体人民的医疗保健的重任,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显然有悖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正确地指导护理实践尤其不可缺少。

(三)继续教育是完善护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续教育的任务是使护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拓展、加深和提高,使其知识结构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近年来,护理学的一些边缘科学发展很快,作为一名优秀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T型知识结构,做到横向知识(自然科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有宽度,纵向知识(护理专业知识)有深度。随着护理工作职能的扩大,护理人员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而且要走向社会,面对人群,服务的内容更是加深,方式更多,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因此,在职护理人员知识和能力得到拓展、加深的同时,完善护理专业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从事专科知识深度与全科知识广度之间的矛盾

临床护士主要来源于中等护士学校,毕业前学习内容主要为护理基础和专业课程,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比较局限。因此,绝大多数护士在进行临床实践之初,对该专业的许多知识掌握不扎实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资深护士由于只从事该专业的临床护理工作,缺乏科室间的交流,仍然存在着“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但作为护理专业的实践者——护士不仅需要具备尊重人、关爱人、对工作负责等职业道德素质,更需要具有一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特别是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护理工作渗透着多学科内容。临床护士无扎实、全面的知识技能,将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掌握单一技能与其他技能欠缺的矛盾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每个专业技术和操作分工更为精确,专业趋于窄而精。目前临床上有一种倾向,似乎更需要“能工巧匠”样的实用人才,而忽略了对护士专业基本功的锻炼和培养。某些医院领导也认为护士工作的主体内容是医嘱的“机械”落实,而护士工作水平的高低应以其操作技术的熟练水平为衡量标准。随着护理专业和健康观的发展,护理工作的核心已经延展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各项内容。这就要求护士不能只掌握单一的技能,而需要掌握包括专业能力、心理护理、康复指导以及护患、医患间的沟通等其他技能。

(三)临床护士服务意识淡薄与病人要求提高服务水准之间的矛盾

虽然21世纪的护理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树立以优质服务和技术取胜的质量意识为护理发展的方向。但长期存在于临床的护理人员短缺问题使得护理工作繁重而忙碌,多数护理人员已成为医嘱的机械落实者,很少过问病人与治疗无关的感受,不知不觉中淡漠了服务意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总体服务模式、服务范畴、服务要求、服务深度的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也是一种服务性职业,服务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护理服务质量和医院声誉。目前的护理模式提倡“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适应这种服务理念,就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是否得到方便、快捷、舒适、安全、满意的服务,作为护理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措施

当前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按照21世纪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强化专业培养目标,重视护理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领导重视

要搞好继续教育,首先领导必须重视,把继续教育列入医院工作的议事日程,全面、系统地制订轮训计划,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二)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搞好护理人员继续教育

现代医学继续教育要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特点和优势,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视频会议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护理继续教育方式有视频点播、视频广播、远程护理教育、虚拟多媒体护理实验、远程护理等。

(三)注重层次教育,使职称和能力相一致

针对不同护理人员,实施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培养护理工作所需的多维人才。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护理人员,可结合工作需要,加强“三基”训练,使其尽快将理论知识与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对优秀护理人员可选送参加脱产学习或鼓励其参加护理自学考试,从学历和理论提高一个档次。中年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在医院是骨干力量,担负着重任。这些人面临知识逐渐老化问题,有必要进行知识更新,但由于这些人家务重、精力不足等因素干扰,不能长期脱产学习,适宜于短期培训,专科进修。年龄较大的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更显著,应积极给大龄护理人员创造条件,用组织外出参观,参加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电化教育等形式,使其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医学动态,同时鼓励其积极参加和配合教学、科研和护理管理。

(四)根据护理工作的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选择性

在护理知识更新方面,如果再从基础知识讲授就会失去兴趣,应多增加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概念,使护理人员尽快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所谓实用就是教学内容应结合护理工作实际,补其所需,学以致用,让学到的知识在提高质量上见效。例如,用演讲会的形式激发和诱导护理人员崇高的护理职业情感,使之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五)考核继续教育效果

考核能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护理部领导要经常检查教育计划落实情况,定期考核,并将学习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另外,晋级与继续教育相结合考虑,规定在职护理人员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方可晋升。

参考文献

[1]沈宁,何仲,梁涛.统一思想,创立新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J].中华护理杂志,2000,(10).

[2]王金民,井西学,赵国志.因特网时代现代医学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医学教育,2001,(6).

[3]李曙华.信息时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教育[J].教育研究,2000,(11).

【责任编辑:郭延彬】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到互联网的未来将会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天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在职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大数据的建立,使目前在职会计人员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将会被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数据提取所取代。从事基础性工作的在职会计人员将面临转型、失业的危机。本文从在职会计人员自身的发展出发,结合会计人员的层次结构,指出相对应的转型提升路径。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在职会计人员;管理会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04

1 前 言

会计行业从以算盘作为核算工具的手工记账时代开始,经历了以会计电算化软件为核算工具的电脑记账时代,现已步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使大数据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加剧,在职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将会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发生重大的变革。

大数据包含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是指日常生活和管理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处理、汇总的,超过传统数据系统处理能力的数据。大数据有量大的特点,其数据容量超越目前我们接触的MB、GB、TB,升级到PB、EB、ZB等。大数据涵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具有多样性,从处理速度看有高速运行的特点。大数据来自于真实的社会生产生活和管理服务过程,具有真实性。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数据采集把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经过数据聚合、数据清洗变成对我们有价值的结构化数据,再利用存储设备将其存储起来,以备我们日后使用。未来大数据将会成为企业的信息化资产,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

目前,在职会计人员的工作经济附加值低,主要是对事后的单据进行基础性会计处理。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会计的工作内容将改革,人员需求数量将剧减。对于在职会计人员而言,寻求自身的转型发展路径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由于大数据的使用,会计人员转型问题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从目前国内学者对传统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人员转型的研究情况来看,普遍是从外部环境方面提出的。包括从企业培养人才的角度,提出企业要尊重人才,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从会计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传统会计人员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管理会计人员的崛起;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提出对传统会计人员转型的要求和途径。鲜见从在职会计人员自身的情况出发,结合在职会计人员本身知识结构、业务技能水平等因素的转型发展研究。本文基于大数据时代,根据在职会计人员自身发展需求、发展定位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对该转型发展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层次,使在职会计人员从自身定位出发,向对应的管理会计层级靠拢,实现最小跨度的过渡。旨在适合大多数的会计人员,体现个性化要求。

2 大数据时代下在职会计人员的新知识结构体系

大数据时代下,在职会计人员仅凭原有的知识结构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不想被行业进步而抛弃的在职会计人员必须要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职会计人员应在日常的工作之余,学习更新以下知识体系:

2.1 大数据方面的知识

学习了解大数据相关的知识,比如: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数据库、数据挖掘、数据清洗等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2.2 与大数据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

学会使用各种办公软件,学会使用可供数据分析的函数及简单的命令语句、学习了解数据库中SQL语句的编写和识别。

学习进一步处理会计大数据相关的工具。例如:SQL、MATLAB 、Splunk等软件。

2.3 管理会计及决策支持方面的知识

在职会计人员应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与管理会计有关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掌握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比如: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风险管理、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评价、财务决策、绩效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结合管理会计工具书,着重培养管理会计以下的能力:(1)治理和风险管理;(2)战略规划与执行;(3)绩效管理与计量;(4)规划与预测;(5)产品和服务支持;(6)价值创造。学会使用管理会计类工具: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等。培养管理会计应具有的写作、分析、战略、绩效评价、成本控制、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朝着成本分析师、管理会计师(CIMA)方向发展,终极目标朝着会计领军人才、CFO进发。

3 在职会计人员的转换提升路径

在职会计人员转换提升路径应结合自身学历、经验、背景和对未来的定位来综合考虑转型问题。以下从三个层次来介绍在职会计人员的转换提升路径:

3.1 业务型管理会计人员

业务型管理会计人员是指在管理会计领域中从事一般业务的管理会计人员,在管理会计人员中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应具备以下的能力:

3.1.1 分析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下,在职会计人员将精力投入到报告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中去。结合大数据的数据提取、数据挖掘提供领导所需的经营绩效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与新业务定价分析等资料,使企业对未来的经营情况及盈利能力的预测数据更加准确。

3.1.2 为产品和服务提供支持的能力

管理会计应将触手深入到产品和服务中去,将工作内容拓展到生产、销售、研发中去。为生产部门提供成本分析、为销售部门提供销售分析等数据,有利于公司各环节成本费用的控制,发挥监控成本费用的功能,有效实现服务管理的目标。

3.1.3 价值创造能力

价值创造能力要求管理會计人员学会使用相关的管理会计工具,例如平衡积分卡,作业成本法等。将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运用到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以及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去,发挥价值创造的功能,有效实现创造价值的目标。

3.2 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

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在业务型管理会计人员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随着国家政策一路带一路的实施,我国的企业会更多的涉及到收购兼并、对外投资、引进投资人等国际性业务,这就要求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提供财务可行性分析,兼并收益分析等资料供领导型管理会计人才决策。

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将工作重心放在企业预测、控制、评价、税收筹划等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中去。

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应着眼于未来,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分析,使财务数据更具有指导意义。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进行风险点的挖掘,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财务制度设计方面规避和降低风险。

根据财务总监制定的财务战略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实现财务战略目标。

3.3 领导型管理会计人才

领导型管理会计人才在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全局意识能力,达到CFO的能力要求。

领导型管理会计人才要有宽广的视野,要学会跳出财务思维看待财务工作。建立全局视野,从财务结合业务、销售、人力等多方面进行全局性通盘考虑,利用CIMA 战略计分卡等管理工具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在全局视野的基础上制定与公司经营发展相一致的财务战略目标,制定财务战略规划,监督财务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财务战略的目标。

结合《成为胜任的CFO》对培养领导型管理会计人才的指引。胜任企业最高财务负责人,需具备以下核心能力:财务战略管理及制定,公司治理,财务报告,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并购与重组可行性决策,税收筹划决策,价值创造与全面预算管理,审计监督与内部控制,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信息系统,经营责任与资产管理。这些能力是自身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结构及远景规划决定的。

在职人员在转型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定位,寻求最适合自己的转型发展提升路径。

4 与时俱进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在职会计人员,要认清行业未来的发展和趋势,转变我们固化的思维,从传统的会计行业中走出来,向管理会计方向转型。大数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职会计人员转型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适应转型,在职会计人员应结合自身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对未来的职位定位来综合考虑转型提升问题并规划适合自己的转型提升路径,实现在职会计人员的跨越式发展。

根据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VR或AR等技术都将融入会计工作中,在职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在科技发展的大潮下,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彩霞.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1):32.

[2]李守武.会计改革与发展之管理会计实践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6(19):2-6.

[3]唐勇.财务共享服务下传统财务人员的转型[J].财会月刊,2015(19):18-21.

[4]袁绪民,陈琦,张黎群.财务共享服务下财务人员的转型出路[J].财会月刊,2014(3):22-23.

[5]屈涛.财务共享:传统会计的时尚演进[N].中国会计报,2013-09-27.

[6]许金叶,许琳.关于企业会计转型的一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3(12):47.

[7]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为胜任的CFO[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工商管理硕士论文下一篇:软件工程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