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27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②明霁色③,

城中增暮寒。

【作者介绍】

祖咏(669—746?),洛阳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炼。 【注释】

①、终南:山名,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②、林表:树林外层与近空处均称林表。 ③、霁色:雨雪止歇。 【语译】

终南山的北岭啊分外地秀,峰顶的积雪啊在云端里浮。山林的上空啊天色已放明,长安城里的人家啊饮食感觉晚来天变寒。 【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五首六韵(十二句),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

此诗写的是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清朝诗人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

2、送灵澈①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 杳杳③钟声晚。 荷笠④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刘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 【注释】

① 灵澈: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云门寺。 ②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③ 杳杳:远去状。

④ 荷笠:背负笠帽。这时游方僧人代表性的装束。 【语译】

竹林寺深藏在青苍之中,告晚的梵钟声,渐远渐杳。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背负的斗笠上,一抹夕阳返照。归去吧,越中的青山,正迎着你——远行独归人。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3、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 北斗阑干南斗斜②。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介绍】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注释】

①半人家:月影西斜,故月光半照。

②“北斗”句:更深时星象。北斗、南斗俱为星名,古人以二星在空中位置计算夜时。阑干,横的意思,与“斜”字互文。 【语译】

夜已深,月偏西,清光半照人家;北斗横,南斗斜,星光已依微。今夜人不眠,偏感得,春气萌动送暖意;百虫醒,鸣声新,初透窗纱——碧如洗。 【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更深景象,“半”字极佳,星光依微,月色半照,这居处半明半暗,静谧到了极处——如全明,便无如此效果。——万籁俱寂中窗外忽传来初度的虫鸣,诗人这才惊喜地感知,春,已在夜色中飘然潜回人间;后二句因果导致,因虫声而知春,却于末句写虫声,又不绝的余音。“新”、“透”、“绿”三字连用,尤宜细细品味,从中似乎可以感到诗人的喜悦之情。

4、大林寺桃花①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③, 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注释】

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 ②芳菲:花草。 ③长:常。 【语译】

人世间的四月,所有的花儿都已凋谢,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人们常常抱怨春天一去难以寻找,却没想到,它反而到这里来了。 【赏析】

诗人用桃花来替代春天,把春天说得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似的。构思十分巧妙,语言灵活风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5、题金陵渡①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②。

【作者介绍】

张祜(约782~约852),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其诗或感伤时世,或歌咏从军,以乐府宫词著称。其宫词写宫女幽怨之情,有感而发,平易自然而不流于浅俗。 【注释】

① 金陵渡:渡口名,当指润州西津渡,在今江苏省镇江江边。唐时镇江亦曾称金陵。

②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象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瓜州:又名瓜洲,瓜埠洲。在今江苏江都江边运河口岸,斜对镇江。 【语译】

金陵渡畔小山楼,旅人宿,一夜望江自可愁。夕潮落,夜江静,明月斜;唯见对岸,两三星火,莫非是瓜州? 【赏析】

此诗写诗人的旅夜愁怀。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

三、四两句从“自可愁”引出。因胸怀愁闷,所以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是瓜洲”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江上清丽的夜景描绘得美妙如画。

6、杂 诗①

唐·无名氏

近寒食②雨草萋萋,

著麦苗风③柳映堤。 等是④有家归未得, 杜鹃⑤休向耳边啼。

【注释】

① 杂诗:不拘流例,随感而咏之诗。

② 寒食:民俗清明前二日冷食不举火,称寒食节。 ③ 著麦苗风:吹拂麦苗的风。 ④ 等是:同样是。

⑤ 杜鹃:相传是蜀王杜宇冤死所化,夜啼至口血滴下,如呼“不如归去”。 【语译】

细雨迎寒食,滋润得芳草丰茂萋萋;春风著麦苗,又吹入水边杨柳,袅娜映长堤。都是有家不能归,那失国的冤魂杜鹃啊,再不要向我耳边悲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寒食田野的景象,用词简省。“著麦苗风柳映堤”,“风”前著麦地后入堤柳,是不可多得的诗化语言。也许是这细雨轻风寒日天的景象与诗人家乡的景象太过相似,也许是寒食过后到清明,是祭扫家坟的时节了,因而引动了诗人的归思,这时细雨轻风中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声声悲啼,诗人听得心烦,转而向鸟儿怨嗔:我与你还不是一样,都是有家归不得,又何必对我如此聒噪呢?这回事有家无归者特殊的心态的反应,怨鸟之中包蕴了与怨禽同样的愁思。

7、渡汉江①

唐·李频

岭外②音书绝,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作者介绍】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湘口送友人》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 【注释】

① 本诗应为宋之问诗。因李频从未到岭外。 ② 岭外:五岭之南。唐时罪官多放岭南。 【语译】

身在无领南,中原音书久绝,冬去春来,最怕节侯更。今日北渡汉水家乡,不觉情更怯;竟不敢,问来客,家人今如何?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8、送崔九①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②, 须尽丘壑笑。 莫学武陵人③, 暂游桃源里。

【作者介绍】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 【注释】

① 崔九:崔兴宗,曾与裴迪、王维共隐于南山。王维有《送崔九兴宗游蜀》诗。 ② 深浅去:深浅,深深浅浅,这里有随山势而行的意识。 ③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语译】

归山去,你当随着山势,深深浅浅任意地行;须将那峰峰谷谷的美景,一一仔细看。你呀,切不可学那武陵溪上的打渔人;游到了桃源,却又匆匆忙忙地归。 【赏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

9、泊秦淮①

唐·杜牧

烟②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 隔江④犹唱后庭花⑤。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①.秦淮河:金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源于江苏溧水县东北。秦时凿中山以疏淮水开此河道,因名。

②.烟:河面上似烟的夜色水气。 ③.商女:以歌乐为生的乐伎。

④.江:指秦淮河。长江以南,合流无论大小,口语都称江 ⑤.后庭花:陈后主所作误区《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语译】

似烟的夜气笼罩着寒凉的流水,中天的月色笼罩着岸沙。我移船夜泊秦淮河,正近那繁华的酒家。歌女不懂什么叫做“亡国恨”,隔江还在唱着亡国之音《后庭花》。 【赏析】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10、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①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②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③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介绍】

岑参 (约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注释】

① 故园:指长安。

② 龙钟:方以智《通雅》谓“涕泪流溢貌”。 ③ 凭:托。 【语译】

东望故园——长安路遥,千里漫漫;不禁涕泪流,湿透了双袖,犹自流不干。君今东归,马上相逢,匆匆无纸笔;托您啊,捎一句口信,说我西行尚平安。 【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11、寄扬州韩绰①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②, 尽江南草未凋③。 十四桥④明月夜, 人⑤何处教吹箫。

【作者介绍】

唐代(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注释】

①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②迢迢:一作遥遥。

③草未凋:原作“草木凋”。

④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⑤玉人:佳美如玉之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语译】

隐隐的青山啊远去的水,暮霭中影影绰绰;江南地气暖,秋已尽,草色轻轻却还未枯凋。扬州东西二十四桥,明月夜天照;风流军算的韩君啊,你究竟何处叫人学吹箫? 【赏析】

这首诗在思念扬州旧友中寄托了对那段梦一般生活的依恋追忆。青山绿水,隐隐迢迢,相连相延,似乎把一脉淡淡的思忆延展向无尽处。“秋尽江南草未凋”,更以秋草似丝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感,而着秋思中又带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暖意。“二十四桥”是多数,缀以“何处”,后二句更在一片月色下,造成迥深迷离的况味,使人想起《诗经•蒹葭》的意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因此“玉人何处教吹箫”,与其说在思念韩绰,倒不如说主要在怀恋他们在扬州共同渡过的那段生涯。

秋二玉

12、夜雨寄北①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当共剪西窗烛③, 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注释】

① 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②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③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④ 却话:忆说。 【语译】

您问我何时归来,我自己也不知;我只知,巴山夜雨无绝时,流作山溪,涨满秋水池。什么时候啊,能和您,西窗下,长谈共翦烛;到那时,再给您,忆说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执着的语言和诗歌的音节,传达出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声。蜀中的秋雨之夕,本已使客子神伤,又适于友人远道寄问,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这种双重的惆怅。后两句的想象,正是诗人对着秋雨涨池的萧索秋景,握着友人殷殷存问的来信油然而生的企望。诗以“巴山夜雨涨秋池”居于中心,通过全诗叠词叠句所形成的回环音节,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向往绾结在一起,相映相称,相反相成,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热望的深长情韵。

13、八阵图①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②, 名高八阵图。 石不转③, 遗恨失吞吴④。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注释】

① 八阵图:相传此为诸葛亮防魏、吴入蜀所部石阵。八阵魏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形聚石成八八六十四堆,各高五尺,星罗棋布,相克相生。 ② 盖:盖世。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力。

③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 失吞吴:以吞吴之举为失策的意思。 【语译】

您功业盖世,成就了,鼎足三分的大局;你声名成全,八阵图添上了圆满的一笔。江水奔流啊,石坚终不移;那堆堆石阵啊,仿佛在诉说着您的无穷遗恨——先主为何失策伐吴去!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江流

14、赤壁①

唐· 杜牧

折戟②沉沙铁未销, 自将③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④, 铜雀春深锁二乔⑤。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注释】

①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黄州有赤壁,但并非三国孙、曹、大战之赤壁,此借相同地名论史而已。 ②折戟:断戟。 ③将:拿起。

④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⑤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语译】

断戟沉埋沙岸,那精铁尚未蚀销;我拣起戟儿磨洗净,原来属于三国前朝。想当年,若不是东风一阵助周郎;只怕是铜雀台中春意深,闭锁了,江东大乔与小乔。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15、登幽州台歌①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②, 独怆然而涕下③。

【作者介绍】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注释】

①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② 悠悠:渺远的样子。

③ 怆然:悲伤凄凉。涕:古时指眼泪。 【语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教材分析: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经典诵读》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实际,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其内容包括《弟子规》、《百家姓》全文,《千字文》、《中华成语千句文》精选和《笠翁对韵》、《古诗词名句诵读》。三年级所学内容为《弟子规》、《百家姓》全文。

《弟子规》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是中华文化精髓,倡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以上内容适合三年级孩子认知规律和阅读发展,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还能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具体做法:

1、向学生以及家长积极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

2、利用每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诵读、理解、观看视频或表演等形式,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校本课程规定的内容《弟子规》、《百家姓》。

3、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精髓.

4、家校结合,让学生每周将诵读内容背诵给父母听,与家长交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按《弟子规》倡导的去做,将诵读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四、教学时间:

1.每周

一、

三、五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五、具体内容安排(共计 40课时) 《弟子规》总叙

一课时

入则孝

四课时

出则弟

三课 谨

五课时

五课时 泛爱众

五课时

二课时 余力学文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新的学期又来临了,经典诵读教学也面临着挑战,为了使学生喜欢上国学,也为了能更好地有序地开展教学,特制定本年级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学习《幼学琼林》。《幼学琼林》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政治、婚姻家庭、草木虫鱼等,既是一部生活小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儿童启蒙教材。

二、教学重难点。

经典诵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幼学琼林》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经典诵读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经典诵读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四、教学活动。

本学期将举行《幼学琼林》朗诵比赛,将以班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我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中华文化最好的经典教给孩子,逐步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二)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教材分析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经典诵读》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实际,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其内容包括《弟子规》、《百家姓》全文,()《千字文》、《中华成语千句文》精选和《笠翁对韵》、《古诗词名句诵读》。三年级所学内容为《弟子规》、《百家姓》全文。

《弟子规》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是中华文化精髓,倡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以上内容适合三年级孩子认知规律和阅读发展,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还能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具体做法

1、向学生以及家长积极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

2、利用每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诵读、理解、观看视频或表演等形式,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校本课程规定的内容《弟子规》、《百家姓》。

3、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精髓。

4、家校结合,让学生每周将诵读内容背诵给父母听,与家长交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按《弟子规》倡导的去做,将诵读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四、具体内容安排

*****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三)

一、教材简析(编排体系)

1、内容及编排

本教材为校本开发教材,从专题组织,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复兴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成人。共16节,其中古诗词为8节,《三字经》选编为8节。

2、教材特点

除了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学校编制的部分经典诗词《三字经》,根据学生实际来进行安排。课文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生活。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亲和力。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

3、开设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背诵,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的、任务(包括知识、能力、德育)

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三、学生现状分析及保障措施

本班共有学生41人,其中男同学20人,女同学21人。大部分同学有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努力向上,认真完成作业。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阅读古诗的基础和阅读能力,但也有一些学生识字能力欠佳,有待加强,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有待改进。班里陈梦琪、唐锦星、邓渠等同学学习认真,成绩优良,陈梦琪朗读较好。

1、提高师生对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意义的认识。要充分利用书籍、报刊、电视、网络、会议等途径、方式,学习有关知识,情感体验,激发对中华经典的认同感、亲近感。

2、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小学生对于经典文化理解的障碍

小学生正是处于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年龄阶段,一般而言,他们的好奇心较强,愿意尝试新鲜的东西,但缺乏耐性的性格特征又让小学生对单调重复的诵读产生枯燥乏味的抵触心理。其次,自身知识储备有限,缺少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理解都是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对小学经典诵读教学认识不清

在开展小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许多小学教师对于经典文本理解不足,缺乏对相关知识背景的掌握,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经典的认知,其次,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删繁就简,将那些难以理解的文章任意剔除,致使许多优秀经典的作品被排除在教学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内容多样的学习材料,会对他们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方法机械,多流于形式也直接影响着小学经典诵读的教学质量。

(三)相关经典诵读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小学经典诵读教学评价体系在制度上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积极性的缺乏。学校与老师对于小学经典诵读的不重视使得经典诵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形式。学校对于语文经典诵读教育的评价内容单一,缺少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成效的全面、客观的了解。教育评价方式的不灵活,不全面导致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针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与老师对话和交流。同时,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参与其中,成为课堂主体,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经典诵读的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典诵读教学亦是日此。所以,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丰富诵读的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奖惩机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经典教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举办一些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更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教学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诵读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经典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专业认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是他们的引领者。由于经典诵读的内容及其丰富,文化含量较高,教学的方式也相对灵活,因此教师引领对于学生诵读经典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定期开展对于教师的教学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使得教师能在语文课堂上更好的传授知识,增强学生对于传统经典诵读的理解,提高学的质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灵活运用教材,将教材中静态的知识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加强生对经典文化的感知,促进学生对于传统经典文化的进一步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更直观,更生动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增强自身文化素质和文化底蕴。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驾轻就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的

(三)完善相关教学评价系统

教学评价具有考察、改进、甄别、激励、导向等多样的功能。为了实现小学诵读教学目标,有效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成效,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有必要完善相关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在完善相关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开发多样的评价方式,调动多元的评价主体。另外,逐步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制定相关监督管理制度以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对于经典诵读的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三、总结

?魍澄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优秀民族精神需要得到传承与发展。经典诵读作为一种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方式,有利于培养新一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未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红.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5(27):38.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经典诵读热潮。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和研究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希望借此来加强师生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重视。

关键词:高中;语文;经典诵读

中华传统经典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现在,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读经热潮,很多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但在高中教学阶段,迫于升学压力,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都不够重视。因此,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凝聚精气神,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意味着语文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而应拓宽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1.有助于文化知识积累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传统经典中涵盖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服饰、文学、舞蹈、文物等均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下文将介绍两种在中华传统经典中比较常见的文化知识。第一种就是中国的山水文化。在中国很多诗歌中都可以见到富有中国特色的山水文化。在中国山水文化中,山川美景所蕴含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景物本身,更多的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例如,李白的很多诗歌作品中都以山水言情。在《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在《游泰山》中“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初天地间”,这些诗歌中出现的山水景物都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情感;第二种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通过传统的节日文化可以看到古人社会生活的情景,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人情风俗。学生通过诵读这些中华传统经典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积累文化知识。

2.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变得“会说话”“会写作”,即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实,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是书面表达能力,都要经历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所谓的输入过程就是要先将语言素材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之中,而输出过程就是学生应用这些语言素材的过程。中华传统经典中包含很多内容,具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学生经常诵读中华传统经典,会不断填充大脑中的语言素材库,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即语感。虽然,有些传统的经典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但依然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凝聚精气神

精气神是古代哲学提出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中华传统经典中不仅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包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儒家经典《大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修身”,也就是说人要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才能维护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让天下太平,这样的思想观点放到今天也是正确的。高中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这样的传统经典,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此外,在中华传统经典中还蕴藏着很多其他的思想观点。例如,屈原的《离骚》中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的是古代士大夫尽忠为国的思想,这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思想是一致的。让学生阅读这样的经典名篇,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否则国家的发展将毫无意义。现在,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并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诵读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但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高中学校必须重视这一活动,丰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诵读平台。

参考文献:

何玉茵.关于中学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2).

编辑 薄跃华

上一篇:研究生教学论文下一篇:财务核心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