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文范文

2023-03-18

财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选修课设置;结构性偏差;选修课证书

我国高校经过上世纪90年代数量扩张之后,将工作重心转向了质量的提升。纷纷通过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突破等方面来加强和提升各自的办学质量。在课程建设环节中,选修课成为课程改革大潮的当纲之选,许多高校不约而同的把多开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份量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说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高校选修课课程设置日趋完善。总结各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验教学课和实验环节等四类。部分学校设立类似于公共专业选修课的平台课,以及为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设置的研究型课程。本文针对目前财经专业类本科生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分别从课程设置的约束条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思路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约束条件

各高校由于存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资源禀赋等差异,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标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在设置选修课的方式、选修课的内容编排、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方式等方面都不应该一致,不同的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是从整体角度而言,高校选修课的设置还是具有一些有规律可循的共性。首先表现为选修课内容设置和开设方式上应该体现并服务于课程的培养目标;其次表现为选修课的设置从内容到具体实施必须考虑到在校生普遍面临的约束,包括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指学生择业、继续深造、获取财经专业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等多重任务。这种约束的存在决定了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学生进一步深造、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之间矛盾冲突的原则。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各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动手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各种行业技能证书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财经专业学生对于而言,这一要求更多。学生在大二年级时基本上要开始考虑自己大学毕业时的出路和走向了。就目前而言,其发展方向大致就是直接择业、继续深造两种。如果选修课无助于减轻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无助于实现上述目标完成所面临的各种任务的话,那么选修课的效果必然不尽人意。因此,考虑到如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外在的硬约束,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深造、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矛盾冲突的原则。软约束指学生自身条件和就读学校教学、科研的硬件和软件。软约束决定了高校选修课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要坚持扬长避短、因校而异的设置原则。在现行的高招体制下,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基础已经在高考的招生录取中得到了初步分类。因此不同批次的高校同种专业开设选修课应该是不相同的,这里所说的选修课的不同是指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并不是指不能开设同种课程。一般而言,批次高的综合性院校和财经专业类院校往往定性为研究型大学,其学生素质也往往比较高,选修课的开设上可定位为跨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我识别和自我约束能力也强,可以采取把选修课的课程介绍和讲授人的相关信息挂到网上,然后让学生在试听之后自主做出选择的方式;批次低的一般是地方性的财经类专业院校,定位于教学型专业性大学,学生素质较低,可以为相近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一般基础和自制力也较差,在选修课的选择中,应该适度界定选择范围或实行导师适当干预选修的举措。还有一部分技能实用性院校,则以掌握多项技能为基本目的来设置选修课。总之,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选修课的开设应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根据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和领域,细化后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坚持扬长避短,发挥和挖掘学校优势资源的原则。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高校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公共选修课课程名称并不统一,重点体现方向性,通常包括人文艺术类选修课课程、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理工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法学类课程等。这类课程一般占课时比重较低,学分不高。专业选修课则由各学校根据财经类各专业方向设置,重点体现专业方向及专业特点。所开设课程门数在15~40门之间,课程属性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其中理论课类别主要涵盖金融学科、保险学科、财会管理学科、风险管理学科、国际经济学科、财政税收学科、证券投资学科等。实践类课程包括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模拟操作实践及暑期社会调查实践和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等。总结财经类本科阶段选修课的设置情况,本文认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课程设置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目前选修课采取自下而上、因人设课的方式设置,审批相对宽松。学校在设计选修课时,只是简单进行分类,主要内容取决于教师的申报情况。这种申报管理方式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缺陷。第二,课程设置存在结构性偏差。首先,公共选修课开设门数严重低于专业选修课,选修课虽然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但其开设的门数和所占学分都远低于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一般开3~5门,而专业选修课少的开25门,多的开40门。其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计没有考虑文科、理科交融的问题,几乎没有开设自然科学类科目和哲学类科目选修课。导致学生学习结构单一、思维狭窄,缺乏全面、辩证看问题的高度和思想。其次,专业类选修课内容片面,偏重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与此有关的经济学家的思想,对其他经济学流派及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学习较少。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多元化的视角,立场单一,眼界低下。最后,专业选修课科目开设过多,并且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课时安排过少,难以让学生满意,教学效果也不如意。第三,课程设置突出功能性,忽视人文素质培养。为顺应潮流,体现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并没有表现出通识课程的议题导向和跨学科知识整合及学术入门基础知识与思维方向的特点和精神。表现在缺乏具体课程方向和名称以及课时安排,往往只是很宽泛的列出选修课的方向,随意性比较大,课时分配与学分分配都很少。第四,填鸭式教学方式,欠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学习时间太多。特别是在一部分低层级、教学型的高校,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很满,主导思想使学生自觉性差,需要一定强制性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留给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改善的思路

财经类专业本科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征,即在校大学生所学习的各种课程尤其是专业课,除了个别课程之间存在前后延续的逻辑关系外,多数课程之间并无太多的必然关联和严格的递进关系,各个课程之间往往彼此相对独立。这种模块化的独立系统只有在相互组合成一个整体之后,也就是集成到某一个整体系统中去之后,才能极大的发挥彼此的功效。模块化的特征决定了选修课的开设从内容上应坚持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原则。出于稳固已有知识体系(这对于兼顾学生从事各种类型的择业考试或者是继续深造都有极大意义),整合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选修课的设置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点。从整合和运用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来界定选修课的内容,从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来归属和界定选修课。如果选修课是一种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各种零散知识的组合应用过程,那么不仅起到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不仅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而且这种稳固和深化还足以让学生从容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避免了因为求职备考耽误正常学习的情况。由于这种选修课中新增知识并不多,所以需要完全讲解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结合选修课设置的约束条件及存在的问题,遵循设置原则,我们提出选修课改善思路:一是对选修课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加强选修课课程管理建设。遵循选修课综合性、基础性、专业性等特点,设立由各个学科门类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对选修课教学专门设计。包括建立选修课目录,并确定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及课程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制定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选修课教学管理方面,控制每个班级的选修人数以保证教学效果,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采取建立试题库、交叉阅卷、集体阅卷等措施,保证教学质量。二是加强平台课建设,拓宽选课范围。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平台课和通识选修课,打破了专业限制和年级限制,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并将部分公共选修课改为自由选修课。为了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课源可以选择,各院系的基础课和选修课互为开放,一些好的通选课进行滚动上课。有些大学将本科阶段的课程调整优化后按模块设置,必修课引入选修课,设置不同档次和不同专业方向,扩大选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种类。另有一些研究型大学实行课堂开放教学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的层次和模块供学生选择,给学生选择性学习的主动权。三是实行“选修课证书”制,克服课程资源限制和师资资源限制。“选修课证书”作为一份完成选修课进修的证明文件,可以设计“选修课证书一”和“选修课证书二”。前者为本校内完成选修课的记载,学生可以跨不同学科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选修课进修,完成进修后,相应学分记载于证书;后者为不同学校完成进修的记载,学生可以跨不同高校、可以以网络学习方式进行选修课进修,完成进修后,相应学分记载于证书。当然,这个实行的难度比较大,要求高校开放教学资源,相互承认学分。但这应该是今后高校开放教学的新趋势。四是建立选修课菜单模式,即像设计菜单一样设计选修课。根据选修课的类别、性质和功能,做到既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也兼顾继续升学和就业需要。针对批次高、研究型的综合性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设计完全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研究方向及个人特质,自由选择某一种套餐;对于批次低、教学型的财经类专科院校,将本校可以提供的选修课,进行合理组合,就像套餐一样,推出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做到营养全面。这样需要突破原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固有的安排和限制。

本文以我国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为对象,从本科生选修课的视角,分别从课程设置、课程管理等方面探讨了选修课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案,认为目前财经类本科选修课设置仍然存在较大改善空间。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不仅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训练学生,而且从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美好人性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进修,这是选修课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于立军.大学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2]庞海勺.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2)

[3]刘笑天.选修课面临困境的多元审视[J].教改探索,2010,(6)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2010年度教研课题“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特色探索——基于选修课菜单设计的视角”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刘燕(1962-),女,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

财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报道;财经媒体;经济日报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经过近40年的发展,“食品安全”的含义不断扩大,包含了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然而在我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诚信问题的爆发,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质量标准低,产品质量差,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次,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再次,食品安全问题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食品安全报道是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探讨财经类媒体如何进行食品安全报道,一方面希望找出这类媒体针对食品安全报道的优势,以期对经济新闻实践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试图对报道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并给出合理的意见。本文之所以选择《经济日报》作为样本,因为该报纸是“中央三大报”之一,有着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其宗旨是指导经济工作、提供情况、提供经验、提供信息、指导消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以说《经济日报》是财经类报纸中的典型,其报道有着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对该报纸的相关报道进行解读是有意义的。

一、方法说明

本文以《经济日报》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食品安全报道为考察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制定内容分析指标,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因为内容分析法能够分析明显的传播内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它将为本转化为数字,利用文本相关的参数检验,能够从不同层次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另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制定的编码规则对所选定文本进行量化统计,将统计的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的分析数据,然后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文本主要内容分析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经济日报》2011年全年的食品安全报道,通过查阅,找出该报纸一年间的食品安全报道共113篇,进而对这113篇报道从报道的时间、版面、标题、立场等多方面制定了内容分析的指标,以下内容是对文本的分析结果:

(一)报道数量、版面及体裁分析

上图是《经济日报》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食品安全报道数量的时间分布图,如图中所示,该报纸的食品安全报道虽然每个月都有所涉及,但是篇幅不多,且报道多集中在三、四、五月,其主要原因是2011年三月的“抢盐风波”,瘦肉精事件,四月的染色馒头和牛肉膏事件,五月的塑化剂事件等又一次引发了各界对食品安全以及食品添加剂的讨论,因此,报道也随之增加。在报道的版面分布上,113篇报道只有1篇报道是在头版上刊发的,可见在众多题材中,食品安全报道并不属于财经类媒体关注的重点。另外,从报道体裁方面来看,消息和通讯所占比例最大,而深度报道只有3篇,评论有8篇,可见此类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多为信息传递,缺乏深度的解读和分析。

(二)报道内容分析

本文从各篇报道的标题、立场、报道主题等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数据分析。就报道的立场来看,《经济日报》的食品安全报道立场多为中立,其次是正面的宣传,极少有负面的批评报道,其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关于报道的主题的分布,如下图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其它”类别包含了相关知识的介绍,也有对相关企业的宣传报道。从报道主题来看,该媒体涉及最多的报道是“行政监管”,既侧重于报道政府的相关作为和话语权。

另外,本文还就报道的区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如下图所示:

上图很直观地反映出,在报道地域方面,涉及到具体地域的共有37篇报道,其中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所占比例最大,而关于农村的食品安全报道几乎没有涉及到,这种不全面的报道范围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同时我们发现,在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信息接收和反馈的不平衡现象,而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令人担忧和值得关注,因此,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区域间的平衡报道。

三、基于文本分析的结论

本文通过对各篇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该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具有以下特点:(1)报道语言平实稳重,具有大报风范。在文本分析中,有一项对文章标题是否含有“致癌”、“致命”、“有毒”等关键词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13篇报道中没有一篇文章的标题用到这些耸人听闻的词汇,不混淆视听,不妄下结论,这是《经济日报》这样的权威媒体应有的大报风范。(2)侧重于宏观的政策解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正如上文分析过的报道主题,相关政策法规解读和会议记录等主题占了很大比例,却很少有对个案的关注。例如2011年3月的“抢盐风波”,大多数媒体会针对具体事件进行报道,《经济日报》却反其道而行之,尽管没有对该事件进行详细的报道,却连续刊发了四篇与此事相关的文章,分别是3月17日的《中盐总公司发布声明食盐储备充足能够满足群众需求》和3月18日的《卫生部指出吃碘盐不能预防放射性碘摄入》、《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我国食盐生产和供应有充分保障》、《商务部表示我国食盐供应完全有保障》,四篇均为消息,短小但有很强的权威性,有效地制止了谣言的扩散,同时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正因为该报纸政策性的信息资源丰富,所以能有效地引导舆论,制止谣言,安抚人心。

尽管有以上特点,但也不能忽视《经济日报》这类主流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方面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报道缺乏专业性。食品安全报道涉及的相关食品标准较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媒体在报道食品质量安全卫生问题时,要尽量了解国际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了解食品安全质量卫生相关常识,同时加强和相关部门沟通,在事件报道中坚持客观、科学、准确、真实的原则,既不能耸人听闻、恫吓式误导,也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告知性传播。现有的一些媒体报道对涉及到的科学参数和专业术语丝毫不解释,虽然也对食品安全事件信息进行传播,但是却不能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在研究分析的113篇报道中,只有5篇报道用到了食品安全领域的专业术语,而在这5篇报道中,只有3篇报道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报道整体上而言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相对于财经媒体的其他报道而言,比如房地产报道、证券报道等等,理论层面的报道少之又少。这也是食品安全报道缺乏深度报道的原因之一。(2)过度强调政府的话语权,导致消费者话语式微。从内容分析的结果来看,报道大多凸显政府立场,对消费者的利益关注不足。主要表现在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多以宏观角度为主,多为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以专家的姿态来解读相关法律、政策及监管等方面的信息,而报道焦点一般也锁定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召回制度,干部考核任用制度、食品安全法等方面,对消费者维权、受害者索赔及生活状态的关注很欠缺,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同时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刻板乏味、缺乏人情味,缺乏对受众生活细节的具体描述,过于生硬、增加阅读障碍。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财经类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有独特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报道仍缺乏专业性,另外,食品安全报道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然后,诸如《经济日报》这样的财经媒体在报道时对普通群众的关照尚且不够,因此,财经类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财经媒体能建立起一个运转良好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叶慧珏,曾理.尴尬的食品安全报道——从不规范的媒体行为到不健全的信息体系[J].新闻记者.2008(1)

[2]梁思思.新财经纸媒的深度报道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财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质量管理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大幅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但是,人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这导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的下滑。

根据财经专业背景,其毕业论文的撰写比起其它专业而言有其特殊之处。毕业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或市场经济运作中某个实际问题,从而培养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但是,目前财经类的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抄袭现象严重、内容空洞、缺乏创新、文字语言不通、答辩效果不佳等问题。若不加以识别和改进,势必要影响到财经类毕业生在经济和企业管理研究方面的能力,影响到今后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

一、电大学员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大是一所开放性大学,学员大都是在职职工,分布在各行各业,学习上以自学为主,辅之以适当的面授。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许多问题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的学习较普通高校学生更困难,因为他们身负学习、工作、家庭三重任务,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准分离的状态,突出反映在毕业论文环节师生互动方面的局限性。从近几年辅导和批改论文的情况看,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论文的形式质量不够规范

所谓论文的形式质量,应该对论文的结构层次、语言文字,以及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方面有所要求。近年来,论文的规范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的因素,(刚下发的《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比原执行文件更规范)。原因是如果没有一套标准的写作规范来严格要求的话,那么论文撰写过程中不仅会出现格式混乱、错别字病句等问题,而且不同论文之间缺乏统一的模式进行比对,也就会给论文的评判工作带来困难。本人曾在2006、2007年对论文的形式质量做过专门的观察,两年累计在批改某高校会计专业的50余篇论文中,缺参考文献的竟达11篇,文章结构层次混乱的有2篇,乱编序号的有2篇,没有编序号的有1篇。这些数据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从学生到论文主管部门对于论文撰写规范的重视度还不够高。此外,还有参考文献规范化的问题。参考文献的著录不但有助于文献计量统计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另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论文的结构层次和框架的合理性,优良率只有11%,较差率竟达到22%。这说明学生在开题阶段对于论文今后的写作思路没有明确的目标,文章章节混乱,缺乏逻辑性,并且论文主题也不明确。

其他的形式质量问题还包括缺字、错别字、字体格式不合规范等细节上的问题,如果没有仔细检查,是很难发现的,从中也说明了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指导教师都对于这些小范畴的问题不够重视。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会对论文的本身造成致命的影响,也不容易被人查觉,但这有悖于学术研究的严谨作风,也是毕业论文管理部门的一个管理上的漏洞。

2.论文的内在质量问题过于肤浅

内在质量主要涉及选题和成果价值(即论文的具体内容)。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专业为本、创新发展为主,实践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对于财经类的毕业论文而言,选题必须符合财经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受到全面的锻炼。选题的范围和深度应该符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反映时代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水平。

针对选题的合理性问题,笔者同样对之前的某校会计专业的50个毕业生的论文题目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发现选题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比如“会计信息失真”、“应收账款的管理”、“会计电算化”这类题目特别多,而且论文大同小异,结构相似,内容相仿,缺乏创新。选题这一指标存在最多的问题还是题目的范围太大或者深度不够,经常出现“试论我国会计……”等范围较大、缺乏操作性的题目。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还是适合从一个范围较小的研究点入手,然后再逐步深入。如果要求更高点的话,还可以从选题的创新性加以评判。

成果价值一向是论文质量的重中之重,它主要体现出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论点的创新性等方面。但电大学生论文的成果大都是陈旧、照搬别人的资料和结论,缺乏个人的创新观点。

3.答辩质量只是流于形式

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考核是对大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技能等全面素质的一次检验。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具有直观性、过程性、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尤其是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无论是其内容还是答辩方式,其模式与商业咨询报告和工作报告十分接近,通过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无疑为学生今后在企业中做出优秀的工作汇报打好了基础。

但是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实,对论文中的问题浅入浅出,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深入问题很难回答出来,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答辩有时只是流于形式。

二、改进的措施

1.选题质量的改进

对于财经类毕业论文而言,由于在当前情况下,经济和管理领域的题材相当丰富,所以应该不会出现题材匮乏的情况。通过之前对论文开题的统计情况,选题的问题主要出现在范围太宽泛或者可行性问题上,例如“我国上市公司研究”、“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等。因為要完成这类题目,作者需要对整个研究对象有一个较为宏观的了解和把握,其中涉及大量的行业和企业数据、信息,这对于一个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侃侃而谈、难以深入的话,就失去了学术研究的价值。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电大毕业论文而言,研究对象的范围应该控制在一个中等或较小的范围以便有足够可挖掘的空间,例如对于某一经济理论、某一品牌、某一企业、某一经济区域或现象的研究。同时,在范围适中的前提下,也要看题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特别是一手资料的可获得性,这关系到论文是否有足够实证分析部分来支持论点。笔者认为,对于论文的选题质量的检查,应该关注于选题范围和可行性两个指标。

2.从成果价值检查论文质量并加以改进

财经类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研究对象与当前经济、管理潮流密切相关,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其真正的成果价值在于帮助某一或某些经济体(个人、企业和社会)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一篇论文的结论是否有价值是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的肯定,也是对论文整体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的、占很大比重的评价指标。根据价值服务的对象,笔者认为检查的方法有:结合选题的质量检查,考察论文的题目,对论文的价值类型有初步的了解提出初步修改意见;考察论文绪论部分,尤其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部分,判断其是否具有创新性并加以充分挖掘;重点考察论文研究结果陈述部分,对论文价值类型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作出判断,提出改进意见。

一篇好的本科毕业论文,光是观点正确还不够,还必须在正确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总结,有新意,这样才算是一篇好论文。它要求学员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囿于陈规,不承袭俗套,能对别人认为不存疑义的已有结论从反面加以思考、分析、审查,寻找其缺点与不足,从而向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或者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得到与众不同的新认识。具体来说,可以补充、深化已有的观点,可以赋予过去的理论新的社会意义,可以批驳、修正已有的论点。对于一个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他们创造一套新的理论和方法可能要求有点高,所以应该更多地要求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从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原有理论和方法加以补充、改进。

比如:一个并不新颖的题材如果在研究方法上能加以创新,也就是说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那么也同样具有很大价值。但其前提是实事求是、不牵强附会,不提倡硬把某些理论套在某个相关性不大的对象上面,或者过度追求实证分析而对一些没有必要、也不能反映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导致统计分析的滥用。

3.引入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机制

在当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了学生评价机制。论文教学是学校和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过程,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主体,对于这个过程了解得很清楚,他们的评价将直接体现出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水平高低以及问题所在。这其中以教师在现场指导学生论文最为重要,因为这个环节处于一线服务现场,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的高低,即论文的质量。从指导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论文教学参与者的角度来探讨分解出12项评价内容:

(1)教师对论文指导工作负责,每一阶段都认真把关。( )是 ( )一般 ( )较差

(2)教师定期召见学生进行指导,并每次予以记录。

( )是 ( )一般 ( )较差

(3)教师指导过程中十分投入。

( )是 ( )一般 ( )较差

(4)教师本身对论文很有见解,指导思路十分清楚。

( )是 ( )一般 ( )较差

(5)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的观点。

( )是 ( )一般 ( )较差

(6)教师对细节问题(如格式、错别字)也很重视。

( )是 ( )一般 ( )较差

(7)教师很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和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

( )是 ( )一般 ( )較差

(8)教师很注重学生在论文中的创新。

( )是 ( )一般 ( )较差

(9)教师经常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

( )是 ( )一般 ( )较差

(10)教师的每次指导对于学生撰写论文有很大帮助。

( )是 ( )一般 ( )较差

(11)教师的指导能够激发学生对论文撰写的浓厚兴趣。

( )是 ( )一般 ( )较差

(12)整个指导过程气氛热烈活跃,双方能积极发表意见。

( )是 ( )一般 ( )较差

把这些指标在开学初写论文时发给学生,到论文完成时密封交到论文管理部门,由论文管理部门汇总,根据这些评价酌情给指导教师发放论文辅导的报酬。

论文管理部门也可以对论文指导环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

4.引入学生对论文撰写工作的自我评价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光有服务者提供的优质服务是不够的,如果被服务者自身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服务提供者的话,那么服务过程和结果未必会很理想。同样,作为论文教学服务的接受者,学生如果不能在论文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话,那么论文指导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而影响论文的最终结果。为此笔者制定出以下四个问题作为学生自我评价指标: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和兴趣度。( )重视 ( )还好 ( )一般

(2)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论文教学实践的次数。( )每周一次 ( )每半月一次 ( )每三周一次 ( )每次约见是主动跟教师联系的 ( )每次约见是教师打电话的

(3)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写作能力强 ( )写作能力不行 ( )兴趣大 ( )没兴趣 ( )就业压力太大,没心思写 ( )工作太忙

(4)学生与学校之间就论文教学问题的沟通情况。( )畅通,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或BBS知道学校方面的最新通告( )不畅通,特别是关于论文的进度、写作规范等重要文件无法及时传递到学生手中。

学生的自我评价目的在于能够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管理办法,帮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并满足学生未能得到满足的合理需求。

论文指导研究主要建立在教师指导学生这一平台之上,旨在发现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点,并加以改进,建立起一个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论文质量为根本目的,高效、有序、和谐的毕业论文指导环境。

参考文献:

[1]谢虹光.毕业论文学术定位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郑春玲.对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反思[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杜善平,姜彤.浅谈如何保证成人学历教育毕业设计的质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2期.

文章为:浙江电大2007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成果。课程编号:XJG-0735

财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质量管理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大幅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但是,人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这导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的下滑。

根据财经专业背景,其毕业论文的撰写比起其它专业而言有其特殊之处。毕业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或市场经济运作中某个实际问题,从而培养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但是,目前财经类的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抄袭现象严重、内容空洞、缺乏创新、文字语言不通、答辩效果不佳等问题。若不加以识别和改进,势必要影响到财经类毕业生在经济和企业管理研究方面的能力,影响到今后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

一、电大学员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大是一所开放性大学,学员大都是在职职工,分布在各行各业,学习上以自学为主,辅之以适当的面授。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许多问题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的学习较普通高校学生更困难,因为他们身负学习、工作、家庭三重任务,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准分离的状态,突出反映在毕业论文环节师生互动方面的局限性。从近几年辅导和批改论文的情况看,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论文的形式质量不够规范

所谓论文的形式质量,应该对论文的结构层次、语言文字,以及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方面有所要求。近年来,论文的规范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的因素,(刚下发的《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比原执行文件更规范)。原因是如果没有一套标准的写作规范来严格要求的话,那么论文撰写过程中不仅会出现格式混乱、错别字病句等问题,而且不同论文之间缺乏统一的模式进行比对,也就会给论文的评判工作带来困难。本人曾在2006、2007年对论文的形式质量做过专门的观察,两年累计在批改某高校会计专业的50余篇论文中,缺参考文献的竟达11篇,文章结构层次混乱的有2篇,乱编序号的有2篇,没有编序号的有1篇。这些数据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从学生到论文主管部门对于论文撰写规范的重视度还不够高。此外,还有参考文献规范化的问题。参考文献的著录不但有助于文献计量统计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另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论文的结构层次和框架的合理性,优良率只有11%,较差率竟达到22%。这说明学生在开题阶段对于论文今后的写作思路没有明确的目标,文章章节混乱,缺乏逻辑性,并且论文主题也不明确。

其他的形式质量问题还包括缺字、错别字、字体格式不合规范等细节上的问题,如果没有仔细检查,是很难发现的,从中也说明了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指导教师都对于这些小范畴的问题不够重视。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会对论文的本身造成致命的影响,也不容易被人查觉,但这有悖于学术研究的严谨作风,也是毕业论文管理部门的一个管理上的漏洞。

2.论文的内在质量问题过于肤浅

内在质量主要涉及选题和成果价值(即论文的具体内容)。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专业为本、创新发展为主,实践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对于财经类的毕业论文而言,选题必须符合财经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受到全面的锻炼。选题的范围和深度应该符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反映时代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水平。

针对选题的合理性问题,笔者同样对之前的某校会计专业的50个毕业生的论文题目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发现选题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比如“会计信息失真”、“应收账款的管理”、“会计电算化”这类题目特别多,而且论文大同小异,结构相似,内容相仿,缺乏创新。选题这一指标存在最多的问题还是题目的范围太大或者深度不够,经常出现“试论我国会计……”等范围较大、缺乏操作性的题目。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还是适合从一个范围较小的研究点入手,然后再逐步深入。如果要求更高点的话,还可以从选题的创新性加以评判。

成果价值一向是论文质量的重中之重,它主要体现出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论点的创新性等方面。但电大学生论文的成果大都是陈旧、照搬别人的资料和结论,缺乏个人的创新观点。

3.答辩质量只是流于形式

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考核是对大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技能等全面素质的一次检验。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具有直观性、过程性、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尤其是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无论是其内容还是答辩方式,其模式与商业咨询报告和工作报告十分接近,通过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无疑为学生今后在企业中做出优秀的工作汇报打好了基础。

但是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实,对论文中的问题浅入浅出,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深入问题很难回答出来,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答辩有时只是流于形式。

二、改进的措施

1.选题质量的改进

对于财经类毕业论文而言,由于在当前情况下,经济和管理领域的题材相当丰富,所以应该不会出现题材匮乏的情况。通过之前对论文开题的统计情况,选题的问题主要出现在范围太宽泛或者可行性问题上,例如“我国上市公司研究”、“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等。因為要完成这类题目,作者需要对整个研究对象有一个较为宏观的了解和把握,其中涉及大量的行业和企业数据、信息,这对于一个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侃侃而谈、难以深入的话,就失去了学术研究的价值。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电大毕业论文而言,研究对象的范围应该控制在一个中等或较小的范围以便有足够可挖掘的空间,例如对于某一经济理论、某一品牌、某一企业、某一经济区域或现象的研究。同时,在范围适中的前提下,也要看题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特别是一手资料的可获得性,这关系到论文是否有足够实证分析部分来支持论点。笔者认为,对于论文的选题质量的检查,应该关注于选题范围和可行性两个指标。

2.从成果价值检查论文质量并加以改进

财经类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研究对象与当前经济、管理潮流密切相关,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其真正的成果价值在于帮助某一或某些经济体(个人、企业和社会)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一篇论文的结论是否有价值是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的肯定,也是对论文整体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的、占很大比重的评价指标。根据价值服务的对象,笔者认为检查的方法有:结合选题的质量检查,考察论文的题目,对论文的价值类型有初步的了解提出初步修改意见;考察论文绪论部分,尤其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部分,判断其是否具有创新性并加以充分挖掘;重点考察论文研究结果陈述部分,对论文价值类型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作出判断,提出改进意见。

一篇好的本科毕业论文,光是观点正确还不够,还必须在正确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总结,有新意,这样才算是一篇好论文。它要求学员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囿于陈规,不承袭俗套,能对别人认为不存疑义的已有结论从反面加以思考、分析、审查,寻找其缺点与不足,从而向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或者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得到与众不同的新认识。具体来说,可以补充、深化已有的观点,可以赋予过去的理论新的社会意义,可以批驳、修正已有的论点。对于一个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他们创造一套新的理论和方法可能要求有点高,所以应该更多地要求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从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原有理论和方法加以补充、改进。

比如:一个并不新颖的题材如果在研究方法上能加以创新,也就是说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那么也同样具有很大价值。但其前提是实事求是、不牵强附会,不提倡硬把某些理论套在某个相关性不大的对象上面,或者过度追求实证分析而对一些没有必要、也不能反映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导致统计分析的滥用。

3.引入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机制

在当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了学生评价机制。论文教学是学校和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过程,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主体,对于这个过程了解得很清楚,他们的评价将直接体现出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水平高低以及问题所在。这其中以教师在现场指导学生论文最为重要,因为这个环节处于一线服务现场,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的高低,即论文的质量。从指导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论文教学参与者的角度来探讨分解出12项评价内容:

(1)教师对论文指导工作负责,每一阶段都认真把关。( )是 ( )一般 ( )较差

(2)教师定期召见学生进行指导,并每次予以记录。

( )是 ( )一般 ( )较差

(3)教师指导过程中十分投入。

( )是 ( )一般 ( )较差

(4)教师本身对论文很有见解,指导思路十分清楚。

( )是 ( )一般 ( )较差

(5)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的观点。

( )是 ( )一般 ( )较差

(6)教师对细节问题(如格式、错别字)也很重视。

( )是 ( )一般 ( )较差

(7)教师很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和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

( )是 ( )一般 ( )較差

(8)教师很注重学生在论文中的创新。

( )是 ( )一般 ( )较差

(9)教师经常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

( )是 ( )一般 ( )较差

(10)教师的每次指导对于学生撰写论文有很大帮助。

( )是 ( )一般 ( )较差

(11)教师的指导能够激发学生对论文撰写的浓厚兴趣。

( )是 ( )一般 ( )较差

(12)整个指导过程气氛热烈活跃,双方能积极发表意见。

( )是 ( )一般 ( )较差

把这些指标在开学初写论文时发给学生,到论文完成时密封交到论文管理部门,由论文管理部门汇总,根据这些评价酌情给指导教师发放论文辅导的报酬。

论文管理部门也可以对论文指导环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

4.引入学生对论文撰写工作的自我评价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光有服务者提供的优质服务是不够的,如果被服务者自身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服务提供者的话,那么服务过程和结果未必会很理想。同样,作为论文教学服务的接受者,学生如果不能在论文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话,那么论文指导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而影响论文的最终结果。为此笔者制定出以下四个问题作为学生自我评价指标: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和兴趣度。( )重视 ( )还好 ( )一般

(2)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论文教学实践的次数。( )每周一次 ( )每半月一次 ( )每三周一次 ( )每次约见是主动跟教师联系的 ( )每次约见是教师打电话的

(3)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写作能力强 ( )写作能力不行 ( )兴趣大 ( )没兴趣 ( )就业压力太大,没心思写 ( )工作太忙

(4)学生与学校之间就论文教学问题的沟通情况。( )畅通,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或BBS知道学校方面的最新通告( )不畅通,特别是关于论文的进度、写作规范等重要文件无法及时传递到学生手中。

学生的自我评价目的在于能够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管理办法,帮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并满足学生未能得到满足的合理需求。

论文指导研究主要建立在教师指导学生这一平台之上,旨在发现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点,并加以改进,建立起一个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论文质量为根本目的,高效、有序、和谐的毕业论文指导环境。

参考文献:

[1]谢虹光.毕业论文学术定位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郑春玲.对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反思[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杜善平,姜彤.浅谈如何保证成人学历教育毕业设计的质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2期.

文章为:浙江电大2007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成果。课程编号:XJG-0735

财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 考试环节 教学环节 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黄溶冰,南京审计学院审计系(江苏南京 210029)

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在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到2007年已经超过2 500万,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22%,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50%)阶段。近年来,财经类专业数量和培养人才数量迅速扩大,本科专业从1998年的14种扩展至2004年的28种,专业点从1 276个增加到2 866个,财经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占整个本科人才培养的15%。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取舍的争论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本科毕业论文往往被看作是“鸡肋”。对于面临求职的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来说,大学第四年最重要的问题显然不是写一篇质量有多高的论文,他们当中除了一些人考研、出国外,许多人都觉得找到一份好工作无疑要比论文得“优”实惠得多,因此考证族和考公务员族渐渐多了起来。临近毕业,谁能保证一心二用,并且一定都能用好呢?更何况现在完成一份8 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已经比“前网络时代”容易得多,鼠标键盘的点击之间就能写出一篇有模有样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的取舍,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一种观点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已经演化成开卷考试,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势所趋。原因有两点:一是高等教育是分阶段的,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部分,本科阶段的研究水平并不高,在众多可借鉴的资料面前,学生往往选择借鉴而非创新,大部分本科论文的学术价值有限。二是我国的大学一直秉承“严进宽出”的传统,极少有学生由于论文质量拿不到学位,本科毕业论文应有的考核功能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已经丧失了对大部分学生的约束力,正逐步被边缘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临近毕业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环节,不能因论文质量下滑和考核体制不完善而取消。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上做得还不够,毕业论文的创作可以说是最后一次“充电”的机会,学生和高校都不该轻言放弃。毕业论文的取舍应充分考虑国情,国外高校往往拥有科学、严格的测评体系,盲目地引进外国的做法并不合适①。至于论文考核问题,可以通过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来解决,而不应该成为取消论文的理由。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笔者认为,不应该简单地判断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应该取消,必须将其纳入本科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过去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较落后,本科教育承载着比较重的专业建设任务,通过本科毕业论文了解学生对本专业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毕业论文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创造性要求比较高。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日益发展,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通识教育发展趋势渐强,向人们常说的“宽口径、厚基础”方向发展,而学术性和应用性则成为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承载的内容。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应更强调写作水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的有关要求,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按此理解,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是一门课程,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各类知识、方法来从事研究和写作。它实质上是对大学四年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综合,是对专业知识、写作能力、思维方式的一种综合性培养和锻炼;是对本科阶段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性考核②。以会计学专业为例,教育部高教司2001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运用会计方法与技术、围绕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撰写毕业论文。”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掌握科学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上述目的,仅仅将本科毕业论文作为一种“考试”,甚至是“开卷考试”,是远远不够的,教与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实现本科毕业论文目的的根本途径。如果从考核本科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还没有比毕业论文更好的方式。降低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标准,就意味着降低本科教育培养标准,或者说容忍、默许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而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就干脆等于取消了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连教育质量如何我们都无从测量和判断了,何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笔者认为,没有毕业论文,大学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大学四年的一门特殊而重要的课程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掌握调查研究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熟悉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流程;培养独立思考和缜密论证的习惯;提高综合性、创造性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实际的问题的能力;锻炼文字表述方面的流畅性、准确性和逻辑性,学会站在与别人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

三、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创新

据统计,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存在内容空泛、无实际价值、没有创新精神、写作不规范,甚至雷同、抄袭等现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被归结为学生兴趣不够、教师思想不重视、学校管理不规范等几个方面。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是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性质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将本科毕业论文的性质定位在“教学环节”,那么,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过多地被定位在“考试”环节,“考”与“教”不同步,本科毕业论文成为学生的一份“家庭作业”,最后给一个成绩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正是由于没有将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做深做透,才导致此类问题的发生。把握好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特殊性,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创新路径也就清晰了。

1.选题方式创新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一个特点,与课堂教学统一制定教案不同,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选题内容因材施教。

首先是选题方法的问题。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毕业论文在选题上不应该一成不变,每年更新20%左右为宜。在选题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选题:(1)因才选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某一特长,如数学能力、设计能力、调查能力、领导能力等,可以成为发挥其专长的选题范围。(2)因趣选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某一领域产生兴趣,或在社会实践中对某一实践应用领域感兴趣,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及教师科研课题而形成兴趣,教师应帮助其从中选择恰当的研究题目。(3)因需选题。有些学生较早地联系到工作,确定了工作领域;或者有的学生考上了研究生,也大致能够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这时,指导教师可以选择能够有效调动这类学生研究积极性的选题。(4)因事选题。有些学生对当前的生产和管理领域中的焦点或热点问题非常感兴趣,平时给予这类问题较多的关注,积累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较多,对问题的理解也较为深刻。此类学生在选题时要拟定一个恰如其分的题目,鼓励其“小题大做”,否则,容易使选题过大过空,不仅学生难以驾驭,且质量难以保证。

其次,还应该关注选题的内容。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选题内容的难易程度,主要有三类:(1)创新型。创新型选题就是选择前人还没有完整论述过的问题,如《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初探》等选题。此类论文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所以论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占用指导教师的时间也较多,数量不应该超过论文总数的10%。鼓励学生将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成果。(2)探索型。所谓探索型选题就是对尚存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反驳和商榷,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辨析》等选题。商榷性的论文一般有深度,数量宜维持在论文总数的20%左右,需要指导学生从感兴趣或熟悉的课程中选题。(3)延展型。延展型选题是指将前人对某问题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消化,或对某个问题进行再深入研究,设计出符合应用要求的解决方案,提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写成有说服力的论文,如《弹性预算制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选题。延展型论文的数量占毕业论文总数的70%左右,是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模式。

2.指导方式创新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二个特点,是与课堂教学严格遵循时间的限制不同,时间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外教学更加重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理论教学、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几个大的培养环节,而且各自独立、互不融通。其中,毕业论文工作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大致为10周左右。按照灵活性原则,为确保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搜集资料并对其所选题目进行充分的思考,避免教师指导工作过于集中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可采取“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位一体的论文指导方式。具体做法是: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先进行学年论文的选题, 然后由院系统一安排指导教师,由学生结合学年论文开展专业实习。在专业实习后,在学年论文进行充实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

三位一体的论文指导方式将毕业论文时间分为非统一时间和统一时间,前者为准备阶段 (论文准备和研究阶段),后者为完成阶段(论文写作和答辩阶段)。非统一时间从三年级上半学期的学年论文开始,统一时间仍安排在毕业学期进行。因此,从三年级上半学期起,就可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按学年论文选题组成团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探索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管理中设立正副导师制(实务部门的副导师)等等。由于非统一时间涵盖高校安排毕业实习的时间,所以二者在时间上的重合不仅可以增强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还可让学生带着选题参加实习,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调查研究。这种模式能够克服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课程学习、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效率和质量。

3.考评方式创新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三个特点,是与以试卷方式评定学生的成绩不同,以答辩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考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制度规范。学校首先要根据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程序制定完善、科学的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理顺校、院、系(室)关系,明确导师职责,提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其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学院要进行阶段性的检查,通过学生和导师互相评分,了解学生与导师的见面次数、指导内容、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和论文进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最后要进行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由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各院系已经完成的毕业论文进行抽查,通过听取学院汇报、审阅毕业论文、现场考查等形式,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估,由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的中期表现、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综合评分。

为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可在如下方面进行改革:(1)答辩时间创新。改变原来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答辩的形式。学生可申请提前答辩,提前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特别是对已经考取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有利于其及时进入有关课题的更为深入的研究领域。(2)成绩评定创新。对于创新型选题和部分探索型选题的论文,如果学生立意新颖,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且有实际指导意义,或者能涉足于学科领域中的难点或前沿问题,则应该给予较好的评价或鼓励,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品质。(3)论文方式创新。凡是在学年论文和专业实习过程中独立完成并已发表在省级以上出版物上的论文,字数符合要求且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经学校学术委员会或答辩委员会审定,可考虑替代毕业论文。(4)实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表彰制度。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纳入教学质量奖考核范围,在论文成绩评定结束后,采取优中选优的办法,由各学院答辩委员会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论文,其比例宜控制在答辩论文的5%左右。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学院选送的优秀毕业论文复评,从中产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特别优秀的论文推荐参加省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对获优论文的作者和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

注释:

①黄春梅.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不能取消——对武汉三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J].理工高教研究,2006,(6):20-22.

②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83-86.

(责任编辑:刘新才)

上一篇:新闻论文下一篇:畜牧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