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08

初中古诗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古诗文主要指用文言写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和文言文, 著名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也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的作品中的语言”。古诗文作为一种中国古代书面语言,是中国古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精华,它还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的明珠。古诗文以其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的炎黄子孙,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成不竭的精神源泉。

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价价值观。当前,我国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文,大都是是我国古代诗文中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我国古人的智智慧, 充满着崇高的精神。古诗文教学将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影响,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悠久的文文化发展进程,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祖国的传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荣辱感和热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还有利于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培养社会主义道德素质,逐步形成积极地认识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观。举例来讲,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然”这句话展现了诗人宁静淡薄的人生态度。李白的《将进酒》中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展现了他乐观自信豪豪迈的人生态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说到:“人生自古谁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表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视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欣赏赏品味。古诗文教学过程其实是老师引导着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美、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一篇古文或是一首诗就可能是描绘了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意境、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传达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展现了社会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这些优优秀诗文的过程中能平定身心、丰富情感、升华灵魂。

2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2.1 教师方面

很多教师对于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古诗文教学的要要求、目标和任务不甚了解,在进行文备课过程中,只仅仅把教学学目标定位在识记上,将教学重点放在识记课文中的字词注释、句子翻译和课文默写上, 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无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此外,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大多都是拿着教学参考书和讲课参考来进行备案,并没有加入自己的见解和欣赏体会,教学效果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 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是按照“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读、学生跟读,然后背诵。课堂上虽然加入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但这些活动往往仅仅是在解决诗文中的生字词句翻译时进行,而且时间很短。对于古诗文中其它方面的知识学习则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仍旧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装灌知识的机器,这导致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站在讲台上引经据典, 滔滔不绝地逐字逐句翻译,黑板上写的密密麻麻,而学生是一脸茫然,有的甚至在做小动作或打瞌睡的现象,整个课堂枯燥乏味,一直死气沉沉。比如有教师在教授《小石潭记》一文时,仅仅是带着学生翻译课文,强调学生记住文中的等实词虚词的用法,而把文章的语言特色、写作特色等放在一边,并且没有着重分析作者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感受。这样的方法自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让这些初中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而在课后,很多教师往往知识从应试的角度出发,一味要求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翻译,并不注意诗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知识,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平时仅仅只关注考试中涉及诗文篇目, 课标中没规定的篇目则很少讲,甚至不讲。至于课外的一些优秀诗文篇目,很少有教师补充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无法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2.2 学生方面

学生在自身的认识意识中存有偏差。不少学生认为古诗文离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学不学都没关系,导致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另外,现在学校在学生升入九年级后要对这三年学习的古诗文进行专题复习, 并且还要对十几篇重点备考篇目进行冲刺式复习, 这让七八年级的部分学生形成了一个认为古诗文在最后冲刺阶段学学就能通过的错误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没有在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课堂主动性不高。学生在古诗文课堂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让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仅仅把古诗文学习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学生并不愿意主动接触和学习古诗文。在古诗文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时,很多学生往往是低着头, 默默地坐在座位上, 不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些被老师点名回答的学生,不少学生会站起来说不会,少数会的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也多不尽人意。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比较机械。他们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对字词的识记、对字词句意和文学常识的背诵层面上,并且识记时往往是靠着死记硬背。不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一些语法知识灵活记忆。例如:在学习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诗时,很多学生虽然经过多次背诵和默写,但不少学生还会把“郎”写成“朗”、“乔”字写成“桥”,根本原因是学生不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和这首诗里所包含的历史故事。

3改变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现状的策略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在实际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多次进行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到古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更理解作者的思想。在学习文言文新课时, 教师要先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预习课文内容,并且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一些恰当的预习要求,如:让在学生自读课文时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扫清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 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划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等。这样做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 也紧紧扣住了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中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进行参考的要求。

3.2 在课堂创设古诗文情境教学氛围

古诗文是语言的艺术,作者用精美、含蓄、简练的语言.深刻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世界。诗文中所具有的深远境界更描要读者在细细品味中领悟。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通过品读和解析诗文,理解作品的意境,使古诗文中的情景再现,感受作品的美感,体会作者的主观情感。情境教学寓情于景,极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3.3 注重课外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向课外延伸。向课外拓展延伸可分为课外阅读、古诗文赏析讲座、摘抄引用等,其中摘抄引用是一项重点。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让学生自己创建一个古诗文摘抄笔记,摘抄课内外的古诗文坐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在被学生摘抄、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价位取向和审美情趣, 同时也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从而使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古诗文。古诗文洋滋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使用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4结语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通过运用一系列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运用, 更深层次地感受出古诗文中蕴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知识素养。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摘要: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古诗文教学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古诗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古诗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新的气象,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提高我国初中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学生对古诗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初中古诗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但“一口却吃不成胖子”,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质”的飞跃。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当然靠课前这几分钟学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我还要求我的学生每人自制诗词卡片,一面抄写题目、作者,另一面抄写古诗词文。每天晨读时,要求学生进行相互抽查背诵,让大家温故而知新。下课时,四个同学一组还可以打诗词牌,即每人依次摸牌,看到题目、作者的则背诵诗词文,看到诗词文的则说出题目、作者,答不出则让下一个同学答。这样既积累了古诗词,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利用寒暑假的时期让学生搜集报纸,广告等媒体中的古诗词精美的语句,在开学趁热打铁,开展背诵比赛。

二、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是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三、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称道。又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句,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初中古诗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优势。巧用图画,体现形象美,异常清晰的画面,鲜亮夺目的颜色,表情传神的人物,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音画组合,再现诗歌美的情境,优美的乐音,唯美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美的韵律;畅谈感受,体悟诗歌美的情感。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 古诗文 运用

中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意蕴简炼绵长,这些文化精髓是中国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国人的精神和灵魂。然而,古诗文教学在基础教育是薄弱的一环。初中生阅历不足,理解能力有限,仅凭教师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很难进入情境,很难体会到古诗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来打天下,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避免这些缺点,因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技术。多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鲜活了呆板生硬的古诗文教学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古诗文教学质量。

一、巧用图画,体现形象美。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使学生对要学的古诗文感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古诗文的形象或意象大多很美,笔者尝试从形象美人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瓦西列夫认为:美,是人喜欢某种事物时的感受。美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没有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效果肯定会更佳。

如教学《如梦令》时,笔者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图片:一个身量苗条、衣着华丽、面带恬静笑容的女子,手执书卷坐于小舟中,小舟泊在茂密的荷叶和妩媚的荷花之中。荷叶碧绿,莲花娇艳,映衬得舟中女子超凡脱俗,人面荷花相映红。好一幅慑人魂魄的出水芙蓉图!学生经过预习,大部分都能猜出是谁。在学生审视美女的同时笔者开始导人: “这是中国古代文坛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有一句俗话:红颜自古多薄命。关于她的词作和人生,可以分为青年期和晚年期两个阶段。历来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年轻的诗作,清新自然,雅致婉约。真可谓词如其人,人如其词”。接着,笔者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精美的图片,尽显年轻词人的才貌双全。学生如饥似渴地看着,一脸崇拜,一片赞叹。这些图片全部都是从因特网图片库下载的,画面清晰,人物表情传神,人景搭配和谐,颜色鲜亮夺目,切合《如梦令》的内容。笔者从中精选五张,按照内容情节的发展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刚开始学生还只是用文中内容概括小标题,到后来有些学生甚至用四字词语来概括,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思路大开;妙语如珠。

二、音画组合,再现意境美,营造学习氛围

叶圣陶曾说: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音乐为我们开辟了新领域,它使课文能摒弃一切繁文缛节,直抵学生心灵。”一切景语皆情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不管是审美想象还是联想,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去和诗人取得共鸣,但是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太小,阅历尚浅,且总体阅读量少,根本没办法一下子进入诗人的审美境界中。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如教学《蒹葭》前,笔者从网上下载了歌曲《在水一方》的Flash,并对这个Flash做了修改制成课件。新课导入后先让学生默读全文,然后播放Flash。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时,学生的精神明显为之一振,随后,深秋、河边、芦苇迎风、芦絮露闪,好似英俊少年盛开的心事,纷乱又纯洁。远处,有个美丽身影飘过,少年忙沿河岸上下迫寻。然河水阻隔,溯,只见朦胧裙裾,飘在微风中;顺。只见隐约倩影,缥缈水中央。短短的4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要求再看一遍。结束放映时,笔者适时提问: “同学们能否用语言文字把诗中的意境描述出来?”在短暂的思考之后,竟然有不少学生举起了手。表达较好的学生简直是在朗诵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词语华丽,修饰恰当。有的还说出了如下的看法: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可及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对于学生的這些回答,笔者非常惊喜,这些问题可都是对文章的深层次的理解。从文字到画面再到语言到思维拓展,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效果是明显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的。

三、配乐朗诵。感受音韵美,增强背诵兴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笔者认为,这里的“读”字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自读,另一种则是听读。有些诗要多“读”,多“读”出气势,多“读”出情感,多“读”出诗韵,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就属于这一类涛,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怎么去读。教学时,笔者先播放了一首激昂的古筝曲《广陵散》,曲调沉郁激越,铿锵有力,借助音乐调动情感,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氛围。因学生事先已读过多次,很快就抓住了情感基调。关闭音乐,让学生自读,体昧诗中的韵律美。之后,再打开多媒体示范朗读文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上停顿和重音,体会音韵、节奏的变化。在范读中,随着诗歌情感的起伏,节奏时缓时急,音韵忽高忽低,气势曲折回环,如骏马奔腾。在反复的听读和自读中,掌握诗歌的节拍和用韵,感悟诗歌的音乐美,增强背诵的兴趣。

四、畅谈感受,体悟思想情感,培养创新能力

, 培根说:讨论可以使人机智。笔者认为这是诗歌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是教师的自我表演,范读、理解,再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而多媒体教学则是通过声音、图片、动画等手段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听,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教师这时稍作引导,学生便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在探讨《蒹葭》的主题时,除了课前赏析里提到的“爱情说”之外,有的学生提出了“理想说”,认为《蒹葭》是一篇执着追求理想之作。畅谈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运用多媒体的先进手段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课堂上畅谈感受,体悟思想情感,培养了创新能力。

诚然,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有利有弊,但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应是利大于弊的。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美,对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饱含激情地带领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人生”,那一派畅然、那一种淋漓会令所有人陶醉,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多了一份乐趣,一份光彩,而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增长如飞。

初中古诗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新时期,要切实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认清古诗词教学对初中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要围绕初中生的主体地位,灵活地进行智慧化的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相关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古诗词教学,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诗词、理解诗词而感受到诗词美感,丰富文化底蕴,提升思维品质。尤其古诗词中关于作者的丰富人生阅历、品德修养、价值取向等内容,更对初中生健全人格和三观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时期,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方法,能进一步强化初中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教师从传统的关注自身的教学而转移到关注学生切实的发展与提升上来,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展,并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奠基,以帮助初中生在今后成长为能担当祖国复兴大任的优秀时代新人。这是新课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最根本的育人目标。因此基于新时期的教育背景,加强古诗词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能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更能为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而提供重要助力。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重视诗词朗读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美,这种美的感知和表现,需要借助“声”来体现。朗读即将“声”“情”“意”充分结合,可以让学生既感知古诗词的节奏、韵律的美感,又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还能感知和理解古诗词的意蕴美,构建一个较为综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获得丰富且具有层次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1]。尽管朗诵较为简单,便于随时随地开展教学,但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对传统的古诗词朗读方法进行一定的优化与创新。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中的《观沧海》为例,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逐一开始朗读。朗读时,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对比自己的朗读策略,汲取经验并调整。小组成员朗读之后,开展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方才朗读时各自的不足、优点,要求学生以开放、学习的态度去相互借鉴,共同探讨得出关于朗读的注意事项和有效策略,包括字音、情感、代入感等,达成一定共识,能弥补个体在朗读方面认知与经验的部分短板。这种方法能让个别不擅长团队合作的学生,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帮助提高个体的朗读水平和能力,從而加强对诗歌韵律、情感、意蕴的感知与理解。

(二)多媒体辅助构建情境

初中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在学习时往往表现出思维的局限性,对诗歌的理解容易受限于教材中显性的题目、诗句、注释,而相对忽视古诗词中隐性的创作背景、价值取向、作者人格魅力等重要的人文内涵[2]。应用情境教学,可以在古诗词与初中生的思维之间构建一架桥梁,将形象思维与抽象的意蕴、情感等元素连接起来。而且情境本身元素丰富,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让其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逐步由对诗词的低阶认知向高阶认知过渡。信息技术作为当下被广泛应用的重要教育手段,能辅助构建更完善的教学情境,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个性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所以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也应灵活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克服一些困难,增强对诗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渡荆门送别》时,针对部分想象力相对匮乏的学生,为了帮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壮观景象,教师就可利用教学软件结合多媒体或网络影视资源,根据诗句内涵设计一幅整体而非十分具体的动态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从而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更好地感悟诗歌意境。需注意的是,教学视频中诗歌内容的设计,不应过满,要留白。既要让学生从视频的展示中得到提醒,又要让学生能根据视频资源提供的想象线索去进一步联想,将场景中的空白自动填补。如此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发展,对于诗歌也才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独特解读。

结语

综上,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讨,必须建立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要尊重并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以传统或现代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配合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等,以“老瓶装新酒”或“从0到1”的创新,来帮助初中生弥补认知上的一些不足,丰富学习体验以满足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配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强化学生表现欲、成就感的同时,激发对古诗词学习的强烈兴趣。如此,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并在学习中切实不断获得和提高古诗词学习效果,就能与教师共同合力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惠明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析[J].作家天地,2019(16):30-31.

[2]夏传胜.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讨[J].天津教育,2019(23):167+169.

初中古诗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背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古诗词中的重要性[1]。师法古人, 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达到熟读成诵, 这一环节多利用早读进行。优美的古诗词节奏感很强, 读起来朗朗上口, 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 体验古诗词的韵律美。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七言诗的划分) 。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五言诗的划分) 。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古诗词完美无瑕的韵律美。反复诵读, 重复记忆, 重视积累。每册课本的古诗词, 笔者都要求学生倒背如流。这样, 三年的初中生活学生将会积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常言道:“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每天的晨读时间都要求学生自背自查, 互背互查, 教师抽查。每天还要抽出几分钟时间全班同学一起诵读, 让大家口读耳闻心记, 吸纳新诗, 巩固旧诗, 温故而知新, 效果非常好。经过这几番的夯实, 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就会很牢固。

2 品

只重背诵, 不重理解, 仍然达不到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有些学生虽然把诗背得滚瓜烂熟, 但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讲了, 但雨过地皮湿, 给学生留不下深刻印象。古典诗词文字简约, 蕴含丰富。传统的讲解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淀和文学素养的养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赤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 自己听到内容的20%, 自己看到内容的30%, 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 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据此, 我要求学生首先自主查询古诗作者的生平简历,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例如:对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理解就要结合曹操当年人已53岁, 仍然一心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然后, 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交流查询结果。这样, 知识的保持远远大于传统讲解式的教学。

品析名句, 笔者引导学生运用“以文解诗”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散文化, 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例如:有个学生对李清照的“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一句, 是如此散文化理解的:一场小小灾难, 狂风摧花, 落红满地, 凄凉一片。想风骤起之时, 花片纷飞, 落红如雨, 而风住之后, 花瓣入泥, 人践马踏, 只留有余香, 美好春光一扫而空。词人面对此情此景, 心灰意懒, 日头已上三竿, 仍然无心梳洗, 情意阑珊。学生由此体会出这不仅仅是伤春, 更是伤世, 寄托了词人漂泊无依、红颜迟暮的悲悯身世。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散文式的文字, 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 悟

诗是经典语言, 好的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1 把握关键字, 感悟诗歌意境

例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到“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一“直”一“圆”, 看似平平, 细想起来却“除却巫山不是云”, 再无字可换。寥寥几笔, 竟展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给人及其浓重的印象。真是意境深邃, 妙不可言!

3.2 抓住意象, 展开联想与想象, 感悟诗的意境

意象即出现在诗词中的主观情感的物象。意象在诗歌作品中往往以个体的形式存在, 多个个体的联接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欣赏古诗词首先应抓住意象也就是物象, 品味其中所寄托的情感, 然后理解体会诗的意境。例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 仅五句二十八字, 却并列凸显了九种事物,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九种事物巧妙自然和谐地纳入到一个画面中, 动静结合, 明暗交错, 背景与主体相互映衬。“小桥流水人家”的明丽和谐反衬了“断肠人”的沦落凄苦, 效果非同寻常, 学生只要进入了诗词的意境, 便自然体会到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要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诗词教学的课堂中来, 共同发现, 共同探索, 共同分享。让学生在品味诗情、感悟诗意中自然融合古诗词的智慧、风骨和操守。古典诗词, 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 内涵博大精深。古典诗词的完美教学,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更重要的是它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到一个个纯真的心田, 让我们的孩子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快乐成长。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归结为“背”、“品”、“悟”三字, 本文从这三方面入手, 结合实例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背,品,悟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历史文化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