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27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现代的工程建设中,地质勘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准确了解、评估地质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依据。而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又是一项主要的勘察内容,因为水文地质可能潜在各种的问题,进而引发工程危害,后果难以预料,因此重视并切实做好对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防治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常见水文地质问题,然后主要就如何防治水文地质问题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问题;防治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应当将水文地质问题作为一项关键课题,积极做好相关研究与应对工作,一方面既要客观认识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常见水文地质问题,另一方面更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避免水文地质问题可能对工程带来的危害。

一、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常见水文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勘察指的是为掌握影响工程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包括对地貌、地质构造以及地下水、岩石等的了解。其中,水文地质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一项主要内容,因为其可能潜在各种问题,对工程的建设以及后期使用、管理、维护等,带来严重危害。

(一)地下水升降

从积累到的勘察数据信息和相关工作经验来讲,工程地质勘察中最常见的水文地质问题之一,便是地下水升降。地下水上升或是下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机制和过程较为复杂,如人为活动因素、地质活动因素以及水文气象因素等等[1]。如果地下水水位发生上升的话,会使得岩土的内部结构改变,不能保持稳定,容易造成崩塌,进而给工程建筑带来危害。如其会导致土质附加应力减小,使得地基的承载力减弱,并致使地下水污染、土壤盐碱化。相反,如果地下水水位发生下降的话,其又会致使地面开裂、地面塌陷以及地面沉降等危害出现,均不利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地下水波动

除了地下水的升降之外,其不断的发生升降波动,也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常见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波动多数原因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大量的降雨、融雪,或是长期的干旱等,就会使得地下水水位时升、时降,这会导致膨胀性岩土不均匀收缩、膨胀,最终使得地面发生变形、开裂,危害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三)地下水压

在没有发生地质变动的情况下,地下水压会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在人为活动的介入和干预之下,其水压则可能会发生变化,事实上包括工程建设本身,也可能会致使地下水压改变,进而使得地质环境、岩土条件也随时改变,这种改变既会影响到工程的建设施工,更会对工程的后期使用造成质量、安全隐患。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防治策略

针对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应当在工程地质勘察中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以规避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和隐患。

(一)科学制定水文地质勘察计划、合理分配勘察任务责任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为了有效的防治水文地质问题,首先是应当根据客观条件、工作要求,科学制定水文地质勘察计划,如要明确重点的勘察内容、勘察信息、勘察周期。在初步掌握了水文地质情况之后,还需要结合既往的工作经验、学科专业研究成果,预测可能发生的水文地质问题,并加强专项勘察,制定应急预案[2]。再者,是需要合理分配勘察任务责任,简单来说就是要根据勘察任务合理分工,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防止出现疏漏后相互推诿,使各项勘察工作能够有序推进。

(二)切实做好对静水位的测量

在前文中已经进行了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工程带来危害和隐患,因此为了向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规避地下水位变化可能引起的危害,就需要在勘察工作当中,做好对地下水位的测量,预估地下水对建筑的影响程度,制定预防方案、采取预防措施。尤其是对静水位的测量,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实际的静水位测量中,应当按照分层测定原则,制作好测定时间表,按计划科学、规范的进行测量。另外在工程前期勘测结束前,还应该再次对静水位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保证将测水管下放至含水层20cm,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取有效的数据,另外还要严格根据勘测顺序,做到科学、系统勘测预防。

(三)准确分析水理性质

水理性质对岩土、岩石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可能造成地质结构的改变,如使岩土的透水性、给水性、崩解性以及胀缩性发生变化,进而给工程带来危害和隐患。为此,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前期,就应当准确分析地下水水理性质,如需要进行大范围、高频率、长周期的抽样检测,来全面掌握和了解地下水的实际水理性质情况,为工程的设计、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防止后期可能出现的危害。

(四)制定针对性的水文地质问题处理措施

在地质勘察中,要注意全面、详细的收集相关水文地质信息,如地下水潜水层、含水层分布及水位留存情况等,并基于这些数据预测可能引发的危害和隐患,制定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尤其是需要注意从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维护等整个周期出发,全方位掌握可能影响工程结构稳定性的水文信息,必要时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来保持地下水水位、压力的稳定,预防水文地质问题危害。在工程设计中,应详细考虑到实际的承压含水层的情况,为此应当在基坑开挖施工完成之后,准确的测量、分析承压水动水压力数据,根据所获得的详细数据,合理的进行地基设计、布置,从而防止地下水动水压力在后期侵蚀工程的基底板[3]。最后,还需要准确检测地下水是否存在腐蚀因子,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的选用腐蚀材料,增强基底的抗腐蚀性能,防止危害与隐患。

三、结语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对于水文地质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其可能会对工程带来各种危害、隐患。应采取科学、规范的勘察,全面掌握、了解详细的水文地质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預防措施,防治水文地质问题,从而保障工程建设及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曾滔.工程地质勘察中应加强对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应用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20(23):190-191.

[2]刘振山,姬彦雷,许颜.关于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相关探析[J].四川水泥,2020(03):263-264.

[3]江忠彦,吴修嵘.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察关键要素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9(06):100-101.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是在建筑施工前期所进行的调查以及研究工作, 对于建筑施工选址的确定、建筑施工图纸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针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所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需要多加分析, 更多的为建筑施工工程提供帮助。

2. 工程地质勘查工作

2.1 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是一个综合性比较高的工作, 其中包含非常多的内容:

对地理环境、地质条件、气候水文等进行勘查的工作。工程的地址勘查是在建筑施工前期, 主要对相应的可供选择地点进行相应的勘查工作已确定最终的建筑施工地点。这对于建筑施工方案的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主要包含的内容对于地貌特点、水文条件地质先天条件、土质以及岩石的物理特征还有就是建筑施工地区是否存在特殊地质现象等都需要进行勘查。而在对以上内容进行勘查过程中具体的工作流程主要有三步:选址勘查、初步设计勘查、施工图纸勘查等。这三部所要进行的内容中选址勘查是会对后期的建筑工程施工最具重要性的环节。

2.2 选址勘查

在进行选址勘查过程中首要对该地区是否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对地质进行分析和实地勘查两者相结合共同制定地质报告。并且在勘查过程中一旦发现不符合建筑施工标准的条件应该及时上报, 方便及时的处理。在初步设计勘查工作中, 需要根据选址地质报告进行, 来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了解和分析。而对于施工图纸的勘查, 此部分勘查内容非常的详细也非常的多, 主要是对于具体施工图纸设计中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参数, 并借助相应的工程地质测绘技术、区域原位检测技术、物理或者基础勘测技术等勘查手段进行利用。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看上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对于后期能否顺利地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中工程选址勘查中水文地质的危害也会对建筑工程施工以及后续的使用造成影响。

3. 水文地质危害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地下水位升高

地下水位的升高会受到多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会对建筑施工造成多种危害和影响。其中地下水位的升降, 会受到周边河流, 湖泊, 水库等水体的影响。还有就是该地区的废水排放管道还有灌溉工程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渗透作用也会对地下水位造成影响, 从而工程项目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地下水位升高对工程地质勘查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点地下水位升高会对建筑物地基造成影响, 使得地基软化, 从而影响地基稳定性。周边土壤中水分含量升高从而降低土壤建筑强度同时压缩性增强, 建筑地基产生生变形。第二点就是在地下水位升高的影响下地基很有可能会出现隆起状况, 对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危害。

3.2 地下水位下降

在地下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因素中人为因素占据绝大部分, 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抽取, 还有河流湖泊等上游修筑大坝或者是水库的修建对水资源进行拦截, 都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一旦发生大范围地下水位下降, 就会非常容易引起地表沉降、塌陷等对建筑造成极大影响。还会对地下的水源以及水质都造成严重的影响作用, 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破坏。

3.3 地下水压力产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作用力都是处于相对较小的状态下, 并且地下水压力会相对比较稳定。但一旦出现地下水, 水压力变化, 还是会对工程项目造成不良的影响。虽说地下水压力产生变化出现的几率比较小, 但是在施工工程建设中还是需要对地下水水压变化多加注意。因为地下水水压发生变化, 压力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相对应的流沙和基坑突涌灾害, 建筑施工的地基稳定性以及平衡性会产生非常大的破坏。地基受到迫害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以及使用寿造成严重的影响。

4. 在地质勘查水文地质问题注意要点

4.1 首先就是对于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多加重视

为了进一步的保证地质勘查的质量, 因此在工程地址勘查过程需要多加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并且需要对于勘查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对和岩土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都进行分析研究。在实地勘查过程中需要从自然地理条件、地下水位情况、含隔水层的科学有效分析这三点上对问题进行科学准确全面的研究, 还应该关注含水层的分布状况、厚度或者是深度状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4.2 在进行勘查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对水文地质参数条件进行进一步的测量以及确定

在实际勘查过程中对于水文地质参数的准确性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 这会对施工图纸参数的确定提供很大的参考依据。因此水文地质参数测定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测定:首先对地下水压进行测定, 在对地下水压进行测定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应的压水实验来获得准确参数。还有就是利用相应的方法来对地下水位的流向进行测定, 一般在地下水流向测定过程中会使用几何法测量的方法进行确定, 在之后用充电法来对地下水的流速进行测定。最后就是对于地下水位的测定工作, 对于在地质勘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地下水层等都是需要进行地下水位的进行及时的测定, 来对地下水位的最初的原始数值进行确定和收集。对于以后的对于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的变化状况进行一定的参考和确定, 更好的保证施工图纸的设计质量。

结束语:其实对于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对于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及对于在地质勘查过程中进行测定时需要多加注意的要点都进行相应的分析, 这对于今后的地质勘查过程中更好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参考来保证在建筑施工前期进行地质勘查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都进行保证, 为之后的建筑施工方案的确定以及之后的建筑施工图纸的设计都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这对于现阶段建筑工程快速高效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推动性。

摘要:其实水文地质勘查是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对于工程地质勘查整体情况都会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对于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分析, 会进一步的促进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勘查,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 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袁烨《房地产导刊》2014第16期

[2] 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探讨包晓明《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第27期

[3] 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姚寿斌《华章》2013第31期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19 65年9月23日,北京中南海,毛泽东与彭德怀这两位战友,时隔多年重新坐到一起。一生横刀跃马的彭大将军,此时有了新的职务: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总指挥。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是毛泽东与彭德怀人生中最后一次相见。从井冈山的炮火到大西北的黄沙,从朝鲜硝烟到即将到来的三线风云,两人一同走过几十年的风雨,毛泽东用一句“也许真理在你那边”做了总结。也是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专门提到一条正在大西南崇山峻岭中蜿蜒修建的铁路。毛泽东说:“铁路修不好我睡不好觉,没有钱就把我的工资稿费拿出来,没有路骑毛驴去,一定要把成昆铁路打通。”

让伟人如此牵挂的成昆铁路,注定承载着非同一般的使命。它的兴建、波折,以及最后胜利,都浓缩着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们,更是用这条铁路,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落下了举足轻重的一子。

线路之争由周恩来亲自拍板

曾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老人回忆说,这条铁路似乎与“三”有着不解之缘。规划阶段有三条线路之争,建设过程中又经历了三上三下。最终,在开国元勋们亲自关怀下,铁路建设才驶入正轨。

1952年,五千多名工程地质勘测人员在成都与昆明之间长1000多公里、宽约200公里的广阔地带开始了选线勘探工作,经过地质研究和徒步踏勘,提出了东线、中线、西线三大线路走向的比较方案。东线从内江、宜宾、盐津、彝良、曲靖到昆明,长约889公里;中线从成都、乐山、绥江、巧家、东川到昆明,全长约810公里;西线从成都、峨边、西昌、会理、广通到昆明,长约1167公里。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杨向记者介绍,当时的勘测人员在几乎没有道路和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不仅要冒着生命危险,跋涉于金沙江、大渡河等山高谷深之地,时常还要面临土匪叛乱和国民党散兵游勇的袭扰。

围绕这三条规划线路,爆发了激烈争论。当时正处于中苏蜜月期,苏联援华专家力主中线方案,甚至认为西线方案地质条件太恶劣,简直是修建铁路的“禁区”。

“1954年9月,按照苏联铁路技术标准初步设计的成昆铁路中线方案已经制作完成,并送往北京鉴定。”张杨告诉记者。但后来一次偶然的事件,却改变了中央的决策,最不可能、最艰难的西线方案最终成为了唯一选择。

那是1954年的夏天,508地质队邀请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徐克勤教授率领二十余名实习生到攀枝花矿区踏勘,指导找矿工作,最终得出一个震惊世人的结论:初步估计兰家火山、尖包包、倒马坎3个矿区钒钛磁铁矿的地质储量为1亿吨左右,攀西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铁和有色金属资源。

这个消息,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中国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最终,周恩来总理在召集各部门反复研究后,综合经济效益、战略意义等方面的因素,决定采用西线方案。

“成昆铁路要快修”

1958年7月,成昆铁路的开工仪式在全线最长、海拔最高的隧道——沙木拉打隧道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建设者们,打碎了高原亘古不变的宁静。然而从1959年开始,全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发出紧急通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压缩,一批重大建设工程下马,其中就包括开工不到一年的成昆铁路。

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无疑意识到成昆铁路的重大作用。即使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他依旧作出了“没钱了停,有钱了还得修,一定要把成昆铁路打通”的指示。于是,此后数年间,成昆铁路工程三次开工,又三次停工,共完成修建隧道10公里,桥梁约5公里,其中成都至青龙场的61.5公里,勉强铺轨通车。到1962年底,成昆铁路工程彻底停了下来,这一停就是整整两年。

1964年8月,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北部湾,悍然袭击越南北部,美军炸弹丢到了中国边界,白宫扬言要“教训中国”。审视60年代前后的国际背景,毛泽东做出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进行三线建设,发出“成昆铁路要快修”的战斗号令,筑路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跋山涉水,以最快的速度开进工地。

三线建设的重点被明确为“两基一线”,“两基”就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和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作为战时军工生产的核心。“一线”就是修建成昆铁路干线,解决西南地区交通问题,满足工业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成品运输。

8月底,在毛泽东的号召下,解放军铁道兵的五个师,和铁道部工程局以及第二铁路设计院的相关人员,迅速组建起了一支30万人的筑路大军。同时由铁道兵、铁道部主要领导组成的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也在成都成立。30万铁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工地,停工近两年的成昆铁路重新进入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

其实,使用铁道兵修建成昆线,最早是由朱德提议。周恩来曾在一份报告上批示:“修建成昆路,朱委员长提议,主席同意,使用铁道兵修。”1965年的4月,年近八旬的朱德风尘仆仆地来到成昆铁路铁道兵第一师碧鸡关隧道工地,询问施工情况,鼓励官兵克服困难,提前完成任务。这位创建了人民军队的元戎,太清楚这支英雄部队的底蕴,更深知决战须用精锐的道理。

在成昆铁路建设阶段,毛泽东的目光不止一次投向这里。面对即将赴任西南的彭德怀,他殷殷嘱托,此外,毛泽东还在其它场合说道:“铁路要从两头修。第三线基地尽量快一点。”“要快修,要多修点,五十个工点少了,搞六十个点,再不够开一百个点,总而言之,成昆线要快修。”

后来陆续公布的历史资料表明,核战争的阴云那时已笼罩中国,中国政府不惜代价地加快成昆铁路建设,正是应对核战争的重要举措。成昆铁路在1970年如期竣工,是三线建设中的里程碑事件,也给了中国抵御战争的底气与实力。

“搞铁路建设就是为人民方便”

即便在那个备战备荒的特殊时代,如何让铁路建设兼顾经济民生,也一直是共和国领导人们思索的问题。

1965年11月3日至12月7日,時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视察了西南三线建设,并专门看望奋战在工地上的筑路大军。在拉鲊江岸休息时,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向邓小平汇报:“为解决山区老百姓坐火车和运输的困难,在成昆线上建了一些像拉鲊这样的小型火车站。”邓小平高兴地说:“很好嘛!搞铁路建设就是为人民方便。”

一行人来到昆明后,邓小平更深刻地体会到,正是受交通的限制,建设项目一时摆不下太多。他具体指示,成昆铁路按年1300万吨运力设计。

来到大西南之后的彭德怀,更是多次亲临成昆铁路建设一线。1966年3月,彭德怀再一次来到当时还叫做渡口的攀枝花,他用手指着沙盘上的一个点问道:“为什么成昆铁路只修到这里,而不直接修进渡口?”

彭德怀手指的地方叫金江,离未来的攀枝花市相距20多公里,成昆铁路上的列车都从这里经过,而一切货物或人员要想进入攀枝花市,还得重新换汽车。陪同人员解释说:“火车不直接进入市区,是为了保密的需要。”彭德怀说:“三线工厂的保密当然十分重要,但是这样是不是会给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和参加建设的战士们带来很多不便 ?”可惜的是,就在此行后不久,彭德怀受到冲击,不得不返回北京。

在成昆铁路建设期间,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一线视察指导,甚至在关村坝隧道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时,中共中央发来贺电。这也成为许多成昆铁路建设者引以为傲的事情:“中央为一条隧道的进度发贺电,迄今还是唯一一次。”

时间来到2016年,新成昆线启动建设,新线路沿着老成昆线行进,部分路段采取截弯取直,距离比老成昆线减少了近200公里。新成昆线2022年建成通车后,从成都到昆明将由现在的20小时缩短到7小时以内,人流物流会更便捷。

2018年2月,習近平总书记深入四川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在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他提到不久前收到的一封来信,是中铁隧道局集团参加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建设的20多名青年党员写的:50多年前,他们很多人的父亲、爷爷参与了成昆铁路难度最大的沙木拉打隧道建设,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今天他们接过前辈的旗帜,承担了新成昆铁路全线最长、难度最高的小相岭隧道建设重任,立志使铁路早日成为沿线人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总书记说,来信让他感受到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和忠诚,读了很欣慰。他向这些青年和所有奋战在贫困地区重大工程建设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福。

这封信正是一群90后铁路建设者从新成昆铁路建设工地上发出的。在老成昆线建成通车近50年后,新一代朝气勃勃的铁路建设者们再次走进这片大山,承建新的成昆铁路。一条成昆线,把三代人的爱国情和报国志连接在了一起,这是老成昆精神的精髓,也是今天新成昆建设者们的底气。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地貌、气候水土情况复杂,近几年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泛,受灾情况严重。影响到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可以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与工程治理的方式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察;工程治理技术;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频繁、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分布广、时段集中、损失严重等特点。近年来,受全球生态环境改变、极端天气、城市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更为频繁,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威胁和严重损失。地质灾害具体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因为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所以防范难度较大。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必须综合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预警和规避各类地质灾害,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保障。

一、地质灾害以及危害分析

1.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随着地球运动,地表发生变迁产生的比如火山作用、地壳断裂等。这类地质灾害属于自然地质灾害,是不会随着人类行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另一类是由于人为因素比如对地表进行破坏、不当的经济生活活动等而产生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地质灾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逐年提高,其造成的破坏性极大。一般来说,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以及地面沉降等。这些地质灾害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发生,对周边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十分严重。

2.地质灾害危害

尽管这些年我国在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成本,但限于经济发展和当前的技术水平,地质灾害依旧得不到精确的预测,所以发生的频率并没有降低。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对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均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主要危害有造成居民房屋损坏、倒塌,损害居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塌陷、桥涵被毁,导致交通不畅,危机交通安全;破坏城镇建设,破坏工厂、学校机关等基础设施;造成农田毁坏,水利设施的损坏,导致农作物减产;造成电杆等倒塌,输送线路被中段,严重影响到输电、通信工程。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

1.地质地貌影响

地质地貌是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也是各类地质灾害发生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分布较广,气象、地层复杂,特别是四川等省份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频发,更加容易引发诸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由于地震强度的破坏容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因而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例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7月11日暴雨引发洪水,北川县城遭遇泥石流袭击。又如,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土壤多以颗粒状为主,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再加上该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和大风天气,一旦遇到极端天氣,往往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均和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质具有较大关系。

2.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同样是造成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自然原因之一。仔细梳理近年来我国各地发生的地质灾害原因不难发现,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均和大暴雨以及长时间降雨有关,一次强度较大的降雨,不仅会直接造成洪涝灾害,而且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例如,在我国四川、重庆等地,由于降雨量的60%~70%主要集中在6-9月,因此,这几个月也正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期,可以说,暴雨是激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首要因素。

除了大暴雨之外,台风、飓风等极端气候类型同样也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我国是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国家,而因台风引发暴雨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频繁,易造成人员伤亡。例如,台风“云娜”重创浙江时造成乐清市发生重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台风“龙王”暴雨引发山洪灾害。

三、我国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路径

1.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的基础和保障。在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的过程中,要紧紧以相关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推动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常态化、高效化开展。要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综合治理、善后处置等相关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相互衔接,相互支持和配合;各地要将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以及部门考核中,适当提升考核权重,不断倒逼领导干部主动担当。

2.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需要,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前提,通过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地质灾害防范制度与应急预案,通过上传下达的方式保证预案能够得到落实,有关部门责任人应该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控,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的新闻栏目定期发送一些关于地质灾害的变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的掌握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降低灾害发生可能性和降低损失;另外还要在当地建立地质灾害网络平台,把不同地区地质监测情况汇总到有关部门当中,为该地区提出有效地质灾害防范措施,提高防范措施的可操作性,尽量将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覆盖整个地区,实现对其的动态监测,尽量规避风险。

3.合理正确的使用测量评估工具

地质灾害的发生顾名思义和地质有关,通过对地质的探究,可以简单的分析出区域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种类,进而在区域观测站内加强对灾害的检测,通过科学的测量工具协助。在灾害发生后,也要科学的用测量工具进行灾害再次发生检测,并进行相应的预警布置,从而减少二次灾害造成的威胁。比如对某地区进行灾种发生程度预估,了解容易发生的滑坡威胁,首先运用群测群防检测设备来进行灾害预警,在发生之后,利用滑坡深部位移失踪检测仪,边坡深部位移检测系统等对滑坡程度进行分析,及时追踪滑坡的动向,提前对再次滑坡的概率就行计算和预警。

四、结语

综上,由于地质灾害破坏性大、波及面广、发生次数增多等特点,现阶段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工作。在勘察方面主要注意勘察的方式,采取合理的采样方法,在治理方面,可以使用工程治理技术进行防治,需要注意防治方案的科学性以及可实行性。

参考文献:

[1]钱凯,张灵九.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设计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3):75-76.

[2李辉,李舜.不良地质灾害治理分析评价及研究[J].大科技,2015(17):124-126.

[3]韦仕川,栾乔林,黄朝明,等.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研究综述及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14(3):159-165.

[4]侯俊东,肖人彬.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治理的社会网络结构优化及策略[J].管理评论,2015(2):13-25.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影响不容忽视,不仅仅会致使工程项目无法有序建设,还极有可能带来人员伤亡威胁,进而也就需要予以有效防控。为了更好优化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应该首先明确各个成因,进而在防治方案中予以针对性处理,体现事半功倍效果,本文基于这一思路,首先从水文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然后又探讨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防治

引言

在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中,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出现伴随着恶劣后果,极容易导致相关项目难以有序进展,甚至会产生安全方面的威胁。基于此,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研究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相关人员应该积极探索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方式方法,以便体现更强灾害应对效果。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方法的准确性往往需要重点关注于各方面成因,将这些成因作为重要关注点,进而提升防治方案的实效性,最大程度上降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以及破坏程度。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一)水文地质因素

基于当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而言,比较常见的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变形以及崩塌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首先受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因为水文地质条件并不是特别理想,进而也就很可能导致相应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影响工程项目建设效果。从水文地质因素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形地貌条件会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产生直接影响,因为相应岩土工程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状况并不是特别理想,进而也就极有可能导致各类异常问题发生。比如对于一些水系相对发达的地区,就容易在岩土工程中出现山洪暴发问题,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几率同样也较高。岩土工程所处区域如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山坡结构,同样也会在其它自然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导致该区域更加容易形成泥石流以及山洪灾害,给相应岩土工程项目带来严重干扰。

其次,土壤地质条件也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重要成因,因为岩土工程项目所处区域的土壤地质条件并不是特别理想,存在着较多的松散土壤,比如砂土以及粉土等,都不利于岩土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也就容易发生一些严重地质灾害问题,比如地面变形以及崩塌等,都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在岩土工程项目施工建設中,软土地基在当前越来越常见,该类地基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予以针对性处理,以便更好提升其承载力,而如果处理不到位,必然也就会导致其形成不均匀沉降,严重的就会酿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给岩土工程项目带来严重威胁。

另外,水文气候同样也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重要成因,其具体表现在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两个角度。从地下水的作用上来看,其不仅仅可以通过自身的地下水压力影响到岩土工程项目的稳定性,同样还会表现出明显的侵蚀作用,逐步致使岩土工程所处区域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失衡,比如很多软土地基的形成就和地下水有关。从地表水的作用上来看,除了岩土工程所处区域存在的径流影响外,往往还具体表现在强降雨上,如果在短期内出现持续的强降雨,必然也就极容易影响到岩土工程相应结构的稳定性,很容易出现泥石流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成为当前岩土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二)人为因素

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而言,除了受到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往往还和人员有关,因为相关人员的行为不当,也会导致岩土工程项目受到严重威胁,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明显提升。

一方面,因为岩土工程所处区域长期存在滥砍滥伐以及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势必也就会影响到该区域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造成相应区域过于脆弱,很容易形成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比如在一些滥砍滥伐归于严重的区域,因为水土流失相对严重,进而也就很可能出现严重泥石流或者滑坡等问题,给周围环境和人员带来了严重危害;在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的基础上,相应区域也容易发生崩塌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样也会产生恶劣影响。

另外一方面,人为因素的影响还具体表现在具体工程项目建设中,因为相关施工处理方式不当,在施工建设中没有切实做好必要防护工作,所选用的施工工艺对于当地岩土工程地质结构产生了严重破坏和影响,必然也就会进一步导致其过于脆弱,在经受其它外部作用力或者自然因素影响时,更加容易爆发地质灾害事故,由此产生的威胁程度同样不小。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严控水土资源开发

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中,为了更好应对自然环境的威胁以及有效防控人为因素影响,注重从水土资源开发入手予以优化把关极为必要。水土资源开发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最新政策执行,实现对于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尽量避免因为过度开发或者是保护工作落实不当,产生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比如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就需要重点考虑到相关政策要求,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加大审查力度,避免对于地下水产生较为严重的过度开发利用问题,能够及时进行有效保护,以此实现地下水方面的有效作用,规避不良影响。针对一些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同样也需要切实做好开发规划,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质结构保护要求,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较为协调有序,在矿产开采的同时做好必要回填处理,以更好营造理想的稳定条件,规避该方面地质灾害发生。

(二)水文地质勘察和评估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出现和水文地质存在密切联系,为了形成良好预防效果,往往需要重点做好预判工作,这也就需要加大对于水文地质的勘察力度,要求在全方位了解水文地质实时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准确评估判断,进而采取最为适宜合理的策略,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威胁降到最低。在水文地质勘察中,为了确保水文地质数据资料获取的全面性和精确度,往往需要注重切实做好技术创新工作,要求及时更新水文地质勘察设施和方式,准确掌握地下水以及地质状况,避免在资料方面产生严重偏差。对于水文地质进行评估同样也需要体现较强专业度,能够针对所有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准确判断地质灾害发生几率,进而也就可以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可靠参考。

(三)完善预警机制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还需要具体表现在治理层面,这也就需要注重完善预警机制,要求相关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和了解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状况,进而最短时间内进行及时应对,将地质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此降低其危害程度。在地质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中,往往需要充分依托各类先进传感器,要求及时反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状况,确保信息传达更为高效准确,能够保障治理工作得到各方面及时响应。

三、结束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影响较为恶劣,为了较好形成良好防治效果,必然需要重点明确各方面成因,从水文地质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也就能够采取相匹配的策略予以预防和治理,力求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率以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孙晨辉.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华北自然资源,2020(03):103-104.

[2]张雷.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8):49-50.

[3]任霞.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08):242-243.

[4]罗大海.岩土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20(07):271-272.

[5]龚放.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策略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23):1-2.

上一篇:地质硕士论文下一篇:地质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