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码技术论文范文

2024-03-31

条码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介绍了患者腕带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用于重症监护患者、手术患者、昏迷或意识不清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儿童患者、老年患者、外科患者身份信息识别。腕带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识别准确性和诊疗安全性,而且提升了患者满意度。患者腕带技术在国内尚处于初始阶段,条码腕带和无线射频腕带的普及应为腕带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腕带技术 身份识别 诊疗安全 差错事故 患者满意度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身份的确认对于各项护理工作准确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重症监护患者、手术患者、昏迷或意识不清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儿童患者、老年患者、外科患者。为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规避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在各项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均先后尝试使用患者腕带技术,腕带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核对方法比较,极大地方便了医护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识别,降低了医疗差错。笔者对腕带技术的发展及在国内医院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使患者腕带技术的应用更加完善和成熟。

1 患者腕带技术的发展

腕带技术首先由美国PDC公司发明,随后在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医院患者标识和管理的行业标准。上世纪90年代,由朱晓东院士引入中国[1]。患者腕带技术最初应用于昏迷、手术、无自主能力、神志不清的重症患者及母婴、儿童、老年人、智障患者等,后来逐渐发展到应用于所有患者。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患者腕带上的项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简单信息,腕带一端有多个小孔,另一端有一个不可逆的一次性可调式纽扣,一旦扣上纽扣后即无法拆卸;颜色以蓝色和红色为主;材质为无毒的医用PVC,一次性使用,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防水、防过敏、防乙醇擦拭褪色,书写方便清晰;规格:成人腕带长约25cm、带宽(填写患者信息处)约2.5cm,新生儿腕带长约16cm、带宽约1.8cm[2]。类型:根据信息录入途径分为直接书写型、标签粘附型和计算机打印型。患者入院时由接诊护士正确录入腕带信息,并经双人核对无误后,接诊护士根据患者手腕的粗细选择合适的小孔,将纽扣扣好后向患者交代使用腕带的用途和注意事项,出院时由护士用剪刀拆除并统一处理[3]。现在还出现了科技含量较高的条码腕带及无线射频腕带,这两种腕带均属于信息技术腕带。根据现有文献报道,目前国内医院使用的腕带绝大多数都是直接书写型腕带,只有少数医院应用了条码腕带[4],无线射频腕带的应用暂未见报道。条码和无线射频识别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自动识别系统[5],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公共设施的完善,条码腕带和无线射频腕带将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成为医院内使用的主要识别系统。

2 患者腕带技术的临床应用

2.1 在特殊患者中的应用。特殊患者特指昏迷、无自主能力、神志不清的重症患者及母婴、儿童、老年、精神病患者。这些患者均因各种原因无法正常交流和沟通,导致一般查对制度无法有效实行,因而应用腕带识别显得尤为重要。戴碧兰[6]将腕带应用于昏迷患者,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诊疗活动时均核对腕带信息,收到良好效果,未发生差错。李春花[7]在神经内科内选择意识障碍、语言或听力障碍、肢体偏瘫、老年性痴呆和三无患者使用身份腕带亦取得良好效果。熊衍君等[8]探讨了腕带对儿科患儿身份识别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是腕带的使用可以提高护士对患儿识别的准确性,加强对患儿的安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儿科患儿年龄小,不能表达或者吐词不清,无法有效沟通,只能接受被动识别。使用传统的床头卡识别时,一旦患儿离开床位识别就容易出错。而使用腕带识别后,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患儿。患儿好活动,在离开病室活动时如遇紧急情况,医护人员可根据腕带信息实施有针对性的抢救,为患儿提供安全保障。曹艳丽等[9]分析了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使用腕带后,在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差错,发现腕带可提高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住院患者安全,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老年患者具有高龄、入院次数多、住院时间长等特点,且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易出现身份识别困难。老年患者发生突发事件如猝死、晕厥时,医护人员根据腕带上的信息可立即为患者进行急救、心肌复苏等。在院外发生跌倒、走失时,周围人员可根据腕带信息将其安全送回病房。

2.2 在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文丽等[10]对2010年10月以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使用腕带技术进行回顾分析,发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保证,极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促进科室规范化。耳聋患者因听力下降出现倾听困难,咽喉疾病患者因疼痛或声音嘶哑而无法出声,老人或幼儿因食道或气道异物病情危急等,这些常见疾病往往会造成沟通困难,患者标识腕带的出现,可避免仅仅依靠口头称谓或以病床号进行病人识别的做法。刘胜男[11]对2008年以来9280名各科手术腕带佩戴患者进行分析指出,在多个病区单元的患者转换过程中,通过身份腕带能迅速准确地辨识患者及进行各项操作,无接错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

3 小结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医院使用患者腕带技术后,完善了患者安全保障系统,减少了医疗纠纷及护理差错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医院安全的满意度。因此,腕带的作用毋庸置疑。目前患者腕带技术在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患者的安全考虑,医院管理者应积极推广条码腕带和无线射频腕带的应用,保证患者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庆印,赫晓莉,王树英,等.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外科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9):57-58

[2] 戴艳萍.患者标识腕带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62-63

[3] 程书华,李争艳.腕带在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中的应用及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357

[4] 李作君,迟凤玉,李焱,等.患者腕带标识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5):57-58

[5] 方华.自动识别系统——减少医疗差错的一项推荐措施[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14(8):71

[6] 戴碧兰.昏迷患者腕带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9):287-288

[7] 李春花.神经内科使用患者标识腕带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4):436

[8] 熊衍君,李红艳,许明芳,等.腕带对儿科患儿身份识别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414

[9] 曹艳丽,黄玉兰,薛仕珍.浅谈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内科的使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11,9(4):80

[10] 文丽,李晓兰,叶金泉.病人标识腕带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0):217-219

[11] 刘胜男.身份腕带在临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27(6):729

条码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功图法量油作为一种基于生产数据管理较为成熟的油井计量技术。通过多年在各油田得以充分应用,现针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应用,总结并完善相关制度标准,从而得到客观真实的数据,为提升总体油田基础信息技术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功图量油;系数标定;目标管理

一、应用效果评价

截止2020年12月长庆油田采油三厂总计13个作业区应用功图法油井计量系统,已成功对5790余口油井进行产能计算分析。共安装油井数5790口,采集井数5664口,上线率97.8%,开井数5663口,成功分析井数5653口,分析成功99.8%,未分析成功因素主要有停电、设备故障、数据计算错误等。技术维护人员每日及时对故障井进行现场恢复。

1.1功图法计量的标定系数K值的分级划分

在功图计量现场应用过程中,由于硬件、软件以及管理等因素都会对计量精度产生影响,结合现场生产实际情况,在充分发挥油井功图计量效能的前提下,对功图上线油井进行规律统计,结合cms移动单量装置及井组大罐单量,对姬源油田主力生产层的功图计量进行系数K值标定,标定按照层位分级及液量划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实际产液量=功图计量液量×标定系数)。

(1)长9层开发油井功图计产标定系数统计

产液量<2m3的油井功图计产标定平均系数为1.17;2m3≦产液量<3m3的油井功图计产标定平均系数为2.15;产液量≧3m3的油井功图计产标定平均系数为1.19。

(2)长8层开发油井功图计产标定系数统计

产液量<1m3的油井功图计产标定平均系数为1.02;1m3≦产液量<2m3的油井功图计产标定平均系数为1.03;2m3≦产液量<3m3的功图计产标定平均系数为1.45;产液量≥3m3的油井功图计产标定平均系数为0.96。

(3)长4+5层开发油井功图计产标定系数统计

产液量<1m3的油井功图计产标定平均系数为0.95;1m3≤产液量<3m3的油井功图计产标定平均系数为1.02。

1.2受控影响

“功图法”油井计量系统是借助安装于井口的载荷和位移传感器来完成示功图数据录取的,是基于示功图测试数据正确的基础上进行泵功图分析及产液量计算的。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传感器的精度及元器件的稳定性,测试方法、测试条件、测试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常见故障的判断与处理方法。

针对相关特殊工况条件下的软件工作状况,特此做出以下特殊要求和技术规范:

(1)油井作业(检泵、措施等)后5天内更新功图计产系统中油井静态数据(管柱组合、泵径、泵挂等),旬度测井录取后,1天内更新油井动态数据(动液面、含水等)。

(2)每月至少采用活动单量车标定一次(条件允许可加密),每次单量时间不少于 6 小时,间开井,每次单量一个开井周期(从开抽至停抽)。

(3)单井功图计产结果延用最多不超过5天。

(4)单量变化较大油井(日产大于15m3的超过20%,日产10~15m3的超过30%,日产5~10m3的超过40%,日产小于5m3的超过50%),需重新单量。

(5)新投产和措施后的油井:开抽24小时内必须用流程或活动计量车单量,单量时间不小于8小时,并连续单量至液量平稳(符合液量变化要求),之后按每5天单量一次,投产满一个月后按正常生产采油井资料录取要求执行。

二、优化与推广

2.1功图标定系数的确定及误差修正

结合现场应用實际,功图标定系数是以单井、井组标定液量为准,应用功图产量,进行单井标定系数计算。

(1)单井功图标定系数=标定液量/单井功图液量×100%

(2)井组功图标定系数=标定液量/井组单井功图液量和×100%

(3)区块功图标定系数=标定液量/区块单井功图液量和×100%

(4)当井组内单井无法单独进行单井系数标定时,井组内单井应用统一的井组标定系数作为单井标定系数;当无法单个井组进行标定时,应用多个井组或区块进行标定,多个井组或区块内单井应用统一的标定系数作为单井标定系数;当单井或井组标定结果与功图误差超过规定范围时,在功图设备及系统运行正常的情况下,进行单井或井组系数修正。

标定误差=(功图液量-标定液量)/标定液量×100%

(1)单井功图标定误差范围:日产液<5m3,误差<±50%;5m3≤日产液<10m3,误差<±30%;日产液>10m3,误差<±20%。

(2)井组功图标定误差范围:误差<±20%。

2.2实现目标

油井计量比率:95%;

油井计量精度:日产液<1m3,误差小于40%;1m3≤日产液<3m3,误差小于30%;3m3≤日产液<5m3,误差小于20%;日产液≥5m3,误差小于10%。能够有效反映单井产油动态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瑞,黄伟,辛宏,王永全,李明江.功图法油井计量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J]. 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2)doi:10.3969/j.jssn.1006-6896.2010.02.029.

[2]严长亮,彭勇. 泵示功图单井自动量油技术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92-95:10.3969/j.1673-064X.2006.06.023.

[3]高银中,雷小强,杨江天. 基于泵示功图的抽油机井井口产量计算[J]. 石油矿场机械,2008,(5):88-92:10.3969/j.1001-3482.2008.05.021.

[4]余国安,邬亦炯.有杆泵抽油井的三维振动[J].石油学报,1989,10(2):76~83.

[5]欧阳传湘,刘一江.一种识别抽油机示功图的新方法[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2(3):76~78.

条码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建筑的工业化有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水平,提升施工的质量,提高施工的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于建筑工业化中PC外墙施工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今后的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PC 外墙施工技术;经济效益

上世纪50年代,工业化建筑理念被引入我国,但目前对于这种理念的应用较少。限制我国工业化建筑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建筑行业理论体系不够成熟,没有较先进的施工技术,这两点都不能达到工业化建筑的要求;二是对于我国的工业化建筑发展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施工技术不完善,成本较高。通过分析,我们应该将今后的工业化建筑的发展方向定位于提升施工技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方面。

1、工业化建筑 PC 外墙施工技术

有位日本学者对于工业化建筑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将工业化建筑喻为要像制造汽车那样建造房子,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成本,提升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将工业化建筑理解为: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改造建筑行业使之工业化,使建筑行业不断向集约化发展。只有将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入工业化建筑的理念,才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以PC外墙的施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工业化建筑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行深入研究。

(一)PC 墙板结构

1. PC 结构 :是一种建筑构件,它是专门为了建筑的施工生产的成品混凝土,这种构件采用的是现浇工艺,它能够使建筑的结构性能与建筑内部的消防系统、电气系统以及排水系统相互结合,使他们能够共同发挥作用。

2. PC 墙板结构:PC 墙板的全称是预制混凝土墙板,它并不承重,只是作为外墙,起到维护作用。它的优点是能够长时间使用,并且能够保温隔热,还能够有效的防止外墙的渗漏 ;PC 墙板作为成品混凝土的一个构件,比较容易施工,装修方便;而且比较薄,能够增加建筑的实际使用面积。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施工过程中需要在外侧进行加固,如果不采取此措施,就比较容易出现外鼓的现象,因此不适用于抗震区的建筑外墙。

3. 和建筑物主体之间的连接方式 :

根据外墙施工方法可以分为两种连接方式,外挂式与侧连式。

(二)工业化建筑 PC 外墙施工技术

1. PC 外墙的安装流程依次是,柱、剪力墙钢筋绑扎、PC墙板吊装、墙柱模板的安装、梁柱模板支柱、梁板钢筋绑扎、水电预埋、最后是梁板混凝土浇筑。

2. PC 外墙的安装施工 :安装过程中,需要用螺栓将钢管斜支撑和墙板之间进行连接,再和现浇混凝土构件之间进行固定。先进临时固定,再用不同长度的钢管进行水平位置与垂直位置的调节,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小型的千斤顶,这样才能更加精确。

(三)PC 外墙和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

PC 外墻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可以分为两种PC外墙与梁板连接和PC 外墙与结构柱连接。 1. PC 外墙梁板的连接

1.1 梁板顶端 :PC外墙的顶端需要预留一段U型的钢筋,采用的连接方法是,使用混凝土进行浇筑使之和梁板钢筋两者紧密连接,预留的部分钢筋的作用是用来绑扎的,但是这种方法不利于施工,操作不便,会浪费较多的人力物力。

改进方法:PC 墙板的顶端和框架梁用固定的线进行连接支撑,将U型钢筋预留在墙板上部内侧,然后将其插入梁内,使用混凝土现浇的方法是两者固定。这种施工方法易施工并且性能较好。

1.2 梁板底部 :通常采用两种办法。 其一 :利用高强度的灌浆料将梁板底部和楼板之间相连接,还需要使用焊接的方法。这种方法基本上能够达到施工质量的要求。 其二:在 PC 外墙的顶端预留一部分的钢筋,钢筋的方向是竖直的,底部预先埋设好套筒,使用灌浆的技术将两者相连接。连接工作完成之后,需要确定位置的精准,在对PC墙板进行灌浆,这种方法整体性能较好,并且墙板和楼板之间不容易产生缝隙,性能较好,缺点就是成本相对较高。

2. PC 外墙与外墙暗柱的连接

PC 墙板两侧可以预留 U型箍筋,需要在PC墙板与楼板之间设一个暗柱,通过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将外墙和暗柱之间连接起来。在连接前需要注意的是,要将 PC 墙板与暗柱的箍筋使用钢筋进行连接,钢筋需要保持竖直,同时还要保证焊接的质量。

总结连接方案 :PC 外墙板与附近框架梁采用的连接方式是,与侧面预先留的钢筋进行整体的浇筑连接;PC 外墙下端的连接采用高强度灌浆并结合焊接的方法和楼板之间连接;PC 外墙和外墙暗柱之间的连接采用的是现浇技术进行连接。这几种连接方式易操作,并且有质量保证,安全系数较高。

2、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与经济效益的分析

(1)PC 外墙安装的费用在安装工程费用中占了很大一部分,PC外墙的费用主要包括了运输的费用、安装的费用以及PC构件生产费用等。

(2)施工的工期:工业化建筑效率高,工期短,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管理费用。

(3)施工的费用 :虽然采用PC外墙施工时会增加一部分的运输费与安装费用,但PC 外墙在施工费用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具体可以提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PC 外墙由工厂生产,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吊装,这样可以节省一大批人力,从而节约一大笔人工费用。

第二,PC 外墙的生产厂家有专门定制的钢模版,模具周转率要远远高于现浇式施工的周转率,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材料费用。

第三,PC 外墙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预制的构件要和外墙一起浇筑,外墙墙面抹灰与内墙前面抹灰的程序就都可以省略,这样就可以节约一大笔抹灰的费用。

最后,PC 外墙是预制的混凝土墙板,和普通剪力墙相比,施工过程中,可以节约许多临时性的费用,例如,设施管理费。水电费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得出结论,当PC墙板的生产形成了一定的标准与规模时,钢模具周转的次数能够达到 300 次以上,再加上对生产厂家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科学的布置,工业化建筑PC外墙与普通的建筑施工的成本相比要低很多,因此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大力推广,广泛应用。

3、结束语

工业化建筑在建筑行业中是比较先进的一种生产方式,能够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经济效益,有利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但这项技术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技术还不够纯熟,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不断实践与努力研究。这篇文章针对工业化建筑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与感兴趣的学者共同研究,共同促进我国工业化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军.外墙施工技术的分析 [J]. 科技信息 .2012(8)25-26

[2] 董鹏尼.建筑外墙施工质量相关控制措施分析 [J]. 中国科技投资 .2012(11)14-17

[3] 纪颖.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研究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91-98

[4]赖伟.外墙施工技术措施探讨[J].施工技术,2014(8) 32-35

[5]高于安.关于外墙施工技术的分析思考 [J].科技风,2014(5)26-29

[6]张洪岚.对外墙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4(21)27-29

[7]张春.外墙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运用[J].中华民居,2014(6)85-89

条码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变革之下,人类已经进入了计算机互联网时代,我国身处这样一个充满机会以及充满变革的时代里,若是不能抓住机遇,就会像国内的一些行业一样逐渐被时代所抛弃,被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远远超过,这样对于国家的利益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应当抓住世界变革中所蕴含的巨大机遇,快速发展,一举冲天,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远远地落在身后,而世界变革中所蕴含的机遇就是我们已经十分熟悉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随着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以及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逐渐重视,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功,而作为解决计算机软件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技术——插件技术也随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以及提升并逐渐应用在了计算机软件技术中,保证了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本文通过对插件技术及其原理以及插件技术的功能与类型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对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上的应用做出了一定的探讨,希望能够对后来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插件技术;应用

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进入了家家户户之中,国家如果想要不断地发展,跟上世界的潮流,那么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做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以及应用,以求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如此才能够不被时代所抛弃。而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国家就必须对计算机技术的提升重视起来,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计算机应用的需求,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插件技术作为计算机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的保障、提升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效率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计算机软件的需求,因此发展好插件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至少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就是如此。插件技术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但是如何運用好它,使之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才是重中之重,而这也是每一位软件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1 插件技术及其原理

1.1 插件技术概述

插件是一种基于统一的预定接口规范所编写的一段程序,而插件的运行条件也是十分严格的,由于插件十分依赖于应用程序,因此插件只能在程序所规定的系统平台下才能够顺利地运行下去,并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而插件地作用也是非常简单的,插件主要被用于为应用程序增加一些所需要的特定功能,也就是为系统平台或应用软件平台添加其所不具备的功能,从而为满足人们对于应用软件或系统平台的需求。虽然插件的功能是如此的简单,但是它在计算机软件中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也正是因为有了插件的存在,才使得计算机软件变得灵活多变,使得插件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为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提供方便。

1.2插件技术原理

作为计算机软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插件技术,它的运行需要接口以及动态链接库的支持。接口的功能是为了插件以及它的宿主程序之间提供了一个相应的通信标准,从而使得插件以及它的宿主程序之间能够有一个正确精准的通信,减少出错率。因此接口在插件技术的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由于接口是由宿主程序的开发者所制定的,这就需要相关程序的开发者将相应的接口规范进行公开,以此来让其他的开发人员能够顺利地进行与之相关的插件的开发,使得插件与宿主程序之间能够完美的契合而不出现错误。[1]至于动态链接库则是一种能够被人们进行静态以及动态调用的被其他应用程序共享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模块,使得编程人员能够正确地进行相关文件的调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即使文件调用失败,也不会使程序终止,方便快捷,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上的应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 插件技术功能

插件技术在设计上对于硬件系统的思路以及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在满足相关接口规范以及动态链接库的前提下,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可以让任何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实际需要来制作相关的软件,从而进行系统软件功能的扩展,使其能够具备原本所没有的功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的需要。而且由于计算机软件的独特结构,即一个主系统与许多个子系统相关联,插件在其中便相当于一个子系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插件对于系统功能的增加以及删减都不会影响到计算机软件的正常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另外插件还可以在计算机服务器中进行应用,使得计算机服务器可以有效地对插件中的各个方面的软件功能应用起来,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插件在计算机服务器中的功能以及效率,从最大程度上简化了计算机服务器的运行成本以及应用程序,为人们对于计算机服务器的应用提供了便利。

3 计算机软件中插件的类型

3.1 简单插件

这一类型的插件由于制作简单,使用难度比较小,因此十分适合于初学者进行使用。这一类型的简单插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插件之一,由于这种插件是一种类似于命令的扩展性较小的简单插件,使得这种插件虽然使用简单,设计简洁,适合于初学者进行使用,但是却没有什么突出的优越性,特别是因为这种简单插件扩展性比较小,从而直接导致了这种插件在实际的使用中自由度比较低的缺点,因此使得这种简单插件在实际的使用中,总是有不能够让人们满意的地方,降低了人们的使用体验,与其他的插件相比,还是具有比较大的差距的。

3.2 利用脚本的语言插件

这种类型的插件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脚本文件,特别是需要特殊的脚本语言来进行编写,从而导致了开发者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开发编写来进行利用脚本的语言插件的使用,使得这种插件的制作以及开发都是比较麻烦的。但是由于利用脚本的语言插件具有其他插件所没有的特点,即软件本身就能制作插件而在制作过程中不需要加入其他的东西,方便快捷,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人们扩展计算机软件功能的过程,提升了人们进行计算机软件升级时的效率。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利用脚本的语言插件以其不同于其他插件的独特的特点,成为了注重效率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插件之一,对于人们办公效率的提升极大。

3.3 已有的程序环境插件

这种类型的插件由于需要在原有的程序环境的基础上来建立多个自定义的接口,因此需要专业的程序设计员来进行这种插件的设计开发,使得这种类型的插件制作难度比其他几种类型的插件来说制作难度很大。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插件虽然制作难度很大,但是由于这种插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多个自定义的接口,使其可以调用不同种类的资源,从而使得人们在设计这种插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工作需要,来使之结合更多的功能以及条件,让这种插件变得灵活多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的需要,为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其他几种的插件相比,这种基于已有的程序环境而制作的插件具有更多的功能以及更为便利的使用体验。

4 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

插件有多种实现方案,因此我们的开发人员如果想要把插件应用在计算机软件之中,那么就要熟悉这些插件的实现方法,根据人们实际的需要来采用相应插件实现方案,添加相应的功能,为人们对于计算机软件不同功能的需求提供条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4.1 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在国内,其他的行业也都在迅速发展着。在我国经过了数十年的现代化发展之后,国家的综合国力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下,国内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以及巨大的危机。在国家经济实力飞速发展的前提下,有的行业抓住了这一个机遇并迅速腾飞,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而有的行业则没有抓住这样一个巨大的机遇,从而逐渐落寞,就这样被时代所逐渐抛弃。就目前来说,插件在计算机软件当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尤其是国内的计算机当中的管理系统对于插件的需求就更是巨大。在计算机的管理系统当中,通过插件的作用,我们可以将管理系统分为一个主系统与多个子系统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得计算机的管理系统能够处理相当庞大的数据,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这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4.2 设计思路

在插件的实现机制系统之中,不仅包括能够对处理功能模块进行管理以及加载并且能够组织处理流程的主程序,还包括能够通过动态链接库对插件中的功能进行处理的处理功能模块。这两部分就是插件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插件能够实现自身功能的基础所在,在这其中,尤以主程序最为重要,承担着大部分的功能支持。主程序可以直接对插件进行管理和加载,同时还可以对插件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进行记录,以方便使用者进行查询,為人们的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能够让主程序与插件进行正确的通信的接口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三者即是插件中的主体部分,三者之间相互协作为插件的正常运行做出了保障,有效地保证了计算机软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机软件使用者的使用体验,促进了计算机软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甚至对国家当中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

4.3 接口设计

插件中的接口作为插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实现主程序与插件之间进行数据以及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为计算机软件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做出了极大的保障。但是接口也有其局限性,就是其必须根据相应的主程序与插件的数据以及信息的传递的规则和协议来使得这二者之间进行正确的通信,因此为了保证插口的灵活性,从最大程度上为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者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并满足他们对插件各种各样的要求,我们需要设计出一个能够包含所有插件所需的数据以及信息的数据结构,以此来实现不同插件所需的不同信息的传递。

4.4 插件技术实际调用过程

当计算机软件被启动系统的时候,就对对软件内的所有插件进行通知,从而将软件内的所有插件进行加载,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软件系统将会对内部的所有插件进行信息的获取,而如果获取到的信息不正确,那么就证明该插件是非法被加载的并对此插件进行处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计算机软件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而如果系统获取到的信息符合相应的插件信息,那么该插件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中就会被认定为是合法的,并随之进行加载操作,安装在计算机的人机界面上,随后就会进行正常的工作,满足用户的要求。另外,如果用户想要安装或者是删除插件,那么就需要通过插件管理部分,至少是在计算机软件的主程序之中,插件的安装以及删除都是通过插件管理部分来进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要安装的插件的相应的信息进行备份,并保存到相应的位置,这样当插件被加载之后,插件的管理部分就可以对相应的插件的配置信息进行调整,以此来保障计算机软件系统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4.5 计算机软件中插件的应用

在当前的世界中,人们已经进入了计算机互联网时代中,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便是一切的基础,国家如果想要发展起来,缩小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那么大力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就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当中,对于软件技术的应用则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说软件技术是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基础,若是软件技术做得不好,那么对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就可以知道了。然而软件技术在计算机的应用之中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人们在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问题,比如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计算机软件在合成开发以及集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困扰着人们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停步不前,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了当前每一个计算机工作者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而通过对插件的使用,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当前的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对于插件的使用现象非常常见。人们可以通过对符合自身工作以及生活要求的插件进行运用,从而为自己的日常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插件可以将各种各样的软件功能进行组合,这样可以使得插件在软件的应用过程中,使得软件可以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而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让插件能够发挥出各自的用处,通过插件之间的优化组合,从而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对于计算机软件不同功能的需要,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为人们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3]另外,插件也可以进行及时的更新,为人们提供了更好地使用体验,通过与时俱进的方法,满足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要求,同时也以最小的成本满足的客户对于计算机软件功能的需求,大大地节省了成本,创造出了极高的经济效益,正是因为如此,在计算机软件中应用插件技术,并对插件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类型以及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5 总结

当前的世界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变革的一个时期,我国如果想要抓住这么一个巨大的机遇,从而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并超过他们,那么就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能被时代所抛弃。而当前的时代已经处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典型产物的计算机已经走入了家家户户。对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来说,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说,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作为具有解决计算机软件在运行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作用的插件技术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中,不仅可以解决计算机软件所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对计算机软件中的功能进行添加与删减,可以从最大程度上满足使用者对计算机软件不同的需要,提高计算机软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使用者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插件技术及其原理以及插件技术的类型与功能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对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应用做出了一定的探讨,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虎.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硅谷,2014(20):136-137.

[2] 钟真.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5(6):70-71.

[3] 蔡霖.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运用[J].数字通信世界,2015(10):52-52.

条码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现代社会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我们个人生活和社会的巨大力量,并且我们无时无处不在接触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已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技术素养也成了通用技术课程的首要目标。那么通用技术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也成为一条必由之路。

【关键词】技术;课程整合;创造性;实践能力;兴趣

只有拥有超前的科技水平,才会推动人类各个文明的发展。技术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动力,现在已经把科学技术的培养渗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必须把通用技术融合到课程里面,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同时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且这样做也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但能够让他们获得相关重要的信息,还能锻炼他们与人交流的信息能力以及整理信息能力等。笔者在此针对高中学生,提出了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接收知识的同时,掌握好两种技术在课堂活动中的综合运用,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现将两种技术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技术课程包括着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他们两者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课程整合难度不大

1.1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但两者之间有不完全一样。信息技术的意旨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搜集信息,组织整理信息,总结出自己要找的信息,总的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都知道现在社会对信息需求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在高中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课程的延伸。新课改提出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整合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2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和实践生活联系很紧密,他所包括的知识综合程度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创新精神,把科学和人文融合交叉进行学习,新课程标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旨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强调学生个性而又不失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要从现实生活中出发,设计灵活多变的课题,学生通过这些课题的学习研究,丰富拓展自身的视野,掌握一定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技术及其设计方面的思想和方法。

2 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丰富多彩的,主要以与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联系,但有时也会超出现实。这就需要老师在教会学生在课程外进行信息的搜集,这大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尝到其中的乐趣,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2.2通用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目前教材的编排内容有限,与生活相关的材料也有限,现在的网络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老师在讲课前要从网上搜索一定的信息,制作成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得以享受,从而提升学生对通用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以来,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3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整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通用技术的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因为通用技术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教材中的案例都来源于生活中,但在课堂上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要依赖我们的信息技术。比如在讲“技术与设计二”中的结构与设计我们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全世界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结构。还比如在技术与设计一的技术试验,我们可以下载一下非常震撼的汽车模拟碰撞试验,等等。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现有的课程学习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信息技术的融入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上课前收集一定的有关信息,在上课中,把收集来的信息和大家分享,最后根据大家的有关信息,得出最佳的结果。这样以来有力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也对陶冶了学生情操,同时也丰富了教学环境,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一定的突破,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扮演讲解者,学生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随着课程整合进入课堂后,教师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有原来的讲解者变成了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成了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设计课堂内容,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知识内在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到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是教学观念的进步。另外利用多媒体还可以解决老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过程等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可以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也大有益处。

实际上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通用技术是刚刚兴起的学科,有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比较缺乏,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通用技术课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型方式,将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我们积极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用最短的时间探索出一条最佳途径,来更好的实现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玉红.高校多媒体课件创作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0,(2):42-43.

[3]戴仕宝.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有关“交互”的几个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0,(8).

[4]秦长春,王淑荣.多媒体CAI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1(4):18-19.

[5]陈万平,王战戈.CAI课件设计的教育学原则[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06-109.

上一篇:思维科学下一篇:损害赔偿制度

热门文章

条码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