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

2023-03-21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现实,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激发需要、激发兴趣、体现自主、提倡写真,给予他们开放、创新的空间,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展示个性,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有个性的、有创意的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彰显个性的灵光。

【关键词】个性化;小学生;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积弊,教师和学生都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他们所写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表达的往往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假大空”泛滥成灾。“强调个性发展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展示个性,允许学生表达各自幼稚甚至离奇的经历和想法,给予他们开放、创新的空间。如何让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其中“乐于”、“愿意”,说明作文应是习作者的一种“需要”。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真正把作文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使他们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们改变了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写”的乏味的作文教学法,引进了儿童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指导方法。如做做写写——记一次小实验或小制作,玩玩写写——介绍一个有趣的游戏,出墙报,办小报等,以创设愉快的写作气氛,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需要”。

二、创设愉快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儿童只有在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在心境良好的情况下,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才能写好。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生最喜欢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引入作文教学,变枯燥乏味的技法传授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

如在班里、学校里开展“收集身边小故事”的活动,并安排适当的时间举行故事赛,讲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写身边的优秀人物。这样的比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有的学生收集了同学之间的小故事,写出了《打架》、《外出以后》、《窗玻璃的故事》等作文;也有的收集了发生在家里的小故事,写出了《搬家》、《我家的电视机》、《爸爸学车》等文章,既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人和事的习惯,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开放训练过程,体现“自主”

自主写作反对让学生生硬模仿,反对只准歌颂,不准批评,尤其是反对作文指导过全、过细、过死。比如一次作文课上,作文题目《家乡变了》,一般的写法是:过去,家乡如何落后,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后点明题旨——家乡变了。为了激发创新,先让学生回家,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情,看看现在的气象,然后再写。至于选哪些材料,从哪个角度去写,全由学生自己安排。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开头):“‘聪儿,快下来……’爸爸在外面喊,我连忙放下练习卡拉OK的‘麦克风’,飞快地往楼下跑,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光滑如明镜般的花岗岩砖地上。来到大门口,镇守在门口的两只大狮子脚下正躺着一辆乌黑油亮的轿车,一看品牌:NESSAN好家伙,还是日本进口的呢!”(结尾):“我情不自禁地摇晃着爸爸的手笑着说:‘爸爸,您以后是不是要买飞机啦!’‘哈哈……’”

四、丰富作文内容,提倡“写真”

1.开放时空

我们应该把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把生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打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作文教学联系,实现作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时时在作文,处处有作文。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组织孩子们到操场上去吹泡泡;春天,去田野看看金黄色的油菜花;元宵节组织孩子们去欣赏迷人的灯展……

2.注重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为了了解水资源状况,唤起人们节水意识,我们开展了“走进水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们动手、动口、动脑,学生经过了一次次的调查、访问,拍摄了一组组镜头,用电脑绘制了一幅幅画面,写了一份份倡议书,制作了一份份手抄报。我们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为写作提供了基础。

3.转变文体

体裁是文章的表现形式。传统的作文教法大多是同一次作文训练,体裁一致且记叙文居多。我认为同一内容,同一中心的作文,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学生想写记叙文也可,想写成诗歌也行,适合用其他体裁也允许。如: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中,要求写出人物的品质,我就鼓励学生用不同体裁来写。结果班上48人中,有21人写成抒情性散文,3人写成诗歌,6人写成书信。尽管小学生写其他体裁还显稚嫩,但这是他自愿的,与众不同的,老师同样也为此而欣慰,至少求新、求异的个性化自主理念已在学生中形成。

4.拓宽阅读

作文教学是与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两者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任务。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在教学中转变狭隘的纯语文的阅读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阅读方式扩大到信息化社会的各种类型,努力使学生获得尽可能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收思想,做好阅读笔记,发展语感,为学生个性化表达提供丰富的资源。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现实,激发需要、激发兴趣、体现自主、提倡写真,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展示个性,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有个性的、有创意的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教学新概念研究》周一贯,叶松伟主编,2001年9月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变汲取培养强化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综合能力水平的表现,更是教学难点,但凡到了作文课,多数学生要么敷衍,要么停笔发怵,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好像是一道坎。那怎样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克服困难,较好的完成习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观念,克服畏惧心理

正所谓“为之,则难者亦易已”,只有让学生突破畏惧心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的问题。这就要求在作文教学中要开拓思维,冲破旧观念,让学生异想天开,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自由采集素材,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下来,平时注意练习写简单的记叙文、读书笔记、日记。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不要过重强调文体,让学生自己选择,不管写成什么文体,能写好文章就行;更不能强调什么写作章法,不要要求学生在某一篇作文中用比喻等手法,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因为他们想出来,写出来的文章不一定合乎写作章法,但内容、感受却是真真切切、感人至深的,我们不能因这篇文章的章法不合要求而予以否定,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作文。

二、于生活中汲取素材、积累素材

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写出来的内容才充实。要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有言,由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

三、培养学生养成修缮作文的习惯

学生的作文要坚持一次作文多次修改的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当学生向你求教时,不能心烦。即使手头工作再忙,也要暂放一下,热情的给学生以耐心启发、指导,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给予讲解。通过指导学生语言来指导他们的思维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口语训练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当然,写好作文需要的不仅仅这些,还得天天练笔,积累经验,与此同时,通过多表扬,多评价,使学生感到自信,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也在学生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成果。

四、强化阅读教学指导,促进写作能力提升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阅读和写作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做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低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課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写的要求。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最后,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作者的经验,感受不同的情境。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洋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在教学《父爱之舟》一文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爱”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家长们在看了孩子们的习作后感慨颇深:孩子们真的懂事了!

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长期的积累与练习,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实践、 创新,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真是感动的好作文。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从语言理论上看,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二者互为补充,并不能区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更不能认为有一定口语表达的基础时,就直接是对书面语的单独训练。书面语是对口语的日渐加工而渐趋沉淀形成的,在起步作文阶段尤其要认识到这个衔接,以口语为基础对书面语进行练习的初衷也就在这里,要由此深入,进而达到提升作文能力的目的。

一、口语作文的理论解读

小学生起步作文的关键在于兴趣的提高,而不是优秀文章的呈现。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哲理名句。兴趣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可是如何提高,怎样才会使刚开始学写作的学生产生对作文的兴趣?这是起步作文教学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从会说话开始(或者更早一些的时候),儿童一直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接触口语,即使是书面语表达也会被用口语形式传达(给小孩读报纸,讲故事,以及对动画片的接触)。可以说,他们对说话及相关的听话并不厌倦,如果将普通的说话形式进行转化或应用于作文中,构建一个从口语到书面语的稳妥的过渡形式,可以大大降低小学生写作的难度。这里就提出了“口语作文”。

需要指出的是,“口语作文” 并不就是作文,更不是对语言规律的否定。(书面语与口语总是有一定差异的,而且有时差异还比较大)相反,“口语作文”恰恰是对语言规律的认同。因为书面语源于口语,而儿童的口头语言发展先于书面语言,学生运用口头语言叙述自己的思想,比使用刚学习的书面语言更习惯,更能引起兴趣。另外,由于儿童的“内部语言”发展不够完善,还需要学习从内部来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思想,所以在将思想写出来之前,先要在口头上把思想组成连贯的语言,使学生完成自我检查与控制。

因此,小学生的作文要从“真实”起步,教师应牢固确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的文章就是好文章”的观点,着手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落实既教“作文”又教“做人”的神圣任务。“口语作文”就是从各个角度遵循“真实”原则,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

二、“口语作文”应遵循的原则

1.在选题上应力求生活化。对小学生而言,其思想观点尚处于单纯和幼稚阶段,如果选题游离于生活之外,势必会遏止他们的兴趣。选题可以写家庭亲人、小动物或者小朋友,而且要求以简单的记叙文为主。其次,题目不能限定,即不能具体要求写“我家的小狗”等,而应以一个大类为选题,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从而轻松完成任务。此外,教师最好对学生训练一些常见的题目,如“我的爸爸”、“给老师的一封信”、“自我介绍”之类(不要低估了这些作文),以有利于学生在起步阶段从情感上靠近作文。

2.内容上力求真实。在选题切合实际的基础上,力求内容生活化。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认为:小学生作文应该说真话,写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对这一标准,教师要认真地、多角度地贯彻。比如,二年级小学生在写《我的爸爸》这篇习作时,很多小学生照着作文范例把爸爸写成一个工作狂,写成一个绝对热心的好人,模式化的习作俯拾皆是。生活化就是老师引导小学生在写这样的习作时,要学生写出真实的爸爸,写他的一个爱好,如看报纸,炒菜,还可以写他发脾气的样子,等等,定位之后,再详尽而具体地描述。这样的内容,小学生极易把握,在具体的操作中,也会少去很多通过“抄袭”作文来应付的可能。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明白:对于简单小事,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某些不起眼的东西,只要写下来就是作文,要让学生对作文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树立写作的信心。

三、“口语作文”的具体操作

“口语作文”遵循的基本作文原则是口语先行,目的是让小学生简化作文,像接受简单的说话一样接受这一新的表达形式。具体操作可分步进行:

1.明确意图。教师应首先对学生明确作文选题或相关作文选题,并说明各种要求,如内容要求等。

2.口语交流。明确要求之后,教师再给予引导,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比如,对于《课间十分钟》这样题目频率较高的习作,想要较好地完成,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老师可提出要求,“说说你课间十分钟做了什么”,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在教室门口随便与同学聊天,还有的可能会说在玩一个小游戏,等等,对此,教师可继续追问,“聊了什么,聊的时候同学们各是带着怎么样的心情”“游戏是怎么做的”,等等。

3.总结并写作。在学生们都表述完毕后,教师可作一简单总结,让学生把刚才自己表述的东西写成文字,如果时间有限,只有少数学生作了口语表述,那就要求学生怎么说的便怎么写,没有表述的就把想的表述出来,也可以写别人表述的东西。由此,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习作。

4.批改。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是最后关键的一环,关系到口语与书面语的转换。首先,教师应力争把作文回归到生活中,这样会显得更真实。比如,有的小学生在写母亲批评自己时,有这样的句子:“妈妈对我说:‘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教师可以问学生:想想你母亲当时对你说话时的样子和语气,然后指导学生做出相应的修改。其次,老师要注意在语言上引导学生从口语到书面语的具体转换。在有的小学生作文中可能全盘口语,短句很多,白话成篇,对此,教师要认真指导并修改,逐步用小学生熟悉的或者语文课本上的书面语去帮助其完善作文,让小学生认识到从课本到具体操作的转换。

“口语作文”训练之后,学生可以随时拿生活小事入文,而且通俗简单,丝毫不会有做作之嫌。这种教学法在强调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用文字定格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和享受生活的乐趣去进行写作。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通过大量阅读积累语言,在口头、书面表达过程中运用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小学作为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基的关键阶段,加强阅读、写作训练,逐步提升小学生语文水平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少教师将阅读、写作教学人为割裂开来,忽略了阅读、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文本,关注文本语言表达,在引导小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将写作教学渗入其中,架设起读写结合的桥梁,有效提升小学生阅读、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在提倡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将语文素养培养放在核心地位。虽然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将识字教学作为重点,但教师也不能忽略对学生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进入中高年级段,教师更要注重阅读、写作教学。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流于形式,学生阅读、写作水平难以有效提升的不良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走读写结合的道路,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立足于文本、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架设起小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的沟通桥梁,让他们在主动读、美读、品读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尝试着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让从阅读当中汲取知识、经验成为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阅读、写作水平,进而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转变传统的只重基础知识传授的片面做法,特别是在中、高年级段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将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写作教学放在首位。但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存在许多制约小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升的不良现状。小学生普遍存在缺乏阅读兴趣、缺乏阅读能力以及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严重不足的不良现状,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但仅就教材当中的课文阅读而言,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极为低下,没有在课内阅读中培养起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就更做不到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汲取更多营养、拓宽知识视野了。

在小学中高年级写作教学中,也同样存在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将写作当成是为了应付老师而被动完成任务的不良现状。一方面,小学生在平时阅读过程中积累的词汇、写作素材较少,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也不多,因而在写作时常常感觉无从下笔;另一方面,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普遍存在缺乏真情实感的不良现状,再者,小學语文教师往往拿出来专门的课来进行写作教学,在短短的一堂课上,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小学生构思、写作一气呵成,时间短、任务重,小学生往往为了尽快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敷衍了事,他们缺乏精心构思的时间,也缺乏精心构思、用心写作的良好习惯。流于形式的写作教学当然无法达到提高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既定目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读写结合思想的意义探究

关于阅读和写作教学,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极为经典的话:“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应该将两者紧密结合。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更多基本功,进而将这些知识、经验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只有在阅读当中积累大量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厚积薄发,在写作过程中言之有物,相对而言,也只有在对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读写结合思想,通过读写结合提升小学生阅读、写作能力,这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符合“读—写”这一从学习到实践的学习迁移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也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阅读教材当中文本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文,从中学习文章的写法,然后根据文本提供的材料、提供的模式进行仿写,这一过程既是对文本进行再次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文本的升华、创新过程。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这一天性,引导小学生在阅读文本基础上进行仿写,对提高小学生阅读、写作水平都大有裨益。另外,从阅读开始积累经验,跟随文章作者学习如何选材、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现文章主旨、跟随文章作者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可以有效改变小学生不知从何下笔的不良现状,他们在模仿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在模仿过程中消除了不知从何下笔的心理障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功能也决定了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贯彻读写结合思想。阅读教学就是为写作而服务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认识能力、获得的文字表达能力具体体现在写作教学当中,也只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在广泛、深入的阅读当中积累的知识也才更有实用价值。

三、立足于文本,以读促写,架设起读写结合桥梁的策略

(一)立足文本、以“读”贯穿教学过程,引导小学生在读中汲取养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写结合当中,读是起点,也是关键。教师要立足于文本,引导小学生在诵读、细读、美读过程中体会言语的审美张力、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张力,引导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汲取养分,在读的过程中达到提高阅读水平、陶冶自身道德情操的目的。只有在大量阅读过程中接触更多类型文章,在大量阅读过程中汲取关于语言特色、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之类的养分,才能以此为基础,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读为起点,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在阅读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汲取更多养分,才能带动小学生写作水平的逐步提升。例如在王崧老师执教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名作《长相思》的过程当中,就将“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小学生通过自由朗读、齐读、美读、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的感觉,从而对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乡愁有更为真切的体悟。在朗读过程中,王崧老师还融入了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以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读的热情,并通过引导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停顿、抑扬顿挫等教会了小学生如何去倾听、如何去朗读。在反复朗读过程中,小学生完成了和文本之间的由浅入深的多次对话,这为他们读出“词情”,读出主旨奠定了基础。在边读边在背景音乐中展开想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根据想象写话,想象作者家乡的美景,想象家乡生活的其乐融融。在根据文字展开想象、写话过程中,小学生不仅有效提升了阅读能力,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立足文本,从品味语言做起,提高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文字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但是有限的文字可以表达出无穷的意思,这正是汉字的精妙之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小学生立足于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之外,还要引导小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内容、理解文字背后强大的表现张力。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从品味语言做起:品味富有表现力的个别词语、从不同角度对句子自身进行赏析、从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方面进行赏析,品味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小学生只有学会品味语言,体会到如何才能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才能使语言更好地为表达中心服务,才能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教学中,在引导小学生阅读课文过程中,我首先让他们通过自由读文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在此基础上,我引导他们饱含深情地去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并抓住第一自然段当中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句话,进而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爱”,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杨梅的喜爱之情。然后我让学生以充满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对杨梅的爱,对于其中描写杨梅果鲜艳的色彩、细腻的口感、带给人的味觉享受等句子,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重点品味,感受作者从色彩、形状、触觉、味觉等多种角度写物的写法。在朗读过程中,在对重点语句进行品味过程中,他们不仅体会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还从文字背后读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进而我引导他们明确这种从小处(杨梅)选材,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写法叫做以小见大。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文字强大的表现张力、深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在阅读过程中学到了从不同角度写物的方法,学到了运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方法,学到了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形象写景,并善于借景抒情的写法,在朗读过程中,他们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再如在学习《一路花香》这则寓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指导小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例如教師可以引导小学生读破水罐的“过去两年中……应有的回报”这段话,从中体味破水罐的惭愧、歉意,想象破水罐在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以及自责的心情,他们从中悟出了破水罐善良的心地,这和好水罐骄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人物语言描写进行赏析的过程中,他们运用语言、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丰富人物形象,进而表现人物品格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立足文本进行阐发,架设起读写结合的桥梁

在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文本,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让小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当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感悟文章的结构美、感悟不同文章在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理解经验,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技巧,这对帮助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感悟文本,在写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有着重要作用。在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师应该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启发指导小学生借来课文当中的“妙笔”,让自己的作文更富有感染力。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不同课文中借鉴构成段落的不同方式,借鉴不同记叙顺序,借鉴文章选材、写景、人物描写等方面的特点,借鉴行文过程中开头、过渡、结尾的技巧,并运用在自己的作文当中。教师还可以以读引思,引发小学生的想象,对课文进行改写、仿写、续写,在对课文进行创编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仅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解读,还在读写结合的训练过程中学以致用,有效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一路花香》寓言教学中,针对这则寓言的开放式结尾,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想象,让小学生在对文本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在挑水工的一番劝说后,破水罐的心情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如果挑水工并没有劝说破水罐,破水罐的价值会不会被发现并且被充分利用起来呢?在通过想象对寓言进行续写的过程中,他们对这篇文章的寓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说话能力也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将读写训练放在首位。读写结合是对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阅读、写作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做起,在引导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对文本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以读促写,帮助小学生架设起读写结合的桥梁,提升小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皇甫二萍.以读悟写: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226-227.

[2]杜爱丽.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结合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34):44.

[3]吴崇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河教育,2018(4):50-51.

[4]赵绪林.小学语文高段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9):34.

[5]王晓影.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1):238.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必要补充。多媒体教学以其设计上的创意性、内容上的配置性、教学上的规模效率、传播的深度效应、资料的互补效应将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它是用以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将就其在教学领域中突破教学难点谈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不悔 多媒体 教学难点 探索 实践

“多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教育界。在发展过程中,对此概念虽有异议,但近几年来人们对多媒体的含义有了新的界定。学术界认为,多媒体是具有同时处理、编辑、存储和显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媒体信息的技术。也就是说,多媒体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来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综合在一起组成多媒体系统,最终形成网络,进行优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型”变成主动的“需要型”。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魅力诱导、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单一的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无意活动向积极主动的有意活动方向转化。

把多媒体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优势在于:

1 增大信息量。教师甚至只用一只小小的鼠标,就可以避免多次交换使用录音机、录相机、幻灯机、实物投影仪、挂图等等,既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又大大提高了信息输出量。

2 界面友好,操作简捷,菜单指示方便。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把繁琐的操作规程可以预先设计在导航按钮和控制面板上,令操作者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

3 资源、信息管理形象、方便、高效、提高了管理档次。

4 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利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和视频技术使抽象、深奥的信息的知识简单代,直观化,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5 课件携带方便,保存持久,制作的课件可以刻录到光盘上,实现永不磨损。

6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

7 具有交互性,这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最突出特性,它能使信息发送和接收两者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换,而不像电视、广播那样,人们只是被动接收节目内容。

教学的整体改革必须以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突破口。“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新鲜的研究课题,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不单纯是教育技术的引进,而且还是教学艺术的发挥,它必然会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所谓“多媒体教学”,具体地说,是指在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会理成分,恰当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各展其长,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反馈调节的优化以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么,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至关重要。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如:《初冬》识词学句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让识词学句紧扣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文章描绘了北方乡村初冬早晨的景色。作者以准确优美的文笔描写雾气逐渐消失,景物由模糊变得清晰的动态过程也是文章的重点。这样一幅动态的优美自然画面,对住在南方的小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具体的自然景观,学生不能观察到,也没有这样的表象,因而在理解课文和展开思维想象中受到影响。这又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的光盘形象的影像,先出现雾中的景象,让学生观看景物,然后突出“望不见”、“看不清”的词语;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雾中的景物像什么?找出“像隔了一层纱”一句,利用鼠标的功能,屏幕的一半出现一块纱巾,另一面是雾景,相互对比,这样形象的对比,学生很快就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又展示晨雾渐渐消失,景物慢慢变清晰的情景。让南方学生眼看屏幕犹如亲临其景,再通过阅读的环节,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明白不同地方有不同气候和不同的自然现象景观。

由此,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仅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是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素质的有效手段。

以上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的例子,下面来看两个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其他课程的例子:

“大气压强”这堂课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和重点。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一节课内就轻松自如地完成了原来需要两课时的内容,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运用的灵活性, 都远远超过了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效果。测试表明,教学质量比用传统方法授课提高了一倍以上。一般来说,教师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一个学生拉一下,拉不开,就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究竟大气压强有多大?学生没有感受,印象不深。采用多媒体,可以在课堂里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紧张而有节奏的马赛进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拉开,声像并茂,把学生带入了现场实验情景,所有学生都十分投入。采用多媒体对马德堡半球进行剖析讲解,强化了学生对大气从四面八方施压给半球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往教师做测量大气压强量值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时,由于无法改变教室里的大气压强,只能凭嘴讲: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运用多媒体后,就能模拟这一过程。运用大气压强原理制成的活塞式抽水机及离心式抽水机,不少教师因为这部分不作考试内容,往往就略去不讲,即使讲,也只能在挂图上讲解,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无法看到抽水机的动态工作过程。而多媒体却方便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以讲解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为例,当活塞提起时,圆桶内形成一个低压区,下边大气压强将阀门冲开,使整个圆桶内形成低压区,外面的大气压就把水压入桶内。这一动态过程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即可视学生理解程度,随时停顿或放慢速

度,以便讲解清楚。这样,就化难为易,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目了然地掌握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这是几个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的成功例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教学领域中,除了针对学生的课程内容的教学以外,还存在一些针对教师在合理安排方面的难点。解决这些难点我们要做到:

1 在不忽视其他媒体教学的情况下,把多媒体当作一种教育技术,适当地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是世界教育范围内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使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其作用,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组织形式,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一方面,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制作应立足于课堂教学,编制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课件;另一方面,应该让广大的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2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多媒体教学价值取向的构成部分。两者关系处理得正确与否,关系到两者的健康发展,影响电教人员与教师的互相配合,影响教学软件的制作及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相当多的教师仍在沿用的教学方式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进行教学,他们都深知现代教学手段的先进和优越,但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呢?①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其中有的部分居于合理因素。经教学实践验证,多媒体教学并非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并非都适合用画面来表现。②由于设备不完善,观念守旧,经济困难,领导不够重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电教教材的制作过程中深有“樱桃好吃树难栽”之感。多数人都愿意接受并运用电教手段去传输信息,但电教教材制作是非常艰辛的,在制作过程中牵涉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很多环节难以“打通”,几乎举步艰难。因此,有的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轻车熟路,运用起来方便省时省事,备课时不用花费大力气制作相应的课件。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各个相对孤立或互相排斥的关系,也不是从一种手段去取代或否定另一种手段的关系。在现实教学最优化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显示了它的先进性,因为它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教学。两者在运用过程中应互相补充,兼容并进,择优而从,方能相得益彰,最终将融于一个体系之中。

3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环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定教学过程的操作步骤规划:规划课件使用的操作步骤,是多媒体课堂教学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授课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合理分配课件的使用时间、理清思路、认真规划课件的使用步骤,仔细考虑课件的运行、重复、结束等在哪个环节手稿为最佳;要有所取舍,一切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防止为使用而使用、追求表面的华丽。②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会因多媒体手段而被削弱: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还应进一步加强,否则,就会出现学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要学什么的事与愿违的现象。教师要切忌整修教学过程都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演示”你的课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教师应以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如此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但它仅仅是你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③要适应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多媒体教学不仅要求授课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现代教育的本质,致敬使用多媒体手段,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评价、监督控制、师生情感交流方面的优势,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将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完美的结合。

对于多媒体教学,这里有几点建议:

1 “多媒体教学”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那么需要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如果用原来的一套,即使设备再先进,教师准备得再好,也不能算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习是让学生弄懂和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媒体的应用目的自然是促进“教”。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多媒体计算机能很好地创设情景,人机间的交互和教师的参与组织,让学生根据现有问题主动联系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束缚,围绕学生如何学做文章,在写教案前必须先进行教学设计。

2 多媒体教学离不开计算机。所以提高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意识和应用水平已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应当让计算机像我们上课用的粉笔、课本一样,融会于教学之中。

3 多媒体教学不能在教学中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使用不当,会减少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会给新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伴随着新世纪曙光的冉冉升起,经济竞争成为残酷的现实,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作为知识经济的铺路石,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日被瞩目。多媒体教学的未来也是一片光明:

1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批求知若渴的孩子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教育,而作为这一差距弥补的教学书籍和软件,自身存在着更新较慢、信息泛滥可用性差等缺陷。同时,INTERNET传输的教育信息,其对网络设备配备要求高,租用费用较贵,传输速度较慢的缺点,短期内又无法得到更大发展。因此发展采用多媒体数字卫星传送技术,发展传送范围广,传输速度快、接收费用低、是一种在相当时期内解决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好方法。就此,根据国务院发展远程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已动手实施该项工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广播教育信息服务网利用卫星数据广播以点对面的形式向广大用户提供内容详尽、图文声并茂、查找方便的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卫星数字传送技术,将计算机数据通过卫星数字通道以点对面传送,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用户上网不需另交用话费和INTERNET服务费。同时,它是由全国多所重点名校一线教师授课的、实效性强的同步教学网,撰写信息的都是特级、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主管高考命题的专职教研员。这些资料传到网员的计算机上,可存储、打印,投影及网络共享,资料取自各学校实际教学,紧扣现行教学大纲,紧跟教学进度。中国广播教育信息服务网使用十分方便,只需在计算机内安装教育信息接收系统,接上通过架设地面卫星接收站连接的信号线,即可自动接收。随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打破围墙办教育”已成为现实,而且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必将是教育的又一次革命!

2 多媒体教学课件要走向智能化。根据学生认知模型提供的信息,通过智能系统的搜索与推理,动态生成适合个别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向学生提出更改建议,以及下一步学习内容的建议,通过对全体学生出现的错误分布统计,智能诊断机制将向教师提供教学重点、方式,测试重点、题型的建议等。

3 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向网络化发展。它的优点在于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够方便地做到资源共享,更方便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维护。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它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而我国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国家的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和引导,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使多媒体教学有长足的发展。这既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又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一定能得到飞速的发展。

上一篇:大学生科技论文下一篇:教师对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