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2023-03-21

大学生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研究性学习 科技创新 小发明

进入到高中物理学习,对于日常我们经常见到的物理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让我们明白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的物理原理,使我们能够更容易的掌握物理知识和概念,并能将这些知识进行关联和研究。通过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创新发明,能够让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得到更好地应用,同时一些小发明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助力。

一、课堂上的变化

以前我对物理课堂的认知很简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教学。老师在上面讲述概念,我们被动的听课。偶尔会做一些小型的试验课程,让我们了解物力概念的原理。但往往都是老师在上面演示,我们在下面观看。实际动手的机会很少,这样也造成了我们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缺少了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和传统的教条式讲解来说,我认为这种演示型的讲述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高中学习之后,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老师在讲解时已经不再是转述概念。我们不仅有了自主操作和进行物理实验的机会,而且老师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主空间,让我们依据课程的内容以及我们的需要、兴趣和自己现有的能力进行知识的聚合和延伸,进而自发的组织学习活动[1]。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主动意识更加强烈了,同时也会自主结合所学知识和经验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结合物力知识来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课堂上的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和主动意识来自发地进行探索及研究。这对于学习物理这门课程来说无疑像是爱丽丝梦游的体验,因为在课堂上我们会有无数种设想,每一种设想都能够让我们获得不同的结论,既惊奇又有趣。

二、老师的变化

高中物理教学课程中老师似乎不再以自己为主体,相反他们经常会给我们提一些问题或者是设计一些研究性的课题,然后不断地引导我们去结合课本上的物理知识以及生活中的常识去思考、去发问、去验证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让我们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探险家,而他所设计的内容就是我们要去达成的目的地。

三、学习研究

高中物理课程中有一些概念看起来很简单但却并不容易理解,我们以高一课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为例。它的概念很简单,但对于刚开始接触高中物理知识的我们来说,这个概念字面意思我们都明白,但是却无法掌握其实际的意义。

简单的来说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物体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其内部之间的动量是在相互交换的,无论其如何交换但是其总动量值恒定不变。

在这一段简单的概念阐述中涉及了方向、外力以及系统组成。课堂学习中老师在讲解时给我们举了“光滑面两球相撞”的案例[2]。让我们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去了解动量恒定的概念。当然最简单,也是大家都经历过的就是吹气球案例,当我们吹完一个气球,然后不扎口将其放开,气球就会满屋子的乱飞,直到气球内部的空气全部跑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断被抛射的是气球内部的空气分子,当这些分子从狭窄的气喷口中喷出来时,其余的部分也会向相反的方向推进。实际上这一动量守恒原理也可以运用到火箭发射的过程中,甚至我们可以模拟火箭的发射制作一些相似的试验课程。

在学习电磁知识的时候,我们了解到电磁波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看不见和无法触摸的物质。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电磁波概念以及其所具有的作用,我们开展了以下几项研究性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一:为了更好地了解电磁波的存在和作用,我们想到了利用手机来发现电磁波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将拨通的手机放置在收音机的周围,我们能够发现,当手机接近收音机时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杂音[3]。而造成这种杂音的原因就在于手机通信过程中存在的电磁波。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电磁波所产生的干扰与手机和被干扰物体之间的距离和方向有关系。

研究性学习二:对于课堂中对电磁波能够产生屏蔽效果的内容,如果只是读课本概念就很难理解物质对电磁波的影响,所以我们想到使用金属盒子来进行测试。我们找到了一个金属材质的盒子,将手机放进盒子里并打开盖子,使用另外一个手机进行呼叫,发现此时盒子中的手机能够联通。而当我们将饭盒的盖子盖上之后,再进行呼叫就会发现被呼叫手机已经提示无法接通。通过试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金属物质对电磁波会产生一定的屏蔽效果。当然除了金属之外,能够对电磁波产生干扰的物质还有哪些?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进行分析和探究的。

既然电磁波能够受到金属等的干扰,那么我们可以借助电磁波的特点制作屏蔽电磁信号的一些小发明。利用电磁波的传导属性和其所受的干扰物质制作出抗干扰模型。利用对电磁波知识概念的了解,使电磁波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因电磁波这种抽象复杂的概念而感到学习的困难,反而是在不断的探究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了解它的存在,它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4]。在這样的学习过程中物理知识似乎不再是一门非常难的课程,反而它在不断地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将那些原本复杂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了,而且我们也在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甚至开始结合自己的观点去进行创造和发明。

四、结束语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物理课程不再是复杂难懂的抽象感念。相反,课堂中我们在研究学习时将一个个抽象的内容变成了能看得见的物理现象。同时利用这些学习的内容进行创新让我们觉得更加有意义和有动力。

参考文献

[1]殷欣.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1):252-253.

[2]华山英.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改革探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 (11):132-133.

[3]王永刚.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课程整合[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04):13 7-138.

[4]张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分析[J]科技风,2017(23):48.

大学生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陕北;科技扶贫;产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标识码:A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he Anti-poverty in North Shaanxi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WANG Jun,GAO Xiang

(Divi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Key words:North Shaanxi;anti-poverty;industry;Northwest A&F University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我国扶贫工作长期的艰巨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198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通知》。1994年国务院专门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解决“老、少、边”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安邦富民、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的战略任务予以高度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1989年开始,国家确定把陕北老区作为科技扶贫点,按照科技部和陕西省的安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了这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迄今已历时17年。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北科技扶贫的实践

17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将陕北科技扶贫放在重要的地位长抓不懈,通过以科技支撑农业产业,以产业带动陕北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方式, 为陕北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陕北延安、榆林20个国定贫困县,1993年共有贫困人口141万人。截止2003年,20个国定贫困县中已有15个越过温饱线,贫困人口减至17.4万人。榆林市人均纯收入由1989年的342元增加到2003年的1 438元,延安市人均纯收入由1989年的320元增加到2003年的1 707元。[1]陕北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劳动者科技素质普遍提高。

(一)明确扶贫思路,选准产业

陕北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差,生产技术落后,没有主导产业,群众生活十分困苦。针对这种实际,如何找到科技扶贫的突破口,改变贫困群众靠天、靠政府吃饭,无心脱贫的老思想,增强贫困人口战胜贫困的信心,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人员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积极出谋划策,以制定产业规划为重点,参与到扶贫开发的总体设计中,提出了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利于环境保护,收益面广的产业,这些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同时,以产业为桥梁,围绕产业开发进行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帮助陕北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陕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89-1993年为初创时期,主要围绕烤烟、苹果、羊、马铃薯等产业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技术。1994-2000年为扶贫攻坚时期,省科技厅会同科技部扶贫团确定在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实施“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在陕北白于山区实施“百万亩杏基地建设”,在无定河、延河流域土石山坡实施“50万亩酥梨基地建设”,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川地、台塬地带,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即“枣、杏、梨、菜”四大产业。2001年至今为拓展阶段,主要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开展实施高效设施畜牧业、农业优果、资源生态型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能力培训工程等五大科技扶贫示范工程。[2]实践证明,这些扶贫措施紧密结合陕北的实际,产业带动效益明显。

(二)强化科技服务,壮大产业

为使扶贫工作尽快取得实效,学校制定了“以科技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工作思路,每年按照每个产业配备3-5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重点加强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产业示范等工作。以“枣、杏、梨、菜”四大产业为例,科技人员先后示范推广了与四大产业相关的实用技术20多项,培训咨询农民40多万人次,培养了近2 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示范样板2 600多公顷。经过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枣、杏、梨、菜”四大产业现已成为陕北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1.红枣产业。科技人员针对贫困地区红枣生产中存在的管理粗放、病虫危害严重的实际,以推广枣树肥水管理、修剪、病虫防治3项技术为主,手把手向枣农传授技术,使枣农学得懂,用得上。先后建立枣综合丰产示范园1 600多公顷,促进红枣单产由1993年的2 400公斤/公顷,提高到2004年的3 150公斤/公顷。陕北红枣面积由1993年的4万公顷发展到2004年的10万多公顷,产量也由2 000万公斤提高到1.2亿公斤。[2]同时为保证红枣的产业化经营不断持续的发展,科技人员还研究出了陕北鲜枣贮藏保鲜技术和相关的加工技术,并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已建成巨鹰、北特等5个深加工企业,63个初加工企业,230多个季节性加工点,年加工转化能力1 300万公斤。

2.杏产业。杏树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 在干旱少雨的白于山区发展杏树,特别是仁用杏,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并增加群众收入。科技人员在陕北8县(区)开展试验研究,探索出了“浸种秋播、切腹枝接、低位嫁接”等适宜于陕北干旱寒冷气候特点的壮苗繁育技术和一整套抗旱防寒配套栽植技术,总结出了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的杏树丰产管理技术措施。通过采用“建立试验示范点、发展科技示范户、办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科技赶集、放录像、印发技术资料、上门服务、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在陕北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仁用杏良种和丰产配套技术。先后向陕北引进龙王帽、一窝蜂等仁用杏良种12个,建良种采穗圃80公顷,推广良种杏苗繁育技术2 200公顷,建成高标准示范园1.09万公顷,辐射带动陕北发展杏规模达到2004年的10.5万公顷。[2,3]

3.酥梨产业。陕北沿黄河一带是的酥梨生产的气候优越区,但由于长期以来,群众只栽不管,管理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了酥梨产量、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科技人员深入到酥梨产区,开展培训咨询,示范推广陕北地区酥梨育苗、建园、整形、早果、优质系列栽培技术,使陕北酥梨基地建设中达到了4年结果、5年丰产、亩产值4 000元的良好效果。建立优质梨示范园330多公顷,辐射带动梨树面积已发展到2004年的3.3万多公顷,其中优质酥梨已发展到2万多公顷。[2]同时,科技人员还根据生产实际,开发了梨果的套袋技术、实用贮藏保鲜技术等配套技术,提高了酥梨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4.蔬菜产业。陕北光照资源丰富,发展日光温室大棚条件优越,经过充分地分析与论证,科技人员首先选择在安塞县进行示范,辐射带动陕北其他县的发展。经过10多年的发展,大棚蔬菜迅速辐射到陕北25个县市,大棚数量由1993年的24棚达到2005年的1.4万公顷[4],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实践中,科技人员组装集成大棚蔬菜的高效种植技术,先后推广了“黄瓜嫁接换根栽培技术”、“棚菜立体种植技术”“番茄、辣椒秋延后栽培技术”、“CO2施肥技术”、“茄子嫁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陕北日光温室蔬菜瓜果因连作而导致病虫害严重及品质低劣等技术问题,使大棚菜的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二、关于陕北扶贫中农业科技支撑的思考

(一)发展产业是陕北科技扶贫的基础

贫困地区面貌改善的前提条件不仅在于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贫困地区人口自我扶贫的主动性,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能力”。如果没有具体的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扶贫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贫困地区面貌的改变就会在阶段性的脱贫和返贫之间徘徊,这一点已经是各方面扶贫的共识。只有通过产业将社会各方的帮助与贫困人口强烈的脱贫愿望相结合,扶贫才能够深入,效果才会持久和显著。在陕北科技扶贫的实践中,正是找准了适合陕北贫困地区自然和生产条件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使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他们脱贫致富的热情得以点燃和爆发,促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改善。

(二)科技在陕北扶贫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陕北扶贫中,以“枣、杏、梨、菜”为代表的相关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重要推动作用。贫困人口本身的生产基础就非常薄弱,一点小小的失败,都会使这些生产者灰心丧气,甚至停滞不前,正是由于成熟可靠的科技成果在四大产业中的普及,才使贫困群众的生产有信心,背后有依靠。通过科技扶贫人员的努力,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迅速提高了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水平,产量和效益均大幅度的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明显改善。科技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各种人才的培养使贫困地区增强了自身的“造血机能”,进一步推动了贫困地区科技教育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学科技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体验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从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普遍把依靠科技变为自觉行动,使产业扶贫与智力扶贫得到有效的结合,帮助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发展之路,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科教单位的技术优势在扶贫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科技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就科学技术的应用来说,一个产业的农业技术涉及到栽培、植保、加工等多个学科,同时也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方面的技术服务,正是由于这种要求,才使得科技扶贫中的技术要求更加全面和成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北科技扶贫中,充分动员和组装多学科的技术成果,从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技术的组装配套,扶贫技术人员选择与培训等多方面,针对各个产业,组织多学科的人员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将产业发展中方方面面的技术问题充分进行研究,使科技在扶贫中的应用有针对性,成果先进,覆盖面宽,充分发挥了多学科的技术优势,保证了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先后有4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了科技扶贫工作,有30多项科技项目在扶贫点实施,其中红枣丰产栽培及其配套技术、酥梨丰产栽培及其配套技术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陕北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二等奖。

三、关于科技扶贫的建议

(一)广泛吸收高等院校参与,推进科技扶贫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扶贫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和社会事业,也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在扶贫中,应当重视和发挥高等院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多种形式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参与扶贫工作。同时,应该正确看待扶贫任务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中心任务的关系,扶贫兴农工作只有和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表明,扶贫项目、扶贫措施只有和教学、科研结合紧密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在贫困县设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培训贫困人口、转化科技成果、研究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既能够为农民提供科技技术服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又能培养科技人员和部分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科研的针对性,两者相得益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扶贫不仅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也促进了高校的产学研紧密结合。

(二)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扶贫技术推广模式

科技扶贫的核心是以最快的速度将科学技术在贫困地区传播,并被很好地接受和使用。但是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地方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的功能受各种原因的限制,不能够有效的运作,亟待建立高效运作的扶贫技术推广模式。在十多年的陕北科技扶贫实践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出了一条以大学为技术依托,以政府为推动,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科技扶贫技术推广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科技扶贫的实践中要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充分调动科教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扶贫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人员、地方农技部门、农民技术员、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构建扶贫技术推广体系,使项目、技术顺利地进村入户,使科学技术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建立与贫困地区需求相匹配的扶贫技术支撑体系

在以往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活动中,政府往往处于主导的地位,在人、财、物的资源配置方面起着主要的分配和组织作用,这也为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今天,贫困农村既有科技供给能力的不足,为多样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扶贫组织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我国农村在科技扶贫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派生出了新型的政府和农户关系,也促使政府不断地调整自身职能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5]因此,急需改变简单强调将科技以政府渠道送到农民手中的扶贫思维模式,建立多层面和充分考虑贫困人口技术需求的“自下而上”和“横向联合”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特征有: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具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科技服务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科技需求,是以提高综合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技术服务,科技扶贫组织形式适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既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类专家大院、示范基地、高科技示范园区等,又拥有贫困农村专业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组织,各个层次和不同形式的科技服务组织以技术服务为纽带,信息共享,协调发展,覆盖贫困人口不同层次的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哲浩.陕北:十五年科技扶贫谱新篇——访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N].科技日报,2004-09-23(4).

[2] 唐俊昌.陕北老区十五年科技扶贫汇报[R].陕北老区科技扶贫工作总结交流会,2004-09-27.

[3] 杨途熙,魏安智,杜保国,等.陕北仁用杏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J].陕西林业科技,2005 (1):59-62.

[4] 党永华,吴金娥.陕北黄土高原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6(6):269-272.

[5] 刘冬梅,石践.对我国农村科技扶贫组织形式转变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5(1):115-119.

大学生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 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与知识经济相适应,高等院校如何面对21世纪科技创新的现状,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在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的同时,突出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未来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求。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初步展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新的时代和要求,我们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上新的发展轨道,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发展现状及面临这种问题的对策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从而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进行全新的定位。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科技创新是强国之道。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2月谈到知识经济在我国已露端倪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唯有创新才是赶超西方列强的关键。21世纪的强国之梦依赖于创新教育,正是这种赶超意识的体现。

2.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品为支柱。知识经济的特征首先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另外还要求大学生具备应付复杂环境和对大量信息做出迅捷反应,并能创造性运用的能力。

3.科技创新是高校产、学、研、发展的客观要求。

面对当前社会办学政策的不断完善,民办高校增长,学校的办大办好已不适计划经济时代的要求,在市场中求生存的道路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走学生教育打基础、科研成果创声誉、校办产业求发展已成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4.大学生科技创新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大学生毕业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问题,毕业就将面临失业也将成为事实。大学生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现有的生产力,实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较好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分析

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相对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他们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是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容易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没有广度和深度。四是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很想创新,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比较稚嫩,需要培养和锻炼。

2.大部分学校、学院无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管理

目前学校各部门均是根据自己的项目来开展活动,没有全校联动的机制,从而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协调,缺乏全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而且往往在活动结束后也没有总结、表彰和鼓励。调研上海大部分高校,有的学校的大学生科创中心服务机构设立在专门的部门,而且有专门的场地和经费。

3.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

本科学生的科技活动较少,而且不够集中。由于各类科技作品比赛是由不同的条线下达,对于选拔参赛的方式各不相同,而且有的活动并不规范,活动之后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表彰和展示,造成绝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这些比赛的存在,也没有途径去参加。

4.资源相对短缺

在资金注入上,各个学校的投入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场地缺乏,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学校的大学生创新中心,更不知道它的功能,不知道如何去使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教育观念。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学校在“育人”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教育观念。首先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要转变人才的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要把创造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教学管理上,建议学校应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中,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标,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建设自由、活跃、温馨的校园氛围,鼓励个性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

规范的组织体系将更有利于我校各类大学生科创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学校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工作小组,由校领导牵头,各个相关职能处和有关部门、各学院参加;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整合全校的资源,形成统—规范的体系。

3.落实二级学院的管理机制,开展学院试点活动。

真贯彻学校二级办学的工作目标,以学院为单位,利用学院专业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建议各学院整合学院科研资源,根据本学院特色,在学校的统—政策的指导下形成规范,落实二级学院的管理机制,做到大学生的科创活动有项目、专业指导有教师、认真参与有经费、实训操作有场地、创新创业有团队的良好局面。学校将选择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进行试点,把做得好的方法、成熟的试点单位进行普及和推广,以实现分层次、分步骤、抓重点、抓试点的操作方法。如:建议将导师项目在学院内公开招标,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创能力,而且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定的帮助,而且有利于形成跨方向、跨年级的团队。

4.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利用大学生科技活动部等学生组织,抓住时间节点和学校工作要求.广泛开展各类科技竞赛、科普宣传等活动,搭建市级。校级和院级三级活动平台,营造中心科技创新的氛围。市级层面和全国性的大学生科技和创业竞赛,主要由校团委的大学生科技部负责,以便形成跨学科的团队,并且进行辅导参赛:校级层面主要是抓住时间节点开展各类竞赛的校内选拔赛,并利用大学尘创造学会等科技类社团开展各类科创活动:院级层面主要是以专业为特色开展各类专业的科技赛事,并存部分学院试点形成示范。

5.制定相关的成果宣传和成果转换措施

为鼓励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长期的创新氛闱,建议学校建立健全的体制,对合适的项目请相关部门组织专利申请,把各级各类的竞赛优胜作品推荐参加全国及市级各类比赛,并且把各类获奖的项目及优秀团队在校内开展广泛的表彰奖励、宣传和展示。对获奖的项目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学校进行可行性论证后,选拔具有创业价值的项目和创业意识的团队进行科技孵化,重点扶持相关的团队和项目,提供创业的培训和场地、经费等。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政策保障

1.建议学校制定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和行动方案,为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落实各类经费来源,向各类学生科研活动开放校内的实验基地和大学生创新中心,为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定导向政策,学校明确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抓手坚持不懈。

2.对于指导教师,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建议可以给予其荣誉称号,如“教学成果奖”;或按照指导毕业论文的标准计入本人工作量等。对未获奖的指导教师可以优先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等形式束奖励。对于组织参赛的单位、团体,给予集体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将学生科技创新成绩作为有关单位的考核或工作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3.建议制定本科生创新的行动汁划和与之相匹配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或《关于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等),明确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获得优秀成绩者给予从精神到物质的各类奖励。根据获奖级别来奖励,如:直升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加分,项目课题可认定为毕业论文,授予专项奖学余,计算学分等。建议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用于开展学校的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形式可山学校下拨和社会募集两个方面组成,这样有利于保证项目的实施和各类活动的正常开展。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需要学生比较全面的索质,而仅靠课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在教学课程设计中要贯彻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的宗旨,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重组知识结构,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综合工程来投入运行。要在学生中倡导了“爱科技、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的良好风气,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应努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整合资源,开创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①《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2003年九月出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②《石油教育》2004年第二期。

③《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三期。

大学生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现代化技术与教育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建设。利用新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有效的思维模式,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的教育。在现代化技术背景下,本文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以下称“基础”的核心),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把握好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基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所提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一、“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

1.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在高校课程知识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具有局限性,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及利用案例法,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模仿教学,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演示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其任务要点。在整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中,教师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创新。

2.缺乏教学创新

由于专亚的新颖,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建设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创新。高校学生的培养并不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智慧课堂是基于智能化设备设施、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依据多媒体教学体系,增加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与师生互动性,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弊端。智慧课堂的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三部分,即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前教学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规划和学习;课中教学主要针对课前学习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司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课后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巩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课堂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3.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高校“基础”教学中,理论教学是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加强对法治教育的讲解。课程实践,保证学生可以了解到思政课程的运营模式,也可以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真正内涵。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今后的自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4.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但是对于实践应用能力并没有全面系统的认知,在教学中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很多的高校学校在培养学生们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并没有挖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老师过于重视基本的训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充分,还有一些老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关注学生们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的理解,保证能够修够学分,从不考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不会注重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许多的高校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确切的感受到思政课程的作用,对法律也缺乏一定的认知。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详解

1.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在“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认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精神层面上的引领旗帜,是人民凝聚力和集体力量的表现方式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采用多种方式,不仅通过课堂课本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结合时事思想道德修养的方式让学生注重观察社会生活因为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体系而带来的实际变化,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认同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z.塑造理性精神

我国“基础”课程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具体成果的阐述和展示。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塑造学生的理性精神,通过在课堂中穿插分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等创新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堂形式中感受“基础”课程的魅力,在合作与竞争中培养起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建立起理性填密的知识体系和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将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3.提高法治意识

在“基础”课程知识体系中法律是占比显著的一个重要模块,其教学当然不能忽略刘学生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结合社会新闻、图文影音、相关影视等非常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的传授,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教师还可以联合学校以及有关部门不定期组织法律讲座或者科普,通过法律专业人士的介绍和讲述,让学生对课本上的法律知识有更直观更通俗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养成法治习惯具有法治认知和情感,在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更上一层楼的同时对法治社会的建设也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4.学会公共参与

“基础”课程知识并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它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认同和公共参与感,就要让学生感知到思想道德修养的真实存在,而不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可以通过社会真实案例和相关管理决策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主人翁意识,能够对待日常生活严谨协调积累经验,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对话协商、沟通协作、组织表达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三、建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措施

1.建立清晰思维模式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要有足够清晰的思维模式和理解思路。思想道德修养知识能够系统的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自我认知的思维导图,因此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思想道德修养基础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容易在思维导图中更快的找出相应的知识点,从而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推行“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三大環节”和实施任务驱动、课堂讲授、项目实践、总结提升“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系统的整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

“基础”课程的学习较为枯燥,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需要明确知识点,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思考时,需要逐步形成思维导图,在脑海中想象自己以前了解的法律基础知识,将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较强的逻辑思维将他们整合起来,哪些是没有用的知识点,哪些是有用的知识点,一步步进行筛选。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但是由于时间需要压缩到十分钟以内,教学的目的就有几大板块。首先是偏向于概述类的知识提纲微课,这一类型的微课给学生一个总体上的大致把握,利于学生的预习与课堂学习。

3.探究多种理解方式

“基础”课程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因此大学生在思考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问题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主要原因是因为法律知识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太过于抽象,容易误导大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入一个思维误区,从而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针对这种现象,大学生更加需要合理的运用思维导图分析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知识,通过多种途径来思考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快速清晰的看出问题的真实表述目的,得出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对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有更深的了解。

4.改变评价机制

翻转课堂的运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之前我们提到可以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提供自主学习机会,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必须跟进评价技术,每个视频后紧跟几个相关问题以便学生自我检测,通过云平台及时汇总学生问题,总结学生学习情况。这里我们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同于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复习回顾过程,可以及时反思,深化理解,内化知识,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捕捉自身不足,明确自己的思维盲区,使学习更具针对性。通过评价机制的改变,学生获得实证性的资料,教师更了解学生。

5.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实践能力的锻炼是极为有效的。教师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们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内容为学生们提供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然后引导学生们解决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基础”课程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列,需要具备专业的教师,优质的师资资源,保证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具备多种教学方式。学校还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不断的优化自身,以便满足相关的实践教育相关要求,教师积极的对教学案例进行探讨,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模块化跨专业课程的知识,不断的改进与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辅助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

6.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在校园资源建设中,需要加大对教学资源库的整合,学校需要认识到不仅仅需要提高资金支持,更多的需要对学校的教师资源,学习环境以及教学设施进行整合。在高校学校的资源整合中,需要梳理校内的资源,随后调查学生的发展以及不同课程的资源需求,从而确立相关的管理系统,全面的对资源库进行整理。由于校内的教学资源种类较多,面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需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使用,更加有效的帮助学校建立教学资源库。在建设时,需要针对教学需求进行资源引入,对于效果不明显的资源进行处理,提高资源库的质量。

7.拓展和整合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并及时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资源的搜集是整个资源库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学校对资源的引入方式单一,大多通过书籍,网站资料进行整合。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学校可以通过数字化媒体进行资源的引入,同时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进行资源的分配。在引入后,可以利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对整个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根据不同的专业以及专业之间的连通性进行相关系统的设置。在建设资源库时,可以建立相关的借阅购买系统,让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线上查询,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四、结语

“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地融合内化,才能将其融入学生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知识体系之中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对学生负责,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解决为学生提供適当的帮助,为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军虎.从拼盘、耦合到一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6次修订的逻辑性探微[J].高教学刊,2019(25).

[2]郭永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知识经济,2019(36).

[3]张琴.解构与整合——如何处理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部关系[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04).

[4]朱文君.构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8(22).

[5]林姿好.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的重要性[J].才智,2019(14).

[6]庞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国际公关,2019(04).

[7]钟二宝,曹亚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08).

本文系六盘水师范学院2017年精品课程项目(项目编号:LPSSYjp-kc201703)建设成果。

大学生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在影像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影像医学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探索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和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中。方法:建立影像医学病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影响力,升级影像医学史博物馆的基础建设,将影像医学史博物馆的文化教育与图书馆的自主创新文化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结果:充分发挥影像医学历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综合实践课程和自主创新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实践效果是显着的。学生在高新技术中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成果明显。影像医学历史博物馆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文化教育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实施。结果:充分发挥历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教育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可行和合理的。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技术职业的法规也越来越高。医学成像在临床医学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成像医学是运输高素质和高素质成像专业人员的关键途径。因此,现阶段,我国影像医学文化教育的现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1.影像医学课外教育的现状

影像医学的课堂教学是高度互动的。学生根据实际活动和互动交流的实际操作掌握相关的实际操作和关键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教材和临床医学的内容偏离正常

近年来,临床医学影像的更新速度最快,教科书的内容在设计方案等方面不能紧跟临床医学,尤其是近年来,如MRI,CT,CR等技术创新,教科书的内容较少,甚至部分教科书的内容都没有相关的解释,仍然停留在对X射线成像诊断和其他方面的解释上,这与临床医疗操作过程是脱节的。

1.2精英教师团队缺乏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理念缺乏自主创新

精英教师团队缺乏临床教学,对新的影像诊断设备,技术等缺乏敏感性,课堂教学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解释,缺乏对临床教学专业知识的提升。课堂教学理念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互动交流能力,受训者仍处于被动学习和培训状态,缺乏发散性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高校中的大多数实践活动课都采用基于信息的教学,这并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影像医学历史博物馆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文化教育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实施德育是党的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梦想,社会,道德,文化,组织和纪律”。社会工作的建立者和后继者。充分发挥影像医学历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探索历史博物馆本身包含的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其关键功能,作为综合性实践课程的产业基础,自主创新的教育基础,以及科学普及的产业基础。学院计划组织学生在历史博物馆学习和培训,放射性学校组织的所有师生都参观影像医学历史博物馆。叙述者可以进行详尽详尽的解释,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掌握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历史时代。增强了对该技术专业的理性认识。近年来,影像医学历史博物馆已接待了近20,000名学生参观和学习。 2015年,接待了34批领导干部参观视察,共约100人次。接待了40批中国影像专业学校和专家教授来访,参观考察了200余人。接待外国专家教授的人分三批,十多人。接受中华医学会捐赠的六份纪念物和十本珍贵的书籍和材料。接受价值近百万元的捐赠机械设备,开展综合实践课程,自主创新文化教育和科普宣传,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历史博物馆已成为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业基地。历史博物馆的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文化教育相結合。历史博物馆已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大教室,塑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员的专业能力。大学历史博物馆是提供理论知识的地方。理论知识是学员在实践活动和专业知识应用的全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对于完成自主创新很重要。教育家陶行知的“教与学结合”概念恰好强调了理论专业知识的必要性。影像医学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多种展示方式,塑造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影像医学历史博物馆的文化教育与学生的教育创新相结合的实施,历史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具有教育创新的优势。历史博物馆中的文化教育和课堂教学是不同的。课堂教育是教授专业知识,历史博物馆教育是特殊的爱情镜下的商品教学环节。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自然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热情,着眼于学生的挑战,其特点是学生的兴趣所在。爱好,好奇心,探索和互动交流引起了人们对学习的兴趣。孩子们有意识地学习,并从他们那里接受文化教育和专业知识。历史博物馆的教学活动就像一个手机游戏,可以使大学生发展自我学习的能力,从中他们可以获得理论专业知识,对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定义和有效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体验教育创新。它基于兴趣。爱好和轻松的学习与培训。影像医学历史博物馆的这种充满兴趣的参观,学习和互动交流可以唤起学生对难题的兴趣,激发创新的思维能力,建立新的定义并塑造创新意识。历史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教育,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影像医学历史博物馆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实践效果。

3.结论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影像医学技术逐渐加快了其升级速度。显然,这也给影像医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础课堂教学中教材的使用相对过时,升级速度相对较慢,临床教学的应用被打破。因此,影像医学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以解决影像医学快速发展的趋势。根据教学设备和教科书的内容,可以立即对其进行升级,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与当代医学影像取得联系;此外,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临床教学能力,并按时学习和培训。立即学习和培训,并促进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影像医学教育改革是不断创新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追踪时代的变化。技术升级可以造就大量杰出的智能医学影像技术精英,并为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亮.我国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浅析[J].饮食保健,2016(13):200-201.

[2]田丰.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我见[J].才智,2016(2):55-56.

[3]张磊.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体会[J]. 时代教育,2016(4):95.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上一篇:大学生阅读论文下一篇:小学生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