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貴州红色影视文化在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积极影响。如何有效利用贵州红色影视文化对贵州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对贵州红色影视文化资源现状进行概述,分析贵州红色影视文化对贵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分析提升贵州红色影视剧的创作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贵州红色影视;大学生;价值观

注:本文系贵州师范学院学生自主研究科研项目“贵州红色影视文化对贵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2020DXS056)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运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贵州作为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为贵州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可供拍摄的素材,同时也对贵州省高校学生价值观的树立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贵州红色影视文化资源现状

从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来讲,贵州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有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猴场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安顺王若飞故居、黎平会议纪念馆等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红色人物故居等贵州红色基因传承的优质场地。可以说,从1930年到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足迹就深深烙印在了贵州的大地上,这段不平凡的岁月既是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见证,也是贵州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根基。

从贵州电影的创作方面来讲,虽然早期贵州没有电影制片厂,但贵州人热爱电影艺术的热情并没有因为硬件设施的匮乏而停滞。一大批影视剧创作者涌现,比如红色经典《山寨火种》的创作者蔡葵、李今、王安等,还有李宽定等老一辈电影文学剧本创作者。21世纪以来,贵州红色题材成为影视剧创作的重要内容,电视剧有《杀出绝地》(2009年)、《绝地逢生》(2009年)、《二十四道拐》(2015年)、《突围突围》(2015年)、《星火云雾街》(2016年)、《伟大的转折》(2019年)等,电影有《红军魂》(2012年)、《红色风暴》(2015年)、《遵义会议》(2016年)、《极度危机》(2019年)、《红色土司》(2019年)、《布依女人》(2019年)等。这些电视剧、电影都是以贵州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作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是贵州红色基因传承的影像见证。

由此观之,贵州红色题材影视剧作品成果丰硕,在传承贵州红色基因、弘扬贵州精神、讲好新时代贵州故事、展示多彩贵州新形象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贵州红色影视文化对贵州高校大学生

价值观的积极引导

影视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能直观、形象地记录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红色影视文化作为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红色基因“活化”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影视文化符号的魅力,正向引导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简言之,贵州红色影视剧中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忠于党和国家等价值观对贵州高校大学生产生意义非凡的影响,在帮助当代贵州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一是有利于提升贵州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当下视觉时代,影视剧是目前高校学生日常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中,将所获取的内容和信息投射到现实世界,以此了解和体会现实世界,潜移默化地反映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具体来讲,影视剧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在较短的时间内描绘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情景。学生通过感同身受影视剧中人物的成长轨迹、高尚品格、为人处世方式等,在影视艺术构建的世界中获得人生经验的启示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是有利于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影视剧要担当起讴歌时代、记录历史的光荣使命,将红色基因“活化”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影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贵州红色影视剧直观、立体地传达了革命先辈斗争的曲折艰难,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不畏牺牲、坚定信仰,君子危不忘义的气节,能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民族自信,树立爱国、爱民、珍惜生活的价值观。让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视觉化、具象化,讲好贵州红色故事,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通过对贵州红色题材影视剧作品的观看让贵州高校大学生多形式、全方位了解红色文化历史,传承贵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

三是实现传承红色基因的育人目的。贵州红色影视文化已成为贵州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贵州红色资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处理后,通过声音和画面直观立体地进行故事的讲述,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大学生在观看这些作品时,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力量、理念信仰等无形中正向引导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因此,在这些红色影视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能更好地实现贵州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传承价值,帮助贵州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获得全面发展。

三、提升贵州红色影视剧的创作能力

贵州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高潮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76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主要是贵州红色经典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因当时贵州没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此阶段贵州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如《山寨火种》《火娃》等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另外一个阶段就是21世纪至今,这一阶段贵州影视剧创作者转变了创作态度,主动出击,对贵州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逐步向发掘者、生产者和传播者角色转变。创作了《伟大的转折》《水凤凰》《遵义会议》等红色题材影视作品,获得了较好的赞誉,为贵州省影视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丰富贵州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

贵州红色影视不仅是对贵州历史文化的影像记录,更彰显了共产党人高尚品格和大爱精神,也指引着21世纪高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民族奋进的历史,用正确的价值观启迪和熏陶他们。同时,红色影视文化作品的创作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品位,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红色影视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共产党人卓越的斗争精神,承载着人民群众对于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的历史的纪念,这是最能打动人心、洗涤灵魂的核心价值体现。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说:“人要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肯定价值,这种肯定价值就是勇于自我牺牲和无私的爱,就是对完善和真理的爱,对天地自然和生命中一切神圣事物的爱。”因此,贵州红色影视剧创作依然离不开对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塑造。大学生对那个特殊的时代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从红色影视剧中感受振奋人心的历史,以及先辈们大爱无疆的品格。

贵州红色影视文化之所以能够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其本质是对共产党人精神的延续和艺术化处理的真实再现。贵州红色影视作品的创作一方面要尊重对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改编,既要考虑丰富逼真的影、音、图、文,也应符合当下人们学习和认识的规律;另一方面从拍摄制作来讲,对革命人物的塑造尽量脱离以往的“高、大、全”的模式,避免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陷于展示传统民俗和风景来吸引观众眼球的困境,以及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在追求商业价值上逐渐失去了底线等,这些都不利于贵州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贵州红色影视创作要在还原真实历史概貌的基础上讲求故事性、观赏性、娱乐性等多重艺术效果的同时,在创作拍摄风格、题材选取、人物塑造、创作思路等方面也要不断创新。要使贵州红色影视作品创作真正与时俱进,回归历史和现实相激荡的人文系统,具有持续艺术生命力,反映民族精神,成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精品。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贵州作为红色资源的富集区,要充分利用影视剧的软文化力量,传承好发扬好红色基因,让革命先辈们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原良志.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形成与传承的经典事例子[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饶曙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3]王洪叶.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地域发展研究[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4]徐静.多彩贵州之魂:贵州红色文化总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殷谦.心灵真经[M].合肥:黄山书社,2010.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学院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文化自信;艺术教育

0 前言

红色文化一般是指具有坚定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积累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带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底色[1]。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能够在各个歷史时期为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提供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积淀。但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加快了文化和信息的传播,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使得社会经验较少和定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和艺术的时候尤其困惑。高校肩负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重任,应当在继承发展红色文化内容的同时创新宣传红色文化的艺术形式,引导、增强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自信的认同以及红色艺术创作的理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的后备军。

1 高校弘扬红色文化的价值

弘扬红色文化,创新红色艺术形式,对于高校的思想和艺术教育以及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与艺术能力提高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弘扬红色文化,是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发扬革命精神,创新其艺术表现力,促进师生将文化、艺术与生活相融合。挖掘红色文化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在高校宣传红色文化有助于让大学生坚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引领力。

1.1 发扬革命精神,传承和保护革命文化

高校弘扬红色文化,选取和挖掘具有较强震撼力和感召力的事件及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革命精神的重要意义。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内容的教育教学,实现了自我学习能力、艺术创新思维和艺术理解感知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引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积极探索。而且弘扬红色文化本质上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以教育的形式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更能有效地使大学生将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2 创新高校艺术教育形式、内容,增强高校思想、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借助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革命精神、价值追求及人民立场等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高校艺术和思想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此外,在红色文化相关思想与艺术教学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思政课程的枯燥、空洞,通过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思想、艺术教育内容变得更加鲜活生动。红色文化使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创新性和感染力,激发了大学生理解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从思想层面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2]。

1.3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高校文化建设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发掘本校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校园文化外显和内在的提升,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和特色文化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一方面,将高校自身红色文化的物质内容与校园文化的外在环境载体相结合,能够体现出具有红色历史特色的校园建设;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容融入高校的思政课程,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更能体现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在精髓,形成高校特有的红色文化标识,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1.4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精神引领力

近些年由于互联网和全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网络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消极作用。在高校育人实践和大学生艺术创作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于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高校通过向大学生宣传具有政治色彩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红色文化理想信念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自觉抵御资本主义错误思想和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3]。此外,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坚持正确的信仰,培养爱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 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红色文化及其艺术创作的应用机制尚未完善,对红色文化内容理论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开发和研究还不充分,加之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冲击,导致红色文化在育人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高校、国家等多方面协作解决。

2.1 红色文化研究不足,开发利用不充分

由于各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保护政策不同,各高校的红色文化保有量和资源利用率也大不相同。部分高校建校时间较短,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一些高校虽然具备大量红色文化资源,但未能将其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创造相互结合,高校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过于浅显和表面,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拓展方面,未能更好地融入高校育人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也没有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4]。多数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活动不够生动,导致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和实效性难以提升。

2.2 高校红色文化应用机制不完善,教育缺乏创新

部分高校对于红色文化重视不足,红色文化的应用机制不完善,主管部门不明确,权责划分不清晰,硬件设施不够,人力和财力支撑不足,无法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的开发和科学的宣传。高校对于开发红色文化的课程建设意识不强,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关于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也未能使学生充分融入,未能产生深远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更是大大降低。而且少数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没有结合红色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也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思想特点,所以教学内容刻板,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少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没有将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的课程建设和育人实践中,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甚微。

2.3 错误思潮的冲击,存在红色文化认同危机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蔓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对高校红色文化的弘扬以及社会主义艺术形式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挑战。弘扬红色文化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没有与创新艺术形式相结合,因此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和影响力不强,没有占据网络话语权。各种错误思潮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削弱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产生怀疑,导致其信念信仰和政治立場动摇。红色文化宣传力和影响力不足,加之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被大量过分娱乐化的网络信息占据,因此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不够,进而产生了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导致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信仰的缺失[5]。

3 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扬的实现途径

针对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继续深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文艺创作的各种形式,提升大学生对红色艺术资源的敏锐性感知和多维理解力。

3.1 深化红色文化内容研究,整合红色文化艺术资源

高校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力图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要完善红色文化开发和保护机制,建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创新保护技术和开发利用模式。要对红色文化相关教育资源和艺术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创新,从而使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更系统科学,形式更丰富具体。面对红色文化缺失现象,要立足学校实际加大挖掘和整合力度,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以及红色艺术的表达力,加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建设[6]。要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与艺术创作,找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以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实践育人活动。

3.2 创新高校红色文化应用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高校应创新和完善红色文化应用机制,将红色文化以及相应艺术形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首先,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和创新社会主义艺术内容和形式,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内容创新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内核与原有教育内容的匹配和结合,发挥主题教育优势。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宣传宣讲、专题演讲、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高校艺术教育方式,注重高校红色文化内涵和理论教育与文艺创作这一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推动教育方式改革。其次,通过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高远的理想信念和艺术为人民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其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3 加强价值引领,增进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

高校应当注重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培育价值共识,深化红色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对文化传播与艺术创作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性。要通过各种红色文化相关的艺术表达,使大学生树立红色文化艺术自信与精神认同,培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7]。要引导大学生用实践的思维和艺术的眼力看待红色文化,要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不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将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内化于心,并且外化于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4 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

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信息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且速度和质量都得以快速提高,高校可以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机,找到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与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切入点,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络化、多样化、便捷化。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网络课程以及艺术创新的研究开发,推动大学生思维创新优势与红色文化艺术形式网络宣传的深度融合,培养以大学生团队为主体的新媒体团队,提高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效率和信息传播质量。在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网络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传播的形式主义。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应生动形象,注重生活化,避免过于政治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以提高大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注重红色文化内容资源本身,根据红色文化自身特点和新媒体应用规律,创造出既能体现教育实效又能满足大学生内在精神需求的高质量作品。

4 结语

高校通过弘扬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艺术内容以及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弘扬红色文化的伟大精神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但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应用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传承红色文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认同。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应该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对红色文化艺术创造的研究,创新艺术教育的应用机制和教育方式,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力,同时灵活运用网络资源优势以提升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力,形成多方合力共促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体现,而高校又是坚守大学生信念信仰、丰富大学生思维和创新艺术形式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秦在东,庄芩.论增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44.

[2] 李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39.

[3] 舒醒,叶桉.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6):146.

[4] 黄慧.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72.

[5] 崔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96.

[6] 韦红霞.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91.

[7] 檀江林,项银霞.高校红色文化传扬平台的优化与模式构建[J].教育探索,2017(6):63.

作者简介:苗新蕾(1998—),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研究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最为艰苦的革命环境中不断形成的,它也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记录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红色资源既包含物质文化资源又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纪念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产、革命精神、道德思想、政策制度、红色风情等。近年来,从我国发掘的现状来看,红色文化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很容易吸引大量的人群,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红色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涵盖,它不仅体现了当前社会的状况,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过去人们的经历以及更多的历史。所以,为了可以使文化之间相互连接,促进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今天我们有必要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让更多的文化可以一直延传下去。

一、保护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首先,在保护红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对于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我国文化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建设红色旅游景区时,应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景区的安全性与承载力,避免更多的资源受到超负荷的破坏。例如,在景区内,应不断完善标语标识、护栏、休息等各个区域的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对于景区环境的保护。此外,还应不断优化旅游路线,方便人们出行。其次,加强红色资源的管理体制建设既可以开发市场主体,还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统筹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红色资源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在完善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使景区不断融入社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升红色资源的利用。同时在景区内还可以建立博物馆、展览区等,提高红色资源的使用价值,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红色文化,从而使其得到弘扬与继承。此外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保护,将社会发展与红色文化有效结合,在不断提高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可以使得红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将其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从而使红色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同时,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二、运用媒体力量,弘扬红色文化价值

在新媒体背景下,借助现有资源进行弘扬红色文化,不仅可以加强人们对其重要性的关注,还有利于体现红色文化的价值所在。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能够有效的加强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首先,我们可以建立红色文化的网络专用宣传平台。借助网络的特点,加大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红色旅游产业,让更多的文化得到传承。此外,借助网络数字化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红色资源信息,让人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以及意义所在。新媒体作为当前比较广泛的一种宣传平台,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工作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其文化进行了解,同时通过互动的环节,还可以方便网友之间的交流学习。利用媒体拓展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不仅可以快速的传播,还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互动性,加大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既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们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因此,运用媒体力量,保护红色资源,加大对其影响力宣传力度,从而弘扬红色文化的价值。

三、创新文艺作品,展现红色文化气质

红色文化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历史的创新,同时也给后人在文艺作品创作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艺作品本身就富有极高的感染力,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其知名度的形式之一,一方面挖掘了更多的红色资源,另一方面还拓展了红色文化对于当前社会的影响力。红色文艺作品体现了古人的创作技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在宣传红色文化的過程中,应找准定位,从人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比如在电影、电视剧、书画、戏剧等作品中体现其特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不同的艺术风格,结合时代的发展,创作出更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作品。对于红色文化作品的创新,要充分具备文化特色,在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不断挖掘作品内涵以及特色价值,使时代精神可以从中有所提现,从而提供更多的红色文化正能量,吸引更多的人群,展现红色文化气质。

四、总结

总之,红色文化作为当前人们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有力的证明了历史的价值导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从而有效的丰富了红色资源的利用。把红色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红色文化展现了整个的革命历程,丰富了红色遗产,让每一项文化遗产都得到了传承。保护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推进红色文化遗产工作的落实,对其进行长远的规划并加强保护措施,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加大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富有内涵和吸引力的红色文化基地,还可以充满人文关怀,让红色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发挥其优势,让红色文化遗产焕发勃勃生机,吸引更多的人群,从而有效的促使红色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始发,李立娥,齐耀祖.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历史考察[J].理论视野,2014(08).

[2]张泰城,张玉莲.红色资源研究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3]挖掘红色资源 弘扬红色文化——在莘县“平原红色文化长廊”规划论证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J], 丁龙嘉

(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党校 150020)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依托于独特的红色文化,因此,具有无可替代的旅游意义,相比较其他自然与人工风景区而言,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更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启迪,给人以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言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景区对游客的吸引作用,也制约了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引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旅游

红色文化旅游由于其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教育意义,使其在旅游领域占据着独特地位。但是近两年,随着红色景区不断的扩大开发以及过度宣扬红色文化等现象的不断出现,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而且旅游景区的功能开发较为单一,加之其地理位置的偏僻与地理环境的区位弊端,也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不小的阻碍。接下来,笔者主要谈论一下我国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红色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一、中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产品内涵不够,参观方式静态为主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红色旅游景点在进行产品设置时,不能很好突出产品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且对当地民风民俗挖掘尚浅,无法将红色文化与当地风俗文化进行很好地结合,使得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在展示红色文化时显得突兀且呆板,不具备独特之处。加之景区带领游客参观红色旅游产品的形式过于单一,大都局限于利用红色名人故居、红色文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参观方式,游客只能远远进行观看,或者听取导游程序化的讲解,极易使游客产生疲劳感,最终对景区的口碑传播形成不良影响,也很难吸引游客实现故地重游。而且,一些景点设置的红色旅游产品并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得游客在进行参观考察过程中无法获得红色文化体验,因此降低了游客的参观热度。比如,一些景点会将红色名人生前使用过的东西作为景点展出项目,但是并没有赋予其过多的文字说明,更加没有带有文化内涵的故事叙述,游客在看到这些红色名人用物后,并不能产生过多心灵上的触动。

(二)红色旅游景区缺乏综合功能

我国当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总体缺乏综合性,只是单纯突出红色文化景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没能对景区进行进一步的良性开发,使得景区建设缺乏活力。游客在景区内只能接收到一些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旅游信息,相应的餐饮娱乐设施缺乏,无法彰显景区深层次的旅游价值,因此景区能够吸引到的参观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且多是由学校统一进行安排,无法真正显示出景区对学生个人的吸引力,更无法吸引到非学生人群主动前去参观,最终造成景区的经济收益偏低的现象。红色景区的建设虽然不应该过多渗入商业性因素,但是在红色景区的外延,建立一些供游客休闲娱乐的设施,可以有效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

(三)红色旅游景区所在地区位条件差且经济薄弱

我国的红色景区一般都坐落于偏僻的山村中,这是由于当时我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的道路指向所决定的,所以导致了当前红色景区地域环境较差的现象,而且经济基础薄弱,景区的开发和治理落后于其他非红色文化旅游地。虽然红色旅游地主要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但是过于艰苦的旅游环境以及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吸引游客来说还是会存在较大的阻碍作用。景区没有实现有力的开发,也就不能实现其带动景区周边发展的功能,最终会导致景区的发展与周边区域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别,削弱游客的游览体验,

(四)红色旅游景区管理者尚未完成角色转换

在我国,红色文化旅游区由于其独特的属性特征,只是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多数红色文化旅游区域并未作为旅游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因此也未对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进行相关开发,没有将其作为地区经济效益的创收项目。所以,多个管理部门对于红色旅游景区的定位尚未明确,不知如何对其进行角色定位,因此,诸如旅游局、文化部以及文物部门对于管理红色文化景区的角色转换未能实现良好准确的完成,这也影响了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以及红色旅游景区的持续性发展。

(五)红色旅游资源缺乏有效保护

近些年由于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因此被激发,我国的旅游业呈现出炽热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旅游景区在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当下,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却未能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这主要是由于红色旅游景区无法向其他景区一样实现高度娱乐性和盈利性,因此,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对于开发红色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当地管理部门以及群众缺乏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没有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适当的维修与保护,致使红色旅游资源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比如,在一些以窑洞作为红色文化标志的红色文化景区,由于窑洞在当地存在的普遍性,使得当地政府或者居民对于窑洞的保护工作存在懈怠,没有定期对窑洞进行检查与修复,因而使得窑洞遭受到自然与人为破坏,变得破败不堪,使得其参观考察的价值消失,最重要的是随着窑洞的逐渐衰败,其本身负有的红色文化象征也会大打折扣。这种对待红色旅游资源不作为的管理方式,会严重红色文化景区的后续发展,很可能会使红色旅游景区失去红色文化载体,最终归于普通。

二、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措施

(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相结合

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具备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特殊旅游项目,在对其进行开发建设时必须要保证其红色文化的正宗性,不能为了攫取旅游效益而以牺牲文化建设为代价,最终使得红色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被泯灭。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的建设应该在保证完整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文化呈现形式,使其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特色相结合,也与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向贴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红色文化走入人心。另外,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应该秉承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相反,作为红色文化的积聚地,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全国的旅游景区做好模范作用。比如,当前手机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在进行红色景区建设时,可以在景区陈列的物品上面设置二维码,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有关陈列物品的相关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原来那种依靠导游进行讲解的单一模式,使得游客的参观自主性增强,还有效实现了生态景区建设,减少了景区内通过发送宣传单来宣传景区文化的纸张浪费。

(二)全面、系统、协调的综合开发

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具备文化与旅游的双价值,更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开发的综合性。比如,红色旅游地区多坐落在偏僻的山区,虽然其经济发展受限,但是也正是由于没有过多的经济建设的干预,使得红色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所以,红色旅游地区可以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旅游建设,努力实现对景区的综合开发建设。对于红色景区的综合开发还可以基于当地的文化特点来进行,比如,对一些红色景区来说,其防空洞建设在战时为军民发挥了重要的保护功能,那么,景区便可以基于这一文化特色,定期举办防空洞演戏活动,通过模拟战时情景来让游客体验战争时期的生活状况,激发游客的爱国情感。

(三)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对于红色文化地区来说,想要得到快速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最主要的是当地相关部门能够自行发现本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优势,进而依靠政府的带领,通过对景区的开发建设、吸引资金投入以及相关宣传,拓宽本地区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格局,使红色文化旅游朝着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不断延长红色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延长红色文化旅游的生命周期,最终实现红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对于红色文化景区而言,在保证红色文化景区健康化运营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景区周围进行产业化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游客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设施及场所,让游客在参观之余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由于红色景区多坐落于偏僻的山村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治理,虽然景区可以依靠红色文化获得相应的盈利,但是红色景区却没有发挥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的功能,其影响的辐射范围仅限于景区范围内,因而也就将红色景区的长足发展禁锢到一个固定模式,无法真正扩大景区的影响力。所以,红色景区当地政府应该正视红色景区对于带动地区发展发挥的重要功能,不仅要重点开发景区,还要对景区周边区域实现同步开发,可以通过生产制造红色文化的衍生品来凸显红色文化特色,实现红色文化地区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

(四)加强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管理

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当地的各部门应该明确红色文化景区的基本属性,明确自身的管理责任,依法对红色景区进行管理和保护,制定相关管理条例与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对于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不仅要重视景区的经营管理,还要加强对于红色景区纯洁性的管理,确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对红色文化进行捏造或者随意更改红色文化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对于红色景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应该责任到单位甚至个人,以防止在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各管理部门间相互扯皮推诿状况的发生。对于红色景区当地政府而言,也要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制定相适应的红色景区管理条例,以便于红色景区的发展能够有据可依,对于景区的管理监督工作也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结语

想要实现红色文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不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就应该明确当前红色文化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找出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红色文化景区的发展能够实现可持续性。红色景区的发展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红色文化,但是在建设景区时,必须保证景区依托的红色文化的真实性,避免对一些红色文化进行人工加工,失去真实性的红色文化也不能实现长久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椿陶.井冈山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6).

[2]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14(11).

[3]石仲泉.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和苏区精神[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04.

[4]刘正芳.试析政府促导红色旅游的着力点[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5(03).

[5]贾浩华,张英明,方淑婷.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J].党史文苑, 2015(16).

[6]苟自钧.深度开发旅游商品 拉长我国旅游产业链[J].经济经纬,2014(04).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 红色经典艺术 国际传播

“中国红色经典艺术”是中国共产党艺术实践的结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一批革命历史小说,并取名为“红色经典”。此后,这个特定称谓外延到美术、影视、音乐等领域。“2016年2月2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表示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多受‘红色基因’教育。 [1]”可见,新时代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在我国的重要性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应该是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这一点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加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意义重大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秉持文化上相互包容的态度去进行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一带一路”沿途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随着经济往来而进入中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我们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也唤起了国人文化上的忧患意识,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倡导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也应该对外推广我们的核心文化。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深入研究“中国红色经典艺术”的国际传播,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华文化在向西方传播的過程中往往会遭遇很大阻力,但红色经典艺术是很好的载体,因为艺术无国界的理念是被各国人民普遍接受的。

二、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升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展。20世纪末,学者们提出“红色经典”概念。近十年来,关于红色经典艺术世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下面主要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红色经典艺术走出去意义的研究

学者们认为,推动中国红色经典艺术走向世界意义重大,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有利于国外民众探寻中国崛起的秘密,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2]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感情,传承人类共同精神文化遗产;[3]能够促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的了解和认识;红色经典艺术只有走向世界,才能更具生命力。

(二)关于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国际传播策略的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更广阔的范畴——“红色文化”来谈及国际传播。例如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手段与方式;[4]要以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来解读红色文化,以易于国外读者接受的表达习惯来讲述中国“红色故事”; [5]要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素养,充分调动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积极性。[6]

总体来看,当前理论界对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尤其是在其必要性和怎样产生世界影响力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三、当前对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存在不足

虽然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少,也较零散,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处于初级阶段,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红色经典艺术的国内影响研究较多,对国际传播研究较少

目前,关于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方面的专著和研究报告极少,偶尔涉及的也较为空泛,对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大意义、基础理论、外部环境、国际经验、战略策略、具体举措等方面尚缺乏整体性和深层次的研究。

(二)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相比明显滞后

中国红色经典艺术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相比还很薄弱,聚焦红色文化自信和红色经典艺术走出去的高质量成果还很少,其研究明显滞后。

(三)缺少高质量的适合国际传播的中国红色经典经艺术数据库

我国对红色经典艺术的数字化、数据库建设也较为初级,仅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远远跟不上新时代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传播的需要,导致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在新兴媒体平台上的关注度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当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终端基本都是高分辨率的大屏幕,各种媒体平台推送的数字信息也往往经过声、光、色、动画等元素的包装,非常吸引眼球。反观中国红色经典艺术,网络上很难检索到高清的图片和视频,也很少有机构制作精美的电子相册、数字杂志、公众号平台等,难以达到受众欣赏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激发受众点击和转发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对红色经典艺术进行数据重建,重新采集、整理、制作,并对文字说明进行专业的翻译,以适应国际传播。

我们认为,如果缺少高质量数据库支撑,则没有合适的数据可供传播,传播策略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必然沦为空谈。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库和有效的传播策略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信息传播链条的断裂。当前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在国内外新兴媒体平台上遇冷,也正是这些问题的侧面反映。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

四、我们应该加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

(一)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优秀文化,这些文化世世代代滋养着中华儿女,让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就是这些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些艺术作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紧扣时代脉搏,能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其价值取向、创作范式和美学风格对人们道德的升华、现实的思考、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坚定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自信,坚定红色经典艺术中的价值观自信,坚定红色经典艺术中的意识形态自信。

(二)我们应该确立红色经典艺术对外传播战略

首先,我们应该确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战略目标。目前,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相比还不匹配,中国红色经典艺术海外传播与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研究,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传播中国精神,贡献中国价值,有助于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其次,在战略途径上,我们应该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要积极探索在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之类的中外教育或文化交流机构中展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往往更容易被接受。要开展多层次对外艺术交流,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充分发揮民间、个人、文化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在对外艺术交流中的作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交流,鼓励代表我国国家水平的艺术机构在相应的国际场所展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同时,我们要继续抱着文化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的国外艺术形式,更新充实中国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使中国红色经典艺术永葆青春。

(三)我们还应该构建现代化的对外传播体系

首先,应该加强红色经典艺术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将数据重建与传播学理论进行交叉和集成研究。从“基础数据库的支撑”与“信息的传播规律”两个维度来构建中国红色经典艺术的保护与国际传播。再次,培育红色经典艺术对外传播人才队伍,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外翻译中国红色经典艺术作品。

五、结语

总之,中国红色经典艺术的国际传播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我们应该科学分析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有利条件和现实困境,揭示和借鉴国外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从整体上研究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国际传播的战略和策略,努力开创中国红色经典艺术世界影响力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党建网评论员.习近平谈井冈山精神[Z].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网,2016-02-04.

[2]喻彩霞,刘冰.扩大红色文化国际影响力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08.

[3]徐仁立.红色旅游国际市场开发研究[J].经济师,2010(05).

[4]林蓉.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J].大观周刊,2013(08).

[5]黄三生.发展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J].求实,2012(03).

[6]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红色经典艺术数据库系统建设”(项目编号:15YJC760020)。

(作者简介:董翔,男,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艺术设计教学;曾莉佳,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中国美术史)(责任编辑 葛星星)

上一篇:中医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