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习就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大学生实习就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教学与科研平台,是公司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育平台,是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高校教学中一项重要工作。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企业不再有承担接受学生实习的义务。高校只有规范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让企业享受到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才有保障。

关键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范管理;合作机制

作者简介:李桂梅(1965-),女,湖南涟源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教授;何静(1972-),女,湖北随州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XJK011CGD11)、湖南商学院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创新性教学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成果。

一、校外实习基地的现状

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一般由上级主管部门发布行政命令或安排等方式予来实施。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讲究效益效率,义务向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观念迅速淡化,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纯粹是企业的自愿行为。[1]

企业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赛,企业在接纳校外实习的过程中需要提供各种设施,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大量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在管理、安全上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因此,导致企业在接待大学生实习的问题上普遍持消极态度。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特点

校外实习基地是可以说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其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校外实习基地既是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场所,又是教师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的场所。学生通过行业实习,可以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工作,来提升学生整体的专业水平。教师通过深入实习基地,可以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指导行业的技术革新、产品研发。这些特点正好弥补高校教学中的不足。在现有教学基础上实习基地作为教学空间的延伸,是高等学校与企业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是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沟通的重要渠道,是高等学校与广大社会、各行业以及企事业合作交流的非常重要的平台。[2,3]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科研与教学的重要平台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树立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观念,制定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一体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培养方案。在校外实习中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根据企业对电子信息类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通过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育模式,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实际工作中,在行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知识能力向技术能力的转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科研的重要孵化基地,教师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这一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但由于教师常年禁锢在高校的实验室中,研究方向缺少市场的导向,导致研究领域与市场脱节,研究的成果无法及时转化成生产力,即使研究成果成熟,也缺乏市场认证的平台,导致高校成果转化率较低,研究的动力不足,自身的水平也难以提高。当前高校中,特别是青年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际企业的锻炼,对企业了解较少。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实习指导这个环节,跟实习基地的技术开发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的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接触和交流,实际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环节,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让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生产技术和畅销产品。[4]

2.校外实习基地是公司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育平台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就必须拥有强大的研究团队和固定的研发基地作为保障。但是一般的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场地来供养研究团队和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充分共享高校的人才和相关的研究设备,高校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来。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企业可以邀请高校教师合作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并且共享高校的相关实验设备,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制、新技术的引进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这既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积极性,让实习基地单位感到双方的合作是真正的“双赢”,也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铺平了道路。

对企业来说,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但当前高校与企业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很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的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进入企业后还需要进行继续培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能达到企业的需求,不能马上为企业所用。[5,6]企业通过校园招聘会、各省市人才市场和网上招聘单独面试等方式来选择合适的毕业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具有自主选择、择优录取人才的权力,然而企业没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结果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理想的人才。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将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联系起来,能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从而保障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平台

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中,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以具体实习项目为载体,工学交替,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在迈入社会之前,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企业生产流程的熟悉、对企业管理以及运行模式初步了解的平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有计划组织学生参与到公司的研发与生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把知识转化成技能,特别是技术创新,实现对知识的整合与创新。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校教育由于长期受到“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学生的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工作需要,造成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校外实习基地,高校与企业进行“以互惠互利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为支持、以校企双赢为取向”的合作模式来培养学生。[4]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实习方案,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行业实习,这样能够有效发挥高等学校和公司企业各自的教育优势,使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密切,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的要求,为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架起了有益的桥梁,构建出了一种积极有效的就业机制雏形。[7]如当前高校比较流行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专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

四、建设高水平校外实习基地的途径

随着社会制度的转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形式从行政模式转变成为自由选择合作模式。校外实习基地要想建设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就应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和公司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各自优势,达到扬长避短、互补互利,充分尊重市场机制,通过合作双赢的方式,建设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8]

1.学校对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进行规范化管理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有成绩,首先学校的“顶层设计”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不断探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计划,对实习基地合作模式、实习基地的规模定位及实习基地相应的投入进行规划,进行专项管理,做到人、财、物的落实。[9]

各系应该结合专业实际有相应的实习基地建设构想,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制定好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实习大纲和实训计划,组织行业专家进行科学的认定,然后由系部组织实行,学校教务处对校外实习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把关,保证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在校外实习中,各系部要根据学生参与的实习项目以及校外指导老师的评价,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作为学生评定奖学金、推荐优秀毕业生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效果的考核,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习过程中,通过实习深化所学专业知识。其次,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文件,做到目标明确、企业各部门职责分明,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的各个具体细节要考虑周详,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专业学习有保证,相关部门有效的参与能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的实习安全保驾护航。对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做到:制度规范,且能调整完善改进;实习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学生实习文档资料管理科学有序;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监督考察体系。

2.建设有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要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

校外实习基地要想发展成规模、成品牌,在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以外,还必须利用好国家相应政策的扶持,获得国家财政的支持,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快速的发展。如教育部在2012年下发了《关于做好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鼓励高校和生产企业可以联合开展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申报,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申报立项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承担高校大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享受到相关的国家政策,努力争取国家的扶持政策与资金支持,不断改善实习基地条件,从而提高校外实习质量。[6]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需要良好的合作机制

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是校外实习基地要发展的保障,双方要在规范的合作章程、畅通的信息沟通和良好的互动合作框架下开展实质性合作。

学校和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规范的合作章程是重要保障,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势必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和相应的产值。学校和企业要在规范、公开的合作协议下进行,在双方单位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下开展合作。规范的合作可以帮助双方认真按照合约来履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保证在任何条件下双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使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营模式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其次,校企之间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要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流和沟通。[10]特别是涉及高校的重要相关政策变动以及人事调整等情况,高校应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意见,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避免学校和企业之间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影响实习基地的建设。企业在进行相应的产业调整时,也要及时与高校进行沟通,让高校及时调整好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校企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要进行人员互动与沟通,相互承担着校外实习基地项目的运营,可以升华彼此之间的关系,保证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运营。让双方找到利益和价值观的共同点,让企业感觉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企业和合作项目的重要性。

五、结束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学生的反馈,一方面可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熟悉专业、企业,提升能力。企业可以较早培训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学校真正完成人才培养的对接,实现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彭勤革.地方本科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的问题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2).

[2]李桂梅,李科生.立足双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3]李娜,王武,王红玲.实习基地外延拓展与校企合作内涵合作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

[4]王蒙军,刘剑飞,宋涛,等.省属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10).

[5]张富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6]邱致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2.

[7]张学洪.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

[8]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9]邱悦颜,徐庆军,田英翠.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

[10]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

(责任编辑:刘辉)

大学生实习就业论文范文第2篇

大学生就业自荐书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大学是一曲蕴含了张扬,紧张,收获的丰富旋律. 在大学这个快乐集体里,我做了很多第一次的尝试,第一次班会发言,第一 次独立做报纸,第一次主持部门会议,文学社活动,第一次认真关注弱势群体, 第一次和身边的干事深入交流开展活动……这个集体给了我一方自由舒展的天地,在必要的时候也给我帮助和精神支持. 大学的每一年对我而言都有不同的重要意义.

第一年是多姿多彩的. 在学院任广播站副站长,, 第一年是多姿多彩的. 班级中的班长, 在这期间, 丰富的班级活动, 社团活动让我尽情地满足兴趣, 挥洒汗水.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对汉语言文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确今后的 学习和兴趣方向.

第二年我选择留任于广播台和以学习为重中之重 在职期间, 主持晚会和日常的播音等活动,为学院内的同学提供服务;同时,紧张的学习生活充实而有激情,这是在责任中学会理解,包容,勇于承担的一年.一路走过来快乐与困难同 在,身心俱疲,蓦然回首却有无限风光.这是自我成长最快,收获颇多的一年.

第三年回归安静但也始终保持着高速运转. 学校性的科研立项活动开始, 第三年回归安静但也始终保持着高速运转. 二时申请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并成功一次拿到证书.同时,我正式从社团事务中 抽离,专注到学业中来.在教室,自习课室,图书馆,阅览室中度过了安定的富 足的大三时光.阅读范围不囿于文学,经济,管理,金融,艺术等方面的书籍均 有涉猎.就像一个不解渴的孩子,不断寻找着清泉,孜孜不倦. 命运

在第四年将出现转折.这是酝酿与等待启航的一年.大学三年学习生活 的努力储备,都为了今年的美丽绽放做准备. 行进号又再吹响了号角.责任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 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前方热血沸腾.我将欣然前往.,希望通过我的这封自荐材料,能使您对我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我愿意以极大的 热情与责任心投入到贵公司的发展建设中去。 您的选择是我的期望。 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 惊喜。 期待您的回复。 祝贵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稳步发展!

大学生实习就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顶岗实习制度的含义

我国的教育相关部门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面向技工院校学生的教育模式, 即尽最大能力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 进行人才的直线型培养, 校企合作, 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知识传授。在此制度中, 明确提出了技工院校的职责:在学生学习的同时留出起码六个月的时间, 让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到相关单位去实训。通过实践我们得出, 这样的教学制度可以从根本提高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结合, 培养更多新型人才。

(一) 拓宽学生视野。在顶岗的实习过程中, 学生由松散的大学步入严谨的单位, 难免会出现各种不适的现象, 去抱怨工作压力、操作的难度等等, 但同时也接触了社会, 了解工作生活的不易, 开拓自己的视野, 而不是仅仅将目光放在学校的狭窄圈子里, 通过实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等到真正踏入社会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二) 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理论付诸到实践中去, 尽最大可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自身修养,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学校中的学习一般与顶岗职位是相符的, 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不是白学。在顶岗实训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不断实践操作以充实自己的动手能力, 强化所学知识、学有所用。

(三) 熟悉岗位职责。在顶岗实训中, 学生不断了解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 对社会上的其他职业也有了一定了解, 这将十分有利于技工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经过了解, 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克服自己的缺点以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 具备职业意识。在当今的技工院校中, 学生在学业完成后通常要从社会最底层干起, 接受社会的磨炼, 不断成熟自己的心智, 增强社会责任感, 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二、顶岗实训的积极意义

(一) 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就业率。顶岗培训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心智, 培养其细心耐心的工作意识, 对工作的态度往往能体现一个人对待生活学习的态度, 职业的道德准则也是学生在工作中需要格外注意的内容。综合来讲, 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敬业和合作两个方面。

职业意识通常用来衡量职工在工作期间的态度、绩效等情况, 也是作为考查学生在顶岗实训期间是否合格的标准。对于职业意识的培养来说, 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这能为学生日后真正踏上社会带来重大帮助, 只有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才能实现满意的就业, 这些, 都离不开顶岗实训。

(二) 就业的高质量。顶岗实训下, 学生可以在企业单位的培训中成为该领域的突出人才, 这就比同龄人多了不少就业的优越条件。顶岗的模式使得学生深入认识自己所学知识的用处, 为自己的工作增加筹码。

(三)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 技工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的针对性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其实, 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要想创业, 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生进行创业将对社会发展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

创业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财力、物力、人力都要亲自上阵筹划, 这时, 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而长时间封闭在学校中的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呢?这就可以体现出顶岗实训的优势了。在顶岗实训中, 学生可以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胆量和经验, 将自己的阅历填充完整。在顶岗实训中的部门经理、领导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促使学生钦佩他们的能力, 向他们学习。所以, 顶岗实训是非常有利于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的。

三、如何有效实施顶岗实训

(一) 在学习中渗透企业文化。不管怎么说, 学校和工作单位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点, 当学生猛然进入到工作单位时会对那里的环境产生排斥情绪, 但倘若学校提前做好准备, 在课程教授中就给学生传输企业单位文化, 将为以后学生的实训提供很大的帮助。在慢慢地渗透过程中, 学生将会具备一种职业意识, 把工作单位与学校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也就更愿意由学校过渡到社会。

(二) 精确企业的岗位标准。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 一定要仔细挑选, 不可因利益而选择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单位合作, 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首先要选择具有一定企业文化的公司, 拥有一定的经营原则, 公平公正地看待员工, 选择具备未来发展前景的企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顶岗培训是对学生有积极意义的教育制度, 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进行融合, 锻炼学生的职业理念, 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同时增强素质水平。除此之外, 本文提出了完善顶岗培训的建议, 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摘要:“顶岗实习”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培训的学生往往更具竞争力, 专业能力更为优秀, 也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所以, 顶岗实习是有利于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 同时具备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顶岗实习,技工院校,就业,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习就业论文范文第4篇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重要的中心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尤为重要。针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构建“金字塔”型的系统化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及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改革方法的思考。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贯穿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旨在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帮助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和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价值观、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决策方法,以促进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自主创业。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育部于 2007年12月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进一步明确“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要求高校须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同样,党的十八大也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都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近年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断推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学生的新需求,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上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对象缺乏重视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让很多上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刚进大学的新生对就业指导课程充满着向往,但由于自身对大学的理解尚浅、对以后的人生规划较为模糊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进入大二大三之后,就业指导课程和很多专业课程比较起来,实用性并不立竿见影,因而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更低,主动参与愿望更少;在大四进行专业实习之后,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因为面临找工作或者考研备考的各种压力,同学们心情浮躁,反而不能静下心来听课。

这些问题归根究底是同学们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本身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到课率较低,逃课、缺课的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学生即使到堂上课也是应付差事。

2.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

现阶段,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仍多局限于旧日的教案和课本中,内容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缺乏新意。分析目前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教授制作求职材料和一些面试技巧等都是偏向于求职事物的培训,而非就业素养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心理调整,对于帮助学生找到符合个人主观条件和价值取向的职业等方面帮助不大。难免让学生觉得课程内容枯燥滞后、形式大于内容,缺乏针对性,甚至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

3.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就业指导课程理论内容的比重大大重于实践环节。课堂教学不能充分还原在就业时学生会面对的各种考核,也不能对创业、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就业能力展现等方面进行真实有效的模拟训练。没有就业概念和就业规律的结合对比,不用创新实用的教学方法,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4.就业指导课程授课老师专业性不强、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授课老师多为年轻老师、辅导员和部分行政人员。很多老师对于所上课程的同学专业领域并不清楚,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并不“接地气”,同学很难信服。很多老师甚至从未有过在学校之外的单位的就业经历,虽然对于就业的政策、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能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但是对于外面企业的工作环境、招聘要求等都并不清楚,不具实操性。并且,由于年轻老师较多,在授课水平上的磨练也较为欠缺。没有比较充足的教学经验,就不能从教学方法上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实践,授课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进措施的思考

1.建构“金字塔”型的系统化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和成长阶段规律,就业指导课程可以采取贯穿全程的方式,分阶段分重点,针对各阶段同学的特点,因材施教,构建“金字塔”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基础期的课程面向对象是新入大学的学生,课程设置应当以专业导论、职业发展概论为主,并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旨在帮助新生尽快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确立发展目标,并鼓励其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

扩展期的课程应该面向中年级的大学生。开设的课程应将目标设立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比如可以将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基本的职业素养养成、职场礼仪、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等进行统筹安排,并纳入学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中来。旨在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其就业、择业储备知识与能力。

突破期的课程则是面向即将迈入职场的毕业班学生。课程设置上应加大就业实务的比例,如就业心理调适、考研出国辅导、求职应聘技巧等,且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这样能为毕业班学生针对性地解决就业时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2.建设“专兼结合”的高质量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

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一支稳定的高质量课程师资队伍必不可少。组建师资队伍应秉承“专兼结合”的理念。首先,聘请具有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作为专职教师。其次,遴选一批学生工作前线的学生工作干部和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作为兼职教师。

组建了这支队伍之后,还需要有计划地定期聘请校外专家或企业人事专家作为就业指导顾问,为专兼职教师展开座谈或培训,加强校内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与外校、企业的交流学习。同时,优化对师资队伍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的学习性、积极性、创新性,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3.调整刻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有相似性,都会随着国家大政方针、宏观调控措施等发生变化。只有紧跟国家政策,随时调整、更新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内容,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现实作用,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起来,进而达到较好的课程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前期建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对专业不同、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做出区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采取多形式的课堂活动,如模拟招聘、分组讨论、一对一答疑等。同时,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挑选同学与企业代表座谈、邀请近两年毕业的同专业学长回校与学生展开同辈交流等方式,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

三、结论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势必对高校未来发展的重点与核心起到关键作用。如何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一支优秀的队伍,用灵活创新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也就至关重要。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研究,积极探寻新的思路,从而加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程建设。但课堂教学的改进,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生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新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5,(3):135-136.

[2]黄维.新媒体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上的应用[J].学园,2015,(10):89.

大学生实习就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提出了在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的概念,阐述了核心就业竞争力的内涵,针对如何提高在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文章提出了对策,对于同一课题研究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1.在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在校大学生就业难众所周知,有这样的说法:大学毕业即失业。就业为何这么难?在校大学生的失业率为何始终居高不下?真的是因为就业岗位太少么?就业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岗位缺口大,而是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即有的岗位没人做,有的岗位人太多。而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求职者的个人因素,大量的求职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缺乏核心就业竞争力,核心就业竞争力弱。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大量求职群体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软能力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永远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现在在校大学生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个体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不强。所谓软能力是指肯吃苦、会拼搏、敢创新、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

2.核心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核心就业竞争力是指蕴涵于个人内质中的,在就业方面支撑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业竞争优势的,并是个人长时间内在就业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而核心就业竞争力又在于不断创新。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核心就业竞争力始终走在就业的前沿才能成为个人的核心。既然是核心就业竞争力,自然不同于一般表现出来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求职者在就业方面最突出、最内在、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实力的能力的组合。核心就业竞争力具有四个特点:具有稀缺性(就是自己拥有的某方面的能力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是自己所独有的,他人所没有的)、不可仿制性、不能替代性、具有扩展性。

我们首先来看构成个人核心就业竞争力优势的四块基石,它们将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优势以便自我定位。

核心就业竞争力的内涵示意图

2.1 成就

这一基石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在校大学生的个人方面才能。一般来说有工作经验的人在这方面有较大优势,而学生经历少,怎么从有限的经历和获得的成就中挖掘出有效信息呢? 对于经历相对较少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一边求职一边争取在一些企业的实习经历和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经历,另一方面要运用逆向思维,尽可能从有限的经历和获得的成就中挖掘出有效的信息。这个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他觉得有成就的部分。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成就是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全国外语六级成绩、国际获奖证书、发表论文、拥有的专著和专利。

2.2 工作经历

对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要尽可能量化已有的工作经验以突出自己的优势。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要通过自己的培训和兼职经历证明在校大学生具备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当一个人核心就业竞争力的优势比别人多的时候。他/她会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而且这个优势会越来越大。因此,何时,如何迈出自己的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丰富的工作,实习经验是求职有力的敲门砖,而且可为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提升自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不同,是指活化的专门知识。它更关注在校大学生知道和掌握了什么,而不是在校大学生曾经做过,获得过什么。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可以着重挖掘专业知识这一块优势。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求职者的职业方向,而且每个人当初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包含着一定的职业兴趣因素在里面,因而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好专业课程。积累专业知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之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公司都越来越希望所招收的新员工能够很快地投入工作,而不愿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新员工的引导和培训中去。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倾向于招收一些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素质的人。不同公司对于不同的专业总是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偏好,这几乎成为各公司招聘的一种潜规则。在求职的时候,\"在校大学生是学什么的\",这一问题总是能引起HR部门工作人员的注意。尤其是招聘第一轮筛选简历的时候,专业往往是重要的参考数据。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关键是如何挖掘出这些优势并很好地将他们加以利用,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那些在校大学生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领域,从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专业知识是指拥有一流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4 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可以分为三部分: 职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生活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反映在校大学生的性格。职业技能描述在校大学生性格中与工作相关的优势,诸如团队领导能力,战略思维,强烈的责任心,处理细节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良好的就业个性特征塑造包括:第一,确立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第二,树立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在校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第三,提高心理承受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第四,增强应变性。应变性指在校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

3.如何提高在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在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不是自己想当然就自然存在,要在自己工作生活环境中培育和升华。只有自己有了不同于他人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占得一席,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核心就业竞争力也不是一直就存在的,要是自己不思进取,不补充新的知识和能力,不竭力提高自己的素养,最终的核心也将不再是核心,也将失去自己存在的空间和价值。

3.1 改变就业观念

首先我们广大在校大学生应适当的降低“期望值”。在校大学生多了,竞争有限的几个岗位,工资待遇会降低是很自然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就应当贱卖自己,随便找个“婆家”就算了。

理性的自我评价。通过反复准确的比较,对自身的潜在能力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 在校大学生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第一,自我反省。学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应当明确自己的择业发展方向、爱好特点、性格气质、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等等。第二,进行适当的社会比较。要将自己与社会上其他人做比较,特别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而不是孤立地认识自己;其次,通过自己的行为结果来认识自己;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通过对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来评价和认识自己,即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来认识自己。

积极乐观。面对找工作越来越难这样的现实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学校应当大力培养这类人才先锋。自主创业,至少可以为自己的工作问题找到答案,而有些毕业生创业还可以为其他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

3.2 突出自我的核心竞争力

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素质尤为重要,是在校大学生的立身之本。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在校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在校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在校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理工院校,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是同学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而文科院校的学生虽然知识面比较宽广,可是他们相对缺乏科研的钻研精神。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做到文理平衡,相得益彰。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在校大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近些年来西方的消极思想对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在校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很不足,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在这个方面自我这个主体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3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调动在校大学生社会实际的积极性。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深入农村、城市社区、等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加深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现象,并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要选派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对在校大学生社会调查的选题、途径、方法、过程进行管理与指导,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每学年至少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

周密安排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年度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像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团委要根据计划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地团组织要统一协调、安排好活动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所在单位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鉴定。开学初,要以团支部、班级等为单位进行交流总结。通过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形式,进一步激发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

高校教学计划中应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要有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对各年级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要求,并规定学时学分,把实践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在校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各门课程所蕴涵的人类文明成果、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科学精神、事物体制规律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创建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

3.4 调整好就业心态

在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第一,就业是实力的较量,在校大学生要明白“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发展”的道理,增强学习动力,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第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在校大学生要大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适应社会,把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在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第一,就业是在校大学生从潜人才、准人才到实人才的过度。在校大学生要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环境与成才的关系,从社会需要和发挥自身才能两方面来考虑自己的就业选择。第二,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四个方面。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趣。第三,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最终标准在于他是否为社会做贡献和贡献的多少。在校大学生应当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一,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降低职业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大胆竞争。第二,单位的好坏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最适合在校大学生的就是最好的,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少考虑单位名字、牌子、地理位置等易变因素。第三,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克服自卑心理、浮躁心理、依赖心理、恐慌心理等。

3.5 高校教育管理所需做的努力

高校首先要抓好专业素质教育,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对市场的灵敏度,通过市场需求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革命,适时调整高等教育调控机制。第一,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第二,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探讨具有高等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围绕练就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做文章,建设具有高等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第三,抓好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每年组织一届全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认真组织参加省市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以赛促训、促学、促练,对在各项比赛中成绩优异的获奖选手和指导老师予以表彰奖励;实行学分制的专业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予以奖励学分。第四,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切实保证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高等教育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竞争主体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为了实现社会对其的认可,大学教育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中的核心就业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各类高校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盲目追求上规模、求数量,盲目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忽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忽视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学生的教育管理走粗放型的路子,以致学校发展特色不明显,培养的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弱,反过来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调整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第一,就业指导应全程化。针对当前学校中的就业指导工作多是在高年级开展的现实,许多学生建议应该提前到入学之初,让学生从一进校就增强择业意识,做好四年的整体规划,尽早开始必要的择业准备;第二,就业、职业指导应全员化。对学生的择业意识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几名工作人员的事情,也不仅是做学生工作的几位管理人员的任务,它应该成为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任务,它应该成为全体教师和工作人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应该成为学校和学院两级班子一把手的重要职责;第三,就业指导应全面化。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在择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应帮助学生对自己有全面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包括职业方向的选择和发展目标的确定,学会根据发展目标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内容,通过扬长避短来实现自我的完善等。

参考文献

[1]美国,普拉哈拉德(Prahalad,C.K)和哈默(Hamel,Gary)在他们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2]赵志川,陈香兰.论在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65-68.

[3]贾利军.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李浩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途径初探[J].职业,2007(4).

作者简介:王华,男,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大学生实习就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就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与人生态度在就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决定着就业后的劳动绩效水平与职业幸福指数,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研究影响其就业质量提升的路径,为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就业质量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迈进和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女大学生比例逐年提高。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权利是消除女性贫困、维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素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导致了男女生就业情况不尽相同,人力资源配置在性别方面出现偏差。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这决定着其劳动绩效水平和职业理想指数。

价值观是由心中发出的对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其中就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就业选择方面的具体体现,也就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就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直接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的选择,与个人职业理想指数和社会劳动绩效水平息息相关。不同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既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观念,也凸显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影响。从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选择与被选择的无情竞争中,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就业情况做出不同评价,这便构成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了解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新变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与提高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就业质量问题,我们以某理工科大学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4份。其中主要就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选择”、“就业区域意向”、“就业薪酬预期”及“就业价值判断”等方面,从女大学生自身就业心理出发,了解其就业意愿和价值取向,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升就业质量,为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生满意就业提供文献参考。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因素

1.就业方向选择。调查显示,在“你会选择什么作为第一份工作”一题中,70.8%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选择“民营企业”的学生为4.2%,只有1.5%的学生愿意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这说明现代女大学生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不分专业,均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和金融行业等与自己专业完全不符的就业方向为主要选择,盲目追求稳定,缺乏突破和创新精神,对自身定位存在误区,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严重影响自身就业质量。

2.就业区域意向。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被调查者中54.7%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留在长三角地区就业,26.9%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二线城市,4.3%的女大学生愿意回到家乡、在父母家所在地工作,只有0.9%的女大学生选择愿意前往西部和从事村官等基层工作。这表明女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狭隘,对就业地区要求过高,造成大中城市人才过剩,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人才紧缺,而过度竞争的一线城市职场与生活压力太大,也使其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质量降低。

3.就业薪酬预期。当问及“你理想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金是多少”时,48.7%的学生选择了“3000~5000元”,更有甚者,20.2%的学生要求“5000元以上”,选择“1500~3000”的学生占据24.3%,只有6.8%的学生对于毕业薪酬要求不高,表示只要是自己对口的、喜欢的工作,可以通过自身后期努力去争取更多的薪酬。这也显示出理工科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的选择过于注重薪酬高低,过多转向金融等行业,而不是专业对口、兴趣相关等行业,这也导致学而不能用,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心理落差也相应增大,就业满意度降低,进而对就业质量指数影响较大。

4.就业价值判断。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选择就业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依次为“单位性质”、“薪酬福利”、“工作地点”、“单位规模”、“发展空间”、“个人兴趣”、“专业对口”。总体而言,女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性别观念表现出认同,对于单位性质要求过于单一,盲目追求工作的稳定,缺少勇于创新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表现出主体意识薄弱,自我发展目标定位不高的状态。对于专业对口要求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她们对本专业的研究,不能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难以立足,最终导致就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大大影响职业幸福指数。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所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理工科女大学生中存在就业方向选择不务实,薪酬要求过高,区域选择合理性较低等问题,就业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在增长,倾向于个人主义,社会价值观淡化,功利化取向突出,从而引起理工科女大学生思想观念与就业实际情况的冲突,就业难问题加剧,就业质量降低。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1.个人主义加剧,社会价值观淡化。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自我价值的概念加强,部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个人主义倾向较为明显,社会价值观淡化,忽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而把个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把工作环境与薪酬高低作为就业选择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见,现代女大学生中就业观念已由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转变为自我价值体现。虽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一种进步,但是作为理工科女大学生,过分突出个人因素,而忽视与专业更为紧密相关的国家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选择跨专业就业,转向社会人才过剩的金融等行业,学而不能致用,不仅难以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义务,也导致就业满意度降低,就业质量下降,造成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就业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就业质量的高低,成为职业生涯指导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义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化。调查显示,功利化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当代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核心体现。追求薪酬最大化,对工作区域过度要求,义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化。就业选择方面,大部分的学生将工作区域锁定在沿海等一线城市,过分注重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忽视城市生活压力与人才市场过剩等各种问题,导致职业幸福指数降低,就业质量无法达到预期要求。而过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也导致义务观念淡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和基层人才紧缺,使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和谐产生隐患。由此可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的。

3.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薄弱。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高校就业矛盾的凸显,自主创业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之一。而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薄弱,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愿意进行自主创业的人少之又少,加剧了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这一情况与我国现阶段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形势严重不符,而普通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相对较少,薪酬预期容易偏离,导致就业满意度降低,使整体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总体而言,了解分析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与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四、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及建议

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之外,更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多层次的关注与努力。只有学生、高校、政府、社会各方面联动起来,互相配合,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美好蓝图,实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理想就业梦,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培养创新意识,实现满意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十几年寒窗苦读,对于就业自然有着美好的设想。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厚的薪酬待遇并没有错,在一定程度上同样有利于自身才能的发挥以及行业的合理竞争。作为公共生活中的一员,个人需要与社会价值有时会出现矛盾,而学会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便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国家对行业的利益要求,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将个人意愿、所学专业等纳入就业选择的考虑范围,使自我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学会吃苦耐劳,将就业目标与政策环境相结合,积极响应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号召,在现实的条件中实现个性就业、高薪就业,提升职业幸福指数,提高就业质量。

2.加大高校课程改革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引导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养成。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开设相应的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辅导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她们根据自身专业的需求,个性创业。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深入开展职业规划课程,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使理工科女大学生能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对当前就业形势、自身位置、人生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毕业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提升职业理想指数。

3.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落实就业政策。政府应将性别平等纳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建立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加大高校就业教育投入,多方面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帮扶力度,实施宏观经济调控,降低女性用工成本,创造更多规范的劳动岗位。政府加大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关注力度,精心组织开展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理工科女大学生优化相应就业环境,从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方面,多位一体完善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落实就业政策,切实保证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

4.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大妇联帮扶力度。女性就业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女性贫困、维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素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社会各界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同时,公司应确立就业公平、性别平等的观念意识和企业文化,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此外,妇联作为女权主义代表组织,应加大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帮扶力度,及时利用各方资源,与司法部门共同开展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相关问题的法律援助工作,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女性就业质量问题。

大学教育应该是知识与人格的综合教育,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格健全的优秀大学生才是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在面对个人需要与社会责任的选择时,引导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意志品德的培养,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正确选择、勇敢面对,把不断进取的人生追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相结合,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发挥女性特有优势,达到应有的就业期望,使就业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未来劳动力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慧.上海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2,(1).

[2]梁龙娟,佘贤君.大学生择业标准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1).

[3]孟大虎.拥有专业选择权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现代大学教育,2005,(5)

作者简介:张林立(1993-),女,湖南省怀化市人,本科在读;刘景军(1982-),男,内蒙古赤峰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上一篇: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