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范文

2023-04-15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目标管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目标管理现状与成因,从而促使高校适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更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目标管理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依然连年扩招,导致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及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必然趋势,并受到国内各地高校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所谓目标管理,指的是使组织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参与目标的设置、实施、评价等活动来管理组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使各级人员建立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管理系统,而大学生目标管理是指,高校的学生工作以学生为本,引导和培养学生强化目标意识,根据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学会目标设计与管理,并对其科学实施给予指导与服务,使学生立足于当下、注重于成长、着眼于未来,激发动力、见诸行动,向着目标的实现坚定执著地追求。

1. 目标管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1.1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代大学生渴望独立、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欲望极为强烈,因此,高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顺应时代及教育规律的发展,引入目标管理理论帮助进行大学生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自身价值与潜力,指导他们通过对目标进行合理的设置、实施、评价、反馈等来完成自我管理,进而促进自我发展。

1.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方式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然而用人单位想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变得越来越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校的问题,二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高校的管理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并可在驾驭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如果大学生将目标管理应用于就业准备中,可以促使学生对社会客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然后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制定的目标肩针对性地参与社会活动,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3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

目标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将大目标进行分解成为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在完成小目标的同时及时反馈目标完成情况,然后结合其自身情况对目标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价与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素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方式,提升自我规划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并全面发展。

2. 当代大学生目标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但他们的成长也需要帮助与引导,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我管理问题,目标管理能力的欠缺导致诸多问题,一是因目标缺失感到空虚迷茫;二是目标设置不科学,缺乏自我认识能力;三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目标得不到有效实施。而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自身动力不足,学生发展目标缺失

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为目标,努力方向明确,这就导致了他们没有机会锻炼自己选择目标的意识和能力。高中阶段的学习往往是在学校及家长的严格管理与监督下进行的,这使得学生习惯了一种他律的环境,同时也造成了自我约束能力的弱化。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思想容易出现松懈,再加上没有新动力的出现,很容易出现目标缺失的状态。

2.2 学校教育匮乏 学生目标意识模糊

如果说中学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目标的短浅和功利,那么当代大学教育也由于过于强调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而忽视学生内在的主观需求。学校对学生教育和引导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忽视对成长目标的教育思考和激励,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力,深层的力量,发展的内趋力和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2.3 家庭教育偏颇 学生目标设定受阻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权威的家长习惯性的为孩子设计好未来的道路,且很少征求孩子意见,致使很多孩子的想法从小就不被重视,他们应有的思考权、选择权从没有被给予充分的尊重。以至于步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设定目标,管理目标,追求理想。

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特别是面对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的大学生,目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将学生置于自我发展的主导地位,提倡大学生自我管理,围绕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引领和促进者的作用,需要高校积极思考工作对策,创新工作路径。

参考文献:

[1]左冰. 大学生成长目标管理的创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9-91.

[2]張全喜. 当代大学生目标控制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2012,4:143-145

[3]杜艳梅. 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黑龙江科学,2014,9:135.

[4]王颖,赵芃.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探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2:43-45.

[5]郑毅. 论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64-165.

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学生工作专项“大学生成长目标管理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S2016X01)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少数大学生陷入非法网贷、情感困扰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关注。综合我国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就业心理、价值观念差等问题,如果不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可能会导致学生进入心理健康误区。由此可见,探究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和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心理教育;高等学校;重要性

引言

近几年,大学生因为自身心理状态及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他人甚至伤害自己的高校危机事件數不胜数,这给当代大学生和学生家庭都带来了极大的恶劣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同时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仍处于发展阶段,压力的堆积容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若不进行合理的干预,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成为空谈。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这项工作对于高校来说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

1心理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管理发挥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优秀的学习态度,能够对大学生日后更好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作用。现阶段,社会就业岗位竞争逐渐激烈,21世纪市场人才战略不但转变了当前世界所有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原有看法,亦为高校大学生设定了更为高远且广阔的方向与目标。由于我国人口整体数量十分庞大,造成我国高校学生在社会市场面对的竞争压力要比其他国家的高校学生更为繁重。因各种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持续产生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生考试过程中出现作弊行为,更严重者还会展开学术造假,故而对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学业进步以及学术建设均具有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另外,高校学生的心理素养薄弱会让其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众所皆知,每一个主体的精力均是固定的,如若高校学生将自身精力与时间过度浪费在消极情绪上,得到的只能是消极不良信息。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当保持乐观向上,专注于自身本职工作,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将时间和精力均投入于专业发展和学业上,从而推动学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日后更好就业奠定牢固基础。

1.2心理教育有助于创建和谐校园

在21世纪生存的高校学生具有更为重要的责任使命,这一时代的社会需要复合创新型优质人才,拥有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在推动和谐校园稳定建设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作用,能够推动高等院校自我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如若想获得全面发展,只具有一份高分成绩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以及心态是当前社会衡量优质人才的关键标准。然而,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整体数量可谓十分惊人。我国教育部门相关领导曾经针对大学生的自杀率全面呈现出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近年来,在北京高等院校中每80万大学生中就会有15名学生自杀身亡。根据这一数字,从本质角度来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学生具有的重要作用。大学生自杀不但对其自身产生无法弥补的伤害,亦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带来巨大阴影与伤害,与此同时,亦为整个高等院校校园稳定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因素。现如今,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引起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其产生自杀行为的原因诸多,不仅包含客观因素,而且还囊括主观因素。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故而大学教育人员需要提升自身认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让他们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度。良好心理与和谐校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优秀和谐的校园能够培养出健康友爱的心理,而友爱健康的心理能够营造出和谐自由的校园。

2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路径

2.1针对学校内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够的相关对策

高校在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水平。贯彻落实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型教师团队,建设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为首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多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应变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教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国家应提升对大学生心理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奖励制度,激发更多的人向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进行转变,增大我国心理健康教师基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2.2提升大学生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使高校大学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获得有效化解,让大学生能够一直健康快乐生活,并且发展成完善健全的人格,故而,高等学校需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运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充分发挥大学生管理队伍与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拥有的育人作用,根据科学合理的路径设定完善专业的管理手段,增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便于推动学生更好、更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强化大学生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增强与他人沟通交往以及合作精神,变成对社会有用的复合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高校管理人员应当高度注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设置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统筹规划、科学监管、全面实施,以此提高所有教职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并更好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咨询等相关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项长期工作,并且具备极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需要提高学校内部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学生创造优秀的学习环境,且通过对大学生实际心理状况的了解展开正确指导,让大学生可以变成心理素养过硬且综合能力较强的现代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苗,宋洪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6,15:176

[2]李祥华.和谐管理方法在高校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6,16:95

[3]罗昌龙.简论“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47~49

[4]苗娜,梁海芳.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5,10:138+141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时间管理 行为矫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

时间管理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1】,它是以高效率的完成预定目标和克服浪费时间的因素为目的的自我管理的活动。当今国内对时间管理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描述性水平上,缺乏对时间管理训练程序的探讨,尤其是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干预研究极其匮乏。时间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仅从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单一性方面进行研究,必将有所偏颇,而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将是所有领域的发展趋势。在研究与实践中,探讨与检验适合我们学生实际的时间管理训练的研究将会备受欢迎。因此,本文着重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行为矫正的自我控制原理和时间管理理论,以团体辅导的操作形式,提出适合于提高当今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对策。

1.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

1.1时间观念、意识淡薄

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时间浪费现象,缺乏对时间的有效管理。由于中小学校教育环境的现实,多年来中小学的教学,因受“升学主义”影响,只是重视升学科目的知识教学,结果剥夺了学生心智多方面发展的机会【2】。学生从紧张急凑的高中进入了宽松自由的大学里,一时变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干什么,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当今教育环境的现实下,他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时间管理,只重视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学习时间的分配也全由教师来完成。因而在这种环境下,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时间的观念,没有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也不知道爱惜时间,从而造成了漫无边际的上网、闲聊和逛街等不良现象。甚至在课堂上都不专心听讲,看书、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都常有出现。

1.2没有目标,价值观不清

现在学校教育的一大特点是以“升学率”评判学校办学成绩,而升学率的高低则决定于单一标准(升学考试)下考试的分数。这样一来,在学校教学上无形中就产生了“分数主义”。结果可能使学生形成两种心态:一是读书只求得高分,二是读书但求及格过关【2】。因而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当他们进入大学后,成绩就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从而就形成了种种不良的认识,如考试只求得六十分,多一分浪费。大学生跨过高考的独木桥,从一种紧张有序的为高考而奋斗的学习中走出来,进入了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往往容易迷失方向。他们的学习生活顿时变得没有了目标,原来指向高考的学习动机现在不知道该指向哪里了。他们对学习的价值开始产生了怀疑,有的学生甚至会怀疑自己多年的学习价值。以上种种现象就会造成大学生的目标、价值观不清,以至于产生了诸如郁闷、空虚、乏味等不良心理。

1.3缺乏时间管理方法与技巧的指导

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是没有得到时间管理相关方面的指导。有些大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有时间管理。由于当今教育的环境,很多中小学的学生一直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习,可以自主的时间很少,学校更无时间管理的学习课程,因而很多学生既难以形成时间管理的意识,又无法学习和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与技巧。以至于在大学里,面对如此宽松自由的环境,他们无法去有效的掌控生活与学习,更无法运用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去规划自己的时间,对时间的利用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时间管理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时间管理这个领域还没有在大学里得到重视。时间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很好的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会更好的实现人才的培养,增强大学的竞争力。所以在大学里开设时间管理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1.4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当然有些大学生有时间管理的意识,也会主动查阅一些时间管理技巧方面的资料,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有时间管理的意识,也掌握了相关的方法,有目标,也会去做计划,但总是无法完成自己计划的任务。对于时间规划上,大学生普遍存在执行力偏弱的情况,很多大学生仅仅把计划停留在纸面甚至头脑中,在执行上比较僵化,这就导致大学生要么不去执行计划,要么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不能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3】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中小学的时候一直都是在父母、老师的监督之下学习,学校忽视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因而很多大学生都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当他们的计划没有按时完成时,总是以“计划赶不上变化”为借口,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2.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针对当今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本人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将时间管理理论和行为矫正的自我控制原理运用其中,以团体辅导的操作形式,提出以下时间管理的干预策略:

2.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管理的研究证明,时间管理与个体的学业成就、心理健康水平等因素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时间管理训练对于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训练,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对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习心理、网络心理、压力,自我认识、求职心理等都与时间的管理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很好的缓解大学生因目标价值观不清而造成浪费时间的问题;其中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认识,“网瘾”是因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而导致的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一个整体的层面来提升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这将是开展时间管理训练的一个新的视角。

2.2运用团体辅导

用团体辅导实施时间管理技能训练应该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团体辅导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2.1团体心理辅导由于符合大学生喜合群、爱模仿、易受团体成员影响、从众性强的特点而受到学生欢迎。参加辅导的成员处于同一心理发展水平,他们能在心灵的交流中找到真正的知音,同时学习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

2.2.2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团体辅导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的机会,他们在团体中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而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可以借助团体的影响力来学习某种生活经验或改变某种不良行为,并获得团体生活经验,避免了直接在社会中锻炼新行为易受到的打击【5】。

2.2.3由于教育环境的现实,很多大学生都不喜欢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觉得理论的教学模式无比的枯燥乏味,从而也会形成多种不良的认知,以至于影响时间管理的培训。而团体辅导的形式多样,主要以课题讨论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的趣味性、教育性、启发性等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将团体辅导运用于时间管理的干预研究还很少见,如丁红燕的《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技巧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不失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指导模式。团体辅导必将被这一领域广泛运用。

2.3结合行为矫正的自我控制原理

行为矫正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系统与客观的方法。自我控制则是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程序,特点是:(1)被矫正者自己承担主要的责任。(2)整个过程由被矫正者自己操作整个程序。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执行力偏弱,自控能力不足的情况,可以将自我控制的原理应用于时间管理的团体辅导中,可以很好的起到监督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种高素质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有着较高的道德水平,其认知能力也早已成熟,能够客观的评价各种行为,因而自我控制原理可以很好的适用于这种群体。自我控制原理通过建立“行为合约”,做出承诺,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行为有否达到标准,从而采取相对应的自我惩罚或自我奖励来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同时,将其运用于团体辅导当中,也可以通过团体中同伴的监督,榜样的示范作用等,都可以加强行为矫正的执行力。因而,自我控制原理的运用能够提高其团体辅导的成效,使不良的行为习惯得到矫正。

2.4开设时间管理的理论课程

当然,时间管理理论课程的开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毕竟在现今教育的环境下,我们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时间管理的知识。没有时间管理理论的指导,我们的行为也会迷失方向,只会事倍功半。在现今时间管理的领域里,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如美国P.F.Drucker提出的有效时间管理方法(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集中自己的时间),ABC分类法,21项时间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的SMART原则,20/80原则,四象限原则等。在MBA、职业经理人培训教程、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以及企业员工培训中,时间管理都被辟为专章专题进行讲授。但在学校教育这方面还没有开设过这类的课程,显然很多的高校都忽视了这个方面的问题。将时间管理的理论课程镶嵌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借助于团体辅导,进行多样化的时间管理训练,必将能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3.小结

综上所述,针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现状,各大高校应当适时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地讲授时间管理的知识,运用行为矫正的原理,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将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改善大学的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文忠.大学新生课余时间管理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8.

[2]莫雷.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73.

[3]楼天宇.论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文教资料,2009,4(下旬刊):209-210.

[4]金军伟.时间管理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12月,第7卷第4期.

[5]丁红燕.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管理

一、引言

据教育部公布的新的数据显示,随着高校的教育改革和扩招,高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随着在校大学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此在高校中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他们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身心健康,严重时会导致抑郁的倾向。[1]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途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在就业上会面临更多纷繁复杂的问题,解决中国的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和困难。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应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约1800多万人,近几年新增工作岗位的数量估计在800万左右。这导致我国的失业率和自由职业者的人数不断上升。[2]

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不适应目前就业的形势,各种制度和管理模式不合理,社会用人制度不公正,户籍、人事制度尚未完全改革,加上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有较高的期望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媒体报道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50万,多于“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20多万,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到765万。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大量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军队退伍人员以及中学毕业后不再继续求学的学生步入求职择业大军中,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增。大学生就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3]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因素(身体、学习状况或能力状况)或其他原因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而影响了自己的就业选择,难以找到理想职位的大学生人群。

研究目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就业问题的重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问题上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就业困难群特的就业问题,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特征,分析造成他们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以制定有效的就业压力解决策略,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促进他们的充分就业。

研究意义: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充分就业,减少对身心发展上的不良影响,也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分配资源,有效促进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特征

1、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面临比较难的任务和工作时退缩和不敢轻易尝试和挑战,而且抗压能力比较差,心里比较敏感和脆弱,轻易会被一些挫折和失败打倒,缺少从头再来的勇气。心里承受能力较弱。

2、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到位。对于就业来说一方面就是考察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了解他们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基础。就业困难群体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到位导致他们无法在就业的时候脱颖而出。

3、社会参与感不强。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缺少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对各种团体活动和社会性的活动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去。

4、角色转换困难。从大学生的身份转换到就业者,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还不太适应,在学校里就是上下课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初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5、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欠缺。喜欢独来独往或者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圈,缺少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导致在很多事情上都无法或者不知道如何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碰壁。

三、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同样存在类似的种种问题,比如:在培养的方式上就存在一定的差距,越是重点的名校他们的培养模式会大部分重心放在科研及研发的能力上,很多大一部分的科研项目一直位居国内前几的水平。即便是这样,在所有的本科教学上同样存在着很多消极的影响,很多的老师把工作重心放到科研上,很少一部分心力放到对学生的培养上,对学生的授课内容及深度更是少之又少、考试仅仅形式化、育人的态度颇显消极。正因为如此,导致很多的高校在学科建设当中形成了很严重的倾向性,使得文化及理想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科类结构框架分配不均,最终的弊端就是这些种种因素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成为市场的需求型人才,达不到社会需要的能力。有些民办高校甚至由于资金的问题在“追求文,避其理”的发展模式下不断走独木桥,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未知的探索形成了禁锢思想,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过于饱和的市场学生很难去立足。[4]

2、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不到位。伴随全国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的情况,大学生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当代大学生形成了巨大就业压力,面对着社会需求人才激增,内激了大学生的竞争。面对当下的就业状况,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因为学校没有给学生过多的关于就业方面的引导以及课程和实践性的指导。[5]高校缺乏这方面的指导使得学生初次踏入社会会很吃力,尤甚者甚至会迷失自己,不管哪一类学科都应建设一个就业指导的领导团队,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及计划,全方位的引导学生树立适时的就业观念、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全方位的认知。

3、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与联系不够。就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很多的高校未能与企业有较多的合作关系,也就是说无论是企业的供求数量,还是专业的设置都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们更是无从选择,在新时代的规划中,校企合作已经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在学校中完成自己的学业以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毕业时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任何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来说,确实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高校忽视了大学生的这个问题,没有为他们的发展作长远的考虑。

4、就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学生虽然经过了几年的专业课学习,但是却与社会的就业实践不挂钩,学到的东西却不能运用到自己找工作的过程中去。就业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比如规定男女在工作上的类型和比例,有些工作适合女生而有些工作适合男生去做,性别差异导致的就业难的问题非常突出,传统的男人在外工作女人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的思想导致女生在找工作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所以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二)主观原因

1、个人专业能力不足。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都会面临找工作的问题,有的人找工作比较难,而有的人就会相对容易一点。而对于专业对口的工作,考验的就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的运用,学习的知识多少和是否能够有效运用到找工作的过程中都非常的重要,所以说就业困难群体很难就业一大主要原因就是个人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不够和专业能力不足。

2、缺乏表现力。除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之外,找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能力,而面试过程中主要是考察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眼神、动作、表情的全面的综合,所以说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传递给面试官的信息非常重要,就业困难群体可能就缺乏这一方面的能力。

3、社会适应性不强。从学校到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对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学校学好相关的知识和解决就业问题,导致他们对与这两者无关的事情漠不关心,很少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去,对校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感不高,这样也缩小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使他们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害怕与其他人交流,减少了人际交往的机会,所以最终导致了他们很难适应社会的节奏。

4、对就业期望过高。很多毕业生都会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抱有很高的期望,对工作的各种条件和要求也比较高。比如:在薪资方面要求至少5000+,双休和节假日也会发工资等;在地域上希望自己可以在一线城市,提供住宿等;还会对工作环境和设施等提出很高的要求,导致他们很难找的合适的工作,没有认清现实和没有评估好自己能力的大小。对于较好的工作自己达不到他们的招聘要求,而对于一般的工作他们又不是很满意,所以导致他们就业困难。

5、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大学里基本都会开设相关的课程教学生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综合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因素,对自己的未来择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就是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导致他们在面临就业的时候非常困难。

四、缓解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的指导策略

1、政府加强干预和指导。首先要完善各项有关就业的法规和章程,如完善劳动法、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制度、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和调控、管理好就业中介的行为以及完善各项保证就业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其次应该在完善各项法规章程的基础上使这些法规得到贯彻实施,强调人才市场用人的公平性原则,规范秩序,反对就业歧视,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保证就业者的各项合法权益。出席相应的就业者扶持政策,减少雇佣未成年劳动者的措施。

2、用人单位与学校加强合作。学校应该主动的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和联系,为大学毕业生未来寻求工作提供一定的路径。现在很多专业都是校企合作办学,这样就会为一些就业困难者以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就业实践进行一定的指导,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方便他们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企业可以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可以考虑把他们发展成为以后企业的培养对象,毕业之后可以到他们的企业去工作,但是前提是学生要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是谁都可能顺利进入企业中去。

3、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并进行指导。在当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校不仅应将本校的教育指标作为目标还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避免盲目从众。还要指导学生从事多方位的就业任务,包括撰写自己的创业计划书等,让大学生适应当下市场形式,择优选择与自己匹配的就业岗位,做好学生未来的就业规划,指导学生全方位的去分析自己,这样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建立一个稳定且实际的目标。

4、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未来的就业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在就业之前要学会分析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在就业的过程中不断不断变脸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掘自己的潜力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在大学时就应该制定一些目标,锻炼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清晰明確的规划,让自己尽可能地减少迷茫,少走弯路。在学校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团体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认识一些新朋友,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要学会自我调节,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认真分析和调节,避免对自己的身心带来一定的压力,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结语: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高校专业设置也需要更新和优化。同时也需要多方的援助与支持,需要家庭、社会和就业困难者的有效配合。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促进他们能够充分的就业。有效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其家庭情况的改善,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国家栋梁。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关乎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会长期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价值观、社会文化思潮、社会行为内化与凝固,甚至它还潜移默化地生成与改变国家的民族性。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家庭、企业、学校等多方形成合力,不断研究、总结经验,努力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的帮扶体系,以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帮助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莹,刘瑾.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管理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4:171-172.

[2]陈永晴,徐铮.试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考试周刊,2011,32:192-193.

[3]陈木坤.浅析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03:263-265.

[4]向中坤.浅析应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策略[J].就业与保障,2020,24:57-58.

[5]徐礼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02:36-39.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落实 高等院校 学生管理新规定 加强 考试作弊 管理

一、精解新《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现行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0多年来,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对教育观念、体制、制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同时,大学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而高校内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现行法律有的地方存在冲突。新修订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强调“育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在涉及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依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有重大改变。新《规定》授权高校自主确定学生学习年限、具体学习标准和成绩评定方式,自主决定学生调整专业,自主管理学生学籍。新《规定》明确开除学籍须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大学生受处分后有了申诉权。

新《规定》针对当前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相关管理,并细化了作弊开除学籍的种类。针对考试作弊严重的问题,增写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明确了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新《规定》必将对解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考试作弊现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高等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考试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成为高校目前最严重的消极现象之一。它不仅违背了正常的教育规律,背离了考试目标,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了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良好校风的形成,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德,叫人痛心疾首。

导致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及学生自身因素。

(一)社会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的诸多层面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无论是社会的经济形态,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其中尤以价值观念的变化更为深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层次较高,思维灵敏,因而这种影响在大学生身上得到很大的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向急功近利倾斜,考试作弊这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投机行为在这种背景下有一定的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从客观上讲,在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代替应试教育前提下,考试成绩仍是学校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它决定了三好学生的评比、奖学金的发放、组织的发展以及毕业的分配等一系列与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于是一些学生把分数看成自己的“命根”,那些平时学习不认真而力图过关,顺利拿上毕业文凭的学生便毅然“以身试法”,“铤而走险”。

2.考试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给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可乘之机。考试工作的管理制度是直接制约学生考试作弊的因素,尽管促使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考试有关制度不健全,或没有认真执行,制度落实不到位。

3.教育者的松懈、放任是造成学生作弊泛滥主要的原因。个别教师在监考过程中不履行监考职责,监考教师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抓,不敢管,形同虚设,有的基层单位在处理作弊考生时为其说情或发现作弊学生不上报,或在处分的等级上做文章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考试作弊开了绿灯。

4.教师授课以及教材不合适、课程安排和考试安排不合理等原因,也造成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对某些课程的考试内容或方式有抵触情绪,认为教学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知识,考试方法呆板,不能考出真实水平。尽管这类学生对考试有抵触情绪,但又不得不参加考试,因而在考试时投机取巧以应付过关。课程安排不合理,课时较重,加之考试时间不合理,复习紧张,也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作弊。

5.高校学生作弊与中学诚信教育不足以及高等院校不重视诚信教育有密切关系。过去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中学阶段,由于有一个“高考指挥棒”效应,为了学到真才实学,学生很少作弊,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考试反而出现作弊现象。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受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人数较多,有些班级、学校甚至出现了作弊人数群体化的倾向。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持无所谓态度,考试作弊人数的群体化倾向及其对考试作弊的认同大大淡化了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耻辱感,从而也从根本上削弱了考试作弊这一行为的内部制约力量。

2.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认识,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升入大学以后,学生们对学习普遍有了放松的心理,错误地理解了大学生活的自由与宽松,结果一味参加各类活动,而把学习抛在脑后,本末倒置,考试时便通过作弊来应付。

3.大学生系列错误心理驱动着大学生考试作弊。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处于18-24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却难辨清是非;情感丰富,却又不易稳定,在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且得不到及时引导和帮助时,得失心和虚荣心极易膨胀,形成一系列大学生生活的错误心理。这些错误心理主要表现有:

(1)侥幸心理: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作弊经验,取得过成功,甚至取得较好成绩,有的学生作弊被抓住后,认为自己运气不好,甚至错误地吸取教训,总结更隐蔽的作弊手段,以求得逞。

(2)虚荣心理:考试作弊不再是学困生的专利,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学生干部有时因为虚荣心理也会产生作弊行为。

(3)从众心理:一些作弊的学生的成绩比不作弊的好,甚至评上奖学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也产生了“作弊也是一种本事”的思想,在行动上也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4)过关心理:这主要是体现在少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中。他们缺乏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不努力学习,在学校混日子。还有些则由于学习基础太差,身体欠佳等原因,学习起来很吃力,到了考试的时候,处于各种动机,便以作弊的方法达到及格的目的。

(5)逆反心理:其表现为:一是有的学生对某些课程的考试内容或方式有抵触情绪;二是一些学生本来看不起作弊行为,对作弊行为不屑一顾,但看到有的学生通过作弊未被发现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促使一些本来较正规的学生的心理发生逆反变化,于是也走上了作弊道路。

(6)功利心理:有的是为了谋取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等不当利益,同时也为组织发展以及毕业分配等创造条件,希望门门考试都能得高分,唯恐不能如愿,故在考试中作弊。

三、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如果说加强监考工作对消灭考试作弊只是“治标”的话,那么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则是杜绝考试作弊的根本所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人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进取心,这是我们通过教育减少甚至消灭作弊这种现象的关键,通过唤醒学生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在学生中造成“作弊可耻”的氛围,同时在学生中开展道德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学习观,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光荣与耻辱的道德标准能力,使学生自觉放弃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2.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实行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的检查评价的需要,灵活运用笔试、口试、操作、课程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及客观考试、问题情境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有助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同时也是加强考试内容的改革,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的成份,多出“活题”,少出“死题”,使学生无现成材料可抄,消灭考场上的夹带之风。

3.严格考场管理,加强监考工作。学生在考试作弊过程中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害怕被监考人员发现,因此,在产生作弊动机时,会有一种局促不安的感受,表现一定的特征状态,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加强监考工作,基本上就能杜绝学生的作弊行为。因此,考场管理一定要严格认真,要提高监考老师考纪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增强监考教师的责任感,把作弊动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使意图作弊的学生无机可乘。其次是强化考试监督,加强巡考,检查考场纪律及监考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不仅对作弊者有一定的威慑力,对监考人员也能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

4.制定考试管理规章制度,严惩违纪作弊行为。根据新修订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考场规则》、《考试违纪的处理规定》等有关考试规章制度,并加强宣传教育,对于已经发生任何作弊行为,一经查清事实真相,应从严从快处理,及时公告。防止个别教师、领导为作弊者说情,彻底打消学生对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维护考试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5.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人才。“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诚信教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开展道德观念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将学生培养成诚信人才,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明国.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探索.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胡生泳.加强考试管理工作,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1.

[3]满晖晖.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浅议.怀化师专学报,2000.6.

[4]郑可敏.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院,1999.4.

[5]刘万永,原春琳.精解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2005.3.29.

[6]吕诺,张宗堂.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广州日报,2005.3.29.

上一篇: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下一篇: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