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范文

2023-09-16

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研究性学习 科技创新 小发明

进入到高中物理学习,对于日常我们经常见到的物理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让我们明白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的物理原理,使我们能够更容易的掌握物理知识和概念,并能将这些知识进行关联和研究。通过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创新发明,能够让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得到更好地应用,同时一些小发明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助力。

一、课堂上的变化

以前我对物理课堂的认知很简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教学。老师在上面讲述概念,我们被动的听课。偶尔会做一些小型的试验课程,让我们了解物力概念的原理。但往往都是老师在上面演示,我们在下面观看。实际动手的机会很少,这样也造成了我们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缺少了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和传统的教条式讲解来说,我认为这种演示型的讲述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高中学习之后,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老师在讲解时已经不再是转述概念。我们不仅有了自主操作和进行物理实验的机会,而且老师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主空间,让我们依据课程的内容以及我们的需要、兴趣和自己现有的能力进行知识的聚合和延伸,进而自发的组织学习活动[1]。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主动意识更加强烈了,同时也会自主结合所学知识和经验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结合物力知识来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课堂上的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和主动意识来自发地进行探索及研究。这对于学习物理这门课程来说无疑像是爱丽丝梦游的体验,因为在课堂上我们会有无数种设想,每一种设想都能够让我们获得不同的结论,既惊奇又有趣。

二、老师的变化

高中物理教学课程中老师似乎不再以自己为主体,相反他们经常会给我们提一些问题或者是设计一些研究性的课题,然后不断地引导我们去结合课本上的物理知识以及生活中的常识去思考、去发问、去验证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让我们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探险家,而他所设计的内容就是我们要去达成的目的地。

三、学习研究

高中物理课程中有一些概念看起来很简单但却并不容易理解,我们以高一课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为例。它的概念很简单,但对于刚开始接触高中物理知识的我们来说,这个概念字面意思我们都明白,但是却无法掌握其实际的意义。

简单的来说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物体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其内部之间的动量是在相互交换的,无论其如何交换但是其总动量值恒定不变。

在这一段简单的概念阐述中涉及了方向、外力以及系统组成。课堂学习中老师在讲解时给我们举了“光滑面两球相撞”的案例[2]。让我们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去了解动量恒定的概念。当然最简单,也是大家都经历过的就是吹气球案例,当我们吹完一个气球,然后不扎口将其放开,气球就会满屋子的乱飞,直到气球内部的空气全部跑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断被抛射的是气球内部的空气分子,当这些分子从狭窄的气喷口中喷出来时,其余的部分也会向相反的方向推进。实际上这一动量守恒原理也可以运用到火箭发射的过程中,甚至我们可以模拟火箭的发射制作一些相似的试验课程。

在学习电磁知识的时候,我们了解到电磁波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看不见和无法触摸的物质。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电磁波概念以及其所具有的作用,我们开展了以下几项研究性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一:为了更好地了解电磁波的存在和作用,我们想到了利用手机来发现电磁波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将拨通的手机放置在收音机的周围,我们能够发现,当手机接近收音机时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杂音[3]。而造成这种杂音的原因就在于手机通信过程中存在的电磁波。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电磁波所产生的干扰与手机和被干扰物体之间的距离和方向有关系。

研究性学习二:对于课堂中对电磁波能够产生屏蔽效果的内容,如果只是读课本概念就很难理解物质对电磁波的影响,所以我们想到使用金属盒子来进行测试。我们找到了一个金属材质的盒子,将手机放进盒子里并打开盖子,使用另外一个手机进行呼叫,发现此时盒子中的手机能够联通。而当我们将饭盒的盖子盖上之后,再进行呼叫就会发现被呼叫手机已经提示无法接通。通过试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金属物质对电磁波会产生一定的屏蔽效果。当然除了金属之外,能够对电磁波产生干扰的物质还有哪些?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进行分析和探究的。

既然电磁波能够受到金属等的干扰,那么我们可以借助电磁波的特点制作屏蔽电磁信号的一些小发明。利用电磁波的传导属性和其所受的干扰物质制作出抗干扰模型。利用对电磁波知识概念的了解,使电磁波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因电磁波这种抽象复杂的概念而感到学习的困难,反而是在不断的探究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了解它的存在,它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4]。在這样的学习过程中物理知识似乎不再是一门非常难的课程,反而它在不断地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将那些原本复杂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了,而且我们也在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甚至开始结合自己的观点去进行创造和发明。

四、结束语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物理课程不再是复杂难懂的抽象感念。相反,课堂中我们在研究学习时将一个个抽象的内容变成了能看得见的物理现象。同时利用这些学习的内容进行创新让我们觉得更加有意义和有动力。

参考文献

[1]殷欣.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1):252-253.

[2]华山英.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改革探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 (11):132-133.

[3]王永刚.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课程整合[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04):13 7-138.

[4]张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分析[J]科技风,2017(23):48.

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第2篇

10飞机的发明

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飞机的诞生。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而20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虽然不能把人带上太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为飞机的鼻祖。

本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

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9 坦克的发明

乘车战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从狩猎用的田车演变而来的马拉战车。但坦克的诞生,则是近代战争的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当时为了保密,英国将这种新式武器说成是为前线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这种称为“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建造了数十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战武器。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8火箭的发明

人类在对自己飞行梦想的不断尝试中,一次次进行着飞行的尝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航空与航天的不同,航空飞行器不论飞机、气球、还是飞艇都需要依靠空气的存在,没有了空气所谓的飞行也就不可能实现。而航天之梦实现的最原始依据就是火箭,火箭的飞行利用了动力学中的动量守恒原理,它不但能在空气中飞行,还可以在大气层 外的真空中飞行,而且由于没有了空气阻力,在真空中的飞行性能更好。通过不断的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想进入太空,只有借助于喷气推进的火箭。

火药火箭是第一种实用的反作用推进装置,虽然有许多局限证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运载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却完全适用于航天运载工具的需要,这样运用火箭作为宇宙航行基本运载工具的想法在先驱者脑中逐步酝酿。后来液体燃料火箭出现,进一步为航天推进器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也让航天先驱者看到了使用火箭来完成航天运载的曙光。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早期试验,火箭作为太空飞行的推进装置逐渐得到证实,最终为人类通向太空架起了桥梁。 7 机器人的发明

看到现在世界上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机器人,你也许会问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机器人是谁发明的呢?发明第一台机器人的正是享有“机器人之父”美誉的恩格尔伯格先生。

恩格尔伯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机器人专家之一,1958年他建立了Unimation公司,并于1959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他对创建机器人工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3年,就在工业机器人销售日渐火爆的时候,恩格尔伯格和他的同事们毅然将Unimation公司买给了西屋公司,并创建了TRC公司,开始研制服务机器人。

6原子弹的发明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

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5 太阳能电池的发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在迅速减少, 呼吁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从而逐渐推动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并且成立太阳能学术组织,举办学术交流和展览会,再次兴起太阳能研究热潮。 在这一阶段,太阳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进展。194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实用型硅太阳电池,为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太阳电池是一对光有响应并能将光能转换成电力的器件。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材料有许多种,如: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砷化镓,硒铟铜等。它们的发电原理基本相同,现以晶体为例描述光发电过程。P型晶体硅经过掺杂磷可得N型硅,形成P-N结。当光线照射太阳电池表面时,一部分光子被硅材料吸收;光子的能量传递给了硅原子,使电子发生了越迁,成为自由电子在P-N结两侧集聚形成了电位差,当外部接通电路时,在该电压的作用下,将会有电流流过外部电路产生一定的输出功率。这个过程的的实质是:光子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4激光的发明

激光器的发明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它使人们终于有能力驾驶尺度极小、数量极大、运动极混乱的分子和原子的发光过程,从而获得产生、放大相干的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紫外线(以至X射线和γ射线)的能力。激光科学技术的兴起使人类对光的认识和利用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激光器的诞生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其中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受激辐射概念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指出,处于高能态的物质粒子受到一个能量等于两个能级之间能量差的光子的作用,将转变到低能态,并产生第二个光子,同第一个光子同时发射出来,这就是受激辐射。这种辐射输出的光获得了放大,而且是相干光,即如多个光子的发射方向、频率、位相、偏振完全相同。

此后,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微观粒子的能级分布、跃迁和光子辐射等问题也得到了更有力的证明,这也在客观上更加完善了爱因斯坦的受激辐射理论,为激光器的产生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40年代末,量子电子学诞生后,被很快应用于研究电磁辐射与各种微观粒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并研制出许多相应的器件。这些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都为激光器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如果一个系统中处于高能态的粒子数多于低能态的粒子数,就出现了粒子数的反转状态。那么只要有一个光子引发,就会迫使一个处于高能态的原子受激辐射出一个与之相同的光子,这两

个光子又会引发其他原子受激辐射,这样就实现了光的放大;如果加上适当的谐振腔的反馈作用便形成光振荡,从而发射出激光。这就是激光器的工作原理。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珀塞尔和庞德在实验中成功地造成了粒子数反转,并获得了每秒50千赫的受激辐射。稍后,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汤斯以及苏联物理学家马索夫和普罗霍洛夫先后提出了利用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辐射原理来产生和放大微波的设计。

然而上述的微波波谱学理论和实验研究大都属于“纯科学”,对于激光器到底能否研制成功,在当时还是很渺茫的。

但科学家的努力终究有了结果。1954年,前面提到的美国物理学家汤斯终于制成了第一台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成功地开创了利用分子和原子体系作为微波辐射相干放大器或振荡器的先例。

汤斯等人研制的微波激射器只产生了1.25厘米波长的微波,功率很小。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家们去探索新的发光机理,以产生新的性能优异的光源。1958年,汤斯与姐夫阿瑟·肖洛将微波激射器与光学、光谱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了采用开式谐振腔的关键性建议,并预防了激光的相干性、方向性、线宽和噪音等性质。同期,巴索夫和普罗霍洛夫等人也提出了实现受激辐射光放大的原理性方案。

此后,世界上许多实验室都被卷入了一场激烈的研制竞赛,看谁能成功制造并运转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西奥多·梅曼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研究实验室里,勉强赢得了这场世界范围内的研制竞赛。他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刺激在红宝石水晶里的铬原子,从而产生一条相当集中的纤细红色光柱,当它射向某一点时,可使这一点达到比太阳还高的温度。

“梅曼设计”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和怀疑,因为科学家们一直在注视和期待着的是氦氖激光器。

尽管梅曼是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但在法庭上,关于到底是谁发明了这项技术的争论,曾一度引起很大争议。竞争者之一就是“激光”(“受激辐射式光频放大器”的缩略词)一词的发明者戈登·古尔德。他在1957年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时提出了这个词。与此同时,微波激射器的发明者汤斯与肖洛也发展了有关激光的概念。经法庭最终判决,汤斯因研究的书面工作早于古尔德9个月而成为胜者。不过梅曼的激光器的发明权却未受到动摇。

1960年12月,出生于伊朗的美国科学家贾万率人终于成功地制造并运转了全世界第一台气体激光器——氦氖激光器。1962年,有三组科学家几乎同时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1966年,科学家们又研制成了波长可在一段范围内连续调节的有机染料激光器。此外,还有输出能量大、功率高,而且不依赖电网的化学激光器等纷纷问世。

由于激光器具备的种种突出特点,因而被很快运用于工业、农业、精密测量和探测、通讯与信息处理、医疗、军事等各方面,并在许多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突破。比如,人们利用激光集中

而极高的能量,可以对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能够做到在一个针头上钻200个孔;激光作为一种在生物机体上引起刺激、变异、烧灼、汽化等效应的手段,已在医疗、农业的实际应用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通信领域,一条用激光柱传送信号的光导电缆,可以携带相当于2万根电话铜线所携带的信息量;激光在军事上除用于通信、夜视、预警、测距等方面外,多种激光武器和激光制导武器也已经投入实用。

今后,随着人类对激光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激光器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但是它的应用范围却还将继续扩大,并将发挥出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3 个人电脑的发明

尽管计算机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通用计算机诞生以来以来有了令人目眩的飞速发展,但是今天计算机仍然基本上采用的是存储程序结构,即冯·诺伊曼结构。这个结构实现了实用化的通用计算机。

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奇利和埃克特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终于在1946年2 月14日问世了。它由17468个电子管、6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千个开关组成,重达30吨,占地160平方米,耗电174千 瓦,耗资45万美元。这台计算机每秒只能运行5千次加法运算,仅相当于一个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即"埃尼阿克")。 2 人工心脏

人工心脏是在解剖学、生理学上代替人体因重症丧失功能不可修复的自然心脏的一种人工脏器。

另一种更常见的关于心脏的仪器是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起搏器实际上是人工制成的一种精密仪器。它能按一定形式的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节律地收缩,不断泵出血液以供应人体的需要。人工心脏起搏器可以随时监测患者心脏工作的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它可以“领导”心脏进行有规律地跳动,从而帮助患者免除各种心脏疾病(心动过缓、停搏等)导致的心悸、胸闷、头晕甚至猝死等病症。

人工心脏起搏器如一个火柴盒般大小,重量约为25-50克,外壳由金属钛铸造而成的精密仪器。它是由一个慢脉冲发生器和与之相连的金属导线组成。

从广义及泵功能这一角度考虑、人工心脏研究可以回溯到体外循环的动脉泵开始,即1953年Gibbons将体外循环应用于临床。心肺机利用滚筒泵挤压泵管将血泵出,犹如自然的搏血功能进行体外循环。而人工心脏这个血液泵恰是受此启发而开始研究的。1957年美国KOlff和Akutsn将聚乙烯基盐制成的人工心脏植于人体内生存一个半小时,以此为开端展开了世界性人工心脏研究。1958年日本及前联邦德国均设立了专门研究中心。1964年KOlff利用人工心脏使小牛生存24小时。1966年DcBakey将人工心脏用于瓣膜置换病例,辅助数小时。1968年开始临床研究,1969年动物实验生存记录为40天。同年Cooley进行了第一个临床病例植入一时性完全人工心脏后因合并症死亡。1970年Nose等的动物实验生存100天。1973年以后,动物实验成活率迅速上升:1976年Kolff试验牛成活 89天、122天;1980美和彦试验山羊生存232天、242天、

288天;1982年12月1日美国盐湖城犹他大学医学中心人工心脏研究小组为一患者植入完全人工心脏使其存活为112天。

1 克隆技术|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杆插和嫁接。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术期刊;期刊评价;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 贺晓利,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樊华,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学术研究优秀论文产出数量多,但优质学术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刊物上。这就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国内的优质学术研究成果为什么不首选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而纷纷投往国外刊物,使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处于低谷状态。这不但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而且长此以往,使国内科技期刊无法与国外刊物抗衡。笔者认为,国内科技期刊种数很多,学术质量参差不齐,只有少数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但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完全可以首选投给这些高质量的刊物,但结果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除国内科技期刊出版严重滞后外,其学术评价机制的指挥棒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对国内学术论文的发表以SCI、EI刊为学术判断标准的不同看法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的标准非常重视是否进入SCI、EI等,如果进入SCI、EI的期刊就被认定是具有高水平的期刊,会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进入SCI等国外数据库已成为很多国内科技期刊的目标。而国内作者为了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内的一致认可,纷纷将自己的优质稿件投往国外刊物。对国内学界的这种状况,不少人提出了异议。有人将SCI刊与中国科技信息所公布的“百杰期刊”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并不是所有进入SCI的期刊都是高质量的期刊,进入SCI的期刊也有很多不如我国“百杰期刊”里的刊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杰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指出用SCI来衡量国内学术研究水平是非常错误的。因为SCI中有很多期刊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还低于中文期刊在CSCD的相关指标。它们为什么能进入SCI呢?是因为这些刊物有语言(英文)优势,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统计指标优于中国科技期刊。

二、国内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顾此失彼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成果、学术机构、学术媒体或学术研究者进行的学术价值判断活动,用来衡量学术活动的有无、多少、作用和价值,是科研工作者的团体活动。期刊评价应以质量为主,影响因子只能反映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方面。而如今科技期刊学术评价都过度地依赖量化评价的专业机构,期刊评价变成各种量化排名。

专业评价机构成为科技期刊学术评价的指挥棒。行政部门把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作为学术资源分配、职称晋升等的指挥棒,结果导致了只有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代表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特别是能在国外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更能使科研工作者获得研究机构、科研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一致认可。

在这种指挥棒的引导下,科研工作者为了自己的目标,都将自己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争先发表在国外刊物上。这就造成科研人员对SCI刊物狂追不舍,而对国内刊物不屑一顾。据数据显示,仅2012年,中国科学家共发表SCI论文16.8万篇,其中大约有20%是发表在中国期刊上被SCI收录,而80%是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长此以往,国内科技期刊越没有优秀文章发表,更没有发表优秀论文的优先权,这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在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下,国内科技期刊的困境

1.期刊数量虽大,但优秀期刊和精品期刊数量不多

我国科技期刊在数量上已位居世界第二,进入了期刊大国,但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国内期刊学术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的学术期刊较少,特别是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数量更少,国内期刊其影响因子也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期刊本身的学术质量、期刊经营发展策略和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对期刊评价的导向作用等是分不开的。

2.评价政策导向的偏差,科研人员对SCI刊物狂热追捧

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等学术评价主管部门在学术评价过程中存在政策导向偏差,过分看重国外科技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并将在国外SCI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作为科研人员业绩、职称评审和重点课题评审的衡量指标。这样,科研人员产出的大量科研论文投向国外科技期刊,使得国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科研论文首先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导致国内期刊失去第一时间真实反映我国科研成果创新水平的机会。

3.大量优质稿源外流,国内优质稿源缺乏,导致刊物学术质量下降

国内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大多都发表在国外的SCI、EI等刊物上。据统计,2011年EI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中,有12.7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6.6%)是中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名次排世界第一;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学术论文有16.81万篇,排名世界第二。另据统计,2012年,Aduanced Materials Research期刊被EI检索的论文共计3.34万篇,而中国学者的论文竟然高达2.9173万篇,占其全部发文量的87.34%。从投稿意愿调查情况来看,选择投稿国内期刊的科研人员只有17%。国内高质量学术论文大都首选发表于国外刊物,稿源大量外流,使得国内学术期刊优质稿源严重不足,为了维持刊物的正常出版,只能降低稿件质量录用标准。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4.出版严重滞后,学术传播时效性差,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的需求

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出版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对论文出版的时效性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期刊学术论文出版时滞较长。据统计,2009年,我国期刊学术论文最长出版时滞达757天(2.07年),按学科统计刊均出版滞后最长为410天(1.1年)。笔者对2013—2014年图书情报类17种核心期刊409篇学术论文发表滞后抽样统计,出版滞后时间最短的刊物《图书情报工作》,其每篇论文出版滞后时间在84天之内;大部分(11个刊物)单篇论文见刊时间在149天到356天之间;还有一些刊物的论文,见刊时间有超过1年,甚至2年的情况。而国外刊物大多出版速度快,与国内刊物相比出版时滞缩短了很多。如《美国医学会杂志》重要文章60天之内可以刊出;Nature从投稿到发表也只是12天,重要稿件只需3天。

另一方面,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出版滞后状况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对其论文出版的时效性需求。如笔者通过对国内经常在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上投稿作者的论文发表期望时滞调查,经整理统计后,其结果为78.2%(86人)的作者对其学术论文出版的最长等待时间在90天和120天之内。这说明国内大多数刊物出版时滞与作者的期望符合度太低。

基于国内科技期刊出版严重滞后和学术评价机构看重国外期刊这两方面的原因,国内学者为了充分展现自己论文的学术价值,特别是那些时效性较强的学术论文,作者为了缩短发表时滞更乐意将稿件投向出版时滞短的国外刊物。

四、改革与设想

针对国内优质学术论文大量外流,当前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扶持优质期刊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很大,质量参差不齐,要全部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是不现实的。但是,必须有一批向世界展示我国科技实力,展示我国科研成果高质量的优质品牌期刊走出国门,实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这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应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期刊,或一些优秀的品牌期刊,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这批期刊面向世界,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2.缩短学术论文传播时滞,加速科技信息传播

目前,国际科技信息传播速度快,发表时滞短的特点,是我国科研人员的共识,也是我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网络优先出版可大大缩短学术论文信息的传播时滞,满足学术论文时效性强、作者急需发表的需求。同时,这也加速了即将出版的学术论文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学界能及时获得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提升了为科研、为社会服务的速度。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行网络优先出版和纸质出版并存的一体化出版模式,支持重点期刊的网络化建设,利用网络技术缩短学术论文传播时滞,加快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

3.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评价的权威性

第一,调整学术评价指挥棒,增强对国内科技期刊评价的权威性。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就必须留住国内的优质稿件。要留住国内优质稿件,就必须调整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的方向,出台相应的政策,增加国内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取消在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并降低SCI期刊发表论文的权重值,将国内品牌期刊提高到与SCI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国内学术期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使优质稿源首选国内科技期刊发表。

第二,设定多元化的学术评价规则。这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与论文学术价值评价的理想方案。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以定量的规则来评价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是两个最受关注的指标。这些量化指标是期刊质量和学术论文评价的重要事实依据,但定量指标的评价,是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是没有考虑到评价对象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单纯的定量评价看似公平,实则存在缺陷,而定性评价则可以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此外,这些指标值是评价对象已经发生的过去和现在,不能反映其未来的动态情况。而有些期刊及其论文的学术价值是潜在的,不是当前或较短的时间就能显现出来的,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来印证的,也是需要对其未来学术质量和论文学术价值进行动态评估的,而定量评价在这方面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对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评价规则的设定应多元化,应考虑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较全面地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科研论文的学术价值。

第三,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国内权威的数据库,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统计源期刊等。这些数据库入选标准参考了SCI、EI等国际评价体系,又考虑到国内科技期刊的具体情况,而且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但是,这些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基本都是国内刊物,应该创造各种条件,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并出台适宜的入选标准,吸引和收录国外优秀刊物,使我国的数据库也能吸引国际上优秀期刊的加入,各个国家都有权限进入我国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和获取。这样,既向国际上传播了国内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吸引了国外的优质学术论文,还扩大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提升了国内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评价,一改国内优质学术论文外流现象。

第四,出台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质量,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国内科技期刊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要走出国门实现期刊国际化,技术条件和期刊的英文版本固然重要,但这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取决于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而以论文形式展现的科研成果决定着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因此,无论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期刊的国际化,其发展战略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都是如何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已有文献表明,国内每年产出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但大都发表在国外SCI刊物上,如果这些高质量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肯定提高不少。因而,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从国家层面上来整体规划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特别是要从高层面上来解决优质稿源外流问题。

[1]何学锋. 编辑视角:如何看待百杰期刊与SCI期刊[EB/OL]. http://www.editorhome. cn/reading/15433/ebf011b0-d474-47d8-9896-2fd143d4885. aspx,2012-12-06.

[2] 李国杰. “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学术评价告别 SCI》[EB/OL]. http://www. eepw. com. cn/article/17876. html,2006-12-12.

[3] 武晓耕. 科技文化传播方式的流变——兼论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目标与路径[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3):361-364,367.

[4] 赵雁,赵宇,隋肃.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 620-627.

[5] 吴峰.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及面临的挑战[J] . 出版发行研究,2013(8):66-70.

[6] 颜巧元,张亮,王菊香等. 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频率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

[7] 王琳. 科技期刊出版时滞的现状与对策[J]. 今传媒,2011(12):116-118.

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陕北;科技扶贫;产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标识码:A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he Anti-poverty in North Shaanxi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WANG Jun,GAO Xiang

(Divi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Key words:North Shaanxi;anti-poverty;industry;Northwest A&F University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我国扶贫工作长期的艰巨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198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通知》。1994年国务院专门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解决“老、少、边”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安邦富民、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的战略任务予以高度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1989年开始,国家确定把陕北老区作为科技扶贫点,按照科技部和陕西省的安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了这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迄今已历时17年。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北科技扶贫的实践

17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将陕北科技扶贫放在重要的地位长抓不懈,通过以科技支撑农业产业,以产业带动陕北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方式, 为陕北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陕北延安、榆林20个国定贫困县,1993年共有贫困人口141万人。截止2003年,20个国定贫困县中已有15个越过温饱线,贫困人口减至17.4万人。榆林市人均纯收入由1989年的342元增加到2003年的1 438元,延安市人均纯收入由1989年的320元增加到2003年的1 707元。[1]陕北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劳动者科技素质普遍提高。

(一)明确扶贫思路,选准产业

陕北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差,生产技术落后,没有主导产业,群众生活十分困苦。针对这种实际,如何找到科技扶贫的突破口,改变贫困群众靠天、靠政府吃饭,无心脱贫的老思想,增强贫困人口战胜贫困的信心,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人员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积极出谋划策,以制定产业规划为重点,参与到扶贫开发的总体设计中,提出了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利于环境保护,收益面广的产业,这些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同时,以产业为桥梁,围绕产业开发进行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帮助陕北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陕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89-1993年为初创时期,主要围绕烤烟、苹果、羊、马铃薯等产业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技术。1994-2000年为扶贫攻坚时期,省科技厅会同科技部扶贫团确定在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实施“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在陕北白于山区实施“百万亩杏基地建设”,在无定河、延河流域土石山坡实施“50万亩酥梨基地建设”,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川地、台塬地带,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即“枣、杏、梨、菜”四大产业。2001年至今为拓展阶段,主要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开展实施高效设施畜牧业、农业优果、资源生态型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能力培训工程等五大科技扶贫示范工程。[2]实践证明,这些扶贫措施紧密结合陕北的实际,产业带动效益明显。

(二)强化科技服务,壮大产业

为使扶贫工作尽快取得实效,学校制定了“以科技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工作思路,每年按照每个产业配备3-5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重点加强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产业示范等工作。以“枣、杏、梨、菜”四大产业为例,科技人员先后示范推广了与四大产业相关的实用技术20多项,培训咨询农民40多万人次,培养了近2 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示范样板2 600多公顷。经过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枣、杏、梨、菜”四大产业现已成为陕北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1.红枣产业。科技人员针对贫困地区红枣生产中存在的管理粗放、病虫危害严重的实际,以推广枣树肥水管理、修剪、病虫防治3项技术为主,手把手向枣农传授技术,使枣农学得懂,用得上。先后建立枣综合丰产示范园1 600多公顷,促进红枣单产由1993年的2 400公斤/公顷,提高到2004年的3 150公斤/公顷。陕北红枣面积由1993年的4万公顷发展到2004年的10万多公顷,产量也由2 000万公斤提高到1.2亿公斤。[2]同时为保证红枣的产业化经营不断持续的发展,科技人员还研究出了陕北鲜枣贮藏保鲜技术和相关的加工技术,并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已建成巨鹰、北特等5个深加工企业,63个初加工企业,230多个季节性加工点,年加工转化能力1 300万公斤。

2.杏产业。杏树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 在干旱少雨的白于山区发展杏树,特别是仁用杏,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并增加群众收入。科技人员在陕北8县(区)开展试验研究,探索出了“浸种秋播、切腹枝接、低位嫁接”等适宜于陕北干旱寒冷气候特点的壮苗繁育技术和一整套抗旱防寒配套栽植技术,总结出了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的杏树丰产管理技术措施。通过采用“建立试验示范点、发展科技示范户、办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科技赶集、放录像、印发技术资料、上门服务、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在陕北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仁用杏良种和丰产配套技术。先后向陕北引进龙王帽、一窝蜂等仁用杏良种12个,建良种采穗圃80公顷,推广良种杏苗繁育技术2 200公顷,建成高标准示范园1.09万公顷,辐射带动陕北发展杏规模达到2004年的10.5万公顷。[2,3]

3.酥梨产业。陕北沿黄河一带是的酥梨生产的气候优越区,但由于长期以来,群众只栽不管,管理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了酥梨产量、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科技人员深入到酥梨产区,开展培训咨询,示范推广陕北地区酥梨育苗、建园、整形、早果、优质系列栽培技术,使陕北酥梨基地建设中达到了4年结果、5年丰产、亩产值4 000元的良好效果。建立优质梨示范园330多公顷,辐射带动梨树面积已发展到2004年的3.3万多公顷,其中优质酥梨已发展到2万多公顷。[2]同时,科技人员还根据生产实际,开发了梨果的套袋技术、实用贮藏保鲜技术等配套技术,提高了酥梨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4.蔬菜产业。陕北光照资源丰富,发展日光温室大棚条件优越,经过充分地分析与论证,科技人员首先选择在安塞县进行示范,辐射带动陕北其他县的发展。经过10多年的发展,大棚蔬菜迅速辐射到陕北25个县市,大棚数量由1993年的24棚达到2005年的1.4万公顷[4],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实践中,科技人员组装集成大棚蔬菜的高效种植技术,先后推广了“黄瓜嫁接换根栽培技术”、“棚菜立体种植技术”“番茄、辣椒秋延后栽培技术”、“CO2施肥技术”、“茄子嫁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陕北日光温室蔬菜瓜果因连作而导致病虫害严重及品质低劣等技术问题,使大棚菜的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二、关于陕北扶贫中农业科技支撑的思考

(一)发展产业是陕北科技扶贫的基础

贫困地区面貌改善的前提条件不仅在于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贫困地区人口自我扶贫的主动性,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能力”。如果没有具体的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扶贫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贫困地区面貌的改变就会在阶段性的脱贫和返贫之间徘徊,这一点已经是各方面扶贫的共识。只有通过产业将社会各方的帮助与贫困人口强烈的脱贫愿望相结合,扶贫才能够深入,效果才会持久和显著。在陕北科技扶贫的实践中,正是找准了适合陕北贫困地区自然和生产条件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使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他们脱贫致富的热情得以点燃和爆发,促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改善。

(二)科技在陕北扶贫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陕北扶贫中,以“枣、杏、梨、菜”为代表的相关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重要推动作用。贫困人口本身的生产基础就非常薄弱,一点小小的失败,都会使这些生产者灰心丧气,甚至停滞不前,正是由于成熟可靠的科技成果在四大产业中的普及,才使贫困群众的生产有信心,背后有依靠。通过科技扶贫人员的努力,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迅速提高了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水平,产量和效益均大幅度的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明显改善。科技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各种人才的培养使贫困地区增强了自身的“造血机能”,进一步推动了贫困地区科技教育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学科技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体验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从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普遍把依靠科技变为自觉行动,使产业扶贫与智力扶贫得到有效的结合,帮助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发展之路,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科教单位的技术优势在扶贫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科技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就科学技术的应用来说,一个产业的农业技术涉及到栽培、植保、加工等多个学科,同时也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方面的技术服务,正是由于这种要求,才使得科技扶贫中的技术要求更加全面和成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北科技扶贫中,充分动员和组装多学科的技术成果,从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技术的组装配套,扶贫技术人员选择与培训等多方面,针对各个产业,组织多学科的人员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将产业发展中方方面面的技术问题充分进行研究,使科技在扶贫中的应用有针对性,成果先进,覆盖面宽,充分发挥了多学科的技术优势,保证了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先后有4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了科技扶贫工作,有30多项科技项目在扶贫点实施,其中红枣丰产栽培及其配套技术、酥梨丰产栽培及其配套技术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陕北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二等奖。

三、关于科技扶贫的建议

(一)广泛吸收高等院校参与,推进科技扶贫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扶贫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和社会事业,也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在扶贫中,应当重视和发挥高等院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多种形式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参与扶贫工作。同时,应该正确看待扶贫任务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中心任务的关系,扶贫兴农工作只有和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表明,扶贫项目、扶贫措施只有和教学、科研结合紧密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在贫困县设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培训贫困人口、转化科技成果、研究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既能够为农民提供科技技术服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又能培养科技人员和部分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科研的针对性,两者相得益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扶贫不仅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也促进了高校的产学研紧密结合。

(二)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扶贫技术推广模式

科技扶贫的核心是以最快的速度将科学技术在贫困地区传播,并被很好地接受和使用。但是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地方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的功能受各种原因的限制,不能够有效的运作,亟待建立高效运作的扶贫技术推广模式。在十多年的陕北科技扶贫实践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出了一条以大学为技术依托,以政府为推动,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科技扶贫技术推广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科技扶贫的实践中要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充分调动科教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扶贫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人员、地方农技部门、农民技术员、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构建扶贫技术推广体系,使项目、技术顺利地进村入户,使科学技术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建立与贫困地区需求相匹配的扶贫技术支撑体系

在以往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活动中,政府往往处于主导的地位,在人、财、物的资源配置方面起着主要的分配和组织作用,这也为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今天,贫困农村既有科技供给能力的不足,为多样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扶贫组织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我国农村在科技扶贫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派生出了新型的政府和农户关系,也促使政府不断地调整自身职能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5]因此,急需改变简单强调将科技以政府渠道送到农民手中的扶贫思维模式,建立多层面和充分考虑贫困人口技术需求的“自下而上”和“横向联合”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特征有: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具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科技服务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科技需求,是以提高综合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技术服务,科技扶贫组织形式适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既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类专家大院、示范基地、高科技示范园区等,又拥有贫困农村专业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组织,各个层次和不同形式的科技服务组织以技术服务为纽带,信息共享,协调发展,覆盖贫困人口不同层次的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哲浩.陕北:十五年科技扶贫谱新篇——访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N].科技日报,2004-09-23(4).

[2] 唐俊昌.陕北老区十五年科技扶贫汇报[R].陕北老区科技扶贫工作总结交流会,2004-09-27.

[3] 杨途熙,魏安智,杜保国,等.陕北仁用杏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J].陕西林业科技,2005 (1):59-62.

[4] 党永华,吴金娥.陕北黄土高原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6(6):269-272.

[5] 刘冬梅,石践.对我国农村科技扶贫组织形式转变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5(1):115-119.

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 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与知识经济相适应,高等院校如何面对21世纪科技创新的现状,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在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的同时,突出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未来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求。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初步展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新的时代和要求,我们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上新的发展轨道,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发展现状及面临这种问题的对策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从而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进行全新的定位。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科技创新是强国之道。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2月谈到知识经济在我国已露端倪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唯有创新才是赶超西方列强的关键。21世纪的强国之梦依赖于创新教育,正是这种赶超意识的体现。

2.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品为支柱。知识经济的特征首先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另外还要求大学生具备应付复杂环境和对大量信息做出迅捷反应,并能创造性运用的能力。

3.科技创新是高校产、学、研、发展的客观要求。

面对当前社会办学政策的不断完善,民办高校增长,学校的办大办好已不适计划经济时代的要求,在市场中求生存的道路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走学生教育打基础、科研成果创声誉、校办产业求发展已成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4.大学生科技创新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大学生毕业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问题,毕业就将面临失业也将成为事实。大学生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现有的生产力,实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较好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分析

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相对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他们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是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容易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没有广度和深度。四是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很想创新,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比较稚嫩,需要培养和锻炼。

2.大部分学校、学院无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管理

目前学校各部门均是根据自己的项目来开展活动,没有全校联动的机制,从而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协调,缺乏全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而且往往在活动结束后也没有总结、表彰和鼓励。调研上海大部分高校,有的学校的大学生科创中心服务机构设立在专门的部门,而且有专门的场地和经费。

3.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

本科学生的科技活动较少,而且不够集中。由于各类科技作品比赛是由不同的条线下达,对于选拔参赛的方式各不相同,而且有的活动并不规范,活动之后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表彰和展示,造成绝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这些比赛的存在,也没有途径去参加。

4.资源相对短缺

在资金注入上,各个学校的投入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场地缺乏,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学校的大学生创新中心,更不知道它的功能,不知道如何去使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教育观念。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学校在“育人”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教育观念。首先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要转变人才的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要把创造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教学管理上,建议学校应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中,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标,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建设自由、活跃、温馨的校园氛围,鼓励个性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

规范的组织体系将更有利于我校各类大学生科创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学校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工作小组,由校领导牵头,各个相关职能处和有关部门、各学院参加;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整合全校的资源,形成统—规范的体系。

3.落实二级学院的管理机制,开展学院试点活动。

真贯彻学校二级办学的工作目标,以学院为单位,利用学院专业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建议各学院整合学院科研资源,根据本学院特色,在学校的统—政策的指导下形成规范,落实二级学院的管理机制,做到大学生的科创活动有项目、专业指导有教师、认真参与有经费、实训操作有场地、创新创业有团队的良好局面。学校将选择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进行试点,把做得好的方法、成熟的试点单位进行普及和推广,以实现分层次、分步骤、抓重点、抓试点的操作方法。如:建议将导师项目在学院内公开招标,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创能力,而且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定的帮助,而且有利于形成跨方向、跨年级的团队。

4.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利用大学生科技活动部等学生组织,抓住时间节点和学校工作要求.广泛开展各类科技竞赛、科普宣传等活动,搭建市级。校级和院级三级活动平台,营造中心科技创新的氛围。市级层面和全国性的大学生科技和创业竞赛,主要由校团委的大学生科技部负责,以便形成跨学科的团队,并且进行辅导参赛:校级层面主要是抓住时间节点开展各类竞赛的校内选拔赛,并利用大学尘创造学会等科技类社团开展各类科创活动:院级层面主要是以专业为特色开展各类专业的科技赛事,并存部分学院试点形成示范。

5.制定相关的成果宣传和成果转换措施

为鼓励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长期的创新氛闱,建议学校建立健全的体制,对合适的项目请相关部门组织专利申请,把各级各类的竞赛优胜作品推荐参加全国及市级各类比赛,并且把各类获奖的项目及优秀团队在校内开展广泛的表彰奖励、宣传和展示。对获奖的项目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学校进行可行性论证后,选拔具有创业价值的项目和创业意识的团队进行科技孵化,重点扶持相关的团队和项目,提供创业的培训和场地、经费等。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政策保障

1.建议学校制定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和行动方案,为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落实各类经费来源,向各类学生科研活动开放校内的实验基地和大学生创新中心,为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定导向政策,学校明确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抓手坚持不懈。

2.对于指导教师,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建议可以给予其荣誉称号,如“教学成果奖”;或按照指导毕业论文的标准计入本人工作量等。对未获奖的指导教师可以优先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等形式束奖励。对于组织参赛的单位、团体,给予集体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将学生科技创新成绩作为有关单位的考核或工作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3.建议制定本科生创新的行动汁划和与之相匹配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或《关于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等),明确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获得优秀成绩者给予从精神到物质的各类奖励。根据获奖级别来奖励,如:直升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加分,项目课题可认定为毕业论文,授予专项奖学余,计算学分等。建议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用于开展学校的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形式可山学校下拨和社会募集两个方面组成,这样有利于保证项目的实施和各类活动的正常开展。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需要学生比较全面的索质,而仅靠课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在教学课程设计中要贯彻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的宗旨,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重组知识结构,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综合工程来投入运行。要在学生中倡导了“爱科技、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的良好风气,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应努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整合资源,开创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①《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2003年九月出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②《石油教育》2004年第二期。

③《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三期。

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现代化技术与教育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建设。利用新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有效的思维模式,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的教育。在现代化技术背景下,本文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以下称“基础”的核心),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把握好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基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所提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一、“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

1.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在高校课程知识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具有局限性,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及利用案例法,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模仿教学,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演示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其任务要点。在整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中,教师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创新。

2.缺乏教学创新

由于专亚的新颖,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建设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创新。高校学生的培养并不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智慧课堂是基于智能化设备设施、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依据多媒体教学体系,增加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与师生互动性,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弊端。智慧课堂的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三部分,即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前教学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规划和学习;课中教学主要针对课前学习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司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课后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巩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课堂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3.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高校“基础”教学中,理论教学是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加强对法治教育的讲解。课程实践,保证学生可以了解到思政课程的运营模式,也可以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真正内涵。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今后的自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4.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但是对于实践应用能力并没有全面系统的认知,在教学中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很多的高校学校在培养学生们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并没有挖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老师过于重视基本的训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充分,还有一些老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关注学生们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的理解,保证能够修够学分,从不考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不会注重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许多的高校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确切的感受到思政课程的作用,对法律也缺乏一定的认知。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详解

1.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在“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认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精神层面上的引领旗帜,是人民凝聚力和集体力量的表现方式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采用多种方式,不仅通过课堂课本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结合时事思想道德修养的方式让学生注重观察社会生活因为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体系而带来的实际变化,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认同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z.塑造理性精神

我国“基础”课程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具体成果的阐述和展示。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塑造学生的理性精神,通过在课堂中穿插分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等创新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堂形式中感受“基础”课程的魅力,在合作与竞争中培养起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建立起理性填密的知识体系和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将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3.提高法治意识

在“基础”课程知识体系中法律是占比显著的一个重要模块,其教学当然不能忽略刘学生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结合社会新闻、图文影音、相关影视等非常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的传授,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教师还可以联合学校以及有关部门不定期组织法律讲座或者科普,通过法律专业人士的介绍和讲述,让学生对课本上的法律知识有更直观更通俗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养成法治习惯具有法治认知和情感,在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更上一层楼的同时对法治社会的建设也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4.学会公共参与

“基础”课程知识并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它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认同和公共参与感,就要让学生感知到思想道德修养的真实存在,而不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可以通过社会真实案例和相关管理决策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主人翁意识,能够对待日常生活严谨协调积累经验,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对话协商、沟通协作、组织表达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三、建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措施

1.建立清晰思维模式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要有足够清晰的思维模式和理解思路。思想道德修养知识能够系统的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自我认知的思维导图,因此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思想道德修养基础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容易在思维导图中更快的找出相应的知识点,从而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推行“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三大環节”和实施任务驱动、课堂讲授、项目实践、总结提升“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系统的整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

“基础”课程的学习较为枯燥,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需要明确知识点,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思考时,需要逐步形成思维导图,在脑海中想象自己以前了解的法律基础知识,将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较强的逻辑思维将他们整合起来,哪些是没有用的知识点,哪些是有用的知识点,一步步进行筛选。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但是由于时间需要压缩到十分钟以内,教学的目的就有几大板块。首先是偏向于概述类的知识提纲微课,这一类型的微课给学生一个总体上的大致把握,利于学生的预习与课堂学习。

3.探究多种理解方式

“基础”课程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因此大学生在思考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问题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主要原因是因为法律知识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太过于抽象,容易误导大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入一个思维误区,从而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针对这种现象,大学生更加需要合理的运用思维导图分析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知识,通过多种途径来思考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快速清晰的看出问题的真实表述目的,得出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对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有更深的了解。

4.改变评价机制

翻转课堂的运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之前我们提到可以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提供自主学习机会,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必须跟进评价技术,每个视频后紧跟几个相关问题以便学生自我检测,通过云平台及时汇总学生问题,总结学生学习情况。这里我们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同于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复习回顾过程,可以及时反思,深化理解,内化知识,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捕捉自身不足,明确自己的思维盲区,使学习更具针对性。通过评价机制的改变,学生获得实证性的资料,教师更了解学生。

5.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实践能力的锻炼是极为有效的。教师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们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内容为学生们提供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然后引导学生们解决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基础”课程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列,需要具备专业的教师,优质的师资资源,保证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具备多种教学方式。学校还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不断的优化自身,以便满足相关的实践教育相关要求,教师积极的对教学案例进行探讨,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模块化跨专业课程的知识,不断的改进与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辅助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

6.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在校园资源建设中,需要加大对教学资源库的整合,学校需要认识到不仅仅需要提高资金支持,更多的需要对学校的教师资源,学习环境以及教学设施进行整合。在高校学校的资源整合中,需要梳理校内的资源,随后调查学生的发展以及不同课程的资源需求,从而确立相关的管理系统,全面的对资源库进行整理。由于校内的教学资源种类较多,面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需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使用,更加有效的帮助学校建立教学资源库。在建设时,需要针对教学需求进行资源引入,对于效果不明显的资源进行处理,提高资源库的质量。

7.拓展和整合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并及时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资源的搜集是整个资源库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学校对资源的引入方式单一,大多通过书籍,网站资料进行整合。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学校可以通过数字化媒体进行资源的引入,同时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进行资源的分配。在引入后,可以利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对整个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根据不同的专业以及专业之间的连通性进行相关系统的设置。在建设资源库时,可以建立相关的借阅购买系统,让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线上查询,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四、结语

“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地融合内化,才能将其融入学生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知识体系之中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对学生负责,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解决为学生提供適当的帮助,为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军虎.从拼盘、耦合到一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6次修订的逻辑性探微[J].高教学刊,2019(25).

[2]郭永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知识经济,2019(36).

[3]张琴.解构与整合——如何处理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部关系[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04).

[4]朱文君.构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8(22).

[5]林姿好.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的重要性[J].才智,2019(14).

[6]庞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国际公关,2019(04).

[7]钟二宝,曹亚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08).

本文系六盘水师范学院2017年精品课程项目(项目编号:LPSSYjp-kc201703)建设成果。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公路工程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