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物论文范文

2023-03-19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在概述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问题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初中生物问题教学的现实问题,并对初中生物问题教学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 教学实践 问题教学

前言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但现阶段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能否真正务实地贯彻好新课标有关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理念呢? 由此,现实地进一步探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问题教学的必要性

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阿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学会提出问题是初中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与获得的重要能力,初中生物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2. 初中生物问题教学的价值。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生物教师紧紧围绕课堂目标问题组织教与学,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其主旨就在于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至于初中生物问题教学的重要价值,即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之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3. 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会提出问题是初中学生探究学习生物课程的前提。只有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才能“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也才能为其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与市场经济竞争中很好地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生物知识基础。

二、义务教育初中生物问题教学的现存问题探讨

纵观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生物问题教学的过程,我们的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育模式或方法的局限,不免存在着钳制初中学生生物学习的思维创新。

1. 表现之一在于,受到旧有生物教材或大纲与教学理念或教学方式的影响,初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依存,束缚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抑制了教师思维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初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2. 表现之二在于,旧有的以考试为目的、以灌输为手段、以教师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特点的教育模式在生物教学中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其现实的残缺存在与“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的理念大相径庭,阻碍了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探究。

3. 表现之三在于,部分教师的生物“问题教学”,依然运用的是简单的教师问与学生答或者学生问与教师答的问答式教学,有的是教师设问五个“无”,即无目标、无水平、无顺序、无层次、无新奇,严重抑制了初中学生敢于质疑与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问题教学的有效思路

1. 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稳步推进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问意识”。例如,在“预防传染病”教学中,可预先让学生上网查找“H7N9禽流感”的发病情况、症状、病原体、传染媒介、预防措施等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他了解的知识,同时要求其他同学向他提问,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提问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意识。又如。在讲授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中的近亲结婚危害大时,联系潼湖人在养殖中传统的做法:自家的母猪生下的公猪与母猪再交配生小猪,结果小猪产子数量少,且死亡率也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公猪是父亲,母猪是女儿,这样大大提高了小猪的遗传病的机率,达不到发家致富的目的,甚至会亏本。学生由此兴趣迸发,问题不断。

2. 细心组织课堂设问,有效实施问题教学。其一,要注意问题的可反思性或思想性。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实际和学生主体的现状引导设计出循序渐进而学生又能站着采摘或跳一下就可摘到的问题的桃子;而不能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不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浅表思维上。例如,在“种子的萌发”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稻谷”、“大米”“花生米”实物教学,引导学生设疑质疑: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问题1,播种的稻谷、大米和花生米都能萌芽吗?为什么?问题2,种子萌发自身需要什么条件?通过问题解决能逐渐瓦解教材的难点。其二,要注意提问的程序性即顺序性。例如,讲授酶的知识,要依次明确设问:酶的来源与作用?酶的化学属性?酶作用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三,要注意提问的对象与层次:根据不同层次与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提问,并通过不同的提问技巧实现教学目标。

3. 增强生物教学实践,确保落实问题教学。初中生物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参加生物教学实践,要让学生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提问。学生参加观察、实验、参观访问、调查、野外考察、标本制作等活动,并在实践中积极开展自己思考、自己思辨、自己质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究一些关于葡萄酒、果醋、腐乳的制作问题,也可让学生试种菊花和月季花,饲养一些小动物等,以不断提高动手能力。

结束语

“苟日新,日日新。”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实践的现实问题,我们的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理应不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改变学习方式,不断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C]. 2011.

[2]肖箐.探究性问题的设计[J]. 科教导刊,2006(11).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针对中专卫校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一目标的特殊性,实践时有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应注意从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学科意义等方面不断发掘改进。从而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中越来越注重科学素养教育,包括科学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的内容[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越来越被教育者们重视并列入三大教学目标之中,而如何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制定更好的教学策略则成为了教育者们极其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活动[2]。中专卫校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主体制定教学策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健康的人格。

1 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加强情感教学使之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3]。

1.1 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影响

他们由于长年教学经验的累积,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设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套路,学生常常能够很好地配合并完成教学目标。

1.2 教师的专业知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影响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知识目标在设计时常常能够很好地把握,而情感目标则更多的是参考相关资料或是在网上搜索。所以,教师在教学之余要不断拓展学习领域,丰富专业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3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已由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向引导学生学习和情感培养,指导并强化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提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视,在课前教学设计时,就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出来。

要做到这些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基础。

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健康的人格。

(2)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将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技能、技巧,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3)具备爱心和耐心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保证。

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在耐心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2 改變旧式师生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就中专卫校学生而言,正是心理波动相对较大的时期,在情感教育方面存在较大难度。一方面,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独立的愿望及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自尊心不断增强,有时对于老师、家长的批评常常认为损害了其自尊心。中专卫校的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成绩大多不理想,常常是被教师通过学习成绩划分优、劣。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进入学校后对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提不起来,更无从谈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实施情感教育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个体,彼此间民主、平等、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单纯地教与学,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像朋友一样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并从学生那里获取知识。这种教与学的互动,它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 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中专生一般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升学,教师和学生常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知识的学习上,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极少;另一种是就业,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更多的学生选择的是就业。对于大多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如何提高就业能力才是最关键的问题。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只要不再考试,便会迅速遗忘所学知识。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和目的恰恰相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断充实课堂文化。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将所授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微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很多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从而能进一步认识到学科的实用价值。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现代教学论认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4]。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质疑、研究、学习。如:微生物教学的巴斯德曲颈瓶实验,为何在实验中一定要用到曲颈瓶,细长弯曲的颈部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让学生通过质疑来一点点地了解实验的原理,学习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科发展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够质疑、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精神,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和所学知识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5 倡导探究式学习

在新课改中,依据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介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探究式学习具有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的特征,强调手脑并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使学生收到良好的情感体验[5]。就微生物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对微生物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要通过实验来了解掌握一些知识。对于一些相对较简单的实验,教师可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团队的讨论来自己设计实验,将所需的实验器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就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 充实课堂文化

微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教师在传授课本中的知识时,还可适当地加入最新的生物学科研成果,向学生展示生物学科的生命活力和魅力,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拓展生物学知识结果。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适当结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甄别是非。比如:问题奶粉、染色馒头等,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日本核辐射危机,引导学生注意自然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因素,从而关注、关心自己和他人健康。利用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如视频画面与教具模型及课堂内容有机结合,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6]。通过这种充满文化感的教学方式,树立起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观点和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精神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越深刻,情感越深、越稳定。”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展示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就,比如:在宋朝时人们就知道用银管接种人痘来预防天花,这比西方人接种牛痘的方法早了几百年。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微生物学史的学习,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7]。

8 做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被列为三大教学目标之一,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成为了教学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现实的考试制度中难以考察,造成了这类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普遍不受重视[8]。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教与学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情感评价对于推动情感目标实现、找准影响认知发展的情感因素、调整完善教学过程策略起着积极作用。情感评价的内容应涵盖学习价值觀、态度、爱好、目的和自我意识等方面。评价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化性评价过程的可靠性评价内容的针对性、以及结果使用的合理性[9]。教师通过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进程进行有节奏性的引导控制;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表扬或奖励,向学生传递教学三大目标等方面的信息。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非智力因素,是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对学生的思想以及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情感目标的渗透实现,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这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健全完善学生人格、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素质教育三大教学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需要教育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研究,从而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吴志华,李倩.初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评价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2] 黄微.小学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 周庆蔚.高中物理情感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4] 周宗波.高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 郝莉,叶秀芬.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生物)[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22.

[6] 薛燕.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4.

[7] 成杰,徐作英.高中生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开发与教学策略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22-67.

[8] 王秀红,吕微.中学化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J].化学教育,2007:21.

[9] 章丽华.信息技术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023.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3篇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构成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认为,个体有自己的看法,对未曾接触过的问题,学习者能基于其认知构建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解释。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在新知识经验与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中,已有知识和经验得以不断扩充和改造的过程,是通过人与人相互协作的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个体通过学习,逐渐建构起关于事物本质、规律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对“学习”活动,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这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递恰好形成了对比。要实现意义建构的目标,课堂导入作为课题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要做好准备的。

一、课堂导入是意义建构之始

建构主义提出,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意义建构。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零散知识是“结构性知识”,而知识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具体的、复杂的、相互联结的“非结构性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者基于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自身经验,建构从“结构性知识”到“非结构性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通常会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运用简洁而行之有效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节,课堂导入是学生初触新主题或新内容的时机,也是新旧知识的交结点,在这一阶段,当学生接触到知识信息的刺激时,大脑就会下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其进行筛选和判断,从而产生同化或顺应现象。据此进入新主题的教学,教师要兼顾新旧知识,让学生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自发或自觉地与已有知识关联,找寻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二、课堂导入的常见问题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受个人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不同教师对课堂导入的设计和运用及其采用的导入方式各不相同。但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多数的课堂导入仍然沿袭传统的导入模式,显现出一些常见的问题。

1.导入功能被简化

课堂教学由多个环节组成,作为开始环节的课堂导入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进行。40多分钟的课堂中,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分析与学习往往占据主要位置,耗费教师和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容易造成教学主体内容学习之外的其他环节比重被削减。这种情况极易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中,且年级越高,这种问题越为突出。纵使课堂教学强调导入,并将其当作首要环节,但仍有教师将其简化为整顿课堂纪律,简单检查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入新主题等,使课堂导入的承上启下功能变成简单的过渡。

教师对课堂导入的把握和支配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将原本就费时不多的导入环节用一两句话简略带过,甚至忽略这一环节,直接进入到后续的教学环节中。例如,有教师在课堂导入时会使用这样一种语言模式,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种导入形式无疑是直接的,开门见山,但并不适合反复使用,这会使导入丧失其应有价值,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还会对学生进行意义建构造成不良影响。

课堂教学内容是多变的。课堂导入这一看似简单的环节,也需要学生接受丰富的信息刺激,而非一成不变的简单过渡。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教师采用的课堂导入形式也应兼具多样性和差异性。“善始者,事成半。”教师要舍弃“以不变应万变”的念头,要在课堂导入环节花心思,寻找新旧知识间的点滴联系,利用丰富的信息和多样化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他们思考。

2.为“导入”而导入

导入是为了将学生引入课堂,不是刻板地按照教学计划拉着学生走,而是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间找到联系。课堂导入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源于教师对整节课内容的清晰认识和把握。因此,教师要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清晰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巧妙设计课堂导入细节,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从而让他们能自发地进行意义建构。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将课堂导入简单地等同于新旧知识间的过渡,仅仅为了引出新的学习主题,既未对旧知识作详尽的回顾,也没有明确而具体地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形式新颖,生搬硬套,或凭感觉出发,未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课堂导入内容偏离主题,缺乏连贯性。这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无法集中注意力,还会打乱他们的思维,难以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无法指向更深层次的意义建构。如果教师为“导入”而导入,长此以往,很容易将导入等同于简单的技能或变成课堂教学的众多环节之一,造成课堂导入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断裂,流于形式。

三、巧设课堂导入,促进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的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倡导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1]。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与实施,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学习情境,促进各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会话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2]。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提出,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概念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3]。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一切教学行为都包容于情境之中。选择一个强有力的情境是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学习情节、帮助他们建构相关主题的意义时,作出的最重要的决定[4]。建构主义视学生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认为只有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新的知识信息刺激,才能帮助他们开启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意义建构。

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情境的关键环节。教师从设计导入开始,就要带着创设情境的理念和意识,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为生长点,选择切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同时又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内容用于课堂导入,促使他们就新主题和新内容展开对话和交流,激活前知识经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的具体方法是多样的,在课堂教学开始呈现一个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提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图象、视频或录音,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实物材料[5],讲述一个与新知识相关的故事等,只要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的氛围设计与创造,都属于情境创设。有研究者指出,创设问题情境有几种有效策略:指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法则,在学生理解后,再给他们举出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例;提出几种有选择答案的问题;运用实验演示、有关故事导入等[6]。

2.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者可以通过会话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进入课堂教学,会话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既包括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师生间的对话。教师基于新主题和新内容,在教学设计时确立一个与主题紧密联系的话题,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兴趣点以及原有认识,设计适合谈论的问题,实施对话教学,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也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也更容易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相对其他导入策略而言,采用对话讨论导入更具有普适性,几乎适用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譬如英语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Friendship”这一主题时,可以在上课伊始便与学生就“Friend”话题进行简单对话,调动他们表达的积极性,从而自然地过渡到“Friendship”。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高中《英语(必修1)》第一单元的主题为“Friendship”,教师对Reading部分Anne’s Best Friend展开教学时,可就该主题与学生进行对话。

Teacher:Glad to see you again, my dear friends. Today we’ll talk about friendship, but before that I’d like to know who your best friend is.

Student A: My best friend is Tina.

Teacher: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Student A:She is tall and thin. With long hair and big eyes, she is charming and beautiful. As a kind and sweet girl, she likes to help others as much as possible. When I am in sorrow and failure, she often encourages me and stay with me till I feel better.

(选自《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彭小明,郑东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9.)

教师在与学生的这段对话中,首先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无疑调动了他们表达的积极性。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到,两人的对话具有一定的层次,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联系到课文,形成自然的过渡。

使用该策略时,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平等对话才能相互感染,促进学生表达,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真实想法。此外,教师要时刻保持“引导”意识,在与学生交谈时不宜过度发散,当学生偏离话题时,应及时将学生拉回,聚焦话题对话。而且,教师与学生对话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应引用并提及学生的原有认识;二是教师应提及学生语言、思维和世界观的问题(不要求教师模仿学生的语言,而要求教师学会理解他们的语言);三是教师应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行为逻辑,同时表明立场,遵循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四是教师应创造让学生感觉舒适的课堂气氛,使他们乐意表达对新主题的原有认识[7]。

3.鼓励学生间的深度对话

意义建构是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过程,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接受不同,意义建构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要深入结合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启发并引导他们获取新的意义与经验,进行理解与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之间及学习者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实现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之间的协助关系对他们获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8]。从课堂导入开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产生互动与合作,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近年来,小组合作式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给学生下达任务,由学生自由讨论,提供主动参与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譬如,在开始新主题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他们对新主题已经知道了什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采用头脑风暴、绘制心理地图等形式畅所欲言。讨论式的课堂导入方式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促进思维发散。

4.实现知识间的联结,指向深层次的思维建构

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的获取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重组与建构。知识的建构并不是对外在知识的简单重视或机械性获得,而是经由认知主体内部对外部世界经验的积极理解生成的。在个体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当其遇到与自身原有经验相吻合的信息时,会直接吸收进来整合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当新环境的信息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别时,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便会被打破,发生重组或改造。通过同化或顺应,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得以建立,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将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往复循环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9]。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观念和认知结构,而应当把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环节,如果教师能够再现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新主题的原有认识和原有经历[10],避免新知识出现的突然性。

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建构者。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主张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直接参与,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将其运用到课堂导入的实践中,以生物课中显微镜的使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操作性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展示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其他学生观看这一演示过程是否正确,既可以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短短30秒或1分钟的演示中发现已知与客观知识是否存在一致性。这种直观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迅速联系旧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认知发展。

此外,教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也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觅其踪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不论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入手,还是由实际生活开启教学,课堂导入的指向都应是明确的。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措施和方法,迅速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轨道”,在这里并不是指精确的、与教师预先设计毫无差池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大的方向,指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思考,指向学生的意义建构。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视域下,课堂导入应以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为基点和目的。教师在开展导入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或形式,其出发点都在于将学生带入适合于学习的情境中,开启学生的思维,搭建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桥梁。当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升华,自然地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和过渡,建构起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时,课堂导入环节便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5][9]程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导入[J].科教文汇,2010(4).

[3]George W. Gagnon, Jr. Michelle Collay.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8][10]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陈德军.新课程理念下情境创设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7]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说:“少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近代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是在长期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变为自动化动作。因此可以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培养良好人格的基础,是我们学习、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中学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要抓住时机,注重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熏陶和培养。生物课涵盖着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多个方面知识。生物教育应春风化雨般地向学生渗透良好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身心卫生习惯,为他们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模仿和模仿欲很强,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这些特点,自觉地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塑造自我,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待人接物、语言文明、尊重他人等),使学生从教师的高尚行为中感受到人格的魅力。另外,要让学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建设者的光辉业绩,学习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各行各业德才兼备的先进模范人物,注意培养先进学生典型,用学生身边的事迹教育学生。

二、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学生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为了加强学生基本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制定的。然而,现在的学生有的对《规范》的内容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行为规范一共有多少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工作的一大误区!教师在用《规范》教育学生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条文内容,而应是在提出要求的同时,认真讲解这些要求,使学生从思想上接受这些要求,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实践进行培养和训练,如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校园生态调查、生物实验的规定等,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要求学生将《规范》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同时还应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准确而严格地执行,否则,就会使学生养成不遵守要求或降低要求的不良后果。

三、开展比学习、赛成绩、遵规范、赛行为等系列活动

中学生好胜心强,一说竞赛他们就来了精神,会以百分之百的干劲和浓厚的兴趣参与到竞赛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培养他们养成平等的竞争意识,树立良好的竞争观念。比如:开展生物标本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探索科学的奥秘;根据队员们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收集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信息;读科普书籍,开展种植、养殖、果树和花卉嫁接等活动,能够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身体和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授

在授课中,教师加强身心卫生习惯、生理卫生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饮食习惯,掌握一些基础医疗卫生知识,为身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另外,教师传授学生心理卫生常识,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具有善良、乐观、大度的品格,学会与周围人和社会和谐相处,茁壮成长。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上午一下课就去小卖部买吃的,而且买的多数是油炸的或膨化的小食品,我通过与他们交谈得知,他们买小食品主要是因为不爱吃早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喜欢小食品的味道!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在讲授《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重点给学生讲授了三餐的营养及早餐对青少年的重要性,以及劣质小食品对学生健康的严重危害。课后学生都说他们以后一定吃好早餐,再也不吃那些有害健康的小食品了。

有人说,习惯造就性格;有人说,习惯是成功的秘诀……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础。

(瓦房店市)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5篇

近几年来,受社会大环境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溺爱,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高中生物教师在强化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生物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我们深知,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所以本文就如何开展感恩教育,笔者谈谈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挖掘教材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父母的生养育之恩情感体验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感恩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心灵上有震撼,有共呜,这样的感恩教育才有效能。比如,在讲授必修①《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的内容就有“人的生殖和发育”,我就问“你们了解自己如何来到这个世上的吗?”我就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如下的图片。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经细胞分裂形成几个细胞的胚泡,然后胚泡植入子宫内膜,胚泡继续发育成胎儿,最后由母体生出成新生儿。然后向学生提出“人的发育起点是什么?人从受精卵到新生儿的诞生是多长时间?新生儿有多重?你们现在有多重?”学生甲回答:人的发育起点是受精卵。学生乙说:我终于知道十月怀胎了。学生丙说:新生儿体重一般有二千克与四点五千克之间。学生丁说:我们现在的平均体重有五十千克左右。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人的发育起点是受精卵,由母亲十月怀胎生下三千克左右的婴儿长大到现在四五十千克。这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让学生想像一下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然后我追问学生,“每个人都要感谢父母,对不对?”。同学们深受启迪,深刻领悟“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以优异成绩来感谢父母”。

二、重视知识内容与科学家成就的联系,丰富学生对科学家成就的情感体验

如果教学实践上重视知识内容与科学家成就的联系,就能激发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驱动知识的建构同时,使学生体验科学家对人类所作出的貢献。比如,在讲授必修②《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的内容时,在学习杂交育种的知识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了解,并讲述在湖南举办的一次车展上,他在一辆奔驰车旁边多浏览了几眼。这件事情出来以后,为什么很多网友力挺“袁隆平买车”,袁隆平买中国最贵的车都无可厚非,甚至更有网友称,袁老就是买七八架私人小飞机也配。,然而另外一些富人,如果要是买这样的车的话,就会遭到很多人的喝倒彩?接着我用PPt打出: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超级水稻多养活3.6亿人。②据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透露,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第三期的产量有望实现每公顷13.5吨。已有20多个国家引进了这一技术。通过这一借题发挥,学生很自然理解科学家给了人类什么,明白了人们为什么爱戴和感谢科学家了。

总而言之,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又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渐移默化,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目的。

上一篇:分子生物论文下一篇:微生物论文

热门文章

中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