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论文范文

2024-04-06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然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方向。如何立足行业发展需求,基于产教融合,培养幼教行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师范院校需要深思的问题。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及学生情况,总结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产教融合理念出发,探索基于的“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的开发,对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课程改革思路进行了梳理;探索出项目课程开发流程和步骤;开发出《幼儿舞蹈创编》的项目课程,提出在课程重构、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化发展、多元考核等方面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产教融合;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实践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词多次出现在国家政策中,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促進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因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结构的转变极为迫切。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走向人才与职业的有效结合,基于产教融合能让学生从学业能力到职业能力的顺利过渡,从而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更好地对接产业升级。课程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真实的工作任务、通过岗位定位明确“为什么学”、通过任务分析明确“学什么”、通过项目设计明确“怎么学”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在探索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实质性的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因此,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是目前职业院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从而培养符合产教融合要求的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尽管近些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教学的改革方面均有所改善,但幼儿舞蹈创编教育教学上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多数来自普高,在入学就读之前接受过专业的舞蹈学习与训练的学生屈指可数,加之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在舞蹈习得的过程中在可塑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都亟待提高。舞蹈在软度及力量的基础训练中,均十分考验练习者的毅力与忍耐力,在这方面,学生都有较强的排斥心理,因而对舞蹈训练的热情度不高,在男生的舞蹈学习训练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模式单一,专业实操性不强

在幼儿舞蹈创编的理论方面,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授法,在幼儿舞蹈创编的实践环节,也基本是教师演示步骤,学生自主练习的形式。在教学内容上过于注重舞蹈的专业性而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在教学模式上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岗位需求的舞蹈创编的专业与素养及实操能力的培养则十分欠缺。

(三)课程内容待完善,岗位对接不强

学生独立舞蹈创编的能力,由于基础较为薄弱,加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周期短,《幼儿舞蹈创编》每周2节课的课时量,教学内容只能压缩,整体上来说难以达到对接岗位所需的创编能力,学生的舞蹈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提高。

此外,高职院校舞蹈教师,多为舞蹈专业教师,均非学前教育专业,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全面认识。课程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岗位需求之间缺乏深度融合,教学内容的压缩,致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只能粗浅的讲授些舞蹈基础训练方法和简单律动,对于“幼儿舞蹈创编”而言,只能是浅薄的认识,而缺乏实操实践的运用,无法满足职业的岗位需求。

(四)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需完善

调研显示,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评价主体多以教师为主,通过考试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出其在幼儿舞蹈创编上的真实能力,尤其是对于实操性、岗位对接能力要求较高的学前教育专业。

在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指标方面的调研中,就“所在高职院校是否与行业或企业共同建设专业课程评价标准”这一问题,调研结果显示,58%教师选择没有,在进行高职专业课程评价时,对学生在校习得知识能力的过分注重,忽略对岗位需求能力方面的评价,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专业面向岗位或行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的产教融合。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改革思路、开发流程和步骤

(一)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改革思路

以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重构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改进幼儿舞蹈创编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幼儿舞蹈创编及热爱幼教事业的兴趣,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舞蹈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素养;注重创编的实训实践教学,提高幼教岗位实操水平;完善多元考核体系,侧重实践操作考核。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开发流程和步骤

通过文献查阅与调研,总结出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开发流程为:“幼教机构及幼儿园的市场需求调研——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岗位定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结构的搭建——幼儿舞蹈创编项目教学设计——幼儿舞蹈创编的教学资源开发”。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教学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是面向幼儿的教育的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通过对续签教育专业教学现状的调研与结论分析来看,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以学前教育专业对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构建“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

将幼儿舞蹈创编课程内容进行打散重构,构建项目课程,以幼儿园或幼教机构真实案例为背景,将真实的工作任务前置融入到《幼儿舞蹈创编》的具体项目、模块和任务中,如,将幼儿园六一晚会的创编红色题材的幼儿群舞任务,前置在《幼儿舞蹈创编》的创编儿童剧的项目中,让学生的创编学习课堂教学任务、课后作业都是对接实际工作岗位的。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为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学生在项目中,通过掌握具体的一个个模块和任务,就能获得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岗位所需的舞蹈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创编能力和实际教学实操能力。并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探讨、创编实践中,获得与岗位相关的其他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通能力。

课程内容的构建,要随着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产业转型升级及时地进行更新与调整,这将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而《幼儿舞蹈创编》项目课程中的项目任务和实训手册是动态变化的,一直处在实时更新的状态,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幼教机构及幼儿园的发展动态,以及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岗位需求的变化以及舞蹈教师所掌握的具体真实工作任务的变化而实施调整,进行同步更新。

(二)完善“幼儿舞蹈创编”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编兴趣。

为更好的激发学生幼儿舞蹈创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在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项目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例如,在幼儿舞蹈模拟教学的环节上,可采用行动导向、PPT汇报展示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指导。在对项目创编的学生分组部分,采用分层教学法,结合学生层次不同,合理分组,面对协调能力较差、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是先鼓励她们做好幼儿舞蹈创编的基础项目创编幼儿律动;舞蹈资质较好、具备良好创编能力的学生,就指导她们进行较高级别的项目进行岗位实践项目的创编与教学。

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注重实训实践教学,提高岗位实操水平。例如,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法、岗位体验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音视频引导教学法、录音分享、分析法、游戏体验教学法等等。例如,任务驱动为前提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协作进行任务创编,给予学生创编过程中的充分自主性,使学生在相互协作、充分沟通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团队的凝聚力与任务达成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创编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舞蹈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双师型”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要进行专业化发展,尤其作为舞蹈教师,更要提升自身在学前教育专业方面的素养。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积极参与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走进幼教机构与幼儿园进行教学锻炼。此外,基于产教融合的項目课程教学,采取聘请专业面向岗位的幼教专家主讲、校内舞蹈专业教师辅助的形式开展教学,因而,对舞蹈教师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学前教育专业素养要求更高。舞蹈教师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行业动态,掌握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素养基础,不断提升自身,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更好服务于项目课程的开展。

(四)侧重实践操作考核,完善多元考核体系。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幼儿舞蹈创编》课程考核体系,确定考核评价主体、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

首先,在考核主体上要多元化。舞蹈教师是专业教师,因而在考核主体上的主要位置不变,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专家加入考核主体的范畴,并将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行业岗位上的相关教师纳入考核主体,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学生表现,反映出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足行业职业岗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进行客观的评价。

其次,在考核方法上要多元化。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评价,为保证评价结果额客观公正及对课程的完善与提高提供可参考依据,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学校内部评价与行业评价相结合是必然趋势。例如,引入行业专家的评价,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性和社会的关联性,保障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质。

最后,考核指标上要多角度。面向岗位能力实际需求,侧重实践操作考核。

参考文献:

[1]刘璐.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4):165-166.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4]汤智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瓶颈及出路[J]. 成人教育, 2019 (01) :71-75.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编号:ZJGD2021168);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优秀青年项目“OBE视阈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建设与实践研究”(编号:21B0918)。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第2篇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简称当前企业多元化发展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需要ERP系统, 在高职院校开展ERP课程学习过程中, 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管理模式以及方法,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实践能力。所以基于此背景下, 高职院校通过ERP系统教学能够扩展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管理的具体模式与方法, 能够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向社会及用人单位输送具有较高综合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开设ERP教学系统, 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建设, 切实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一、推行产教融合思想的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人才培养水平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本, 如何培育出满足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决定着院校的发展情况。且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脱节现象, 所以高校相关领导以及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及时有效的更新教学观念, 扭转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 逐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价值。高职院校依托于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能够使学生增强知识学习热情, 有助于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交流, 平台学生能够进行职场角色转化, 感受栩栩如生的工作场景, 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树立明确的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 有效增长自身的专业技能。

二、ERP教学模式概述

ERP同主要是应用于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我国大部分企业有60%应用了信息化管理模式。由于ERP产品依托于进口, 我国本土化产品较少, 所以生产产品无法满足跨行业与跨国界的标准化以及通用性要求,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产品跨区域发展中最为严重的阻碍因素, 就是缺乏专业人才, 虽然部分高校设置了ERP课程并且设置硕士专业, 但是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发展需求难以进行有效衔接。

三、高职院校ER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理论问题

部分教师盲目地认为ERP教学与ERP软件相同, ERP属于企业管理方式, 要想深入探索ERP必须要掌握ERP思想。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进行ERP教学存在重应用轻实践等各项问题, 教师盲目地将ERP教学理解为相关的软件教学, 所以在ERP实践操作过程中难以进行理论知识渗透, 只是将实训项目指导书发放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训练。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限, 难以深入理解到项目内涵。再加之教学内容难以连贯, 设计的内容并未科学合理, 部分院校的ERP课时设置简短, 在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材编写过程中缺乏经验。虽然ERP课程设计模式大同小异, 主要是讲解ERP原理进行模拟练习, 然后以软件操作等各项方式有序进行, 但是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技能亟待提高, 必须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ERP结合管理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各类学科属于综合性与交叉性学科, 所以具有较强的实践特点。由于案例教学模型数据单一, 教师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融合, 所以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ERP教学中亟待攻克的难关。

(二) 实验教学

大部分职业院校ERP教学过程中, 通常会选用金蝶和用友等各类财务软件, 难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再加之软件存在跳单问题构建的生产线以及相关价值无法在系统中予以展示。部分模拟企业在对抗过程中会受到社会以及政府、文化与市场等多因素的干扰, 所以对抗结果通常是以利润为发展导向, 难以满足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这一环节中学生会感觉市场竞争更加残酷, 难以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 所以如果将ERP实践教学视为软件教学模式, 则忽略了ERP中的实践技能培养。由于ERP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也应当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但是高职院校通常是教师将实验指导书发放到学生手里, 然后学生再模仿操作, 学生缺乏对于模块内在关联性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指导书中缺乏项目联系, 所以也并未构建科学完善的体系。学生难以理解实验内容, 实验效果不明显。

四、构建科学完善的ERP教学形式

(一) 进行课程设置

通过编写系统化与应用性于一体的ERP系统,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ERP教材良莠不齐, 缺乏完整性, 所以应当结合学校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 编写系统化与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在此过程中, 应当有效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发展观念, 通过校企实践实训, 能够增强学生所学知识与相关技能的有效吸收和理解。由于ERP系统较为复杂庞大, 所以在设置课程导入前, 教师首先要分析ERP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 树立明确的育人方案, 例如应当对经济管理系设置, 计算机基础和管理学、生产运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与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客户管理等众多内容不同的专业, 应当根据专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

(二) 培养学生创业观念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这一困境, 如何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如何有效创新创业是国家倡导的重要思想, 通过创新创业能够缓解学生就业难问题, 创新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有效创新, 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 由于ERP属于全面集成系统, 通常是以沙盘模拟进行实践操作,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企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能够帮助学生创业, 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与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相关的基地,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三) 构建ERP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当综合考虑目前企业对于ERP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实践教学情况, 能够根据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系统构建科学完善的ERP实践教学模式。ERP教学主要是以ERP管理理念为中心,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前导课程通常设置在大一, 由于大一阶段学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解放出来, 要想及时适应大学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仍然需要部分时间。所以要想增强学生对于企业管理理念的认识, 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前导课程, 有助于学生日后掌握好ERP知识。在沙盘模拟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也应当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 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激发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能够增强对环境的应激能力。在此过程中, 学生必须要独立的思考和探索, 能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思想。所以教师在模块讲解过程中, 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 有针对性的讲解模块知识, 科学合理的选择模块进行重点讲解, 在企业生产流程模拟过程中, 也可以采用专业混变方式结合学生根据职位设置不同, 模拟企业的生产与存放、销售与财务核算等各项流程, 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

(四) 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

为了进一步深入发展产教融合, 教学思想增强校企间的合作共赢,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区域企业构建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 能够使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有助于增强职业道德以及技能标准的有效掌握, 能够顺利完成学校理论知识以及企业实践技能的有效过渡。在此过程中, 高职院校构建校部内训平台, 能够为ERP实训教学打下基础, 以企业的发展流程为主线, 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 引导学生了解职位的具体工作内容, 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订单式培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看出产教融合背景下ERP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满足时代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有效带动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 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有针对性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能够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效衔接。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为社会及用人单位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的创新型人才国家, 基于此背景下提出了产教融合理念。产教融合理念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要求, ERP系统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管理思想, 基于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入ERP实践教学体系, 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 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增强高职院校育人水平。所以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分析, 探索如何有针对性的创新ERP实践教学体系, 并提出具体的教学对策, 旨在构建科学完善的产教融合的ERP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教学,ERP,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袁荣强, 徐小琴.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深化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考——以江苏畜牧业职业教育为例[J].科技资讯, 2017 (28) :221-223.

[2] 朱靖.“互联网+”战略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独立学院投资学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7 (23) :79-80.

[3] 徐希炜.“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潍坊职业学院信息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为例[J].科技资讯, 2017 (23) :222-223.

[4] 佚名.“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教育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子教育, 2016 (3) :76-77.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第3篇

王寿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6 月 16 日 23 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才能有效协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根本上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得到成功发展,人才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中尤以本土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最为功不可没。1997年12月,为配合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亲自向中国政府提议,批准建立专门“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时任院长林靖东规划设计、一手创办,多方吸取了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经验。地处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示范区、被世界500强企业包围、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特殊的背景,使得苏州工业园区职院自建立之日起,就融入了国际元素、承载了校企合作基因。

董事会制度:校企共赢的体制保障

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社会进步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近年来,各地各职业院校虽然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但校企合作效果却并不理想,推行过程也并不顺利,普遍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致使校企合作徒有虚名、难以为继。

校企合作难于有效开展的深层次障碍在于制度缺失,因而必须从改革办学体制入手进行根本性突破。学院章程明确规定,“采取股份制办学,企业化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建校伊始,学院就积极倡导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成立了由企业、政府、高校等机构组成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严格按照“行业领军企业、著名品牌、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四大标准聘请董事,企业、高校和政府在董事会席位中分别占到67%、26%和7%。企业董事中,包括德国博世、芬兰诺基亚、荷兰飞利浦、韩国三星、美国AMD等在内的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80%,形成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董事会有效融合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等资源,从政策、经费、专业等方面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对学院的发展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主要行使7项职权:负责公开招聘院长、副院长;听取和审议学院的工作报告和其他提案,包括学院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近远期规划;执行股东会决议;推荐决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审议董事提交的议案和其

他动议及附议;审议学院内部管理机构的设臵;审议学院的基本管理制度。

董事会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学院“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目标精准不偏,保证了学院的办学方向不会偏离企业的需求,为校企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亲企”理念:校企共赢的理念支撑

学院从建校之初就导入了新加坡公共管理领域的“亲商理念”,并将其明确为“亲企理念”。学院全面贯彻“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宗旨,全心全意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员工,承担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积极尝试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进而实现学院与企业共同成长。学院领导多年来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走访企业的制度,了解企业需求,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领导层解决好沟通问题的同时,学院各职能部门全力跟进,与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建立无间隙对接,努力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院管理团队定期走访企业、加入外企总经理俱乐部、参加美商协会和德国商会活动,频繁的企业走访、与企业人员的密切来往,不仅保证了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层面上的交流,还保证了全体教职工在价值、行为和情感上能从企业的角度进行思维,成为一个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学术人。

为了与企业对接,学院还设立了专门处理校企合作事务的部门——事业发展部,主要负责联络企业,搜集企业需求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到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成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桥梁和枢纽。学院依此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不断编织越来越大的校企合作网络。

全流程对接:校企融合的运营机制

校企合作的通畅运行,离不开必要的机制保障。其中,明确责任分工基础上的校企之间全流程对接尤为重要。

专业开发与产业需求对接。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较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平均每年调整2至3个专业,现有的43个专业全部面向苏州外资企业最紧缺的行业。

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在系部层面,各系都成立了以企业人事经理为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要求,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比例、顶岗实习安排等,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资源配臵与企业工作现场对接。专业教师主要面向企业一线招聘,75%的教师有5年以上产业经验;实践教学设备基本与企业同步,共建154间“教学工厂”;专业课程全部按照24人进行小班教学,帮助学生尽早适应未来职场上的组织规模;始终坚持全员5S考核和师生末位淘汰制度,有效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自主管理能力和进取意识。

教学实施与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对接。自2004年开始,学院通过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把客户需求列为关注焦点,把过程控制、持续改进作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实现学术标准与产业标准的融合。

科研课题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对接。职业院校的科研如果远离企业和市场,则无异于闭门造车,不仅出不了成果,也不会受到企业欢迎。学院在实施“访问工程师”计划的同时,立足产业和市场实际,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主动将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引进教学与科研,既服务和回报企业,又培养教师的研发能力,并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求知进步。

教学质量评估与客户满意度调查对接。学院坚持每年对教学、学生服务、后勤服务三大系统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每年对用人单位进行企业满意度调查,通

过内外两个客户满意度调查,及时改进服务工作,持续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机制为例,大体分为五大步骤:第一步,每年都要根据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市场调研,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制订专业开发计划和调整招生计划;第二步,根据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进行教学策划,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步,根据生产环境和职业素养要求完成教学资源配臵,确定“教学工厂”与“5S”考核的教学内容和方案;第四步,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并制订绩效考核标准;第五步,通过企业跟踪,定期组织客户满意度测评,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从而使人才培养流程得到持续改进。市场化的专业开发,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

产教研合作:校企融合的深交路径

校企双方需求一致,是建立良好校企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院校与企业只有建立起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合作关系,才能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其中,产教研合作堪称校企“深交”的重要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有了比较深远的认识,更愿意与职业院校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在他们眼里,校企合作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生意,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和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种长期的互利互惠协作。因此,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与盈亏,而会把眼前的付出当成一种长线增值的投资。这种策略就是产教研层面的合作,多年来学院正是一直致力于与合作企业共同探索产教研层面的深层次合作。

以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例,学院与该公司的携手始于2002年,校企之间的合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以感情为基础、以人才供给为特征的“订单教育”阶段;二是以服务为纽带、以互惠为特征的“培训外包”阶段;三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产教研合作”阶段。

三星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落户不久,因新品开发、生产线扩容需要,急需大量专业对口的员工,学院瞄准企业需求,积极实施订单教育。此后,随着企业新员工的不断增加,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任务越来越多,学院又与三星公司签订长期的培训合作协议。多年来,学院共为三星公司提供员工培训超过14万人时,学院同时成为三星公司的人才供给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出现“双向外包”的喜人局面。这一合作案例曾被三星公司全球总部评为“最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三星公司的中方总裁也因工作创新而受到总部特别嘉奖。

在后续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发现,“订单教育”因局限性较大,早已过时,而“培训外包”的技术含量又较低,很难缔结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于是,借助于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学院自2005年起与三星公司达成携手研发的战略合作协议。2005年,三星公司向学院赠送价值200万元的芯片封装设备和SMT生产线,学院则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配套投资60万元,装修了防静电车间、洁净室等生产性实训场所,从而建成国内高校第一个电子表面组装技术专业和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微电子技术实训基地,首开校企共建专业和共建专业实训基地之先河。

2010年2月,学院与三星公司再次举行设备捐赠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揭牌成立“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三星公司直接从生产线上将正在运行的价值380万元的设备捐赠到学院的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为专业技术项目研修提供载体,开始“设备换科研”的战略合作尝试。在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学院的微电子专业教师与三星公司的工程师共同进行设备改造研发,为企业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双方联合申报成立“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发中

心”,并通过教育部、财政部评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微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2012年9月,三星公司一次性向学院捐赠价值3000多万元的电子半导体设备,共同组建了三星公司在大中华区设立的首家工科类企业大学——“三星工科大学”,以产教研合作助力企业技术升级。

【专家观点】校企融合的终极保障

俞仲文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早成共识。这些年,各地各校在此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推进,取得不少可喜可贺的成绩,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对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却并不令人满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也相当大。虽然报纸上校企合作的新闻天天都有,杂志上校企合作的经验论文期期不缺,但真正称得上“融合”的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却并不多见。

要说校企合作,肯定没有一所学校甘于承认自己没经验没成绩,但要说校企融合,恐怕没有多少学校有底气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经。笔者走访过很多职业院校,大多数学校是形式大于内容、虎头大于蛇尾,甚至仅仅停留于签字、握手、照相、宣传等浮浅层面,而少有实质性跟进。原因何在?因为有些学校还没厘清真正的校企融合应该由谁来做、如何去做、具体做些什么。

研判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我们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推行校企合作,尤其是促进校企融合,必须有配套的制度跟进,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是推进校企融合的重要保障。

一是学院领导重视。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将学院领导定期走访企业作为制度进行固化,既充分体现了领导高度重视,也凸显了各负其责的制度设计。在中国的国情下,学院领导的真正重视,是校企合作从口号走向务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在校企合作中,领导“牵线”只是开了个好头,关键还要有人去积极落实。在很多学校,校企合作是招生就业部门在管,潜意识中,与企业合作就被看成是招生就业部门的事,而不是全校性的大事,在这样的组织框架下,校企合作的推进效果可想而知。在学校层面成立专职部门,统领全校校企合作,并当成“事业发展”来重视,着实难能可贵。

三是锁定实施路径。现实中,校企合作之难,并不在于企业不愿意合作,而更在于企业不知道如何与学校合作,缺乏共同感兴趣、也能实现共赢的路径。苏州工业园区职院的6个“对接”,在今天看来并不新奇,很多的期刊论文和政府文件中都有阐述,但作为一项持久的探索,其积累过程无疑凝聚着该院的创新智慧。一旦目标和路径锁定,校企合作自然就变成了流程化的跟进、制度化的实施,此为推进校企合作极为宝贵的软件资源。

四是应时拓展深度和广度。与时俱进,分阶段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校企合作初级阶段的特征一般是校企共办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中级阶段的特征是通过办学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改革来确保校企深度融合、产学合作办学;高级阶段的特征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提升职业院校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

【链接】六大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制度创新的鼓励。在股份制办学的框架下,学院积极创建现代高职院校的法人治理结构,采用企业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形成6种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①BOSCH模式——学徒制教育:即学院为企业提供定向班学员和企业订单培训;②CHARMILLES模式——使用权共享:即公司在学院展示新设备,借助学院的对外交流平台推广新产品,同时给予学院设备使用权;③PHILIPS模式——共建实验室:即企业与学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实验室,共同培养企业所需员工和进行研发活动,实验室既是学院学生的教学实训场所,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和科研的基地;④SAMSUNG模式——培训换设备:即企业向学院赠送设备,学院以培训服务回报企业;⑤依维特模式——引企业进校园:即学院根据核心专业设臵引相关企业进校园,完善校内实训体系的核心技术价值链;⑥脉特模式——产教研一体化:即企业与学院共建教学系部,教学部门与生产部门融为一体。

教学管理柔性化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第4篇

王寿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6 月 16 日 23 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才能有效协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根本上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得到成功发展,人才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中尤以本土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最为功不可没。1997年12月,为配合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亲自向中国政府提议,批准建立专门“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时任院长林靖东规划设计、一手创办,多方吸取了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经验。地处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示范区、被世界500强企业包围、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特殊的背景,使得苏州工业园区职院自建立之日起,就融入了国际元素、承载了校企合作基因。

董事会制度:校企共赢的体制保障

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社会进步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近年来,各地各职业院校虽然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但校企合作效果却并不理想,推行过程也并不顺利,普遍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致使校企合作徒有虚名、难以为继。

校企合作难于有效开展的深层次障碍在于制度缺失,因而必须从改革办学体制入手进行根本性突破。学院章程明确规定,“采取股份制办学,企业化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建校伊始,学院就积极倡导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成立了由企业、政府、高校等机构组成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严格按照“行业领军企业、著名品牌、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四大标准聘请董事,企业、高校和政府在董事会席位中分别占到67%、26%和7%。企业董事中,包括德国博世、芬兰诺基亚、荷兰飞利浦、韩国三星、美国AMD等在内的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80%,形成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董事会有效融合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等资源,从政策、经费、专业等方面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对学院的发展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主要行使7项职权:负责公开招聘院长、副院长;听取和审议学院的工作报告和其他提案,包括学院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近远期规划;执行股东会决议;推荐决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审议董事提交的议案和其

他动议及附议;审议学院内部管理机构的设臵;审议学院的基本管理制度。

董事会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学院“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目标精准不偏,保证了学院的办学方向不会偏离企业的需求,为校企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亲企”理念:校企共赢的理念支撑

学院从建校之初就导入了新加坡公共管理领域的“亲商理念”,并将其明确为“亲企理念”。学院全面贯彻“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宗旨,全心全意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员工,承担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积极尝试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进而实现学院与企业共同成长。学院领导多年来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走访企业的制度,了解企业需求,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领导层解决好沟通问题的同时,学院各职能部门全力跟进,与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建立无间隙对接,努力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院管理团队定期走访企业、加入外企总经理俱乐部、参加美商协会和德国商会活动,频繁的企业走访、与企业人员的密切来往,不仅保证了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层面上的交流,还保证了全体教职工在价值、行为和情感上能从企业的角度进行思维,成为一个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学术人。

为了与企业对接,学院还设立了专门处理校企合作事务的部门——事业发展部,主要负责联络企业,搜集企业需求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到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成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桥梁和枢纽。学院依此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不断编织越来越大的校企合作网络。

全流程对接:校企融合的运营机制

校企合作的通畅运行,离不开必要的机制保障。其中,明确责任分工基础上的校企之间全流程对接尤为重要。

专业开发与产业需求对接。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较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平均每年调整2至3个专业,现有的43个专业全部面向苏州外资企业最紧缺的行业。

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在系部层面,各系都成立了以企业人事经理为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要求,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比例、顶岗实习安排等,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资源配臵与企业工作现场对接。专业教师主要面向企业一线招聘,75%的教师有5年以上产业经验;实践教学设备基本与企业同步,共建154间“教学工厂”;专业课程全部按照24人进行小班教学,帮助学生尽早适应未来职场上的组织规模;始终坚持全员5S考核和师生末位淘汰制度,有效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自主管理能力和进取意识。

教学实施与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对接。自2004年开始,学院通过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把客户需求列为关注焦点,把过程控制、持续改进作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实现学术标准与产业标准的融合。

科研课题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对接。职业院校的科研如果远离企业和市场,则无异于闭门造车,不仅出不了成果,也不会受到企业欢迎。学院在实施“访问工程师”计划的同时,立足产业和市场实际,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主动将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引进教学与科研,既服务和回报企业,又培养教师的研发能力,并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求知进步。

教学质量评估与客户满意度调查对接。学院坚持每年对教学、学生服务、后勤服务三大系统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每年对用人单位进行企业满意度调查,通

过内外两个客户满意度调查,及时改进服务工作,持续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机制为例,大体分为五大步骤:第一步,每年都要根据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市场调研,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制订专业开发计划和调整招生计划;第二步,根据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进行教学策划,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步,根据生产环境和职业素养要求完成教学资源配臵,确定“教学工厂”与“5S”考核的教学内容和方案;第四步,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并制订绩效考核标准;第五步,通过企业跟踪,定期组织客户满意度测评,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从而使人才培养流程得到持续改进。市场化的专业开发,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

产教研合作:校企融合的深交路径

校企双方需求一致,是建立良好校企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院校与企业只有建立起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合作关系,才能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其中,产教研合作堪称校企“深交”的重要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有了比较深远的认识,更愿意与职业院校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在他们眼里,校企合作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生意,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和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种长期的互利互惠协作。因此,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与盈亏,而会把眼前的付出当成一种长线增值的投资。这种策略就是产教研层面的合作,多年来学院正是一直致力于与合作企业共同探索产教研层面的深层次合作。

以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例,学院与该公司的携手始于2002年,校企之间的合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以感情为基础、以人才供给为特征的“订单教育”阶段;二是以服务为纽带、以互惠为特征的“培训外包”阶段;三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产教研合作”阶段。

三星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落户不久,因新品开发、生产线扩容需要,急需大量专业对口的员工,学院瞄准企业需求,积极实施订单教育。此后,随着企业新员工的不断增加,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任务越来越多,学院又与三星公司签订长期的培训合作协议。多年来,学院共为三星公司提供员工培训超过14万人时,学院同时成为三星公司的人才供给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出现“双向外包”的喜人局面。这一合作案例曾被三星公司全球总部评为“最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三星公司的中方总裁也因工作创新而受到总部特别嘉奖。

在后续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发现,“订单教育”因局限性较大,早已过时,而“培训外包”的技术含量又较低,很难缔结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于是,借助于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学院自2005年起与三星公司达成携手研发的战略合作协议。2005年,三星公司向学院赠送价值200万元的芯片封装设备和SMT生产线,学院则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配套投资60万元,装修了防静电车间、洁净室等生产性实训场所,从而建成国内高校第一个电子表面组装技术专业和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微电子技术实训基地,首开校企共建专业和共建专业实训基地之先河。

2010年2月,学院与三星公司再次举行设备捐赠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揭牌成立“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三星公司直接从生产线上将正在运行的价值380万元的设备捐赠到学院的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为专业技术项目研修提供载体,开始“设备换科研”的战略合作尝试。在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学院的微电子专业教师与三星公司的工程师共同进行设备改造研发,为企业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双方联合申报成立“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发中

心”,并通过教育部、财政部评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微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2012年9月,三星公司一次性向学院捐赠价值3000多万元的电子半导体设备,共同组建了三星公司在大中华区设立的首家工科类企业大学——“三星工科大学”,以产教研合作助力企业技术升级。

【专家观点】校企融合的终极保障

俞仲文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早成共识。这些年,各地各校在此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推进,取得不少可喜可贺的成绩,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对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却并不令人满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也相当大。虽然报纸上校企合作的新闻天天都有,杂志上校企合作的经验论文期期不缺,但真正称得上“融合”的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却并不多见。

要说校企合作,肯定没有一所学校甘于承认自己没经验没成绩,但要说校企融合,恐怕没有多少学校有底气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经。笔者走访过很多职业院校,大多数学校是形式大于内容、虎头大于蛇尾,甚至仅仅停留于签字、握手、照相、宣传等浮浅层面,而少有实质性跟进。原因何在?因为有些学校还没厘清真正的校企融合应该由谁来做、如何去做、具体做些什么。

研判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我们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推行校企合作,尤其是促进校企融合,必须有配套的制度跟进,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是推进校企融合的重要保障。

一是学院领导重视。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将学院领导定期走访企业作为制度进行固化,既充分体现了领导高度重视,也凸显了各负其责的制度设计。在中国的国情下,学院领导的真正重视,是校企合作从口号走向务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在校企合作中,领导“牵线”只是开了个好头,关键还要有人去积极落实。在很多学校,校企合作是招生就业部门在管,潜意识中,与企业合作就被看成是招生就业部门的事,而不是全校性的大事,在这样的组织框架下,校企合作的推进效果可想而知。在学校层面成立专职部门,统领全校校企合作,并当成“事业发展”来重视,着实难能可贵。

三是锁定实施路径。现实中,校企合作之难,并不在于企业不愿意合作,而更在于企业不知道如何与学校合作,缺乏共同感兴趣、也能实现共赢的路径。苏州工业园区职院的6个“对接”,在今天看来并不新奇,很多的期刊论文和政府文件中都有阐述,但作为一项持久的探索,其积累过程无疑凝聚着该院的创新智慧。一旦目标和路径锁定,校企合作自然就变成了流程化的跟进、制度化的实施,此为推进校企合作极为宝贵的软件资源。

四是应时拓展深度和广度。与时俱进,分阶段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校企合作初级阶段的特征一般是校企共办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中级阶段的特征是通过办学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改革来确保校企深度融合、产学合作办学;高级阶段的特征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提升职业院校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

【链接】六大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制度创新的鼓励。在股份制办学的框架下,学院积极创建现代高职院校的法人治理结构,采用企业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形成6种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①BOSCH模式——学徒制教育:即学院为企业提供定向班学员和企业订单培训;②CHARMILLES模式——使用权共享:即公司在学院展示新设备,借助学院的对外交流平台推广新产品,同时给予学院设备使用权;③PHILIPS模式——共建实验室:即企业与学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实验室,共同培养企业所需员工和进行研发活动,实验室既是学院学生的教学实训场所,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和科研的基地;④SAMSUNG模式——培训换设备:即企业向学院赠送设备,学院以培训服务回报企业;⑤依维特模式——引企业进校园:即学院根据核心专业设臵引相关企业进校园,完善校内实训体系的核心技术价值链;⑥脉特模式——产教研一体化:即企业与学院共建教学系部,教学部门与生产部门融为一体。

教学管理柔性化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第5篇

王寿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6 月 16 日 23 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才能有效协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根本上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得到成功发展,人才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中尤以本土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最为功不可没。1997年12月,为配合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亲自向中国政府提议,批准建立专门“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时任院长林靖东规划设计、一手创办,多方吸取了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经验。地处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示范区、被世界500强企业包围、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特殊的背景,使得苏州工业园区职院自建立之日起,就融入了国际元素、承载了校企合作基因。

董事会制度:校企共赢的体制保障

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社会进步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近年来,各地各职业院校虽然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但校企合作效果却并不理想,推行过程也并不顺利,普遍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致使校企合作徒有虚名、难以为继。

校企合作难于有效开展的深层次障碍在于制度缺失,因而必须从改革办学体制入手进行根本性突破。学院章程明确规定,“采取股份制办学,企业化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建校伊始,学院就积极倡导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成立了由企业、政府、高校等机构组成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严格按照“行业领军企业、著名品牌、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四大标准聘请董事,企业、高校和政府在董事会席位中分别占到67%、26%和7%。企业董事中,包括德国博世、芬兰诺基亚、荷兰飞利浦、韩国三星、美国AMD等在内的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80%,形成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董事会有效融合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等资源,从政策、经费、专业等方面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对学院的发展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主要行使7项职权:负责公开招聘院长、副院长;听取和审议学院的工作报告和其他提案,包括学院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近远期规划;执行股东会决议;推荐决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审议董事提交的议案和其

他动议及附议;审议学院内部管理机构的设臵;审议学院的基本管理制度。

董事会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学院“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目标精准不偏,保证了学院的办学方向不会偏离企业的需求,为校企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亲企”理念:校企共赢的理念支撑

学院从建校之初就导入了新加坡公共管理领域的“亲商理念”,并将其明确为“亲企理念”。学院全面贯彻“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宗旨,全心全意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员工,承担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积极尝试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进而实现学院与企业共同成长。学院领导多年来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走访企业的制度,了解企业需求,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领导层解决好沟通问题的同时,学院各职能部门全力跟进,与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建立无间隙对接,努力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院管理团队定期走访企业、加入外企总经理俱乐部、参加美商协会和德国商会活动,频繁的企业走访、与企业人员的密切来往,不仅保证了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层面上的交流,还保证了全体教职工在价值、行为和情感上能从企业的角度进行思维,成为一个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学术人。

为了与企业对接,学院还设立了专门处理校企合作事务的部门——事业发展部,主要负责联络企业,搜集企业需求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到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成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桥梁和枢纽。学院依此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不断编织越来越大的校企合作网络。

全流程对接:校企融合的运营机制

校企合作的通畅运行,离不开必要的机制保障。其中,明确责任分工基础上的校企之间全流程对接尤为重要。

专业开发与产业需求对接。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较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平均每年调整2至3个专业,现有的43个专业全部面向苏州外资企业最紧缺的行业。

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在系部层面,各系都成立了以企业人事经理为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要求,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比例、顶岗实习安排等,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资源配臵与企业工作现场对接。专业教师主要面向企业一线招聘,75%的教师有5年以上产业经验;实践教学设备基本与企业同步,共建154间“教学工厂”;专业课程全部按照24人进行小班教学,帮助学生尽早适应未来职场上的组织规模;始终坚持全员5S考核和师生末位淘汰制度,有效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自主管理能力和进取意识。

教学实施与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对接。自2004年开始,学院通过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把客户需求列为关注焦点,把过程控制、持续改进作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实现学术标准与产业标准的融合。

科研课题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对接。职业院校的科研如果远离企业和市场,则无异于闭门造车,不仅出不了成果,也不会受到企业欢迎。学院在实施“访问工程师”计划的同时,立足产业和市场实际,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主动将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引进教学与科研,既服务和回报企业,又培养教师的研发能力,并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求知进步。

教学质量评估与客户满意度调查对接。学院坚持每年对教学、学生服务、后勤服务三大系统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每年对用人单位进行企业满意度调查,通

过内外两个客户满意度调查,及时改进服务工作,持续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机制为例,大体分为五大步骤:第一步,每年都要根据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市场调研,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制订专业开发计划和调整招生计划;第二步,根据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进行教学策划,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步,根据生产环境和职业素养要求完成教学资源配臵,确定“教学工厂”与“5S”考核的教学内容和方案;第四步,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并制订绩效考核标准;第五步,通过企业跟踪,定期组织客户满意度测评,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从而使人才培养流程得到持续改进。市场化的专业开发,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

产教研合作:校企融合的深交路径

校企双方需求一致,是建立良好校企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院校与企业只有建立起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合作关系,才能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其中,产教研合作堪称校企“深交”的重要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有了比较深远的认识,更愿意与职业院校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在他们眼里,校企合作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生意,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和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种长期的互利互惠协作。因此,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与盈亏,而会把眼前的付出当成一种长线增值的投资。这种策略就是产教研层面的合作,多年来学院正是一直致力于与合作企业共同探索产教研层面的深层次合作。

以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例,学院与该公司的携手始于2002年,校企之间的合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以感情为基础、以人才供给为特征的“订单教育”阶段;二是以服务为纽带、以互惠为特征的“培训外包”阶段;三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产教研合作”阶段。

三星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落户不久,因新品开发、生产线扩容需要,急需大量专业对口的员工,学院瞄准企业需求,积极实施订单教育。此后,随着企业新员工的不断增加,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任务越来越多,学院又与三星公司签订长期的培训合作协议。多年来,学院共为三星公司提供员工培训超过14万人时,学院同时成为三星公司的人才供给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出现“双向外包”的喜人局面。这一合作案例曾被三星公司全球总部评为“最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三星公司的中方总裁也因工作创新而受到总部特别嘉奖。

在后续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发现,“订单教育”因局限性较大,早已过时,而“培训外包”的技术含量又较低,很难缔结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于是,借助于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学院自2005年起与三星公司达成携手研发的战略合作协议。2005年,三星公司向学院赠送价值200万元的芯片封装设备和SMT生产线,学院则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配套投资60万元,装修了防静电车间、洁净室等生产性实训场所,从而建成国内高校第一个电子表面组装技术专业和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微电子技术实训基地,首开校企共建专业和共建专业实训基地之先河。

2010年2月,学院与三星公司再次举行设备捐赠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揭牌成立“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三星公司直接从生产线上将正在运行的价值380万元的设备捐赠到学院的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为专业技术项目研修提供载体,开始“设备换科研”的战略合作尝试。在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学院的微电子专业教师与三星公司的工程师共同进行设备改造研发,为企业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双方联合申报成立“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发中

心”,并通过教育部、财政部评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微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2012年9月,三星公司一次性向学院捐赠价值3000多万元的电子半导体设备,共同组建了三星公司在大中华区设立的首家工科类企业大学——“三星工科大学”,以产教研合作助力企业技术升级。

【专家观点】校企融合的终极保障

俞仲文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早成共识。这些年,各地各校在此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推进,取得不少可喜可贺的成绩,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对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却并不令人满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也相当大。虽然报纸上校企合作的新闻天天都有,杂志上校企合作的经验论文期期不缺,但真正称得上“融合”的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却并不多见。

要说校企合作,肯定没有一所学校甘于承认自己没经验没成绩,但要说校企融合,恐怕没有多少学校有底气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经。笔者走访过很多职业院校,大多数学校是形式大于内容、虎头大于蛇尾,甚至仅仅停留于签字、握手、照相、宣传等浮浅层面,而少有实质性跟进。原因何在?因为有些学校还没厘清真正的校企融合应该由谁来做、如何去做、具体做些什么。

研判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我们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推行校企合作,尤其是促进校企融合,必须有配套的制度跟进,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是推进校企融合的重要保障。

一是学院领导重视。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将学院领导定期走访企业作为制度进行固化,既充分体现了领导高度重视,也凸显了各负其责的制度设计。在中国的国情下,学院领导的真正重视,是校企合作从口号走向务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在校企合作中,领导“牵线”只是开了个好头,关键还要有人去积极落实。在很多学校,校企合作是招生就业部门在管,潜意识中,与企业合作就被看成是招生就业部门的事,而不是全校性的大事,在这样的组织框架下,校企合作的推进效果可想而知。在学校层面成立专职部门,统领全校校企合作,并当成“事业发展”来重视,着实难能可贵。

三是锁定实施路径。现实中,校企合作之难,并不在于企业不愿意合作,而更在于企业不知道如何与学校合作,缺乏共同感兴趣、也能实现共赢的路径。苏州工业园区职院的6个“对接”,在今天看来并不新奇,很多的期刊论文和政府文件中都有阐述,但作为一项持久的探索,其积累过程无疑凝聚着该院的创新智慧。一旦目标和路径锁定,校企合作自然就变成了流程化的跟进、制度化的实施,此为推进校企合作极为宝贵的软件资源。

四是应时拓展深度和广度。与时俱进,分阶段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校企合作初级阶段的特征一般是校企共办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中级阶段的特征是通过办学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改革来确保校企深度融合、产学合作办学;高级阶段的特征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提升职业院校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

【链接】六大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制度创新的鼓励。在股份制办学的框架下,学院积极创建现代高职院校的法人治理结构,采用企业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形成6种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①BOSCH模式——学徒制教育:即学院为企业提供定向班学员和企业订单培训;②CHARMILLES模式——使用权共享:即公司在学院展示新设备,借助学院的对外交流平台推广新产品,同时给予学院设备使用权;③PHILIPS模式——共建实验室:即企业与学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实验室,共同培养企业所需员工和进行研发活动,实验室既是学院学生的教学实训场所,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和科研的基地;④SAMSUNG模式——培训换设备:即企业向学院赠送设备,学院以培训服务回报企业;⑤依维特模式——引企业进校园:即学院根据核心专业设臵引相关企业进校园,完善校内实训体系的核心技术价值链;⑥脉特模式——产教研一体化:即企业与学院共建教学系部,教学部门与生产部门融为一体。

教学管理柔性化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一篇:服装设计专业

热门文章

产教融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