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3

诚信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诚信道德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内容不系统、方法和途径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乏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包括领导机制、教学机制、实践机制、管理机制。建立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教育机制

一、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问题与意义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尤其是成功“入世”,标志着信用时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了,诚信道德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可另一方面,经济转轨过程中诚信滑坡现象俯拾即是。诚信缺失现象在我国社会的普遍存在,失信行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侵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正在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广大青年学生对诚信道德的信仰也或多或少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从整体上讲,目前高校学生诚信意识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滑坡的倾向严重。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失信问题在高职学生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是:考试一心作弊;恶意不交学费;恋爱不负责任;履历作假成风;网络责任缺失。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

1 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的诚信观念已经超过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进展,诚信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成立的时间都较短,“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段普遍不完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明显落后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直接表现为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没有形成一套诚信教育机制,根本满足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

2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系统。高职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应该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时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教育内容过于政治化、空洞化、抽象化。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也开展了一些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但一般重形式不重结果,对诚信教育的实践效果不重视,也没有追踪调查和考核评估,从而在实质上削弱了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3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过于单一。目前,教育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学校的诚信教育任务应该由从事德育教学的教师承担,其他任课教师及教学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不需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所以其他任课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只“教”不“育”。

4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高职诚信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殊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普遍存在不能与时俱进,而且针对性、实效性较弱的问题,根本原因是道德教育不能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规律以及诚信教育的特点、规律有效地结合起来。

作为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从事学校德育的工作者,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具有深远和重大的意义。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为高职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有利于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第三,诚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高职生诚信也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诚信高职生是建设诚信社会的生力军和重要的后备力量。培养诚信的高职生是每一所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高职生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深入探讨解决高职生诚信教育机制问题的可行之道,建设和谐校园,必将对整个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机制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是高职院校从诚信的视阈来考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其重点在于强调以学院的诚信教育作为教育机制的核心。并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内外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运行方式,彼此协调,以从整体上最终形成对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良好效应的一种机制。它是由能够有效促进高职大学生诚实守信品格和行为的一切合乎道德要求的教育内容、方法、方式、手段等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

1 领导机制——加强对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领导。高职院校诚信领导机制是指学院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需要建立校、系、班多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从校长到班级,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校、系、班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诚信教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诚信教育工作的实施。

(1)建立诚信领导机制,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既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学院德育教育系统工作的重点,更是学院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建立诚信教育的领导机制。只有建立诚信领导机制,才能突显学院的发展和搞好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所具有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学院领导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诚信领导机制是确保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建立一个有主要领导参加的诚信领导机构。

(2)重视师德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有教职工都应该秉承“以诚育人”的思想,率先垂范,做到诚信为人,诚信做事,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诚信为学生作出榜样,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以诚待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信教学就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高职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趋向诚信品质,自觉克服和改变不符合诚信要求的行为和习惯。在学生管理工作上,每个教职工要各负其责。与学生切身益相关的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评先评优等工作,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不弄虚作假。依规处理学生违纪事件,要根据校纪校规从严处理,决不敷衍了事或者包庇。

2 教学机制——寓教于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诚信。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建立本质联系的中介。诚信观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1)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大力培育大学生诚信品质。课堂教学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是

无可争议的。在思想理论课教学中,要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联系市场济对诚信的具体要求,把传授知识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诚信教育结合起来,逐步提高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诚信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强化高等学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突出诚信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诚信品质。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环境。加强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个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高校在坚持环境育人原则的同时,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育人,开展吸引力强、特色鲜明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打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要把诚信教育活动与校风校纪结合起来。对考风建立诚信考试承诺制,通过建立承诺制,使学生自觉做到自我约束,实现自我管理。要把诚信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以加强诚信教育。突出诚信教育的主旋律,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努力建设校园诚信文化以提高学生诚信品质。

3 实践机制——创设诚信教育实践,完善诚信教育措施。“道德者,行也,非言也”。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实践,在实践中发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性,从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现实特点出发,通过积极参与,不断认知、领悟诚信道德,辨别真假,识别善恶,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以诚待人,以信立身,在各种道德冲突面前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从基本诚信行为起步,讲究循序渐进,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中养成诚信习惯,使诚信意识上升为自觉行为,真正提升诚信实践能力。

(1)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施诚信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能否真正奏效,归根结底要通过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来产生作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认同、接受、积极参与才能产生效果。因此,诚信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把学生及其发展置于诚信教育的核心的、本体的地位,以促进学生的诚信道德的发展和完满为目的,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品德的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实际诚信道德状态出发,关注学生的自主意志和内在倾向,唤起他们的内在自觉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诚信道德品质的认识、判断和选择能力,使他们通过自主选择和体验积极地实践诚信道德生活。

(2)立足高职院校特点,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诚信道德教育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科研等环节都离不开社会实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诚信道德教育在体系、内容、方法上要符合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目标,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塑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4 管理机制——从学院人手,主动创设、培育诚信环境。学校管理是合理分配学校资源,使学校各环节按同一目标有效运行的管理活动。不同于一般管理活动的是,学校管理的效能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即一方面学校管理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组织;另一方面,学校管理涉及学校目标的设定、教育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学校文化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作为教育的要素都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发生影响。

(1)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内在机理。学校管理可以具体化为一系列常规工作,而这些常规工作实际上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校长的权威领导、学校文化、学校制度和学校人际关系。学校的管理教育功能也通过这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学校文化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的教育作用主要在于集体价值观的建立,从而推动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学校制度是支撑学校管理活动良性运行的基础。制度的制定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是制度的执行与调整。校长的权威领导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即决策的来源。校长的权威领导不仅可以和民主决策共存,而且通常是高水平民主决策的保证。两种管理力量只有较好地平衡,才能维系学校系统的良好运行。

(2)健全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社会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人”。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探索一套完整的校内诚信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必须将诚信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建立健全诚信教育的各项制度。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健全校内各种诚信制度。规范和完善高职大学生诚信制度,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诚信道德的价值观,特别是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定制度、奖助学金的评选制度、学生违纪的处罚制度等,必须体现诚信的基本要求。第二,建立高职大学生诚信度定期测评制度。在建立高职大学生诚信度测评制度时,要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因素,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项具体指标,把高职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项指标给出相对应的标准,以便参照测评。第三,建立高职大学生信用档案。在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制比较完善,每个公民都有专门的信用档案。公民在生活、学习及工作中不诚信的行为都将记录在案,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借鉴这种做法,成立由学生处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专门的诚信评估机构,建立高职大学生永久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是肯定成绩的过程,也是对不诚信行为考量的过程。高职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活动、学习、生活的行为记录。诚信档案将如实记载学生的在校行为表现,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数据、完整的事实和行为来证明大学生的诚信度。网络诚信管理专用系统是提供诚信查询的专用网络平台。将高职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制作成电子文档,保留并延至到社会诚信系统,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一体化。

总之,领导、教学、实践、管理等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诚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某种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论在个体身上还是在社会中,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诚信教育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在高职学院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与途径的操作上有所创新。

诚信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诚信教育

国家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大学生,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诚信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价值追求,凸显出了诚信的极端重要性。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接受时代诚信教育前端的知识分子,我们不但应该树立和形成自身诚信,也应成为诚信最有力的宣传者,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但是,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却让人无法乐观。

一、誠信缺失的现状

1.抄袭普遍,蒙混过关

大学学习需要自觉、自律,但很多学生却用大把时间玩游戏、聊天等,荒废学业。为应付了事,有部分大学生不惜弄虚作假,甚至连需要亲身体验的社会调查报告都在网上东摘西抄,蒙混过关。

2.弄虚作假,考试作弊

高校明令禁止考试作弊且考试时都制定严格的监考制度,但还有学生投机取巧。考试作弊是被“分数、名誉”扭曲了心的一种不诚信行为,导致的结果现在可能是不痛不痒,但归根到底是丢失了诚信的心。

3.求职履历,“掺水”成风

本科生普及率逐年增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华而不实的大学生开始想尽各种手段“打造自己”,不惜在求职履历上作文章,涂改成绩、虚构经历等,以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但因此丧失的诚信,绝不是一句“后悔”就能挽救得了的。

4.拖欠学费,违背约定

大学实行奖、贷、困、补、免等政策,但面对困难不一的学生,弄清实际困难情况很难,这就使有的学生利用关系开具家庭困难证明,并以此为由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但到期不还,恶意拖欠学费,而毕业后“人去楼空”。

二、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

当代大学生既接受着系统的道德教育,也面临着社会转型出现的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观念的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日渐抬头;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日渐模糊;不规范、不合法的事情时有发生。现代网络和传媒中的不良文化也在毒蚀大学生诚信意志,部分媒体为追求利益,扩大知名度,增加收视率,不顾诚信道德,内容媚俗化低俗化,让大学生深受毒害而不自知。

2.高校教育

部分高校诚信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缺少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甚至有些高校办学思想出现偏差,重教学轻德育。一方面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内容重复,简单地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重理论轻实际。另一方面诚信教育管理不严,部分高校管理教育中有弄虚作假的事,给学生做了不良示范。

3.家庭影响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学校,父母可说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数父母受传统教育影响,认为只要孩子成绩优、吃得饱、穿得好就行,却忽略了对孩子日常行为的教育。有的家长由于忙工作等事情而常失信于孩子,这也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4.个人原因

大学期间大学生心理方面不够成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自身抵制力和意志力差,缺乏对诚信危害的认识。当面对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诚信抉择时,在自律意识较差又缺乏他律的情况下,极易产生失信行为。如忘记了学生的责任,考试作弊甚至荒废学业。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

1.动员社会力量

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广泛持久宣传教育,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利用网络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系统,提供查询的网络平台。将大学生诚信档案和今后工作单位绑定,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诚信不仅关系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更影响自己未来成长和事业发展,用个人诚信档案倒逼大学生诚实守信,使诚信成为一种习惯。

2.加强高校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建立诚信的教育和考评制度,特别是在三好学生评定、奖学金评选、学生违纪惩罚等制度中都要体现诚信原则,让师生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要求教师不仅要言传,且更要注重身教。将诚信渗透到学科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3.重视家庭影响

父母和孩子是亲情、血缘的感情关系,这就决定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长久的老师。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就放手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完全依靠学校教育,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孩子会受父母为人处世的影响,家长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示范角色,所以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鼓励和监督孩子诚信做人。

4.坚定个人信念

诚信是立志的基础,无诚信则无以立志。诚信要从自身、从小事、从点滴做起,诚信待人、诚信学习、诚信考试,以诚信立身,勇于面对并克服存在的诚信问题就一定能求得真才实学,争做社会中最践行诚信的群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先锋带头作用。

今天,诚信已是社会对人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学生获得社会认可的核心要素。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使大学生内诚于心,外信于形。

参考文献

[1]张璇.从大学生考试作弊探究高校诚信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04).

[2]易红梅,陈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2).

[3]王云庆,王宁.近十年来大学生诚信档案研究评述及展望[J].北京档案,2016(2):17-20.

作者简介

闫超宇(1995—),男,河南新乡,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本科在读。

诚信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 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首次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 “诚”主要讲的是诚恳、诚实, 不弄虚作假;“信”是讲信用、信任, 不欺诈坑弱, 做到诚恳待人, 对他人讲信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和与人的交往中,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诚信”对于我们是一种呼唤、一种启迪, 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 不需要甜言蜜语的遮掩, 它是生命的原滋原味, 它是天地间的一种本真和自然。要想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那就必须讲“诚信”。

2“诚信”是一个人的最高智慧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提出: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 首先要学的不是技术, 而是要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2002年6月, 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时丁肇中先生很忙, 但他在百忙中还是抽出时间接受了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先生回答:“不知道, 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

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的选择在日后想起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真的不知道”。记者最终无可奈何地说:“我发现在我们的谈话过程中, 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实这是事实。不知道的, 你绝对不能说知道。”听了这个故事后, 我相信我们都会被丁肇中先生的“诚实守信”所打动。也许正因为他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注定了他事业上的成功, 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吧!“诚信”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新境界, 是一种顶点的智慧。所以, 若要想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那就首先从做一个“诚信”人做起吧!

3“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为使“诚信”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

为了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教师应学会善待学生过失。根据不同情况客观分析,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鼓励他们说真话。即使学生犯了错误, 只要说了真话, 就应肯定他的做人之道, 并引导他不断地完善自己。要与学生成为朋友, 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决不可用打骂、惩罚、斥责等消极方式对待学生。因为当他们感觉老师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而做出极端的反应时, 他们很有可能以谎言应付成人, 保护自己。所以每当学生犯错误时, 我们应向学生说明,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让他们懂得, 有了错误, 应诚恳地向老师讲明实情。一旦发现学生说谎, 不要训斥, 而是若无其事地在学生面前有意识表扬别的同学做错了事诚实讲出来就是好样的, 就能得到原谅, 以此诱导。一般情况下, 学生知道做错了事,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 往往都会主动地讲出来, 我们应在表扬他诚实的同时告诉他以后应该怎样做。

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做到“认知明理, 促其行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知是行为的先导, 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灌输, 告知他们应该具备诚实守信、善待他人等优秀品质, 并帮助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平时应时常鼓励学生说真话, 办实事, 守信用, 让学生把说真话、办实事、讲信用成为一种习惯, 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

让我们把“诚信”教育从小抓起, 相信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

摘要:“诚信”是一种美德, 是人类的最高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诚信”之人。随着时代的发展, “诚信”教育势在必行。作为教师, 应鼓励学生说真话, 办实事, 守信用。原“诚信”二字永驻我们心中。

诚信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司法诚信,是指司法机关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必须严格诚实地适用法律,忠于宪法和法律的司法行为准则。诚信是司法存在的道德基础和制度规范。司法诚信代表了国家司法机关在广大公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司法信用不足,也将使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恶化。

那么,司法诚信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在程序法领域是否有必要确立司法诚信原则?怎样构筑司法诚信以维护法律的威严?本文通过对司法诚信内涵的深刻全面分析,进而对司法诚信的重构提出客观可行的建议。

一、司法诚信内涵的扩展

从语词的解析上来讲,“司法诚信”包含“司法”和“诚信”两方面内容,而前者是对后者的限定,即司法活动过程中应树立诚信理念并坚持诚信原则。因此,对“司法”内涵的界定直接决定了“司法诚信”原则的适用范围。

(一)狭义上,“司法诚信”在民事实体法上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实体法中被称为“帝王条款”,其终极意义是因法律本身的局限性而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用以弥补法律的漏洞和限制私权的滥用。在司法领域中,诚信原则的确立实质上是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对法官的一种授权。即承认司法活动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当然,诚信原则在司法领域的确立,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期望法官们在司法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秉承对法律精神的深刻领悟,最大限度地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也就是说。“司法”狭义上主要是指法官行使审判权的过程,司法诚信则是法官在行使审判权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此从实体法的角度审视法官行使审判权则存在两种可能:第一,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官理所当然应该严格“以法律为准绳”;第二,在法律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个案实体公正,法官应基于法律原理和基本精神创造性地确定裁判依据,而这种创造性则受到诚信原则的约束,也就是坚持诚信原则自由裁量。从裁判依据角度来看,由于第一种情况下,既然已有明确的裁判依据,则法官应然地毫无商量地依法裁判。因而不涉及诚信原则的适用问题。所以,学者们在从狭义角度探讨“司法诚信”往往导向于对第二种情形的研究。这一点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审视都是勿庸置疑的。

(二)广义上“司法诚信”原则在程序法上的扩展

从程序法的角度来看,因程序法有其独立的价值,在通向实体公正的道路上,程序正义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而相比实体正义,程序正义受到侵害往往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司法”,不仅包括法官行使审判权的过程,而且应该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以及监狱等在内进行司法活动的全过程。因为,尤其刑事案件从侦查到执行结束,上述机关尤其是前三机关均参与其中,而且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程序。而程序是否合法不仅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害,而且决定着法律在当事人乃至社会民众心中的权威。因此,在程序法领域,无论从理念上还是司法实践中,在适用“司法诚信”原则时对“司法”的理解有必要做广义解释,而且无论法律是否有明文规定,“诚信”这一原则应当贯彻于整个程序的始末。

对“司法诚信”内涵的认识,不应局限于民事实体法领域,其确立于程序法而言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司法诚信”原则在程序法领域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一定层面可以看出程序法价值的错位或严重缺失。因此,“司法诚信”原则向程序法方向的扩展,以及适用范围的扩大,本质上是“司法诚信”面对司法现状的一次应然回归。

二、重构司法诚信的几点思考

一部纸上的法律要对某一对象产生法律效力,必然需要经过法律司法化这一中间环节。因此重构司法诚信,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司法诚信理念,当然也需要更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制度。

(一)司法诚信理念的正确归位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从法律层面上对基于公平、正义、效率、安全等价值形成的、维系社会秩序的规则的最终确认。面对违法犯罪行为,国家机关应采取制止或制裁措施对其予以否定性评价,从理论上恢复既定的社会秩序。国家对违法犯罪进行否定性评价以及制止或制裁的过程,即为广义上的“司法”。在对涉案当事人进行“司法”的过程中,任何侵害当事人权益的行为都是违背“司法”精神的。基于这一逻辑,司法活动必须在最大的善意和合理的程序中进行。只有这样,司法过程才是“诚信”的,司法结果才是可信的。由于“司法”活动不能白行完成,必须由司法人员予以实施,这就要求司法人员面对违法犯罪时应该本着最大善意的心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而不得采取任何情绪化行动,也不得采用非常手段侵犯涉案当事人的权利,更不得擅自剥夺其生命权利。因此,司法诚信的重构,要求司法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司法诚信理念,深刻领悟其行使司法职责的深层意蕴和最终效用。

(二)建立司法人员信用动态评估制度

重构司法诚信不仅需要理念上的正确归位,更需要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评估制度。对司法人员的评估,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应该让社会公众至少是当事人充分参与。尤其对当事人而言,司法全过程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其体会是最深切的,他们也有权利对司法人员的司法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评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歪曲事实等不正常状况应属个例。第二,对司法人员信用评价应该是动态的。通过动态评价建立起长效机制,并对一定时期内的评价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该司法人员的信用状况。第三,应建立起完整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该评价制度应由一系列必要内容构成,对这些内容进行分项设计,并分配不同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分析,分析结果应是比较客观公正的。第四,建立信用公示制度。信用公示,不仅是对评估过程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对司法人员司法行为的监督。通过建立司法人员信用动态评估制度,能够督促司法人员形成内心警示,并自觉地遵守司法诚信原则依法履行职责。

(三)健全司珐监督机制

与司法人员信用动态评估制度不同,司法监督机制重心在于外部监督。这是重构司法诚信的第三个层次。“躲猫猫”事件发生后。两会代表针对司法监督纷纷谏言献策,诸如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周光权在两会上提出“由检察机关参与日常对看守所的巡视”、“检察机关可独立与犯罪嫌疑人进行谈话”以及“看守所由第三方看管”等监管举措,还有监控设备损坏等一些细节问题的落实等等,这些对防范司法违法犯罪行为措施的积极探讨,反映了健全司法监督机制的拓展思维。另外,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不仅要肩负起实体法落实情况的监督职能。也要积极履行监督司法程序是否合法的职责,这一职责的行使,要求我们应从小处着眼进一步对相关机制的确立进行探索,为检察机关行使监督职权提供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司法诚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构司法诚信,首先应当将司法诚信原则引入程序法领域。并通过树立正确的理念、建立司法人员信用动态评估制度以及健全司法监督机制等措施,使司法活动在法律轨道上正当进行,以避免因司法权的行使而侵害社会民众的基本权利。

诚信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会计诚信是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会计活动有序进行的可靠保障,诚信是会计道德的重要内容。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

关键词:会计;诚信;分析

1 会计诚信的重要意义

诚信,就是以诚为本,以信为用。会计诚信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讲求信誉,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因此,会计人员必须重视会计诚信这一基本、重要的会计道德。

1.1 会计诚信是社会公德的组成部分

社会公德维系着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而会计诚信作为社会道德一部分,自然要受到社会公德的约束。

1.2 会计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客观需要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不做假账”。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基础,是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只有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运行的质量,揭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因此,如何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质量好坏的根本标准,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会计道德要求。

1.3 会计诚信是会计生存之本

会计道德的最高荣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理财,促进经济繁荣。对于会计行业而言,诚信是财富,它有助于会计业务的开拓以及会计市场的占有;会计是财源,它不仅可以使客户增多,扩大实力,并且可以使合作者增多,从而从合作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诚信是财力,是一种极大的无形资产,可以代表企业的形象。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会计道德秩序失衡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会计人员为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造成了会计服务市场的混乱、失衡,甚至道德上的无政府状态。

2.2 法制观念淡薄

部分企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素养水平不高,甚至有许多不懂会计法的人员充当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一些单位领导和财务主管受自身利益的驱使,不惜知法犯法,以权谋私,直接干预正常的财经秩序。

2.3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和有效传递。首先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进行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2.4 监督机制不健全

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是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但是,我国目前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财政、税收、审计、银行等监督部门配合不够严密。二是经济中介机构还没有走向规范化、法制化,乱执法现象严重。三是企业内部监督力度不够。

2.5 会计自身的局限性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一是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虚假提供了操作空间。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付、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二是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制造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的会计政策。三是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四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

2.6 虚假信息成本低

通过造假,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不法企业单位可以骗取投资者、债权人甚至国家相关机构的信任,从而获取投资、贷款、股票升值等利益。而这些造假,经济成本往往是很低的。

2.7 公司制度的缺陷

有的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二是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董事未能履行诚信义务、不勤勉尽责的现象时有发生;过分突出董事长的地位和作用,与董事会以集体身份起作用的特征相矛盾。

3 重树会计诚信的对策

3.1 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法规教育,加强会计道德建设提升会计诚信度,培养和塑造会计人员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把诚信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处来的人才员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绝不做假账”。

3.2 加快会计制度、准则的研究和制定

研究和制定完善的会计制度、准则,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

3.3 建立健全会计诚信评价体系

在会计行业中,要讲求会计职业道德,树立会计诚信之风。在企业中,不仅要有业务水平的考核,更要有会计诚信的考核,建立会计人员“个人信用体系”,使会计人员保持良好的诚信道德水平。

3.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3.5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必须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者,无论是谁,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

上一篇: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下一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