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

2023-04-19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1篇

1、 脑梗死后并出血

2、多发腔隙性梗死

3、消化道出血

4、高血压3级(极高危)

5、冠心病、心绞痛型、新功能不全 目前护理的主要问题

1、 急性意识障碍,与脑出血、脑水肿所致大脑功能受损有关 护理措施:(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4周,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 (2)保持环境的安静,安全

(3)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并详细记录

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长期进食减少有关 护理措施:(1)注意鼻饲饮食的营养,应予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保证机体的需要量。

(2)监测24h出入水量,定期检测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

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有关 护理措施:(1)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的被服,有条件者可使用气垫床

(2)每2h翻身一次,翻身时注意避免推拉拖等动作,骨隆突处垫软枕。

(3)病人衣物应宽松,为棉织品、勤更换。 (4)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5)每天早晚各检查1次,以确定有无肤色改变,以便早期处理

4、有误吸的危险,与鼻饲有关 护理措施:(1)每次鼻饲前摇高床头,确定胃管在胃内才可喂食。

(2)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为2~3小时,鼻饲前回抽,鼻饲时推注速度不宜太快。

5、有感染的危险,与长期卧床留置胃管有关 护理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口腔护理

(2)严密观察与感染有关的早期迹象

(3)按医嘱使用抗生素

6、焦虑,与知识缺乏有关 护理措施:(1)给病人做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让病人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及转归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脑梗死病人67例, 男性44例, 女性23例, 年龄29~87岁, 平均年龄67岁。20岁以上1例, 30岁以上1例, 40岁以上3例, 50岁以上9例, 60岁以上24例, 70岁以上14例80岁以上15例。入院时意识障碍5例, 一侧肢体偏瘫15例, 失语5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死灶, 合符脑梗死诊断标准。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从正常人突然丧失活动及语言能力, 以至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 在感情上难以承受, 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 喜怒无常, 甚至人格改变。主管护士要与病人及家属有效沟通, 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及有关康复治疗知识, 减轻患者精神压力, 安慰患者,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生活自理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

2.2 协助病人完成自理活动, 鼓励病人寻求帮助

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 以方便病人随时取用。呼叫器放到病人手边, 听到铃声立即予以答复。

2.3 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 供给足够水分

脑梗死急性期出现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症状, 则需要鼻饲饮食, 以保证足够的营养。鼻饲在一定阶段是保证治疗的必须手段直接关系到病人抢救成功的成败。

2.4 急性期去枕平卧, 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

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可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 逐渐增加活动量, 鼓励患者主动活动, 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失语症者尽早协助其进行语言训练。恢复期鼓励病人独立完成生活自理活动, 以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 以适应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需要, 提高生存质量。

2.5 偏瘫护理

脑梗死病人发生偏瘫, 部分神经营养障碍, 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一旦发生可能因感染发热而加重脑血管, 严重者还引发败血症致病人死亡。因此要保持床单整洁干燥, 口腔清洁, 定时翻身、拍背, 用温水将皮肤擦洗干净, 并按摩受压处, 并建立床头翻身卡, 2h1次, 班班交接。必要时使用气垫圈。由于护理得当, 本组67例无一例发生褥疮。

2.6 病情观察与护理

严密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加重、呼吸循环障碍等应立即通知医生。

2.7 安全护理

对于急性梗死引起意识障碍或偏瘫者应注意安全, 防止坠床或跌倒, 对燥动不安者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专人陪护, 床旁设护栏, 双手约束, 防止病人拨出各种管道, 翻身和下床是有人协助和扶持。由于采取了措施, 本组67例无一例坠床。

2.8 用药护理

护士应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使用血管扩张剂注意血压变化, 血压偏低时及时告知医生。用溶栓剂、抗凝剂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2.9 健康教育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刺激。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排便通畅。生活起居有规律, 避免过度劳累。坚持语言训练和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积极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病, 定期门诊复查。

总之, 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住院病员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康复指导, 还要在社会上利用广播、宣传栏张贴画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使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宜清淡低脂低盐,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适当锻炼身体, 保持愉快的情绪,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 使广大人民群众转变健康理念, 提高人类生存质量。

摘要:近年来, 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合理或者个人生活的环境因素使得脑血管首次发病者年龄逐渐年轻化。在我国, 每12秒钟就会有1位脑血管病新发病者, 每21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病。据专家介绍, 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和第二大致死疾病。根据卫生部的资料统计显示, 我国每年脑血管病新发病例有250万人, 而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人多达150多万, 其中脑梗死患者约占60%~80%。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506.

[4] 赵艳, 吴坤艳.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5, 4 (3) :9.

[5] 赵建华.35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护理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164) .

[6] 王晓玉, 张淑连.中风初起的家庭护理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7) :18.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  观察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  于2018年1月~2019年5月,选取昌乐县中医院老年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分组,单号40例为控制组,双号40例为试验组。控制组应用常规护理,基于此试验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个组别ADL、FMA等评分变化及总满意率。结果  两个组别护理后ADL、FMA等评分、总满意率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高于控制组(P<0.05),有统计学价值。结论  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显著,即可对患者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予以显著改善,患者普遍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老年性脑梗死;优质护理服务;生活能力;肢体功能

近几年,临床上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不断增多,且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又称之为老年性脑梗死。对于患者而言,其脑组织血供因各种因素影响受到阻碍,并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脑梗死症状[1]。在临床症状方面,脑梗死发病前期缺乏特异性,多存在浑身无力、头晕等,由于患者发病较为紧急,且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因而多数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加之患者发病后生活无法自理,所以其生理、心理上会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从而影响临床治疗和预后,所以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加以干预尤为关键[2]。本文于2018年1月~2019年5月,选取昌乐县中医院收治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分组,单号40例为控制组,双号40例为试验组,即分析了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8年1月~2019年5月,选取昌乐县中医院老年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分组,单号40例为控制组,双号40例为试验组。统计基础资料:试验组性别比例男/女为22/18;年龄值为60~78岁,平均(67.1±4.2)岁。控制组性别比例男/女为21/19;年龄值为60~79岁,平均(68.2±3.9)岁。各组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结果具有比较意义和价值(P>0.05)。本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均符合老年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60岁且≤80岁;患者意识清楚,且具有一定认知水平;均知晓本次试验,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条件:排除恶性肿瘤者;严重心肝肺肾等器质性病变者;精神疾病者;免疫系统疾病者;认知障碍者。

1.3  方法

控制組应用常规护理,即完善常规指标检查,监测病情变化,给予患者心理和情感支持等。

基于此试验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为:①环境护理:对于患者情况,老年人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需对病房内环境做好相应护理,保持其安静、整洁,保持室内光线充足,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保持温馨的病房氛围,注意与患者交流时轻言细语,及时消除患者不适感,保障其舒适性。②心理护理:即对患者内心感受予以积极询问,在其入院后介绍主治医生、住院环境、医院规章制度等,帮助其消除陌生感。及时掌握和了解患者的负性心理源头,及时的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治疗效果、疾病相关知识等内容,以有效消除患者各种负性心理,并提升治疗配合度,增强其治疗依从性,以保障有效康复。③饮食指导:即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和病情变化等,对其饮食方案予以合理制定,叮嘱患者多食富含粗纤维、低脂肪食物等,注意保持充足的营养,注意补充钙质和蛋白质,饮食需清单易消化,严格戒烟酒等。④康复护理:由于患者发病后肢体不变,且极易发生跌倒事件,所以活动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注意在病床四周设置围栏,地面保持干燥清洁,积极避免滑倒等。注意及时向患者讲解安全教育知识,以最大程度降低各种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另外待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则需及时鼓励患者积极开展功能锻炼,叮嘱患者定期更换体位,以防发生压疮或关节痉挛。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个组别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工具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4],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越好);肢体功能,采用FMA(工具为简式Fugl-Meyer量表[5],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越好)等评分变化及总满意率(对患者发放自制问卷调查,满分100分,不满意为<65分、满意为>90分、一般65~90分)。

1.5  统计学分析

汇总并分析观察主体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描述,行t检验。当P<0.05时,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个组别相关评分观察对比

两个组别护理后ADL、FMA等评分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高于控制组,有统计学价值(P<0.05)。在护理前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2.2  两个组别总满意率观察对比

两个组别总满意率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高于控制组,有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近几年老年慢性疾病发生率呈现为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较为常见的即为脑梗死。该病症高发人群为老年人,由于其具有较大危害性,且患者发病后多数存在认知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因而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患者而言,脑梗死一旦发生,则可引发心肌梗死等一系列并发症,从而增加患者及其家庭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6]。而在治疗该病症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其人性化特征较强,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在护理工作中婴此种模式,则可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可对患者实际需求予以尽可能的满足,并能在实际护理提升患者的整体疗效,从而促进其病情康复。对于患者而言,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可结合其自身特点以及病情变化开展相应护理工作,可制定合理的合理方案,并给予患者饮食、环境、心理、康复等各个方面护理,以促进其康复,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7]。本文的研究中,两个组别护理后ADL、FMA等评分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高于控制组(P<0.05),有统计学价值;但护理前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这表明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利于其病情康复。两个组别总满意率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高于控制组(P<0.05),有统计学价值。这表明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可见,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具有显著优势和价值。

综上所述,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显著,即可对患者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予以显著改善,患者普遍满意,值得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小梅.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5):2059-2060.

[2]孙晶.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老年性脑梗死护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3):169-170.

[3]朱翠凤.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5):167-168.

[4]李林艳,郜娜.优质护理服务运用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对其满意度影响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1(21):134,143.

[5]刘芳.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2):218-219.

[6]曾燕.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2):139-140.

[7]刘华,黄斌英,王艳婵,等.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6):28-29.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病例选择和排除标准确定的60例急性脑梗死并吞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36例, 女24例;年龄介于40~80岁之间, 平均年龄 (55±21.5) 岁。病例选择标准为: (1) 病程3 h~14 d; (2) 临床诊断并经CT、MRI确诊脑梗死; (3) 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楚; (4) 具有吞咽困难的主症。排除标准为: (1) 其他原因所致吞咽障碍; (2) 意识不清者; (3) 高热或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1.2 吞咽功能评估标准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分级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患者自行喝下30 m L温开水, 按耗时及呛咳程度分为5级: (1) 5 s内将30 m L温水顺利一次咽下, 判定为Ⅰ级; (2) 5 s以上分2次不呛地将30 m L温水咽下, 判定为为Ⅱ级; (3) 5以上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 判定为为Ⅲ级; (4) 5 s以上且伴有呛咳, 判定为Ⅳ级; (5) 屡屡呛咳, 10 s内全量咽下困难, 判定为Ⅴ级[2]。

1.3 护理干预

1.3.1 心理护理

脑梗死并吞咽障碍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表达力差等, 患者最基本生理需求受到影响, 易出现烦躁、情绪抑郁甚至拒食, 因此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预后尤为重要。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护患关系, 适时的建康教育和舒适的住院环境可以使患者增强自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患者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及预防误吸的方法, 并指导其选餐、进食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

1.3.2 早期康复训练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针对性进行吞咽功能训练[3]。训练方法: (1) 微笑或皱眉的面部运动, 鼓腮后吐气、吹气球、吹蜡烛等。 (2) 张口伸舌, 舌体左右摆动, 用舌尖舔舐上下唇。 (3) 吸吮、咀嚼、左右点头动作。该训练循环反复, 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1.3.3针刺治疗

祖国医学针灸疗法可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等, 增加神经递质释放, 促进肌肉的灵活协调性。穴位选取舌三针、地仓、颊车、下关、人迎、风池、天突等。

1.3.4 饮食护理

选餐:选择流食、半流食。先进糜烂食物, 吞咽功能改善后改为碎状食物, 最后改为普通食物。食物要密度均匀、无刺激、温度适宜。为患者创设舒适安静的环境, 使患者易于专心进食。进食前应休息, 坐位或半坐位, 在患侧喂食。放在健侧舌后部或颊部。入口量3~4 m L/次, 等第一口完全咽下后再喂第二口。进食后保持坐立位30~60 min。口腔护理2~3次/d。

1.3.5 康复护理

基础训练:为增加协调功能, 应训练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训练时, 口腔清洁后, 用蜂蜜对口腔粘膜和舌进行按摩。 (1) 发音康复运动。以晨间护理和下午基础护理后进行为宜。发音康复训练应从单音单字“你、我、他”开始, 每字每次两遍;之后对患者喜爱的简单歌曲进行训练, 鼓励其自然大方地歌唱, 声音要尽量大, 要求发声发音必须准确, 肌群运动与力量应协调一致。通过这样的张闭口和声门开闭活动, 有利于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的及早恢复。 (2) 舌肌咀嚼肌康复运动:在吞咽反射未出现前, 先按摩舌肌和咀嚼肌, 再嘱其张口, 尽力将舌向外伸出, 按照“下唇-左右口角-上唇-硬腭”的顺序做舔的动作, 之后缩回, 闭口做10次左右上下牙齿互叩和咀嚼动作。如舌运动不能自行完成, 护士将舌用纱布轻轻把持的状态下做上下左右运动, 之后还纳, 用手将下颌轻托闭口。三餐前做10次磨牙咬动, 时间为5 min。 (3) 颊肌喉部内收肌康复运动:口轻张后闭上, 使气体充满双颊部并将肋鼓起, 轻轻随呼气吐出;或洗净手后, 5遍/次以吮手指运动达到颊部轮匝肌肉收缩目的, 2次/d。 (4) 吞咽康复运动:为达到强化和促进吞咽反射和吞咽力度之目的, 冷刺激咽部, 用蘸少许水的冰冻棉签将腭、舌根和咽后壁轻轻刺激, 然后指导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寒冷刺激, 频次为3次/d。上述基础康复训练完成后, 进行进食训练。

进食训练:首先为患者进行常规口腔护理, 之后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进食体位、食物形态和入口量, 以保证期保持合理营养。 (1) 体位:随着个体病情的不同, 体位因人而异, 并及时予以调整。躯干仰卧位适用于卧床者:前屈头部, 以枕垫起偏瘫侧肩部, 护士在健侧站立, 保证不从口中漏出食物, 保证食物正常摄取。坐直头稍前屈位适用于尚能下床者:为保证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 身体可向健侧30°倾斜;如头部能向瘫痪侧80°转动, 咽部健侧扩大, 不仅能防止误咽且食物能顺利进入。 (2) 食物形态: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食物形态。易于吞咽的流质食物适用于昏睡、嗜睡吞咽能力中度以下者, 主食中配以鲜牛奶、果汁和蔬菜汁等, 随着吞咽功能和体能的逐渐恢复, 可给予通过咽喉及食道时易变形的冻状、粥状的密度均匀、粘而不松散的利于食用及消化的食物, 要做到颜色鲜、味道美、香味浓, 以刺激食欲。 (3) 入口量:先以3~4 m L开始, 之后根据情况可酌加至1汤匙。为使食物全部咽下, 告知患者进食后应反复吞咽数次;为防止液体误入气管, 诱发刺激吞咽反射和将咽部残留食物去除, 不可用吸管, 可饮1口适量水。 (4) 每餐食物分配和食用方法:根据患者护理营养评估情况, 合理分配食物, 基本原则为“早餐好, 中餐饱, 晚餐少”。要适当刺激昏睡和嗜睡者, 使之在清醒状态下进食。护士要了解和掌握精神症状患者的平日进食量, 运用技巧和服务艺术, 使之摄入正常量食物。对于不张嘴进食者, 将水用匙从牙缝中倒入, 嘴刺激张开后, 要不间断地给予食物, 但要掌握好速率。对于不能向咽部推动食物的舌肌运动麻痹搅拌失灵者, 在舌根部放置食物, 之后舌部用匙轻压一下, 刺激吞咽反射产生后, 食物自然可以咽下。对于面瘫者, 应让患者健侧手持匙, 把食团放在口腔健侧, 此时护士或患者应将下颌用手托起, 合拢口唇, 舌稍缩回附着上腭以完成咽下运动, 达到避免食物潴留在患侧颊部或从患侧口角掉出之目的。进食时, 指导患者将气吸足, 吞咽前及其过程中药憋住气, 声带闭合封闭喉间后再吞咽, 为排出肺内气体和残留在咽后部的食物残渣之目的, 之后要咳嗽一下, 防止误咽的发生。对不能维持由口摄入足够的水和热量的咽部运动障碍者, 可采用鼻饲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60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结果Ⅰ级0例, Ⅱ级0例, Ⅲ级6例 (10.0%) , Ⅳ级36例 (60.0%) , Ⅴ级18例 (30.0%) ;施予综合护理干预后, Ⅰ级34例 (56.7%) , Ⅱ级20例 (33.3) , Ⅲ级6例 (10.0%) 。综合干预前后评分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μc=9.64, P<0.01) 。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积极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该文的观察结果表明, 上述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前后, 吞咽功能评分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 关键在于使患者摆正心态, 早期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 辅以其他基础护理和对症护理措施。可见, 临床护理得当不仅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还可避免因窒息所造成死亡的发生。

综上所述,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护士应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分级对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护理评估, 有针对性地早期给予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 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 减少误吸, 通过合理营养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尽可能地恢复吞咽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4,5,6]。文中所述护理措施, 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应注意个体差异。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后出现吞咽障碍的患者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分级评估吞咽功能, 早期给予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并联合针刺治疗。结果 60例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结果Ⅲ级6例, Ⅳ级36例, Ⅴ级18例;施予综合护理干预后, Ⅰ级34例, Ⅱ级16例, Ⅲ级10例;综合干预前后评分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μc=9.64, P<0.01) 。结论 早期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 减少误吸, 利于吞咽功能恢复。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障碍,护理干预,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婧, 王拥军.关注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管理[J].中国卒中杂志, 2007, 2 (3) :196.

[2] 龚献莲, 华锋凯, 李凤玉.梯评估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1, 18 (3B) :31-32.

[3] Gallas S, Marie JP, Leroi AM.Sensory transcu taneou select ricals timulati on improves posts troke disphagic patients[J].Springer Scienc, 2009, 10:332-337.

[4] 朱幼玲, 黄治飞, 蔡伟, 等.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11, 32 (4) :417-419.

[5] 彭晓艳.脑梗死吞咽障碍病人的系统性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 2009, 7 (35中旬版) 3215-3216.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0例, 男31例, 女19例, 年龄54~71岁, 平均年龄64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CT确诊。发病时间在6h以内, 符合2004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止指南》[1]溶栓指征, 无溶栓禁忌证。

1.2 溶栓方法

溶栓治疗之前先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 并给予维生素E口服, 预防溶栓之后的再灌注性损伤出现, 并减轻自由基所造成的脑组织损害。给予尿激酶100~150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溶栓, 30min输注完毕。

1.3 护理措施

1.3.1 溶栓前护理

(1) 患者入院后立刻进行病情评估, 掌握患者发病时间、年龄及肌力3个方面的情况[2], 在三方面均符合溶栓指征后, 即通知医生启动溶栓流程。 (2)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抽血检验。在患者双上肢各留置一条静脉通道, 一条供静脉输液用, 另一条供抽血用。在检验结果出来以前完成CT检查, 并准备溶栓所需药物及器材, 排查禁忌证。 (3) 注意做好心理护理, 将患者的病情、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危险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清楚, 取得患者和其家属的信任, 鼓励患者, 消除突发情况下产生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签署同意书后开始溶栓治疗[3]。

1.3.2 溶栓中的护理

溶栓过程中应记录病人神志、体温、血压、肌力等生命体征。尿激酶静滴时应有护士在患者床边观察。 (1) 观察用药反应及输注速度, 发现过敏则立即停止用药, 对前1h用药把握应准确。 (2) 仔细观察用药中的出血征象, 如皮下出血、便血、牙龈出血、泌尿系统出血等并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3) 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及生命体征监测。每15分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4], 包括意识、肌力、感觉等的变化, 同时严密观测患者生命征。 (4) 患者情绪变化。发现病人焦虑抑郁等情绪出现给予安慰和开导, 及时把一些好转的信息反馈给患者和家属, 以增强其信心。

1.3.3 溶栓后护理

溶栓后24h内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每30分钟记录1次血压的变化和进行一次神经功能评估。密切观察患者各系统的出血征象。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5]: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两慢一高”-脉搏缓慢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应立即通知医生, 采取快速处理措施, 治疗后及时复查凝血功能改变。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 因患者病情发生较急, 突然出现部分功能的丧失, 心理压力较大, 应多与患者沟通, 平复病人焦虑的情绪, 给予鼓励支持, 使病人积极配合后续治疗。对于患者早期的锻炼康复给予指导, 促进肌力的康复, 降低致残率,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照顾的技巧, 做好2级预防。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h后的神经功能评分 (NIHSS) 、凝血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NIHSS评分及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十分敏感, 阻断血流30s脑代谢即发生改变, 脑动脉闭塞致供血区缺血超过5min即出现脑梗死。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 中心坏死区内脑细胞死亡, 而缺血半暗带内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 如果血流迅速恢复, 损伤具有可逆性。因此, 保护这些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但脑血流再通存在灌注时间窗问题, 如果再通超过灌注时间窗时限, 则脑损伤继续加剧, 即再灌注损伤。目前, 普遍将脑缺血超早期治疗时间窗定为发病后6h以内[6]。采用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效果显著, 可明显减少脑栓塞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进行溶栓治疗前, 护理人员应做好充分的病情评估, 排除手术史、出血危象, 防止溶栓治疗后出血的危险, 在溶栓治疗开始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及一些有着较强隐匿性的出血表现比如女性的生殖系统出血及衣物遮盖处的皮下出血情况等[7]。此外, 由于脑栓死发病较急, 患者的心理常会出现许多消极以及焦虑的情绪, 因此护理中应该格外注意心理的护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配合, 更能发挥较好的远期恢复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 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通过针对性强且全面的护理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NIHSS评分及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通过针对性强且全面的护理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超早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1~52.

[2] Karen Innes.Thrombolysis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core nurs-ing requirements[J].British Journai of Nursing, 2003, 12 (7) :416~423.

[3] 罗红艳.李书.超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J].中国媒体工业医学杂志, 2007, 10 (7) :848~851.

[4] 陈立, 李玉梅, 常以芳.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4) :18~19.

[5] 孙晓霞.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4) :209~210.

[6]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急性脑梗死6h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2, 35 (4) :210~213.

上一篇:护理质控会议护士长总结下一篇:护理不良事件护士长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