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糖尿病性脑梗塞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病因及预后

2022-09-12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因此引发的脑梗塞患者也越来越多,糖尿病已经成为脑梗塞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糖尿病性脑梗塞(DCI)属于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情严重,发病率高[1,2]。 与非糖尿病脑梗塞患者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临床症状更为严重, 同时二者的治疗和预后情况也有所不同。 在该文中主要通过对该院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和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二者的病因与预后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2005 年1 月—2015年1 月确诊为糖尿病性脑梗塞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50 例,其中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20例, 年龄分布在45~80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6.5±3.5岁。 糖尿病病程为5~15 年,平均病程为6.9±3.5 年。 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 选择该院通期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50 例,其中男性患和29 例,女性患者21 例,年龄分布在45~78 岁,平均年龄为65.5±3.8 岁。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病因分析

收集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 建立相关因素档案,记录病史资料完整数据。 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资料:年龄、高血压病史、肾功能衰竭、心肌梗塞、心律失常、血脂异常、感染情况等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病例数,做单因素分析;并且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治疗方法

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 采用抗凝药物、 他啶类药物、抗血小板凝聚药物进行治疗,严重者采用甘露醇进行治疗,避免脑水肿的发生。 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基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的治疗方法, 对患者进行降糖治疗,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 同时给予营养神经细胞治疗等,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水平6 mmol/L。 两组患者治疗疗程为1 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第二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相关的判断标准[3]。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偏瘫肢体恢复肌力,功能级别达到IV以上;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偏瘫肢体肌力明显恢复,功能级别达到II级以上;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偏瘫肢体恢复肌力,功能级别达到I级以上;无效: 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 偏瘫肢体没有恢复肌力。 治疗有效率=痊愈+显效;致残率=好转+无效。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 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 χ2检验,采用(±s)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n表示病例数,P<0.05 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和致残率对比分析

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0%, 致残率为10%;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50%,致残率为50%。 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低,致残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病因分析

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 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感染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发病原因包括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感染。

2.3 临床症状对比分析

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 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偏瘫、双瘫、意识障碍、失语、球麻痹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相关报道[4],糖尿病脑梗塞( DCI )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明显更高。 糖尿病是导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因素,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壁纤维化,基底膜局灶性粗糙增厚,在中小动脉、微动脉中为其特征性改变。 在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聚积性增高,使发生于血管中的逆转现象更加突出[5,6]。 同时,血流缓慢也加强了自身对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促进作用,致微血栓形成而造成腔梗。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从而易导致梗塞的发生。 根据表1 可见,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 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低,致残率更高(P<0.05)。 由此可见,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治疗情况远不如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 糖尿病患者难以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的控制, 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低,但是低密度蛋白水平较高, 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脑血管梗塞。 同时,经过该文研究发现(见表3),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比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具有更加严重的病情, 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明显更高,肢体瘫痪、失语、意识障碍的概率显著增高, 同时糖尿病性患者发病的预后情况比较差。 主要体现在高血压和肢体偏瘫的临床症状方面。 根据表2 分析,糖尿病性脑梗塞发病原因主要包括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感染。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中,有效控制血糖是重点所在, 尤其是餐后血糖务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利于减少糖尿病性脑梗塞的发生,促进预后情况的改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地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减少血液粘稠度,改善高血脂症,避免感染的发生,保护肾功能,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脑梗塞,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对该院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和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二者的病因与预后特点。方法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确诊为糖尿病性脑梗塞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同期收治的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50例,比较两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病例数。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采用抗凝药物、他啶类药物、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甘露醇进行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基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降糖治疗。结果 1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0%,致残率为10%;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50%,致残率为50%。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低,致残率明显更高,P<0.05。2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感染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偏瘫、双瘫、意识障碍、失语、球麻痹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中,有效控制血糖是重点所在,尤其是餐后血糖务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利于减少糖尿病性脑梗塞的发生,促进预后情况的改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地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减少血液粘稠度,改善高血脂症,避免感染的发生,保护肾功能,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脑梗塞,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梗塞,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病因及预后

参考文献

[1] 许其兵,谢海洋.2型糖尿病对脑梗塞发病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2,25(4):615-616.

[2] 王龙安.糖尿病并脑梗塞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2,2(3):179-180.

[3] 许继平,郭沂涟,尚伟,等.老年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的临床比较研究[J].现代康复,2000,4(1):94-95.

[4] 李慧明.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对比[J].中外医疗,2012,31(34):68-69.

[5] 胡甜甜,周爽.针灸治疗糖尿病脑梗塞近10年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3):16-17.

[6] 李珊珊.糖尿病合并脑梗塞4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9):1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2种不同侧卧位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下一篇:在渝台资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