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范文

2023-09-18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入选的98 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于2013 年2 月—2014 年2 月收治在该院, 均符合 《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 (草案) 》[3]中的诊断标准。在患者知情同意, 并签署相关医治确认书的条件下, 以所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 观察组49 例中, 最小年龄者23 岁、最大年龄者47 岁, 年龄均值 (32.8±2.3) 岁;32 例为初产妇、17 例为经产妇; 孕周为24 周到28周, 平均孕周为 (26.9±2.1) 周。 对照组49 例中, 最小年龄者22 岁、最大年龄者48 岁, 年龄均值 (32.9±2.4) 岁;31 例为初产妇、18 例为经产妇;孕周为25 周到28 周, 平均孕周为 (27.1±2.3) 周。 结合上述基本资料可知,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于患者空腹状态采集静脉血, 进而对其血糖值进行检验。指导孕妇口服75 克服葡萄糖+250m L的温水, 口服后1 h、2 h分别对静脉血样本进行采集, 进而做好两个时间段的血糖值检验工作、。 基于孕24 周和孕28 周对妊娠期糖尿病进行筛查: (1) 空腹血糖超过6.1 mmol/L; (2) 1 h检验血糖值大于10 mmol/L, 2h检验血糖值大于8.5 mmol/L。 上述两项判定标准中, 其中1 项成立, 则可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4]。

1.2.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 治疗前需做好患者FPG、2h PG以及Hb A1c水平的监测工作。 进而针对患者采取饮食控制措施, 在药物方面主要给予胰岛素注射液 (国药准字H11020336) , 将每次的剂量控制在0.5U/kg到1.0U/kg, 于餐前30 min行皮下注射。 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疗法进行治疗, 即采取“饮食+药物+运动”的综合疗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 饮食疗法。 对于糖尿病患者, 需对日常饮食进行合理控制。 使母婴双方的具体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合理摄入钙的含量, 同时多进食低脂类与低糖类食物, 以此让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维持, 控制使体重得到有效控制。 一般情况下, 需合理分配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含量比例, 维持在5:3:2 最为合适[5,6]。 与此同时, 以清淡类食物为主, 对植物油以及动物脂肪的用量进行合理控制, 对于铁剂以及维生素的含量需适量控制。 对于盐摄入量也需合理控制, 确保食物的多样化, 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患者每天进食需由专业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进而由护理人员进行发放, 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2) 药物疗法。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可采取胰岛素进行治疗, 其给药方式及剂量控制同对照组。 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 采取的皮下注射给药方式, 对于口服方式需避免, 以此使对胎儿的影响得到有效降低。 对于胰岛素的剂量需以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严格控制, 以此使患者血糖水平能够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3) 运动疗法。 除了采取饮食疗法与药物疗法能够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之外, 运动疗法也是控制血糖的一种可行方法。 因此, 需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 以患者具体病情为依据, 制定合理、科学的运动方案, 使患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有效改善, 同时提升葡萄糖吸收率, 最终使血糖水平能够控制在正常水平内。 例如, 在餐后0.5 h进行散步, 此过程避免剧烈运动, 便能够起到一定运动治疗的作用。

1.3 判定标准

涉及的评估指标包括:血糖指标、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其中, 血糖指标共有三项, 即为: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h PG) 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7,8]。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s) 视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 治疗前FPG为 (7.4±1.9) mmol/L、2h PG为 (14.2±1.8) mmol/L、Hb A1c为 (9.2±1.3) %;治疗后FPG为 (5.2±1.7) mmol/L、2h PG为 (7.2±1.3) mmol/L、Hb A1c为 (7.1±1.2) %。

观察组患者, 治疗前FPG为 (7.3±1.8) mmol/L、2h PG为 (14.3±1.9) mmol/L、Hb A1c为 (9.3±1.4) %;治疗后FPG为 (6.5±1.6) mmol/L、2h PG为 (10.3±1.2) mmol/L、Hb A1c为 (8.2±1.1) %。

治疗前,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h PG) 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三项血糖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 ;经积极治疗后, 两组上述三项血糖指标水平均得到有效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早产、 剖宫产以及产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羊水过多、 妊高症以及产后出血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均为单胎妊娠, 观察组新生儿在重度窒息、低血糖、宫内窘迫以及巨大儿四项并发症上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两组在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产科疾病, 该类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多饮、多尿以及多食等, 部分孕妇体重可能超过90 公斤。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 有多种诊断方法: (1) 尿糖测定:对于尿糖阳性者, 需对妊娠期生理性糖尿加以考虑, 并需在此基础上做好空腹血糖检查以及糖筛查试验[9]。 (2) 空腹血糖检测:≥2 次空腹血糖不低于5.8 mmol/L者, 便可以确诊为糖尿病患者。 (3) 糖筛查试验:在国内, 大部分学者表明基于妊娠24~28 周完成GDM筛查更为有效, 需将50 g的葡萄糖粉添加至200 m L的水当中, 于5min以内服完, 将其后1 h血糖值不低于7.8mmol/L视为糖筛查阳性, 此时需对患者空腹血糖值进行检查。 若患者空腹血糖异常, 则可诊断为糖尿病;若患者空腹血糖正常, 则需进行采取葡萄糖耐量试验[10]。

临床研究[11]表明: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 在得不到及时诊断及治疗的情况下, 会对患者妊娠结局造成极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易使新生儿引发各类并发症, 如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低血糖、重度窒息、宫内窘迫以及巨大儿等。 因此, 采取有效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以往临床有采取常规治疗的病例, 即合理控制患者饮食, 并采取适量的胰岛素起到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 但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 该次重点提到综合疗法, 即“饮食+药物+运动”的综合疗法。 其中, 合理饮食能够保证患者机体营养, 进而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在药物疗法方面, 主要采取胰岛素注射液, 在合理使用能够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 适当的运动锻炼, 能够使患者免疫力增强, 在各项机体激活的条件下, 也能够起到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 有学者[12]经研究表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疗法效果显著, 可使血糖水平快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进而改善患者妊娠结局, 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

该次研究对照组49 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49 例采取综合疗法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1) 治疗前,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h PG) 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三项血糖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 ;经积极治疗后, 两组上述三项血糖指标水平均得到有效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2) 观察组早产、剖宫产以及产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 观察组新生儿在重度窒息、低血糖、宫内窘迫以及巨大儿四项并发症上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两组在高胆红素血症、 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可知: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 采取“饮食+药物+运动”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使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进而改善妊娠结局、控制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以此使母婴双方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综合疗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采纳。

摘要:目的 分析评估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9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 经临床诊断确诊后, 以所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49例采取综合疗法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患者并发症以及新生儿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评估。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 h PG) 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三项血糖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 ;经积极治疗后, 两组上述三项血糖指标水平均得到有效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早产、剖宫产以及产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儿在重度窒息、低血糖、宫内窘迫以及巨大儿四项并发症上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两组在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 采取“饮食+药物+运动”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使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进而改善妊娠结局、控制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以此使母婴双方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综合疗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采纳。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综合疗法,血糖水平

参考文献

[1] 蒋红梅.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7 (6) :106-107.

[2] 赵海琴.妊娠合并糖尿病76例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9) :3872-3873.

[3] 殷翠青.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1) :82-83.

[4] 葛庆艳.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产妇以及胎儿健康临床治疗研究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 (9) :160.

[5] 许钊.护理干预影响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0) :1546-1547.

[6] 王凤兰.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4 (7) :51.

[7] 敖文.赖脯胰岛素应用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5) :29-30.

[8] 邓有能.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糖尿病肝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2 (34) :90-91.

[9] 吴玲玲, 薛莉.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产妇以及胎儿健康临床治疗研究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7 (34) :133-134.

[10] 安静娜.糖尿病合并妊娠致胎儿窘迫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9) :856-858.

[11] 刘剑波.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效果的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1) :95-96.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40例1型糖尿病,60例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组中,18例女,22例男,年龄为34~58岁,平均为(45.44±9.33)岁;2型糖尿病组中,25例女,35例男,年龄为33~60岁,平均为(44.75±10.22)岁。将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妊娠糖尿病以及继发性糖尿病患者排除。并选取同期50例健康对照组,其中22例女,28例男,年龄为29~59岁,平均为(43.45±10.09)岁。对比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3 m L静脉血,血液凝固以后,3500 r/min转速,5 min离心,血清分离,储存于-20℃。应用免疫印迹试剂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操作严格遵守试剂盒相关说明

1.2.2 阳性判断标准

ICA阳性:40×103、64×103、120×103其中任一区带为阳性,或者是同时阳性;IAA阳性:5.8×103阳性;GADA阳性:65×103阳性。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3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对比

1型糖尿病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高于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GADA、IAA、ICA联合检测对1型糖尿病诊断敏感性

ICA/IAA、GADA/ICA、GADA/IAA、ICA/IAA/GADA 4种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50%、70.00%、67.50%、72.50%,明显高于单一抗体检测。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对胰岛β细胞进行错误供给,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或者是减少,引起糖代谢紊乱及血糖升高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显示,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其前驱期、发病期血清能检出破坏胰岛组织细胞抗体,包含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以及羧肽酶自身抗体(CPH)等[3,4] 。目前,在1型糖尿病中,常用自身免疫血清学标志物包含GADA、IAA、ICA。胰岛细胞抗体早期用于1型糖尿病免疫球蛋白预测,具有较高阳性率,随着患者病程延长,阳性率随之下降;胰岛细胞抗体在年轻患者中诊断价值较高,随病情进展阳性率下降快。胰岛素自身抗体属于混合抗体,能结合胰岛细胞内多种抗原,能敏感的反应胰岛细胞自身免疫;胰岛素自身抗体对于新发儿童1型糖尿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检测阳性率高,但对于成年患者检测阳性率低;单纯检测胰岛素自身抗体,仅能提示可能有糖尿病倾向,无法作为诊断1型糖尿病的指标。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属于合成γ氨基丁酸限速酶,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其水平有明显升高症状,同患者胰岛β细胞损伤程度有较高相关性,且持续时间较长,具有较高诊断阳性率,正常者、2型糖尿病阳性率低。该组研究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高于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1型糖尿病患者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出现水平、时间存在差异,单一抗体检测,阳性率较低。ICA/IAA、GADA/ICA、GADA/IAA、ICA/IAA/GADA 4种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50%、70.00%、67.50%、72.50%,明显高于单一抗体检测。提示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阳性率,与王天荣[5] 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检测能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临床鉴别提供参考,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临床诊断阳性率,避免发生漏诊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与1型糖尿病分型诊断。方法 选取从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40例1型糖尿病,60例2型糖尿病,并选取同期5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免疫印迹试剂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1型糖尿病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高于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P<0.05)。ICA/IAA、GADA/ICA、GADA/IAA、ICA/IAA/GADA四种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50%、70.00%、67.50%、72.50%,明显高于单一抗体检测。结论 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阳性率,避免发生漏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胰岛素

参考文献

[1] 王波,董金颖,常波.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3(2):262-265.

[2] 陈佩宏.不同品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抗体检测试剂盒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2):110-112.

[3] 胡晖,陆伟成,刘伟才.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在成人隐匿型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6):78-80.

[4] 周晖,李正康,徐晓明,等.胰岛自身抗体和生化指标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6,45(21):88-89.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 年6 月—2013 年6 月期间临床接受肾活检的2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资料,其中有16 例男患者,10 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9~76 岁之间,平均年龄(48.7±3.5)岁,全部患者都与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在临床中都表现出24 h尿蛋白定量超过0.55 克或同时伴有血尿, 血清肌酐升高超过106 μmol/L等症状,也就是持续尿检异常。

1.2 临床观察方法

对26 例患者都采取B超引导下肾活检,结合肾活检光镜及免疫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肾病组和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组,糖尿病肾病组有14 例患者(占53.9%),其中有糖尿病肾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患者2 例;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组有12 例患者(占46.2%)。

对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从诊断出糖尿病及肾病时间、血清肌酐、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存在血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情况、尿蛋白24 h定量、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醋等指标进行密切观察[2]。

上述方法涉的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表示对两组患者间存在的差异,采用 χ2方法对两组患者间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3]。

2 结果

对收集的26 例患者经实施肾活检及临床诊断后,有14 例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占53.9%,其中有糖尿病肾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患者2 例;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患者12 例,占46.2%。 肾活检前后患者诊断相符程度有11 例,达46.3%。有3 例患者发生误诊,误诊率为11.5%。 两组患者之间除糖尿病病程、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及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病理分析

3.1 病理诊断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出的结节型、弥漫型等类型的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都较为典型,有3 例患者的肾小管间质同时伴随的损害比较严重,1例患者同时伴随细动脉硬化。伴随高血压肾损害的患者,对患者肾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可发现不仅表现出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性,还存在具有肾小动脉肌层和内膜增厚,缺血性肾小球皱缩等小动脉肾良性硬化等症状。 对于同时并发乙肝相关性肾炎的患者,肾组织病理表现出弥漫性增生硬化性肾炎的症状变化,同时经肾组织免疫荧光检查可发现肾小管沉积Hbc Ag。 同时伴随膜性肾病的患者,对其肾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可发现肾小球基底膜呈现弥漫性增厚,形成钉突,基底膜上皮下沉积较多的嗜复红样物质,而没有明显表现出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现象[4]。

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组患者中,有3 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炎症程度都并不严重。2 例患者存在肾小球轻微病变,2 例患者存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状,1 例患者存在高血压肾病,1 例患者存在Ig A肾病,1 例患者存在过敏性紫瘫肾炎,1 例患者存在膜性肾病早期症状,1 例患者存在急性及亚急性肾小管间质炎,1 例患者存在肾淀粉样病变,1 例患者存在局灶增生硬化性肾炎,1 例患者存在血管炎性肾损害。

3.2 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空腹血糖、血压、甘油三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尿蛋白24 小时定量及程度及镜下血尿症状程度等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肾病组患者中有6 例同时伴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42.9%;而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组患者中只有2 例同时伴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14.3%。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肾功能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等指标方面,糖尿病肾病组患者高于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组患者,具体数值表1。

3.3 患者糖尿病及肾脏病病程对比

两组患者的糖尿病及肾脏病病程对比情况见表2。

4 讨论

糖尿病患者如存在蛋白尿,就有可能是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性肾脏病变或两种疾病同时存在[5]。 收集的26例2 型糖尿病患者同时伴随蛋白尿或肾功能损害,对其进行肾活检后的结果表明,只有11 例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占42.3%,其中有糖尿病肾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患者2 例;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患者14例,占53.8%。 有关文献报道,同时伴随蛋白尿或肾功能改变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 约有15%~80%的患者为非糖尿病性肾脏病变。 各文献报道存在的差异主要是可能与选定的研究对象分布于不同种族和地区存在一定的关系,也可能是与肾活检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病例资料不足存在一定的关系[6]。

注:镜下血尿0 是指红细胞镜检结果为阴性;不低于1 是指红细胞镜检为+1~+4 之间。

该研究中的2 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的患者中,有1 例患者合并高血压肾损害,在临床中该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断前已婚,高血压患病时间较长,且该患者肾组织病理不仅表现出糖尿病肾病,也表现出肾小动脉肌层和内膜增厚,肾小球皱缩缺血等小动脉肾良性硬化等症状。 而合并乙肝相关性肾炎的1 例患者,在临床中被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肾组织病理表现出弥漫性增生硬化性肾炎样变化,同时经肾组织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显示肾小管沉积Hbc Ag,所以可确诊为合并乙肝相关性肾炎。 在血清肌酐及血清尿素氮指标方面,糖尿病肾病组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组患者,表明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肾功能都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这与该疾病患者肾病变患病较长时间具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肾活检对于临床中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的早期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在糖尿病肾病组患者中,没有发现肾功能与蛋白尿程度分级具有任何关系[7]。

该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发生镜下血尿的比例存在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再对两组患者进一步比较其镜下血尿程度,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此外,尿蛋白24 小时定量及尿蛋白程度分级在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外有关文献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原因主要是因本组研究病例的样本量相对较少,各研究采用的标准与检验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所以,可收集大宗病例资料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分析,才能明确血尿与蛋白尿对于鉴别二者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也表明糖尿病肾病组患者与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尿蛋白不同程度情况下的血压水平进行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尿蛋白程度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不存在明显的关系,这主要是因高血压患者对血压的控制采用服用降压药物方法,进而对统计分析产生一定影响。

糖尿病肾病组超过5 年糖尿病病程的患者尽管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组患者,但糖尿病肾病组中也有2 例患者糖尿病病程不足5 年,有3 例患者在在诊断糖尿病前或糖尿病时,其患有肾病的的同时已伴随患有蛋白尿。此外,尽管在伴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组患者高于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组患者,但有1 例糖尿病肾病网膜病患者为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较长的病程或2 型糖尿病同时伴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其肾损害具有较大的可能性为糖尿病肾病,但无法根据该因素对临床中的糖尿病肾病进行确诊,需通过肾活检的结果才可以准确进行诊断[8]。

在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中,最常见的就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余依次为轻微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高血压肾病、膜性肾病,肾淀粉样变,Ig A肾病,血管炎性肾损害,急性及亚急性肾小管间质炎等,经临床及时治疗后都容易得到明显缓解。 该研究中有1 例患者采用泼尼松等方法治疗后,患者的尿蛋白指标转阴,其它患者经临床确诊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病情程度也表现出明显的缓解,这充分表明肾活检对于临床诊治2 型糖尿病同时伴随肾脏损害的患者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5 结语

该研究及有关文献报道表明,只依靠临床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一般难以准确鉴别2 型糖尿病伴随的肾脏损害类型,即便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超过0.5 g,无论伴随血尿或肾功能损害如何,除具有长期糖尿病史并伴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或血管病变等多系统器官损害的症状对诊断糖尿病肾病诊断提供一定的支持,很多患者都需要通过实施肾活检才能得到最终确诊。在临床中,肾活检对于2 型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提供更多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免发生误诊,为提高临床诊治的准确性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国内糖尿病患者中目前还较少开展肾活检,这对于临床诊治的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2 型糖尿病,特别是同时伴随肾损害的患者进行肾活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针对临床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肾脏病变时,患者临床表现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关系进行较深入地探讨,并研究在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伴有肾脏病变患者中采用肾活检的重要作用。方法 对收集的26例尿检异常或血清肌酐指标升高的临床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关特征及病理改变特点开展较深入地分析。结果 收集的2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肾活检后,有14例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占53.9%,其中有糖尿病肾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患者2例;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患者12例,占46.2%。肾活检前后患者诊断相符程度有11例,达46.3%。有3例患者发生误诊,误诊率为11.5%。两组患者之间除糖尿病病程、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及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情况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在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时伴有肾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非糖尿病性肾脏病变,通常情况下,只根据临床资料进行鉴别具有较大难度,肾活检对于进一步确定糖尿病同时伴有肾病变患者的疾病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该院诊断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 30 例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

观察组6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 男性35例, 女性25例;年龄范围在56~75岁之间, 平均 (中位) 年龄65岁;从糖尿病类型看, 1型和2糖尿病患者数量分别为17例和43例;所有患者双下肢均出现麻木、休息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均相似。3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17例, 女性13例;年龄范围在58~76岁之间, 平均 (中位) 年龄是66岁。相关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中位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本院同一台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探头频率在3.5~10 MHz之间。 检查所用仪器和检查人员相对固定。 检查时患者平卧或俯卧位, 主要检查股浅动脉和股深动脉, 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 观察血管壁有无斑块、管腔局部有无狭窄, 血流充盈情况, 血流频谱形态[7,8,9]。

1.3 统计方法

超声检查所得定性结果采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 应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相应定性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设定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观察组60 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 血管内径狭窄、血流量少、频谱宽度较宽, 50 例患者存在斑块, 构成比为83.33%;8 例患者出现狭窄, 构成比13.33%;10 例患者出现闭塞, 构成比为16.67%。

对照组30 例患者中, 血管内径明显较宽, 血流量明显、 频谱宽度较窄, 4 例患者出现斑块, 构成比为13.33%;2 例患者出现狭窄, 构成比为6.67%, 未见出现闭塞的患者。 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中出现斑块、狭窄和闭塞的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的出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且已经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高发病和常见病。 如果患者没有得到积极的治疗, 所产生的各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 患者较为痛苦,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 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的病死率也在明显攀升, 其中动脉粥硬化就是主要病死因素。 而在我国的血管疾病早期检测技术发展之中, 脉压是目前最早、最广泛应用的临床评估指标, 是应用最好的非侵入性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 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该文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表明, 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率最高, 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脂肪代谢紊乱, 早期即可累及到下肢小动脉。 另外出现狭窄的原因在于长期高血糖作用下, 血管壁上的蛋白质、氨基酸发生非酶糖化反应, 生成的糖化产物逐渐增加, 使血管壁的结构蛋白发生了变化, 进而导致血管狭窄的发生。 血管闭塞的发生主要是损伤动脉局部内膜以及血小板及红细胞等沉积, 内膜形成不规则增厚,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管壁顺应性得到逐渐降低, 附着血栓后致管腔闭塞。 如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因饮食等因素, 也可以检查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以及阻塞等病变, 但比例相对较低。

在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是血管造影, 但应用这种技术会增加患者的经济和疾病负担,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伤性[10]。 以往临床上并不能做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早期及定位诊断, 尤其不能准确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 而惟一的诊断方法是血管造影, 因其属于创伤性检查,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难以接受。 而目前采用彩超进行诊断检查, 不但费用低, 操作简单, 没有创伤性, 还可以更加准确的显示出动态检测血管内血流的动力学和解包结构[11,12]。 可见, 彩超检测技术已成为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

作者随机选择2012—2015 年期间在该院诊断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60 例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 选择具有可比性的30 例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 均进行常规下肢血管病变超声检查。 结果表明, 观察组60 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 血管内径狭窄、血流量少、频谱宽度较宽, 50 例患者存在斑块, 构成比为83.33%;8 例患者出现狭窄, 构成比13.33%;10 例患者出现闭塞, 构成比为16.67%。对照组30 例患者中, 血管内径明显较宽, 血流量明显、频谱宽度较窄, 4 例患者出现斑块, 构成比为13.33%;2 例患者出现狭窄, 构成比为6.67%, 未见出现闭塞的患者。 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中出现斑块、狭窄和闭塞的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的出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可见利用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也有利于无症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防,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 超声技术在血管病变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 掌握这项技术对于提升血管病变的检测准确性、更好的检测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检出率是非常关键的。 超声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内径大小、内膜变化、斑块形态及分布、 血流充盈情况及峰值速度等多项指标敏感, 对病变血管检出率高;利用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也有利于无症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防, 同时彩超具有方便、无创、重复性好、价廉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12—2015年期间在该院诊断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 选择具有可比性的30例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 均进行常规下肢血管病变超声检查, 检查所用仪器和检查人员相对固定。结果 观察组6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 血管内径狭窄、血流量少、频谱宽度较宽, 50例患者存在斑块, 构成比为83.33%;, 8例患者出现狭窄, 构成比13.33%;10例患者出现闭塞, 构成比为16.67%。对照组30例患者中, 血管内径明显较宽, 血流量明显、频谱宽度较窄, 4例患者出现斑块, 构成比为13.33%;2例患者出现狭窄, 构成比为6.67%, 未见出现闭塞的患者。两组患者中出现斑块、狭窄和闭塞的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的出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利用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检出率较高,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也有利于无症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防, 具有方便、无创、重复性好、价廉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超声诊断,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萱, 康远华, 夏志勇, 等.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检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29 (5) :677-679.

[2] 苏静.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ET、NO检测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 :121-122.

[3] 翁焕, 谢丹, 鄞国书, 等.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0, 31 (18) :2400-2402.

[4] 宋宛竹, 李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评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44) :8969-8971.

[5] 何明海, 杨文翔, 刘学彬,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J].西部医学, 2011, 23 (7) :1246-1247.

[6] 严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5 (9) :156-158.

[7] 张津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 2015 (14) :61-62.

[8] 叶希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8) :91.

[9] 郭丽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5 (6) :92-93.

[10] 张浩.彩超在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16) :90-92.

[11] 毕蓓蕾.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2) :41-42.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5篇

1妊娠期糖尿病及其危害分析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指在妊娠阶段出现了糖代谢异常的疾病,其中,该类疾病还包括妊娠前就存在糖耐量异常。 妊娠期糖尿病有着严重的危害,主要包括。

1.1诱发其他疾病

妊娠期糖尿病会导致孕妇产生其他的不良发应, 甚至会诱发其他相关疾病,其中,较为典型的为难产症、 巨大儿、产伤、子痈前期等等,这就给孕妇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促使孕妇在生产后不能如期的恢复。

1.2新生儿疾病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直接会导致生产的幼儿发生其他疾病,根据目前统计,新生儿出现的疾病包括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糖尿病以及肥胖症,这就导致幼儿不能正常的发育,在未来成长中发生其他疾病[3]。

1.3降低生产成功率

在关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生产中, 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失败案例,这就是妊娠期糖尿病带来的严重危害, 导致孕妇在未到生产日期出现早产或者死胎等问题[4]。

2妊娠期糖尿病诊断判断因素分析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诸多判定依据,在妊娠期糖尿病判定中就可以总结相关发病特征制定判定体系,从而提早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具体判定因素如下。

2.1体重指数

脂肪组织是患者体内进行内分泌的器官,其中,脂肪细胞主要是通过产生抗生素、TNF-a和其他各类生物素,这就会导致体内发生相应的机体反应,通过分泌作用进行血液内部的活动,能够作用于远处的靶器官, 参与能量的代谢与平衡,导致肥胖,乃至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在研究分析发现,体重超重者会有更大的概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这与超重者体内构成有关,脂肪组织成为诱发妊娠期糖尿病重要因素。所以,在进行妊娠期糖尿病判定中,应该将患者的体重作为其中的判定标准, 按照身高、年龄和体重的关系来进行给出判定值,在超出该值的人群中加强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措施[5]。

2.2孕妇年龄

通过研究发现,在年龄偏大的人群中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要远远大于<35岁的孕妇,这就表明年龄增大会导致孕妇产生妊娠期糖尿病。 其中,在统计中,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是25~29岁的1.32倍,年龄超过40岁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是25~29岁的2.38倍。 其中,年龄较大的孕妇体质相对于年龄较小者变弱,并且在饮食和身体发育中都存在着差异, 这就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在高龄的人群中。 高龄产妇进行孕检中就需要进行年龄考核,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认识的变化,高龄孕妇数量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中,这就要求医院加强高龄产妇的关注度,重点分析高龄产妇是否存在妊娠期糖尿病的特征。

2.3孕妇产次

在研究中发现,孕妇孕产次数增加也会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概率的增加,尤其是在妊娠次数超过2次的孕妇中,在进行调查中发现妊娠次数多的孕妇出现较多的妊娠期糖尿病的情况。其中,孕妇产次增加就会导致孕妇的身体特征发生变化,孕妇孕次是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与孕次的增加往往伴随年龄上升、 体重增加及体脂腹型分布有关。 对于产次未能引入多因素回归方程,可能的原因是: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使大多数妇女都只生育一个小孩,所以可比性较低。

2.4糖尿病家族史

在相关研究中发现,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会有着更高的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概率,并且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缘关系越近者发病的概率也就越大。同时,在研究中还发现患者母亲为糖尿病者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也更大。 这些研究都表明了妊娠期糖尿病有着一定的遗传性,由于母亲糖尿病遗传的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针对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应加强检查,尤其是针对目前为糖尿病患者的孕妇,需要采取特殊的诊断方法进行检查。

2.5血脂与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中高脂血症与异常增高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有关,而IR加重脂代谢的紊乱,造成恶性循环,而且其产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风险上升。 脂代谢紊乱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早期表现之一,研究妊娠期糖尿病脂代谢可以使人们早期发现那些易患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改善这些妇女其后的生活质量。显著的高甘油三酷血症是妊娠期糖尿病的一个特点,而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脂代谢无异于正常孕妇的观点。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种族差异性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亚洲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发区域,在妊娠期糖尿病诊断中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6]。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的异常增高对妊娠期高脂血症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IR是的脂代谢更加的紊乱, 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2型糖尿病以及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患病的风险逐渐的提升。 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早期表现就是脂代谢紊乱,通过对妊娠期糖尿病脂代谢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及时的预判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易患病人群,进而达到有效提升妇女妊娠期后生活质量的目的,妊娠期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显著的高甘油三酷血症。 种族差异性是造成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3诊断方法

3.1糖筛分析

糖筛(GCT)以口服50 g葡萄糖后1 h血糖>7. 8 mmo1/L (140 mg/d L)为异常。 对异常者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取肘静脉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行血糖测定。 采用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6版教科书标准,空腹12 h后,口服葡萄糖75 mg,测空腹血糖及服糖后1,2,3 h 4个时点的血糖,正常值分别为5.6, 10.3, 8.6, 6.7 mmo1/L, 其中有2项或者2项以上超过正常值可诊断为GDM, Autonio- Espinosa等认为筛查时机选孕24~28周为宜, 是根据孕妇胰岛素分泌动态曲线最佳时间,以利GDM及早诊断和处理,有GDM高危因素者于初诊时即应筛查,阴性者32周前复测,可避免漏诊[7]。

3.2筛选过程及分析方法

筛查方法:在进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筛选过程中, 需要首先确认所有检查者检查前尚未发现糖尿病,针对孕妇有发病特征的患者,需要在进行首次诊断就要进行筛查,而对于不存在高危险因素患者等到怀孕25周左右方可进行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另外,针对患者没有特殊患病特征的可以至临产前的每月进行相应的检查,进行核实是否存在血糖异常。

糖筛:隔晚不限制进食时间,晨间将5Og葡萄糖粉溶于200 m L水中,Smin内服完,服糖1 h抽取静脉血, 用氧化酶法测血浆糖值,如≥7.8 mmol/L (140 mg/d L)为阳性。 1周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

OGTT: 试验前3 d正常饮食, 正常体力活动, 试验前晚晚餐后禁食8~14 h至次日晨(最迟不超过9: 00),受试者静坐0.5 h,全过程不可吸烟及活动,抽取静脉血, 然后将葡萄糖粉75 g溶于300 m L温水中,将水5~10 min饮完后(从饮糖水第1口计算时间),1,2,3 h分别抽取静脉血,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血浆糖值,空腹及口服葡萄糖后1,2,3 h的血糖正常上限值分别为5.6,10.3,8.6, 6.7 mmo1/L[8]。

4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疗分析

4.1心理宣教及营养咨询

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孕妇由于身体的原因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压力,若发现存在妊娠期糖尿病就会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 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能够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孕妇给予专业化的指导, 让其能够拥有稳定的情绪,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并且能够建立康复的信心,在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控患者的心情变化情况,从而能够提升医护的有效性。

4.2综合管控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水平偏低与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有关,患者不能掌握自身病症,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医院进行健康教育,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特征、原理、危害及诊治原理进行详细讲解, 提升患者的康复信心

引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能够根据妊娠期糖尿病的需求进行搭配营养方案,给患者最佳的治疗过程。 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中需要建立专门的饮食引导体系,能够按照孕妇的能量和营养需求给予指导,保证患者能够得到良好的饮食辅助治疗。同时,医院营养师应及时关注患者的身体变化和生产实践,能够按照孕妇的体重、血糖及怀孕时间条件饮食方案,并且能够及时记录用餐情况,方便进行汇总管理。

血糖自我管控,在孕妇护理过程中,需要让孕妇掌握自我监控血糖的方法,并且明确各项血糖指标,熟练掌握血糖监测的过程和方法,能够明确掌握自身血糖水平的重要性。 其中,血糖监测中需要记录详细的数据,能够方便医生进行集中查看掌握相应的病情。

加强孕妇的运动指导,能够让孕妇进行规范化的活动,从而能够促进体内对胰岛素的感应程度,从而能够激活体内的胰岛素系统,控制体内的血糖和体重。 其中, 所有的活动均已缓慢节奏客栈,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实时监控血糖变化,防止出现低血糖。

患者家庭护理人员的辅导,能够让患者护理人员掌握基本的医护服务方法,能够实时和患者进行交流,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进行鼓励患者建立康复信心, 提升治疗过程中陪护管理水平。

4.3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进行饮食管控和综合管控下不能控制血糖水平,就需要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进行治疗,从而避免酮症不良并发症,尤其伴有胎儿大于孕周者加用胰岛素。 其中,在胰岛素选用中应该以短期为主, 尽可能的避免采用长效胰岛素。同时,可混合应用中效与短效胰岛素,不宜用长效胰岛素。 其中,短效胰岛素不会经过胎盘输送给胎儿,造成副作用,所以在胰岛素治疗中选中短效胰岛素治疗。

4.4产科处理

GDM血糖控制效果比较满意,没有出现母儿合并症者,通常情况下等到近预产期停止妊娠,当妊娠期血糖控制效果不满意以及合并妊高征、胎儿缺氧等情况时应及时终止妊娠。 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由于其GDM胎儿肺成熟相比于正常胎儿延后7~10消失,因此杜曲晓、乔玉环等采取以下措施:让其在孕期间住院以便及时了解胎肺成熟情况以及血糖控制效果,同时可以采取羊膜腔穿刺抽羊水以及做泡沫震荡试验,采取羊膜腔内注射地塞米松10 mg以及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胎肺成熟,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严格的控制对于地塞米松的使用量。 特别是对于怀孕期间终止妊娠糖尿病病情比较严重,同时合并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如果妊娠后期母儿合并症状比较多,则需要提早停止妊娠。 通过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没有出现孕产妇死亡或者新生儿死亡的病理。当发现胎儿过大时,需要适当放宽剖宫产的指征以避免肩难产的发生。 在剖宫产或阴道分娩以及分娩或手术的过程中应当严密的监测血糖。 暂停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胰岛素静脉点滴量要严格的控制。

5结语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对于减轻孕妇的病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根据孕妇发病的特征总结相应的判定经验,锁定相应的高发人群,在检测中才有加强检测的方式,全方位的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病症。在治疗中需要结合医学治疗和医学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全面治疗,建立系统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率。

摘要:妊娠期孕妇的身体健康在现代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妊娠期患者的医护技术成为了现代医学中重点研究课题。其中,妊娠期患者的治疗需要关注其自身临床表现,在选择治疗方式中避免对患者妊娠产生影响,能够全面的对妊娠期患者形成综合治疗体系。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近些年医疗中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采取合理的诊断判断确定患者的病状,并且提供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诊断情况,结合患者临床治疗经验,详细阐述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2012—2015年经治的8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范围在35~69岁,中位年龄为47岁;糖尿病史介于10~18年;从糖尿病类型看,1型糖尿病30例,2型糖尿病54例。选择20例非肾病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10例,女10例,中位年龄45岁,无心脑血管和肾脏疾病。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期

该研究将糖尿病肾病分为3个时期,各期的病人数量和判定标准分别为:

隐匿期共计10例患者,判定标准:24 h尿蛋白排出量30300 mg;肾功能衰竭期共计44例患者,判定标准:血中BUN>7.5 mmol/L,其中行多次肾透析的患者有23例。

1.3 检查方法

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在3.5~5.0 MHz之间。检查前嘱患者空腹,使机体处于仰卧位或侧卧位,肾脏血流分布的观察用CDFI,测量肾动脉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用PW。以上各指标均测量2次,取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检测值。

2 结果

2.1 隐匿期患者检查结果

隐匿期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肾内血流分布、Vmax和Vmin、PI和RI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症状期患者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症状期患者肾内血流分布减少,Vmax和Vmin均降低,PI和RI反而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肾功能衰竭期患者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肾功能衰竭期患者肾内血流分布稀疏,皮质部血流信号几乎未见到,肾门处肾动脉内径明显变细,Vmax和Vmin(最为显著)均明显降低,PI和RI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与正常人比较,糖尿病早期患者的肾脏体积逐渐增大,超声或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显示增大幅度在30%左右,肾小球和肾小管代偿性增大程度具有个体差异;肾小球滤过率增高(高20%~40%)为患者出现的主要功能性改变,同时多数患者的肾血浆流量和滤过分数也得到相应增加,如果没有控制血糖水平,会增加尿白蛋白排出量。患病2~5年后,患者可出现肾小球毛细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底膜基质沉积以及毛细管襻折叠和融合等病理改变,从而阻塞毛细血管。如果纠正糖代谢,可防止和逆转上述早期病理改变,避免肾脏损伤,显著降低尿蛋白的排出量。

随着病情的进展,晚期患者肾小球基底膜不断增厚,肾小球出现透明性变并发生硬化,功能残存的肾小球出现代偿性肥大,不断破坏肾单位,久之出现肾功不全的临床表现。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是此类患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结节直径一般在20~200 m!m之间,内含透明物质,PAS染色阳性,形态较为规则,数个肾小球被累及,肾小球塌陷是因为其中可见到多个结节。较早出现且较为常见的病理变化是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病程在10年以上患者的发生率超过90%,但硬化程度相对较轻,范围较广。血管系膜以至整个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属于此类患者的非特异性病理改变,可并存有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囊内小滴和纤维蛋白样帽为渗出性肾小球硬化的两种表现,前者主要存在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外周或球囊内,外周形成新月体或球囊呈纺锤状,由球蛋白、粘多糖和白蛋白等物质组成;后者发生在肾小球血管襻的外周,呈半月状或团块状。

血尿生化是目前评价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项目。由于肾小动脉硬化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不同期肾损害的肾血流灌注也不相同。此类患者应在空腹状态下行超声检查,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常规应先观察双肾形态和内部回声并测量大小,之后叠加CDFI和PW,当有3~4个相同形态频谱显示时将图像冻结,测量其Vmax、Vmin、PI和RI。其中Vmax和Vmin主要反映肾血管充盈度和血流的供应程度以及肾脏的血流灌注量,PI和RI主要反映肾血管床阻力状态与血管弹性和肾间质的改变,其临床意义各不相同。

肾彩色血流显像差异是肾小动脉病变提高肾血流阻力的一个重要声像图改变,通过声像图可使肾血流状态得到较好的反映。由于隐匿型糖尿病肾病具有相对较轻的病理改变,肾血流阻力未发生异常改变,基本不影响三级弓状动脉血流,血流丰富与正常人几乎没有差别。随着病情发展,进入症状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程和病理改变不同,可以出现血流欠丰富或血流较差的超声声像图。此时明显减少的弓状动脉血流可使叶间动脉受到累及,肾血管阻力发生了异常改变,与正常人比较反映肾小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可出现显著性差异。一旦糖尿病肾病患者进入肾功能衰竭期,出现弥漫性肾小动脉硬化,显著降低了肾血流量,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

应用彩色多普勒肾血流显像和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这两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测定肾动脉血流状况,是一种非创伤性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可见显著增宽的肾动脉内径,血流量一般正常,PI和RI可降低。

作者随机选择该院2012—2015年治疗的84例不同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和同期治疗的20例非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析所有患者的肾血流分布和肾动脉血流参数。结果显示,隐匿期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肾内血流分布几近相同,Vmax和Vmin、PI和RI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临床上较轻肾小动脉损害、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增高的此类患者一致,说明该期患者肾血流阻力尚未出现病理性改变,处于代偿状态,仍可保证双肾正常的血流灌注。

当肾小动脉损害进一步加重,肾血流灌注逐渐降低时,糖尿病肾病患者可处于症状期和肾功能衰竭期。此时超声检查患者的Vmax、Vmin(下降幅度最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这说明血管阻力影响Vmin的程度高于Vmax,这提高了RI水平,降低了血流灌注量。该文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症状期患者肾内血流分布减少,Vmax和Vmin均降低,PI和RI反而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肾功能衰竭期患者肾内血流分布稀疏,皮质部血流信号几乎未见到,肾门处肾动脉内径明显变细,Vmax和Vmin(最为显著)均明显降低,PI和RI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肾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和通过肾彩色血流显像获得的声像图是反映肾血流状态的评价指标,同时也反映肾小动脉病理改变的程度,可为临床诊断不同期糖尿病肾病提供客观的依据,也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肾功能改变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并分析超声在不同期别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该院经治并确诊的8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例患者处于糖尿病肾病隐匿期,30例患者处于症状期,44例患者处于肾功能衰竭期。另外选择同期住院的20例非肾病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常规检查,其中应用血流显像(CDFI)观察肾脏血流灌注,用频谱多普勒(PW)分析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不同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不同的血流灌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隐匿期患者CDFI和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症状期与肾功能衰期患者的CDFI和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肾损害程度的增加肾脏CDFI逐渐稀疏减少,肾动脉变细可以降低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提高肾血管阻力指数。结论 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价不同期糖尿病肾病肾血流状态的诊断仪,在诊断糖尿病肾病上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多普勒超声\'超声诊断,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卓贵,刘立静.糖尿病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11):868-869.

[2] 焦荣红,薛红元.糖尿病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中医的辨证分型[J].河北医药,2009,31(1):83-84.

[3] 曹晔,赵洋,朱胜,等.糖尿病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8):1822-1823.

[4] 付晓丹.超声诊断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5):573-577.

[5] 王一,张彤迪.超声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作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5):614-617.

[6] 刘秋云,陈明.超声评价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2,33(2):101-103.

[7] 黄蓉,罗欢,张惠芳,等.超声检测肾血流在评估糖尿病肾病肾损害中的应用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573-1574.

[8] 刁纯青,许庆松,陈瑞德,等.糖尿病肾病微血管病变的超声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9,7(9):18-20.

[9] 曲素慧,白文坤,徐万菊,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7):892-893.

[10] 陈素华.糖尿病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54-55.

[11] 叶娜,车岩,陈爱荣,等.超声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7):3380-3384.

上一篇:党校研修总结范文下一篇:检验医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