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

2023-09-22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治疗的113例T2MD患者作为该文的分析对象,113例中男性71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在37~92岁之间,平均(56.3±4.1)岁。该组患者均为初诊,饮酒史41例,吸烟史37例,家族遗传史46例。T2MD患病时间<3个月19例,3~6个月26例,6个月~1年34例,1~2年27例,2年以上7例。身高为157~182 cm,平均(163.9±4.6)cm,体重为51~72 kg,平均(64.9±3.6)kg,BMI为22.1~26.8 kg/cm2,平均(24.9±7.2)kg/m2。入选的113例均愿意配合或能够自主监测血糖变化,且按时进餐、生活习惯规律及愿意接受降糖治疗。排除1型糖尿病及合并贫血的患者,肾衰或心衰患者,消化功能、肠道吸收功能异常的患者,近期接受激素治疗、输血及手术的患者,因化学物或药物诱导、其他内分泌病而引起血糖升高的患者,妊娠期患者,吸毒、酗酒及合并精神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诊断

诊断T2MD的方法如下:对于临床特征符合T2MD的患者,检测血清Hb A1c水平、C肽水平,在未摄入热量的时间达到8 h以上时检测静脉血浆中的葡萄糖水平,餐后随机检测静脉血浆中的葡萄糖水平,或在水中溶入75 g无水葡萄糖后让患者服用,并于2 h后检测静脉血浆中的葡萄糖水平,记录FBG、VPG及2 h OGTT。如FBG≥7.0 mmol/L,VPG及2 h OGTT≥11.1 mmol/L,且C肽≥0.375 nmo/L、Hb A1c≥6.5%,则诊断为T2MD。对于无高血糖典型症状或危象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则重复检测Hb A1c、FBG、VPG,符合上述标准者,诊断为T2MD。

1.2.2 治疗

对于诊断为T2MD的患者,综合运用了以下治疗对策:①胰岛素治疗。经皮下注射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时采用了胰岛素泵,初始注射剂量控制在0.4~0.6 U/kg之间,注射的基础量为全天总剂量的60%,剩余的40%用量在早餐、中餐及晚餐前分别追加注射。在应用胰岛素时需保证每周连续3~4 d监测血糖变化,每天监测3~4次,并根据FBG水平、睡前血糖水平对餐前、睡前的给药剂量进行调整,需每隔3~5 d调整1次给药剂量,确保每次增加或减少的胰岛素给药剂量在1~4 U之间,以有效控制血糖与避免出现低血糖症状。②降糖药物治疗。治疗时采用的药物为二甲双胍,初始剂量为0.85 g/d,1次/d或1 g/d,2次/d,让患者随餐口服;治疗时根据FBG变化逐渐增加服用剂量,可每隔14d增加0.85 g或每隔7 d增加0.5 g,确保口服剂量<2.5g/d,对于口服剂量>2 g/d的患者,需要分3次服用,以提高降糖治疗的耐受性。③医学营养及运动治疗。控制饮食,保证脂肪在摄入的总能量中所占比例<30%,每天摄入的胆固醇量应<300 mg/d;蛋白质在摄入的总能量中所占比应为10%~15%,保证摄入优质蛋白;碳水化合物在总能量中所占比应为50%~60%,避免摄入过多果糖、蔗糖;每天摄入的食盐量应<6 g,尽量避免食用调味酱、酱油等;每天摄入的膳食纤维应达到14 g/1 000kcal,注意避免过快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可多饮水,以避免出现便秘症状。同时建议补充适量维生素B12、维生素D及维生素C等。在运动治疗方面,推荐羽毛球、打太极、快走、慢跑及舞蹈等。该组113例的治疗时间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该组113例T2MD患者治疗前后的DBP、SBP、Hb A1c、FBG及PG2 h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血糖控制效果。

1.4 血糖控制效果评价

1.5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9.0软件包分析113例T2MD患者在治疗前后的DBP、SBP、Hb A1c、FBG及PG2 h水平是否具有明显差异,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113例的血糖控制效果为控制理想85例(75.22%),一般控制26例(23.01%),控制不良2例(1.77%),血糖控制的达标率为98.23%。经过治疗后113例的血压、血糖及Hb A1c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T2MD在我国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0%以上,T2MD的发病机理复杂,且大部分患者合并有血压、血脂异常表现,血脂、血压异常可加快T2MD患者的病理改变与生理改变进程,引发多种慢性病变,如脑血管病、自主神经性疾病、冠心病、眼底病变、神经病变及肾脏病变等,其中肾脏病变与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51.9%及36.7%,并发症出现后不但会加大血糖控制难度,同时可导致T2MD患者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及时诊断、坚持降糖治疗及一般治疗是控制T2MD病情发展、防治T2MD并发症的关键,在诊断T2MD时通常需要依据血糖水平及Hb A1c。目前我国最新的T2MD诊断标准充分关注了Hb A1c,相应的症状指标则被弱化,这就可以使一些发病隐匿的T2MD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诊治。Hb A1c由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而成,在血糖浓度升高时,Hb A1c浓度也将随之升高,且Hb A1c浓度的稳定期较长,约为120 d,通过检测Hb A1c可以了解到T2MD患者过去120d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因此在临床中分析Hb A1c变化情况不但能够及时诊断T2MD,同时可以准确评估T2MD患者在近2~3个月内的血糖控制效果。通过检测Hb A1c及血糖水平确诊患有T2MD后,应综合运用胰岛素、降糖药物、健康管理、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等多种治疗对策。

药物疗法是治疗T2MD的主要对策,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重点考虑能否有效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快胰岛素的释放速度,同时要分析药物能否对肝葡萄糖的输送过程、肠道吸收葡萄糖的过程产生抑制作用,以便在实现降糖的基础上防止胰岛β细胞的生理机能继续减退,进而保证可以长期控制血糖。该研究联合应用了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及二甲双胍治疗113例T2MD患者,并在使用药物疗法的基础上给予了运动治疗与营养饮食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良好,达标率为98.23%,且治疗后Hb A1c浓度明显降低,血压指标也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证实运用综合疗法是缓解T2MD病情的有效对策。此外,为了合理降低T2MD患者的血糖,要注重保证个体化使用药物,如在应用二甲双胍后无法有效降低Hb A1c浓度,在临床中可以联合应用SGLT2抑制剂、DPP-4抑制剂、噻唑酮类及磺酰脲类药物。在应用降糖药时还需要综合分析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治疗费用、是否损伤肝肾功能及患者的BMI增减情况等,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联合应用ACEI类及ARB类降压药物,以便将T2MD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及降低致死率。综上,诊断T2MD时需要综合分析血糖指标、Hb A1c指标,治疗T2MD时要坚持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探讨诊断T2MD的方法与治疗T2MD的常用对策,以避免T2MD患者的病情恶化。方法 将该院在2013年8月—2015年12月间治疗的113例T2M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运用最新标准诊断入选的113例患者,治疗时应用的药物有二甲双胍、胰岛素,同时给予T2MD的一般性治疗。结果 血糖控制理想85例,一般控制26例,控制不良2例,血糖控制的达标率为98.23%;治疗后113例的血压、血糖及Hb A1c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诊断T2MD时需要综合分析血糖指标、Hb A1c指标,治疗T2MD时应注意合理用药。

关键词:糖尿病,诊断,2型,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冰,程丽静,刘明川,等.脂肪酸合成酶和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在1型糖尿病小鼠肾脏的表达及胰岛素对其的调节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1):64-68.

[2] 宫娟,郑红英,何勇,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的最佳临界值及其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142-145.

[3] 胡彦武,刘凯,闫梦彤.淫羊藿苷对大鼠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234-4239.

[4] 曾欧,李芳,肖婷,褚春,等.硫化氢经转化生长因子β/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通路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8):755-759.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40例1型糖尿病,60例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组中,18例女,22例男,年龄为34~58岁,平均为(45.44±9.33)岁;2型糖尿病组中,25例女,35例男,年龄为33~60岁,平均为(44.75±10.22)岁。将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妊娠糖尿病以及继发性糖尿病患者排除。并选取同期50例健康对照组,其中22例女,28例男,年龄为29~59岁,平均为(43.45±10.09)岁。对比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3 m L静脉血,血液凝固以后,3500 r/min转速,5 min离心,血清分离,储存于-20℃。应用免疫印迹试剂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操作严格遵守试剂盒相关说明

1.2.2 阳性判断标准

ICA阳性:40×103、64×103、120×103其中任一区带为阳性,或者是同时阳性;IAA阳性:5.8×103阳性;GADA阳性:65×103阳性。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3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对比

1型糖尿病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高于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GADA、IAA、ICA联合检测对1型糖尿病诊断敏感性

ICA/IAA、GADA/ICA、GADA/IAA、ICA/IAA/GADA 4种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50%、70.00%、67.50%、72.50%,明显高于单一抗体检测。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对胰岛β细胞进行错误供给,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或者是减少,引起糖代谢紊乱及血糖升高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显示,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其前驱期、发病期血清能检出破坏胰岛组织细胞抗体,包含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以及羧肽酶自身抗体(CPH)等[3,4] 。目前,在1型糖尿病中,常用自身免疫血清学标志物包含GADA、IAA、ICA。胰岛细胞抗体早期用于1型糖尿病免疫球蛋白预测,具有较高阳性率,随着患者病程延长,阳性率随之下降;胰岛细胞抗体在年轻患者中诊断价值较高,随病情进展阳性率下降快。胰岛素自身抗体属于混合抗体,能结合胰岛细胞内多种抗原,能敏感的反应胰岛细胞自身免疫;胰岛素自身抗体对于新发儿童1型糖尿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检测阳性率高,但对于成年患者检测阳性率低;单纯检测胰岛素自身抗体,仅能提示可能有糖尿病倾向,无法作为诊断1型糖尿病的指标。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属于合成γ氨基丁酸限速酶,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其水平有明显升高症状,同患者胰岛β细胞损伤程度有较高相关性,且持续时间较长,具有较高诊断阳性率,正常者、2型糖尿病阳性率低。该组研究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高于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1型糖尿病患者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出现水平、时间存在差异,单一抗体检测,阳性率较低。ICA/IAA、GADA/ICA、GADA/IAA、ICA/IAA/GADA 4种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50%、70.00%、67.50%、72.50%,明显高于单一抗体检测。提示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阳性率,与王天荣[5] 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检测能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临床鉴别提供参考,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临床诊断阳性率,避免发生漏诊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与1型糖尿病分型诊断。方法 选取从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40例1型糖尿病,60例2型糖尿病,并选取同期5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免疫印迹试剂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1型糖尿病组GADA、IAA、ICA检测阳性率高于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P<0.05)。ICA/IAA、GADA/ICA、GADA/IAA、ICA/IAA/GADA四种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50%、70.00%、67.50%、72.50%,明显高于单一抗体检测。结论 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阳性率,避免发生漏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胰岛素

参考文献

[1] 王波,董金颖,常波.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3(2):262-265.

[2] 陈佩宏.不同品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抗体检测试剂盒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2):110-112.

[3] 胡晖,陆伟成,刘伟才.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在成人隐匿型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6):78-80.

[4] 周晖,李正康,徐晓明,等.胰岛自身抗体和生化指标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6,45(21):88-89.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2015 年该院共接收了160 例血糖和尿糖检验患者, 共有男性83 例, 女性77 例, 最小患者44 岁, 最大患者69 岁, 共有23 例被确诊为糖尿病。

1.2 研究方法

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为患者进行血糖检测, 患者的血液样本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 尿糖检测是采集患者的清晨第一次尿液样本进行检测[2]。 血糖检验是使用血糖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尿糖是使用是一项尿液分析仪检测, 两种检验指标分别使用了葡萄糖氧化酶法和干化学试剂葡萄糖氧化酶法。

1.3 判定标准

尿糖和血糖检测结果相一致, 则为阴性, 尿糖和血糖检测结果不一致则为阳性, 对阳性率和阴性率分别计算, 分析其对患者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15.0 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患者共有8 例阳性病例, 比例是5%, 阴性结果有152 例, 比例是95%;共有3 例糖尿病病史阳性病例, 比例是1.8%;妊娠糖尿病阳性病例2 例, 比例是1.2%;饮食性糖尿病病例3 例, 比例是1.8%;其他因素导致的糖尿病阳性病例4 例, 比例是2.5%。

3 讨论

糖尿病是继肿瘤、 冠心病之后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又一疾病[3]。 糖尿病患者确诊后需要终生接受治疗或者药物控制, 患者还会出现各种合并症状, 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 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致死和致残率非常高。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也在提升。

此次研究中该院对患者进行了血糖和尿糖检测, 对血糖和尿糖应用于患者的临床病情诊断作用进行探讨分析。 检测结果尿糖和血糖结果一致时为阴性, 尿糖和血糖结果不一致时为阳性, 分别计算实验结果的阴性率和阳性率, 从而探讨和分析尿糖和血糖结果在临床诊断糖尿病的意义。 160 例患者中阳性结果为8 例, 占5.0%;阴性结果患者为152 例, 占95.0%;其中具有糖尿病病史的阳性患者为3 例, 占1.8%;妊娠期糖尿病的阳性患者2 例, 占1.2%;饮食性糖尿病患者3 例, 占1.8%;因为其他原因引起的阳性患者4 例, 占2.5%。

血糖检测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检测方式[4]。 现在简便血糖仪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患者能够在家中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 对自身血糖水平进行了解, 由于血糖检测的易行, 糖尿病患者的尿糖检测往往就会忽略。 尿糖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也非常重要, 尿糖可以作为没有多次血糖检测患者的间接衡量血糖方式。 患者接受尿糖监测经济便捷, 操作方便, 患者承受痛苦少, 检测费用低, 所以患者接受度好。

传统尿糖检测是使用班氏试剂检测, 操作过程繁杂, 准确度不理想, 现在已经没有再被使用了。 现在使用比较多的就是葡萄糖氧化酶检测方式, 这种方式得到了推广使用。 尿糖检测试纸的品种繁多, 检测方法也都差不多。 把试纸条一端进入检测样本, 1 min后将检测样本和试纸标准进行比色对照, 以此来判断尿糖含量。 糖尿病患者的尿试纸具有使用期限, 如果是过期的话, 那么检测的结果就会失真。 糖尿病患者的尿糖检测是患者血糖波动状态的判断标准, 需要对无效数据进行规避, 提升准确率。

血清葡萄糖含量就是血糖水平, 血糖监测可以为糖尿病诊断提供参考信息[5]。 健康成年人血清中葡萄糖含量在3.9~6.1 mmol/L, 人体血糖浓度受到神经系统和相关激素的调节, 当调节系统出现障碍后患者便会出现高血糖或者低血糖的症状。 人体血糖的浓度会在进食后30 min后升高, 在60 min左右出现最大值, 在餐后2~3 h恢复到餐前水平, 每餐摄入的糖分可以维持5~6 h。 在餐后血糖会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分泌的高峰会在餐后60 min出现。 如果体检者空腹血糖正常, 餐后血糖上升快速, 则可以对患者的早期胰岛素分泌异常情况给予发觉, 能够及时的进行治疗和控制, 防止并发症出现。 早期胰岛素分泌缺陷会导致餐后血糖显著上升, 餐后游离脂肪酸不受控, 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对胰岛素产生了刺激, 胰岛素分泌增加, 会有稿胰岛素血症出现。胰岛素峰值延后, 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受到了影响, 部分患者有高血糖毒性作用发生, 对患者的器官产生了损伤, 引起了多种并发症出现。

餐后高血糖的患者会有较多机会发生血管或微血管病变, 一开始是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上升, 蛋白渗出细胞膜, 血管会发生间质水肿, 细胞基质增加。 患者的血管舒张受到影响, 收缩失去平衡, 血管舒张状态下的一氧化氮释放量减少, 血管收缩导致内皮素分泌上升。 糖尿病患者临床中的检测除了血糖之外, 还应该对患者的尿糖水平给予关注, 尿糖和糖尿病患者的关联性也非常紧密, 对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 能够给临床诊断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让患者的病情监控更加合理。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接受尿糖检测和血糖检测对于疾病的控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推介临床中除了为患者检测血糖外, 还要对尿糖进行监测。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接受尿糖和血糖检验的作用。方法 2014—2015年该院共选取了160例接受血糖和尿糖检验的患者, 患者的血糖和尿糖检验结果相一致为阴性, 不一致为阳性。结果 全部患者共有8例阳性病例, 比例是5%, 阴性结果有152例, 比例是95%;共有3例糖尿病病史阳性病例, 比例是1.8%;妊娠糖尿病阳性病例2例, 比例是1.2%;饮食性糖尿病病例3例, 比例是1.8%;其他因素导致的糖尿病阳性病例4例, 比例是2.5%。结论血糖和尿糖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以及病情控制的参考信息, 对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 让患者的病情监控更加合理, 对于疾病的控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血糖,尿糖,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杨桂荣, 王玉环.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20) :19.

[2] Deschamps K, Matricali GA, Roosen P, et al.Comparison of foot segmentalmobility and couplingduringgaitbe tweenpatients with diabetesmellituswithandwithoutneuropathy and adultswithoutdiabetes[J].Clinicalbiomechanics, 2013, 28 (7) :813-819.

[3] 徐树.糖尿病早期肾损伤采用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2014 (6) :524-525.

[4] 李广珍, 宋金德, 黄春英, 等.浅谈血糖、尿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22) :67-68.

[5] 熊娟, 黄四爽.尿糖、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6-27.

[6] 杨晓曼.血糖检验和尿糖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 :2-3.

[7] Kwak BS, Kim HO, Kim JH, et al.Quantitativeanalysis of sialicacidonerythrocytemembranesusingapho to the rmalbiosensor[J].Biosens Bioelectron, 2012, 35 (1) :484-488.

[8] Shafat I, Ilan N, Zoabi S.Heparana selevel sareelevatedin the urine and plasmaoftype 2diabetespatientsandassociate with blood gluco selevels[J].PLosone, 2011, 6 (2) :e17312.DOI:10.1371/journal.pone.0017312.

[9] 刘艳梅.血糖和尿糖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28 (11) :1035-1037.

[10] 肖飞元, 李红.关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基础与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3, 12 (3) :115-116.

[11] 林荣武, 王鸿利, 临床检验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60-161.

[12] 刘培, 吴竹秋.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8) :102.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50例不同程度的1型糖尿病患者均来自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的住院患者,年龄15~72岁,病程1~20年,其中男性110例,女性40例。诊断标准为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50例2014年1—10月该院健康体检者。年龄20~54岁,平均37岁,肝肾脂质血糖和尿常规均正常,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急性代谢紊乱疾病。两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主要仪器与试剂:1GA,酶法,试剂由四川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参考值:11%~16%;GLU,GOD-PAPFA法,试剂由潍坊三维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参考值:3.8~6.1mmol/L;二者均在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分析。

2Hb Alc,HPLC法,美国伯乐原装试剂,在BIO-RAD D-10上分析;参考值:4%-6%。

3Insulin和C-P,电化学发光法,使用罗氏原装试剂在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仪上分析,参考值分别为2.6~24.9 uu/m L和0.6~4.4 ng/m L。

4以上试剂均使用试剂配套校准品进行校准,质控品为试剂配套质控品或伯乐专用质控品。各项操作均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执

1.3标本采集

受检者禁食8 h于次日早晨空腹静脉采血:Hb Alc用EDTA-K3抗凝管采集3 m L;GA、GLU、Insulin和C-P用促凝管各采集4 m L。血清管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四项均做,糖尿病组加做OGTT、胰岛素和C肽释法试验。血清管3500转离心6 min,15 min内分离血清,EDTA管分析前颠倒混匀10次,所有标本均无黄疸、溶血、脂血情况并在2 h时内测定完成。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因素间相关关系采用相关系数表示。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结果

2.1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五个检验指标结果

糖尿病组空腹GLU、GA、Hb Al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Insulin、CP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2.2糖尿病组GLU、GA、Hb Alc和Insulin、CP的相关性

糖尿病组GLU、GA、Hb Alc与Insulin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CP也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详细结果如下表2所示。

3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Hb Alc)成人血红蛋白(Hb)通常由Hb A(97%)、Hb A2(2.5%)和Hb F(0.5%)组成。Hb A由四条肽链组成:包括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其糖基化位点在β链N末端的缬氨酸残基。Hb Alc由葡萄糖与Hb A的β链的缬氨酸残基缩合而成,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 d)和对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影响,也不受运动和饮食影响,30 d内血糖影响Hb Alc达50%,90~120 d只影响10%。所以是反映过去2-3月的平均血糖浓度[2] 。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已将其作为糖尿病控制的金标准。

胰岛素胰岛素是一分子量约6000D的激素肽,由胰岛的B细胞分泌,经门静脉和肝脏进入血循环。胰岛素由两条多肽链组成,α-链含21个氨基酸,β-链含30个氨基酸。血循环中胰岛素的半衰期为3~5 min,主要在肝脏降解。其生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特异性受体传导,主要通过肝脏、脂肪组织和肌肉系统的细胞摄取血糖,这是胰岛素降血糖作用的基础[3] 。胰岛素测定主要针对低血糖患者。尽管胰腺合成胰岛素的量经常是通过测定C肽来判定,但仍有必要测定胰岛素。

C肽是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约为3021D。C肽是胰岛素合成过程中胰岛素原裂解成为胰岛素的伴随产物,二者呈等量分泌并释放到外周血液循环中[4] 。虽然是胰岛素的另一半,但在肝脏几乎不被摄取,所以其半衰期长于胰岛素,约为35 min,在外周血中C肽的浓度是胰岛素的5~10倍且波动幅度也小于胰岛素[5,6]。由于内源性抗胰岛素抗体的高发生率,对于依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检测C肽比检测胰岛素更能真实反映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因此,C肽检测可以辅助评估1型糖尿病早期胰腺β-细胞功能,并以此来鉴别糖尿病的类型。以往认为C肽不具备生物活性,但最新研究显示C肽作为胰岛素的替代,可阻止1型糖尿病长期并发症的进展。

摘要:目的 探讨五个常用临床实验室诊断指标血糖(Gl U)、糖化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 Alc)、C肽(C-P)、胰岛素(Insulin)在糖尿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以及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用生化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50例依据WHO(2001)标准诊断为糖尿病的门诊、住院患者和50例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体检对照者分别测定以上五个项目。结果 2型糖尿病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五项指标的升高程度与糖尿病严重程度呈相一致,2型糖尿病与(Gl U)、(GA)、(Hb Alc)、(Insulin)、(C-P)相关系数分别是:0.5521、0.8895、0.8991、0.8601、0.8625;1型糖尿病(Insulin)、(C-P)明显低于对照组,(Insulin)、(C-P)与(Gl U)、(GA)、(Hb Al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365、0.8025、0.8152。结论 这几个项目与糖尿病有很好的相关性,能从不同方面客观反映糖尿病及其严重程度,它们的检测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血糖,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岛素,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周新,府伟灵.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M].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

[2] 张萍,苏本利,孙葳,等.糖化血红蛋白与全天不同时间血糖水平的关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4):275.

[3] 顾燕云,邢慧莉,盛正妍,等.酶法测定糖化血清白蛋白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上海医学,2006,29(7):432-434.

[4] 吴东红,苏雁,等.糖化血清白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的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12,27(24):2166-2167.

[5] Kouzuma T,Uemastu Y,Usami T,et al.Study of glycated amino acid elimination reaction for an improved enzymatic glycated albumin meas-urement method[J].Clin Chim Acta,2004,346(2):135-143.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随机收集白城市某二级医院2013—2014年三整年130例各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和2014年50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

1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男患72例,女患58例; 年龄范围介于34~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2±7.85)岁; 病程范围介于6~28年之间,平均(中位)病程为11年; 从疾病分期看,39例患者处于正常蛋白尿期,54例患者处于微量蛋白尿期,24例患者处于临床蛋白尿期,13例患者处于肾功能不全期。

对照组5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 年龄范围在30~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7±6.98)岁; 无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

1.2诊断标准

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病早期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30~300 mg/24 h。 根据24 h尿白蛋白(u ALB)的排泄率不同,将糖尿病肾病分为4期:24 hu ALB低于30 mg为正常蛋白尿期,30~300 mg之间者为微量蛋白尿期,300 mg以上者为临床蛋白尿期, 尿总蛋白在0.5 g/24 h以上并且肌酐水平在133 umol/ L以上者为为肾功能不全期。

1.3超声检查方法

患者均空腹状态检查,按常规取侧卧位,探头频率3.5 MHz,机器预置肾脏检查条件,适当调节增益,观察二维图像改变。

CDFI对观察肾脏血流变化,并对主肾动脉、肾上极、 中极、下极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多点取样进行血流动力学观察。取样容积≤2 mm,角度在60°以下,连续多次测量,显示3~5个标准频谱,采取图像,测量Vs(cm/s)、 Vd(cm/s)、Vm(cm/s)、PI、RI,记录并存储。

1.4统计方法

对照组和不同分期(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相关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各期(组) 糖尿病肾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研究对象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期别患者肾脏大小与病情关系

糖尿病肾病患者处于正常蛋白尿期、微量蛋白尿期、 临床蛋白尿期时,肾脏大小与病情呈正相关。 而肾功能不全期,肾脏体积明显缩小(P<0.01)。

2.2 CDFI图像特点分析

正常蛋白尿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流分布无改变,微量蛋白尿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可显示主肾动脉和叶间动脉血流,临床蛋白尿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显示不清,肾功能不全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能量多普勒检查可显示部分叶间动脉,呈枯枝样改变。

2.3不同期别患者Vs、Vd、Vm、PI、RI与正常组的比较

主肾动脉、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上极、中极、下极血流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蛋白尿期患者的PI、RI增高,而Vd、Vm减低;临床蛋白尿期患者的PI、RI明显增高,Vd、Vm则明显减低;肾功能不全期患者的PI、RI增高更明显,Vd、Vs亦有显著减低。 见表1。

3讨论

肾病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按Mogenesen标准分期法,将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I期为肾脏肥大和滤过功能亢进期,II期为正常白蛋白尿期,III期为微量蛋白尿期,IV期为临床蛋白尿期,V期为肾功能不全期。 研究显示各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形态、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均各异,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正常蛋白尿期、微量蛋白尿期及临床蛋白尿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均显示肾脏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研究报道糖尿病肾脏体积超过170 cm3即可考虑早期糖尿病肾病,与该研究结果与其相同。 肾脏增大,微量白蛋白高滤过,预示着将发生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晚期,即肾功能不全期,肾脏缩小,包膜较光滑,表面小结节不明显,此特点与其他由肾实质病变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尽相同,说明糖尿病肾病时肾脏损害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肾小球是肾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学研究证实糖尿病肾病合并肾小球硬化时血管阻力增高,微小血管受累,血流减少。其特征之一,临床或实验室检查异常,肾脏已有明显的病理改变。 应用CDFI技术,主肾动脉逐级分支至肾包膜下细微血管,可显示血流情况,半定量分析肾动脉血流。 研究表明主肾动脉,叶间动脉上极、中极、下极血流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蛋白尿期糖尿病肾病患者Vs、Vm有轻微降低(P<0.05), 微量蛋白尿期糖尿病肾病患者PI、RI值增高,Vs降低不明显,Vd、Vm减低,临床蛋白尿期糖尿病肾病患者PI、 RI明显增高,Vd、Vm则明显减低,肾功能不全期糖尿病肾病患者PI、RI增高更明显,Vd、Vm显著减低。

该研究表明,肾内动脉Vd和Vm减慢是糖尿病肾病最早出现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脏上极、中极、下极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血流速度顺序轻微减低,不同病期糖尿病肾病的RI和PI值改变依次为正常蛋白尿期<微量蛋白尿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肾功能不全期, 临床蛋白尿期与正常蛋白尿期及微量蛋白尿期比较PI、RI改变明显(P<0.01)。RI值明显增加反映肾血管床阻力升高,肾血流灌注减少,与张勇等报告相同。弓形动脉上、中、 下极血流参数正常蛋白尿期、微量蛋白尿期,均有明显差异(P<0.05)。 正常蛋白尿期Vs、Vm降低明显,Vd改变较Vs改变有意义。 PI、RI增高,微量蛋白尿期改变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肾微小血管阻力越高, 肾小球受损程度越重。

CDFI评估肾脏血流灌注情况,弥补单一通过肾脏增大,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个体差异所致肾增大假阳性的不足,二维超声结合CDFI超声检查可提高糖尿病肾病诊断。

随着病情进展,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及肾功能不全期, 肾动脉及分支动脉血管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出血、 溃疡,并继发血栓形成,致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使肾脏供血减少。 PI和RI均明显增高,Vs和Vm降低显著, 肾血流减少,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代偿性的提高收缩期血流灌注,而肾功能不全期失代偿则血流灌注明显减少,显示高阻力、低流速、低灌注特征。 表明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该研究与许彤等相一致。

主肾动脉是肾脏的主要供血血管,直接影响肾内微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研究中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较正常对照组主肾动脉频谱测值Vd、Vm减低、RI增高,提示糖尿病肾病患者微血管阻力增加,远端组织的血流灌注不足,当糖尿病肾病Vs明显降低,应引起诊疗过程中的高度重视。

采用肾脏上极、中极、下极多点取样测量,对比分析,较好的反映了整个肾实质的血流灌注及损害程度。 与国内外对照,因取样点的增加,对临界参数的设置更细化,使诊断准确性提高,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CDFI超声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CDFI超声技术对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肾脏多点取样检查,观察肾脏二维表现及其血流参数变化,并对其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 各期糖尿病肾病肾脏二维表现与病情呈正相关性;血流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因取样点的增加,使临界参数的设置更细化,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2 月—2016 年2 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诊断、治疗的86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 包括49 例男性患者, 37 例女性患者。 年龄范围40~83 岁, 平均年龄 (60.35±5.94) 岁。 其中, 合并冠心病者27 例, 合并高血脂者28 例, 合并高血压者31 例。 并选择同期体检的86 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包括47 例男性患者, 39 例女性患者。 年龄范围42~85 岁, 平均年龄 (61.63±6.67) 岁。 其中, 合并冠心病者25 例, 合并高血脂者27例, 合并高血压者34 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 不具统计学意义, 研究存在突出可比性。

1.2 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检验, 具体包括[2]: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 让患者更充分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以便其积极配合治疗。 指导患者在空腹检验前1 天晚饭后至次日检验结束之前, 不能进食任何事物、水以及药物, 检验前严格禁止喝茶、咖啡、酒、吸烟等, 保证患者情绪处于稳定状态。 葡萄糖奶量试验:采集患者空腹血液标本, 然后在250~300 m L的水肿加入75 g无水葡萄糖溶液。 在5 min内服下, 在患者服下第一口糖水便开始计时, 2 h以后, 采集患者血液标本, 结合化验结果选择合理降糖药物, 并确定药物的用量用法, 确保检验的质量, 正确评价疾病, 调整用药方案。

1.3 葡萄糖奶量试验

葡萄糖奶量试验被国际公认为糖尿病的诊断试验[3], 该方法一般是用于检测静脉空腹血糖检测值、 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值。 通过血糖检测后, 若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在7.0 mmol/L以上;餐后2 h血糖水平在11.1 mmol/L以上, 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这时, 可适量服用糖再检测血糖, 若血糖水平显著增高, 处于140~199 mg/dl血糖范围, 但是尚未达到诊断标准, 即可诊断为糖耐量减损。

1.4 糖化血红蛋白

动态监测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 可实施糖化血红蛋白 (英简Hb A1) 检测, 若Hb A1 水平为4.0%~6.5%, 说明血糖控制水平达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

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血压水平情况

研究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具有极为严重的威胁, 预计至2025 年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将超过3 亿[4]。世界各国均已加强了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同时实施积极的病情检测及疗效观察, 这些均与相关检验项目结果具有紧密关系。 及时进行相关项目检验, 对临床指导治疗、预防并发症具有促进作用。

非糖尿病患者应该接受筛查诊断, 临床做出明确检验, 而糖尿病患者则应该动态监测以便指导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检验, 医院常规的检验项目较多, 部分是糖尿病必须检验的项目, 部分是与糖尿病具有紧密联系的检验项目, 一般为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治疗、预后评估[5]。 掌握检验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明确患者空腹、餐后2 h血糖水平是有效进行糖尿病诊断的科学参考依据。 但是, 既能够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信息, 并无法将其作为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的依据。 若是糖尿病患者处于空腹状态, 或是餐后2 h血糖水平高于正常水平, 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这时应该实施OGTT试验, 以便进一步确诊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 临床还应对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进行确切了解, 通过检测患者空腹状态及餐后2 h胰岛素含量情况, 以及C肽分泌含量, 以便明确糖尿病的分型。 部分患者空腹状态时, 机体内血糖含量处于正常水平, 但是餐后2 h后血糖水平显著升高, 这时便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不管是否空腹, 均会表现为某一时刻的血糖值, 虽然检测项目结果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但是, 血糖水平波动较大。 在红细胞整个生命过程中, 血红蛋白均会持续结合葡萄糖, 合成糖化血红蛋白, 其能够把采集血液标本前1~2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体现出来, 并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参考指标, 有助于临床制定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该次试验结果可见, 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且波动较大, 同时血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 糖尿病诊断及治疗的检验项目结果具有典型性, 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疾病的控制, 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糖尿病诊断与治疗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诊断、治疗的8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 并选择同期体检的86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根据糖尿病诊断、治疗的检验项目予以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糖尿病诊断及治疗的检验项目结果具有典型性, 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疾病的控制, 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诊断,治疗,检验项目

参考文献

[1] 潘柏申.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83 (2) :169-170.

[2] 杨新国.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效果及意义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20 (13) :241-242.

[3] 肖富浩, 张世杰.及时检验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5) :140-142.

[4] 王芳媛.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25 (12) :53-54.

[5] 韩忠萍.糖尿病患者相关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2 (14) :234-235.

[6] 钱建平.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 (32) :125-126.

[7] 程世红.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11) :35-36.

[8] 王侃.糖尿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检验项目的应用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4 (16) :78-79.

[9] 李长殷.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2014 (10) :156-157.

[10] 程世红.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11) :22-23.

[11] 蔡丽君.分析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 (4) :65-67.

上一篇:房屋建筑学的实训报告范文下一篇:小学中秋节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