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论文范文

2024-03-17

防震减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影响着应急体系建设工作。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存在工作长效机制未确立、风险评估工作缺乏专业性、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社区防灾减灾机制与应急能力建设必须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引领,“多元参与”为主导,长效激励机制为着眼点,夯实基层应急能力,从而达到完善社会整体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 社区; 防灾减灾; 应急能力

Key words: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emergency ability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最前线。“重心下移”“建设防灾能力强的社区”已成为全球共识[1]。2007以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以提升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截止2017年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总量突破11000个[3]。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93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31个。然而,从陕西省约20000个社区的总量来看,创建工作所期望达到的“以点带面”效果,远未显现。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现状如何?短板在哪里?如何推进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未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探析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现状,并据此进一步探寻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路径,为应急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现实依据与理论指导。

一、研究设计

笔者结合文献资料、预调查結果和民政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民发〔2018〕20号),设计了“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六个维度,分别为\"组织管理、风险评估、应急预案与演练、宣传教育培训、社区应急储备、社会力量参与”,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的现状。

二、结果分析

为总结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现状,深入挖掘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陕西省基层社区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3份,回收问卷116份,有效问卷116份,问卷有效率为94.3%。从区位分布看,参与调查的社区干部来自陕北(占比19%)、关中(占55.2%)及陕南(占25.9%),其中来自城市社区的占比39.1%,来自城镇社区的占比45.7%,来自农村社区的占比14.6%。从社区人数看,参与调查的社区干部所在社区的平均人口数为9270人,最大的社区人数为39800人,其中10000人以上的社区有32个。

(一)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组织管理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组织管理是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实现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载体。

1.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组织机构设置全面程度。从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组织机构设置来看,防灾减灾应急组织机构设置较为齐全,职责划分明确的社区不足半数,仅有11.9%的社区报告无应急组织机构。(见表1)

2. 社区防灾减灾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情况。从社区防灾减灾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来看,隐患排查制度、应急值守制度、科普宣教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在社区中的覆盖率已分别达到71.40%、68.80%、58.00%和55.40%,其中隐患排查制度和应急值守制度达到70%左右,但绩效评估制度只有9.80%,应急保障制度只有27.70%,应急预案编制制度、灾害预警制度和应急演练制度的完善程度不到一半(分别为44.6%、43.8%和42.9%)。(见图1)可见,社区防灾减灾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仍不完善,没有形成管理闭环。

3. 社区防灾减灾规章执行情况。社区防灾减灾规章执行情况良好,12.10%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社区制度执行情况很好,44.80%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35.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认为较差占0.9%,另有7.80%的被调查者未作答或答案无效。

(二)社区风险评估

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的根本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识别、分析、评价系统当中或者与某项行为相关的潜在危险的持续管理过程[4]。其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起点,而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管理者必须清楚社区内的风险隐患种类、级别、危害程度、发生概率,才能对社区内的风险做到有的放矢、科学管理。

1. 社区风险隐患种类。从社区的风险隐患情况来看, 火灾、危房和交通事故是社区存在的最大隐患。除此之外,社区还存在如下安全隐患,依次是安全生产、煤气中毒、治安、卫生防疫、洪涝、宠物咬人、市政管网问题、地震、触电和溺水等。(见图2)

2. 社区风险隐患排查。社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执行情况良好,91.7%的被调查者反映所在社区做过风险隐患排查,仅有8.39%的被调查者反映所在社区未做过风险隐患排查。

3. 社区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能够为各类灾害的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也能够为编制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等防灾减灾对策提供基本依据[5]。风险评估执行情况一般,57.8%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没有做过风险评估,28.4%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曾做过风险评估,另有13.8%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三)社区应急预案及演练

1. 社区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是为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6]。应急预案编制是社区防灾减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社区普遍重视针对防汛和火灾等常见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而针对地震、滑坡、疫情、环境、停水、停电、涉外等应急预案所占比重较低,针对涉外的应急预案仅占1.9%。(见图3)

2. 社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的成效,43.97%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在社区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较好,4.31%的被调查者回答非常好,37.93%的被调查者回答一般,有3.45%的被调查者回答较差,还有10.34%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3. 社区应急演练。根据《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演练的目的包括: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科普宣教。近年来,社区不断推进应急演练工作,67.6%的被调查者回答近三年所在社区做过火灾应急演练,54.3%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做过防汛应急演练。而其他灾种应急演练所占比重均低于35%,有的甚至是个位数。(见图4)

4. 社区应急演练居民参与度。社区应急演练可以促使社区居民熟悉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所以,应急演练居民参与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结果显示社区应急演练居民参与度并不理想,43.1%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的居民参与应急演练情况一般,6%的被调查者回答较差;有37.1%的被调查者回答较好,6%的被调查者回答非常好,另有7.8%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5. 社区应急演练效果评估。应急演练效果评估是应急演练工作的重要环节,旨在总结演练的结果和改进应急预案乃至应急管理工作。从应急演练效果评估来看,50%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没有演练效果评估,有40.5%的被调查者回答有进行效果评估.另有9.5%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四)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

宣教教育培训工作是提升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相关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社区干部参加過的应急培训类型较为集中。从社区干部参加过的应急培训类型来看,77.59%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的干部参加过消防相关培训,61.21%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的干部参加过防灾减灾相关培训,57.76%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的干部参加过自救互救相关培训,另有2.59%的被调查者回答参加过防洪相关培训,有6%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见图5)可见,消防相关培训的覆盖面最广(约占77.8%),防灾减灾相关培训次之(约占61.21%)。

2.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培训效果较好。从培训效果来看,50.9%的被调查者回答曾参加过的应急培训效果较好,28.4%的被调查者回答培训效果一般,12.9%的被调查者回答培训效果非常好,另有2.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效果,还有5.2%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3.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科普宣教。各个社区在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的开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社区三年内未曾开展过相关活动,但也有社区开展的活动次数有20次之多,平均为4.16次,中位数是3。(见图6)社区科普宣教活动形式多为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栏、专题讲座、应急演练等。

4.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培训建议。本次调查设置了开放式问题: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培训方面,你有哪些需求?被调查者的回答中,强调最多的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指导,特别是有多位干部提到需要实地指导。可见,在社区防灾减灾应急培训工作中,如何提升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是下一阶段工作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五)社区应急储备

1. 社区应急通讯设备。应急通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尤为重要,它决定了决策者能否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直接影响应急决策乃至抢险救援行动效果。从社区应急通讯设备来看,80%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有喇叭,20.7%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有对讲机,还有一些被调查者回答通知一般使用微信群、电话、铜锣、报警器等。可见,应急喇叭的普及率较高,但是无线通信设备仍然紧缺。

2. 社区干部在手机通讯中断下的应急通讯方式。在手机通讯中断的情况下,43.10%的被调查者回答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有49.14%(57人)的被调查者回答能够与上级取得联系,另有7.76%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但在回答与上级取得联系的方式中,有57.89%的被调查者(33人)未作答,有21.05%的被调查者(12人)回答通过到家里或者到单位找到本人,有7.02%的被调查者(4人)回答通过人员传达,有5.26%的被调查者(3人)通过固定电话,3.51%的被调查者(2人)通过对讲机,分别有1人通过北斗手机、喇叭和到具体地点集合的方式进行联系。

3. 社区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撑。调查发现,在社区应急物资储备方面,铁锹、灭火器、照明工具储备率高,但生活物资、应急药品和担架等储备率低。(见图7)

(六)社区防灾减灾社会力量参与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坚持鼓励支持、引导规范、效率优先、自愿自助原则,研究制定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行为准则,搭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协调服务平台和信息导向平台。”近年来,在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中,社会力量成为重要参与方,发挥了一定作用。

1. 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良好,61.21%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有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31.03%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另有7.76%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2. 社区与应急救援队伍联系情况。社区防灾与应急救援队伍联系不密切,49.14%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未与应急救援队伍联系过,41.38%的被调查者回答联系过,另有9.48%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机制与应急能力建设情况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制度体系不健全,长效机制未形成

調查结果显示,社区的防灾减灾机制与应急能力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社区防灾减灾相关规章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执行情况不理想、应急组织机构设置不足等成为制约社区防灾减灾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我国社区工作的基本情况看,社区仍然是政府行政机构的下延,担负着基层政府的诸多行政职能[7]。社区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性工作,但其普遍缺乏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目前,社区一般会在“5·12”等相关纪念日制作宣传展板或在橱窗中展示防灾减灾相关知识;部分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仅仅依托“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平安社区”等申报评选活动开展,是社区常规工作以外的“自选项目”。这导致防灾减灾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等待上级部门要求的状态;没有要求时,除消防、防洪工作日常有序运转外,科普宣教、队伍建设等相关工作就不一定做了。所以,多数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仍处于碎片化状态,除消防风险隐患排查、防汛值班、应急避难场所知晓率较好外,其他方面或弱或无,制度上没有形成体系,工作上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二)风险评估环节缺失,掣肘整个社区防灾减灾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干部对社区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从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开展情况来看,多数社区只涉及火灾和洪涝两个灾种,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覆盖灾种过于单一;应急预案与演练是否符合各个社区自身风险特点,进一步讲是否涉及各个社区自身面临的危害最大风险和发生概率最高风险,无从知晓。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多数社区没有经过专业的风险评估,那么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风险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风险评估环节的缺失或者涉及的灾种单一,导致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开展工作缺乏评估结果的指导,社区很可能没有针对风险最大的灾种进行预案编制和演练,存在将发生概率更高或者一旦发生损害巨大的灾害排除在管理机制之外的风险,放任了这些种类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地降低了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也将严重影响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效果。除此之外,风险评估工作将直接影响应急预案中关于风险等级、应急响应条件等关键事项的确定,从而严重影响预案的可操作性,特别是难以对应急决策起到支持作用。

(三)居民参与度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应急演练居民参与情况并不理想,回答一般及较差的人数占到约一半。由于体制机制及历史的原因,目前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总体参与率较低,以退休人员为主,非政治性参与、被动或动员性参与为主[8]。六成社区有志愿者队伍;但约有半数社区未与应急救援队取得联系。从结果来看,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的多元参与之路任重道远。

(四)科普宣教社区间差异大,培训效果总体满意

公众防灾减灾知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社区间存在较大差异,三年内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的次数从0到20不等,平均约为4次,也就是一年1.3次,这个频率显然与防灾减灾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而社区干部对参加过的相关培训效果较为满意;在关于培训需求的建议方面,结果显示,社区干部认为培训应在普及自救知识的同时,加强实地的专业指导。一直以来,社区普遍采用发放宣传资料、制作主题橱窗专栏等形式开展相关科普宣教活动,但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这种形式只能实现知识传输,无法形成技能习得。而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最终要体现在人们的行动及所采取的措施上。

(五)应急物资储备单一、通讯体系脆弱

从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开展方面看,社区普遍对于火灾和洪涝灾害的防范是最好的,然而在具体的洪涝灾害相关情境性题目中,却出现了矛盾。关于社区防汛人员值班到岗、通知居民撤离、脆弱人群清单建立、脆弱人群清单帮扶人员安排这几方面的情况,从作答情况来看,都比较好,但是在手机通讯中断下的通讯这一题目的回答中,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回答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在回答能够与上级取得联系的问卷中,又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采用何种联系方式”一题未作答;作答的人中通过到家里或到单位找到本人、人员传达,固定电话三种联系方式总计占到三分之一,这三种方式在真正发生洪涝、火灾、地震灾害时基本无效。也就是说,在回答能够与上级取得联系的被调查者中,只有4人(占全体被调查者的0.03%)采取了相对有效的方式:2人通过对讲机,1人通过北斗手机,1人到具体地点集合。这一结果反映出,社区物资储备单一,且科技水平不高,特别是作为应急处置中的基础条件——通讯体系,仍然非常脆弱,难以通过真实灾害情境的检验。这进一步暴露出社区覆盖率极高的传统灾种的防灾减灾工作效果仍然令人担忧。

四、提升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的对策建议

“多元参与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基于社区工作繁杂、防灾减灾工作专业性强等现实情况的必然选择。以“创建工作”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框架下的多元参与”为主导必将成为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的突破口。

(一)以“创建工作”引领社区防灾减灾工作

1. 将社区在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为搭平台、促合作。社区将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的障碍是人力不足、专业技能缺乏。但是,如果转变思路,这一难题就可能迎刃而解。社区内形成长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工作、生活的环境更加安全,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及居民等各方都是受益者。将社区在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为搭平台、促合作,社区工作人员并非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的实施者,而仅仅是组织者与监督者。调动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的积极性,搭建合作平台,让各方积极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完成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必将成为新的趋势。

2. 强化社会监督作保障,提升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任何良好的管理机制的运行,都与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分不开。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也是如此。社区应制定相应的社会监督制度,让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广大居民都参与进来,从营造社区安全环境的角度,形成良性工作氛围。

(二)建立多元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

中共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治理主体多元化[9];而面向风险社会的公共管理所强调的除了全灾种管理、全过程管理,还有就是多主体管理[10]。可見,多元参与是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的必然选择。

从社区的资源和需求着眼,充分考虑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制定多元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既能破解社区工作负担重的问题,又能整合专业资源提升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水平。我国一些沿海发达省份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比较成熟的做法,是采用项目招标的形式引入社会组织提供相关服务。例如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永联村,采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其社区经济投入主要来自当地村办集体经济。然而,陕西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就现阶段的条件而言,无论是财政上,还是企事业单位的财力上,都难以长期支持这种模式。因此,应了解参与各方的真实需求,因地制宜,做好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多从政策上找资源,为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比如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从企业税费减免、养老积分、教育部门对社会实践的要求等方面探寻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健全社区风险评估制度

1. 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助力社区风险评估工作。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发挥院校、专业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以“加强社区灾害风险管理项目”为重点,制定社区风险评估工作标准和流程,形成操作手册,并建设相应课程体系,定期为社区培训灾害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帮助社区干部掌握完整系统的风险评估流程及操作,不断提高社区主体人群对灾害风险管理的认知和能力。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专家参与和指导社区风险评估工作,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答疑解惑,完善社区“两图一预案”(两图:灾害风险示意图和疏散撤离图,一预案:社区应急预案),夯实风险评估工作效果。

2. 保障社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常态化、系统化。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加知识技能输入等方法,保障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常态化、系统化,最大限度降低隐患发展为危害的可能性。其中,重点开展三个方面排查:一是社区生产、生活等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和危化品存储地等情况;二是社区居民家庭成员、居住环境的具体情况;三是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以及外来人口的情况。

3. 提高风险评估居民参与度。社区要通过入户走访,开展座谈等多种形式邀请居民参与风险评估全过程,以此工作为纽带,帮助居民在参与过程中提高风险意识,关注并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

4. 风险管理流程化。确保“以防为主”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要进行分类分级,自上而下形成畅通的风险处置渠道,让风险评估成果真正落地。借鉴南京等地先进实践经验,采取信息化手段搭建风险管理多方参与平台,将“隐患排查(发现)-隐患上报-风险分类-风险定级-隐患处置 ”流程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保证风险及时排除,真正实现“关口前移”、“以防为主”。

(四)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最初起源于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前提就是危险源辨别[11]。所以必须坚持应急预案的编写以风险评估为前提和基础。从基础操作角度考虑,可以在全省范围内评选优秀应急预案稍加修改作为范本在全省推广。就如美国联邦事务管理局编写的《你准备好了吗——公民应急准备指南》,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对社区居民进行灾害教育的范本[12]。该指南为家庭提供了多灾种防灾备灾应对灾害的具体指导,是家庭应急预案编写的“辅导手册”,实践性非常强。同时,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审环节,以应急演练作为评审环节,通过观看社区应急演练、在演练中提出相关应急处置问题、制造突发状况等,切实了解社区的应急准备情况、预案的可操作性及应急处置能力,并辅以查阅社区风险评估报告、应急预案等资料。采用这一形式进行评审,能够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特别是重点突出防灾减灾工作“实战性”,为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把准方向、明确重点,同时兼顾这一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五)以能力建设为目标创新科普宣教工作形式

据统计, 在日本阪神大地震时,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依靠自救和互救生还的灾民合计为 98%,而政府的“公救”非常有限, 只有 1.7%[1]。日本自此提出了“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自己的城市和社区自己保护”的基本防灾理念。而公民的灾害意识淡薄、防灾素养偏低[13],一直是我国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短板。

社区科普宣教工作应以能力建设为目标,不能满足于科普宣教就是发发宣传页、听听讲座,应强调体验式的灾害教育,使受教育者受到触动,才能有动力积极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同时,可以引进专业救援队突出实际操作能力,让社区居民在熟悉防灾减灾的理念、掌握防灾备灾知识的同时,提高自救互救技能。遇到突发状况,能够科学自救施救,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另外,加强社区间交流学习,不断丰富科普宣教工作形式。

(六)加大投入提升社区应急储备水平

加大对社区物资储备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科学合理地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完善社区物资储备体系,提升社区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以实用性为标准向社区提供应急储备基本清单,作为社区购置应急物资的参考。同时,加大投入力度,下发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重点解决基础薄弱社区的基本应急物资储备问题。突发事件发生时,如果社区管理人员之间的通讯都无法保障,应急处置将无从谈起。社区应急储备中,作为所有应急处置措施的前提条件,通讯物资应该重点保障。

参考文献:

[1]顾林生.国外基层灾害应急管理的机制评析[J].中国减灾,2007(6):30-35.

[2]俸锡金,朱晓丹,杨洁.社区减灾模式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39-40.

[3]吴竞妍,倪维,杨赛霓.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发展演變与创建成效评价[J].灾害学,2019(3):184-188.

[4]马文·拉桑德.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

[5]于汐,唐彦东.灾害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57.

[6]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80-381.

[7]葛天任,薛澜.社会风险与基层社区治理:问题、理念与对策[J].社会治理,2015(4):37-43.

[8]滕五晓,陈磊,万蓓蕾.社区安全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上海社区风险评估实践的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6):70-75.

[9]薛澜,李宇环.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系统思维与改革取向[J].政治学研究,2014(5):61-70.

[10]张海波.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公共管理变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4):57-65,158.

[11]童星,张海波.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1):132-146,223-224.

[12]吴新燕.美国社区减灾体系简介及其启示[J].城市与减灾,2004(3):2-4.

[13]张英.学校灾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及其启示[J].灾害学,2015(1):161-166.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防震减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外界因素会对玉米生长发育形成相应的作用影响,尤以天气和温度等因素影响最为严重。玉米栽培种植期间,旱灾同样属于多发气候灾害之一,可能引起减产绝收的可能,对抗旱减灾栽培技术加以合理有效运用显得尤为关键。依托抗旱减灾栽培技术的科学运用,可促使玉米抵抗力得以有效提高,充分保证玉米整体产量和质量。对玉米抗旱减灾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有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玉米;抗旱;减灾;栽培技术

前言

玉米属于主要农业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技术水平直接关注种植经济效益。所以,对抗旱减灾栽培技术开展深入科学研究,对玉米整体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同样对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些年,自然灾害问题频繁出现,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不利影响,面对此种情况,为保证农户经济效益不受较大影响,需重视对抗旱减灾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此为玉米栽培种植提供可靠保障,促使整体产量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1 玉米抗旱栽培技术

1.1 秸秆覆盖法

有关秸秆覆盖法,即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基于实践经验所总结得出的抗旱方法。位于地表部分,选择秸秆完成有效覆盖,面对阳光照射条件,可避免土壤所含水分快速大量蒸发,使水分散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面对干旱环境,能够使玉米拥有更多的水分。与此同时,秸秆腐烂后,可为土壤提供大量营养物质,促使玉米整体产量能够有所保证。针对此方法,应位于秋季期间,待土地平整处理后,玉米拔节期之前,并完成单次重复。有关基本操作流程,对玉米秸秆完成粉碎处理,并在种植地块表层完成均匀覆盖,保证抗旱的同时,实现对土壤的有效改善。

1.2 抗旱坑法

抗旱坑法,属于应用较为广泛的重要方法,即位于平整土地适宜位置,完成挖坑,选择有机肥、土壤混合物,填入至坑内,采取密封填埋处理,并对土壤采取有效压实。填平处理后,抗旱坑高度需符合标准,超过地表高度。如此,依托此方法,能够使水分流失得以有效避免,位于玉米生长发育阶段,有机肥料的存在,也能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填埋期间,需对抗旱坑采取重点保护,避免发生坍塌等情况,充分保证抗旱效果[1]。

1.3 膜侧播种法

玉米栽培种植期间,地膜属于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传导热量和保持水分的重要作用。针对膜侧播种法,具体使用期间,位于地膜一次边缘,标准距离控制在5cm左右,完成播种,如此,使干旱影响能够得以有效减轻,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可靠保障。

2 抗旱栽培技术措施

2.1 精细整地

玉米栽培种植之前,需完成精细整地处理,确保种植地块土壤能够保持疏松和平整状态。实施整地期间,对大块土壤需全部打碎,并对杂物等全部清理。条件允许时,可对秸秆、根茎等加以合理利用,促使水分蒸发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得到明显增强。如此,重点实施精细整地,能够使土壤结构得以优化改善,促使土壤所含养分、有机质含量能够获得明显提高,确保玉米植株具有良好的耐旱性,以此为玉米栽培种植提供可靠保障。

2.2 合理施肥

针对玉米栽培种植而言,所需肥料相对较多,需保证施足有机肥,并对有机肥、化肥采取合理搭配使用,确保土壤物理性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保证玉米良好的抗旱能力,为玉米吸水抗旱提供可靠保障。施肥过程中,有关人员需对种子、肥料采取单独分离,避免肥料对种植、幼根等产生严重灼烧影响,使正常出苗能够有所保证。拔节期之后,为充分保证玉米整体产量,应当重点加强合理追肥。除此之外,可通过抗蒸腾剂或是增施钾肥等方式,位于叶面完成均匀喷施,促使植物蒸腾损失能够得以有效降低,促使水分利用率可以得到真正提高,充分保证玉米植株良好的抗旱能力。与此同时,同样可通过抗旱保水剂,对此加以合理使用,如沃特保水剂或旱地龙等,充分保证土壤墒情,使玉米播种能够获得足够水分供给,为玉米种植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可靠保障。

2.3 选用抗旱品种与种子处理

(1)选用抗旱品种。为充分保证玉米整体产量,品种选择尤为关键,有关玉米品种选择,应当坚持因地适宜的基本原则,玉米品种所具有的适应性存在明显区别差异,需结合种植区域实际情况,对此加以合理选择。重点关注抗旱能力良好品种,确保水分、养分吸收充足,充分保证抗旱效果,最终实现整体产量的有效提高。(2)抗旱剂浸种。有关种子处理方面,可对抗旱剂加以合理选用。针对抗旱剂,其吸水性相对较强,能够对土壤深层水分完成有效吸取,为玉米植株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供给。种植处理环节,选用抗旱剂,完成浸种处理,能够使种植所具有的抗逆性得以有效提高,以此为玉米整体产量提供可靠保障。

2.4 田间管理

(1)适时播种。为保证玉米抗旱能力能够真正提高,需对土壤温、湿度条件加以综合考虑,以适宜时间,完成玉米播种。玉米种植期间,需对种植特性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基于种植特性,完成实施播种。针对品种各不相同种子,需选择对应的合理时间,以此完成播种。播种之后,若存在缺苗情况,应当完成及时补苗。(2)中耕。针对玉米种植,存在覆膜和不覆膜的情况,因此,实施中耕期间,不覆膜情况下,可完成两次中耕操作,分别位于苗期、幼苗拔节期之前,苗期阶段,以浅耕为主,以达到松土和除草的效果,幼苗拔节期,以中耕为主,以达到透气性提升的效果,保证植株根系能够保持良好长势,降低水分大量过快蒸发。(3)适时补灌。玉米种植结束,应当完成及时浇水,浇水总量需保证合理,比例标准控制约伸张发育过程的15%。針对田间管理,还需关注适时补灌,位于玉米拔节至抽雄、吐丝过程,需保证水分供给充足。同时,由于环境温度较高,水分蒸发速度较快,以至于水分需求量明显较高,需保证水分供给充足[2]。

2.5 病虫害防治

植株生长发育期间,病虫害问题属于重要影响因素,防治不到位或不及时,势必会对玉米整体产量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务必对此采取科学合理防治。(1)大、小斑病。大斑病,会对叶片部分产生危害影响。小斑病,则会对茎、叶部分产生危害影响。大、小斑病防治期间,可选用阿迷西达,通过稀释之后,采取均匀喷洒,已达到预防、产出的效果。(2)青枯病。玉米生长发育期间,青枯病会产生严重危害影响,位于拔节期发病率明显较高,导致植株青枯死亡,对茎秆采取全部剥开,髓部明显变为褐色。因不易发觉,所以,应当做好提前预防,选用专业药剂,完成灌根操作。(3)锈病。锈病,会对叶片部分产生危害影响,具体防治期间,应当重点加强品种选择,以杂交品种为主,却保证良好的抗病能力,位于发病初期,可选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通过稀释之后,采取均匀喷洒。(4)铁甲虫。铁甲虫主要藏在叶片之中,通过啃食叶片,导致叶片发生枯死现象,应通过无公害农药,对此完成喷杀处理。(5)螟虫。螟虫属于重要虫害,会钻入茎叶,并啃食茎叶,导致玉米生长受到严重影响,严重可造成植株枯死,可以专业杀虫剂,完成有效杀除。

2.6 适时收获

玉米成熟期表现出明显蜡熟,果穗顶部位置穗粒光滑、饱满且硬实,苞叶明显枯黄,并表现出松散状态,并可完成及时收货。收货时间需保证合理,提前、延后均会对产量造成相应的影响。若提前,可能出现籽粒不饱满的情况,若延后则会因水分大量蒸发,对玉米整体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玉米栽培种植期间,抗旱减灾栽培技术对玉米整体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种植人员务必对此加以重点关注,对抗旱减灾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做出正确认识,并对技术做到熟悉掌握,在栽培种植中加以合理有效运用,为玉米栽培种植提供技术保障,最终实现整体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武福强.玉米抗旱减灾栽培技术探析[J].新农民,2020(2):1.[2]李小荣.玉米抗旱减灾栽培技术探析[J].新农业,2021.

防震减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是国家综合安全管理和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但是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健全体制,加大宣传培训,加强演练并完善应急预案,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基础设施,配备和改进必备设备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安宁祥和的平安校园。

【关键词】学校 安全教育管理

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关联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联合国将2006年10月11日第17个“国际减灾日”的主题定为“减灾始于学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师生安全。国家减灾委、教育部、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近年来,文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文县境内山大沟深、交通极差,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进入春季,正是各类地质灾害多发期。农村学生离开家长监护在县城上学,路途乘车无法监控,夏天去大河、水库游泳较多,冬天用电和木炭取暖增加了隐患,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色情、暴力不健康内容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安全教育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者对安全教育管理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有的仍存侥幸心理,只是将责任层层下压给了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而一线工作的老师在教学任务和安全责任指标的双重压力下难以招架;宣传教育不普及,缺少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的安全常识;校舍建设规划选址不当,建筑质量达不到防灾标准要求,抵御灾害的能力弱;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演练不够,大多数学校的应急预案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学生和老师都缺乏实际演练;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用于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经费有限。

面对问题,必须搞好以下工作,才能构建安宁祥和的平安校园。

一、要充分认识学校安全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关系到数以万计学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县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学校和少年儿童在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面前是防范能力最差,是最易遭受危害的人群,学校和少年儿童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对学校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国家综合安全管理和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切实负起责任,全面加强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提高学生避灾自救能力,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抓紧抓好。

二、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使减灾、自救、互助的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一是使安全管理、灾害风险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要将安全教育管理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增加灾害风险教育的内容,编写专门教材,安排专门老师和专门课时进行学习,保证教学内容和时间。二是加强对教师培训。每所学校应配备一名具有公共安全和减灾专业知识的教师,负责本校安全教育管理和培训工作,加大对教师全员培训力度,使他们切实掌握有关知识。三是开发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教育形式,采用知识讲座、教育园地、班会课、安全课、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在学生中普及公共安全管理知识。编制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公共安全管理知识科普读物、张贴画、动漫课件进行宣传;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普及公共安全管理知识;要通过学生会、团组织、少先队等学生组织,采取征文、绘画、演讲、文艺节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以公共安全教育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活动。四是要扩大宣传范围。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体群众的环保意识、公共安全意识,为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校舍规划和建筑质量管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新建、改建、扩建校舍要严格按照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选址要从安全方面综合考虑,要请专业部门的人员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坚决避免在有安全隐患和灾害高危地区新建校舍。校舍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标准,一定要完善避灾、减灾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项目,全面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高校舍抗灾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健全和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并不单纯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光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县上应组织教育、公安、消防、运管、城建、质检、安检等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综合负责全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公安机关应该建立主要时段校园巡逻守护机制,在校园门口一定区域划设隔离区,设置减速带,禁(暂)停区和明显的警示标志标示,切实保障学生的出行安全;公安机关与城管执法大队、食药局、工商局、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对影响校园周边环境的网吧、旅店、小卖部、小吃摊点、娱乐场所等进行清理整治和规范,创建文明、有序、整洁、安全的周边环境。继续推行派出所民警兼任各辖区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建立完善校园内部安全防范机制:辖区派出所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学校(幼儿园)配齐安保人员和必要的安防设备;学校必须建立门卫值班室,校园警务室,配备必要的安防设备,也可以成立护校队,建立联络员制度,抽调专人负责联络、协调、配合和指导全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明确责任、各司其责、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共同构建安宁祥和的校园。

五、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平时演习和演练,积累实际经验,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求助应急预案》等预案,结合学校所在地环境、灾害规律、学生特点,制定和完善学校应急预案。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降低灾害风险。县上管理部门要加强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检查。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等方面应急预案的演习、演练,每学期应组织活动2-3次,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预案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防震救灾教育,普及抗震救灾知识与技能,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把师生安全教育与防震减灾科普、应急避险演练有机结合。

六、加大投入,完善制度,推动我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深入开展。

为了使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政府应专题研究,拨付专项资金,购置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设施、设备;学校筹措资金,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加强对校舍、安全设施的投入。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管理示范学校”的创建和评比活动,总结好的经验,推广好的做法,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动态管理,促进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走向深入。

防震减灾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高校的涉灾领域研究生培养中,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与应急管理最为直接相关的学科,也是目前众多高校普遍设置的研究生培养学科,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培养了大批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类人才。为厘清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的学科概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现状,文章针对我国目前开设该学科的高校情况、师资队伍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学科的近期发展概况进行了总结。该调查研究可为了解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现状提供依据。

关键词: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概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近年來,地震、海啸及台风等极端灾害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2004年8月,台风“云娜”的影响波及浙、闽、沪、苏、赣、皖、鄂、豫等地区,受灾人口1818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5亿元;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影响人数超过1亿,直接受灾省份达19省之多;同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建筑结构的大规模破坏,受灾人口4624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2亿元;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数万人伤亡和约2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2]。不同种类灾害的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影响,因此,对灾害的提前规划及有效避让,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是高校开设防灾减灾救灾等涉灾工程专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目的所在[3-4]。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在开展涉灾领域研究生的培养中,涉及到的灾种较为全面,具体包括综合防灾减灾、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矿山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核辐射等人为灾害,且多集中在土木工程、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下设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地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自然灾害学、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第四纪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二级学科。其中,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与应急管理最为直接相关的学科,也是高校尤为普遍设置的学科。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通过综合应用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以提高工程结构、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及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目的,研究和防治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工程灾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厘清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的学科概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现状,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开设该学科的高校情况、师资队伍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学科的近期发展概况进行了总结与剖析。该调查研究可为了解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现状提供依据。

一、学科概况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作为土木工程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通过综合应用土木工程和其他学科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建立和发展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能力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的学科。该学科的核心内容为地震工程、抗风工程、抗火工程、抗爆工程和防护工程等[5]。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防工程和城市人民防空工程的防护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以学术型为主,兼顾专业型人才培养。同时,各院校及研究所结合本部門的专业领域,针对不同灾害种类和结构形式各有专长,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以及中科院武汉岩土所等,在该学科的研究方向上,有的侧重于工程结构防震减灾,有的侧重于工程结构抗火抗爆,有的侧重于地质灾害防治,有的侧重于高层建筑,有的侧重于桥梁及轨道交通设施等。总体上,涉及灾害种类较为全面,涉及土木工程结构形式多样,在不同涉灾领域培养出大批专业型人才。据统计,我国目前具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博士与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94所,其中博士点单位54所,硕士点单位90所,同时具备博士点与硕士点的单位50所,详情如表1所示。

二、学科基础

在师资队伍方面,全国从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教育及研究方向的专任教师约1500余人,其中包括两院院士18人,长江学者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千人计划、青年选拔人才、青年长江学者以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青人才8人,省部级人才称号2人,其他各类人才称号者5人(如图1所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80%,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约占30%,具备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约占35%,具备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约占34%,其他(初级及以下职称)的专任教师约占1%(如图2所示)。此外,有部分专任教师在多个国际学术组织任职,以及在多个国际知名期刊担任编委、副主编等职务。

在研究机构(含智库)、支撑平台方面,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目前拥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约31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部级26个),工程实验室2个,研究中心9个,创新中心1个,具体如表2所示。

三、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对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即在学习必要的工科基础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之上,需掌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方向较为系统深入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包括灾害防御与工程减灾方面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为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各高校十分重视人才的科学素养与工程素养方面的培养。具体地,在科学素养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复杂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工程素养方面,能够具有良好的工程思维,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具有对前沿科学技术吸纳与应用的先进意识,注重防灾减灾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关注可持续发展[6]。

从招生情况看,2020年,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的博士生报录比大约为200%,硕士生报录比大约为250%;博士研究生招生数约270人,在校生数约1000人;硕士研究生招生数约1300人,在校生数约4000人。从就业情况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0%以上,就业去向主要为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协议、升学、自主创业及其他形式就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单位,应急、民政、交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气象等政府管理部门,地质类勘察设计院、铁路设计院等科研院所,以及保险、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卫生防疫、房地产开发等企事业单位。如图3所示,硕士生大多选择国有企业单位就业(约40%),博士生则大多选择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约65%);硕士生选择党政机关、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的占比分别约为4.5%、5.5%、6.5%,博士生的就业类型则明显有别于硕士生,除高等教育单位外,科研设计单位与国有企业占比也较高,分别约为15%与7%。

四、科学研究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领域承担各类项目超4000余项,总经费超过20亿元,其中纵向科研超过200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超12亿元。在承担国家、地方和企业的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国际合作项目超过30余项。同时,获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具体包括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级奖项50余项,省部级和行业协会奖项200余项,发表论文10000余篇,其中SCI、EI、ISTP等检索论文5000余篇,专著和教材共计200余部,国家标准5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0余项。

此外,该学科通过不断拓展与美国、加拿大、欧盟、日韩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已和国外10多个国家近百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另外,通过主办和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有效加强了学术科技交流。据不完全统计,邀请境外专家来华讲座300余次,国内专家在国际或全国性学术年会上做主题报告600余次,承办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研究领域学术会议100余次。此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500余人次,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5000余人次。研究生出访和联合培养300余人。

五、结束语

综合上述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防灾减灾类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开设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的高校遍布大江南北,且覆盖了众多领域,经过长足的发展,已逐渐积累起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与丰硕的科研成果。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不仅涵盖了地震、强风、海啸以及滑坡等各类自然灾害,也包括了火灾、爆炸等人为灾害,涉灾种类较为全面。因此,该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较好地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与市场经济需求,这为应急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厚的积淀。

参考文献:

[1]唐彦东,刘京会,任云生.防灾科技学院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1):5-8.

[2]李宏男,郑晓伟,李超.高性能结构抗多次多种灾害全寿命性能分析与设计理论研究进展[J].建筑结构学报,2019,40(2):56-69.

[3]陈海霞,陈陵康,曾菁,等.浅析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5):94-96.

[4]张永忠,曾首义.军地兼顾 指技相融 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特色学科[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3):5-7.

[5]赵志青.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核心分支论述[N].科学导报,2017-9-8(C7).

[6]陈飞.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西部探矿工程,2016,28(9):196-199.

防震减灾论文范文第5篇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天气状况,地表运动,地震就是其中一种。

XX年5月12日,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令人悲痛欲绝的日子,汶川大地震,它带走了多少生命,拆散了多少家庭,多少个孩子因此成为孤儿,多少人因此将要孤单一生。时光不能倒流,我们也无力改变这个事实,只有坚强面对,才能在这个悲痛的关头挺下来,勇敢地活下去。

灾难,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避免,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

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找一个柔软的东西顶在头上,如:枕头。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很大的自然灾害,我国处于世界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预测和预报地震,是现在的重要工作。

长久以来,地震带给人们的威胁就如同夏天午后的雷阵雨般威力强大且令人走避不及。

还有许多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的。

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总之,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但有时会出现一些事故,只有靠我们积极面对,发展科技,造福人类,才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家中。

中学生防震减灾征文二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

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

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

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中学生防震减灾征文三

灾害是人们最大的敌人,比如地震、海啸、火灾等等,发生灾害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包括人的生命,因此我们要懂得防震减灾的知识,学会保护自己。

学校组织了很多活动让我们学习防震减灾的知识,比如请消防大队的叔叔给我们讲解发生火灾的逃生知识,进行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当发生火灾时,用毛巾捂住嘴,站好队快速从安全通道跑到操场上。学校还请了交警叔叔给我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避免我们发生交通危险。

一些灾害都是可以预防的,在我们学校就有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比如学校的楼梯,每次下楼都挤成一锅粥,最容易发生踩踏事件。教室里的风扇,开到最大风扇就在屋顶上摇来摇去,像马上掉下来一样小学生防震减灾作文(5篇)小学生防震减灾作文(5篇)。教室的门每次一刮大风、使劲关门,能把门上的玻璃震碎。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就容易摔倒把对方误伤。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不安全因素,都是可以预防的。看以下几条:

1、不要在学校里追逐打闹。

2、下楼时要一个个下,不要挤在一起。

3、不要使劲关门,刮风时要用椅子把门顶住。

上一篇:软土地基处理论文下一篇:土木工程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