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16

药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针对“双高”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建设基于能力导向的资源共享发展平台,建立校企人才双向双协共建的教师团队,开展基于结构化创新团队建设的育训工程,建立多元立体的考评激励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水平专业群 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模式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代、新阶段、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赋予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使命。“高职专业群”自提出以来见证着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双高计划”的步步推进。而打造高水平与高层次、结构化与专业化、国家级与国际化和多元合一的教学团队,是促进高职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紧跟广西大健康产业需求布局专业,聚焦“医、养、管、食、游、动”等广西大健康重点发展产业,为广西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学院根据广西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护理和药学两个专业群建设国内高水平专业群。学院始终按照临床和生产经营一线岗位人才素质要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知、德、技”三维标准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教学创新团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面临的新问题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学校针对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平台期”和“职业倦怠”等问题,提出了“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即“3线3精4平台N个(类)量化指标”教师成长模式。其中“3线”指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科研能力3条主线;“3精”指学校教师主管部门针对促进教师成长路径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做到培训内容精细化、培训对象的精准化和培训形式的精致化;“4平台”指在信息化的教学与教师继续教育平台上,结合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3个梯次平台;“N个量化指标”指给予各个平台分别赋予一定的资源(N1)、政策(N2)配置和若干个评价检测指标体系(N3)。该模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继续教育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增大;三是教师的获得感有所提升;四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五是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均得到提高。

然而,在高职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该模式虽然在指导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专业群”视域下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短板,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打造高水平与高层次、结构化与专业化、国家级与国际化和多元合一的教学团队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1)成长平台辐射范围以及精细化程度不够,比如对教师学生管理能力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原模式侧重校内专任教师的个人发展考虑,缺乏以整体性团队建设考虑;(3)原模式主要面对校内在编在岗教师,针对企业或医院兼职教师的成长考虑较少;(4)教师分层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路径优化

“专业群”建设需要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支撑,教学团队建设是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和研究领域的合作主体的优化组合,是基于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师专业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教学创新团队作为支撑专业群发展的新型集群,只有充分挖掘教师群体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群体的竞争优势动力源,才能实现团队和专业群建设创造性发展。

(一)建立基于能力导向的资源共享发展平台

依托广西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教師发展中心和教师社会实践基地,融合政、校、院、企人力资源,建立专兼职教师资源库和专兼职教师双向管理、业绩互认和双职称认定工作机制,为校企双元育人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力。在“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提出的“4平台”基础上以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实习实训四个方面为维度,以点成线,以点搭台,进一步优化资源共享平台,涵盖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多个方面,扩大平台的辐射范围和精细化。推进大健康创新创业基地,搭建众创空间,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从医院和企业引入名师和名医,建立校、院、企技术创新团队,与院、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培试点,打造工匠培养平台。

(二)建立校企人才双向双协共建的教师团队

国家实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结构化创新团队建设是重要任务,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又是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抓手。针对普遍存在的“双师型”教师不足、教师顶尖人才流失严重、教师结构化分布不合理等问题,高职院校要详细评估教师队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不断引进企业人才的同时,加大校内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丰富教师发展资源平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水平,优化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依托合作交流平台及创新研究平台而搭建成结构化创新团队,将原“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提出的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三个层级结构精细化为校内新进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专业群带头人共六层级教师专业成长模式(见图1),以及来自校外企业、医院(研究院所)的技术骨干、技术能手、技能大师、领军人才和名匠名师共五个层级,逐渐培养为专业带头人和专业群带头人。结构化更加完备,教师专业发展路线更加清晰,导向更明确。

(三)开展基于结构化创新团队建设的育训工程

基于结构化创新团队建设的育训工程,精准对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教师标准的需要,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与提升社会服务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师培训,夯实“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基于“四有”教师标准的师德培训,实施覆盖全员的理念更新工程;(2)基于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主体需求的业务培训;(3)加强教师资格与职业岗位资格证的“双证制”教师培训;(4)推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专任教师与专职辅导员、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科研各具特长的教师以及不同专业教师组建“跨界”教学和科研团队,以团队的复合能力支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强化以团队协同、跨界合作、校企双向流动为导向的育训概念(见图2)。

(四)建立多元立体的考评激励体系

1.完善分类和分层的教师评价考核标准

形成四种类型、四个层次的教师标准体系和教师队伍评价考核制度体系。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为核心,按照“教学‘双师’型、服务专家型、科研技术型、文化育人型”四种类型,建立并实施“大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合格教师”四级评价考核标准,提升教师发展的目标引领力与评价推动力。

2.落实常态化的教师自我诊改及教学督导制度

建立分层、分类教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依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按照“三年一规划,每年一诊改”工作机制,推进以“双高”目标为引领的教师层面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常态化,完善系部和校级双层教学督导制度,为完成“双高”任务提供决策与改进的机制保障。

3.制定专业群建设为导向的教师分析测评表

按照双高建设的要求,教师队伍要求专兼职结合,除了开发校内专业教师发展新体系,还要充分挖掘企事业单位及研究院所的人才优势,发展兼职教师发展体系。要针对校内和校外多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建立针对性的考评指标体系,引导激励教学团队正向发展。

4.建立多元化的绩效激励体系

要依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合理诉求,发挥激励因素中能带来积极态度,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推动激励机制的健全。对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技能大赛、社会服务等重大质量工程项目中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加大职称评审等权重。创造中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运用激励机制,让教师积极主动完成挑战性工作和承担工作职责。综合考虑教师任用情况、晋升制度、工资制度、参与程度及奖惩办法,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

建设高水平教师教学团队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建设的关键任务,而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过程中,平台化、团队化、模块化和系统化是关键的标准,要从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有效监控等诸多方面考虑,全面提升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为促进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高效运行,提升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品牌效应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君,张玉凤.专业群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构建及治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

[2]周小雅,常雪松,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3+3+4+N”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探略[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20(5).

[3]曾照香,李良明.“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业与技术教育,2021(2).

[4]崔宇馨,石伟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逻辑、困境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0(10).

注: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9〕63号);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医学职业院校临床技能实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A026)

【作者简介】常雪松(1979— ),女,河南永城人,教育学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岳桂华(1969— ),男,山东东营人,医学博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中西医结合防止心血管疾病;周小雅(1963— ),女,浙江宁波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学职业教育;周元明(1963— ):男,通讯作者,浙江诸暨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医学教育管理、外科临床;韦志强(1967— ),男,广西岑溪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流行病学。

(责编 黄 煌)

药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价值;信息资源;价值创造

摘要: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要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必须调整图书馆组织结构,合理规划与整合馆藏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

本文系2012年广东药学院人文思政研究专项课题项目“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研究”(项目编号:RWSZ201224)的研究成果之一。[FQ)]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用户已越来越少地利用图书馆,[1]使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图书馆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调整图书馆组织结构、合理规划与整合馆藏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升服务理念,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

1信息资源价值与图书馆价值

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是一个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价值行为的过程。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是通过信息机制以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完成的,信息资源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信息功能的发挥,从而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2]。

图书馆的价值通过馆藏信息资源的价值体现出来。图书馆收藏、整理、发掘信息资源,目的就是促使馆藏信息资源在社会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存在和向用户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具有多方面满足人类需求的客观性。当信息资源的客观价值属性与用户的各种不同需求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不同的价值含义;当信息资源尚未与用户的需求发生联系时,其价值只是潜藏在客体内部,不依赖用户的需求而客观存在;[3]当信息资源作用于主体信息能力时,其价值便体现出来,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因此,信息资源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活动中体现其真正价值,并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存贮场所和服务基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必须在调整图书馆组织结构、合理规划与整合馆藏信息资源条件下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提升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图书馆员的知识劳动才能实现,在馆员付出知识劳动之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是一种潜在价值。图书馆员的知识劳动是创造性地将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向信息用户转移的过程。

3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创造

31调整图书馆组织结构

调整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及其权责关系,目的在于更好地开发馆藏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以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对图书馆原来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工作流程,建立图书馆各部门之间的良好工作关系,共同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创造这一终极目标;业务流程的改变带来了权责关系的变化,明晰的权责关系更有利于馆员对信息资源价值的开发。由于当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创新的日益重要以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图书馆必须定期审视和调整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才能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不断挖掘馆藏信息资源价值,实现信息资源价值创造。图书馆在审视和调整组织结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相关影响因素,比如组织结构的合理性、集权与分权的界定及其比例、整体组织架构对信息资源价值创造的适用性等。图书馆要深化服务内容,满足读者日益多变且具有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还可考虑成立跨部门或跨职能的工作小组,[4]由图书馆内具有各方面专长的馆员组成,可以针对特定的需求、特定的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个性化定制。这样的工作组由于是根据项目需要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才都是有备而来的,相互沟通与融合较好,能把自己的工作同图书馆整体工作联系起来,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献计献策,有利于工作组顺利完成任务。图书馆还可根据需要,在固定的组织结构基础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服务管理,可随时进行灵活的组合排列,提高工作能力。

32合理规划馆藏信息资源

合理规划馆藏信息资源是指根据图书馆的性质、职能及服务目标等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规划。合理规划馆藏信息资源的目的是深入揭示馆藏信息资源,充分显示馆藏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使馆藏资源得到有效增值,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能得到长足发展。图书馆合理规划信息资源,既要对现有信息资源的维护、更新和集成进行规划,又要对信息资源的配置、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等进行规划;既要通过规划调动图书馆的人力、财力和技术力量以适应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又要通过规划突出在既定环境下各种资源的增值优势[1]。比如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学校的性质、办学规模、学科设置、科研方向以及馆藏文献特色、服务目标等,合理规划文献资源采购、加工、组织、知识重构和信息服务等工作,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有的放矢,真正发挥馆藏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另外,还可以考虑馆际间的资源共享,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大学城共有10所高校,但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却各自为政。例如在电子资源方面,大多数图书馆配置了Elsevier SD、Springer-Link、Wiley-Blackwell Inter Science等数据库,而一些重要的数据库却没有配置或配置较少,如Oxfod Journals Collection、Taylor and Francis Online、AGU等尚未配置。这就造成一些资源重复而另一些资源紧缺。如果大学城各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能从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的话,就必须首先做好资源的整体规划,确立发展目标,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统筹安排,尽可能满足用户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把握资源合作建设的方向,逐步实现用户的需求[5]。

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创造不仅取决于图书馆拥有或控制的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还取决于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科学规划能力。可以说,图书馆将信息资源与规划能力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创造的源泉。

33创新服务模式

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主体,应当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模式使图书馆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由传统的文献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应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构建图书馆与用户、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打破传统的图书馆“坐等读者”的陈旧观念,在图书馆日常业务联系环节中,充分考虑和尊重读者的需求,一切服务以读者为中心,满足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各种需求,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服务的方式、方法,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6]。

建立图书馆与用户的双向交流模式,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开拓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空间。利用Web20技术,建立图书馆与用户的双向信息交流平台,开辟图书馆与用户的信息合作空间,改变以往图书馆信息发布和用户信息反馈不对称的局面。在馆藏信息资源服务中,适当地融入Blog、Tag和RSS技术,使馆员与用户可以进行即时沟通,使图书馆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信息,便于图书馆进一步开发馆藏信息资源的价值。

建立网络级发现服务。网络级发现服务是指对来自异构资源的海量元数据及对象数据通过抽取、映射、收割、导入等手段进行收集,经过归并后映射到一个标准的表达式进行聚合,形成统一的元数据索引,通过搜索引擎向终端用户提供检索和服务。图书馆通过建立网络级发现服务,把馆藏信息资源整合进用户工作流,大幅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加快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创造进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传统参考咨询、图书借阅、简单信息检索等功能将逐步被抛弃,未来的服务模式如:移动服务、云服务、研究数据服务、出版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等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7],图书馆必须制定服务创新规划,转变服务模式,探索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模式。

34提升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指图书馆为提升自身地位和增强本身市场竞争力,在原有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整合、技术开发和管理模式创新,产生新知识、新产品和新技术等成果。[8]提升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创新人员管理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和数字化管理技术。创新人员管理制度是指在图书馆实行岗位选拔机制和聘任制,以便建立一支专业知识雄厚、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使各类馆员能在不同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创新薪酬分配制度是指建立以馆员的价值和产出为主要依据的分配激励制度,以便挖掘馆员创新潜力,推动馆员创新、创业;创新数字化管理技术是指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中,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信息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图书馆自主创新过程中,馆员的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组织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馆员能力的提高最终使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图书馆自主创新过程中,知识组织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其核心是把技术资源有机地融入到信息资源的组织活动中,以实现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创造过程中,图书馆必须开发和运用馆员的知识组织能力,促进各种资源的积累、协调、互动与组合,不断提高图书馆的自主创新水平。

4结语

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创造是信息时代各类型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图书馆实现业务创新的关键之一。通过合理规划和整合馆藏信息资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借助创新服务模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和加快图书馆对信息资源价值的创造。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创造使凝结在信息资源中的劳动价值得以实现,并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创造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图书馆必须及时掌握和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调整组织结构及其职责,合理规划与整合馆藏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1][ZK(#]赵珊珊图书馆基于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9):5-8

[2]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3]谭晶,周全喜信息资源价值转化的辩证分析[J]情报杂志,2004(11):62-63

[4]孙晓明,张爱臣知识服务与图书馆组织结构变革[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1):45-47

[5]李振华数字信息环境下大学城图书馆电子资源合作建设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6):33-38

[6]戴丽创新服务理念,延伸服务内涵——以南京图书馆延伸服务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2(12):47-49

[7]孔青青2011年国外图书馆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2012(11):53-57

[8]刘瑜当代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若干模式[J]图书馆杂志,2010(3):38-41[ZK)]

(编校:崔萌)

药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毕业实习是中医药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转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本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医药技术人才。①②本文以当前毕业实习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症结为突破口,通过强化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探讨并建立一种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期能有利于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中医药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毕业实习 质量监控 信息反馈 人才培养

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学校、 教师和学生都应非常重视这个教学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就如何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进行了探讨。

1 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

我省是教育大省,有120余所高校,在校生约109万人,由于在校生的校园环境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容易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也因此相对容易开展。但到了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学生离开校园进入其他实习单位,成为“半社会人”,管理上的“真空”现象让部分学生思想上出现松懈,在生活和工作上相对散乱,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发现,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社会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生感到就业的压力以及前途的迷茫,激发了考研的决心,而就业、考研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的重叠度高,引发了学生们在三者时间分配上的矛盾。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毕业实习这一动态教学环节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环节的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大幅下降,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增强。③④

2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如何应对当前形势下的毕业实习管理,確保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如何协调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是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毕業实习进行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的管理工作模式思路过程,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需求的过程,而体系的构建也有有助于学校对实习生的监控管理,可进一步的加快、满足社会和教育的需求。因此,建立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的管理症结,是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同时,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提供大量反馈信息,为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决策依据。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且科学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构建策略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促进毕业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最终目的,以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基地为主要对象。在体系构建思路中,我们首先必须理清他们各自对体系的需求、理清社会和教育对体系的需求。初步考虑可以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和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满足各方面需求。⑤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3.1 管理模式

按照三层次、三阶段进行实施管理。

三层次:学校管理部门、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各实习学生小组。

(1)学校管理部门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与实际情况,统一部署实习任务,制定切实有效的实习方案。

(2)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通过充分学习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的实习方案,进一步对实习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

(3)各实习学生小组通过认真学习实习内容,并且根据实习内容的指示,认真完成具体的实习任务。

三阶段:实习前、实习期、实习结束。

(1)实习前:学院开展实习动员活动,并进行实习前学生心态的调查,适时地调整实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加强实习管理质量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毕业学生实习的效果。

(2)实习期:打破传统的实习模式,将实习期分散分配。将实习期前段时间安排给学生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培训或其他与毕业实习相关的培训工作,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考研与到外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矛盾。此外,在校内进行毕业实习有关知识培训的同时,学院相关管理部门能够进一步对毕业实习任务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实习期的后一部分做好准备工作。学生也能够在前段时间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以此来更好地进入之后的实习阶段。

(3)实习结束: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实习结果进行总结,规范实习后的学生论文答辩等流程。同时,及时总结,找出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下年实习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经过以上过程实施,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规范的管理流程。

3.2 信息反馈方式

各种渠道或信息源反映的与实习方面有关的问题、建议、改革思路和现状能够及时地反应出学院整体教学工作的质量状态。

学院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地收集有关信息,并且根据毕业实习生的跟踪调查结果呈现的信息,及时调整实习方针与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校各个部门、相关教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各个部门、学生家长等对象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明确分工、拓展渠道的效果。

同时,设立院主管教学领导信箱、教学办公室主任信箱、党支部书记信箱等相关领导信箱。公开相关职能部门的电话,使信息的收集更加简便、快捷、直接,更加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效率。

3.3 毕业实习质量评价

建立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实习基地、教师、学生四个方面的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

采用量化质量监控指标,按照对实习生的要求将实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必须掌握的实习技能赋予一定的分值,并且要求在各科实习完成后必须达到一定的分值,对实习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对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其具体化和量化,具有可测量性,最终反映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能力、投入幅度、技术掌握熟练程度等,在此基础之上,对毕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量化的评分,以此评分作为毕业实习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同时,对带教老师的工作情况在组织与管理方面进行思考,具体考虑带教老师工作过程是否到位、是否按时填写工作情况汇报、是否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等,从而形成一种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3.4 制度保障

始终坚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纳入文件,形成文件系统,制定相应的制度,并汇编成册。如《毕业实习应注意的事项》、《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流程》、《学校毕业实习管理及考核规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等,为及时发现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习质量和效果、体系的运行畅通提供保障。

4 展望

我校药学院每年毕业生高达800余人,其中药学专业的有200余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成功构建将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加快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能。同时,能极大的提高我校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并能进一步促進我校院系及学科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批新时代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此外,在省内乃至国内推广优质教学管理模式,構筑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可供其他院校借鉴,以进一步提升我校在国内知名度。

*通迅作者:屈勇

注释

① 谢丽莎,梁天坚,黄茂春,黄红泓,苏丽丽.独立学院药学类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9):33-34.

② 王艳艳,谢海龙,李永吉,马薇薇,胡艳波,匡海学.药学类本科毕业专题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医药,2013.33(1):43-44.

③ 邢茂,王琴,胡雪莲,雷健.药学专题实习带教方法探讨[J].中国药房,2013.24(32):3071-3072.

④ 王鹏,赵峡,方玉春,李明,王远红,李筠,于广利.药学专业实习模式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5.31(3):66-69.

⑤ 李肇进,苗明三,许东升,谢新年.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3):92-94.

药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目的:为提高我国医院药学服务水平、推动我国医疗机构O2O药学服务模式的不断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方法:以 “互联网”“网络”“O2O”“药学服务”“用药教育”“慢病管理”“用药咨询”“科普宣教”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收集发表时间为2012年1月-2020年3月的相关文献,对我国O2O药学服务模式的发展历程、特点、服务内容、优势、不足进行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与结论:我国医院O2O药学服务内容涵盖了处方审核与调剂、药品配送以及就诊后的用药咨询、用藥教育、慢病管理、科普宣教、药学门诊等部分,实现了全过程的闭环管理。目前我国医院O2O药学服务已经逐步从1.0向2.0阶段迈进,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广泛融入药学服务的各个环节,辅助医院药师更好地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仅更加高效精准地提升了药师的药学服务质量和价值,还促进了优质药学资源下沉并服务基层。我国O2O药学服务具有优化药学资源配置、扩大药学服务范围、改善医患关系、分流不同需求患者、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实等优势,但还存在未能有效覆盖农村患者、患者隐私泄露风险、缺乏专门的质量管理标准等问题,阻碍了医院O2O药学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建议相关机构进一步完善平台药学服务功能、扩大消费人群,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根据基层地区患者需求针对性地开展药师继续教育培训,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O2O药学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医院O2O药学服务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医院药学服务;O2O;药事管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harmaceutical care in hospitals and 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O2O pharmaceutical care mode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METHODS: Using “Internet”“Network”“O2O”“Pharmaceutical care”“Medication education”“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Medication consultation”“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as keywords,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collected from CNKI, VIP, Wanfang and other Chinese databases during Jan. 2012-Mar. 2020.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service conten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2O pharmaceutical care mode in China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RESULTS & CONCLUSIONS: O2O pharmaceutical care in Chinese hospitals covers prescription review and dispensing, drug distribution, medication consultation after visiting, medication educatio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pharmacy clinic, etc., realiz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closed-loop management. At present, O2O pharmaceutical care in Chinese hospital had gradually moved from stage 1.0 to stage 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also been widely integ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pharmaceutical care, assisting hospital pharmacists to better practice the “patient-centered” service concept, not on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value of pharmacists’ pharmaceutical care more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but also promoting the sinking of high-quality pharmaceutical resources and serving the grassroots. O2O pharmaceutical care shows the advantage of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pharmaceutical care resources, expanding the scope of pharmaceutical care, impro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diverti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needs, and promot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failure to effectively cover rural patients, the risk of patient privacy leakage, and the lack of special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s, which hinde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cale advantage of O2O pharmaceutical care. It is suggest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harmaceutical care function of the platform, expand the consumer population, promulgat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carry out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harmacist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patients in grassroots areas, establish and improv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mprove O2O pharmaceutical care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2O pharmaceutical care mode in the hospital in China.

KEYWORDS   Internet plus;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care; O2O; Pharmaceutical administration

“互联网+传统行业”是在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演进而成的经济发展新形态。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即消费者线上支付费用以后,商家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产品或服务组合,是目前“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热点之一[1]。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影响了传统的就医行为,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也开始尝试将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平台与传统医药服务深度融合,通过线上(Online)和线下(Offline)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居家患者(需求方)提供药学服务,就此“催生”了医院O2O药学服务并使其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药学服务平台[2]。目前,国内已有相当数量的医院通过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临床药师、患者群体、药品流通企业、物流配送、支付方式等环节有效连接,辅助医院药师提供线上药学门诊、在线处方审核、药品智能调剂、用药咨询、用药教育、科普宣教、慢病管理、不良反应监测等药物治疗相关的全流程管理[3]。2012年,我国正式进入Web 3.0(即大互联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为医院O2O药学服务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智能手机也是在这一年得以在国内大规模普及,药学服务开始与APP、微信等移动终端深度融合[4] 。为探讨我国医院药师为社区居家患者提供医院O2O药学服务模式的演变过程、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以 “互联网”“网络”“O2O”“药学服务”“用药教育”“慢性疾病管理”“用药咨询”“科普宣教”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等中文数据库,收集发表时间为2012年1月-2020年3月的相关文献,对我国医院O2O药学服务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和服务内容、优势及不足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我国医院药学服务水平、推动我国医疗机构O2O药学服务模式的不断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1 我国医院O2O药学服务模式的定义

参考相关文献[5],本研究将医院O2O药学服务定义为医院药师(供给方)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居家患者(需求方)提供的与药学技术相关的工作,以期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从而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我国医院O2O药学服务模式发展历程

以药学服务重心和服务目的的转移作为划分标准,我国医院O2O药学服务模式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

2.1 O2O 1.0阶段

在O2O 1.0 的模式下,线上药师和线下患者实现了药学服务的对接和循环,药学服务形成了以药品为中心的O2O闭环[6-7],其主要流程为:患者在网上预约挂号以后,去线下医院就诊,医院药师负责处方审核、药品调剂、临方加工[8],患者可以在药师接待窗口进行用药咨询,也可以在取药回家后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官方网站等平台接受由药师提供的用药咨询、用药教育等药学服务[9];患者康复以后,还可以阅读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的养生保健、健康科普等文章,环环相扣,形成O2O闭环[10],详见图1。

2.2 O2O 2.0阶段

在O2O 2.0阶段,医院O2O药学服务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闭环,其目标在于实现个体化精准用药,即不仅重视提高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关注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主观效用[11]。医院药师借助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更多地去关注患者的生命质量,深入了解其疼痛、失眠、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生命质量的临床症状,倾听患者有关疾病的情感倾诉,重视药物治疗临床效用和效益的提高[12]。患者访问的网络平台从单纯的药学服务端口发展为线上互联网医院就诊、慢病管理、用药咨询、科普宣教、用药教育、不良反应监测以及连接线下药品调剂与配送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对药品流通和医院医药资源的整合[13](如图2所示)。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减少人际接触和人员流动的防控需要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医院O2O药学服务模式的快速普及,全国开始大规模建立互联网医院,推广线上门诊、在线续方、电子医保支付、送药到家的无接触诊疗[14]。

2.2.1 我國医院O2O 药学服务2.0阶段的特点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实现了O2O闭环,开始朝着2.0阶段转型升级。随着患者医疗需求的不断升级,O2O 1.0阶段的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患者的药学服务需求。随着移动终端、在线支付、数据算法等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社会资本的不断催化,解放军总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单位在新技术的辅助下,迈入以患者为中心、以“5P”医学模式[即个体化(Personalized)、参与(Participatory)、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预防性(Preventive)和预测(Predictive)]为实践宗旨的O2O 2.0阶段。 该阶段代表了我国“互联网+药学服务”发展的最新形态,也是很多县乡级医院未来努力的方向[15],其特征如下:

(1)以患者为中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药师可以在全面了解患者血液生化、影像、病理等医学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其基因组学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全程参与到患者个体化精准用药方案的制定、监护管理和风险评估等工作中,有效推动了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提高和疾病预后的改善[16]。

(2)重视践行“5P”医学模式。“5P”模式中,“个体化”和“精准医疗”强调对患者进行药物基因组学的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最适宜的药物和剂量[17];“参与”强调患者也应参与到自身的用药管理中来,运用智能设备,自觉规律监测血糖、尿酸、心率、血氧等指标[18];“预防性”强调药学服务要从只关注“已病”扩展到关注“防病”;“预测”则强调应根据患者动态临床信息数据,预测其疾病发生或复发的风险,并评估药物干预的必要性[19]。

(3)新技术助力药学服务。借助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超高清直播、人工智能(AI)等技术深入慢病管理、远程医疗、线上处方审核、用药调整等领域[20-21];其中,AI系统可自动分析所收集到的患者的临床数据信息(血药浓度和基因组学、影像学、病理学等客观指标以及饮食、二便、内心感受、运动情况等),其不仅可以自动书写患者药历,还能提供智能化的用药决策支持,协助临床实现精准用药。

2.2.2 我国医院O2O 药学服务2.0阶段的主要内容

随着医院O2O药学服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通过建立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和药品物流配送体系,已经成功进入了2.0阶段[22],目前提供的药学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1)用药咨询。比起线下的发药窗口,互联网便利的即时通讯功能更能满足用药人群随机、零碎的用药咨询需求。药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为患者详细解释医师的用药方案,不仅有助于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还可以缓解门诊调剂发药窗口的咨询压力,有效疏导患者人流、减少医患纠纷[23]。有研究显示,患者线上咨询的内容包括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4类[24]。在O2O 1.0阶段,药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常常受到自身临床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制约,难以实现以循证为基础的准确回答;而在O2O 2.0阶段,AI模式识别技术及智能交互系统成为药师的重要辅助工具[25]。AI会基于对患者临床大数据的分析,高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来智能推荐最适宜的药物[26];药师则会在综合考虑AI推荐的参考信息以后,以严谨专业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与患者沟通,指导其合理选择并规范使用药物,解答有关药物-药物、药物-食物相互作用的疑问,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范措施[27]。

(2)慢病管理。在O2O 2.0阶段中,以患者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服务日渐成熟。随着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病、慢病患者规模不断增大[28]。慢病患者常需要联用多种药物,漏服、误服、药物相互作用、药品不良反应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着其疗效和用药安全[29]。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和手机APP等移动互联平台能为慢病患者提供用药提醒、动态监测、智能动态评估、复诊提醒等服务[30];同时,药师还能通过移动互联平台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用药期间的生命质量,详见图3。AI技术介入后,患者的体征监测数据得以实现智能化管理,药师可直接在互联网平台上查阅患者近期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协助医师精确制定个体化用药计划和治疗目标[31]。在患者用药后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后,药师还可以根据远程监测结果评估临床疗效、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慢病患者急性发作的风险等[32]。

(3)处方审核。在O2O 2.0阶段,云平台前置处方审核得到了逐步推广。医师提交处方后,先由药师在云平台中对处方进行审核,待审核通过之后方可进行调剂并通知患者缴费[33]。例如,已有相当数量的医疗机构开展了处方前置审核工作,对院内不合理处方开展系统自动“刚性拦截”和药师人工“柔性拦截”相结合的方式,此举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就诊效率,还能真正实现“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闭环式药事管理,有效地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体现了药师在处方管理中的价值[34-37]。再如,2020年,重庆市开展了改革O2O药学服务的探索,据报道该市已经有9家医院建立了临床药学信息化服务平台、17家医院开展了门诊处方信息化前置审核工作,牵头医院通过医共体系统对重庆市忠县2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了实时区域化处方审核,规范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处方行为,提高了社区患者的合理用药水平[38-39]。

(4)药品调剂与配送到家。药品调剂与配送到家是O2O药学服务模式中非常重要的2个线下环节。处方调剂是指药学工作者为患者提供处方审核、调配、复核和药品发放的行为,是所有药学服务工作中最为基础的内容[40]。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AI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医院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逐步完善,智能药库、单剂量分包机、快速出药系统、智能存取系统等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药师调剂药品的时间,降低了调剂差错率,实现了调剂全程可监控、可反馈、可追溯[41]。在O2O 2.0阶段,非首诊的慢病患者无需前往医院,在家中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诊,由医师开具处方并经药师线上审核通过以后,医院智慧药房就会调剂发药,通过物流公司配送到家。

2.2.3 医院O2O药学服务2.0模式的优势

(1)优化药学资源配置,扩大药学服务范围。互聯网为药学服务的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即时沟通平台,患者可以跨地域共享优质药师资源,获取远程药学服务,实现多专科药学会诊[42]。O2O药学服务模式可以实现三级甲等医院的优质药学服务资源下沉至基层医联体医院,再以基层医联体为中心,辐射状服务周边社区,让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解决基本药学服务需求[43]。

(2)医-药-患三方联动,改善医患关系。在全面铺开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今天,医药卫生服务的线下供给已经赶不上日新月异的多样化诊疗需求,供给需求的不匹配、患者就医时面对的专业知识壁垒都是医患纠纷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44]。在O2O药学服务模式中,药师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针对性地开展患者用药全过程管理并给予人文关怀,可以让患者及家属对病情和药物治疗方案有理性、科学的认识,既减轻了医师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45]。

(3)分流不同需求患者,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实。医疗卫生市场一直是寡头垄断市场,分级诊疗难以推行的原因部分就在于优质卫生资源高度集中于高级别医院,分布不均衡[46]。线上平台使得社区居家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获取优质的诊疗服务,而医师开具的药品由距患者家最近的医联体基层医院负责调剂和配送[47]。刘维峰等[48]的报道显示,医联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慢病用药衔接清单》中的药品匹配度达50%左右、最高达60%,药品配送到货率达100%,使得慢病患者复诊和取药都可以回到基层医疗机构,减少了患者在高级别医院的往返奔波和排长队现象。医院O2O药学服务模式还可以培养患者建立科学、理性的健康观和疾病观,减少因诊疗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小病去‘三甲’、轻症看急诊”的盲目就医现象,从而促进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实施,缓解高级别医院卫生服务资源紧张的局面[49]。

3 我国医院O2O药学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3.1 完善O2O平台药学服务功能

目前,全国各地医疗机构自建O2O平台的服务内容不一,很多平台虽然开设了用药咨询链接,但只是通过公众号后台与患者进行一问一答互动,既缺乏系统性的记录,也不能做到及时回复,患者的就医体验并不尽如人意;还有很多医疗机构的O2O平台尚不能提供信息化、系统化的处方管理和慢病管理服务[50]。建议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完善O2O平台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及药学服务内容,使患者能通过互联网享受到更为优质、便捷的药学服务。

3.2 扩大消费人群,发扬规模优势

我国现有网络药学服务的使用人数和覆盖面远未形成规模,削弱了O2O药学服务模式的商业优势[51]。患者群体对药学服务的价值缺乏必要的认知和现有药学服务质量的欠缺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O2O药学服务模式真正形成规模化还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级的消费人群,并产生正面反馈信息,不断提高用户对药学服务的黏性并扩大潜在消费者的规模[52]。药学服务交易量的不足会导致平台运营成本和资源配置成本降幅不够,达不到预期盈利水平,难以发挥药师的服务价值,影响O2O药学服务的可持续发展[53]。建议各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开展有关互联网药学服务的科普宣传,让更多患者了解并尝试O2O药学服务,认识到药学服务的便捷性和重要性,从而扩大受众人群,最终形成规模优势、降低平台运营成本。

3.3 有效覆盖农村等基层地区患者

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国共有971 80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到医疗机构总数的94.76%,而目前提供O2O药学服务的药师集中于三级甲等医院,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师都只从事与药品调剂相关的工作,难以满足县乡及以下基层患者的药学服务需求[54]。另外,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仍然严重,农村地区患者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药学服务目前仍主要局限于用药咨询、用药教育和科普宣教。由于处方未能实现共享,基层患者能享受到的慢病管理服务非常有限[55],加之基层地区人均药师配备数量不足,平均学历、专业技能均低于城市药师[56-57]。而线下乡镇医疗机构药师服务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医院O2O药学服务模式在基层地区开展的成败[58]。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药师的培养力度,根据农村地区患者需求,针对性地开展药师继续教育培训。此外,还应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安装AI辅助诊疗系统以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试点工作,普及“卫生云”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五级远程药学服务体系,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审方、远程慢病管理等服务,让基层群众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药学服务[59-60]。

3.4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O2O药学服务质量管理标准

网络电子处方、病历都有大量患者的隐私信息,如身份证号、医保卡号、家庭住址、电话等,随着医疗机构之间数据互联、互通、共享的逐步实现,对患者个人隐私安全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61],这既存在隐私数据泄漏的风险,影响了患者O2O药学服务需求的释放[62]。相关部门应该尽早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患者网络隐私数据进行保护处理,严格限制不同访问主体对患者信息的访问权限,从而保证医疗数据在合法范围内使用[63]。此外,目前还尚未出台互联网药学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对服务质量、内容、收费、补偿机制、服务供方资质、质量审查等内容没有规范化、标准化要求[64],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定的药事事故风险。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建立针对O2O药学服务的质量评审评价体系,实现药学服务质量监管有据可依、有据必依。

4 结语

目前我国医院O2O药学服务已经逐步从1.0向2.0阶段迈进,AI技术也开始广泛融入药学服务的各个环节,辅助医院药师更好地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仅更加高效精准地提升了药师的药学服务质量和价值,还促进了优质药学资源下沉并服务于基层。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医院O2O药学服务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医院迅速普及,线上诊疗、在线审方、线下送药的模式逐渐常态化,在线医保结算的开通都加快了O2O药学服务的发展脚步,但还存在基层地区患者未能有效覆盖、患者隐私泄露风险较高、相关质量管理标准缺乏等问题,阻碍了医院O2O药学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建议相关机构进一步完善平台药学服务功能、扩大消费人群,根据基层地区患者需求针对性地开展药师继续教育培训,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O2O药学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医院O2O药学服务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芮晓武.中国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11.

[ 2 ] 钱春艳,杨伊林,王莉英.药学服务转型与药学志愿服务模式初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30(7):924-926.

[ 3 ] 舒阳,张春霞,敖斌,等.“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处方药,2019,17(3):11-12 .

[ 4 ] 高红利,李素仙,高伟祺.“互联网+手机APP”的药学服务在COPD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藥品评价,2019,16(6):3-5.

[ 5 ] 孙哲,王钰,赵立怡.互联网+模式下医院药学服务模式转型思考[J].智慧健康,2019,5(9):21-22 .

[ 6 ] 邓睿.我院用药咨询工作实践与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7):105-106.

[ 7 ] 谢扬帆,张虹.临床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0):188-191、194.

[ 8 ] 甄健存,陆进,梅丹.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规范[J].医药导报,2019,38(12):1535-1556.

[ 9 ] 万素馨,方伟,孙秋艳.“互联网+医联体”一体化药学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J].中国药房,2019,30(23):3199-3204.

[10] 房文通,潘祺琦,罗璨.省级药事管理质控体系的建立与江苏省61家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现状[J].中国药房,2018,29(1):94-97.

[11] 曾晨欣,王皓,吴秋惠.药学服务中药物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8,29(16):2291-2295.

[12] 张云鹏.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药师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与探索[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7.

[13] 何晓静,李晓冰,菅凌燕.非疫区大型三甲医院药学部门NCP疫情应对策略[J].实用药物与临床,2020,23(10):956-960.

[14] 张倩倩,朱振国,沈宁乔,等.“互联网+医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0,31(12):1570-1573.

[15] 李钊.基于“互联网+”的临床药学服务在提高公众用药安全性中的作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3):110-112.

[16] 徐晋辉,吴青,王甲,等.自动化智能药柜分散调剂模式闭环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20,29(8):71-74.

[17] 裘加林.智慧医疗[M]. 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22.

[18] 姜德春,王海莲,朱溢勇,等.创建用药咨询中心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5,26(16):2293-2294.

[19] 谭志明,罗敏.健康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24-28.

[20] 高雯雯,尹雁慧,于克炜,等.药品零差率下我院药学服务的一些新尝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23):2489-2492.

[21] 杨毅.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包设计及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22] 刘小艳,王然,封学伟,等. 1 339例非计划妊娠女性用药咨询[J].医药导报,2019,38(6):800-802.

[23] 何晓静,李燕菊,王海莲.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规范:用药咨询[J].中国药房,2019,30(24):3313-3314、3323.

[24] 王萌,王相峰,张亚南.儿童合理用药微信平台用药咨询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9,25(10):40-42.

[25] 刘原冬.用药咨询对促进合理用药的作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9):81-82.

[26] 郑晓圆,徐佳,谢芬.“PDCA”管理法在提高患者对本院临床药师用药咨询满意度中的应用[J].中南药学,2017,15(12):1775-1779.

[27] 赵臻,我国临床药学服务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13(6):46-52.

[28] 陈溪,邬蓉,陶霞,等.我院电子化合理用药咨询系统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19):2675-2677.

[29] 江成养,聂宝平,郭卫东,等.基于互联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模式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4):4028-4030.

[30] 吴柏平.临床药师参与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和疾病管理的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9,16(12):166-167.

[31] 黄伟,段彦彦.关于信息化药学服务平台的构建及实践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7):2955-2956.

[32] 刘建明,杨宇秀,赵璐.临床药师参与社会药房糖尿病慢性疾病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13(7):101-104.

[33] 李靖,蒋晓磊,徐思羽,等.品管圈在麻精药品处方审核的工作实践[J].甘肃医药,2020,39(11):1020-1022、1025.

[34] 田怀平,姚慧娟,杨怡,等.调剂药师处方审核能力集中培训课程体系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10):1229-1232.

[35] 戚旭.基于互联网的慢病管理闭环的构建与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2):145-147.

[36] 任庭苇.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医疗慢病管理系统对社区中老年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评估[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9.

[37] 李红,邓兰兰,白琴.基于三级预防的“互联网+专科医联体”管理对痛风患者的影响[J].东南国防医药,2020,22(1):88-90.

[38] 万素馨,方伟,黄道秋,等.重庆市39家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药房,2020,31(1):12-17.

[39] 沈東平,牟雪菲,李俊伟.基于“互联网+医疗”的慢病随访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5):49-51.

[40] 诸慧,陈斯佳,金剑.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规范:第5部分:用药教育[J].中国药房,2019,30(24):3315-3316、3324.

[41] 曾令先,杜小林,夏孟红.“互联网+慢病管理”创新模式与成效[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292-293.

[42] 贺哲.基于大数据的慢性病管理价值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43] 刘方舟,刘可可,龚建平,等.智能化患者服药提醒App的调研与开发[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4):1549-1553.

[44] 马依林,张虹.基于“互联网+”创新骨科医院药学服务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1):135-138

[45] 魏娜,吴朝阳,陈伦灼,等.基于循证证据的我院出院带药处方前置审核系统的运行实践[J].中国药房,2020,31(15):1910-1915.

[46] 周水芳,许建文,柯蒙.处方前置审核模式的实践与分析[J].海峡药学,2020,32(4):203-205.

[47] 诸慧,陈斯佳,金剑.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展药学服务[J].医药导报,2019,38(5):672-675.

[48] 刘维峰,李晓利.创新医院药学服务 助力医疗安全前行[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5):159-160.

[49] 席晓宇,黄元楷,李文君.构建我国医院药学服务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4):321-326.

[50] 席加喜,陈英,陈晓宇.基于Delphi法的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药房,2019,30(14):1997-2002.

[51] 汤丽.基于“药学服务模式”的临床药学服务实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242、247.

[52] 吴小枫,林珍.精准医疗背景下临床药师新型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人民军医,2019,62(5):481-486.

[53] 邵钦丽,许巧巧,张海娜.公立医院药学服务转型与新型服务模式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9,36(6):8-10.

[54] 何淑妍,阮广新,谭丽荷.综合医院中药药学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医药导报,2019,25(3):92-94、102.

[55] 劉健,邓小云,朱运贵.全流程信息化药房管理与药学服务实践[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7):873-876.

[56] 杜薇,常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构建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14-16.

[57] 喻惠敏,王晓雅,孙汉,等.区块链技术在药学服务链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9(2):74-78.

[58] 陈亚芳,陈浩,梁燕.药学服务联动模式在医联体建设中的实践与探索[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2):3237- 3238.

[59] 徐娟,王斌,陈维红.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药学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4):2450-2451.

[60] 王亚峰,贺葵邦,白菊.基于“药师+智慧软件”的PIVAS全医嘱审核药学服务模式[J].医药导报,2019,38(3):403-406.

[61] 刘舜慧,王琼珺,马婧.药学服务社区化需求的调研与分析[J].天津药学,2019,31(2):71-73.

[62] 严丽霞,张锋.信息化门诊药学服务质控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效果考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5):146-150.

[63] 许静,陈杰,罗子玲.“药学服务联合体”服务模式实践分析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1):65-67.

[64] 孙华君,于广军.互联网医院的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J].上海医药,2020,41(17):3-5.

(收稿日期:2020-03-26 修回日期:2021-01-15)

(编辑:孙 冰)

药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药处方;分析;临床药学;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5.045

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以及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药师有义务和责任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对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提出干预和改进建议,促进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笔者现通过对某医院1600张门诊中药处方的用药点评和分析,为中药临床药学开展的可行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每月随机抽取某医院门诊中药房100张处方,结合门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分别对相应处方的门诊病历进行调查和用药分析。根据每张处方的前记、正文内容、后记,患者年龄、诊断、处方剂数和药味数、中西药配伍使用等,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SP3)程序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1600张门诊中药处方,其中儿童处方(≤16岁)353张(22.06%),成人处方(>16~59岁)1015张(63.44%),老人处方(≥60岁)232张(14.50%)。

饮片类处方1160张(72.50%),颗粒剂处方440张(27.50%)。内服处方1565张(97.81%),外用处方35张(2.19%)。外用处方中,饮片类处方平均总剂量为(283.22±25.47)g,颗粒剂平均为(21.25±1.56)包,平均剂数为(4.89±3.85)剂。内服单张处方平均金额为(60.42±7.85)元,外用单张处方平均金额为(94.23±21.60)元。处方诊断缺证型的有832张(52.00%),饮片脚注缺项185张(11.56%)。医师为患者开具中成药的有287张(17.91%),同时开具中成药和西药的共242张(15.15%),只开具西药的有71张(4.41%)。

单张处方的饮片药味数,5味以下24张(1.50%),6~10味122张(7.62%),11味312张(19.50%),12味971张(60.69%),12味以上171张(10.69%)。其中儿童单张处方的药味数平均为(11.65±0.37)味,剂量平均为(2.39±0.29)剂;成人单张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2.02±0.60)味,剂量为(4.07±0.68)剂;老人单张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2.05±0.34)味,剂量为(3.51±0.97)剂。

在本次调查的处方中,儿童处方使用的年龄最小为4个月,最大为12岁,平均年龄为(4.25±5.96)岁。其饮片类单张处方总剂量最少为58 g,最多为185 g,平均为(83.98±38.73)g;颗粒剂单张处方平均为(7.42±4.26)包。

成人处方的使用平均年龄为(38.18±10.88)岁,饮片类单张处方总剂量为120 ~490 g,平均总剂量为(182.19±35.92)g;颗粒剂的单张处方平均为(11.60±1.42)包。

老人处方的年龄段为60~95岁,平均年龄为(68.78±7.47)岁,饮片类单张处方总剂量最少为150 g,最多为200 g,平均为(199.00±60.40)g;单张颗粒剂处方平均为(11.50±1.30)包。

1600张处方诊断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排在前5位的疾病诊断情况见表1。

3 讨论

自2006年开始,该医院已实行门诊电子处方,对患者信息有明确的门诊记录,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基本要素。饮片和炮制品的名称一律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正名录入,不存在饮片名称、字迹不清晰、重开等问题,这是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改变。由表1可知,门诊中药处方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居多,以外感发热、风热上攻、湿阻等中医证型为主,表现为痰湿蕴肺、胃气壅滞、肠胃积热等临床证候,这与该院所处南方湿热地理环境有关,符合孙思邈强调“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皮肤薄脆,用药轻省”,以及朱丹溪“江南土地卑弱,湿热相火为病者最多”的观点,体现了中医治疗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3.1 处方规范性点评

3.1.1 中医证型缺项 2010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第八条第二项“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以不写,但必须有证型”。本次抽查的处方中,有52.00%处方缺中医证型,其诊断多是常见的西医病名,如急性上呼吸道炎、冠心病、脑梗死后遗症、乳腺炎、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等。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处方证型的书写是中药师判断医生用药是否正确的关键,也是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的根本。建议参考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规范中医诊断,便于中药师审方和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

3.1.2 中药煎法缺项 本次抽查处方中共有185张处方缺项,如辛夷、旋覆花等缺“包煎”,生龙骨、生牡蛎缺“先煎”,薄荷、沉香缺“后下”等,该类问题存在较多。按照《中国药典》规定,对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药饮片,处方中应有明确的提示。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如车前子、葶苈子,富含绒毛的饮片如旋覆花、辛夷,花粉等微小饮片如蒲黄、海金沙、蛤粉等建议用布包煎,以减少饮片可能刺激咽喉造成服药时的不适;生龙骨、生龙齿、象牙丝建议先煎,以提高药物溶解度;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如薄荷、砂仁、豆蔻、降香、沉香、鱼腥草,含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如钩藤、苦杏仁、徐长卿、大黄等建议后下。中医古籍早有强调煎煮方法的记载,如《炮炙大法》“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火候失度,则药力无功”、《苏沈良方》“药有可以久煎,有不可以久煎”,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也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效之不效,全在乎此”。冯氏[2]研究表明,砂仁的破碎程度和煎煮时间对煎液中挥发油含量有显著影响,砂仁煎煮至20 min,其挥发油含量并未增加,而打碎后下煎煮10 min是最适宜的汤剂煎法。金氏等[3]研究也验证了大黄不宜久煎的传统理论。可见,煎煮方法是否得当对药效的发挥有直接影响。

3.2 处方合理性点评

3.2.1 处方剂量偏大 在本次抽查的处方中,单张处方中饮片以12味居多,其中儿童单张处方的药味数平均为(11.65±0.37)味,接近成人(12.02±0.60)味和老人(12.05±0.34)味。味数的增加不可避免带来总剂量的增加,也增强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有文献报道100~150 g的总剂量较为合理[4]。而本次抽查的结果发现,成人的总剂量为(182.19±35.92)g,老年人为(199.00±60.40)g,均高于上述文献的参考值。因此笔者建议,医生在临床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要切实控制处方的药味数和总剂量,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尤其要考虑儿童和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以保证用药安全。

3.2.2 药物搭配不当 如某病历记录“睡眠不安,多梦”的29岁女性患者,诊断为“湿阻”,医生开具“十一味参芪片、补肾益脑片”,其中十一味参芪片含有人参、黄芪、天麻、当归、熟地黄和泽泻等,主要功效补益气血,而补肾益脑片含有鹿茸、红参、茯苓、山药、熟地黄、当归、川芎、补骨脂、牛膝、枸杞子、玄参、麦冬、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和朱砂,有补益肝肾、充盈气血、改善机体不寐等功效。两种中成药均含鹿茸、红参、当归、熟地黄等,鉴于患者表现为夜不能寐,睡眠障碍,建议服用含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和朱砂的补肾益脑片更适合。又如某18岁男性患者,诊断为“咳嗽,支气管炎”,医师同时开具“盐酸氨溴索片剂、竹沥胶囊、镇咳灵胶囊”。其中氨溴索为痰液稀释剂,竹沥胶囊的主要成分为鲜竹沥、鱼腥草、枇杷叶、桔梗、生半夏、生姜、薄荷油,有清热化痰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痰多,两种药品均有化痰的作用,建议选择其中一种即可。再如某患儿,女,11岁,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咳嗽,风热”,处方开具“肺力咳合剂、竹沥胶囊、二丁颗粒”。其中,肺力咳合剂成分有黄芩、前胡、百部、白花蛇舌草等,有清热解毒、镇咳祛痰功效;竹沥胶囊有清热化痰功效;二丁颗粒主要成分为紫花地丁、半边莲、蒲公英、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功效。该3种药物均有化痰功效,虽然所选药材并没有重复,但由于功效相似,都是以清热解毒和止咳平喘的药材构成,所涉及的药材种数较多,同时服用容易增加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且患者年龄尚小,发育不完善,故不宜过多使用寒凉的药物。根据《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用手册》[5],对于功效相近的中成药或西药应选择其中一种,以减少药品资源和费用的浪费。

3.2.3 适应症不适宜 如患者,女,70岁,诊断为“头痛,气血亏虚”,处方开具柴胡、葛根、香薷、蔓荆子、荆芥、防风、茯神块、首乌藤、党参、钩藤、蒺藜。该方以祛风通络改善患者头痛症状为主,对气血亏虚的根本治疗显得药力不足,建议加强补益气血之品,改善血海亏虚的状态,达到标本兼治。又一患儿,男,4岁6个月,诊断为“感冒,凉燥症”,开具“前胡、法夏、白前、桔梗、百部、橘红、蜜麻黄各5 g,雪梨干、芒果核、杏仁、紫菀各10 g,肺力咳合剂”,其中肺力咳合剂含有黄芩、前胡、百部、红花、龙胆、白花蛇舌草等,有清热解毒、镇咳祛痰的功效。中医治疗凉燥证多以补气为先,取“气能生津”之意,以补气健脾、疏理脾土之法,使肝气生,乃春风解冻之法;温阳补肾,乃地温上升之法,温阳化气,行气利水,以疏导为主。该处方所用药物多为温润化痰、清热解毒之品,而清热解毒类中药有加重燥症之嫌,故建议酌加益气生津、疏肝健脾之品。

4 小结

中药处方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是医师诊治患者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药师审核和调配处方的依据,对于处方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医师和药师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在实践中,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有其难点,对中医证型的判断是否准确,药师仅靠病历的描述很难判断,且中医的治疗与西医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证型相同,各家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也是中药处方点评工作开展的难点,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切实维护。作为药师,探索和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关乎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师也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学会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认真向临床学习,提出有用的建议,全面提高处方点评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冯艳.不同煎煮条件对煎剂中砂仁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6):600-601.

[3] 金波.李薇.蔡伟.大黄总蒽醌提取与纯化工艺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8):756-758.

[4] 潘家炘,高婷,郭燕.我院3425张中药处方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3):239-240.

[5] 刘新春,张瑞华.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用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3-01-12,编辑:梅智胜)

上一篇:全科医生论文下一篇:药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