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信息化范文

2023-09-15

制造企业信息化范文第1篇

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质是通过实施信息化,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使企业及其产品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渗透以及与其他专业技术融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成和共享,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层次、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实现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发展集团制造、网络营销,构建起供应商、企业以及用户间的信息互动平台,缩短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传递时间,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辅助领导决策

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领导者起着十分关键的因素,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不仅仅需要来自领导者的重视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企业领导者对信息化的认识能力、实施能力以及持续改进能力。在“十五”期间,北汽福田、柳工、天拖等企业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巩固基础通讯网络,构建ERP、SCM等系统平台,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与业务运营效率。通过过去几年信息化应用实践,企业领导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作为海量数据高效存储、信息快捷通信的单纯技术应用,更是作为提高集团管控水平、优化产业链供应、增强内在竞争实力的重要管理手段,因此大大增强了领导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我国加入WTO后,日本小松、卡特比勒等国际机械制造巨头纷纷登陆中国,使原本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企业领导面对激烈竞争的外部市场压力,必须将现代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才能为企业创造新的管理优势。企业信息化应用核心价值不仅在于保障和提升企业日常经营水平,还在于通过信息化辅助领导决策和及时应对市场变化。随着各大企业领导对信息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企业领导必将以大手笔、大力度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进行资源投入,全面建立起包括企业应用、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信息安全等在内的完整企业信息化体系,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遵循统一规划、业务驱动、重点建设的原则,按照业务领域的划分构建关键应用系统,全面支持研发、物流、生产、营销、售后、质量、人事、财务、办公等业务流程,引领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推动业务流程的创新、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并大幅度提高客户满意度,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率。

管理向集团管控发展

当前,中国机械市场呈现出热销的局面,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特别是工程机械产品(如液压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汽车起重机和压路机等产品)销售几乎全线走高,年增长率超过了20%,成为国内机械制造系统中增长最快的行业。许多机械制造企业正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要。卡特彼勒、美国迪尔、日本小松等国际知名机械企业抢滩登陆国内市场,国内众多其他生产企业也纷纷涉足,这些都加剧了国内机械市场的竞争。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为应对市场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这也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近年来各大企业努力推进企业管理改革,目的是以集团管控的管理模式驱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与市场环境竞争加剧,需要高效、务实的集团级业务管理系统作为支撑。近年来在各大企业内部,先后以各专业厂或事业部(SBU)为单位,构建了多个业务管理系统,应用范围涵盖了人力资源、采购、财务、生产等业务。可以说业务部门与管理职能科室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正在不断增强。但在强调集团管控、共同应对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下,目前的业务单元级信息化发展状况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集团级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将成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重点。通过集团级系统应用,增强集团在财务资金、战略采购、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控力度,并实现在集团层面上科学、合理的调配企业内外部资源(资金、物料、人力、信息等),更好地协调各SBU间的业务关系,更好地促进各SBU业务健康、稳健发展。

异构平台阻碍信息共享

厦工、柳工等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发展,以事业部、分子公司为应用主体的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现已初具规模,这些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正在业务开展与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信息化建设中单独开发,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规划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各类信息系统在技术实现、应用环境、数据库平台等方面的异构性,信息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数据沟通与功能联动。因此,随着机械制造企业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加,信息孤岛现象变得越发严重,使企业很难发挥信息系统整体效能。

随着企业内部市场化进程加快,各业务单元间的信息沟通、业务交流越发频繁,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安全性、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旗舰的集团母公司,需要通过及时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各单元的业务运营状况;需要对大量异构的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整合,提高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信息共享水平以及业务处理效率,从而增强系统对企业业务与管理的服务、支持能力。因此,构筑跨系统、跨平台、跨网络、跨业务的信息集成应用平台,成为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

促进IT管理改革

在“十五”期间,国内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先后在集团层面建立了独立的IT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必要的技术规范、运维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了机构内岗位职责。经过几年的努力,IT管理业务范围逐步覆盖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规划、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目前,各事业部以及下属公司的IT组织仍不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仍缺乏保障,使集团推行的IT管理制度、规范与信息化发展战略无法立即响应、快速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因此需要引入先进IT管理理念与规范标准,对现有IT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高IT服务能力与管控力度。

ITIL、Cobit等国际IT管理标准在国内越来越多大型企业的成功应用,为企业实施ERP等重大信息化项目与基础环境运维提供了经验。处于IT管理体制改革期间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应引入国际IT管理标准,建立完善的IT服务管理体系,完成自身的流程梳理,并建立满足服务需求的电子化管理流程;落实流程经理(包括:事件经理、问题经理、变更经理、配置经理等)等相关角色,明确信息管理部各岗位职责,逐步建立统一事件受理中心,形成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为核心体系的应用架构;实现故障报修、服务请求的统一受理,构建IT服务管理系统,保证所有事件能在系统中记录和流转,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的数据与实际环境一致,为企业的信息化运维提供良好保障。

相信随着其建设的持续深入,信息化一定会成为机械行业企业集团管控的有力工具,照亮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之路。

制造企业信息化范文第2篇

钟一生)2月1日,嵊州市经信局副科长周莉平一行前来公司有关智能制造重点培育企业现场评审。嵊州市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楼宇全程陪同。

评审会上,智能制造项目负责人首先对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接着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公司智能制造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和预期成果,尤其对项目近期进展和经费使用计划作了细致阐述。随后,项目团队成员侯育俊、王剑对专家组提出的关于企业规模及税收、专利、行业标准制定、企业上云、支撑工业软件、核心技术装备、新模式成效等方面进行了一一解答,并获专家组赞许。最后,在项目负责人带领下,与会人员现场参观公司智能物流中心、智能生产车间、智能检测中心,展示了中益机械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雄厚实力。

智能制造,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是中益机械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探索智能制造建设的重要举措。接下来,公司将全力支撑智能制造,切实推进项目进程,积极为链传动产品智能制造贡献力量。

制造企业信息化范文第3篇

摘要:如今,我国经济与国际高度融合,然而,在装备制造业领域面临发展瓶颈,在国际上竞争能力差,处境艰难,与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极不相符,关键原因在于信息化利用水平不高,制约了其发展。为此,本文就信息化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装备制造业;助推转型

信息化是将网络信息与通信等各种技术充分融合,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传统产业的精准度,推动其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业对部件的精准度要求较高,管理的难度大,采用信息化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应用信息化驱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信息化对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极深,因此,应用信息化助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装备制造业进行产品创新需要信息化支撑。如今,信息化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发挥出巨大作用。人们借助信息化能够快速了解各方对产品的需求,从而掌握产品动态,并通过信息手段做好产品创新,及时提供出优质的产品。通过信息化将企业资源、技术及设备融合,运用先进的方法进行创新研发,缩短产品创新期,使创新效率得以提高。这对要求复杂、需要精准的装备制造业来说,应用信息化帮助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装备制造业需要信息化帮助解决生产能力创新不足的问题。随着工业智能化的推进,装备制造业需要进行生产能力创新,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生产的要求,需要信息化加强对企业资源的整合,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生产批次及生产能力的调整,解决装备制造业中不同客户的生产需求,满足生产过程中多种不同批次的生产要求,实现个性化定制,从而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通过信息化的应用,可以加强装备制造业工艺流程的再造,从而实现与上下游关聯产业的融合,促进生产率的提升。

最后,信息化能够推动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进一步创新。装备制造业管理复杂,内部沟通难度大,为此,需要运用信息化推动管理模式创新,促进其管理能力提升。一方面,通过信息化能够促进装备制造业掌握外部信息,增强对外沟通渠道,实现与外界的对接;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内部结构,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内部运转效率的提升。使内部分工更加精细、准确,及时做好时空管理,并从更大范围上扩大对制造业规模的管控,提高了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益。同时,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还能够帮助装备制造业实现新的营销模式,改变旧的营销格局,从而助推装备制造业更好地发展。

二、信息化驱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途径

(一)装备制造企业要提高认识,扩大信息化的应用范围

如今,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高度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目前情况下,装备制造企业要想在国际上争创领先优势,就必须充分应用好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化应用范围。一是要推进信息化与生产管理的融合。现在,信息化已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其优势正逐步为许多大中型企业所接受,并发挥重要作用。为此,装备制造企业要充分分析自身的条件,促进信息化与自身的实际对接,通过信息化的运用,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二是应用信息化助推制造业产业升级。装备制造业要寻找企业所需的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有效对接,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境,加大生产工艺流程改造,推动智能制造的实现,促进企业发展转型,从而使企业升级完成。

(二)以信息化为纽带,推动装备制造企业的行业融合

运用信息化手段使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进一步融合,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如今装备市场形势极为复杂,国内企业配套能力不足,链接关系弱化,为此,需要运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将装备制造业各关联企业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集体实力,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向“生产十服务”模式转型,实现产业资源共享。

(三)政府牵线,运用信息化打造装备制造业大平台

运用信息化可以实现产业对接,产业与科研单位对接,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能力提升。为此,需要政府从中牵线搭桥,组建装备制造业网络联盟,运用信息化将相关产业整合在一起,促进产学研等一体化,大大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效率,推动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提升,使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保持高效统一,推动装备制造智能化发展。

三、结论

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不足,创新能力差,应对市场缓慢,行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为此,需要运用信息化助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要扩大信息化的应用范围。为此,政府要做好引导,建立装备制造业大数据平台,为关联产业牵线搭桥,让产业链更大,创新力更强,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关博.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8(5):72-73.

[2]刘恒勇.浅谈云计算技术对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7(4):36-37.

[3]马忠娅,魏志欣.制造业信息化中数据分析的思考[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9):199.

作者简介:

王韶磊,恩坦华汽车部件(宁德)有限公司,福建宁德。

制造企业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和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6月18日联合召开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李健宣布:2002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增长18%,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为落实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使我国由一个“制造大国”转变为一个“制造强国”,2001年以来,科技部会同原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该工程主要包括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应用试点示范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是通过开发五大系统,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支持,后者主要是通过试点示范,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和普及。经过两年努力,这项工作现已取得明显成效。到去年年底,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6个中心城市加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企业的数量已经扩大到2000多家,以武钢集团、成飞集团和双汇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点企业,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显著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科技部投入的8亿元,已拉动地方13亿元。

为加强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更加客观地评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增加预见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去年决定,委托权威机构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建立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对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和第三方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外公布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由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指数和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两部分加权综合而成,共设立9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以2001年制造业信息化指数为基值,即100个点。有关部门和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体现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历史进程,是衡量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效的一把重要尺子。

本次评测完成的2001-2002年度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是政府首次将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公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通过分析形成的《2001-2002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有较大进展,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由2001年的100点上升到2002年的118.21点,增长幅度达18.21%。其中,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增加34.46%,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指数增加11.24%。这说明2002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大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逐渐凸显。企业领导对制造业信息化的信心普遍增强,2002年有26.11%的企业设立了首席信息官,比2001年增长13.19%。企业信息化投入由2001年平均每家企业177.9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219.4万元,增长23.28%。制造业企业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1年的11.56台提高到2002年的14.38台,增长24.34%。计算机联网率由2001年的52.74%提高到2002年的57.05%,增长8.17%。网上销售率由2001年的4.52%增加到2002年的5.53%,增长22.35%。网上采购率由2001年的3.65%增加到2002年的4.58%,增长25.48%。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由2001年的21.75增长到2002年的23.40,增长7.59%,其中,高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增长速度在20%以上。

统计结果还表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对拉动我国软硬件产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出令人鼓舞的互动效应。其中,制造业企业硬件投入由2001年平均每个企业87.16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104.08万元。增长幅度为19.42%。CAD、ERP等关键应用软件产品被制造业企业广泛采用,2002年国产应用软件的套数占总套数的42.8%,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44.1%,已经将近夺回了应用软件市场的半壁江山。国产应用软件大量进入市场,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的成本。以二维CAD为例,平均价格指数由2001年2.57下降到2002年的2.21,降低了13.8%。二维CAD出图率由2001年的48.59%提高到2002年的51.86%,提高6.73%。

信息化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据调查,企业平均利润由2001年的1847.374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2525.174万元,增长36.69%。新产品开发周期由2001年221.80天,缩短到2002年的209.19天。流程型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率由2001年的20.37%增加到2002年的22.12%,提高8.59%。离散型生产企业主要产品生产线或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由2001年的17.24%提高到2002年的19.05%,提高10.50%。

在取得长足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阶段性的差距,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亦不平衡。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慢一些;大型企业步伐较快,中小型企业慢一些。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虽然有大幅度增长,但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003年是实施“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高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旗帜,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迎接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制造业基地向我国的转移。

制造企业信息化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测体系是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并对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测体系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网络评测系统以及实施步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价指标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作为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工作开展已经有10余年,经过多年的实施,已进入收获初期。目前,全省共有百余家制造企业被评为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两甩”(甩图纸、甩账表)示范企业,行业领域分布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制造加工、制造设计、物流配送、食品加工、酿酒、烟草、新材料等。经过多年的引导和支持,贵州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不同于过去的CAD和CMIS应用,用过去的标准来确定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已不可行。如何与时俱进,科学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真正有效地培育示范体系,切实发挥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全面完成“十一五”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目标任务,并建立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继续深入推进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2008年,贵州省科技厅下达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研究任务,由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牵头,组织研究包括“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价指标”、“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机构年度绩效评价指标”、“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环境建设年度绩效评价指标”、“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评测系统”在内的技术规范体系。其目的在于引导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为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提供科学量化的检验标准,从而规范化地建设示范体系;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这一评价体系为贵州省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正确的导向。

1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测体系研究依据和研究原则

研究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贵州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实施方案》和《国家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指数构成方案》(试行)中的企业指数部分的企业信息化核心构成要素及其权重等。

研究原则: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测体系应与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评价体系接轨;评测体系应能全面反映贵州省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内容,体现3类(流程型生产企业、离散型生产企业、混合型生产企业)不同类型示范企业的不同特点,并且应尽可能量化,其量化方法应与贵州省制造企业现行的统计方法相一致,评价指标应简明、清晰,避免烦琐化,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2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测体系的研究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测体系由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网络评测系统和实施方法组成。

2. 1评价指标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成如图1所示。

队伍及制度建设指标,主要反映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和企业全员素质的提升,这是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体现信息化以人为本的原则。

技术先进性指标,主要反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实施内容,涉及业务流程软件应用覆盖率、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门户网站建设水平、信息安全费用投入、安全措施应用率、信息系统故障时间等指标,从各方面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情况和覆盖范围以及企业信息化安全状况。同时要求企业在上信息化项目的时候应注重先进性、合理性,使系统功能完善,信息化渗透到企业业务的全部流程。

应用效益指标,主要反映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效果,即反映了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对业务流程、客户/企业间的反应与协同的促进作用以及产品技术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效益状况。

特色指标由示范企业自行总结,由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专家评审其特色显著与否和示范意义的强弱。

2. 2评价方法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价基本指标计算方法如下:I=∑(Pi × Wi),I表示指标体系的总得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得分,各指标的满分都是100分;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权重的和为100%。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

一级指标中第i个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Pi =Σ(Fij× Wij),Pi表示一级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总得分;Fij表示第j个结点(二级指标)的得分,Pi内各子结点的满分都是100分;Wij表示第i个子结点的权重,Pi内所有子结点权重和为100%。Pi第j个子结点(二级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Fij=Σ(Tijk× Wijk),Fij表示Pi第j个子结点(二级指标)的总得分;Tijk表示Fij第k个子结点(三级指标)的得分,Fij内各子结点的满分是100分;Wijk表示Fij第k个子结点的权重,Fij内所有子结点权重的和为100%。

2. 3网络评测系统

本项目研发的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绩效网上评测系统功能包括:

(1)基础数据模块。包括评测所用的指标数据项及分值、注册企业的基本信息、评测调查表。

(2)核心评测模块。是整个评测系统的核心,实现数据处理,根据用户的输入产生评测结果。

(3)数据分析模块。对评测网站采集的行业、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提供各类有用的分析报告,实现一定的商业智能,供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IT企业参考,这些信息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只有特定的用户才能使用此功能模块。

(4)相关服务模块。评测系统的外延,提供数据评测相关的服务。如在系统首页进行相关的内容介绍、开辟介绍企业信息化评测指标体系的专栏、提供案例分析报告、刊登专家的文章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指导等。

(5)系统管理模块。管理员使用的后台功能模块,用于系统的日常维护,作为系统的所有者,评估方不仅可以通过系统完成一系列的管理、维护工作,还能够对企业答题数据进行操作,扩充样本数据库,修改、新建评语、建议,提供更加完善的评估服务。该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2. 4实施方法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测体系的实施,采用统一的企业基础数据在线填报,结合专家知识,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其实施步骤为:

(1)确定统计调查对象,要求示范企业样本数不少于100家,由科技厅下发《关于开展年度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信息化绩效指数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知》,并组织统计调查对象参加培训。

(2)统计调查数据填报,通过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评测网进行在线填报,在数据填报过程中,数据管理中心为调查对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动态监督调查对象填报进展情况和跟催填报进度,确保数据填报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3)组织经济和信息技术领域专家,根据企业提供的基础数据按照“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评效价指标”进行专项评分,并对特色指标作定性分析。

(4)根据专家的评测分析意见,综合研究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贵州省科技厅、信产厅、经贸委、国防科工办提供客观、科学的统计调查报告。

3 结束语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绩效评测体系蕴涵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需求牵引、效益驱动;单元技术应用是基础,系统集成是关键;以人为本,培训先行;强调特色,重视示范意义”等一系列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指导原则。该评测体系以示范企业为调查统计样本,通过一套客观、全面、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和网络评测系统对示范企业信息化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分析。该评价分析报告立足于本省,为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管理办公室制订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实施方案和规划提供客观数据支撑,为我省制造业信息化项目的立项、申报、验收提供数据累积和评判标准,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监督;立足于全国,为国家科技部考核贵州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提供客观、连续的评价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 祝海林,李新军,周燕萍,等. 制造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价[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19(1):57-60.

[2] 齐二石,王慧明. 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J]. 工业工程,2005,8(2):52-56.

[3] 补国苗,周镭. 纺织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山东纺织科技,2007,48(3):44-47.

[4] 吕新生.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研究[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34(8):28-2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研究下一篇:企业信息化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