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论文范文

2024-01-28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在我国,竞技体育舞蹈比赛项目开始于1993年,该比赛项目的设立不仅极大的刺激了舞蹈艺术的发展,而且还使得舞蹈越来越具有竞技性和艺术性。随着竞技体育舞蹈的发展和竞技水平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体育舞蹈竞技训练和编排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优秀参赛选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为大众所熟识。众所周知,竞技性体育舞蹈优异运动成绩的获得是多种因素效应的综合反映。作为技能主导类的竞技性体育舞蹈,竞技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编排质量则直接影响竞技的总体水平。另外,评委点评也是影响参赛选手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它不单单是在用分数选优择优,也是在用分数告知参赛选手的不足之处。因此参赛选手不仅要努力训练竞技舞蹈的编排动作与节奏,还要熟知评委点评竞技舞蹈的各项要点。那么在竞技体育舞蹈比赛中,评委是通过何种方式对运动员竞技水平进行点评的呢?笔者希望通过对竞技体育舞蹈的点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给参赛选手更多的提示。

纵观各类竞技比赛,参赛选手最后的胜出是由多种组合因素构成的,总的可以划分为两大块:一是参赛礼仪,二是参赛选手的舞蹈技能(体现在体育舞蹈给人的美感和编排艺术方面)。而这两大块也正是评委对参赛选手点评的重点。当然了!参赛选手的舞蹈风格、舞蹈配选的音乐以及与舞伴之间的配合也是评委点评的重点。内容分析如下:

参赛礼仪

参赛礼仪分为:着装、比赛入场和退场。

(一)着装

参赛选手要着装整洁、漂亮,这不仅能表现出参赛选手的精神面貌,而且也能表示出参赛选手对比赛、大会及观众的重视和尊重程度。所以参与竞技比赛的选手,要对着装有足够重视。

(二)比赛中的入场和退场

主持人点到参赛选手上场以及比赛音乐停止后参赛选手退场时,选手上场和退场的过程不但能体现出选手的气质及综合素质,而且还内含了参赛选手对比赛、大会、领导、评委及观众的重视,同时也能表现出参赛选手对舞伴的呵护与尊重。对于这一点,参赛选手们一定要加以重视。

体育舞蹈技能

评委对体育舞蹈技能的点评一般总喜欢拿“架型”与“张力”说事,这是因为架型是靠张力维持的,架型是舞伴之间握持连接而成,是参与竞技舞者的基本姿态。架型的张力不够,会影响舞伴之间的交流和力的传递。而架型张力的保持是需要舞者的刻苦训练获得的。对舞蹈者而言,架型和张力在舞蹈过程中的保持,既是基本要求,又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世界级考官王子文曾说:“有的选手能保持10秒钟,有的选手能保持一条线,谁保持的长,谁就可能是胜者。”)所以说架型及张力的保持,也体现出舞者的能力。因为架型在舞蹈中保持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舞蹈艺术及舞美的展现。

体育舞蹈音乐

音乐是竞技比赛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舞蹈艺术就是一种用形体表现音乐的肢体语言,可想而知,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台湾舞蹈大师、世界级考官王子文说道“在舞蹈中,第一重要的是音乐,第二重要的是什么呢?仍然是音乐,第三还是音乐”这就充分说明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性。所以说听不懂音乐的人,就跳不好舞。踩不上音乐节奏的人就更享受不了音乐对舞蹈的作用及音乐的魅力。只有喜欢音乐的人、懂得音乐的人,才能享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才能在舞蹈中把音乐的旋律和所描述的情感表现出来,从而感染观众。

舞蹈的风格及与舞伴的配合

舞者能否把握不同舞种的风格、特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华尔兹的摆荡、探戈的休止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也是竞技体育舞蹈点评的一个基本点。另外,在竞技体育舞蹈中,评委也十分重视参赛选手与舞伴的配合、交流,因为舞伴之间的配合、交流,直接表现了音乐的和谐与情感的交流及感染力。

对舞蹈动作与编排艺术的点评

在竞技舞蹈点评过程中,评委最看重的就是参赛选手舞蹈动作的美感和舞蹈编排、连接的流畅性。这也是参赛选手获得好评的要点所在。

1.舞蹈中重心的移动——移动量、方向性和流动性。首先强调的是舞蹈中移动量的大小,不是指步子的大小,而是指在舞蹈过程中舞者的重心,从起点到‘目标终点’的直线距离(包括每一步)。‘目标终点’指舞蹈的移动要有方向,没有方向性的移动就不会有较强的趋势。重心移动量大的舞蹈的流动性就好。而且舞蹈者的横向、纵向及三维空间,就会显得幅度很大,显现了舞蹈的大气。所以舞跳的好不好,舞者重心的移动量、方向性和舞蹈的流动性是判定舞蹈质量的重要因素。与之相反的是跳舞不先驱动重心而是迈脚,若没有目标和方向性,舞蹈动作就谈不上流动性了。

2.舞蹈美感的体现及感染力——肌肉线条延展与音乐的结合。前面提到的架型保持不变,仅是指舞伴之固定架型的张力不变。要达到更高标准,就要用呼吸调节肌肉的张弛,用重心带动身体和肌肉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舞伴之间的框架应该是弹性连接,而不是刚性连接。若架型过于僵硬,就会使音乐表现的不饱满,也会影响线条的延展。肌肉的延展和线条变化,是随音乐而动的。呼吸、肌肉、音乐的完美结合,就形成了舞蹈的感染力。

3.舞蹈动作的编排与连接

舞蹈老师对舞蹈的编排是很有讲究的,编排的不好,就会影响跳舞者对音乐的展现和发挥。若舞蹈编排不符合乐曲,舞者舞姿即使好也表现不好音乐;如果所编排的动作连接,不符合肌肉的拉伸、收缩工作状态及反向拉伸状态,舞者就会由于没对抗力,使得肌肉延展拉伸不开,肌肉蓄不上力,也就帮不上忙。使得舞蹈失去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编校:郑明扬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主要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新疆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促进新疆竞技体育的更快发展。

关键词:竞技体育;重点项目;新疆;后备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中,羽毛球教学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学习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和作用。与其他院校的羽毛球课程不同,为了发展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其羽毛球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终身体育。在培养中职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对目前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结合羽毛球课程教学发展的创新价值,探究终身体育背景下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终身体育;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改革

终身体育背景下,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应始终坚持互动性原则。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发挥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在传统课堂教学发展中,还是由教师主宰课堂和学生,未能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在终身体育教学与培养中,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运用教师外在的引力和内在的威信,培养学生自觉参与课程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形成羽毛球课程学习的终身体育观念和意识。在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

一、终身体育概述

(一)含义

终身体育思想源自国家提出的终身教育方针,在现代社会发展视域下,终身体育思想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甚至受到世界领域体育研究学者和专家的高度重视,逐渐发展成对国际体育教学具有积极影响的一种全新体育思想。在国内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终身体育教育囊括体育知识、兴趣、品质、兴趣与保健等相关内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终身体育教学思想,有助于推动学生加强对终身体育的了解和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与运动习惯,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此外,新课标明确提出,体育教学必须落实终身体育思想,明确终身体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教学大纲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课程开展等维度合理融入终身体育思想,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使其在终身体育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培育其终身体育思想及认识。

(二)特征

其一,终身性特征。传统体育理念限制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工作中,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彻底打破了传统观念,其认为体育不可只局限在特定阶段与特定地域,要将其贯穿个体一生,是个体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象征,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校体育活动是基础,将学校学习的各种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赋予科学正确的锻炼生活,是个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终身性则是终身体育的显著特征。其二,自主性特征。从空间角度而言,终身体育主要由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所组成[2]。终身体育可全面发挥出自主性特征,体育运动训练不只局限在外部环境,体育运动锻炼没有年龄划分,更没有地点与场合的限制,在个体人生发展任何阶段均可开展。由此,体育锻炼者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取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其三,社会性特征。从深层次角度而言,终身体育主旨是将个体体育生活和社会发展有机联系。终身体育这一教学理念未提出时,体育运动主要以竞技体育作为主导,难度系数较大,普通人只能以欣赏眼光观赏体育比赛,极少会亲身参与其中。以往学校体育往往采用被迫式体育模式,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缺少兴趣,甚至会存在厌烦心理。究其根本,主要是学校未能真正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使体育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功利色彩,学生只能被迫学习体育,丧失了学习热情和兴趣。并且,因体育评价体制的不完善,学生将体育作为学习负担,根本无法实现自主学习。但随着终身体育的提出,各大院校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以强身健体、缓解学习压力、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将体育同生活及工作有机结合,逐渐发展成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二、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羽毛球作为一种全民运动被广泛应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即使大部分学生从小接触羽毛球,有学习和参与运动实践的经历,但只是浅层面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规范化的学习技能,部分学校在羽毛球课程教学的开展中,课程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少专业化羽毛球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体育教师多是足球、篮球、田径专业,真正学习羽毛球专业的教师数量屈指可数,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在开展中难以满足教学专业性、科学有组织的授课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教师也只是结合学校和所知所学进行课程教学与引导学生训练。在教学中对单个动作重复练习,最终使得课堂教学单薄无趣,不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羽毛球运动在基础设施、器材耗材等方面存在资源缺乏的问题,即使有的中职学校设立体育训练馆,但是针对羽毛球训练的场地较少,一些学校也只是让学生在操场进行羽毛球教学和实践训练。羽毛球是一种耗材,不仅需要学生购买,还需要在日常进行自主训练,进而无形之中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学生羽毛球课程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终身体育视域下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策略

(一)優化教学的基础设施,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需要在终身体育背景下,根据羽毛球场地资源和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合理规划教学场地的使用方案、方法等。还要灵活安排羽毛球课程教学场所开馆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羽毛球学习与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可以将学生周六、周日休息的部分时间当作学生羽毛球学习或者运动的额外使用期间,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对羽毛球教学场馆内的设施进行补贴。同时,在优化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过程中,中职学校需要按照终身体育发展的原则和要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羽毛球课程教学硬件、软件设施,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良好保障。在解决专业化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时,学校需要提升对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工作的重视,并且采用与羽毛球俱乐部、专业运动选手联动等方式,共同组建针对中职羽毛球课程教学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榜样激励、引领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学习意识。学校可定期派遣教师观摩学习专业选手训练手法、教学手段等,强化羽毛球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终身体育观念。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实践教学经验和比赛水平的提升,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学校之间的比赛交流、学习分享、组织培训等,不断构建和培养具有专业化能力、理论功底强、技术水平较高的羽毛球课程教师队伍。这样教师在教学期间也会结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训练方法,使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得到良好保障[3]。在专业化师资队伍教学和培养中,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培养、教学考核、制度激励等方式,提升羽毛球教师强化自身专业能力的学习意识。教学考核也可以帮助学校及时了解教师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推动羽毛球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合理发展。

(二)提升学生训练的力度,合理开展实践性教学

为了满足中职学生速度与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训练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方面的训练,强化学生训练的力度,以及合理开展实践性的教学工作。例如,在学生熟悉和掌握羽毛球教學的基础动作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口号或者手势,合理、快速地变换动作和步法,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生训练期间,可以加强学生交叉步、反复横跳、跳绳等动作的练习力度,定期培养学生的移动速度,多方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其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念。在学生训练中,灵敏度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假动作训练方式,强化学生对来球方向的判断力,而且需要注重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关节的拉伸情况,强化学生运动期间的柔韧度,以此发展学生终身体育和羽毛球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环节,教师可以适当采用反复跑、变速跑、多组高抬腿练习等方式,促进实践性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使学生通过足够多的训练实践,提升训练或者比赛中的能力,为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保障。

(三)树立梯度教学的目标,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

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特征,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目标,运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和终身体育观念。在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制定中,教师需要以强化学生知识点理解能力、简单技术动作掌握能力为目标,有效安排课程教学,为后期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在第二阶段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与掌握[4]。特别是一些击打技法和步法,通过这一环节的授课,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或者根据这一阶段的授课情况,了解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然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类,为接下来针对性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在第三阶段的教学目标优化中,教师需要结合第二阶段教学效果,将学生技能水平的掌握情况和差异分为两类。针对学习能力较强、技术能力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为其安排更高的发展目标,教师运用专业技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取得精益求精的学习效果。还要进一步巩固练习学生的技法、步法等,以此保证学生能够合格、准确地完成羽毛球教学课程的相关任务,提升结业成绩。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能力薄弱,缺乏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面对这些学生,教师需要多沟通、多鼓励、多交流,注重学生基础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训练,使其在应用和熟悉掌握羽毛球基础动作的基础上,强化技能以及终身体育学习的观点。

(四)改革课程教育的方法,丰富学科知识和内容

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符合学校办学发展的实际,根据羽毛球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技能性,让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工作和羽毛球教学操作特点相符。在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需要提升羽毛球教学的技能性、实践性,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使其在实践学习和活动中形成终身体育学习意识,实现学习价值。要想解决羽毛球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教师需要加强课程教育方法的改革,丰富学科知识和内容。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尽量避免大段专业术语的文字介绍,而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选择相应的教学专题和教学素材,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运用网络收集相关教学视频,也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供学生观看,不断减少理论介绍和讲解的枯燥性。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主动收集资料,还可以在课堂进行分享,从而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中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学习观念[5]。为了丰富学科知识和内容,教师可以定期引导学生观看羽毛球竞技比赛活动,增强他们对羽毛球的热爱。

(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群体文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校园文化是中职学生身心发展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校园文化侧重点在于建设,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有特殊的环境与精神力量,是中职学校的隐蔽性课程。中职学生步入体育文化浓厚的校园,就在无形中接受了文化环境的感染和熏陶,言行举止与行为表现均会受到影响,甚至思想和精神也会自然而然得到同化。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对培育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加大对中职羽毛球教育事业的整体资金投入力度。中职学校若想建设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羽毛球体育运动锻炼兴趣,加大政府、学校与社会对羽毛球场地、设施及相关器材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唯有保证硬件设施的完善,中职学生才可积极自主投入羽毛球体育运动锻炼,才会实现羽毛球课程的教学目标,反之均会成为“空谈”。由此,加大资金投入,充分满足中职学生羽毛球体育运动锻炼需求,提升其参与体育羽毛球课程的热情与自主性,进而在无形中推动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正确的体育运动锻炼习惯。其次,重视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在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中,要想有效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强化终身体育意识的推广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职学校可借助宣传栏、学校网站以及广播站等渠道对学生展开羽毛球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了解和认知,拓宽其体育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其积极自主参与羽毛球课程体育运动训练活动。中职学校还可定期组织羽毛球体育知识座谈会和专题讲座等,邀请社会相关研究者和学生家长参与其中,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影响力。利用宣传教育,协助中职学生掌握“终身体育”思想观念,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是自身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健康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从而形成正确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实现“连续性”体育锻炼,为自身日后更好地成长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最后,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中职学生学习羽毛球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而体育社团则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佳手段。学生参加不同的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均以自身兴趣爱好及特长为基准,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社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被迫学习或被动参加体育运动出现消极心理,从思想层面提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比如,针对羽毛球社团而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羽毛球运动技能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加热爱羽毛球运动,从而对学生形成正确终身体育意识以及良好运动习惯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终身体育背景下,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不仅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发展观念,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观念的相关工作。同时,学校需要优化教学的基础设施、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教师也需要提升学生训练的力度,合理开展实践性教学,并通过树立梯度教学目标,加强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等方式,提升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可以在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中提升终身体育学习能力和发展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洁.3D打印技术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24):126-127.

[2]胡焱芹.终身体育视域下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调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5.

[3]时斌,范艳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羽毛球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5):160-161.

[4]杨建辉.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4):246-248.

[5]吴琼军.中职学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美学教育角色的探讨[J].湖南包装,2018(1):112-113+116.

(责任编辑:董维)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改革;发展策略

现阶段,人民群众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不断提高,“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据报道,我国人均活动的体育场地还未达到1.5m2。社会体育融合了娱乐、健身队等多样化活动,涵盖多个领域。我国高校体育建设发展较好,不仅有健全的体育运动设施,还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和浓厚的体育氛围,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格局还不够健全。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必要使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接轨,结合彼此的优点,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民众的脑力劳动逐渐增多。所以,人们亟须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如今,我国民众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增强,人们业余时间的增多,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支持,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在21世纪,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由以往的物质投资逐渐转为人力投资。增强体质和延长寿命是人力投资的重要内容,所以,各国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将其列为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投资形式[1]。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促进社会体育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使人们对健康产生了更多需求。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乡镇居民缺乏体育运动意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偏低,城市居民受到工作时间、工作压力和运动场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许多居民在公园或广场锻炼,大部分中老年人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技能,主要通过广场舞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高校体育课程是学习体育技能的重要环节,许多人均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学习运动技能并养成运动习惯,各个高校配置的运动设施和专业教师可以为体育运动提供支持。高校体育可以为社会体育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民众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改善场地不足、群众运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能有效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推动高校与社会接轨

对于学生而言,合理开放高校体育,可以使学生和社会接轨,不仅可以改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合理开放高校体育还可以改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運动机会。对于体育教育者而言,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师资浪费,教师可以对其他民众进行指导,发挥其专业技术的优势;还可以使高校体育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加速体育社会化进程[2]。

(三)促进群众终身锻炼意识

体育在高校中作为一门考试科目而存在,若想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加强锻炼,提高运动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二,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全面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切实培养全民体育锻炼的意识。将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有效结合,可以以点带面,有效影响学校周围的居民,通过有效互动,加强学生和其他民众的终身体育意识。

(四)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体育教学内容单薄,使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受到限制。社会体育的内容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不同维度选择运动项目,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有效改善当下传统体育教育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多元化[3]。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部分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当下高校体育工作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工作: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健康,此问题虽然较为重要,但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举行比赛、艺术展示等多样化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需求,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社会体育具有的娱乐性、多样性特点符合该教育目标,可以充实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满足体育考试需求,其实,体育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受教育者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不能将体育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标准。如果长时间将应对考试作为重点,会导致高校体育教育偏离本质,最终导致高校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社会体育锻炼队伍。

(二)高校与社会体育场馆缺乏互补利用

现阶段,部分地方的社会体育设施建设不够充分,不能满足民众的运动需求。高校体育设施相对完善,但是这些设施在没有课程时,并不向社会全面开放,导致高校内部运动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阻碍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效结合,如果不能予以解决,会限制体育结构长效化发展[4]。

(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构内容差异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内容不同步、目标不一致,导致二者出现结构性差异。一方面,高校体育重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是强化运动意识的一种途径;对于社会体育实践来说,其主要通过体育互动的形式改善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情况。两者目标的不同使二者衔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时间较短,力求通过多元化教育体系在短期内获得最好的教育成果;社会体育主要是通过组织社会活动的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素质。二者内容上的不同导致资源整合困难。

(四)开放校内场地会干扰高校体育教学

为了减轻社会健身资源紧张的问题,许多居民希望各个高校开放体育场馆,但是若完全开放体育场馆,会影响到校园体育教学的正常工作。现下可行的方案是联合高校组织体育活动。但是社会体育没有健全的组织机制,使二者有机结合出现困难[5]。

(五)向社会过度开放存在一定风险

社会人员具有复杂性,过度开放校园内部场地,可能会对学校管理造成一定压力。高校出于确保学生安全、维护设施等目的,必然会考虑开放体育设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对社会开放足球场后,若在球场出现矛盾冲突,校方缺少对社会人员的处置能力,没有对社会人员处置的权限;还会造成设施损坏,提高了高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成本。

(六)高校体育資源有限

高校一旦实行全面开放,其资源会受到影响。所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不能仅靠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还应进行额外开发。但高校宣传和推广能力有限,仅仅由高校师生对社会人员进行指导不够现实。

三、基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社会体育接轨发展策略分析

(一)增强高校体育的多元性

高校可以运用兴趣教育的手段展开教育。高校体育应更新教育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创建出符合高校学生需求的优质体育课程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优势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可以将轮滑、瑜伽等项目纳入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之中,以丰富当下教育资源。此外,高校还可以引进社会体育的演出、比赛等实践活动,以丰富高校体育教育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从高校内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融合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6]。

(二)建立并完善体育实践互通机制

为有效发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优势,可以建立并完善互通机制。互通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二者的体育结构。互通机制也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对教师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学习,进而获得社会体育的实践机会;对民众来说,其可以通过此平台获取教学资源,提高自身锻炼能力,有效促进社会体育建设专业化发展。

(三)创新高校体育教育合作模式

商业合作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往的高校教育往往基于政府经济扶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体育教育应该抓住时代机遇,采用合作模式,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专业化优势,开展校企合作,从而获得企业长期的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内部体育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还可以使高校体育内容更加多元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此途径锻炼自我,为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坚实基础[7]。

(四)适度开放高校场地

各个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在确保自身正常运转和学生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向社会适度开放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高校室外场地可在确保学生有效使用的基础上免费开放,足球场等比较紧缺的资源可通过租赁的形式对外开放,同时,高校应派设专门的管理人员监管场地,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组建体育管理部门

高校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共同组建体育管理部门,包括体育指导站、运动损伤恢复室等。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担任体育指导员的职责,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担任组织者职责,双方共同协调体育活动。此外,体育场馆的使用和开放应遵循相关规定,需要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权威性作用,解决高校无法处理的问题。

(六)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高校可以将校级活动拓展到周围的社区,比如,高校举办羽毛球联赛,周围社区也可以举办羽毛球联赛。高校羽毛球队可以与社区羽毛球队展开比赛,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深体育实践的影响,还可以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高校还应开展趣味性体育活动,比如拔河、马拉松等比赛,以吸引社会人员的参与,通过组织全民健身运动,在活动中实现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8]。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肩负着为现代化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二者接轨是一个双赢策略,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长效化发展,还可以有效促进“全民健身”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萍.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进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1):116-118.

[2] 郭玉. 从终身体育视角探讨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 李鑫,王恩斌,胡彪,等. 探究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意义及途径[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25):178-179.

[4] 马月平,邱云涛,张志哲. 小康社会进程中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探讨[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06):62-66.

[5] 蒋玲. 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5(03):57-59.

[6] 袁红.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3):163-164.

[7] 王欣,尹斯年,陈杰,等. 加强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接轨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06):162-165.

[8] 卢伟基,卢澎涛. 社会体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19-122.

(荐稿人:钟晨,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竞技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代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积极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总要求,需要从“教、练、赛”三个方面重点发力。本文以小学中高年级篮球教学为例,阐述了在小学篮球教学过程中融入“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的实施策略,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新模式,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篮球教学;实践探究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1]同时,《纲要》还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改革目标。这是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基于此,笔者从“教会、勤练、常赛”核心内涵出发,通过深入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小学篮球教学实际,提出了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实施策略,以切实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教会、勤练、常赛”内涵解析

(一)“教会”是基础

“教会”是指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掌握动作要领、把握动作要点、突破动作难点,从而习得运动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它是一节体育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学校各类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只有教会了学生掌握相应的身心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才有可能运用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掌握的运动技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竞赛。相反,如果学生不能了解相应的身心健康知识,学会一些基础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那么勤练和常赛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体育教学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二)“勤练”是手段

“勤练”是指通过适宜的运动次数和运动强度的刺激,将新学的运动技术转化为个人运动技能的过程[2]。任何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勤奋刻苦练习的成果。一个技术动作从生疏到熟练、从卡顿到连贯,都必须经过大量反复的动作练习,才能让身体形成一定的动作记忆。只有通过不断刻苦的练习,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巩固和提高运动效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勤练”是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

(三)“常赛”是拓展

“常赛”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紧张刺激的比赛,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实战技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后续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另一方面,“常赛”也承载着体育特殊的育人价值,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和责任担当、团结协作的个人品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教会、勤练、常赛”的内在联系

“教会、勤练、常赛”是对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3]。“教会”是“勤练”和“常赛”的基础,“勤练”是“教会”的主要手段和“常赛”的必经之路,“常赛”是“教会”和“勤练”的延伸拓展,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构建了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共同推动形成体育改革实效。

二、“教会、勤练、常赛”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优化内容,“教会”关键在课堂

1.知识与技能并重

在传统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篮球技术动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忽视了对篮球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意识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情况下,学生往往只学会了篮球的技术动作,却不了解实际的篮球比赛规则和技术动作的应用场景,从而不能将学到的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比赛当中。因此,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技能,同时还要将如何运用篮球技能、篮球比赛的规则以及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等传授给学生。

如在室内体育课教学时,组织学生观看各类篮球赛事视频,使学生对篮球比赛规则有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慢镜头播放,介绍篮球技术动作在比赛中的应用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技术动作应用的作用和目的。对于篮球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拓展讲解篮球技战术相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篮球实战能力。在进行室外体育课时,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运球、传接球、投篮等技术动作,带领学生进行动作练习,并组织小范围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充当“小小裁判员”,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的篮球知识与篮球技能。

2.基础与个性并举

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一般目标。在保证全体学生掌握篮球基础技术动作的前提下,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向更高水平发起挑战。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为不同水平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学习目标,让每一名学生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都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如在进行《左右手交替运球》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建立左右手交替运球的运动表象,了解动作构成及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力,然后通过动作分解、完整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左右手交替运球的动作要领,明确运球时的击球部位、手脚之间的配合以及身体重心的轉换,最后通过练习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左右手交替进行运球。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在原地进行左右手交替运球;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左右手交替进行直线运球;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左右手交替运球通过障碍物。

(二)创新设计,“勤练”实施在日常

1.巧设练习内容

“精讲多练”是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设置不同密度和强度的练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但枯燥的练习内容往往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练习的参与度不够、练习质量不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练习环节,由难度较低、容易完成的单项练习入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组合练习,促进学生技能和体能的同步提升。

如在进行《行进间三步上篮》教学时,先组织学生在篮下找好打板位置,进行打板投篮单项练习,以便帮助学生养成找到三步上篮的起跳位置、合球后顺势起球的动作以及单手高手上篮的习惯。然后利用标志盘做好迈步、起跳点标记,引导学生从原地进行三步上篮,此时需强调出脚的顺序和起跳的时机。再将原地运球与三步上篮进行结合,在篮框两侧交替进行原地运球三次后三步上篮组合动作练习。最后进行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组合动作练习,突出动作的实用性。从分解动作练习到完整动作练习再到组合动作练习,三个练习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学会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

2.丰富练习形式

在体育课堂练习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以“教师教、学生学”的集体练习方式为主,练习形式较为单一;且只注重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交流合作、共促学习的情感需求,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了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学的目标也难以达成。因此,在设计练习环节时,教师要在精选练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多种练习方式进行教学练习,既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多的练习方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营造出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如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时,教师首先讲解并示范动作要领,明确传接球时手部技术动作、身体发力顺序、重心转换等动作要点,学生根据教师口令分步骤进行集体动作练习。接下来组织学生利用墙面进行自主传接球练习,体会传球时蹬地发力、重心前移、伸臂拨指的动作。然后两人一组进行原地传接球、单次运球接传接球练习,待学生基本都掌握了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之后,增加更高难度的练习,由两人侧向滑步走传接球练习,再过渡到双人行进间跑动传接球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其他有效传接球的方式方法,并进行自主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需密切注意学生的练习情况,适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保护。该练习环节的设计运用了集体练习、自主练习、合作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传接球的技术动作,实现了这节课的目标。

3.拓展练习场景

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对于实现当前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勤练”理念必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如开展阳光大课间、体育社团活动、体育家庭作业等。因此,除了对体育课堂练习的把控之外,教师也要加强对大课间、体育社团和体育家庭作业的重视,不断拓展体育练习的场景,积极探索家校联动的体育教学模式,补充课堂练习的不足,真正实现发展技能、增强体能的目的。

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在课堂上主要进行传接球、运球、三步上篮等基本技术动作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技能。同时创编篮球操,与班主任、体育委员协同组织在大课间进行跑步+创意篮球操的组合练习,在增强篮球练习的趣味性的同时,加大体能训练的强度。在体育社团训练时,增加体前变向运球、击地传球、行进间低手上篮等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篮球技术。在每天体育课后布置体育作业,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篮球技能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更多的篮球实战技巧和锻炼方法,并进行居家实践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有效实施,“常赛”核心在全员

1.体育课堂课课赛

体育课堂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与技能,参与体育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练习能够熟练地做出所教学的技术动作之后,教师要结合课堂重点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与竞争性的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锻炼兴趣,巩固且提高学生在学练环节的成果。同时,在比赛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在技术动作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后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

如在进行《行进间运球》一课的教学中,设计“阵地争夺战”个人游戏竞赛。学生两两之间进行比拼,每两名学生各持一球,间隔一个大标志桶、两个小标志桶,面对面进行运球准备,听到教师口令后拿起小标志桶后退运球,踩到边线后加速运球到中间位置,率先将小标志桶扣在大标志桶上即为获胜。这种比赛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加速运球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此外,也可设计“种树砍树”小组游戏竞赛,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围绕若干个标志桶进行高低运球接力。听到教师口令后,第一名学生运球从起点出发,将标志桶原地放倒视为“砍树”,踩到对面边线后转身,将标志桶原地立起视为“种树”,返回与下一名学生击掌,下一名学生出发,小组四人率先完成接力并返回起点即为获胜。该比赛将行进间运球与高低运球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运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相互激励、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2.精品社团周周赛

除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开设的各类体育社团也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体育教师也需要将“常赛”这一理念落实到体育社团的日常活动当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与体育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不同,体育社团的主要活动对象是对某一项体育运动有兴趣或有特长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组织体育社团比赛时,更加注重该环节的灵活性与实战性,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和实战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如在进行篮球社团训练时,教师应每周组织至少一次篮球比赛。在社团训练初期以个人对抗和小团体比赛为主,比赛形式多为1v1篮球挑战赛、2v2趣味篮球赛等,通过修改比赛规则、限制某一項篮球技术的运用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如在进行1v1篮球挑战赛时,两人在直径2米的圈内各持一球,听到教师口令后各自开始在圈内运球,在保证自己不间断运球的同时,试图让对方运球出界或抢走对方手中的球,任何一方运球中断、出界或者球被抢走即判定为输。这种比赛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与人对抗中的运球控球能力,促进篮球竞技意识的培养。随着篮球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训练中后期应将非正式比赛逐渐过渡为正式比赛,每周组织1~2次的3v3篮球赛或5v5篮球赛,通过团队之间的技战术配合,培养学生对于各项篮球技术的运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篮球实战水平。

3.竞技选拔年年赛

近年来,随着篮球特色学校等的兴起和实施,各类校园篮球、校际篮球比赛也逐渐丰富起来。因此,为了满足特色学校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交流提升,学校需建立良好的选拔和竞争机制,面向全体学生选拔出一批优秀运动员作为学校代表参加各类比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实战中突破自我、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形成“人人争先、为校争光”的良好氛围。

如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内年级篮球比赛,为有篮球特长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实战中检验自己的篮球水平,不断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篮球竞技能力与团队配合能力。除了校内篮球赛之外,体育教师也要组织一批篮球水平较高的学生成立学校代表队,积极参与校际篮球联赛,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竞技交流,以点带面、校际联动,促进整体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会、勤练、常赛”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广大体育教师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学过程,深刻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构建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S],2021.

[2]梁龙旭.体育课“学、练、赛、评”的有效设计[J].体育教学,2021,41(04).

[3]段瑞莉.改进体育课堂教学落实“教会、勤练、常赛”[J].体育教学,2021,41(02).

上一篇:公关意识论文下一篇:知识竞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