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2023-07-19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根据教育部2014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依据我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计划,我校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每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了一堂课,而且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同时建设了一支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一套覆盖小学各年级课程的生成性资源体系。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参与人员

“晒课”人员: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

二、活动内容

在全校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动了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积极使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的活动,大面积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活动主要包括教师网上“晒课”与“优课”评选两个阶段。

(一)网上“晒课”

晒课时间: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7月10日 按照我校活动计划和方案,如期完成了晒课环节。

(二)“优课”评选

1、我校成立了优课评选小组,评选时间与教师晒课时间同步。 组长:李春峰

组员:侯奎峰,李立志,刘鹏

学校教师通过平台提交自己的“优课”后,学校评课人员及时在评课时间内将学校所有上传的“优课”评选了出来。

2、优课提交时间:

通过学校评选小组审核的“优课”,校级管理员于2017年7月11日前全部提交到了上级部门。

至此,我校已圆满完成本学期“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

同太乡和平中心小学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下,“大思政”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并借助课程思政理念加速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但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期间,发现仍存在一定缺陷,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存不足,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旨在对现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优化,拓展课程思政广度与深度,将“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校 建设路径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Xinyi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300)

1高校課程思政建设现存不足

1.1整体认知性缺乏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较大差异,要求将思政理念良好融入高校课程中,具有较强的完整性,但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期间,教育主体并未意识到课程思政的整体性特点,制约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课程思政要求教育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理念良好融入课程学习的各个方面,于专业教学设计期间主动挖掘出课程潜在思政教育元素,同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道德修养。现阶段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并未正确了解课程思政内涵,使部分课程教学时仅为迎合思政教育指标而形式化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内涵不佳;第二,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缺乏深度认同,尚未形成课程思政实践自觉性,继而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

1.2实施方案流于表面

教学课程设计及教材均为高校严格筛选的结果,思政育人价值丰富,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出课程潜在思政教育资源,使专业课程知识具有思想道德引导效果。高校课程教师不仅需将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更应以课程为载体展开思想道德教育,使高校课程教育起到课程育人、思政育人双重效果,体现课程价值。在现阶段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中,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课程思政改革,多采用“动员式”“命令式”做法,要求课程教育“植入”思政理念,使专业课程表现出“课程思政”形成,得到形式上的“教育美观”;此外,课程思政计划深度不足,内涵缺乏,使思政元素在课程融合期间过于生硬,使学生无法真切感受与理解思政内容,出现“生搬硬套”“教育不协调”问题。[1]

1.3协同效益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建设涉及高校不同部门、不同学院、不可专业、不同课程,在建设课程思政时,“各自为政”问题较为显著,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工作职责均存在差异,同时缺乏整体化统筹协调组织,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同效果不佳。第一,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间存在隔阂,并未构建深层次协同机制,课程思政的建设需把握好融合的度,做好分工写作,突出协同重点,在实际教学期间,部分教学主体仅按以往习惯组织教学活动,采用思政课程教学方式,将思政知识简单嵌入专业教学中,使思政元素并未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且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缺乏挖掘。除此之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果不佳,表现为“硬性灌输”与“机械重复”,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缺乏良性互动,衔接不足,继而制约了课程思政的发展建设。第二,高校专业课程间缺乏联系,并未突出专业课程特色,使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使课程思政缺乏实效,专业侧重点并未突显。例如:高等数学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攻坚克难、钻研奋进精神;英语课程体系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建筑专业课程应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家国建设中;工程学课程需使学生形成大国崛起、技术创新意识,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侧重点不同,需在教学期间寻找出专业课程的思政特点,形成专业课程独特思政风格,但当前建设期间,教学主体并未意识到专业课程间思政关联,协同互动较少,缺乏思政分工,使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受限。

1.4评价体系尚未完善

课程思政重在培养学生道德观点及价值思维,具有隐性教育特点,这就导致课程思政评价存在一定难度,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期间,因隐性教育的缘故,对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评价有所忽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为高校改革创新的重点,致力于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可顺利推进,但对课程思政效果评估缺乏重视,并未将评价工作纳入高校课程思政体系与教学评估体系中,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存在效果不佳问题时无法提出应对措施,此为缺乏课程思政评价与反馈的弊端。因此不难看出,在未来课程思政建设中,需以现有评价体系为基础,逐步摸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完整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思政理念顺利落实,从思政与专业知识两个角度衡量学生课程表现,对人才展开精准评价,为课程思政育人提供依据。

1.5课程思政实践不足

课程思政不止存在于课程知识传授中,更需引导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思政理念,理论结合实践,以此塑造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但高校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期间,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均放在课程知识传递中,以讲授的方式灌输思政理念,这就导致学生认为思政为“高大上”的东西,与切身生活联系不大,继而产生思政德育不重要的错误认知,阻碍课程思政建设进程。在现代化背景下,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逐步认识到了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加大了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但从课程思政角度来看,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讲座等方式组织实践活动,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程思政效果不佳,此外并未结合新一代大学生思维特点及行为习惯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不足的情况下无法深入理解思政信息。

2课程思政在高校中的建设路径优化策略

2.1培养价值认同感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完善高校教学过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落实到课程研究的所有环节,从各学科课程中挖掘出其内蕴思政价值,使专业教学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对学生进行引导。[2]第二,对专业教师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避免由认知偏差限制教学活动效度,此时高校需引导教师感悟课程思政价值意旨,使其沉淀专业知识,从专业行业实际发展形势及人才需求中挖掘思政精神,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从专业及思政的角度看待人才培养任务,将思政理念良好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专业课程背景下锻炼自身思维,完善自身价值观念,以此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第三,采用课程思政会议或专项培训的方式,对教师现有错误观念进行改进,使高校教师均意识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方法与育人价值,弱化由错误认识带来的不良效果,继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中,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及道德观念,使价值引领、能力培养育人目标同步实现。

2.2优化教学实施设计

首先,厘清高校内所有部门、专业、课程的思政职责,将思政理念良好融入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并结合新时代思想制定多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方案,针对专业特点及差异明确课程思政重心,突出学科特色属性,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其次,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课程思政方案,优化教学大纲,使课程管理更为高效,在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同时,使其更贴合高校课程实际情况。最后,加强高校课程组织建设,组建课程思政监督小组,落实督导听课制度,将课程思政作为督导听课的重点,便于高校课程管理团队明确当前思政践行效果,并以督导听课第三者的方式准确判断出课程思政教学缺陷与优点,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优化工作奠定基础,此外,督导听课制度可有效提高专业教师对可课程思政的重视,并可以此为依据修订课程思政教学章程,使课程思政更为规范有序。[3]

2.3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第一,引导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展开良性互动,使两者在交互合作中挖掘出专业课程的潜在思政元素,并探寻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方式,对思政育人目标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思政教育深度。除此之外,應构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资源同步挖掘机制,深化教师间的联系,在专业教师及思政教师共同努力下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并为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支撑。第二,在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同时,主要打破不同专业课程间的教学壁垒,使专业教师认识到不同课程间的差异与特点,以此为依据得出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侧重点,使课程思政更为高效。第三,对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进行定位,引导专业教师重新审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原有专业课程知识为载体,根据思政元素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将其良好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以此加快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步伐。

2.4完善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学生、教师的考核,且可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展开评估,为使专业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需根据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特色化评价指标,优化评价体系,使课程思政改革更为深入。首先,需明确课程思政评价主体,为保障评估效果,评价主体需由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第三方评价机构、学生,从不同主体视角对高校课程思政体系进行评价,根据多方主体评价结果展开逆向分析,并做出针对性优化。其次,为全面了解不同主体对当前课程思政评价的看法,探究课程思政教学实效,需科学设置课程思政评价维度,针对不同主体设计不同评价视角,确保课程思政体系完整科学。在以教师为代表的管理者维度,需将课程思政实际育人效果纳入办学质量评估体系中,由教师等教学管理者探究现阶段课程思政体系的教学质量效果;专业教师维度中,需客观真实评估学生在专业课程思政环节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走向,对学生专业知识、学科伦理、职业操守等方进行评估;第三方评价机构主要为评估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是否完整,教学模式是否符合教育发展形势;学生评价维度主要为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看法,对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及内容做出评估,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接触者与参与者,且评价意见尤为关键。最后,将多方评价进行整合,得出现阶段课程思政体系主要缺陷,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课程思政体系做出调整,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以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为手段,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进程。课程思政的落脚点为学生,课程思政可通过思政理念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定学生思政信念与民族信仰。此外,思政素养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因此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需以发展性为原则,并突出课程思政评价为定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感受思政理念。[4]

2.5构建全面实践机制

课程思政实践可分为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将思政理念渗透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思政理念。

课堂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实践活动,如主题辩论赛等,由教师设计课程思政辩论主题,使学生分为观点对立的双方,学生在主题辩论中完成思想碰撞,对思政观点进一步理解消化;此外教师还可将时政热点、行业大事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使学生们在特定情景中形成思政理念,引导学生展开不同角度思考专业知识,体会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组织情景剧编排课程活动,使学生以专业课程榜样典范成长历程或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故事为依据自主编排情景剧,使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与排练,在情景剧中融入自身观点,并使学生在情景剧演绎期间感受榜样典范及专业故事中所蕴含的正能量,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并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良好融合。

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走出课堂所感受到的课程思政知识更为真实,高校可组织一系列课程思政校园活动,如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巩固专业知识,体会思政理念。例如:高校可借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模式,组织“超级大课堂”活动,由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圍绕某专业课程思政观点展开探究与“PK”,教师与学生展开观点碰撞,在“PK”期间实现思政理念的传递,以此补充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形式。[5]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期间仍存在一定不足,导致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尚未体现,并制约了高校“大思政”育人机制的建设,为使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思政内涵,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面价值观,需针对高校实际情况逐步完善课程思政实施计划,明确课程思政育人价值,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构成协同育人机制,完善评价体系,丰富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以此实现课程思想建设路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敏.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模式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0):43-45.

[2]杨真,刘方涛,周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8):187-188.

[3]石定芳,廖婧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04):38-44.

[4]刘珊珊,汪忠国.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内涵与新路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2):52-56+63.

[5]元善喜,彭雪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83-84.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名师工作室2017年11月1日展示课有感

宁桂梅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征服学生的心灵,而征服学生心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感动,感动能唤醒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震撼人的道德情感,更能促使人的道德升华,它是一种有形而又无形的教育。而今天的两节课就是用教育创造感动,用感动来征服学生的心灵。

一、使学生情动。

两位授课教师都能借趣激情,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让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两位授课教师都运用了现场小品展示,模仿父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态度,模仿同学间的只言片语体现的对他人的关爱。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的过程中动情,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两位授课教师都能创境育情,在教学时,两位教师语言感人,激情洋溢,声情并茂,创造独特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沉浸在父母的关爱中和他人的关爱中,师生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如临其境。形成了道法课的无痕效应。

两位授课教师都能以情传情,田老师的父母对孩子说的心里话,邱老师的令人感动的藏族妈妈,使在场的学生和老师都留下来感动的热泪,教师情、学生情、父母情三情合一,达到了情感共鸣的佳境。

二、使学生心动。 感动有多深,爱就有多深,只有爱学生,让学生感动,才是有效的教育。田老师从班主任的角度,结合父母对孩子们的爱,转移到班主任对孩子们的管教是爱么,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教师的爱,让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成为充满爱心的人,在互爱中懂得爱,学会爱。

两位授课教师中能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师重视每一位还孩子的成长,并对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进行心理疏导,心灵抚慰。都有分工合作开展的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体验课堂的快乐。

三、使学生行动,延续感动。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李云静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立德树人,创设教学情境,设定学习目标,回归课堂本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笔者认为: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生表率。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

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粤教版七年级《2.3绿色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四、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

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总之,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群体,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进取。培育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凤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单盈盈.利用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2):36-37.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一、充分运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直接资源,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宝贵的蓝本。当下的课堂无论如何改革,我认为教材的作用不容忽视。何老师这节课以教材为载体,充分运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激活了学生对祖国之大的感性认知。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教材,有自读、有指名读。如读P48页第一段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位置,祖国的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有多大,初步感知祖国有多大,指名读P49页文字,了解我国设置的省级行政区域区划等等,很好地落实了教学重点。

用活用好教材,首先需要教师深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如教材编排体系,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都是教师在备课中不容忽视的。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或范例或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更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并落实的。现行品德教材没有罗列大量的道德故事,取而代之的是几张照片、图片、几句简短文字、旁白,或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何老师在这节课上整体把握教材,运用教材中的问题,对话(隐藏的话题)大胆地设计了四个活动板块,活动一:“走一走祖国的边界”;活动二:“比一比祖国的面积”;活动三:“找一找祖国的行政中心”;活动四:“游一游我国的大好河山”。在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丰富品德课堂。

教材中的简单对话、旁白,是以学生口吻出现,贴近学生生活。照片、图片、真实再现学生现实生活,源于生活实际,又高于生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因此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它们,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教材中的思想观念通常是比较正式的文字,有时也以教科书中的对话或旁白引出观点,有的则需通过教师之口告诉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体验、探究,引导学生感悟活动主题。何老师设计的四个板块活动,前三个让学生感悟祖国幅员辽阔,突出“大”,第四个板块活动,让学生感悟祖国山美水秀,凸现“美”。

二、合理运用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当今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班班通”网络资源走进品德教学课堂,让学生形象了解教学内容,丰富见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改变了过去枯燥无味和空乏的说教。何老师在课堂上利用自制的“祖国大、美”的PPT课件,直观真实。学生讨论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如:“走一走祖国边界”,PPT直接呈现,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一学生直观了解我国漫长的国境线,感受祖国大,同时了解与我国接壤的国家和隔海想望的国家有哪些。又如第二板块的比一比湖北与祖国,欧洲与中国等的比较,再次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发出了“祖国真大呀!”的惊呼,从而使学生情感得以自然升华,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自然流露。

在第四活动板块,何老师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祖国秀美山河资料小组展开交流后,适时播放PPT,让学生再次感受祖国不仅大,而且美。特别课尾PPT播放歌曲《大中国》,学生不由自主跟着齐唱,充分表达出爱国之情,课堂达到高潮,潜移默化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三维”目标。

三、巧妙运用身边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堂基于案例、情景、问题。适当开展活动、学习,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感悟,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教学来于实践,又服务实践,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开发生活中的资源、身边的资源,让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让教学为生活服务,为生存服务。何老师的课堂注重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身边的资源。如让学生在PPT上找一找“湖北省、荆州市与祖国面积”“比一比”,“说一说”家乡的电话区号、邮政编码、车牌号……等活动,都是学生生活中,身边的事例和资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长,从而也为今后生活、生存储备知识,让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本领,真正让教学为生活服务,为生存服务。 身边的、生活中的资源丰富多彩,老师要留心身边、生活中的资源,特别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如在何老师这节课上,有一个学生不知道家乡的邮编、区号,而说出了昆明市的邮编、车牌号(因这个学生爸妈在昆明经商,本学期才转到我校),这时何老师一句“你还知道其它地区邮编、电话区号、车牌号吗?”网市镇是“玻铝之乡”经商者遍布全国,课堂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一下子说出几十个地区区号、邮编等,丰富了课堂,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收到了满意效果。

上一篇:学习月活动经验总结下一篇: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