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论文范文

2024-02-29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研;网格教研;校本教研

【作者简介】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南京,210024)二级巡视员、教师工作处处长。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学校教研是教研工作体系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同时又相对薄弱、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落实《意见》精神?本文试就以网格教研创新校本教研工作做些探讨。

一、网格教研:强化校本教研的瓶颈突破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提升教师水平关键在教研。《意见》指出“强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学校教研的整体水平取决于每位教师的教研能力,但现实中想要实现学校教师人人教研,却面临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

校本教研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撑。中小学运行组织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三元”组织体系:一是学校行政机构,如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科研处等;二是负责业务管理的级部,如高中各年级部、初中各年级部、小学各年级部等;三是学科教研组,如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等。其中后两者又存在各种关联。随着教育管理的加强和升学竞争的愈发激烈,“三元”中的學校行政机构、级部特别是毕业年级级部越来越被重视和强化,相对而言,学科教研组出现虚化、弱化、依附化的非专业化现象。教研组长只是扮演着召集人的角色;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不强,被动教研的现象比较普遍,能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少之又少。

教研工作缺少有效的专业方向。事实上,学校一直十分重视教研工作,不足之处往往是宏观要求多于具体指导,有目标少方向,在“要做”上很强调,但在“怎么做”“依靠什么做”上少指南。面向全体教师的泛泛要求、集体备课的基本样式和学科领袖个体主导的普遍样态,使得不少教师面对“要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研究”“要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无所适从。教研缺少专业的方向性、路径感,制约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研究。

教师教研缺少有为的动力意识。目前教师的教学研究内容缺少像医学卫生那样的学科专业细分,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缺少步步深入的指向。不少教师缺少职业目标感和专业方向感,不知道如何进行教研的困惑、教研高不可攀的错觉和不敢教研的心理,使广大教师开展教研的内在动力不足,学校主责、教师主体的教研工作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因此,强化校本教研,必须突破校本教研面临的瓶颈,改革创新,建立教师人人自觉教研、主动教研的载体和机制,真正实现以研立师,立德树人。

二、网格教研:构建学校全员教研的实践内涵

网格教研是一个原生概念,指学校通过网格化的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学校教师全员研究的教研生态。网格教研的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构建网格教研组织。网格教研组织是指在现有学校教研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设立各种网格教育研究所(学校层面可设教育研究院),所内设若干研究室,室内设若干研究组,组内有若干研究成员,形成所→室→组→员的网格教研格局。网格教研组织为学校内设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学科类,这是学校网格教研的主体,根据学科内在规律特别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有计划地设立学科教研组织。二是方法类,如信息技术教育、一般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方法、各科阅读等教研组织。三是专题类,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转化、留守儿童学习、教研研究、考试研究等教研组织。四是特色类,如围绕学校历史传统、名家圣贤精神、特色项目建设等设立相应研究组织。网格教研组织的设置体系可见图1。

明确网格教研任务模块。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破解难题等针对性地设置教研组织,确定各种教研任务模块。一是基于学科学习能力的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根据网格教研的设计,将语文教研组改设为语文教育研究所;根据语文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细分,所内可设相应的阅读研究室、写作研究室、背诵研究室等;写作研究室又可根据作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能力要求,设立主题立意组、逻辑结构组、语言运用组、标点符号组等;根据组内人员和需求情况,再进行分工,如语言运用组中,分别有人负责词性、修辞、语法等方面的研究,甚至可将词性分为动词、形容词等进行专门研究。二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如数学教育研究所可根据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计算、数据分析、推理能力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立相应的研究室,室内设组设员。三是基于各学科通用素养的研究。比如,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会学习爱学习等基础素养,自信、热情、创造欲望、学习欲望、学习主动性、责任感、对失败的态度、活力等学习心理素养,都可以专门设立研究室进行研究。四是基于教书育人环节的研究。如通过所内设室,分别对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进行研究,作业研究室中可设作业设计组、作业方式组、作业调控组等进行专门研究。五是基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如围绕学生参加面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行为礼仪、思维品质、逻辑表达、应变能力、思想方法、社会视野等设立研究室展开研究。六是基于全学科阅读的研究。学科阅读是学校教研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数学阅读,随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升阶,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数学定理越来越多,逻辑思考的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严密,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要求越来越高。学科阅读越来越成为决定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学科的语言,更要让不同学生读懂不同学科语言。全学科阅读应成为研究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匹配网格教研岗位。网格教研就是要人人教研,各就各位,努力探索自己的一方教育天空。在人员配置上,要做到“三突出”:一是突出人员互选,由校长选聘所长,由所长选聘各室主任,由室主任选聘各组长,由组长选聘各组成员。二是突出用人所长,根据各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志向确定“格位”,便于早出、多出成果。三是突出人人参与,努力使学校全体教师都能加入各个所、室、组,做到每个网格教研问题都有教研“哨兵”对症下药,以“个体研究+群体智慧”,开创学校人人教研、事事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崭新格局。

开展网格专业活动。团队在活动,动了即活。网格教研体系建立后要开展专业活动。为此,学校一要重视和鼓励不同“格位”的教师自觉投入、自由研究、自主活动;二要根据所、室、组、员的职责定位和研究内容,广泛搜集各地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校教授、科研人员和同行专家等的资源,建立广泛的校内外联系;三要定期开展“格主”交流、沙龙,集思广益,不断提升教研水平,充分发挥每位“格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完善网格教研机制。一是形成自上而下的教研要求与自下而上的问题会诊模式。医生喜攻顽疾、教师害怕顽童,要通过将班级难题和矛盾层层上传的办法,由所长反馈到学校,由不同学科名师一起“坐堂会诊”,避免当下班主任或教师个人与个别学生“一对一”“博弈”易产生冲突的情况,化解和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二是将每位教师网格教研的成果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三是树立自主研究就是自我研修的学习理念,学校可从教师培训经费中安排相关费用到所、室、组,支持教师的网格教研活动。

三、网格教研:彰显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意义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就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网格教研是一个创造,改变了校本教研的基本结构,促使每位教师把教研作为优化教学的一门学科来建、一门学问来做,进而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员研究体现校本教研责任主体。网格教研真正做到教研问题到“格”,每位教师都是问题的“格主”,都有一格教研的“責任田”,真正落实了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使学校更像是一个村庄,村庄里农民专心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待获得一个好收成。教师人人可从专业能力、教学方法、教育质量等方面不断精进,结合教学实践,心无旁骛地专注自己的研究,站好解决问题之岗。

错位发展激励教师铸造个人品牌。人人都是向上的。每位教师都希望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成为更好的教师、更高职称的教师、更有名望的教师等。通过网格教研,提升了教研的专业地位,每位教师的专长都获得尊重,每个人的成果都得到凸显。教师在日常工作的同时,聚焦研究的切口不大,负担不重,容易深化。特别是由于每位教师都有一“格”之功,教师评价也形成不拘一格的差异化评价,教师的专业、研究、价值都得到了尊重,随之引发的靶向动力不断唤起教师的内心良知和对教育的激情。特别是教研组长变成教研所长,增设室主任、组长等,使得其地位感、任务感、存在感、成就感、自豪感日益增强,体现了网格教研让每位教师心有寄托的重要价值。

沉底研究促进一线问题有效解决。网格教研的优势在于:一是基于一线,教师是一线的教学者,教师教研更接地气。二是基于学情,教师最了解学生,网格教研让一线教师有了研究的方向和话语权,有了发言的机会和提升的路径,解决了当下教研活动研究教学过程及教法较多、研究孩子学习较少的问题。三是基于问题,针对问题反馈开展“教育会诊”,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同时,教师教研加强了与高校专家的合作,促进教学一线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家的土壤,这是网格教研解决一线问题的根本力量所在。

文化自觉催生学校教育美丽生态。文化使人类逐步走出孤立的状态,让不同的人群形成凝聚力和“文化共同体”。网格教研是基于自发研究的教研,必将催生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学校教研文化。教师间星星点点的交流切磋、三三两两的专业小叙,这正是广大教师专业生活的幸福样态。

总之,网格教研是强化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创新举措,推动学校整体成为“教育研究院”,以师研强教、全研强校,促进教师传递知识能力、传递学科魅力、传递个人人格,科学化、专业化、有效化地落实立德树人。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第2篇

提升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管理是关键。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校本教研得到制度层面的保障,并在制度的约束和引领下,学校教师逐渐形成新的职业生活习惯,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自发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和生活。因此,用什么来“管”,怎么去“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全面理解校本教研制度的独特性

校本教研这项制度有它的独特性。一是常规性,校本教研已经是一项常规性制度,要求在学校经常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二是自发性,它要求学校或教师在没有任何外界强制、干预的条件下的自觉、自主行动,特别是要积极、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把校本教研活动过程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段幸福旅程;三是全员性,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它要求全体中小学教师都投入到校本教研工作中去,形成一种真实的、有效的、浓烈的“研究”氛围;四是灵活性,校本教研,既表现它的“规定性”,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参与活动,又表现它的“随意性”,要求教师“碰问必研”、“茶余饭后研”、“自由结对研”。正是由于校本教研制度的这种独特性,实施起来表现出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就显得更难了。

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面对这样的“农情”,我们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又如何去评价?只有把“制度”和“评价”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适应农村大多数教师的“胃口”了,农村校本教研这盘棋才能盘活,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才能自觉、自发地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是构建“一校两制”管理模式。“一校两制”就是一所学校,采取两种评价与管理制度。在构建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总体思路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即:城镇与乡村学校有别,村小、完小与中心小学有别,规模小与规模大的学校有别,小学与中学有别。学校在具体制度建设上,要做到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即大龄教师要与年轻教师区别对待,能力强的教师要与能力弱的教师区别对待。做到“一校两制”或“一校多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原本就存在差别的教师群体。“一校两制”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模式的建立,要达到既能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与发展,又能满足大龄教师有“奔头”的心理取向。当然,不是所有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都必须采取“一校两制”评价与管理办法,但是,在校本教研制度总体建设与评价方面,对不同类别和不同区域的学校是可以采取“一校两制”的评价与管理办法的。

二是推行“成功星级”评价模式。“成功星级”评价就是对教师在教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实行终身享用制,并对教师一次次取得的成功用累积的办法,采取“星级”的形式进行管理与评价,鼓励教师一步步走向成功。也可以是对校本教研薄弱的学校实行“成功星级”管理与评价,激励学校或教师不断地去研究,去实践,去总结,去提高。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确定的近期或远期目标,是需要通过成果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星”的一级一级递进去实现的。对“星级”管理与评价标准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教师,实施区别对待、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原则。在确定评价标准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只要是教师努力了,付出了,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得到认可或肯定”。

三是开辟“研训一体”行为模式。校本教研的主体形式,一是培训学习,二是教育研讨。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研训一体”的策略。“研”就是研究探讨校本教研制度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如何去建立这些制度等。“训”就是把这些制度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考证。把“研”和“训”有效结合起来,反复验证校本教研制度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构建真正体现农村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体系。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从内容上讲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一是教师教研的行为机制建设。这种行为机制应该是一套引领教师走向专家型的行为机制,最终成为具有丰富的教学智慧的教师,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职业快感和生命价值。二是校本教研行动管理机制。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一开始都能自觉、自发地运用科学、规范的研究行为机制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需要依靠管理来促进、帮助和引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校本教研实践之中。我们只有把“教师研究的行为机制”和“学校管理的行动机制”用实践的方法来检验,并通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研训一体”的行为管理模式运行,才能创建出“切合农情”的校本教研制度。

三、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性化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与教师交朋友,让教师在学校有信任感,让教师做他们擅长、喜欢做的事情,多正面鼓励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工作中尊重并采纳教师的意见,创造机会帮助教师学习成长等等。校本教研实施人性化管理,首先体现在制定文本制度的条款与实施时,应该考虑教师的基本需求、时间、精力、硬件条件、文化背景和教师的情感实际、生活实际,实行刚柔结合,使制度既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亲和力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震慑力;其次体现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经常走近教师,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了解教师在做研究过程中的所想、所悟、所困,以共同研究为契机,做教师的知心朋友,改变以往对教师缺乏信任、监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倡导民主、和谐、积极进取的人性化管理。

可操作性原则。一是文本制度的构建要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文本的内容和指标要切实体现农村学校特点,贴近本校教师在研究方面表现的状况,利于兑现与实施;二是实施评价的指标确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文本制度的内容和指标要细化与量化,要便于实施评价,并能为广大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科学性原则。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体贴农情”,制度要能激发广大农村教师自觉参与校本教研,制度要能引领农村教师自发“走好幸福研究之路”。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保持活力”,校本教研制度有其独特性,它既要求学校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去实施这种制度,又要求教师自觉、自发地去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校本教研“文本制度的建立”和“文本制度的实施”的科学性,就是要保持“校本教研制度”在与学校其它“规章制度”同步实施过程中的活力,并赋予校本教研制度以可持续发展的顽强生命力。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彰显生机”,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形成良好的研究风气。在学校里既要彰显个性化的研究特色,又要凸显团队的合作精神,促进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以此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推进原则。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整体推进,不留“教研死角”。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既要保持优秀层面的不断发展,又要满足弱势对象的不断进取。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就是要用综合、系统的理念来指导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工作,统筹兼顾,刚柔兼备,协调发展,形成管理合力,从而确保校本教研管理的整体效益。

实效性原则。坚持实效性原则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获得校本教研的效率、效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追求的是用最小的精力,求得极大的回报。通过制度的建立與实施,要管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坚决克服校本教研管理上的消极倦怠倾向和花哨应付的现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扎实、稳妥、创造性地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化,新的教研理论的广泛传播,人类的文明程度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全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人受终身教育愈演愈烈,因而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大,重视教育是知识经济必然要求。此时教研的地位也就随之而凸现出来以及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教研工作已从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走向普通的中小学,呈现金字塔式,教师们只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理清思路投入一定的精力,对自己的教学认真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形成自己教学思想并用来解决今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就是教研。也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得以发展,教育质量有好的保证。

一、校本教研与教育质量的内涵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笔者认为,“校本教研”指的是在中、小学所开展的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校本教研既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特殊领域,因此,它既应该合乎教育研究的一般规则,又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关于“校本”的含义,郑金洲提出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为了改进学校的实践,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主要特征,它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它把解决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在学校中”,即学校的自身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真正对学校的实际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校长、教师,而不是局外人——专业研究人员和上级行政领导。校长教师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积极反思、对学校各种方案、环境、行动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是学校不断提升水平的关键。“基于学校”,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都应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内涵

笔者认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而开展的,以教学为中心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集合效果。核心是教学质量,内含理论概念、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方面的质量,是三者的统一。评价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和方法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二、校本教研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一)、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对于学校来说,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个系统工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多手段教学科技设备和优秀的师资队伍、高效的管理团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其中的前两者属于硬件,归于办学基础能力范畴,在社会日益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各类学校都在完善改进。后两个条件则即是硬件,又是软件,是软硬兼备,因而是决定各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和决定性条件。因为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人去设计、建设、维护和管理;先进的教学和教学科技设备需要人去使用、操作并转化为学生的学识和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意识、行为习惯、责任观念的养成,绝不是有了硬件就可自然铸就,它不仅需要一大批优秀教师和管理者的精心培育,更需要他们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因此,是否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高效的管理队伍,这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实在至为重要。

(二)、教研是打造优秀教学和管理团队的基本途径

目前,内部培训、外出进修、顶岗实习等都是各学校打造自己优秀师资队伍和高效管理队伍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笔者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和管理人员开展教研活动,则是更持久有效、成本又相对低廉的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如果把前者比作外补,那么后者可称作内需。外部可以祈祷快速充电的作用,短期即可见效,因而是必要的;而內修则不仅可以促使教学和管理人员自觉充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还因为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发表而获得一种自身的发展,还因为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发表而获得一种自身价值被单位和社会认可的成就感,并且成果越重要,发表的层次越高,这种成就感就越巨大。因此,内修的耐力更持久,动力更强劲。

(三)、教研与教育质量的内在关系

从学校方面来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和管理人员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仅使其获得了一种衡量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显性标志,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且,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实实在在的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内化为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且就整体而言,一所学校的教研成果越多,研究水平越高,其教育质量也越高,其影响力和吸引力自然也越大。

笔者认为,教研和教育质量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而言,随着这项活动的开展,必定促使教育者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在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其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也随之得到相应的提升;教育者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并自觉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过程,其教育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反过来,教育质量提高后,教育者不仅能够体验到取得研究成果和培养有用之才的双重喜悦与成就感,还会刺激学生以及家长、单位以及社会上对教育者寄予更高的期许;教育者面对获得的荣誉和来自各方面的期待,就会更专一地从事教研活动,以促进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为回馈。这就形成了教研与教育质量的良性互动。

如果在一所学校里,这样的教育者不单单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大的群体,那么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证。三、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尽管教研从少数精英走向广大教师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这项工作在我校还停留在一种形式上,并且是刚刚起步只是做了一些表层文章;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部分教师采取应付式或把别人的东西拣来完成任务,尚未深层次地理解活动的意义与目的,一次活动过去即是风过雨过,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在浪费教师的精力,对活动不屑一顾,似乎教研工作成了教学工作的一种包袱,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阻力。这实际上是对教研意识的一种缺失,我们应该知道“无研不能教,无究不为学”的道理,教学研究工作是每位教师经常进行的工作。当然,目前的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在对学校的评价中,教研、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并没有体现它应有的分量,因此学校可以无须对教研工作给予过多的关注,倾注过多的精力。同时学校评价教师时侧重的是考试成绩,而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往往在关注的视线之外,也仅只有在一年一度的职评中才回忆起来该写的东西没写,该搞的科研工作没搞,该拿的有效证件没那,也只有在上级检查时才想起学校没有组织听课活动怎么会有听课笔记呢。等等诸多的因素行成的局面严重地制约了我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制约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本培训;亮度;效度;广度;向度;深度

校本培训是一种更加关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需要,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界倡导的“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教育”运动[1],希望培训者植根教学现场,走进教师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实现了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教育品质的大幅提升。

一、框架建构:增加校本培训的亮度

为培养一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学校拒绝那种松散的、零碎的校本培训,全面审视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力求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整体架构校本培训的框架。在深入调研、全面考虑、全局规划的基础上,学校首先确立了校本培训的总体目标——创生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新常态。在这一目标之下,建构了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1.核心理念:基于成长,植根校本,破解问题

校本培训要基于师生的成长、植根学校的发展,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发现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需要破解的问题,找寻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以此提升校本培训的品质。

2.基本原则:从散点走向聚焦,从割裂走向整合,从随意转向规划,从单项转向多维

多年前,学校的校本培训或多或少还处于松散状态,如各科教研活动缺乏主题;如今学校的校本培训均以“智慧教育”为导向,努力挖掘和放大教育中的智慧元素。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往的校本培训基本以学段为单位;但如今学校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幼小衔接、中小学衔接、初高中衔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也将培训的视野从单一的学科教学工作培训、德育工作培训转向更多元的培训,如加入有生活情意和人文情怀的培训项目,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主要措施:“3321”工程

第一个“3”是指三大培训内容:“专业情意提升”“专业视野提升”和“专业技能提升”。在这三大培训内容中,以“专业情意提升”为内驱,如推荐教师观看蕴含着教育思想的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而动听》《死亡诗社》等,并组织教师撰写观后感;以“专业视野提升”促成长,如推荐教师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著作,并组织主题沙龙“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师”;以“专业技能提升”为保障,如创办“青年教师成长营”,组织“星辰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等,组建磨课团队和磨文俱乐部等,让教师在多个平台中得到专业技能的提升。第二个“3”为三种培训途径:共修、自修和选修。尊重教师的个性,确保培训的底线,让教师在群体学习、个体学习、个性学习的多向融合中找到最舒适的发展方式。“2”是指校本培训两大系统,即教师成长外部系统和教师成长内驱系统。学校希望通过精心设计校本培训内容,从外部打开教师的视野,同时从内部激发教师的发展潜能,以此铺设学校教师发展的良性轨道。“1”即精心设计一本校本培训手册。这本校本培训手册包含了教师对自己的寄语、课堂教学听评课记录、会议记录、读书笔记、工作日志等板块,基本涵盖了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方方面面。

由此可见,就校本培训整体框架而言,学校实现了从“一元简单结构”到“多元复合结构”的突破;就校本培训的目标而言,学校实现了教师素养提升从“割裂叠加”到“系统分层”的突破。

二、全程考核:提高校本培训的效度

学校建立各项评价和考核制度,对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教师在每个学期参加培训后,通过总结业绩、反思问题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

1.通过对普通教师的考核确保培训质量

对于普通教师,学校设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每学期,学校都按照“校长奖励基金实施办法”“教科研积极分子和教科研标兵评价办法”“关于课题研究成果奖的实施办法”“教师专项绩效奖励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考核评优制度,对在校本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进行奖励。学校加大对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考核,学年结束前对每一位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进行汇总,并进行学时认定。在考核制度的激励下,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的教师越来越多,培训效果也更加明显,专业发展迅速、师德考评优秀的教师越来越多。

2.通过对讲师团队的考核加强学术引领

为了鼓励和支持学校优秀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修活动,造就一批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星辰实验学校着力打造“讲师团队”。讲师团队主要由三个层级组成,分别为常州市五级梯队成员、校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和学科首席教师。对于常州市五级梯队成员,学校实施“学术性津贴实施方案”。每学年,学校按照方案对五级梯队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分“教育工作”“教学工作”“教育科研”“专业发展”四大板块,涉及德育工作、工作负荷、课题研究、学术论文、阅读反思、进修培训、青蓝工程、竞赛辅导、公开教学、经验交流、集体备课、试题命制、调查研究等诸多方面。考核坚持以实绩材料为基本依据,以群众口碑为重要参考。学校根据五级梯队级别和考核结果,对教师发放金额不等的学术津贴。为了进一步发挥校内名优教师的示范表率、指导带动、辐射影响作用,学校制定了“名师工作室考核奖励制度”,对名师工作室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发放领衔人学术津贴和工作室活动经费。学校制定了“学科首席教师年度考核办法”,从工作负荷、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帮扶辐射、教学论文以及课题研究等六方面对学科首席教师进行考核。

三、多维研修:拓展校本培训的广度

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是否符合教师的需求决定了校本培训的质量。学校的校本培训打破了单一的共修模式,开辟了由共修、自修和选修组成的多维度培训方式。多维度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发展更加多元、多向。

1.共修,实现共同提高

共修模块确保了教师最基本发展。道德讲堂、德育沙龙、名师大课堂、对外开放活动、课堂教学评比、基本功竞赛、“磨文”俱乐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受益匪浅。“爱学生、上好课、写好文”是星辰教师的关键能力,为促进教师关键能力的发展,学校建设了教师发展“六个一”工程,即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一次主题发言、上好一节公开课、参加一次基本功比赛、命制一份试卷、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同时,学校始终认为,没有前期研究的培训是盲目的,没有考评的培训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开发了“研训评”一体的培训模式。例如学校的经典项目“名师大课堂”的实施:学校先组织教师对名师进行前期学习和研究,教科室出刊《走近名师×××》;在邀请名师来校进行讲学后,学校还组织教师撰写观课感想并进行评比。通过一体化、螺旋式的研训结构,强化了研训结合的深度与效度。

2.自修,内化发展需求

自修模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动教师个人主动学习,以确保培训的成功和高效[2]。学校要求同伴互相观摩课堂教学,并进行自组织的评课活动。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活动,促进教师进行日常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每学期学校都推荐优秀书籍,教师根据推荐书目进行自主阅读和交流分享。在星辰网上设“星辰视野”栏目,每日为教师推送精彩的教育类、生活类文章,为教师打开视野。学校提供研修的框架与思路,教师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自觉研修,主动发展。

3.选修,关注个性发展

选修模块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生活情趣的自觉行动。读书俱乐部、茶与生活、教师礼仪、摄影秀、花香一瓣等等,这些精致小巧、充满情意的培训让教师学会享受职业的快乐与生活的幸福。这类培训由于观照了星辰的“慢教育”理念折射出的“慢生活”主张,更加深入人心,往往需要抢报才能获得培训名额。

四、路径开辟:丰富校本培训的向度

校本培训只有为教师开辟自主发展、多元發展的路径,才能引领教师跨越一座座山峰,朝着更高处攀登。近年来,学校在校本培训过程中为教师开辟了各种路径,确保每一个层次的教师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实现了教师分层发展、优质发展。

1.学术引领拓宽视野

近年来,学校邀请了几十位校外专家,围绕课程、教学、教育、心理、课题研究等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这些智力援助打开了教师的教育视野,刷新了教师的教育理解,丰富了教师的素养结构,改善了教师的教育风貌。“名师大课堂”和“与大家有约”是学校特色校本培训项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相继来校传经送宝。学校还承办了“‘中国教育梦’初中语文、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全国‘深度学习,生长课堂’名师教学观摩活动(语文、数学、英语专场)”等教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校多位年轻教师与名师同台授课,全体教师跨学科听课,领略了名师的教学艺术,聆听了名师的经验分享,感受了名师的学术魅力。这类校本培训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根据教师的倾向选择授课教师,同时较好地缓解了“工”与“学”的矛盾,提高教师培训和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降低了培训成本[3]。

在借力校外专家的同时,学校也充分利用校内名师的力量。在常州市陆一平名校长培养基地、武进区陆一平名校长工作室、武进区严春初中化学“校长学科基地”、武进区金磊名师工作室的高位引领下,本着“扩大辐射、扩大分享、扩大交流”的宗旨,近年来,学校分两轮建设的23个校级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带领工作室成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学校各级各类工作室工作扎实、项目明确、成果显著,真正成了研究成果的孵化地、骨干教师的培育站、学术分享的辐射源。

2.提供平台锤炼技能

学校对教师实施六大发展层级培训。第一层级是实习生培养。学校作为南京师范大学实习基地,着力推进“三导师制”和“五力提升”,为实习教师分别为其配备教学指导教师、班主任指导教师、教科研指导教师,全方位培养实习教师的制度执行力、课堂组织力、教学设计力、班级管理力和教学研究力。第二层级是新入职教师培训。对于新入职教师,学校组织主题化的入职培训,实施“青蓝工程”,并用相应的考核制度予以保障。2018年暑假,学校还创新了新教师培训方式,采用线上培训+线下培训的培训方式。学校借助“蒲公英智库平台”,为新入职教师量身定制了优质的线上培训课程,组织他们通过微信群打卡的方式进行每日学习心得分享,并在群内组织即时研讨。同时,学校还邀请校内骨干教师组成讲师团,对新入职教师进行“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师形象与礼仪规范”“学校常规与教师考评”“网络技术与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第三层级是发展期教师培训。对于发展期的教师,学校依托教研组的“滚动跟进式”培训提供历练平台,确保其发展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这种源于苏联“教学法小组”的培训方式能有效组织同学科、同部门教师钻研教材、评议教学,并引导教师分析教与学的基本问题,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第四层级是潜力型教师培训。对于潜力型教师,学校通过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营”,组织青年教师切磋教艺,互学互助。第五层级是骨干教师培训。对于骨干教师,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培训。近年来,学校共有20余位教师进入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学习提高。第六层级是名特优教师培训。对于名特优教师,学校采用的是送出去培训的形式,如送名特优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全国名校年会等高品质培训活动,或送其进入名校跟岗学习。学校发现,“走出去”和“送出去”带来的更多是“请进来”和“带回来”的效能升级。六大发展层级的建构基于学校校本培训“差异发展”的理念,实现了“每个教师都能获得最好发展”的培训愿景。

校本培训应当呈现没有自我设限的开放状态。学校为教师搭建了很多发展平台,其中五个较有特色。第一个平台是“名师大课堂”。在这个平台上,学校部分骨干教师与名师同课异构,切磋教艺。第二个平台是“对外开放活动”。近年来,学校每学年面向常州武进地区开展以“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等为主题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活动做到学科全覆盖。活动本着“以课会友、以课研究、以课展示”的宗旨,让所有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经历、感悟、锤炼,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在该项活动中脱颖而出。第三个平台是“星辰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学校以“智慧课堂”为主题,立足校本,每学年都开展教学评优活动。这一活动教师参与面广,活动形式规范,实现教学与研究一体化,锤炼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第四个平台是“百师讲坛”。在每学期初的开学培训班上,均有多位教师(50%中层干部,50%普通教师)走上讲坛,分享成功经验,展示自我风采。第五个平台是“多校联培”。学校借助“星辰教育集团”这一平台,开展高频率的联合培训活动,培训形式有课堂教学研讨、专题讲座、专题探讨、联合调研等。通过树立“合作共赢”的培训理念,整合区域内多所学校的教师培训资源,打破“单打独斗”的培训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为教师搭建了更大的学习平台。

3.成果分享深化“情意”

校本培训应该是整合一切培训资源的“场”[4],能激发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参与度和培训质量。为此,学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首先,人人成为校本培训的实施者。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学校发起组织,以学校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主要场所是“本校”。同时,学校也特别支持教师参与各类校外培训活动,并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校后把培训内容通过撰文或讲座进行分享。从参培者到施培者的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真正将培训落到实处。这种“1=无限大”的培训模式让参培者本人和其他教师同样受益。

其次,让教师的“特长”成为校本培训的“特色”。学校有特长的教师比比皆是,利用他们的特长资源进行培训不仅能拓宽教师的视野,也更能产生亲和力。例如,学校一位新教师发表的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以后,学校邀请她为大家做论文写作培训,还聘请她主持读书俱乐部。再如,学校一位教师在子女教育上有独到之处,家庭教育颇有成效,学校邀请她为其他教师传经送宝。

再次,辐射学校成果,分享培训经验。星辰教师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非常乐于与人分享与交流。在近两年的武进区名师大讲堂活动中,学校共有10多位教师登上讲台。武进区“送培上门”项目,学校多位教师受聘为兼职研训员,送课下乡、城鄉结对成为星辰的责任和担当。

五、成果总结:深化校本培训的深度

基于成长、植根校本、破解问题的校本培训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锤炼了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从隐性层面看,校本培训强化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从显性层面看,教师发展成绩斐然。学校的常州市五级梯队人员迅速增长,2017年新增了20名,增幅达33.9%;2018年新增19人,增幅达21.3%;2019年新增7人。2017年以来,学校共有300多篇论文、案例获奖或发表;60多位教师在省、市、区级教研活动中上研讨课、示范课,4位教师的优质课入选“一师一优课”部级、省级优课,近70位教师在省、市、区评优课及基本功竞赛中获奖(其中省级9人)。

由于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求实效、重创新,学校连续两年获得武进区校本培训优秀等级。在2018年常州市中小学校本培训推进会上,学校获得了“2018年常州市中小学校本研修论文和项目案例评选”优秀组织奖,学校教师撰写的两篇论文、案例获奖。“星辰实验学校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校本培训新举措”作为优秀案例之一被录入由常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拍摄的《走进教师发展新样态》电视片。

实践证明,校本培训是教师成长的高速公路,但由于学校校本培训实施时间较短,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首先,要积极倡导和选择先进的培训模式,要特别注重创新。创新是校本培训最主要的本质。在校本培训中,不仅要注重行动研究,还要注重理论研究。其次,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符合教师的发展需求。要在“校本”与“师本”、“成事”与“成人”之间找到结合点,让校本培训真正成为教师的内心所向。再次,要注重校本培训体系的构建。要深入研究并形成完整的校本培训框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尤其是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校本培训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校本培训与远程教育整合,努力实现校本培训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5]。

参考文献:

[1]代蕊华.对教师校本培训的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02):55-58.

[2][3]朱益明.论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 2001(11):47,46.

[4][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 2002(11):86,90.

责任编辑:杨孝如

Key words: school-based training; brightness; validity; width; dimension; depth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阐述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动力,实践广西精神,运用有效教育(MS—EEPO)理念,整合工作职能,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培训方式方法,进行系统、梯级、综合、专题、学科的培训,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并创新运用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强化校本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主题词:

创新 教育 校本培训 教师专业

2011年以来,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楔机,努力实践广西精神,增强改革与服务意识,以推进有效教育(MS—EEPO)教育科研项目实验为抓手,不断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有效地提高全区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一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

1.整合工作职能。我区把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领导重视,由陈健萍副主任分管领导专人负责。区教研室承担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调研、教研、科研、指导和培训的职能,坚持面向全体教师,按需施教,着眼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指导教师进行新课型、新评价、新备课、新学习方式的探索研究,举办各种形式比赛课、研讨课、展示课的观摩活动。教研室根据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内容来确定培训活动的重点和形式,把教学、研究、培训融为一体,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重复培训、分割培训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组织业务学习。我室定期召开各研究室负责人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进行常规学习和工作交流,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组织了骨干教研员参加玉林市“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学习班、玉林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教材培训等,认真学习《课堂观察》、《有效教育探究丛书》等,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研员的继续教育整体水平。去年,我室共有6位教研员被聘为玉林市继续教师培训团讲师,他们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研训一体化工作经验,形成了比较雄厚的教师继续教育力量。

3.深入听课调研。区教研室全体领导和教研员深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听课、调研、座谈和指导,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实际情况,找出存在问题、落实改进措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贯彻课改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对薄弱学校和教师进行指导,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均衡发展。深入仁东、南江、名山等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听课。并发挥“毓秀班”骨干教师的作用,着力提高城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发展。

二、科学分类培训,增强培训实效。

1.系统培训。首先是邀请孟照彬教授及有效教育总部的咨询培训专家对区级实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其次是以区教研员为主,对实验骨干教师、镇(街道)辅导员进行二级培训。三是各实验校以骨干教师为主,对教师进行全员校本培训。强调被培训者的参与和体验,培训班既有针对校长、教务主任等行政领导的;也有专门培训骨干教师的“毓秀”班、“求实”班、学科骨干培训班等;对地方咨询专家培养对象的培养,也由实验之初的38人发展到现在的144人。其中30多人获教育厅聘任为省级专家,受委派到全区12个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改革试点县区协助孟教授开展咨询培训工作。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科对我区中小学校的领导及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韦科长详细陈述了义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孟教授对我区中小学学校的领导进行管理的培训,对我区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五轮考核,并于6月份考核合格后发放有效教育地方咨询培训专家证书。

2.梯级培训。我区按照教、研、训一体化的思路,采取“骨干先行,全员参与,梯队跟进”的方法培养有效教育实验队伍。 我区对5个 “毓秀班”定期进行有教育教训,提高有效教育实验能力。其次以“毓秀班”成员为滚轴,在全区开展第二级有效教育培训活动。再次由“毓秀班”成员培养的骨干,在学校单元组、学校团队中开展第三级培训活动,带动全区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使教师队伍得到均衡发展。

3.专题培训。我区采用专题讲座、头脑风暴、课例分析、个案研究、沙龙研究、体验模拟等形式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方式多样,精彩纷呈。我区以课例分析为基本形式,以有效教育课例为载体,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听课研讨,研训结合,共同提高。培训形式的多样化,使有效教育研讨活动都成为智慧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们有所进步、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增强了有效教育培训的效果。2012年3月23日~3月31日,玉州区举行了小学习作教学培训暨比赛研讨活动,全区各个小学四、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历时一个多星期。这种培训方法突破了以往作文教学难,学生写文章无从下笔的困境,让教师轻松教学,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4.综合培训。我区把专题内容培训和综合内容培训结合起来,把有效教育培训与课改培训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在每次专项培训前,先培植有效教育课例,共同探讨培训的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如在推进课型方式时,教研员先到各校听课,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型,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课,改进完善后,再在全区教师培训活动上展示。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时,首先对让教师掌握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其次将学习方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再次将学习方式与课型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最后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教师掌握有效教育基本操作方法,能将课型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教师从有形的境界进入形神兼备的境界。

5.学科培训。我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的举办的学科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我区规定中学校本教研活动时间,让学校每周坚持政治和业务学习,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及各项教育法规,还可以集中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2012年春,我区分别举办了物理、化学、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学科平台互动课型及要素组合等课型的培训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教师对平台互动方式课型的理解与运用,掌握平台互动课型方式操作理念与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我区举办了2012年初中毕业班复习培训暨讲课比赛研讨活动,我区教师充分利用有效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要领,探讨和交流毕业班复习的教育教学智慧和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复习效率。

三、运用“三式”办法,加强培训管理。

我区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加强教师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1.“网络互动式”管理。该区构建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全区成立总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组;校际团队以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成员学校以二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校教师以三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区教研室负统领总课题研究,每位教研员分别承担不同校际团队的联络员角色,指导子课题组开展教研活动。各个校际团队、各成员校、各校教师参与相应级别课题的研究活动,从而组成上下互通、各方互动的教研网络。各级研究团队总结科研经验,每年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实现资源共享。

2.“集群共进式”推进。在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工作中,构建“上下互动,内外结合;研训一体,校际联动”的工作格局,主要通过“以校为本、校际联动、专业引领、全面推进”四个环节推进教研训活动。各位教研员深入相应的校际团队,不断总结教研训活动情况,举办经验交流会,提高全区教研训工作水平。该区坚持以强弱结合、城乡结合为主要原则,全区共组建了11个小学校际团队和6个中学校际团队,其中有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等多种形式。该区许多教研训一体化活动均由校际团队组织举办,每个团队的成员学校轮流承担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各个校际团队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研训活动的重点和方向,发挥各校优势,开展相应的教研训一体化活动,互相听课调研,取长补短,互相帮扶,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3.“螺旋向上式”发展。该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自学反思”、“群体互动”、“实践验证”三个环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自我反思主要根据自己在教研训一化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总结和思考,撰写教后记、教学日记、随笔、教育叙事、反思案例或论文等。群体互动主要是教师们形成不同级别的主题研究报告,在学校单元组、校际团队或玉州级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同伴互助或专家引领等形式,提高教研训工作水平。实践验证主要是通过教师互听互评、集体研讨等形式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解剖教学中的问题,并重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排序,再次实践验证培训效果。

四、强化校本培训,扩大培训效果。

我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与培训主要以教育教学课例为载体,研教结合,富有特色。我区各中小学利用校本教研活动为创设教师间交流切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科研平台。有的学校校长亲自主持,并对校本教研培训活动的方案进行研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各校都根据自身实际制订校本校教研活动方案,议程安排科学合理,合乎校情,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并且落实到位,顺利实施。如九中采用了“讨论→互评→补充→拓展”的形式,把主动权交给了现场的教师。城西二中通过采取“听课→评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研讨,有的学校通过“教师上课——自我反思——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流程,有的学校采取了“沙龙式”的研讨方式,选择学校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研讨,引发了教师们的深度思考,出现了一个思维碰撞、智慧交流的精彩场面。我区各校校本教研培训活动主题鲜明,教师参与积极广泛,各校校本主题鲜明,研讨主题的生成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各校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教学科研氛围浓厚。教师评价要点部分比较中肯到位,对于优秀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科学诚恳的态度,对研讨项目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求解决问题。教师能紧紧围绕各校确定的校本教研主题展开学习、研究、讨论,参与面极为广泛,发言积极踊跃而有深度。

五、培训成效显著,教育质量提高。

我区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我区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把有效教育培训同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开创培训新特色。据初步统计,2011年教师参加讲课(录像课)比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7人次。自治区级以上奖励12人次:其中讲课比赛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人次;录像课获一等奖4人次,三等奖1人次。2011年,我区“实施有效教育,打造毓秀工程---有效教育(MS—EEPO)方式在玉州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实践”获2011年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优秀奖。《有效教育实践探究》于2011年2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区搭建区内外交流平台,一批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到南宁、防城港、象州等十二个县进行有效教育培训。2011年11月,“全国有效教育广西改革试点经验成果展示汇报会”在玉州区召开,有效教育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领导、专家600多人高度评价。2012年1月,《人民教育》第1期以《期待以久的变革》为主题,全面报道了玉州区有效教育的做法与成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修基地、MS-EEPO咨询培训玉州分部落户玉州,玉州有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上一篇:隐藏技术论文下一篇:科学素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