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11

宏观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成为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传统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代理问题,例如“信息不对称”、“目标利益不一致”、“责任风险不对称”等在我国旅游景区治理中尤为突出,为此,本文结合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的现实,在“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下对我国旅游景区纵向和横向治理结构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旅游景区;委托代理理论;纵向治理

“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需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均衡性,要形成顺畅的产业链,要求统一规划、统一保护开发与宣传等纵向和横向治理一致化。而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景区治理中存在产权不清晰、地方政府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多头领导、体制不顺、短期效应等问题,使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我国旅游景区治理不和谐现象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委托代理理论,提出在构建“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中对我国旅游景区进行纵向和横向治理结构创新。

一、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权力资源结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旅游景区的产权也进行了分离,即三权分离。旅游景区的产权是最基本的权力。产权归属全国人民是我国旅游景区的最基本的法律属性。产权专家劳伦斯?贝克将产权具体分为占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对资本的权力、可追赠的权力、无限期使用权、禁止有害使用权、执行法院判决义务、剩余财产处理权等11项[1]]。我国专家学者大多数认为影响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的最主要的权利属性分为三种,即占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占有权即指旅游景区资源使用的最终决定权力,能够排除他人使用该资源的权力。使用权即指我国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和风景欣赏权。让渡的资源控制权则体现了我国旅游景区的经营权、旅游者的消费使用权。管理权即指决定如何使用旅游景区资源的权力。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的产权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全面所有和集体所有。虽然全国人民是旅游景区资源的最终所有者,但他们不能直接参与具体的经营与管理,因此必然要寻找代理人。全国人民通过委托代理将旅游景区资源委托给政府,政府又通过委托代理将其委托给他人经营管理,形成产权委托代理结构。三权分离即指使我国旅游景区的占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分属于利益关系相互独立的三个不同法人主体,即我国旅游景区的占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由政府派出机构-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承担、管理经营权交由企业负责。三权分离虽然在形式上改变了国家集资源占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于一身的弊端,突破了我国旅游景区资源国家所有、国家开发、国家经营的旧模式,创新了开发管理机制,但实际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代理人会选择牺牲委托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一旦委托代理产权结构不合理,就会出现一系列弊端,这就不是“双赢”的博弈。

二、委托代理理论下的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结构中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分析 在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结构中,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我国旅游景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资源最终所有者全国人民、景区的所有者代理人政府、旅游经营企业、旅游者、当地社区居民等,他们之间存在一定博弈。利益相关者通过协调、交易、责任分担、利益让渡等一系列经济行为而进行社会建制的过程体现了旅游业的发展。

(一)旅游景区最终所有者与所有者代理人之间的博弈分析

我国旅游景区资源是公共财产,属于全国人民共有,所有者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国家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每个人在法律上均享有旅游景区资源的权力。但实际中,所有权代理人与最终所有者存在一定博弈。作为旅游景区所有者代理人,政府在整个旅游地区的协调、控制等方面具有决定作用,政府成为我国旅游景区的实际调控者,而我国旅游景区的最终所有者并没有得到实际权力,这就形成了二者间的博弈。

(二)旅游景区所有权代理人与旅游经营企业的博弈分析

目前,学术界争议最多的焦点是我国旅游景区所有权代理人与旅游经营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所有权代理人对旅游经营企业是否该授权、授权给谁、授权多少、授权程度等等。旅游景区资源要服务于社会,使其转化成为商品,旅游经营企业成为旅游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纽带。旅游经营企业为旅游景区注入新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通过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其包装成服务商品。旅游经营企业以盈利为目,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他们往往看到的是短期效应而牺牲旅游景区的长期利益。又由于旅游经营企业对自然资源和文化方面的成本不承担直接责任,使得他们对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可能考虑的不多。这就要求旅游景区所有权代理人在把权力“释放”给旅游经营企业的同时,加强对旅游经营企业的约权,通过所有权代理人行使的决定谁有权使用旅游景区资源的经营权、经营权转让价格、制定合同条件等权力来约束旅游经营企业。

(三)旅游景区的经营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旅游经营企业获得经营权后,对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然后向旅游者出售其产品。旅游者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成为旅游景区资源真正占有者和旅游业主体,旅游业一切经济活动围绕其展开。但是,旅游者要求旅游经营企业提高旅游经历的质量,使旅游过程中所享受的各种活动与服务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好奇心得到满足。为此,旅游者的要求需要旅游经营企业加大投入,旅游经营企业就要提高旅游产品价格。二者围绕旅游质量和价格形成博弈。

三、我国旅游景区纵向治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研究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相冲突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使代理人与委托人目标函数一致。在我国,全体人民作为我国旅游景区的所有者将其委托中央政府经营管理,具体由建设部、林业部、水利部及文物管理等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其他部门进行管理;中央政府作为第二位委托人将我国旅游景区委托给中央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由景区资源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等作为第三委托人将旅游景区资源委托给中央旅游经营企业和地方旅游经营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承担民事义务的旅游经营企业,追求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旅游景区资源在纵向治理结构中产生的种种委托代理关系如图1所示。

旅游景区体制改革后,我国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三权集于一身的体制,但我国旅游景区出现了产权委托代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导致产权不清晰,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我国旅游景区的委托人缺失或者委托人虚设约束不力。这也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中普遍且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目标利益不一致”、“责任风险不对称”等一系列的代理问题。我国旅游景区产权委托代理结构中,国家各级政府代表全体人民按照行政系统进行再授权,各级政府代理人不具有“经济人”假设条件,因此他们无法在利益最大化原则下进行有效授权,资产最终剩余权和索取权与政府官员自身利益无直接关系,这就使得旅游景区国有产权代理人不是行使代理权的价值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对旅游景区最终所有者即全体人民利益的保障也是不确定的。

第二,我国旅游景区产权委托代理结构行政管理远远强于产权管理。我国旅游景区产权委托代理结构中,行政性太强,产权管理的使用在强行政性下显得十分乏力。政府景区资源管理等部门包办了旅游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甚至经营等各项工作,其工作人员也是事业编制;在经济收入上,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单位创收,盈利归“自己”,亏损归“国家”。由于我国旅游景区的各种权力粘连,寻租行为时常发生,使得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的公平开发与经营管理无法达到有效配置[2]]。

第三,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委托代理结构中代理产业链过长,而且多元化明显。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统一所有,分级授权”,从中央旅游总局到省、市、县等各级旅游局等部门纵向层层委托授权代理管理,这就使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约束能力趋于弱化,加大了旅游景区所有者即委托人信息扭曲、信息不对称、监督成本加大、增加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等的可能性。同时,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涉及到各部委司以及各级政府,在代理授权上形成的条块分割,致使旅游景区资源的所有权代表多元化。多元的代理人利益主体加大了国家作为旅游景区资源所有者的代表地位不清晰,加大了地方保护主义、各自为政、地方和部门以牺牲整体利益来换取自身利益的可能性,不能从整体上追求利益最大化。

以上种种我国旅游景区出现的产权委托代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要求对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结构进行创新。

图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旅游景区纵向治理模式

四、组织整合与治理创新

小时经济圈的提出是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经济圈是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小时经济圈是以某个或几个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于经济网络,具有超越目前行政区划的性质。小时经济圈的空间范围是指一个工作日自由往来办事所能达到的区域,也可以界定为物流配货时间可当日送达的区域,也就是高速公路300公里左右的半径范围。

小时旅游经济圈应是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小时旅游经济圈把小时经济圈和旅游业结合起来,是指通过旅游资源由一个具有较高首位度的城市为旅游经济中心,通过中心辐射带动的若干有密切联系的腹地旅游城市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的战略。这个旅游经济区域是以旅游经济中心城市为圆心,以1小时左右的经济距离为半径的近似于圆形状的旅游经济区域。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治理结构,由于“代理问题”的缺陷,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呈一种严重的责权利不相对称的软约束关系,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利与利益交织在一起,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多途径的利益实现方式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3]]。

因此,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结构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设想,借助构建“小时旅游经济圈”发展战略实施旅游景区治理结构的创新,即通过对“圈内”的旅游源、产业的整合,减少“委托代理”的层次和“代理人”数量,并进一步使“委托人”实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组织整合的目标;同时也打破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体制造成的市场分割、恶性竞争、地方保护,更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高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效率。其核心思想是,在构建“小时旅游经济圈”的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中,突出经济组织结构的创新。为此:

1.设立中央旅游景区企业,使旅游景区资源委托人实体化。由国家旅游总局设立中央旅游景区企业,使旅游景区资源所有权委托人实体化,由其代表全体人民和政府有效监督旅游景区经营企业,使其代表国家和人民有效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旅游经营企业,使旅游景区资源委托人真正实体化。

2.因地制宜,简化旅游景区产业代理链。我国旅游景区资源实行三级委托代理,这就使得委托代理链条太长,而且多元化,容易造成信息扭曲、监督不到位等弊端。为此,应将旅游景区资源产权管理上缴中央政府;国家依据我国总体设立垂直统一的旅游机构。在中央成立国家旅游总局,然后下设省旅游局,由省旅游局统管本省旅游景区资源。旅游景区产业链如图2所示。

3.针对旅游景区准公共资源的独特性,设立旅游景区特区。行政区经济是在中国体制转型中产生的与区域经济不同的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导致的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资源的恶性竞争、生产要素的不能自由流动等等成为现阶段“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的绊脚石。为此,我国旅游景区应该打破行政区域对经济的束缚,调整现行的区域政策,设立旅游景区特区。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我国有特殊旅游景区资源的区域设立旅游景区特区,在国家旅游总局的总体规划和开发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拥有特殊的权利和权益对旅游景区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将有力推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与治理。

4.制定“小时旅游经济圈”一体化规划,构筑一体化市场体系。“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涉及到多个城市和行政主体,要求国家在宏观上制定一体化规划,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做到经济圈内公共基础设施、环境资源、城市布局统一整体的科学规划。 这个规划具体包含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一体化、交通系统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等。构筑一体化的市场是实现区域资源合理流动的前提条件。

5.“小时旅游经济圈”下整体规划区域内旅游景区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处于核心地位,单一的景区资源开发在实践层面无法适应现阶段游客多样化需求的变化,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应从整体角度合理规划旅游景区,提升经济区域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旅游经营企业很多只追求其经济利益,缺乏长远规划,过度开发现象普遍时常发生。因此,国家旅游景区的相关行政部门要在全局中合理规划旅游景区,注重景区长远发展与保护,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实现我国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54.

[2]黄翔.旅游区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46.

[3]徐涛.旅游景区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J].华商,2005(1):37-38.

(责任编辑:严元)

宏观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现实困境,阐明了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季凌燕(1976-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组织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理论。(江苏南通226019)

高校管理干部肩负着对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转,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加快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管理干部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没有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未能明确和谐管理目标、贯彻执行和谐管理理念,未能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理论等,缺乏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技巧,处理公共事务的手段落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于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研究和思考。这些均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人际关系不和谐,管理效率亟待提高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习惯于按规章办事,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工作创新的活力和竞争的激情。部分管理干部与教师、其他管理干部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面上和睦相处,内心却相互抵触,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推脱,存在“隐性缺失”现象。“隐性缺失”指从职数配备上看人员配置齐全,但实际工作中却因种种原因在人力或精力上投入不足而延误工作的现象。部分管理干部尤其是“双肩挑”或“一肩多职”的干部缺乏管理经验,社会兼职过多,管理工作只能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状态。这些现状制约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益,對构建和谐校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适合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具体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与学校教师、教辅人员相比较,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不同,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考核结论在评聘职称、职务晋级、确定津贴标准等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而许多高校在领导岗位聘任过程中,强调选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高校管理干部工作任务具体而烦琐,很少有精力从事教学和管理研究,难以出科研成果,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不仅严重挫伤了管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直接影响到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

(四)管理干部待遇偏低,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校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在教师进修培训、岗位津贴制度等政策制定时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部分高校把管理工作当做一般事务性工作,没有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管理干部队伍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同等年龄、学历、资历的教学科研人员相比,管理干部在相关待遇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与公务员比较,管理干部主要是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做好服务工作,他们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或职务,却没有相应的“权力”。这些实际情况导致管理干部出现明显的角色落差,他们渴望成就事业,但实现价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迷惘和失望心理,对构建和谐校园缺乏热情,对管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校园,向社会传递和谐的校园文化,向社会输送具有和谐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干部是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推动下,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加快,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管理程序逐步调整,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的现代管理必将代替粗放式的传统管理,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具有专业性、专职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克服“双肩挑”干部模式的弊端,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增强管理干部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高校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快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因此,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师生健康发展、自我实现的和谐环境,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引导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 引导管理干部树立和谐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首先,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高校应在管理干部中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教育活动,引导高校管理干部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增强管理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自觉性,提高管理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和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高校应定期举行管理干部培训活动,对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阶段目标和重大改革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高校管理目标,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高校的管理目标,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开拓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①最后,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心理素质。高校引导管理干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准职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加强管理干部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管理干部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干部的内心和谐。

(二)加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障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努力构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干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等,制定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对高校内部有关组织和层次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努力克服管理干部队伍庞杂、协调性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②同时,高校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教育职员制度,推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聘任合同制,适当控制“双肩挑”干部职数,实现“身份管理”“过程管理”向“岗位管理”“目标管理”“和谐管理”的转变。

2.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高校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要求,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干部公平竞争与党组织考察任命相结合的聘任制,继续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在选拔管理干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竞争理念③,坚持并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需要选人,真正把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干部隊伍中来,努力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要打破管理干部岗位之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实行合理流动,完善岗位交流和轮换制,坚持实行学校内部机关与基层、党务与行政之间的交流轮岗,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是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管理干部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各高校要加强对管理干部的任期目标管理,明确各管理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管理干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和监督,并将干部职务的升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与考核结果挂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采取组织评价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管理干部进行全面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同时,高校要遵循“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如任前廉政谈话制度、重大事项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收入申报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及教代会定期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等,促使高校管理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为管理干部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如健康的人文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等,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干部,激发管理干部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结合起来,关注管理干部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逐步缩小乃至消除他们与同等条件的教学、科研人员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差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管理干部的进取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满足管理干部自我实现的合理要求,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

高校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干部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加强对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和有效监督管理,努力建设和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注释]

①许洪顺.和谐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4.

②石祥.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5):29.

③余雪华,王冬梅.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128.

宏观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医院信息管理亦与时俱进,积极探寻并采用全新的管理技术。其中,互联互通技术不仅拥有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应用优势,现今亦处于医院信息管理主流应用的趋势当中。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医院信息管理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的问题与需求,最后针对互联互通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列举了几项实例,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互通;医院;信息管理;实践应用

引言:医院信息管理除基于计算机系统操作外,亦需连接互联网进行应用各类网络技术的有效管理。在信息传递效率需求较高的当前社会,医院管理者应对信息管理的框架进行深入的创新与改革。互联互通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协助实现此点,还能有效优化过往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互联互通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信息管理的意义

医院信息作为各项医疗活动的信息基础,保证其数据的有效管理,是各大医院日常运营的重要任务。首先,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能优化整体医疗流程。部分患者就医时身体存在不便状态,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能简化其交付各项费用及领取药物的流程。其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能明晰院内各项药品的储备情况。系统中的数据可根据格式录入药品的名称、入库日期、保质日期及在库数量。这些数据的明晰可协助药品管理员对缺货的药品进行补充,亦可避免部分药品积压、过期却仍旧占据库存空间等情况,提升了院内药品及其存储空间的合理利用性。再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能协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史。信息管理系统能将当前患者每次就诊的信息进行整合保存,在日后再次就诊时,医生可通过其病史对其进行过往疾病与当前症状的关联诊断,进而保证诊断考量的周全,实现病因的高效查处。最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亦可协助医院分析当前病症流行趋势。医院管理者可通过阶段性的数据分析,了解近日多发的病症,进而集合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各项事务推进。如相关药品与医疗器械的购入,相关医疗人员的精进培训等。整体来说,医院信息管理不仅能使医院各项医疗活动更加便捷高效,亦为医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行动的基础。

二、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的问题与需求

当前医院信息管理问题,主要在于信息系统与院内其他各项管理系统缺乏联系上。在信息化管理推行初期,我国各大医院采取了多项新式技术的应用,并初步实现了医院信息管理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此项管理趋于成熟,但院内如财务等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时,未能与基础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技术进行统一要求的建设,进而导致后期医院各项管理活动存在交互困难或脱节等情况。此类情况会随着各部门自身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愈发相去甚远,如不对此类问题进行调控,不仅会导致信息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还会在脱节的环节中导致部分信息资源的失效。此类现象的反复出现,将会为医院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1]。

当前医院信息管理发展的需求,是实现各部门信息的有效互通。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才是信息管理的最终目标。此外,医院信息管理应结合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实行进行各项等级诊疗标准的有效划分。医患拥有的医疗保险等个人医疗应用信息均处于院外社会保证的管理系统当中,此类信息的共享相对重要,亦应作为整体医疗活动中加强互通的改革重点。最后,医院信息管理亦应实现与各项科研部门的互通。医院临床数据中积累了大量的实例内容及操作经验,能为我国相关科学研究给予较大的助力。加强信息管理与科研团队的有效互通,不仅能实现医院信息的更高价值,亦能有效促推进各项病症的多方研究进度。

三、互联互通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一)全局信息管理

在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技术的应用中,全局信息管理首先包括运营、科教及医疗管理。医疗管理相对基础,即为院内各项医疗活动记录及必备的各项信息管理。此类管理活动不仅为基础,以亦为管理重点;运营管理如字面所述,其管理构成涉及医院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及调配的系统框架。科教管理即为院内与院外信息互通的管理系统,此系统不仅存储及管理着相关信息内容,亦包含相关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科研进度、教学安排与经费消耗等数据。科教管理作为医院信息的延展应用管理,其涉及内容却相当庞大。此三类信息数据的管理之间同样要进行信息交流,由此多数医院采取临床数据中心(CDR)这一全局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较为全面的信息管控。临床数据中心采用B/S架构,可保证多项系统的无缝集成。在数据保存上,其亦支持多种格式的文件应用,保证互通时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数据安全上,其不仅可将并换个人信息进行加密,还能在整体数据存储上实行1+N的容灾设计,有效保证信息应用的隐私性与安全性[2]。

临床数据中心在整合各项系统的信息时,可建立以病患为单位的相关数据信息建模。在后期患者入院展开医疗应用时,数据中心可根据已建立的相关信息建模为医生与患者提供高效的信息调度。此类信息建模的建立基于信息资源管理枢纽,包括电子病历、社保信息、影像存储等各项信息的集成体现。此类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医院信息管理的高效化,亦体现了当医疗相关信息管理的高超水平。

(二)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

互联互通的医院信息管理不仅应体现于集成全面的系统整合,亦应在后期的应用于调配中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与标准化管理。上文提及的多部门乃至院内外信息互通,其管理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为缩短各环节操作流程,加强信息互通效率,保证信息资源保准化管理势在必行。医院可从院内着手,参考国家及其他医院的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结合本院实情,通过数据、服务、管理建设等各个阶段,制定一系列的医院基础信息管理制度。此类内容涉及通用标准及专用标准,通用标准多数应用在普通信息管理当中,而专用标准则为医疗信息管理单独制定。在院内逐渐形成系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后,可适当推荐给拥有合作性质的科研小组,有效促进科教管理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同步实行。

(三)互联互通服务功能管理

互联互通的医院信息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即为病患对自身相关医疗数据的应用,此类信息管理属于服务向功能管理。医院应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务功能,在患者到院就诊时便可通过医保卡等社会保障证明直接进行便捷地注册。通过此类系统,患者及医生均可实现电子病历档案的查阅。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可查看患者此类病症的过往用药,进而结合当前症状进行抗药分析,提升治疗效率。在此类系统提供的高效信息互通服务下,从诊断到就医,再到后期的各项费用的结算,将呈现较高的简洁度。此类系统亦支持电子收据的整合、打印与线上的一键收发,充分满足患者的多种需求[3]。

结论:

总的来说,在信息化时代中,各大医院为迎合时代发展与人们生活的需求,不断更新医院信息管理的技術应用。在院内各部门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的当下,加强医院管理信息互联互通成为医院管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在初步分析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的问题与需求后,管理工作者应通过互联互通的全局信息管理、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及互联互通服务功能管理,提升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与高效性,进而保证医院各项医疗与科研活动长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远盈.互联互通下医院信息管理优化路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11):221-223.

[2]项春敏.浅谈互联互通理念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运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9(09):66.

[3]王军.基于互联互通的医院信息管理优化路径[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01):198.

宏观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中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德育管理工作一直是中职院校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人本管理入手,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这两个方面探讨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中职学校;德育管理;人本管理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除了必要的师资设备投入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外,有效的德育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作为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新德育管理新模式,促进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德育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树立科学育人观,辩证地看待学生。由于长期以来不正确教育观念的影响,相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我国中职学校学生往往被冷落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其实并不能从成绩好坏来片面地评价学生的优劣。很多在校时成绩普通甚至是很差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因有一技之长或者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强而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对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欣赏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

(2)挖掘学生的独特性和闪光点,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从自身长处出发,以点滴进步为起点,实现长足的进步。对“问题学生”,更要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针对自己的个性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帮助其走出困境。

(3)及时化解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多年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他们由于成绩差很少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往往自暴自弃。他们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更没有尝试的勇气。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学习,也包括生活,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去,帮助学生端正心态,重塑自我,在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二、融德育于教学实践之中,创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

(1)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为德育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德育管理不能光是喊口号,首先要有规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谈道德。要严格细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学生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学生考勤管理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等,做到出了问题有“法”可依,以制度来约束人、规范人、管理人。在教育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姿态。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观念新潮,个性强,传统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人本管理理念下的德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方式方法,将大道理融入春风化雨的教诲之中。

(2)鼓励学生注重自我管理,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管理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处理自己日常生活中和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增强自律性,在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中逐渐进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进取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在学校某些方面的管理上,也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教学楼、实训室的基础设施管理、卫生维护等,既可以节约学校的管理成本,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创建良好的学校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不单单要求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我们以丰富校园活动为手段,以专题讲座、实训课等活动为载体,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实践,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成长。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献爱心,等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人本管理对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舒小兰,姚吉云.浅析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的运用策略.金田,2014(09).

[2]盛 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管理初探.才智,2012(15).

宏观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领域的各种体系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医院形成的医院绩效管理制度,为医院长远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在医改下医院绩效管理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通过系统地分析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作出贡献。
医院绩效管理概况

医院绩效管理的含义

我国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发展顺应国际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发展的潮流,不断探索并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途径和方法。医院绩效管理是指为了提升医院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共同进行参与的一种持续循环的管理过程。医院的绩效管理包括医院(部门)绩效计划的制定、医院(部门)绩效辅导沟通、医院(部门)绩效考核评定、医院(部门)绩效结果应用、医院(部门)绩效目标提升。在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运营效率,推动公立医院的持续发展。

医院绩效管理的主要成效

医院绩效管理对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医院绩效管理可以通过对医护人员的绩效评价,合理地对医护人员的绩效进行分析,通过与奖惩制度的有效结合,充分地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其次,在绩效管理对医护人员绩效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发现医护人员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并监督医护人员进行改正。在这样的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会与共同得到提升,形成医院与医护人员双赢的美好局面。最后,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还能够提升医院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医院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处理好医院改革、经济效益和公益性之间的关系。医院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医院的工作环境和医院文化得以提升,凸显公立医院的社会效应及保证公益性,推动医院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医改中的医院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医改中医院绩效管理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当前医改的不断发展,绩效管理理论体系也逐渐成熟。我国的医院绩效管理逐渐产生了以下特点:

首先,医院的绩效管理与医院的发展战略制定结合更加緊密。医院战略是对医院长时间发展的总体规划,绩效管理与战略制定的结合表明:绩效管理服务于医院的整体发展,并需要契合医院的发展方向;其次,医院的绩效管理逐渐表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在当前医院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激励等工作的方式逐渐多元化,这是由当前医护人员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导致的,为了提升不同各个岗位、不同职责的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多样化的绩效管理势必成为绩效管理方式的主流;最后,医院的绩效考核逐渐产生多维度化的特点。因为在当前的医院发展过程中,要想全面地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样貌,除了对其业绩成绩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对其他维度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比如医护人员的个人状况、医院的发展现状、行业的稳定程度等。通过多维度的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地对医护人员进行全面了解,进一步促进医院的稳步发展。

医改中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绩效管理作为医院内部管理的主要管理制度,需要医院管理者对其不断的进行更新和修改,以达到能适应医院发展、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效益与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医院绩效管理实行中,仍有较多困扰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问题出现,如绩效管理有时无法与医院之前制定的战略规划相适应、很多医院管理者对绩效管理手段并不重视、某些管理者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定义相混淆、很多医院无法制定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等问题。这些是绩效管理手段在实践中屡屡出现的问题,只有仔细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才能科学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医院发展的绩效管理规划,才能更好地推动医院健康长久的发展。
医院绩效管理在医改中的作用

医改中提高医院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医改的战略目标明确,需要具体落实,完成上级目标必须逐层分解落实任务到具体医护人员执行时。二是对医改实施过程中的诸如病案首页质量、电子病历的应用水平、医联体的组建涉及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时。三是向差异化激励转化时,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是推动医院内部规范管理,引导公立医院落实公益性的功能定位,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是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竞争实力,促进医院稳步发展的科学手段。

医院绩效管理在医改中的作用效果

医院绩效管理有效地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规范服务的工作意识,让医院的员工管理更加科学、舒畅,减少服务问题和工作失误问题的发生;医院绩效管理大大提高了医院在行业中的形象,建立了良好的服务口碑,推动了医院的经营发展;绩效管理通过导向性的绩效考核指标能有效地降低病人住院费用、药品耗材占比、检查化验费用占比以及住院率指标。因为绩效管理手段的实施,医院能够更好地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院的决策管理能力,推动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

医院绩效管理与医改的互为影响

医院绩效管理可以让医院工作人员人员更好地意识到新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出精准的自我价值判断,提升责任感和归属感。而医改项目之一的收付费改革(C-DRG)在绩效分配角度,科学的评估医疗服务的内涵和工作难度系数,不仅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学科水平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在绩效评价角度,有效了提升医疗水平,缩短平均住院时间,还能对同一病种不同诊疗组进行横向对比确立优劣。同时,及时的绩效沟通反馈也进一步加强了C-DRG与实施医院的契合度。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的对策

提高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对医改重要性的认知

强化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度是促进绩效管理制度在我国快速推广、实行和完善的重要举措。通过在医院内部举行讲座、召开内部会议等方式,使医院管理者与广大医院医护人员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医院发展和医护人员利益的重要性。通过及时的绩效管理反馈,让医护人员切实体会到绩效管理对医护人员发展的重要帮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医院高层管理者对于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可以定期派出医院管理人员去国际先进的医院学习管理经验,加强管理者平时的理论研究,通过短期绩效管理实验进行新的绩效管理制度革新。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服务质量

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服务质量,能够促进绩效管理工作更顺利的展开。医院对员工的绩效管理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相提高的过程。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虽然是医院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考核与监督,但是医院也需要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对员工的有效指导,最大限度的激励他们,让员工产生归属感并提供其成长的平台,推动员工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医护人员的共同进步。

完善医院绩效管理监督考核体系

我国医院当前的绩效管理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清晰的奖惩措施和体系来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没有规范的奖惩制度,医护人员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就无法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也起不到恰当的激励作用。

通过进一步细化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病患负担、发展能力及满意度建立完善的医院绩效监督考核体系,对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作出有效监管。监督考核体系是进一步規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医疗效率及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力手段,监督考核工作的严格执行,奖优罚劣,保障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

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推动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展开。医院绩效管理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来提高管理水平。绩效管理因为医院部门数量繁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导致绩效管理信息的整理和归纳工作压力非常大,而且在进行信息调用时非常麻烦。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有效地提升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水平,推动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更好地展开,推动医院的稳步发展。
结 论

随着医改的不断进行,我国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对绩效管理工作不断地优化,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经费核拨、医保政策调整等的重要依据,可以很好地提升病患满意度,规范并保障医保基金的使用与稳步运行、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医疗保障事业的稳步发展。

(福建省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中心清流管理部)

参考文献:

[1]岳文静,杨敬宇.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医院绩效管理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1,41(08):573-576+580.

[2]贺婷,牛琨,洪伊敏,明诗滢,韩振龙,李东纯,练康潮,袁勇.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J].现代医院,2021,21(07):1046-1048.

[3]郑函,蔡宇晴,蔡媛青,王文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公立医院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1,11(04):51-56.

上一篇:海外并购论文下一篇:经济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