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民教育培训论文范文

2023-11-26

当代农民教育培训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亳州市为例,分析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与需求现状,发现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失地农民真正的教育培训需要出发,从教育培训的内容设置、师资建设、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失地农民;教育培训

随着亳州市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商品住宅小区和各种拆迁还原小区林立,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断涌现,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然而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并未得到相关方面的充分重视,当前亳州失地农民教育存在内容设置单一、培训机构条件差、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缺乏效果评价机制等现实问题。

一、资金来源缺乏,资金管理需完善

在资金来源方面,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来源缺乏,仅依靠上级农民培训补贴,在教育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上同样需要完善,资金监管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资金监管机制缺乏。由相关部门人员关于资金来源与监管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亳州市仅仅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统筹使用好上级农民培训补贴资金,并鼓励各部门、各单位积极争取上级对口部门的培训计划和资金支持。这样的安排,过度依赖上级有限的补贴资金,并没有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失地农民培训专项资金,也并未发动社会力量,联合企业、用人单位等进行“开源”,这样的做法很难保障充分、稳定的失地农民培训资金来源。在培训资金的监管方面,培训资金申请使用程序复杂、混沌,审核时间长,未能做到专款专用,导致资金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内容设置单一、不完善

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仅仅停留在技术技能层面并且缺乏针对性、效果差,创业能力培训缺失,忽略了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需要,缺乏长远规划。

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方面,亳州市在实践上缺乏经验,在理论上也不够成熟,这导致亳州市目前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未能考虑不同年龄、层次、性别的失地农民群体的不同需要,在培训内容方面“一刀切”,缺乏针对性,不考虑长远职业规划。

亳州市目前针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家政、面点制作、加工技术等方面,培训层次较低,难以帮助失地农民在求职方面提高认可度,获得优势,经过培训以后,失地农民仍然只能获得短期工资福利待遇低的工作。

全民创业背景下,许多失地农民存在创业意向,他们渴望获得政府关于失地农民创业支持政策、贷款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但亳州市针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中相关方面内容缺失,无法为具有创业意向的失地农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另外,许多失地农民进入城镇后仅仅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并未完全实现观念、行为以及职业的转变,从而面临一系列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难以真正融入城镇生活,游离于城镇边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培训机构条件差,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目前,亳州市鼓励具有培训资质,符合培训条件的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自愿申请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并开展与之配套的定点培训机构认定工作,允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农业部门分别认定定点培训机构,并且已有县区开始尝试规定定点培训机构在培训资金、培训场地、培训师资等各方面的硬性条件,以规范农民定点培训机构的工作。但由于执行不到位,这些规范和规定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规定出台几年,仍是“纸上谈兵”,并未落到实处。实际上仍然只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长期合作的培训机构真正实施面向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并未出现新加入的培训机构,竞争机制缺乏。而这些真正实施培训的机构由于资金缺乏、设施陈旧等问题,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培训,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另外,非农技术技能、种植养殖技术等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培训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保障教育培训质量,但在目前亳州市失地農民教育培训师资构成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严重影响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四、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有待加强

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我国越来越强调持证上岗,就业准入制度深入人心。在开展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如果不加强失地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失地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获得的知识技能很难得到承认和证明,职业准入制度无形中就会变成失地农民就业道路上的另一道门槛。

五、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完善资金管理

亳州市需完善资金管理,加大对培训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明确、简化申请程序,严格、高效审核资金拨付,将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的社会监督落到实处。同时,继续严肃查处虚报、套取、挪用农民培训资金的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二)多层次多角度优化、完善教育培训内容

结合亳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调整教育培训内容;第二,真正从失地农民实际需求出发设置教育培训内容;第三适应失地农民创业需求开展创业培训;第四,加强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为了提高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亳州市应当拓展师资来源,聘请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兼任教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在师资构成中的比例以满足亳州市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要保障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还要注意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

(四)加强教育培训后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加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后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要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通过一定的考核认定工作给已接受教育培训但未取得证书的考核通过者颁发从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证书,将后续参加教育培训的失地农民纳入职业资格认证的范围,达到认证要求的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第二,针对失地农民适当减免职业资格认证所需费用,提高失地农民参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第三,大力宣传参与职业资格认证所能带来的好处,提高失地农民参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意识,同时扩大职业资格认证的种类和范围。

基金项目:2017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规划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课题编号:azjxh17105)。

当代农民教育培训论文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中国;教育方式;道德

【作者简介】 郭红心,中学高级教师,徐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沛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思品中心组成员,“双百”工程骨干教师,教师培训和教科研先进个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对教育方式含义的最为精彩的一个论断,它形象而直接地说明了教育应该采用的方式是什么,告诉教师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教育使命,也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幸福的教育场景。当这句名言被反反复复诵读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冲动,一种激情,还有一种沉重。教育本身是一个让人十分惬意的活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应该成为这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成语“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当教育的双方都无法感受教育的愉悦的时候,我们只能说这里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本质意义上的教育,而变成了类似于杂技团的驯兽活动,或者是现代企业的流水线;当教育被赤裸裸地物化的时候,教育已经不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途径,而变成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或者是一种纯粹的谋生工具。这可能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悲剧!

之所以这样说,有一种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切切实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凡是与教育稍微有一点“瓜葛”的人都在因为所谓的“教育”而疲惫不堪!除却教育思想出现了问题以外,在这种扭曲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方式不正在“蚕食”着正在生长的鲜活“生命”吗?那么,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做教育呢?

一、以道德的教育方式解放、张扬与呵护人性,让教育之美高居人性之巅

教育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心灵互动。一群群师德高尚的人用知识、人格、情操、品质与智慧呵护着一群群稚嫩的生命,引导他们从无知走向智慧,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懵懂走向深邃,从他我走向自我……生命在延续,文明在传承,世界在发展。达成这种美好愿望的教育方式应该是道德的。道德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育人者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端正的教育心态、崇高的教育理想、无私奉献的教育良知和诲人不倦的教育行为。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已经上演了无数的教育悲剧或闹剧。几岁的小学生因为一次所谓“盗窃”而在脸上被刺上一个“贼”字,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被扇耳光,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拖了班级的后腿”而被重命名为“差生”,因为在校表现不合学校要求而被带上“绿领巾”……这些都是非道德教育方式的应然产物。有道德的教育方式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发展的公平,帮助学生发现所长所能,并把这种潜能予以充分的发掘和激发,帮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和人性,使之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而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则正好走向教育目的相反的一面,它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且把这种差异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它采取的是牺牲大部分学生的权益来成就极少数学生未来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它表现出教育的功利性和阶级性。此种情形下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而彻底失去了它自身培育人才和传承文明的功能。

二、以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一谈起学校,人们最容易想起的两个词语就是“知识”和“文化”。 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需要相匹配的教育方式。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意思的一个词语就是“填鸭式教学”,我们没有必要考证这个词语的来历,但却可以从这个词语里形象地看出畸形教育方式的真实模样。后来,有一些被称为教育家的人又给自己戴上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面具,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究其实质,我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源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误差和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扭曲。教育的功利性特征被毫无遮掩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古人在勉励学生发愤读书的那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终于被现代人发挥的淋漓尽致。此时,教育不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是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知识不再是丰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支柱,而是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满足物欲的工具;文化也不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而是被虚无化了的、可有可无的“廉价品”。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以及因其而衍生出来的社会制度与风尚、公民的生活态度与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等等才足以构成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和国家。

与非文化性的教育方式相比,文化性的教育方式抛弃了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强制,而是表现出它的教育性,以一种“春风化雨”的情怀呵护稚嫩生命的成长和壮大;它远离了教育的功利性,而是表现在它的革命性,它站在人性培育和张扬的立场引领生命的拔节和发展。形式上的“棍棒课堂”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无形的课堂“暴力”依旧飘荡在校园的上空——粗俗的语言、野蛮的举止、歧视的眼神、畸形的管理和违背教育规律的苛求等等仍时不时地呈现在学生的精神和肉体上,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的“怪”教育的种种现象已经说明了问题。脱离了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渐渐失去了本质属性,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无尽的泥潭。

三、以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们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里吟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这也许正是教育的佳境所在。在这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生命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呈现。教师用悄悄的爱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则用纯洁的善汇报教师的谆谆教诲。教学相长便是这种教育十分精彩的概括和总结;在这里,教师们用心倾听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学生们则用一颗奔放而且充满了敬畏之情的心感恩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但这里并非“世外桃源”,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模样。在师生生活的的一点一滴之中,人性之真善美都一定有所体现。教育的作用则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辨别是非黑白,帮助他们掌握一把判断正误和衡量是非的标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中的这种真善美的因子被发现、被呵护、被浇灌,它们才能得以萌发、生长。这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由此衍生出来的东西就是教育之爱!

台湾诗人张文亮曾经写过一首题目为《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诗歌。诗中写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这里体现的就是教育的人性之美!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活动里的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神奇,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四、以社会的教育方式,让生命真正成为生命

教育方式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外在表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是科学的、理性的和人文的,而应试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则是反科学的和反人文的。时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走应试教育之路。所以,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是无奈的,是“四不像”的——一道无形的高墙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学生处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机器上,处于“题海战术”的“大浪淘沙”之中,学生远离了鲜活而真实的生活,成为“笼中鸟”和“园中兽”。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实在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实质上是对教育方式社会性的一种强化和突显,它架设起学校和社会之间关联的桥梁。但在应试教育的强烈“需求”逼迫之下,它成了一纸空文,这又是教育的悲哀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一论断告诫我们,学校的教育方式必须与社会紧密相连,否则,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极易误入歧途。

我们务必弄清楚教育的作用与目的何在,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宗旨。试想,脱离了肥沃土壤的树苗如何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呢?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去实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吗?真正的人才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出来的,而是从实际的生活里“历练”出来的。社会需要工程师,更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劳动者。所以,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方式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才是叙述健康成长的真正大舞台,也只有在这个偌大的“课堂”里,学生才可能懂得真善美,懂得假恶丑,才可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回归社会和生活的具体要求,这给我们选择教育方式提供了正确的指南。教育之所以要回归社会,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来源于社会,而又最终回到社会中去。社会,只有社会,才是学生最终的归宿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把学生个体比喻为一条自由的鱼儿,那么,社会才是“鱼儿”成长的海洋。只有在那里,学生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我们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务必关注它的社会性特征,当教育实现了社会化的时候,教育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教育!

五、以民族的教育方式,让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被印上深深的民族烙印,这就是教育的民族特色。没有哪一个民族能照搬照抄其他民族的教育方式而行之于自己民族公民的教育和培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繁衍不息和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民族的教育方式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文明是破解当前教育难题的“杀手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开启了教育方式回归民族性的历史征程。民族的教育方式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的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汉服”,行“跪拜礼”,也不是满口“之乎者也”,而是由教育的民族性衍生出来的内在的道德修养与知行良心,其外在表现则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具有的,诸如温尔文雅、知礼知节、明理达行、孝亲敬老、热爱社会等良好品质与行为。民族的教育方式还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一个重要的方法;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呈现的最佳状态。民族的教育方式不是固步自封的,不是夜郎自大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属于世界的。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抛弃形式主义的羁绊而自我注入创新的力量;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远离狭隘与自我崇拜而日益强大起来,才可能使我们这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时下的基础教育正渐渐失去它的民族性。从大学生的海外留学到中学生的海外“镀金”,一顶“海龟”的帽子究竟能改变什么呢?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内容逐渐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而诸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日却成为青少年津津乐道的炫耀品。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认为,“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我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对时下教育方式的拷问实质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次质证和思考。所以,只有具有道德性、文化性、人性化、社会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教育方式才可能使教育走出沼泽地,走向希望的明天。

当代农民教育培训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型农民。而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追求的新型农民,又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从各方面着手,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的主人公意识,调动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关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 新型农民 农民科技培训

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而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虽然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和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有关部门解决。

一、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

1.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能力差。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调与支持。比如财政、劳动、教育、农业部门,虽然在农民科技培训、农村技术推广等方面做了部分工作,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相互合作,尽管在调动各部门行业的积极性,提供社会培训资源上发挥了一些作业,但由于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导致部门职责不明确,出现问题无人承担责任的后果。

2.在农民的科技培训供需上出现脱节现象。首先,农民科技培训机构的数量无法满足农民科技培训的需要。我国农村的农民在社会人口中占有三分之二的比例,对农民培训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农村科技培训的数量。尤其是现在返乡的辍学生也日渐增多,这些农村社会青年对科技培训的需求,也提升了农民对农村科技培训教育机构的需求量。其次,在农民科技培训中,我国当前的农民科技培训机构无论是在培训内容上,还是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比如,在培训内容上,大多数农民科技培训机构,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种植业领域,主要针对种植和养殖等技术进行培训,忽视了农民对技术需求的多样性。培训内容上的单一化,导致分化农民职业的现实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民对培训活动缺乏积极性。

3.政府在农民科技培训教育中,投入的资金不足。尽管,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重视农民的科技培训教育,但在农民科技培训的资金投入总额上并不多,成为了制约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农民科技培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社会资本和外援资金无法投入到农民科技培训中,造成农民科技培训规模难以壮大,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4.农民科技培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受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导致农民不会轻易接受新型的生产经营理念,对通过接受培训教育来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方式没有兴趣。虽然,政府部门对培养新型农民提出了明确要求,也通过各种手段对此进行宣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引导农民改变思想观念,激励民间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因而导致先行的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5.有关农民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造成一些农民科技培训教育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明,导致在农民科技培训中出现问题后,法律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很严重。比如,在农民培训教育中,当前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它的主管部门,也没有对各部门要承担的责任作出规定,从而造成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没有相应的部门对此进行统一协调和规划,出问题后也无从相关部门的追究责任。

二、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当前国内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还要从农民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上着手,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明确农民培训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确定完善的工作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的问题。以下内容就是关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解决策略:

1.建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体系。首先,要以国务院为农民科技培训组织者的协调机构,加强农业,科技,劳动,教育部门的相互合作,形成以国家为单位的统一的农民科技培训组织领导和机构。其次,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民科技培训发展计划,明确各级部门间的职责,协调各培训机构,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实现政府组织,协调,各机构相互配合的目的。

2.建立科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大力发展远程农业科技教育,解决农民科技培训供需脱节的问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推广农业远程教育,借助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宣传媒介實现大面积,大范围的农民科技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中,要坚持以农业生产服务为本,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服务, 培养实用性的农业技术人才。

3.以政府为主,建立完善的多样化投资机制。针对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还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的多样化投资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建立相应的投资保障制度,鼓励各种形式的投资机构对农民科技培训进投资,要建立起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社会,企业,农民共同承担的多样化资金投入制度,壮大农民科技培训机构的规模,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4.政府要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农民科技培训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激励扶持,因此,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让农民在培训过程中,体会到与不培训农民的差异,调动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比如,可以给参与科技培训的农民一些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方面的实物补贴,也可以在资金贷款上给培训农民一些优惠。

5.建立完善农民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制度。根据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制定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法律法规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培训的内容及资金投入等,为农民科技培训的培训管理,资金投入和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权益等提供法律保障,推进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有序发展。

三、结语

农民科技培训教育工作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想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还要及时解决农民科技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耿国闯,黄俊伟. 狠抓农民科技培训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J]. 河南农业,2013,11:57.

[2]王玉霞. 从发展现代农业视角分析加强农民科技培训[J]. 继续教育研究,2008,08:50-52.

[3]胡锦文,余俊红.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铅山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蓬勃开展[J]. 江西农业,2013,04:40-41.

当代农民教育培训论文范文第4篇

新疆农民教育培训因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幅员辽阔等因素制约,造成就近就地培训难度较大,农民培训效果不太显著。远程教育以其学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习成本较低等优势,对于在新疆开展农民培训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差、农民知晓率低等问题。笔者建议,立足新疆实际,加快远程教育在农民培训中的运用。

加大资金投入,健全远程教育基础设施。 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新疆财力与内地省份还有一些差距,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特别是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几乎是从零开始,亟需大量资金更新设备。建议教育、农业、科研等部门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新疆远程技术设备建设和维护;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机构(如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采用代建远程教育站点、代为培训农民等方式,通过推销优质农资、先进实用技术或签订订单等方式回收成本,构建企业+农民+政府的利益共同体。各援疆省市应因地制宜帮助受援地建设、维护、升级远程教育设备,也可以通过选派援疆干部、培训远教人员等方式,提升受援地远程教育水平。

整合优势教学资源,拓宽远程教育覆盖面。 加大摸底力度,掌握农民需求与教学资源现状。组织区地县三级远程教育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基层对当前远程教育站点、农广校建设和农民培训需求等问题开展调研,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掌握需求。协调各方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在摸清家底和农民需求的基础上,邀请农业部、援疆省市、自治区内专家针对某一需求热点进行授课。在远程同步授课的同时,做好资料保存,构建教学资源数据库。开放授课效果评价体系,评估授课结果,对广受农民群众欢迎的老师,增加授课频率、提高授课报酬,以此优化教学资源。

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知晓率。 采取农民喜闻乐见、乐于接受、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农民知道远程教育。加强基层远教技术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基层远程教育设备的运用率,让农民能接触到远程教育。通过挖掘那些受益于远程教育的典型事例,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让农民渴望远程教育。优化远程教育课程,更加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让农民能从远程教育受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3G、4G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手持上网终端的不断完善,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站点的建设,还应重视网站、手机网站的建设,以此进一步打破以往远程教育对站点的依赖性,拓宽远程教育渠道,使受众更容易、更方便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当代农民教育培训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蒗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找出了宁蒗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民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农村最广泛、最具体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诠释着广大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与应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意识的增强,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的机遇,农民教育培训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机制和方法,改善条件,提高质量,使农民教育培训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因此,研究分析农民教育培训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对开创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局面,对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民教育的现状

寧蒗县农民教育培训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根椐宁蒗县委、政府提出的“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要求,先后成立了以县人才培训办为枢钮的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职业中学、农机校等单位组成的县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在15个乡镇建成15所科普文化学校,成立了15个科协组织,在89个村委会成立了107所科普夜校;在1093个自然村建立了科普小组。与此同时,在县科委的牵头下,成立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科所、畜牧兽医指导站,15个乡镇农技站、林工站、畜牧兽医站,并在村级配备了一名农技员和一名兽医员。机构成立以后,宁蒗围绕着“学一技、创一业、带一片”的三个一竞赛活动,以及“服务万村行动”、“跨青培训工程”、“绿证工程”、“农民素质工程”、“新农科技培训工程”等农民教育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分批分类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据统计,十几年全县共举办了农民教育培训班6306期,累计受训人数51.47万人(次)。通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54%的农村劳动者掌握了1至2门生产实用技术,涌现出了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家庭能人占总人口的15%,培养科技示范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期间还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67项,其中部分项目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宁蒗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在各级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内部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素质低,教学管理难

由于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绝大多数往往会把悠闲、松散的习惯带到培训之中,形成台上老师讲,台下“聊家常”或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不把培训当做是学科学、用科学的有效途径,有的甚至还认为:不参加培训同样可以耕田种地或从事养殖,根本认识不到参加教育培训可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增收致富。加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滞后所形成的参加教育培训人员文化水平低,科技致富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学员开展教育培训时,集中难、教学难、管理难。

2.2基层教育培训设备技术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乡有科普文化学校、村有科普夜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有限,技术设备得不到更新,造成教育培训设备技术跟不上,使教育培训受制约。

师资队伍,除了县农广校、农职业中学、农机校的专职教师外,有的是从县级有关部门临时抽调的职工干部,既无教师资格,也无教学经验;而从农村聘请的“土专家”,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理论,而且兼职居多,更换频繁,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3教育培训质量低,教育培训方式和教育培训内容简单

教育培训对象虽按一定条件,遵循农民意愿,由乡、村两级推荐,县级审核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没有分类实施培训,只按统一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单一培训模式进行,结果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就难以学到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展现不了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在教育培训内容方面,由于只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栽培技术要点开展,而没有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进行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涉及内容不多,范围不宽,而且简单、缺乏创新意识,结果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3对策和建议

3.1增强素质,规范教学管理

参加教育培训学员最大的实际就是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面对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素质;反过来讲,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做到把受训学员从旧思想、旧习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握和理解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学用结合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进行教育。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而要以适用、实效的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管理知识、涉农法律法规进行教育,而且“要精、要管用”,使受训者能更好地、客观地、辩证地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增收致富。因此,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检验以后,对的、好的要推广普及;错的要完善,使之符合农民需要,以达到共同提高素质;三要开展受教育培训者之间的竞争。竞争作为一种动力,不允许悠闲松散,没有规矩,不遵守法律、培训纪律和规章制度,不许自满、停止不前,否则将被淘汰。

其次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本着“方便受教育培训者,而又不增加经济负担”的原则,尽量深入农村基层切实送教、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帮助受教育培训者解决在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参训者安心来学、学了能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按农民需要什么就教育培训什么的原则,尽可能把实用、实效的专业和技能通俗易懂、联系农民实际加以传授。与此同时,承担教育培训单位要建立健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班、学籍、教材、教务、考务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职责,加强对教师、学员和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并不断完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质量,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培训更贴近实际、贴近农民。

3.2提高教育培训教师的适应性和进取性

教师素来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己任。面对农民教育培训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任何一名教师都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作为承担教育培训机构,要提高教师的认知性、适应性,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团结和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操作规程》,使其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鼓励和倡导广大教师从要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服务的高度,在搞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农民所想所需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全面理会系统的农民教育培训知识,并把农民教育培训知识与广大农民所需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地方教育培训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培训内容用于农民教育培训,使教育培训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受教育培训者。第三,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而且要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又能使受教育培训者吸收、消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培养受教育培训者的操作能力,使之成为学之能用、用之能增收致富的人才。第四,在切实解决教师深入教育培训第一线交通、食宿和必要补助的情况下,教育培训机构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处理好教育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教师尽量不要陷入不必要的事务纠纷之中而影响教育培训。对教师下达任务时,职责要清楚,教育培训时间、地点要准确,切忌模棱两可或朝令夕改,否则,不利于教师工作准备。再则,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并解决好专职教师职称、福利、住房等待遇,使其安心投入培育培训。

3.3注重教育培训质量,优化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在教育培训对象方面,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要开展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1-2项致富本领;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着重实行科技岗位教育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中坚农户。教育培训内容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要面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特色和主导产业,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农民职业道德、法律知识以及农业农村有关政策、适应城镇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除开展好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外,还应开展好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以此不断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创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培训方式,倡导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委托培训、上岗培训等与就业直接挂钩的培训形式,积极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用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用工培训。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单位,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教材编写、出版和使用,规范教学计划制定和执行。积极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对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六,要创造条件,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步伐,并注重教师德、能、勤、绩协调发展,使其尽快成长起来,担当重任,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第五,承担教育培训单位领导要提高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并在全面掌握农民教育培训方针、政策、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等内容的基础上,要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培训方式,并不断完善、加以推广、普及;与此同时,要搞好下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沟通、协调关系,对重大事项要进行民主、科学决策,不搞个人专断。

参考文献

1宁蒗县志.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6.

2宁蒗县2007年农村经济统计报表.

3宁蒗县2007年人才教育培训统计表.

当代农民教育培训论文范文第6篇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部署和要求,指导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支持和服务“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覆盖面和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积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民培训需求,实行普及性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与务工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拓展新的工作领域,积极探索新的工作途径,先后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等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培训,培训规模快速扩大。“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共计培训农民1900多万人,是“十五”期间培训人数的2.3倍;资金投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投入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专项资金56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资金的6.5倍。

(二)教育培训效果和作用更加突出

“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要求;各地将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部分省市颁布实施了农民教育培训条例。

“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打造了一支热爱农业、具有较高生产和服务技能的专业农民队伍,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向城镇转移农民的职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产业技术和实用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部分农民通过成人学历教育、实践技能培训,成长为适应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企业家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七年增长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逐步建立

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互相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业高中4200多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15万个。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的发展完善为下一步大范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继续贯彻,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将带动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党和国家对农民教育更加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出多部门分类培训、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建立了满足农民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一些地方还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了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启动了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工作,推动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快,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2.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出现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扩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范围。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了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出现了大量新的职业和岗位,扩大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教育培训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工业、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人数不断增加,为大规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结构、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3. 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完善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培训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形成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和农民远程教育等事业,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努力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切实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依靠的资源更加丰富、条件设施更加完善、师资队伍更加壮大。此外,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卫星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带来了农民教育培训手段和方法的革新,也为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培训覆盖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形成的新需求。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结构不断优化、功能不断开发、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带来农民群体不断分化、职业领域不断拓展、就业岗位不断细化,这些新的变化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产业发展特点、不同农民素质结构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区域化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层次、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目标上不仅需要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还需要培养农村二三产业的产业工人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人才;在内容上不仅需要各类种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社会事务管理知识,还需要满足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和自身发展的各种技能;在层次上不仅需要普及性的知识技术培训和专项技术技能培训,还需要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方法上不仅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广播、电视、网络等方便快捷的途径。

2.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新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还很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纳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力较差,资源配置使用不科学、低效率。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新任务。

3. 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的新变化。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外部效益明显,比较效益较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年龄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多,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后备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些新变化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适应农村劳动力的这些新变化,必须加大投入,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满足农民轻简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从业需求。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重大培训工程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热心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扎根农村生产创业的职业农民和实用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政府主导原则。依靠行政力量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服务产业原则。立足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提高产量质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和紧缺人才开展教育培训。

3. 因地制宜原则。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等不同对象,根据区域、产业、服务、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领域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确保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4. 需求导向原则。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把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不断优化、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教育培训质量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和能力结构明显改善,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优化环境。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建立,支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得到优化。

——扩大规模。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

——改善结构。农民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明显改善,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承接和转化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持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等学历证书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的结构更加协调,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提高质量。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创业和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加强技能培养,提高农民教育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规范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稳步提升。

——提升能力。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建设投入,重点充实和完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和手段;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专兼职教师培训覆盖面达到100%,培养造就“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开发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满足农民多元化和终身学习需求。

五、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多层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1. 广泛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和农业科技直通车、宣传栏、明白纸等对农民进行培训,努力使农民掌握新知识,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增强质量安全、资源环境保护和依法维权等意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形成相信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和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风尚。

2. 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菜篮子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草原建设与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村生态能源等重大农业工程项目,结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因地制宜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结合农时季节,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高产优质新品种、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防灾减灾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农机化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等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

3. 系统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相关农民培训项目,重点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职业农民,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劳动力素质和结构,增强农民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就业的能力与生产经营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

4. 扎实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培训,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使其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其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

5. 积极开展农民学历教育。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村组干部、农业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复转军人等,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等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二)着力构建多渠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所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逐步构建起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增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及时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等新成果转化为浅显、通俗、形象、易懂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

大力推广有关省市制定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经验和做法,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推动地方性农民教育培训法规的制定,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六、重大工程

为确保全面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五大工程。

(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以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主要依托,组织具备条件的培训机构,以农业生产技术、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对种植业、畜牧和渔业、兽医、农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涉农企业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切实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农民创业培训工程

依托条件较好的培训机构,以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农民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升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创业方法、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增收。

(三)农民学历提升工程

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采用送教下乡、工学交替、分段学习、强化实践、学分管理、跟踪服务等方式,解决工学矛盾,确保教育质量。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面向农业一线生产经营者和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两后生”,探索农业中高等教育免试入学、免费教育、弹性学制、定向使用的机制和模式,培养大批具有中高等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职业农民。

(四)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工程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将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完善教育培训设施,重点改善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教育培训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加强中央和省、县、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提升中央和省级平台的资源开发、管理和传播能力,提升县级平台的接收、加工转化和传播能力,提升村级平台的应用和辐射能力。

(五)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专兼职教师开展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和专业知识培训,着力打造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农民需求、掌握现代知识技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建立各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重视农业农村人才就是重视“三农”发展的未来,投入农业农村人才就是投入“三农”发展的未来。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支持政策,充分调动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的积极性,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协调推进,逐步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民教育培训,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努力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资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充实和改善农民教育培训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手段,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三)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中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反馈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引导培训机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试点。

(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各地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动有关部门把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列入执法监督内容。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支持政策体系,努力将非全日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范畴,使接受过系统教育培训的农民在参加农业项目、开展科技示范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充分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上一篇:休闲渔业旅游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电脑教学设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