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科学范文

2023-09-15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1篇

《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及发布稿审稿会议召开

3月23日,学科发展综述及2012学术建设发布会发布稿审稿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出席会议并讲话。《综合卷》编写组专家、部分学会代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和学会服务中心的领导及有关负责同志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随后,会议围绕学科发展综述及发布稿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集思广益,在对学科发展综述及发布稿给予基本肯定的同时,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对内容架构、素材选择和文字表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会议还就后续的修改工作进行了布置,要求各位专家在会后提供修改意见,并补充提供本学科发展规律和态势。

中国科协召开专家记者座谈会

畅谈科技期刊科学道德建设

4月5日,中国科协召开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专家记者座谈会。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出席并主持会议,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林业科学》常务副主编、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清华大学出版社副主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颜帅等出席座谈会。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李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参加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座谈会。与会专家就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等问题发表了意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科学道德存在于科技界的方方面面,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示与交流平台,科技期刊在科技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已成为科技界的共识。专家认为,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科学道德教育,从学术道德层面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建立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从制度层面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科技期刊也要加强审稿把关环节,共同推动学术道德建设。与会专家与记者围绕科技期刊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中的作用以及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如何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维护科研诚信、培育良好学术生态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全国学会2012年度科普工作交流会在京召开

2012年3月30日,全国学会2012年度科普工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来自158个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的领导及科普工作负责人,中国科协科普部、学会部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各科普直属单位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学会学术部决定,对在2011年度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中国化学会等32个单位给予表扬。并希望各全国学会以受到表扬的学会为榜样,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切实担负起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的社会责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科普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新贡献。参加会议的领导向受到表扬的学会颁发了奖牌和证书。徐延豪在讲话中指出,科普工作是一个国家的长远大计,是国家发展重要的基础。中国农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气象学会的代表在会上围绕创新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志愿者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

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剧本研讨会召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塑造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学风严谨的良好社会形象,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支持部分高校以排演话剧或歌剧等艺术形式,重点宣传一批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经与教育部和相关高校充分沟通,综合考虑学科领域、地域分布和基础条件等因素,确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所高校为“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2012年试点单位,分别排演邓稼先、王选、竺可桢、钱学森和李四光五位科学大师的剧目。五所试点高校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校领导亲自挂帅,协调校内资源,成立精干的工作队伍,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项目工作人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与会专家对“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一致认为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既是在校园弘扬科学精神、树立大师楷模、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话剧艺术在高校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还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专家纷纷表示,将大力支持工程的实施,不遗余力地为高校创作剧目提供指导和建议。在听取各高校汇报和专家意见后,王春法强调,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首先要找准宣传点,找到科学和艺术交汇的闪光点,让它能在广大学生中、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其次,要深入挖掘科学大师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在科研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内心喜悦、在实验探索中的苦恼和痛苦,以科学家独有的情感打动人;第三,要把握科学家的科技特点,在创作剧本、情节设计、表现形式和舞美设计等方面应该突出科技特点,能够教育、引领学生;第四,要把“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做成精品、成为经典,让每一代新的大学生都能看到这样的精品,接受精神上的洗礼;第五,要有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使科学家形象得到师生、亲友和社会的接受和认可,要能够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深入开展

2012年3月21-22日,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在合肥召开“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工作研讨会”。会上,各个课题组就学术谱系的研究进展、主要发现和研究规范进行了研讨交流。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袁江洋负责的化学家谱系研究课题组,梳理了化学学术谱系中具有代表性的传承关系。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中心主任田洺负责的遗传学家谱系研究课题组,结合其研究的体会指出,师承谱系是人的谱系,学术谱系是观点的谱系,这就是科学的传统。由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胡化凯负责的物理学家谱系研究课题组,通过中国高能(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学术谱系分析发现,在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带领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物理学学术传统。由北京大学教授张大庆负责的医学家学术谱系课题组,以系统梳理中国当代医学家的学术谱系为主线,着重选择有代表性的医学家团体或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谱系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负责的数学家学术谱系课题组,对中国当代数学家的学术谱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他课题负责人也就学术谱系研究思路、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及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既充分肯定了研究成绩,认真总结了经验,又提出了思路和设想,达到了交流研究心得、借鉴研究方法、提高认识的目的。目前,中国科协已启动实施了物理学、医学、化学、数学、生物学、遗传学等12个学科的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对于梳理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创立和建制化以及与国外典型科学家学术谱系间的比较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意在通过对学术谱系的研究,探索中国科学传统的形成与延伸,准确把握未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主要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科学大师成长的规律。

2012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举行

4月10日,2012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发布了2011-2012年度我国空间科学等23个学科近年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发布了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2011年的发展状况。中国科协副主席、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李静海院士介绍了2011-2012年度学科进展情况。他表示从近年学科发展的趋势来看,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原始动力,强化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的战略关键,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智力支撑。2011年中国科协组织有关全国学会分别对空间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学科发展研究,完成23卷学科发展系列报告以及《2011-2012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共计近800万字。这23个学科中,既有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也有紧密结合生产的应用技术学科,特别是今年增加了4个发展较快的交叉学科,加大了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力度。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陈运泰院士介绍了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注重提升学术质量,在国际重要数据库的影响力指标进步明显,国际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引证报告显示,43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学科排名位居第一,在61个学科分类中占70.5%;35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位居第一,占57.4%;40种中国科协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在本学科排名第一,占65.6%;其中有26种三者同时排名第一,占此类期刊的72.2%。在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有66种来自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在“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文章”中,中国科协有54种学术期刊68篇论文入选,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自2006年起,中国科协建立了年度学术建设发布会制度。迄今为止,中国科协先后组织94个全国学会开展了91个相关学科的发展研究,编辑出版系列学科发展报告155卷,发行30余万册;先后有1.3万名专家学者参与了学科发展研讨,有7000余位专家执笔撰写学科发展报告。经过6年的实践,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已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趋势分析及其中蕴涵的鲜明学术风格、学科文化,逐渐显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受到科学共同体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得到国内外相关学术组织的关注,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山西省领导要求科学素质工作见实效

3月27日,山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由山西省副省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平主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21个成员单位的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各市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副市长、秘书长、科协主席,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列席会议。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对做好2012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实效。三是要加强协作,完善机制,共同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再上新台阶。会议总结了山西省2011年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情况,并安排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会议确定,2012年山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围绕转型跨越发展,扎实有序推动科学素质工作,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服务主题主线,大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活动;深入基层,贴近公众,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服务;完善机制,加强督导,狠抓落实,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科学素质工作。

黑龙江海伦科普大集送科普惠农大餐

3月28日,以“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同行”为主题的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科普大集暨省农业科技致富套餐配送工程启动仪式在海伦市体育休闲广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绥化市委宣传部,海伦市科协、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共同主办。黑龙江省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17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及绥化市委、市政府和海伦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出席开幕仪式,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陶夏新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来自省农业部门的科技专家、全省各地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农业科技大王及绥化市农技协代表和农民群众共3万余人参与了现场活动。出席启动仪式的省、市领导向绥化市科普大篷车“走乡村、进社区、入校园”科技万里行服务队授旗,向24名全国和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获奖单位、个人颁发了奖牌。活动现场设立了科普宣传咨询、科普专题展览、科普大篷车展教、科普互动剧场表演、农民工招聘咨询、义诊和健康咨询、农业生产资料展销区、绥化市优秀农技协产品展示区、海伦市农技协科技助残“农技农资一卡通”发放区、海伦科普文化产品展区、海伦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示区等11个展区。本次大集除了在现场集中举行科普宣传活动外,还举行了千名农业科技大王进万家携手致富、科技专家服务团送科技下乡、科普专题报告会等活动,为广大城乡群众奉献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大餐”。

陕西:支持应急管理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以提升应急管理科研和实践水平为宗旨的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于4月6日正式宣告成立。当天下午,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西安召开,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委员会发来贺电,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娄勤俭表示祝贺并发来书面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王澜明,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罗振江,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严鹏程、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牟怀岐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或致辞。陕西省级有关部门领导、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娄勤俭在书面讲话中指出,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将为陕西省应急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王澜明表示,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的成立,为应急管理研究增添了新的力量。罗振江认为学会的成立眼光远大、恰逢其时,并结合省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制定的《陕西省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希望学会加强跟踪研究和宣传,为陕西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牟怀岐期待作为省科协所属自然科学学会大家庭新成员的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为促进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工作实践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及国家应急管理办公室、广东省应急管理办公室、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等方面负责人也分别就加强应急管理研究合作作了致辞。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提出,要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中国不同类型组织的应急管理体系框架与标准,同时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

辽宁:营造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4月7日,第27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沈阳举行。辽宁省委副书记夏德仁出席开幕式并宣布第27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夏德仁代表辽宁省委对第27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沈阳市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辽宁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给予了肯定。他在讲话中表示,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为一项大型的、具有示范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已有20多年历史,已经成为辽宁省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活动,成为贯彻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建设的有效载体。多年来,辽宁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为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青少年学生,推出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为全省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夏德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和支持青少年教育工作,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要求广大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要牢记神圣使命,锐意创新,乐于奉献,扎实工作,大力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培养造就千百万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开幕结束后,夏德仁等领导和专家一同参观了创新大赛的参赛作品,观看了航模比赛,与参赛选手亲切交谈,鼓励青少年“努力创新、勇敢实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山西省委书记称赞科普惠农绿色通道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2篇

1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当代药物科学》的必要性

1.1 开设《当代药物科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各方面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当代药物科学》课程系统介绍了当代药学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内容丰富且比较浅显, 适合全校性文理学生选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药学的基本知识, 也让学生明白药学的责任、任务与社会意义, 培养职业的使命感, 受到科学与人文素质的教育。

1.2 开设《当代药物科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专业的交叉越来越多。推行通识教育,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学习公共选修课程, 对今后的深造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制药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制药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拘一格的人才, 越来越多非药学专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制药行业中来。通过《当代药物科学》的学习, 对制药行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 对学生今后从事制药行业相关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好外语的同时, 又对药学知识有所了解, 在从事药物的进出口工作时就会得心应手。

1.3 开设《当代药物科学》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制药行业有了很大发展, 但我国药物科学的发展总体来讲比较滞后。目前, 我国医药产业年销售总额, 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大的制药公司的规模[2]。为了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转变医药产业经济增长方式, 国家在医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高校中开设《当代药物科学》, 普及药学通识教育, 让更多学生了解药物科学, 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医药行业, 这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2《当代药物科学》的主要课程内容和特点

2.1 提供药物相关学科的全景图

《当代药物科学》选择吴春福教授编写的《药学概论》作为试用教材。该教材是一部面向药学本科生的药学教育先导性教材。由于该教材是药学的入门教材, 受教学生不需要太多的药学基础知识, 因此也适用于非药学专业的学生[3]。《当代药物科学》以《药学概论》内容为蓝本, 为学生系统讲解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生物制药与药事管理学等药学相关内容, 提供药物相关学科的全景图。由于《当代药物科学》面向全校学生授课, 要兼顾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基础以及不同能力学生的理解水平。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 讲授力求深入浅出, 尽量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授相关内容。对一些生涩难懂的知识要加以删减或用更形象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达。

2.2 内容选择贴近生活

《当代药物科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现实生活。讲课内容由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开始, 引申到科学知识。这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在讲授药物代谢动力学时, 由现实生活中, 不同的药物每天服用的次数和剂量不同这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内容开始, 引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的内容。这种引导学生由比较熟悉的事物一步步走向一个未知世界的方法, 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

2.3 教学内容反映科学发展前沿

公共选修课程在介绍常识性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要把本学科前沿性的知识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介绍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以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 在介绍中药相关内容时, 既要介绍中医中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要让学生知道, 我们国家的中药研究比较落后, 我国的中药产品在国际中药市场仅占3%[2], 引起学生的危机感。然后, 讲授中药研究的新方法, 新技术等比较前沿的知识及中药现代化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国家中药的发展方向,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科研创新精神。

3《当代药物科学》采用的教学方法

3.1 设问式开讲, 启发式教学

课堂开讲好比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好的开讲具有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唤起求知欲、启发思考的作用[4]。在每次讲课开讲时先提出几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 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药剂学的时候, 开讲就问学生什么是药物的剂型, 常见的剂型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跟老师的讲解内容产生共鸣, 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恰当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例如, 在介绍药物的体内过程时, 提问学生, 口服药物进入人体之后会有什么变化, 启发学生对药物在体内的过程进行了解。

3.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是以案例分析为核心, 由学生充当课堂主角而教师只作为主持者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5]。这种教学方法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非常适用。例如, 在讲授药剂学部分的靶向给药系统时, 给出一个癌症化疗的副作用的案例。在介绍靶向给药系统之前播放一段化疗引起头发脱落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副作用, 靶向给药系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进而引导学生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学习,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高校开设《当代药物科学》公共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当代药物科学》开设的必要性、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当代药物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曹颖.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 2006 (1) :75~78.

[2]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医药产业形势严峻[J].中国医院院长, 2006 (11) :10.

[3] 吴春福.药学概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

[4] 宋明, 李时.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1) :148.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 中国;教育方式;道德

【作者简介】 郭红心,中学高级教师,徐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沛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思品中心组成员,“双百”工程骨干教师,教师培训和教科研先进个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对教育方式含义的最为精彩的一个论断,它形象而直接地说明了教育应该采用的方式是什么,告诉教师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教育使命,也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幸福的教育场景。当这句名言被反反复复诵读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冲动,一种激情,还有一种沉重。教育本身是一个让人十分惬意的活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应该成为这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成语“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当教育的双方都无法感受教育的愉悦的时候,我们只能说这里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本质意义上的教育,而变成了类似于杂技团的驯兽活动,或者是现代企业的流水线;当教育被赤裸裸地物化的时候,教育已经不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途径,而变成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或者是一种纯粹的谋生工具。这可能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悲剧!

之所以这样说,有一种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切切实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凡是与教育稍微有一点“瓜葛”的人都在因为所谓的“教育”而疲惫不堪!除却教育思想出现了问题以外,在这种扭曲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方式不正在“蚕食”着正在生长的鲜活“生命”吗?那么,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做教育呢?

一、以道德的教育方式解放、张扬与呵护人性,让教育之美高居人性之巅

教育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心灵互动。一群群师德高尚的人用知识、人格、情操、品质与智慧呵护着一群群稚嫩的生命,引导他们从无知走向智慧,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懵懂走向深邃,从他我走向自我……生命在延续,文明在传承,世界在发展。达成这种美好愿望的教育方式应该是道德的。道德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育人者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端正的教育心态、崇高的教育理想、无私奉献的教育良知和诲人不倦的教育行为。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已经上演了无数的教育悲剧或闹剧。几岁的小学生因为一次所谓“盗窃”而在脸上被刺上一个“贼”字,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被扇耳光,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拖了班级的后腿”而被重命名为“差生”,因为在校表现不合学校要求而被带上“绿领巾”……这些都是非道德教育方式的应然产物。有道德的教育方式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发展的公平,帮助学生发现所长所能,并把这种潜能予以充分的发掘和激发,帮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和人性,使之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而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则正好走向教育目的相反的一面,它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且把这种差异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它采取的是牺牲大部分学生的权益来成就极少数学生未来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它表现出教育的功利性和阶级性。此种情形下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而彻底失去了它自身培育人才和传承文明的功能。

二、以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一谈起学校,人们最容易想起的两个词语就是“知识”和“文化”。 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需要相匹配的教育方式。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意思的一个词语就是“填鸭式教学”,我们没有必要考证这个词语的来历,但却可以从这个词语里形象地看出畸形教育方式的真实模样。后来,有一些被称为教育家的人又给自己戴上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面具,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究其实质,我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源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误差和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扭曲。教育的功利性特征被毫无遮掩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古人在勉励学生发愤读书的那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终于被现代人发挥的淋漓尽致。此时,教育不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是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知识不再是丰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支柱,而是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满足物欲的工具;文化也不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而是被虚无化了的、可有可无的“廉价品”。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以及因其而衍生出来的社会制度与风尚、公民的生活态度与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等等才足以构成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和国家。

与非文化性的教育方式相比,文化性的教育方式抛弃了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强制,而是表现出它的教育性,以一种“春风化雨”的情怀呵护稚嫩生命的成长和壮大;它远离了教育的功利性,而是表现在它的革命性,它站在人性培育和张扬的立场引领生命的拔节和发展。形式上的“棍棒课堂”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无形的课堂“暴力”依旧飘荡在校园的上空——粗俗的语言、野蛮的举止、歧视的眼神、畸形的管理和违背教育规律的苛求等等仍时不时地呈现在学生的精神和肉体上,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的“怪”教育的种种现象已经说明了问题。脱离了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渐渐失去了本质属性,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无尽的泥潭。

三、以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们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里吟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这也许正是教育的佳境所在。在这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生命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呈现。教师用悄悄的爱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则用纯洁的善汇报教师的谆谆教诲。教学相长便是这种教育十分精彩的概括和总结;在这里,教师们用心倾听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学生们则用一颗奔放而且充满了敬畏之情的心感恩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但这里并非“世外桃源”,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模样。在师生生活的的一点一滴之中,人性之真善美都一定有所体现。教育的作用则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辨别是非黑白,帮助他们掌握一把判断正误和衡量是非的标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中的这种真善美的因子被发现、被呵护、被浇灌,它们才能得以萌发、生长。这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由此衍生出来的东西就是教育之爱!

台湾诗人张文亮曾经写过一首题目为《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诗歌。诗中写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这里体现的就是教育的人性之美!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活动里的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神奇,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四、以社会的教育方式,让生命真正成为生命

教育方式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外在表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是科学的、理性的和人文的,而应试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则是反科学的和反人文的。时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走应试教育之路。所以,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是无奈的,是“四不像”的——一道无形的高墙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学生处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机器上,处于“题海战术”的“大浪淘沙”之中,学生远离了鲜活而真实的生活,成为“笼中鸟”和“园中兽”。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实在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实质上是对教育方式社会性的一种强化和突显,它架设起学校和社会之间关联的桥梁。但在应试教育的强烈“需求”逼迫之下,它成了一纸空文,这又是教育的悲哀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一论断告诫我们,学校的教育方式必须与社会紧密相连,否则,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极易误入歧途。

我们务必弄清楚教育的作用与目的何在,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宗旨。试想,脱离了肥沃土壤的树苗如何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呢?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去实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吗?真正的人才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出来的,而是从实际的生活里“历练”出来的。社会需要工程师,更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劳动者。所以,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方式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才是叙述健康成长的真正大舞台,也只有在这个偌大的“课堂”里,学生才可能懂得真善美,懂得假恶丑,才可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回归社会和生活的具体要求,这给我们选择教育方式提供了正确的指南。教育之所以要回归社会,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来源于社会,而又最终回到社会中去。社会,只有社会,才是学生最终的归宿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把学生个体比喻为一条自由的鱼儿,那么,社会才是“鱼儿”成长的海洋。只有在那里,学生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我们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务必关注它的社会性特征,当教育实现了社会化的时候,教育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教育!

五、以民族的教育方式,让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被印上深深的民族烙印,这就是教育的民族特色。没有哪一个民族能照搬照抄其他民族的教育方式而行之于自己民族公民的教育和培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繁衍不息和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民族的教育方式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文明是破解当前教育难题的“杀手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开启了教育方式回归民族性的历史征程。民族的教育方式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的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汉服”,行“跪拜礼”,也不是满口“之乎者也”,而是由教育的民族性衍生出来的内在的道德修养与知行良心,其外在表现则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具有的,诸如温尔文雅、知礼知节、明理达行、孝亲敬老、热爱社会等良好品质与行为。民族的教育方式还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一个重要的方法;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呈现的最佳状态。民族的教育方式不是固步自封的,不是夜郎自大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属于世界的。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抛弃形式主义的羁绊而自我注入创新的力量;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远离狭隘与自我崇拜而日益强大起来,才可能使我们这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时下的基础教育正渐渐失去它的民族性。从大学生的海外留学到中学生的海外“镀金”,一顶“海龟”的帽子究竟能改变什么呢?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内容逐渐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而诸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日却成为青少年津津乐道的炫耀品。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认为,“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我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对时下教育方式的拷问实质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次质证和思考。所以,只有具有道德性、文化性、人性化、社会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教育方式才可能使教育走出沼泽地,走向希望的明天。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4篇

中国传统社会中, 孝是道德所宣扬的五伦之首、百善之先。在我国古代就有王祥卧冰求鲤, 董永卖身葬父等关于二十四孝的佳话传颂后世,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以孝敬老人、赡养父母为代表的优良习俗, 是我们要继承并且发扬的传统美德。2004年央视选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其中山东枣庄的田世国为人称道, 在当年9月的时候, 他的母亲患上了尿毒症晚期, 母亲不想成为子女的累赘, 甚至想一死了之, 三个兄弟姐妹私底下争先恐后要给母亲捐肾, 缓解母亲的痛苦, 38岁的田世国作为长子, 坚持要自己捐肾, 最后在瞒着母亲的情况下偷偷捐出了自己的肾脏挽救了母亲的生命。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 他说:“父母给了我生命, 捐肾救母是做儿子对母亲的回报, 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兄妹仨争先恐后要捐肾救母这样的举动, 大家都为之动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长辈捐肾救晚辈的例子, 但是很少能看到晚辈愿意捐肾救长辈的案例, 田世国对母亲的这份难能可贵的孝心足以获得人们的尊敬。也许他的行为算不上惊天动地, 可他做到的确是现实中很多人做不到的事, 往往越朴实的举止, 越发自本心的真情实感越能打动人, 也越能影响一批人。

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互相照顾互相理解, 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努力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使亲子关系变成让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关系, 变成促使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在现今社会, 推进孝德教育的学习与认识, 有助于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发展。作为长辈, 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身份, 给孩子留下良好的个人形象, 不要表现得咄咄逼人, 将仁慈与权威并行, 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孩子, 帮助他们树立更多的自信, 拒绝家庭暴力, 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作为子女呢, 不妨学习下古人所说的, 孟子曾在自己的著述中提到“孝”的基本含义, “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孟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作为子女一定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不仅在物质上照顾自己父母, 在精神上也要无微不至, 让他们过得开心快乐, 处理父母的身后事也一定要尽心尽力, 如果能做到这种地步, 就可以说是非常孝顺了, 现代的家庭亲子关系也同样可以以此行为准则来约束自我, 一定可以创建更加幸福美好的家庭生活, 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孝德是中华优良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汉文帝刘恒, 他的母亲生病卧床三年, 他尽心尽力衣不解带的照顾她, 并且母亲需要服用的汤药, 都一一尝过以后再递给母亲, 他以仁孝之名被后世奉为典型, 他在位期间, 政治上将德治与礼仪相结合进行管理国家的事务, 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的发展, 他在位的24年期间, 西汉的经济平稳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 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后世誉为“文景之治”。

在新形势下, 要弘扬孝德, 必须要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把孝德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上, 要进一步推进它的实际运用。从家庭方面来说, 孝德通过爱与责任意识的教育, 让整个社会焕发新的色彩, 用孝德德方式去对待他人, 对待自然万物, 最终形成一个稳定和谐平等的社会, 实际上, 大力弘扬孝德就是在积极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德是社会文明的根底, 是人类从社会本质上谋求的根本价值。孝道的核心内容是“只有人才是宝贵的”。它既是治国的根本理念, 也是自上而下遵照的基本价值。孝德的这些基本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观点不谋而遇。当前在我国社会倡导孝德教育, 这是我国社会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标识, 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孔子曰:“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 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大局来说, 如果一个国家额每一个人都可以遵循孝道, 每一个人的品德就开始变得高尚, 人的高大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离不开孝德的教育。加强孝德的教育, 把我国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和谐、文明、平等、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也是建设美好中国,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党的十八以来, 习总书记强调了要努力弘扬社会主义优良传统文化, 帮助民众树立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 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章, 从西周的时候开始, 孝德文化就开始被推崇,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整个民族的历史结晶,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源, 智慧之魂。要爱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性, 最基本的就是要保持本身的美德, 中华优良的传统美德沉淀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文明创新的重要源泉。一种美德是否是进步的道德, 就在于:它是否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别看重个人心理品质, 要想做一个平行高尚的人, 就必须要遵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人正直善良、尊老爱幼、扶贫怜弱的道德准则, 中国的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哺育了无数的中华民族杰出人物, 并且在促进社会的进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孝德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因此, 必须积极弘扬优秀的孝德文化, 加强对当代青年进行孝德教育, 推进当代青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丰富当代青年的学识, 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让我们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观点, 孝德文化作为中华优良传统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也是中国自古以来衡量一个人品行是否合格的重要准则, 孝德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悠久, 最早能够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那时候就有“尊祖祭祖教育”和“尊老养老教育”这些实质性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维形成了我国孝德教育的雏形, 为后世的孝德教育开展奠定了必然的思想实践根底。孔子就曾在他的著述《孝经》中提到:“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为人子女要孝敬父母, 这个是天经地义的规则, 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圣贤们对我国孝德教育的推崇与重视。即使到了今天, 孝德教育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 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 社会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 道德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 通过适当的教育帮助人民树立起这个意识, 政府养老与子女养老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孝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孝德,孝德教育,道德

参考文献

[1] 黄倩倩, 刘珏.当代大学生孝德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29 (1) :85-87.

[2] 卢明霞, 王立仁.孝德教育的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4) :50-52.

[3] 中国孝德教育的历史与变革[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4] 周彭辉.大学生孝德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 (6) .

[5] 传统儒家孝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6.

[6] 韩路.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J].热点.2017 (04) .

[7] 柴瑜.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 (16) :40-41.

[8] 秦丽娜.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9] 杨玲.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大学.2006.05

[10] 贺才乐, 雷亚婷.孝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11] 岳庆玲.传统儒家孝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05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5篇

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意见。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一所普通中专学校发文,史无前例!文件给当时处于艰难中的农广校体系,注入了巨大信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道路,提供了强劲动力。16年后的今天,农业部颁发新《意见》,正式确立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发展战略,《意见》深刻阐释了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与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关系,既是理论定位,又是发展方略,还是行动指南,为当代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绘制出科学发展新蓝图。

《意见》是坐标图,确立了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农广校发展的历史方位。城乡发展一体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主体,也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农广校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培养数以亿计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意见》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培训面临长期繁重任务,加强体系建设要求十分迫切,农广校体系仍然比较脆弱,农民教育培训还存在社会资源分散、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条件不配套等诸多问题。只有加强农广校这个农民教育培训主体的建设,才能有效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才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意见》是路线图,指明了农广校要走公益性的内涵丰富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内涵包括,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的基础地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的根本定位,“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主力军”的本质定性,“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强化职责任务、加强队伍建设、改善设施条件”的工作重点。沿着这条规划清晰的发展路线,各级农广校要在确保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的条件下,稳定办学队伍,强化办学特色,发挥办学优势,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之路。

《意见》是行动图,明确了农广校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多形式、多层次、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建立完善多元参与协作机制,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

蓝图已绘就,躬行正当时。如果把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看成新的长征,那么投身这项伟大事业的每一位农广人,就是一块块基石,铺设通往未来之路,新型职业农民将在广袤的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丽农村就在眼前。

上一篇:水稻种植下一篇:电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