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范文

2023-11-27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了解漫画的基础知识及漫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艺术特点、种类、 构思方法及表现形式等。

②初步掌握漫画创作的常用手法,

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方法试画一副或一组漫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

②通过介绍漫画的特点及一些特殊手法使学生初步掌握漫画的基本绘画技 巧。

③通过赏析、讨论和创作实践、作业交流、评价等途径学习和掌握初步的漫 画欣赏和创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漫画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了解漫画除了具有特有的担道义、讽丑恶、弘正气扬美善的社会功能外,还具有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

②体会漫画特有的幽默感,解读在滑稽背后隐含的深刻教育意义。

③对漫画的艺术性有初步认识,感受单线勾勒、单色或彩色、水墨及剪纸、 独副和连续等多种漫画形式的美感和韵味。 教学重点:

漫画创作的基本常识及其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

漫画创作视角的选择,及艺术形象的设计。

教学准备:

铅笔或黑色的笔、橡皮、绘画本、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准备

学生:课本,起稿用的铅笔、橡皮和黑色的笔。

教师:相关的PPT课件,漫画图片以及一些幽默的笑话。

二、导入新课

1、讲笑话导入

师: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好,老师今天先给大家讲一个很好听的故事。

话说有个人经过农田,发现农田里有一头没有犄角的牛,他就问老农,为什么这头牛没有犄角,农夫说:牛没有犄角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遗传,有的是因为生病脱落了,有的是因为和别的牛顶角而失去的,而这头牛没有犄角,那是因为它是一头驴。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好听吗? 生:好听。 师:好笑吗? 生:好笑。

师:对,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好笑。 笑话是一种语言上的幽默,生活中充满了幽默,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了解另一种幽默,一起跟老师走进漫画吧。

2、导出新课,板书课题—《漫画》,展示课件。

三、展示课件 学习新课

(一)漫画概述

1、漫画的含义

1)师问: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喜欢漫画,也看了不少漫画书,那你们知道什么是漫画吗?

抽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课件展示含义。

2、漫画的分类

现在,我们知道了漫画的含义,那接下来我们看看漫画是怎么分类的。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漫画,我们来看看吧。

展示刘翔、赵忠祥肖像漫画,边展示边问学生画中人物名字。 表扬语:你们的眼睛真厉害、太棒了等

师问:这三幅我们可以归为漫画的哪一类呢? 引导学生回答到肖像漫画。

接下来我们看看另外几幅漫画。 展示《鼠》,引导学生回答:幽默漫画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幅漫画,展示:《无效劳动》 引导学生回答:讽刺漫画。

这些都是按照漫画的用途来分的,漫画还有其它分类方法,我们以后再了解。 这一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肖像漫画怎么画。

(二)肖像漫画的特点

我们先来看一看《赵忠祥》这一幅肖像漫画,有没有同学来讲一下画面的造型特点呀?

引导学生回答:抓住特征(脸型、鼻子、嘴、眼睛等),大胆夸张 师:我们再看下一幅肖像漫画(展示),这是一名美术教师的肖像漫画,他夸张了老师的什么特征?

生:大大的眼镜,脸型(瘦),神情

师:除了这些造型特点,这幅和前面《赵忠祥》那幅在表现上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简练(如鼻子、嘴巴就只是一根线) 师:很好。肖像漫画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抓住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夸张,有的用笔非常简练。

(三)教师示范

1.请一名同学当模特儿

教师先画出写实风格的头像速写;

师:这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一个人进行肖像速写的画法,接下来,大家想看看老师怎样抓住这位同学的特点,并进行夸张,创作一幅肖像漫画吗?

生:想。 师:好。

首先,那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位同学面部最突出的特征是怎样的? 主要方面:眼镜、鼻子、嘴巴等五官;头发、脸型 分析特征,并引导学生我们转化为肖像漫画的方法就是以夸张最显著的特征为主,其它特征进行简化。

最终表现。

四、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出示歌星尹相杰的照片,让学生为其画一幅肖像漫画,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作品

肯定学生的的表现能力,适当指出不足。

六、课堂总结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范文第2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3.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范文第3篇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远,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曾国藩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李鸿章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的目的。我们把清朝统治集团内部这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达到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这些开明官员成为洋务派。他们进行的这场运动被称为洋务运动!那我们今天就进入第6课洋务运动的学习!(与洋务派相对的人成为顽固派,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反对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人物有哪些呢?中央以恭亲王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同学们从课本28页第二自然开始阅读一直到30页上面洋务运动的评价前的内容。想一想洋务运动的内容分为哪几个方面?四个方面分别是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新式教育。那么我想把大家分为四个小组,第一小组讨论回答找出洋务派创办哪些军事工业,有什么特点?第二小组讨论回答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工业?举出代表企业。第三小组找出洋务派筹建了哪几只海军?第四小组讨论一下洋务派有哪些教育方面举措?内容第一个创办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主要生产子弹、火药和炸弹,供湘军自用,经费由军费中拨给。近代第一家军工企业。它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同洋务运动后的机器生产相比,过去是用什么进行生产?手工劳动,洋务运动后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生产,促进生产力的进步,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清军将士使用的武器由鸦片战争前的刀、剑、长矛、弓箭的冷兵器开始向使用枪,炮等火器转变。(2)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再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结合小字部分和以下材料思考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发挥了什么作用?“洋船往来长江,实获厚利,喧宾夺主,害不独商。”为“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72年底,李鸿章奏请筹建轮船招商局,得到慈禧太后的“恩准”。该局主要经营长江、海洋航运,“揽载为第一义,运漕为第二义”。冲击洋商垄断,抵制经济侵略。(3)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还成立了海军衙门。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观察地图册上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思考洋务派为什么大力发展海军?巩固海防,保卫领土安全。(4)培养新式人才。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又送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而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旧学堂学习儒家文化,苦读四书五经。学习目的是科考做官,“学而优则仕”。新式学堂学习外语、近代科学,改变以前只学习儒家文化的局面,内容多样化了。学习目的在于适应办洋务的需要。

洋务运动实现了它的目的吗? 提示:请大家结合上一单元所学中国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遭遇加以说明。 中国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遭遇,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维护统治,反而清政府沦为外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自由讨论: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A.彻底否定,没有作用 B.全面肯定,无可挑剔 C.虽然失败,但有作用

提示: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应该是以下三点:

1、该事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该事件是否推动了生产力

3、该事件是否有助于社会进步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它的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失败的原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作用:

1、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

2、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技术力量。

3、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小结:

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后的史实也证明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上越陷越深,那么还有哪些人,哪些社会阶级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做出过自己的努力,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了解。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范文第4篇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0.哪咤闹海》第二课时:精讲课文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龙王父子,使人民又过上安定生活的故事。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哪吒决心为民治一治他们。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讲哪吒大闹东海,打死了夜叉,制服了龙王三太子。第五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哪吒制服了东海龙王,人们又过上了太平的生活。会复述这个故事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3、学习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词卡、教学挂图、多媒体设备、录象片段 学情分析

1 孩子总是充满了童心的,对于哪吒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神话英雄人物,他们是相当喜欢的,而从小到大看过的关于哪吒的电影、电视剧和书本故事也比较多,所以对哪吒的一些故事还是比较熟悉的。本课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加深他们对哪吒这一小英雄的认识,学习哪吒英勇无畏的精神,从而引出《封神演义》,引导其走进古典名著。 教学流程设计

1、复习巩固

2、精读课文

3、复述故事

4、拓展延伸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的精神

3、复述故事。 教学流程实施

(一)复习导入

1、读题定标

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哪吒闹海的故事。请同学们齐声将课题再朗读一遍。

2、听写

拿起钢笔,摆正写字的姿势,把词语写漂亮!

2 词语:兴风作浪、滔天巨浪

3、朗读

这两个词语有意思,都有一个“浪”可是你读读看,他们意思一样吗? 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二)精读课文

1、“兴风作浪”和“滔天巨浪”:

(1)默读课文,用横线把带有“兴风作浪”和“滔天巨浪”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分别写的谁,再把句子放到段落中去读,看看你能读出些什么来。

(2)交流:

兴风作浪:

1、朗读词语:写谁的?(东海龙王)

2、请你把它放到句子里读,写东海龙王做什么呢?(哪些坏事)

3、因为……所以…… 一个兴风作浪,写的却是哪吒闹海的原因。

滔天巨浪:

1、朗读词语:写谁的?(海面)

2、滔天就是——(水连着天)

3、巨浪就是——(大浪)谁在哪里见过? (3)朗读句子:一摆

①哪吒有一个关键动作,谁看出来了?(一摆) 用什么摆的?就是哪吒腰里的绸带!(混天绫)

②哪吒的混天绫可不一样,不费吹灰之力,你看龙王,它的虾兵蟹将成什么样了?他们会说什么?

3 ③对比读:感觉到什么了?(宝贝威力大,哪吒本领大等等) 评价,加深感悟:看似不经意的“一摆”,却掀起“滔天巨浪”。 (4)朗读段落:你再把“滔天巨浪”放到段落里,谁来? 呈现:一天,小哪吒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圈,来到大海边。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龙王吓了一跳,连忙派巡海夜叉上去察看。

现在,你觉得它又是写谁的了?(混天绫)

混天绫是哪吒的法宝之一呀,这个滔天巨浪,写的就是——(法宝的威力)这个破折号的作用就是——(解释、说明)

比较:我们的汉字真有意思,只要把词语放到句子里,再把句子放到段落里,就会读出这么丰富的内涵。

2、乾坤圈、混天绫

(1)自读:请你默读

3、4两节,看看你能不能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来。

(2)交流:

(3) “可机灵啦”或者“乾坤圈”,或者“一闪”“一下”

可机灵啦:这是直接赞叹呢!谁能读好?(强调“可”) 哪些文字可以解释哪吒的机灵?

板书:一闪,一下。(扔:一个动作带过) 朗读

4 ①引读重点词:你可别小看了这个“一”,他就这么一闪,一扔,小小乾坤圈却(比一座大山还重),一下(就把夜叉给打死了。)

②指名分工读重点句:这里的“一闪”、“一下”就是“可机灵啦”的眼睛啊! 就是乾坤圈的法力呀!(板书:乾坤圈。) (4)紧紧裹住,或一纵身、一团团火、混天绫

读词:读出什么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句子,朗读。) 交流:谁也能用带一字的词来解释? 板书:一纵身,一团团火

一起读,想想写谁的威力?(板书:混天绫)

(三)复述表演

1、列提纲:

(1)如果兴风作浪、两件法宝、乾坤圈、混天绫等就是一棵大树的树干,一摆,一闪,一下,一团团火,一纵身就是大树变丰满的枝叶,对照每一节,每一个枝干,你还能添上哪些重要的词语呢?

(2)仿照“滔天巨浪”,默读课文,感觉每一小节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关键词,写下来。

(3)理清层次:你们的这些关键词已经为讲好故事作了提示。你看,“兴风作浪”就是哪吒闹海的原因;“两件法宝”的威力和这“五个一”的动作就是哪吒闹海的过程;“太平日子”就是哪吒闹海的结果。

2、讲故事比赛

5 (1)准备:现在,就请你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对照你的“哪吒闹海知识树”,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法宝,准备一下,看谁能够不看书就把故事讲出来!

(2)指名学生上台讲故事,教师加以指导,要求通过动作、表情、声音,把提纲上的词语,用语言变成一幅幅看得见的画。

(3)内化角色:亲爱的同学们,尽管我们看上去并不强悍,无法像哪吒那样所向披靡。可是我相信,哪怕一个最懦弱的孩子,他的心中一定也曾经幻想过自己就是哪吒一样顶天立地的少年英雄!也许我们在生活中做不了英雄,那么,就让我们在想象中做一个下龙潭、闯虎穴为民除害的少年哪吒吧!

3.表演课本剧

分角色扮演课文内容,演一出小型的课本剧

(四)拓展延伸

1、激发兴趣

这时候的哪吒,只不过是个七岁的娃娃,他的本领还没有长全呢,他和老龙王还没有打起来呢!接下来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引出课外读物

更多故事,请看——《封神演义》!

3、播放歌曲《小哪吒》,宣布下课 板书设计

10、哪吒闹海 原因

称霸一方 兴风作浪

6 经过

一摆

两件法宝

滔天巨浪

一闪 一下

乾坤圈 打死

一纵身 一团团火 混天绫 紧紧裹住 结果

不敢胡作非为 太平日子 教学反思

《哪吒闹海》这个故事,许多学生都很熟悉,从动画片到连续剧,看过不下几遍,可以说已经对故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范文第6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素养。采取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索资料中达到学习目的,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成就对历史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理解尊重多元文明成果,有海纳百川的态度。

通过生态平衡对经济重心及南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价值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课前展示上海东方之珠、西部某高地农村、滕州一中新校鸟瞰图、西部某学校等一系列图片。

引导小组内、小组间交流,也可到展示区讨论交流并用彩色笔补充、拓展、质疑;并引导小组长搞好组织调控,注重效率。 出示课堂巩固练习

学生活动: 看图片,思考问题

学生有序到指定地点脱稿展示; 点评同学边点评边抛出问题和同学互动。 认真思考

1.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不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上一篇:机场常用英语口语50句范文下一篇:湄公河行动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