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教学教案

2022-11-27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准备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有质量的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中国古典舞教学教案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教案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

一.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理解其精髓,掌握和具有中国古典舞规范,扎实的基本技术,技巧的能力。通过把上擦地组合训练脚下的基本功及腿、胯的外开,控制能力及其稳定性。对身体控制力的基本训练以及基本姿态的掌握。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在舞蹈表演中完成完美的动作和要求。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总体符合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这一目标。

二.教学对象

职业中学舞蹈专业一年级学生(有一到两年的舞蹈训练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把上擦地组合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脚背,和腿部的软开度的加强,和腿部力量的加强与控制。

2.擦地时脚的动作完满和控制3.腿,胯要始终保持外开延伸。

(二)教学难点:动作过程中注意身体保持直立,从脚往上肌肉的收紧。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舞蹈基训服

(二)老师准备:钢琴伴奏

六.教学方法

示范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明确新课内容

介绍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作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练在今后的舞蹈表演中的作用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 1.基本素质练习

(1)压脚背练习:音乐节奏3/4拍,学生地面横排插空对齐,脚背绷直跪下,脚腕并拢准备,双手平放膝盖前,音乐响起,胯部抬起,膝盖伸直。做8x8拍。教学要求:脚腕并拢。

(2)压腿练习:音乐节奏2/4拍,地面右脚在前竖叉准备。a 向前压8x8拍,前4x8双手扶地,后4x8双手变三位手。b向后压8x8拍,前4x8拍双手扶地,后4x8拍左手扶地,右手三位手。c变横叉4x8拍,身体往前趴。然后变反面。教学要求:腿要直,脚背绷直,上身直立,不能掀胯,节奏要准确。

(3)踢腿练习:音乐节奏2/4拍。学生依次站在把杆前做准备。前、旁、后,各4x8拍,反面一样。要求:脚背带动,快起慢落。

2.把上擦地组合

(1)教师完整示范:钢琴伴奏准备2/4拍。双手扶把,一位站好准备。动作过程:a右脚由脚后跟带动向前擦出,脚尖点地整条腿外开,1x4拍完成前擦动作,然后由脚尖带动擦回一位,1x4拍完成擦回动作。重复两次动作。b右脚脚背带动脚后跟推动擦地到旁脚尖点地,1x4拍完成旁擦动作,由脚后跟带动往回收到一位,脚尖不得离开地面1x4拍收回。重复两次动作,第二次擦回收五位站立。c由脚尖带动,在脚弓的推动下,往后擦出到后,脚尖点地,1x4拍完成动作。重复动作两次。d右脚后擦地脚尖点地,1x4拍擦出,右脚脚尖点地整条腿保持绷直,膝盖不能弯由后环动到旁点地,1x2拍完成,右脚收回一位,1x2拍完成。

(2)同上做反面

(3)教学要求:a注意一位站立的姿态和上身的控制。b做动作时注意动作的极度伸展。

3. 学生动作示范

个别学生示范练习,其他同学排成一排观摩。在观摩前老师提出要求:在同学示范的时候观摩的同学找出同学的优点和问题,并想办法讨论解决。

4. 学生练习

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指出问题,再次强调动作重点。

5. 放松练习

学生集中,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运动,用时配合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放松紧张的身心。

6.布置课后练习

八.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指出。教师在积极地气氛中宣布本节课结束,师生再见。

第二篇: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案

教学对象:10级19班

教学内容:把杆训练——腰组合(复习课)

教学目的:本节课以复习为主,巩固新教的学习内容把杆训练—腰 组合,严格、细致地要求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在音乐节奏里完成和体现动作的性质。

教学难点:学生连接动作的能力不够以及手脚的配合不够准确,移动性运动过程中后背松懈、腿部力量的不足,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也不连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简单介绍本节课内容:复习上节课腰组合,重点是把单一动作再做进一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达到熟练、规范。

3、热身运动(给学生3分钟自己练习)

开肩、压腿、踢腿(扶杆上)

二、复习把杆训练——腰组合

1、同音乐配合,集体进行练习

2、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纠正不规范的动作,把单一动作再做进一步细致的讲解 (教师讲解及示范)

3、把单一动作通过节奏变化反复练习,直到熟练、规范

3、动作与音乐配合阶段(学生互相讨论练习)

4、抽学生进行示范、练习 (教师点评)

三、结束教学:总结本堂课内容,要求在课后复习,熟悉动作和节奏,更好的把组合内涵表现出来。

第三篇:中国古典舞教学大纲

一、蹲 的 练习

“蹲”是腿的屈伸和弯直的训练。通过蹲的练习使腿的关节韧带与肌肉富有柔韧的弹性,这是男、女舞蹈演员掌握技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跳跃要有弹性,几乎所有的技巧都离不开蹲的动作。同时“蹲”还具有增强后背力量的作用。

教材内容:

双腿蹲:

1、小八字步半蹲、全蹲

2、大八字步半蹲、全蹲

3、踏步半蹲、全蹲

4、弓箭步蹲(正、旁)

5、移动穿掌扑步(男)

单腿蹲:

1、端腿蹲

2、掖腿蹲

3、跨腿蹲

4、环动掖腿蹲(旁腿环动到后面成后抬腿后再掖蹲的动作)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蹲”是离把练习的第一个动作,要求练习时的动作徐缓、连贯。因此,宜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

2、分别将双腿蹲或单腿蹲中的(2)至(4)项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双腿蹲可与下列动作组合起来:

大八字步的前、后、旁下腰及涮腰。

在小八字步蹲和大八字步蹲之后立半脚尖。

蹲后接90度以上前、旁、后腿的舞姿。

4、单腿蹲可与下列组合练习:

单腿前、后下腰。

踏步旁下腰;大踏步旁下腰。

蹲后接90度以上的前、旁、后腿,斜探海,后腿侧身等的碾转。

蹲后接各种单腿变身和90度以上的抬腿环动动作。

二、腰 的 练 习

腰是身体运动和舞蹈动作的轴心,而腰的动作又是掌握繁难舞姿和技巧的动作基础,如:风火轮、卧鱼、斜探海、探海、紫金冠跳、双飞燕跳以及翻身......等都是以腰为主的动作。腰的训练目的是增强舞蹈演员腰部柔韧性和灵活性。此外,腰的动作也常是舞台表演上直接采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大八字步前、旁、后下腰

2、丁字步拧腰

3、大八字步涮腰(女,1-3次)

4、弓箭步涮腰(男,1-3次)

5、踏步旁腰

6、大踏步旁腰

7、单腿重心前、后下腰

8、单腿跪前、后下腰

9、卧鱼

10、八字步风火轮(女,1-3次)

11、弓箭步风火轮(男,1-3次)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腰的训练先可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然后再用快速音乐,这样可以训练腰部具有灵巧的运动能力。

2、可将两项以上不同舞姿的腰的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常用的组合如:涮腰卧鱼,穿掌扑步风火轮

4、可以作为各种舞姿、大踢腿、旋转和跳跃等组合的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

三、大 踢 腿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一切舞姿和技巧都需要有腿部的深厚功底。“大踢腿”是训练“腿功”的重要教材。通过大踢腿练习,可使舞蹈演员腿部肌肉柔韧、有力而富有弹性,并可增强腿、腰、背等的控制能力。这部分练习动作也是舞台表演可以直接使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踢前腿(勾脚、绷脚)

2、踢旁腿(勾脚、绷脚和向左、右转身四分之一的踢旁腿)

3、踢后腿

4、踢十字腿(勾脚、绷脚)

5、踢蹁腿(勾脚、绷脚和带转身的蹁腿)

6、踢盖腿(不转身与带转身的盖腿)

7、踢紫金冠

8、踢冲天炮(男)

教材的组织范围:

1、大踢腿是腿部超过90度较大幅度的动作。由于运动量较大,每条腿在每一姿态上不宜连续超过8次。用不同舞姿连接起来的大踢腿动作或左、右两腿交替做时,不宜超过24次,先采用中速音乐,之后可以采用快速音乐伴奏。

2、首先,结合每一种手的姿态单一的反复踢腿(可以原地做也可以行进做)

3、然后,可以将两种姿态或两种以上的姿态组合起来进行踢腿练习。

4、常用的组合如:

(1)踢前腿可接:后腿、探海、踢紫金冠,踢冲天炮、悠后腿翻身等。

(2)踢旁腿可接:斜探海、拧身探海、踏步翻身等。

(3)踢后腿或踢紫金冠可接:踢前腿、快踹燕。

(4)踢十字腿可接:踢旁腿、踢蹁腿、踢盖腿等。

(5)踢梅花腿(将踢十字腿、踢旁腿、踢前腿、踢后腿、踢蹁腿、踢盖腿连接起来,用一条腿做,每种姿态各踢1次)等。

5、连续做单一的踢腿动作或组合练习时,都可以用下列动作衔接或结束:如各种身法动作;各种姿态腰的动作;旋转和翻身等。

四、身 法 和 步 法

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更多体现在身法和韵律上。同时在各类舞蹈动作的组合中又包含着许多步法。基本训练中腰功与腿功的动作和各类技巧动作都是与身法、步法互相依存、融会贯通的。

由于传统身法与步法的种类繁多现只能从中选择部分典型动作,作为训练演员掌握古典舞中的基本风格和韵律的教材。同时这部分身法与步法的动作也是舞台上表演所采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身法:

(1)单山膀、踏步位

(2)双山膀、丁字步位

(3)顺风旗、大踏步位

(4)双托掌、踏步蹲

(5)托按掌、踏步位

(6)山膀按掌、弓箭步位

(7)斜托掌、丁字步位

(8)提襟按掌、踏步位

(9)小五花(不转身、带转身)

(10)云手(不转身、带转身)

(11)大刀花(不转身,带进、退转身)

(12)双盘手(不转身,带进、退转身)

(13)双晃手(小、中、大,带转身)

(14)摇臂(向前、向后,带转身)

(15)穿肠刺背(不转身、带转身)

(16)云肩转腰(不转身、带转身)

(17)燕子穿林

(18)青龙入水

2、步法:

(1)慢进步

(2)慢退步

(3)圆场(慢速、快速)

(4)花梆步(女,前、后、左右、原地)

花梆步(男,左右)

(5)错步(女,慢速、快速)

错步(男,快速)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身法与步法动作在表演中都含有温柔与刚健的双重性格。可以选用抒情慢板或奔放的快板乐曲伴奏。

2、首先,将身法与步法中(2)至(8)项动作组合练习,以掌握手、腿、身、法、步的规律和韵律。

3、将身法、步法的动作与练腰、大踢腿、基本舞姿、旋转、翻身、跳跃等结合起来一起练习;并可组成综合性组合动作,这种练习可以使舞姿的风格更为鲜明。

五、基 本 舞 姿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舞姿是非常丰富的,它的基本动作具有高度的雕塑性。它不仅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也使跳跃、旋转与翻身等技巧具有强烈的雕塑性。基本舞姿要求腿部、躯干、手臂、头和眼睛(视线)等动作有高度的协调性。因此,基本舞姿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掌握古典舞风格的手段。

由于在基本舞姿训练时往往是将一腿静止另一条腿在空中运动形成各种姿态,因此,腿与上身都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所以舞姿也可称为控制动作。这种控制能力是舞蹈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

教材内容:

1、抬前腿、旁腿、后腿(原地,带辗转的,带半环动和全环动的;或从一个舞姿经辗转或经半脚尖立变成另一舞姿)

2、大射雁

3、金鸡独立(原地,带辗转)

4、踹燕(原地,辗转变成探海)

5、探海(原地,辗转变成踹燕)

6、斜探海(原地,带辗转)

7、躺身旁腿

8、软踹燕(女)

9、后腿侧身(原地,带辗转)

10、掀身探海(女,原地,带辗转)

11、拧身探海(男,原地,带辗转)

12、紫金冠(女)

13、老鹰展翅(男)

14、商羊腿(男,原地,带辗转)

15、商羊腿踹燕(男)

教材的组织范围:

1、基本舞姿练习可采用两种速度:大多是用徐缓慢速形成舞姿后短暂静止。其次,是用快速形成舞姿后,短暂静止。

2、可以将两个以上的基本舞姿组合起来练习,即从一个舞姿到另一个舞姿。

3、组合时可以选用下列动作作为衔接或结束:各种姿态的腰的动作,步法、旋转、翻身、中跳和大跳等动作。

六、旋 转

旋转动作在中国古典舞蹈中表现出了千姿百态。旋转动作的技巧不仅难度较高,非常富有表现力,同时,它又可以起着巧妙的衔接作用。这里所介绍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旋转的难度较大,因而要求演员必须有较好的腰、腿基本功力和高度的协调性。旋转时的舞姿应鲜明,也就是在旋转时要能保持住固定的舞姿。这就要求演员要有较扎实的基本舞姿训练的基础。因此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一至五类的训练,再开始转、翻、跳的技巧训练较为稳妥。旋转的某些动作可以作为特技表演。

教材内容:

1、平转(斜线或圆圈进行)

2、反跨转(2-5圈)

3、踏步掖转(2-5圈)

4、跨转(男,2-5圈)

5、上步掖转(女,2-5圈)

6、斜探海转(女,2圈)

7、探海转(2-5圈)

8、后腿侧身转(2圈)

9、紫金冠转(女,2圈)

教材组织范围:

1、旋转可采用两种速度进行练习。初级训练阶段的小舞姿转以及大舞姿转都要求动作平稳流畅,一般多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舞姿转进入中级和高级训练阶段时要求平稳而急促,大多用快速音乐伴奏。

2、首先,练各种旋转的单一动作,反复进行。

3、在单一动作练习的基础上,可以将(2)至(4)项旋转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4、常用的组合有:平转两次接上步掖转两圈(女,斜线)。掖腿转接卧鱼(女)。掖腿转接踹燕。涮腰接探海转。平转接跨掖空中转(男)。平转接旋子(男)等。

5、旋转也可以作为大踢腿,基本舞姿,跳跃等组合的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来做

七、翻 身

翻身动作具有中国民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是中国古典舞蹈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身动作不仅在实际中运用得较为广泛,对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和训练腰部的控制力和灵活性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此外,某些翻身动作可成为特技。

教材内容:

1、点步翻身(1-16次)

2、踏步翻身(带跳踏步的1-4次)

3、串翻身(斜线1-16次)

4、吸腿翻身(1-连续3圈)

5、探海翻身(女,1-4次,慢速和快速的)

6、大蹁腿翻身(女)

7、上步翻身

8、刺翻身

9、跨腿翻身

10、白鹤翻身

11、大蟒翻身

12、盖腿翻身

教材的组织范围:

1、每项翻身动作在表演中都可以有两种节奏,即徐缓抒情和急促强烈。因此,可以用慢速、中速和快速音乐伴奏。训练的步骤是先慢后快。

2、首先是每个单一翻身动作的反复练习。

3、在单一练习的基础上,可将两个以上的翻身动作组合起来。

4、常用的组合有:探海翻身接卧鱼(女)。踏步翻身2次接点步翻身7次(女)。跳踏步翻身接大蹦子接卧鱼(男)等。

5、翻身动作可以作为基本舞姿,大踢腿,旋转,中跳和大跳组合的衔接或结束动作。其中上步翻身,刺翻身,跨腿翻身,白鹤翻身,大蟒翻身和盖腿翻身只做一个。单一练习后再进入组合练习。

八、跳 跃

跳跃是难度较大的舞蹈技巧。它不仅要求演员有高跳的“弹跳力”,还要求跳跃富有表现力,即跳跃到空中后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固有的姿态上,仿佛将舞姿悬挂在空中一样。为此,演员必须有较好的舞蹈素质——体力、耐力和协调性。一般要经过有系统、有步骤的严格训练,才能锻炼出跳跃技巧。掌握跳跃技巧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效的训练与提高演员的腰、腿基本功力以及协调性的过程。

跳跃分为小跳、中跳和大跳三种。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训练目的,也有不同的训练作用。小跳:是较小的低跳,动作比较简单,其中一些动作是训练跳跃能力的基础。另一部分动作则是舞台上的表演动作。中跳:比小跳要加大弹跳的力量和幅度,它的训练目的和表演作用与小跳相同。大跳:是高跳动作,技术很高。大跳的全部动作都是舞台的表演动作。大跳要

有“助跑的动作”,如:上步(切步)和错步(追步)等。练大跳之前需先做小跳和中跳练习。

大、中、小跳跃动作可分为双脚起双脚落;双脚起单脚落;单脚起双脚落;单脚起单脚落(换脚);单脚起单脚落(不换脚)。

教材内容:

1、小跳

(1)双起双落: 小八字步位的小跳 大八字步位的小跳 丁字步位的小跳 变位小跳 跳空中转(男)

(2)双起单落: 前腿小跳 后腿小跳 小射雁跳 小端腿跳 小掖腿跳 小斜探海跳(带翻身的)

(3)单起双落: 前腿小跳 旁腿小跳 后腿小跳

(4)单起单落(换脚): 小射雁跳 后换后小跳 前换前小跳

(5)单起单落(不换脚,1-6次): 45度前腿上的 45度后腿上的 小射雁上的 小斜探海上的

2、中跳

(1)双起双落: 小八字步位中跳 大八字步位中跳 变位中跳 劈腿中跳 燕式跳 端腿跳 射燕跳 盘腿跳(女) 前双飞燕(男,1-3次) 横双飞燕(男,1-3次) 后双飞燕(男,1-3次) 跳空中转(男,1-3圈)

(2)双起单落: 后腿中跳 中射雁跳(原地,移动的) 中斜探海跳(带翻身)

(3)单起单落(换脚): 后换后中跳

(4)单起单落(不换脚,1-2次): 斜探海舞姿的中跳 抬后腿中跳

3、大跳

(1)双起单落: 紫金冠跳(女,1-4次)

(2)单起单落(换脚): 凌空越(1-3次) 大射雁(1-3次) 剪式变身跳(1-2次) 跳卧鱼(女) 大赞步(男,带拧身的,斜线或圆圈进行) 大蹦子(男,立身,躺身。斜线行进,1-8次) 飞脚(男,立身,躺身。斜线行进,1-4次) 跨掖空中转(男,斜线行进) 拉腿蹦子(男,斜线行进) 蹁腿飞脚(男)

(3)单起单落(不换脚): 吸腿跳 单腿变身落后腿 单腿变身落射雁(女) 单腿变身落卧鱼(女) 单腿变身燕式跳 旁腿斜探海跳 摆腿跳 摆腿紫金冠跳(女)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跳跃属于快速表演动作,并非所有的快速音乐都可用来伴奏,需选择有跳跃性的、节奏鲜明的乐曲。

2、首先,进行单一跳跃动作的反复练习。

3、在单一练习的基础上,分别将小跳、中跳、大跳中两项以上的动作组合起来进行练习。另外小跳和中跳动作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大跳组合中。

4、常用的组合有:双起单落小射雁跳接单起双落旁腿小跳再接双起单落带翻身的小斜探海跳。中斜探海跳接踏步翻身(女)。紫金冠跳接单起双落前腿小跳再接中射雁跳(女)。吸腿跳接错步再接大赞步(男),......等。

5、下列动作可以在跳跃组合中作为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圆场;各种姿态的腰的动作;基本舞姿;旋转和翻身等动作

第四篇:中国古典园林教案设计

方玲丽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和具体经验(艺术手法)。

二、[重点和难点]

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欣赏园林艺术的立足点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三、[课前知识准备]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是对中国园林美学的经典概括,园林虽然是人为的,但要追求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儒、道、法各家对此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天” 是“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人”是指“人为”,“人的思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两者要“和谐、融合、相通”。

四、[本课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 主要园林介绍: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品位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六、[教学过程]

导入——找出下面图片中的不同,一张是中国古典园林,一张是西方现代园林。

我们通过实例来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 (由教师简介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特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特别是在人工山水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欣赏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拙政园、颐和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 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园林。主要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该园水的面积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浮廊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园景摹仿自然,

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这是拙政园最美的画面之一。

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尢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回答四大园林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哪些分类,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品?

(1)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豪华富丽;

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2)南方的私家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私家园林以苏州地区造园艺术成就最高;其设计思路是以中国画的山水画作品为蓝本的,也以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为旨趣;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因此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答:(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造园的鼎盛时期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代表作品有北京西苑、颐和园(是古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苏州地区

代表作品有苏州(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扬州(个园、何园、瘦西湖);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上海的豫园。 提问: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成有哪些?

答:(1)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2)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3)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4)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造园:

造园拼图游戏:分四组讨论并派各两位代表上台做这个游戏,看哪组做的最好?作品展示,鼓掌鼓励。

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本节课学生学会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几大要素,并且可以自己亲自造园,也欣赏了很多中国古典园林的图片和视频,非常的具有中国古典韵味,通过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美术欣赏做铺垫。

第五篇: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手臂的训练

摘要:中国古典舞教学是舞蹈教学中比较难教的舞种之一。手臂的训练又是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最重要的核心之一。笔者在长期的舞蹈实践与教学中,总结出一套针对中国古典舞手臂训练的教学方法。此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已有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从手臂的基本位置、指的训练、腕的训练、肘的训练、肩的训练五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中国古典舞教学尽自己的一点儿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舞蹈教学手臂训练

中国古典舞的手臂是―个复杂而极富表现力的部位。由于手臂具有运用灵活、支配自如的特点,使得它成为整个身体动作中被发展得最丰富,也是最优美的一部分。“手臂动作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传情达意方面有着极为细腻的表达方式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并且,还有着自己独立而完整的表现程式。尤其在古老的东方舞蹈中,这一特点更为鲜明”。①我国戏曲艺术中对手臂动作的发展和运用,其形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仅手掌运动的形态描述就有各种各样的形容。如:切、分、盖、推、摊、提、压、撩、绕、盘、转、抹、劈、托、穿等等。著名戏曲表演大师梅兰芳就总结出上百种手的造型。通过若干表演艺术家的积累、总结发展、越发使得戏曲舞蹈中的手臂动作多姿多彩,在表现力上独占优势。同时也增强了它的表演难度。一个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是不可能很好地支配和运用于臂动作的。身韵在吸取大量的戏曲身段和武术的同时,训练上要根据舞蹈发展的需要,从科学性、系统性及训练性等方面去重新认识和整理传统中的手臂动作。比如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口诀,体现了在审美上、动体现范上以及动作方法上对手臂的严格要求,是供我们研究分析、建立手臂训练教材的极好基础。“六方圆满、三节白然、手、眼相随、大方舒展”这是对手臂动作的总的要求。还有很多很细致的要求如对手臂的形,讲“形圆”,动作过程则要“残圆”,“形圆接线圆,线圆落形圆。”避免僵直,但又忌过于弯曲,要做到圆而舒展,又如对“劲”的要求,“虽发力于腰,必须达于梢”。意即在动作过程中,力量要一直贯通到手指尖上,反对将力量停留在肩或大臀上,形成笨拙、僵硬的状态。

一、手臂的基本位置

要使学生树立手臂在运动过程中基本位置的正确概念,必须从一开始学习舞蹈时就教给他们,并反复进行练习,形成习惯,直到巩固下来为止。准备位:双背手,两手手臂在身后轻靠于髋骨上。下侧位:简称―位。手垂于体侧,离骨盆约12公分。平侧位:简称二位。手在体侧抬与肩平,开度与胸平。上侧位:简称三位。手上举于体侧上方,离头约16公分。体前位:简称四位。手位于胸前,高度抬与肩平,与胸形成90度直角。肋旁位:这个手位男性应用多于女性。手臂在以上位置上有两类基本造型。一类是圆式,一类是直式。圆式手臂的造型又根据肘关节的旋内和旋外分内外两种。直式手臂同样有两种,一是保持手臂的自然伸直状态,肘与腕关节无任何动作。例如在翻身一类的技巧中,大都采用这种直式手臂的造型。另一种是肘关节外旋时,这种直式手臂的造型在―些舞姿造型中也常运用。但圆式手臂在训练中应用最多,因为这类手臂造型变化多而复杂,不容易定型。学生掌握起来困难比较大。另一方面,圆式手臂又突出地反映了古典舞手臂造型的风格特征。所以,作为基础训练应多练这一类型。下面将圆、直两种手臂在几个基本手位上的造型举例如下:

第一,一位。肘内旋。手臂呈半圆弧线,两手握拳或做掌、伸腕。简称“圆一内”,俗称提襟。肘外旋,肘关节微弯称“圆一外”。第二,二位。肘内旋,手臂呈半圆弧线,伸脆翘指,简称“圆二内”,俗称山膀。肘外旋,肘关节微弯,伸腕翘指。简称“圆二外”。第三,三位。肘内旋,手臂呈半圆弧线,伸腕翘指,简称“圆三内”,俗称托掌。肘外旋,肘关节微弯,伸腕翘指。简称“圆三外”。第四,四位。肘关屈,内旋、手掌于虎口处对身体正中,手腕无屈伸动作,简称“圆四内”,俗称按掌。肘关屈,外旋,手拿的外侧(小指)对身体正中,手腕无屈伸动作,翘指,简称“圆四外”。“直一外”至“直四外”的手臂形态,除了在位置上有所不同外,只要把肘关节外旋即可。

二、指的训练

指的训练主要针对转指、轮指、翘指三方面进行:

1.转指:是手指末梢神经的一种意识训练,它可将动作的延伸感贯串到指尖,尤其对于初学者,采用单指在胸前进行立圆的转、绕等练习,可为整个手臂动作起到领法儿的作用。使之在今后复杂的手臂运动中,手指能有意识地、积极细腻地参与工作。转指练习可做单一的。如单指向左或向右做立圆的环绕,也可同整个手臂一起练习。与小臂(肘关节为限)、大臂(以肩关节为限)做中的和大的立圆环绕。另外,以后再与身体其它部位一起训练。尤其要注意同头、眼一起做“点”、“线”的练习。通过在不同运动线上做跳跃、延续或停顿等各种练习,从而加强手指在运动中所起的引导作用。

2.轮指:这是训练手指灵活、运用自如的素质练习。在所有腕关节的动作中,如盘腕、转腕、绕腕,都有一个轮指的过程。它能使手掌动作显得圆润、丰富,从而增强手掌的表现力。它一般与转腕一起练习。例如:往里转腕时小指带,其余四指依序收拢。向外打开时仍由小指带。如果先往外转碗,则由拇指带其余四指。

3.翘指:是加强手指关节活动的幅度,使手指造型优美、修长,手的动作更加清晰的一种练习。它一般与屈伸(提压)腕、转(推摊)腕在一起训练。也可以让学生两手交叉压指关节,来加强手指的柔韧性。

三、腕的训练

腕的训练主要针对提压腕、推摊腕、盘腕、小五花四方面进行:

1.提压腕:是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一般同翘指―起训练,屈时手指放松,自然下垂。伸时手指上翘,这个动作要做得脆而小,有寸劲。提压腕可在手臂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做,也可在各位置之间的连接过程中做,它还可以同头、眼及腰部的提、沉、冲、靠等元素进行综合练习。

2.推摊腕:是腕关节旋内与旋外以及屈伸的运动。一般同翘指、轮指一起训练。旋内时经过轮指的过程,然后屈腕,再伸腕翘指,用手掌向外推,强调手指根部关节下压的感觉。推腕和压腕的结束动作一样。旋外时手指自然放松成握拳状,然后再打开伸腕,手掌向上顶,手掌形态同托腕。这个动作要做得有柔劲,它可以同间头、眼及腰部的提、沉、冲、靠等元素进行踪合练习。

3.盘腕:是腕关节的环线运动。手腕在空中如同画一个立体的8字,往外环绕时由小指主动带,经轮指打开后,同时手腕伸,即托腕。往里环绕时则由食指主动带,手腕屈,即掏腕,它可同头、眼的弧圆线及腰部的含仰、旁提、拧等元素一起练习。以上动作可单手做,也可以双手同做。

4.小五花:即双手相配合做盘腕。两手手背相对,尽量屈腕,一手向外环绕;另一手向里环绕。行走路线可做上下直线,也可做8字线。与腰的提沉、含仰及旁提、拧等元素相配合。做小五花这个动作时,要求两手对衬,腕子转的幅度要大,转的过程要圆。

四、肘的训练

肘的训练主要针对提压肘、转肘两个方面进行:

1.提压肘。即传统中的“三节”(腕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练习。肘关节主动提起再落下,肩、腕、指相随,整个手臂如波浪般运动,这个练习能使手臂动作柔和连贯。

2.转肘。是肘关节的旋内及旋外的运动。一般通过穿手、中云手等动作进行训练。第一,穿手。穿手可在上方、下方、前方、斜前方、斜后方及侧几个不同的方向上做。上穿手,“圆二内”(山膀)准备。右手掏手后在胸前屈肘,肘关节外旋,手指尖向上。左手由“圆二内”(山膀)变为“圆四内”(按掌)。然后右手指尖向上穿,仿佛要刺破天空,拉长右手臂及右侧背肌,接着右手肘内旋,手心对旁,手臂由上向旁或旁下打开。旁穿手,分正反旁穿手,顺时针方向的为‘正”,逆时针方向为“反”。正穿手可单手做,也可双手配合做,通常与腰“移”的元素相联而进行训练。传统中称之为掏手和抽手,掏手即正旁穿手,抽手即反旁穿手。正旁穿手,以右手为例,双背手准备。右手外转腕掏手后,双手在肋旁位,右手经胸前平穿到左旁,与左手在体前交叉。然后再从左向右平行拉开。单手做时,左手后背即可。仅旁穿手,以左手为例,左手在直二外推备,从左至右平行至胸前时,进行屈肘腕旋内掏手,手的位置在肋旁。然后向旁伸直手臂,并注意在伸直手臂的同时,肩、肘至腕关节都最大限度地内旋(但不能耸肩),手心向上。后穿手,可单手做,也可连续地双手交替做,通常与腰部的台、腆及旁提拧等元素交织训练。以左手为例,左手在直二位准备,从左走上弧线至右上方时,屈肘、腕旋内掏手,经腋下向体后穿出。

第二,中云手。这个动作是双手保持一定距离交错做盘腕。也可以说它是“小五花”在动作上的放大,因为云手在幅度上可大可小。小至双手紧贴变成“小五花”,大至双臂完全舒展开带上胸腰做大云手。中云手的手臂动作主要体现在肘关节及其以下的部位。有人将这一动作形象地比喻为“揉球’。幅度过大,手臂分得太开就不成其为揉球了。例如:左手在“圆四外’、右手在“圆二内”准备(山膀)。左手做下盘腕的内环绕,右手同时做上盘腕的外环绕,双手在胸前有一个上下交错的过程。然后右手开始做下盘碗的内环绕,左手则做上盘腕的外环绕。两手不断上下循环反复。双手之间始终保持约一篮球大小的距离,动作过程要连贯、流畅。在训练中进行严格的区分,真正达到每个功作的训练效果。

以上是手臂基本动作的介绍,主要是说明这些动作的做法和基木规格以及它们的训练目的。总之,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手臂训练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就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有时候需要靠整体的演绎来进行,切不可过份强调部分,忽略整理。走入盲人摸象的极端误区。

注释:

①张娜.中国古典舞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P58.

参考文献:

[1] 张娜.中国古典舞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刘丽敏.古典舞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郑伟.中国古典舞教程[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刘欣.中国古典舞[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总工会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