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新农村建设范文

2024-03-02

创新型新农村建设范文第1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具体而言, 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具体来讲, 培养新型农民就是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 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 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1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第一,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思想观念落后。广大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从新农村建设实际来看, 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 还是农民增产增收;无论是社会事业发展, 还是基础设施建设, 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全乡农民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 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前, 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很少, 绝大多数是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 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 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 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

第二, 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 农村劳动生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全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占有相当比例, 这些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技能素质, 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普遍较低, 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 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 而这种生产方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很难脱贫致富;而大批外出的农村劳动力, 往往因缺乏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 不能从事复杂和技术含量高的劳动, 只能从事简单劳动, 其中大部分是脏活、累活、苦活, 而报酬却很少, 因此, 必须进行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来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 农民自身素质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道德意识。一些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犯罪, 一些人由于缺乏道德意识而损人利己。因此要从法律和道德等方面加强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农民缺少现代劳动技能, 大大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分析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 如果不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成为“空中楼阁”。建设好新农村, 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在许多时候, 当我们还在反复思考, 群众的实践早已经走到了前面。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激发出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 我们遇到的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一环。

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从源头上抓好新农民素质教育, 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 实现职业转化的前沿阵地, 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切实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 绝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国家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为此, 我们要努力整合优化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 积极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 努力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 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 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未来新型农民。

与此同时, 要不断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法制, 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要增强, 以宪法为核心, 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广泛普及;广泛开展依法治村活动,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 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要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 村务公开, 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另一方面,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需不断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农民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 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农村经济才会进一步发展。

第二, 科学规划, 将新农民素质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庞大工程, 而且由于时间跨度长、投资大, 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将其作为振兴农村经济, 帮助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 采取各种措施, 争取一定的经费投入, 并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做好培训规划, 培训的内容、方式、地点、经费等要周全细致。同时, 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 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 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第三, 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新农民素质培训要结合主导产业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 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需求, 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 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学了能用, 用能致富。向农民传授科技信息、商品信息, 帮助他们提高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村委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 让农民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 使农民自己能很快富裕。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使全村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 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增强他们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第四, 充分发挥乡土拔尖人才和农村大户的带头作用。乡土拔尖人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与周边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感情, 他们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 说话做事令周围的农民群众信服。而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先发展起来的富裕户、示范户, 在致富奔小康上走在了前面, 是周围农民发展生产的样板, 能够带动一片、辐射一面, 引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乡土拔尖人才本身是一把好手, 又是农民致富的帮手和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抓手是农村工作的骨干, 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势必带动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农村大户是培植优势产业的生力军。发展一个大户, 往往就能带动一大片, 发展农村大户, 为农村社会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发展农村经济, 就是要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大户聚集, 逐步形成以大户为主导的社会化分工格局。要加强种养、加工、营销大户, 目前数量还不多, 规模还不大, 层次还不高, 今后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引导、服务、保护力度, 在培育大户中培育优势产业, 在发展大户中发展地方经济, 发展农业市场面临的最大困难, 就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要进行研究、规划,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蔬菜、养殖等, 由村干部牵头, 引导农村大户参与, 实现农村大户和农民自主运作, 以实现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因此, 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他们发展壮大。让为农民服务的人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荣誉。

总之, 培养新型农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新型农民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 也是一项艰苦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新型农民的培育, 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付出极大的热情, 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更需要用心呵护、细致耐心, 同时也需要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才有可能把他们造就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农民, 富裕的农民。只有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 才能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目标。农村稳, 大局稳;农村和谐, 全社会才能和谐。

摘要:长期以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其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提出来, 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而培养新型农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希望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新农村,新型农民,培养,现状

参考文献

[1] 张昭文.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M].小城镇建设, 2006 (3) .

[2] 朱彩霞.中国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的转变[M].理论学习, 2005 (11) .

[3] 朱西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M].光明网论文发表中心.

[4] 张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农民素质[N].中国人事报.

[5] 吴德珠.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N].中国人事报.

[6] 周国兴.建设新农村需要人才作支撑[N].中国人事报, 2006, 3.

创新型新农村建设范文第2篇

1 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创新

大力引入政策性金融品种, 发挥其金额大、周期长、利率优的优势, 通过产品创新、自主服务或委托商业性金融代理, 直接以资金或者以信用担保形式介入农村基本建设、公共服务领域、农业资源开发项目, 以引导更多的资金参与建设, 缓解财力不足或商业性金融机构无法介入的资金压力, 形成与商业性金融品种的良性互补。逐步引导更多金融品种进入农村, 针对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多样性的特点, 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金融网点优势, 办好代发工资、粮食直补资金等简单中间业务, 并根据各地情况, 逐步拓展投资理财等科技含量高的中间业务品种, 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另一方面, 把目前在城市开办的业务品种逐步向农村推广。如大力发展修建住房、装修等农村消费信贷, 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积极发放教育、助学类贷款, 创新贷款偿还方式,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2 支农举措创新

农村信用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承担起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一是灵活运用资金, 加大信贷投放。积极加大“三农”贷款的投入总量, 不断扩大“三农”贷款的覆盖面。支农资金要灵活运用, 灵活确定“三农”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 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 方便农民贷款。信贷员要坚持经常走村串户, 倾听农民的呼声与建议。此外, 加强对“三农”贷款的风险控制, 坚持贷款“三查”制度, 加强贷后管理, 确保“三农”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二是采取因势利导, 促进结构调整。信用社要在顺应政府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 合理引导农村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 而且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 建成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严格控大抓小, 确保支农效益。信用社要进一步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 尽可能满足信用农户的贷款需求, 彻底清除“放款垒大户、收款转借据”, 控制大额贷款的发放比例, 严格遵守联社所规定各项贷款制度, 确保支农效益。

3 农村小企业信贷品种创新

按照银监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创新专门针对农村的小企业信贷品种, 对建设新农村具有积极作用。

当前, 农信社一要重点创新抵押担保方式。除经营权抵押、动产不动产抵押等方式外, 应允许、鼓励各类商业性中介担保公司以及由财政、社会、农户等设立的第三方公司提供有效担保, 逐步解决农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要量身定做服务产品。应结合当地实际, 根据小企业类别、发展阶段、资金需求的不同进行合理分类, 组合信用, 融合贷款品种、信息咨询、闲置资金保值等多种服务, 切实有效提供支持,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充分重视民间借贷在制度、成本、效率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发展社区金融机构、村镇机构、小型金融担保公司等, 进行有效的疏导。金融机构多开办诸如委托贷款、委托理财类的业务品种, 有针对性地在当地重要企业中吸引民间资金投入, 使民间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要: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需要得到的金融服务也更多更广, 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的农村资金供求失衡状况严重、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范围有限等种种弊端越来越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 农信社加快金融创新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创新型新农村建设范文第3篇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

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

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c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御鑫造园http:///

c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

<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

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

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

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创新型新农村建设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

溢河乡xx村地处南宫山旅游专线公路沿线,距乡政府 7.5公里。全村7个组141户543人,有耕地782亩,XX年人均纯收入2915元,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小康示范村、魔芋“一村一品”重点村和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xx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帮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和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按照“二十字方针”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取得的成绩

1、着力发展魔芋,打造“一村一品”。XX年全村70户种植魔芋300亩,产商品芋300余吨,人均增收近1000元;XX年,在县政协的鼎力支持下,全村95户种植魔芋627.2亩,产魔芋500余吨,产值达到86万元;50亩地膜魔芋实验成功,400余亩林下育种长势良好,为来年魔芋产业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技术基础和种源基础。XX年xx魔芋又上新台阶,全村种植魔芋总面积748亩,在302亩商品芋中,丰产园面积达到146亩。

2、抓好粮食畜牧,巩固传统产业。粮食和蔬菜生产稳中有升,人均达到半吨粮、户均三分菜;在“集中和分散并举”、“生产和环保并重”的科学思想指导下,改厕建圈70余户,修沼气池20口,促进了畜牧产业的发展。在市场低迷的形势下,今年全村养猪大户仍然稳定在3户、养羊大户发展到3户,一般农户的畜禽饲养量普遍增加,达到人均1头猪、3人一只羊、人均10只鸡,畜禽收入达到14万元。

3、抢抓历史机遇,发展旅游产业。今年,公路沿线新培育农家乐和农家宾馆2户,旺季生意火爆,淡季有时有客,预计年收入可达10万元,其余几户正在加紧筹备,明春有望开业。随着全县旅游业的迅猛发展,xx的旅游业正在起步,旅游收入所占比重将会逐年增加。随着旅游新村的建成,预计几年以后旅游服务将逐渐形成气候,成为xx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4、搞好技术培训,引导劳务输出。近几年输出劳力一般稳定在100人左右,年劳务总收入在120万元上下。根据形势发展,村上对外出务工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多赚本钱、多学技术,回家创业,千方百计吸引外地老板到岚皋办企业,促进家乡科学发展。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就地务工挣钱,成为今年劳务收入的一大特点。

5、招商引资办厂,促进农民增收。乡村两级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多次出面协调道路和场地,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扶持平利客商刘次华先生到xx落户办厂。投资万元的丰园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顺利注册,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到位,现已挂牌收购鲜魔芋投入生产,预计年产值可达万元。丰园公司的运营使xx魔芋土豆合作社功能更加齐全,消除了社员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就业、赚钱机会,一个公司加农户的经济运作模式正在形成。

6、搞好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在市、县林业局的大力扶持和精心指导下,全村植树造林1500余亩,其中良种漆树造林1000亩,既是景观、环保树,又是农民的摇钱树。此外,绿化村道3.5公里,设计特色庭院多处,人居环境得到美化。全村改造旧房62户180余间,添置垃圾屋2个,严格实行农户门前“四包”责任制,卫生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2、花大力气解决中线公路交通问题,保证材料运输畅通,加快农户建房和公共设施建设工程进度。

3、倒排工期,经常对照《包抓责任一览表》和设计图纸检查建设进度,保证速度和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和解决。

4、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工作。

五、一点建议

创新型新农村建设范文第5篇

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启动后,梨树县作为第二批整体推进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把建设好新农村作为党和政府惠农的工程来抓。梨树县采取多种措施,把握“两个坚持”,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

1.选准“一个突破口”,顺利打开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经过深入调研,梨树县把综合整治農村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机制。一是领导重视,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对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出明确部署,组织动员全县干部群众迅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在环境整治实施过程中,每年在6月末和10月初县五个班子领导,对全县20个乡镇进行拉练式大检查,有效促进了环境整治工作的快速开展。三是开展集中攻坚,一场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在梨树大地全面打响,乡镇政府所在地、省级示范村以及“三线一环”行政村积极进行“四清、四改、两建、两化”工程,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2.把握“两个坚持”,精心描绘符合发展实际的新蓝图

确定了以统筹 “三化”为统领,以实现“五增一稳”为目标,即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集镇为节点,以其他各乡镇为网络,以31个省级示范村为分支的以城带乡,以乡促村的整体推进思路。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梨树县2009~2012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根据梨树的地理特点、区位差异和发展差别,坚持对全县农村进行分类指导。二是坚持建设重点,以粮食高产示范区、高标准牧业小区、高标准棚膜小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三区一建”为重点,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进程。全县已初步形成特色养殖、棚膜蔬菜、矿产开发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以农高24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曙光禽业3000万只肉鸡和达鑫禽业21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为依托,新建标准化牧业小区326个,总量达到600个;以新天龙酒业、帝达淀粉、天成油脂公司、现代天丰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区5个,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20万亩;以圣田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以高家村为中心建立蔬菜棚膜集群,全县棚膜小区发展到200个,棚膜面积总量达到20万亩。

3.围绕“三个结合”,全力抓好示范村建设

在示范村建设方面,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当地农民的意愿,搞新农村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广大农民,项目立项前广泛征求农民意见。二是结合村集体经济实力,从财力方面看,一些村的集体经济实力还不强,还没有较大的收入来源,如果不坚持稳扎稳打,盲目攀比,盲目建设,势必形成新的村级债务,不利于长远发展。三是结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搞新农村建设最容易见成效,也最不好抓出成效的就是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通过“三个结合”,2012年,31个省级示范村新修道路162公里,路边沟145.9公里,桥涵1840延长米,新建休闲文化广场14个,安装健身器材206台(套),设置公共宣传栏7个,村屯绿化21万延长米,新建垃圾处理点1116个,垃圾处理场51个,新建村部18个,卫生所11个,文化活动室11个,图书室9个,村多功能室15个。

4.落实“四个到位”,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建立健全了一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常委副县长为副组长,37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各乡镇、省级示范村也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格局。二是包保帮扶到位,将县五个领导班子分成五个片包保新农村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7名副县级以上领导重点帮扶一个省级示范村,全县85个部门单位、31个企业按照“一对一、一帮三年”不变的原则,积极开展帮扶工作。三是资金投入到位,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梨树县采取向上争一点、县乡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六路”资金打捆助建新农村的办法,建立了多元化、集约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有效缓解了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短缺矛盾。四是严格奖惩到位,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总结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于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力的乡镇和帮扶部门给予全县通报批评。

5.凝聚“五方合力”,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新农村建设强大合力。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梨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2012年拿出200万元用于环境综合整治奖和对新农村建设好的乡镇、村、帮扶部门、企业和个人在年末进行表彰奖励,并逐步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二是发动农民自主建设,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发动农民以泥草房改造、院落、门前环境卫生、改厨、改厕等自由财产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建设美好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发挥镇村驱动作用,作为具体的组织实施者,乡镇党政一把手能够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分管领导作为直接责任人,负责具体工作。四是加大部门宣传,县新农村办公室、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对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建设经验、先进典型和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及时报道。五是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发动各级干部、村民积极联系本村出生的、在村里工作过的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和机关企事业干部回报家乡、支援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强大合力。

创新型新农村建设范文第6篇

摘 要:在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的不断推进和电子商务在农村得到普及的时代背景之下,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国家对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和品牌化农业建设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扶持,本文对在“潍坊模式”升级版的背景之下潍坊农村电商发展和相应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力量基础、实施现状和改革措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潍坊模式”;农村电商;品牌农业建设

在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各届领导干部的团结协作和积极带领下,充分发挥了当地原有的产业优势,在当地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支持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且在长久的探索和总结中得出了新时代对于农村进行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极其具有参考价值的“三农”工作经验模式,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潍坊模式”。“潍坊模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诸城模式”,这个模式当中包含了不同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进行社會主义现代化改革和发展所进行的探索和积累的发展经验,对于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农业产品滞销,农产品产量难以提升以及产品流动性不强、受季节约束程度大等问题进行解决的具体措施和经验探讨。第二部分是“寿光模式”,在改革开放和农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寿光对于蔬菜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产业化、标准化建设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并且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蔬菜种植技术、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蔬菜质量标准评定等分析和研究。第三部分是“潍坊模式”,这部分内容的关注点在于将农村和市场之间的鸿沟通过政府的介入和指导不断缩小,实现农村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能够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好的吻合程度,并且改变传统的农业分散小农户经营的模式,将不同地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取得良好实践效果的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为每个地区创立当地的龙头企业,并且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之前的经验有机结合,付诸实践。

一、品牌农业建设概述

“潍坊模式”升级版的提出为山东省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回乡创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潍坊模式的实践过程当中实现了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良好把控和调整。在农村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发展过程当中,政府对其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进行了及时和准确深入的参加与指导,帮助农民解决了和市场之间沟通困难的问题,有效推动了潍坊农村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建设,使得市场资源的配置分为科学化和合理化。并且也形成了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的全新发展态势,将农产品的加工产业和农村的服务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不同的农村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协同发展,推动了农村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农产品的价值在经过加工处理和服务业的宣传之后得到了大幅度的上涨,为农村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近年来,线上销售的模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推广,可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果能够建设农村农产品品牌,并且通过电商销售的模式对农业产品的销售途径进行改革和转型的实践,对推动农村产业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也将使得“潍坊模式”升级版在新时代发挥出更大的时代价值。

二、农业品牌化推进山东新农村建设的机理

农业品牌化是山东省为了能够推进三农振兴的步伐而在近年来对农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的方法途径之一,在品牌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通过充分发挥当地的农作物生产特点和优势,并且融合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的农业活动的生产效率实现提升,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技术和设备水平生产的农作物质量,这对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达成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山东省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对农村发展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的自动化产业化生产迈进,加快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速度,有利于山东省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农业品牌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进而能够实现农业效益的提升,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之下得到了保障。

三、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背景下农村电商中品牌农业建设途径

1.完善“潍坊模式”下的政府服务职能

“潍坊模式”下的政府服务职能一方面体现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方面,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硬件基础,近年来的农村农产品电商发展往往由于受到农村硬件设施的不健全而发展迟滞,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农村的信息化设备进行维修,对于还未引入信息化网络的区域实现网络的覆盖,加大农村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资金,并且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信息化设备进行实时的运维工作保证农村信息化网络的稳定和畅通,实现农村宽带网络的建设和普及,第二个方面是对交通条件的改进,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号召下不少农村地区已经修建了平坦的道路,但是由于道路损坏之后的修补和维护不及时导致的路况严重恶化却是农村道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有必要完善这部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个方面是建设农村的物流体系,电商是近年来新兴的产品销售模式,对物流速度和货物的运输时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与电商的发展相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物流体系,以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但是由于农村的发展速度较城市缓慢,不少地区还没有建立快递物流网点,所以物流体系建立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而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与当地的快递企业合作,完成农业产品城乡完整的配送体系的构建,进而实现农村农产品在线上和线下的同步销售,在线下销售平台的构建方面,通过在城市的社区建立农产品销售和配送的公共服务商店,增加农产品销售门店的数量,进而扩大农村农产品品牌农业建设的规模。

2.加强“潍坊模式”下的农村农业生产建设

在潍坊进行农村振兴和改革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农民对于当地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足,并且存在着致富急切的心理,盲目对农村的土地进行开垦,此外,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废水和污染物也没有经过科学的处理手段就排放到了河流和乡村的地下水中,这些因素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土壤质量在近年来严重恶化,为此,对于农村农业生产环境的建设也是品牌农业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环境的承受能力,并且减少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环境发展造成的污染,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稳定发展,进而形成品牌农业建设的基础保障。

首先,在推动农村农业生产建设的过程当中,可以为农户传播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思想和理念,具体可以通过为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对农民进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教育,并且倡导农民在种植作物时充分考虑土壤的承受能力,进而实现科学合理的农业种植活动,在保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土壤养分的保持,并且杜绝盲目开垦的行为的出现,与此同时采取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文明意识、全面弘扬农业生产理念等措施,提升农民保护农村农业生产环境的意识和积极主动性。

其次,对于农村农业生产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继续完善,不断加强制度的全面性和实施落实的有效性,为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组建专门的法治管理团队,全面有效切实地提升农村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力度,完成将政府的执法机构和农民个人以及农村社会融合在一起进行科学合理调度的农业生产环境建设治理和监督体系。

最后,对于农村已经表现出来的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下降的现象进行及时的处理,进一步加大农村绿化工作的实施和推行,在被盲目开垦而导致贫瘠和荒废的土地上种植能够存活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且提倡农民种花植树,增大农村土地的植被覆盖面积,缓解在农村产业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企业生产占用土地面积过大导致的农村植被覆盖面积不足而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和农业生产环境恶化问题,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绿色示范村。

此外,还可以对企业发展的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之下,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的发展只有与生态环境友好,其长久的发展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得到保障,所以有必要在企业的产业化生产流水线中引入高新科技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项目进行生产模式的改良,推动企业实现绿色生产,通过对企业的污染物进行减量和无害处理,实现企业发展的转型,最后,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和完善农村原有的环境监管体制也是有必要的,在新时期为农村创造不同形式的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管理的缺失。

3.实施潍坊农业电商产业化经营

新时期“潍坊模式”的发展对农业品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销售不再仅仅局限于附近的城市和地区,要将眼界放宽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潍坊农业的发展,为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并且在当地落户了中国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蔬菜标准质量中心也在潍坊建成,潍坊农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全球市场,以国际标准对产品的质量和销售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发展,形成一流的农产品生产产业链,力求在当今的世界農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潍坊模式”升级版背景之下,要想实现全球化的产品经营,就不得不提到电商销售平台的建设的运维,在农业电商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对原有的农村经营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对已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农村已有的农产品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有利于整体农村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实现对于农产品销售生产产业化的升级,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介入可以有效推动农产品销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此外,在农业生产角度分析,可以通过对耕地的质量进行保护改善,种植过程中对土壤的特点和作物的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选择在特定的土壤和当地特有的气候环境下对最为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防止不合理种植导致的土地经济效益的下降和土壤资源的浪费,提升农村农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实现适度规模的农产品种植,与此同时农村的产业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农业生产方向,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当中,还可以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不同产业对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共享,对农村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进一步调整。

其次,产业化的经营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高新的技术作为支撑,在品牌农业的建设过程当中,农业的产业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推动力量,是品牌农业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由于农村产业具有特殊性,不能直接进行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并且目前的农村企业对于绝大部分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盲目投入资金进行人才引进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人才引进之后农村企业的研发条件也不能满足相应的需求,为此,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开辟另一条更为可行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对农村大户、经营人才、村社主体进行鼓励,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兴办现代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以期能够充分带动广大农民农产品生产和建设农业品牌的积极性,通过对龙头企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的现代化改革与建设,提升农民在品牌农业建设过程当中的有效参与程度,与此同时,对于国家和政府在农村农业生产产业化建设方面给予的扶持资金加以充分和合理及时地利用,力求对龙头企业的经营和生产过程当中有充足生产经验、基础设施完备和自主创新程度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和项目完成的可靠性,同时获得投资的企业经营项目最好是与潍坊市的特色产品有密切的联系,这样便于后续电商平台对农业品牌产品的推广,此外,龙头企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农村领导人员制定合理科学的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支持取得更高效的发展,最后,在土地的管理和分配上如果能够推动和引导龙头企业定向投资兴办农业生产基地,进而使得农民的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由投入、服务、收购等形式密切结合在一起,鼓励农民以资金、技术或者土地经营权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有效实现对于农村劳动力和多种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和利用,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机制。

4.提升农民的自主创新意识

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格局的过程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对农民的素质进行提升,积极鼓舞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意识,提升农民接纳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够使得农村的经济建设在长时间内保持蓬勃的生机,为此,农村的领导人员和管理者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的农民培训活动,并且加大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且在实际的实践过程当中对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种植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为农民介绍更为科学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倡导其在农业种植活动中进行科学管理理念的内化和实践;此外,还可以加大农村人才的引进力度,组建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农村农业生产和经营团队对农村农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有效提升农村土壤的利用科学性和有效程度,实现农村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最后是对原有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人才的引进网络进行改进,加快发展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完善农村人才市场的服务职能,进而推进山东省农村的社会主义新格局建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电商发展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在当地的服务职能,有效改善农村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吻合程度,积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的步伐,才能够為农村产业品牌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创新能力在当代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农民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品牌农业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肖靖.健全产业链,全力打造“荷虾共生”望城荷花虾生态农业品牌[N].现代物流报,2020-07-06(A06).

[2]姜明辉.增强消费对“六稳”“六保”的作用[N].黑龙江日报,2020-07-05(003).

[3]孙建新.对县域农业公用品牌建设的思考与建议[N].中国质量报,2020-06-18(004).

作者简介:王彩霞(1980.10- ),女,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甄小虎(1983.04- ),男,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农村电商、网络营销;赵雪琪(2000.08- ),女,汉族,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18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李家和(2001.11- ),男,汉族,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19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

上一篇: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范文下一篇:创新思维中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