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范文

2023-09-19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包括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深深地动摇了傳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对高校档案管理而言,它不仅是挑战,更是巨大的机遇。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信息技术建设高校档案管理已经成为了高校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档案管理建设工作的影响出发,探讨具体解决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建设;问题;解决措施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传统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淘汰,促进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高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在信息化新时代,高校应顺应社会大势,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革高校档案管理现状。

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一)档案管理手段陈旧,管理意识不强

当前许多高校主要教学任务是日常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很多高校的领导档案管理意识薄弱,不重视档案管理的作用,档案管理的巨大价值只有在被需要时才会被发现,因此高校档案管理手段一直得不到更新,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高校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很多高校依然在使用落后的档案管理手段,主要依靠人力进行档案的整理编排,不仅耗时耗精力,还无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二)高校档案利用率低,档案功能尚未被开发

一般来说,高校的档案馆中保存着的档案数目非常大,种类也非常多,档案资源丰富,作用巨大,但由于高校人员档案管理意识弱,不关心学校的档案工作,导致高校档案利用率低,档案管理只是单纯地进行整理和保存,不注重开发档案资源的其他功能。

(三)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管理机构设置不符合高校特色

很多高校大档案馆中各类档案云集,不仅有学生档案,还有各类人才家属的档案,这一类档案影响了高校的档案工作。并且很多高校安排的管理档案的人员都是年事已高,不适合从事教学任务的教师,这些人员并不具备熟练的管理技能,也缺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不利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同时,高校的档案管理机构设置往往千篇一律,不考虑高校自身情况,机构的设置缺乏高校特色。

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需从几方面说起,首先是资源的共享,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使资料的存取和服务更加便捷,极大地促进了档案资源作用的开发和利用,在为校内人员服务的同时,高校档案管理还可以与国内外网络相连,不仅为校内人员,还为广大社会用户提供服务,包括各类文献数据库的提供,信息检索和咨询等等,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互相使用文献资源,进行学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其次是档案的安全和查询的时效性。目前高校的档案大多是以纸质材料的形式进行长期的保存,每年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文档保管,同时文档又容易受空气中的湿度、虫子或火灾影响,造成档案材料的损坏。档案被反复利用也会造成损坏,比如遗失原件,不利于文档的长期完整保存,建设信息化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将纸质文档转化为数字信息,存在计算机中,可以保证信息资料的永久保存。在网上查询文档信息也比查询纸质材料更具时效性,减少损坏原始资料的可能性。

最后是档案服务的有效性和便捷性。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极耗精力与时间,建设了信息化的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后,档案的存储、查询和借阅达到了快速、高效和稳定的水平,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信息化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信息化高校校园的建设,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自动化办公工具的日渐普及在近年来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校园建设的信息化,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提高了高校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和便捷性。

三、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规范管理高校档案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档案管理方式的规范性,标准化的档案管理程序可以极大地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现代化。为了规范化管理高校档案,高校应制定一套统一的档案管理工作标准,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管理档案,同时要制定全校统一的档案目录标准,方便校内人员快速准确查询文献资料。并且不能忽视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管理活动体系,有效整合各大高校资源,规范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提高现有人员专业技能,加强信息化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进行档案管理的人员普遍都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他们并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无法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但信息化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管理技能的人才,更需要人才具备熟练的科技技能,因此高校应重视现有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定期进行集中培训,注重培养计算机人才,加强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队伍。

(三)建设数字化档案信息库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世界大融合,各大高校之间的聯系越来越紧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开始连接国内外网络,促进了各大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高校师生可以随意浏览使用其他学校的档案资源,鉴于此,建立统一的全国高校档案网络就很有必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统一整理保存全国高校档案资料,可以有效促进档案资源共享以及各大高校的学术交流。

目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阻碍,缺乏专业人才,传统管理模式更新困难,将现有的纸质档案资料转换为数字信息,是一项任务繁多且艰巨的工作,并且目前各高校并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标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但各高校应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巨大便利,不惧艰险,努力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探析[J]. 韶关学院学报,2011,02:76-79.

[2]高力.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中外企业家,2011,10:184-185.

[3]贾晓宇.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181-182.

[4]解咏晋. 教育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研究[J]. 知识经济,2016,04:154-155.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CALIS对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建设的作用,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具有里程碑意义。高校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以数据库的建立为前提和基础,而CALIS正是促进这一建设的有力推手。本文将以知识管理和CALIS的涵义为基础点进行出发,在多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CALIS的作用与展望做出阐述分析。

关键词:知识管理 CALIS 作用展望

一、

知识管理理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源自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个新的管理领域范围内的分支,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通过对于集体智慧的运用与共享,使得创新能力与应变力有了大大的提升,让知识管理理论更广为熟知。对于知识管理理论的作用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探讨,而是发展延伸到了更加具体的应用于研究中,在高校及其他类型组织中已达到了逐渐普及的状态。现如今,图书馆情报学中的知识管理理论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风向标及热点,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不光注重起了其发展,更是已经走上了由从前的文献与信息的管理过程过渡到了知识管理的道路上。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体制的实现,让知识与信息及时的进行了汇集与中转,是知识与信息流通转化的更为顺畅。

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是在教育部进行倡导的,由国家进行资金投入,把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以现代图书馆的发展理念为前提下进行的整合。新建设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将会成为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核心,在信息资源共建,共知与共享上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服务于中国的高等教育。

二、

(一)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CALIS的运用

知识的充分利用推动了个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长足进步,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与需要的大趋势下的明显体现。在高校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将图书馆知识进行科学的筛选、确定、传播与共享,以此来让使用者们达到获取、使用和知识创新的的目的。CALIS的服务涵盖了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机合作编目、电子资源导航等,不单解决了使用者在互联网上查找全国及区域性的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也能够通过联机的检索方式查找国外的各种类型的文献数据。广大的使用者们通过知识管理下CALIS的运用,不仅把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进行了完美的实现,更是扩大了知识和信息的汲取范围。使用者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创新与应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属于增值服务的知识,也使得图书馆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完善创新。

CALIS的使用将高校图书馆展开的对各自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进行了迅速的提升。伴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早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图书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由原来的对纸质文献进行的研究对象、图书馆员对文献内容的整理与检索,变成了以信息多元化的媒介作为研究对象、内部自动化业务处理和面向使用者的自动化信息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的图书馆所取代。接着又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二十年下,科技将信息要实现的数字化储存与运用的梦想进行了实现,慢慢地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已是变为了图书馆将要发展的新的形式形态。这种新的形式形态的产生要求图书馆在管理模式方面要实现由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过渡,使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到达知识管理的层次。这时,CALIS在参与发展的同时,不单要要求各个成员馆之间加强网络化与自动化的自身建设发展,还要制定相应的准则去遵守。制定的关于馆与馆之间展开的互借协议,不仅仅是实现了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也对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了保障。所以加入CALIS既是把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过程的进行了提升,又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先决性条件。

再有,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使用,要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断地充实。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共享,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将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任意一个图书馆在当今已是信息飞速发展、多种传播的途径下,是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料都达到深入彻底的汇集与甄别的。有一些高校的图书馆对外引进了已经成型的数据库文献资料,也有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了独自创新研发了数据库,可是却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因数据重复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但是,CALIS做为知识共享目的的实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全国高校的信息资源实现了网络共享,用创造知识积累的条件搭建了知识交流的平台,让知识共享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更大化。在CALIS所汇集的数据库内,参与的成员馆提供的书目方面数据和各馆内的馆藏信息让可以使用的文献信息资源又变成了对数据库的大扩充。CALIS在使用时,能够让馆际互助的功能互通有无。当使用者需要时可根据CALIS的统一制度、协议与办法这些功能,把需要的资料从其它有相关资料的图书馆借入;反之,也可以将异地使用者需要的资料从本馆借出,满足异地使用者的资料需求。CALIS不仅能够让高校那些重点的科目在统筹规划时进行的分工完善了,还使在网络上开展的数字资源类的原理方法也进行了整合、加工和排序,更是让图书馆的数字图书资源更加丰富了。

最后,CALIS的使用也促进了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图书馆工作人员所需掌握的知识在知识管理的要求下,已经逐步从初期的图书馆学知识阶段变为了以图书情报及网络信息等进行的多个学科互相交织组建的新的知识体系的阶段。不仅把新时期的图书馆建设要求得以实现,也完善了CALIS的共享资源方面和网上服务方面的新要求。也正是这些对加入到CALIS的网络化及自动化的应用平台进行的要求,让各高校在图书馆建设时要求、进行更新,要与时俱进的对图书馆需要的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引进与培训,尤其是在馆员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培训,严格要求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所要具备的信息知识。在这过程中,会将工作人员先前所掌握得较为隐形的知识逐渐变化成在使用过程中更能熟练掌握并应用的显性知识,这样不单会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会在工作过程中对广大师生的服务更上一层楼。

(二)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CALIS的展望

CAILIS的项目建设现已经从一个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变为了一个为信息

进行服务的主干网。在专业层面上,分为了以文理、工程、医学及农学为主要方向的四大类别。CALIS的构成建立不仅提高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也积极地加快了各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使得CALIS的呈网状在各个图书馆之间迅速发展。作为CALIS立足之本的文献信息资源,更是有效的利用了通过CALIS的发挥作用而进行了更好的发展。另外,在资源共享方面,CALIS的公共检索、各馆际间的互借、文献传递等一系列的服务功能等都加强了CALIS的服务内容范围。CALIS的正在规划的新的方案,将会继续成为重点项目。

CALIS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各个图书馆之间这感慨的联盟活动是高级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形式,让多个图书馆进行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互惠的目的达到了。这种图书馆联盟可看作是一种知识联盟,把学习和知识创造这一中心目标得到了实现,体现了组织性和合作性。对于CALIS对高校的文献资源在以网络为前提的保障下,将系统的目标、计划、管理方法和要求进行了统一。CALIS的使用还把高校图书馆在规模化、标准化的建设过程加快了速度,让进行业务交流与合作的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奠定了图书馆联盟的扩大与影响的基础。

现今来看,高校图书馆在研究知识管理方法的同时,应更重视相关理论的实践应用。在CALIS的保障依托下,形成更具特色的学科管理体系框架,将知识的创新与共享得以实现,让图书馆的作用与影响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 CALIS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_常燕燕.合作经济与科学.2010.4

[2] CALIS机构知识库_建设与推广_反思与展望_聂华.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3

[3] CALIS与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_肖珑.图书情报工作.2005.11

[4] 论CALIS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_赵宇.现代情报.2003.10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3篇

一、知识管理的概述

知识管理是在这个知识时代里形成的一种管理理念, 其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于质化的知识系统, 让组织中的咨讯与知识能够在组织内部实现共享、创新、整合等过程, 从而将新产生的知识回馈到组织内部, 为组织的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实现组织内部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 馆员作为图书馆管理的直接负责人, 馆员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图书馆管理效率。就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来看, 专业的管理人才比较匮乏, 馆员大多偏向于档案管理业务方面, 而对于计算机的操作不熟练, 以至于高校图书馆管理综合系统中的管理模块与实际管理工作出现差错, 当师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时,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找。

(二) 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管理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偏向于分类这一块, 传统的管理方式效率低, 管理工作与实际脱轨。再加上管理制度不完善, 使得图书馆馆员在实际工作中懒散, 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进而影响到了图书馆功能的发挥, 不利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信息化水平低。

就目前来看, 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统计方法, 对图书馆馆内的各专业信息的归类不明确, 学生在查找相关信息的时候费时费劲。另外, 我国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虽然配备了一些电脑设备, 但是这些电脑设备大都比较陈旧, 有电脑却没有使用管理软件, 进而影响到了图书馆功能的发挥, 不利于广大师生的学习。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策略

图书馆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书馆存放了大量的读刊、专业知识, 在图书馆内, 师生可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 学到课堂上不能学到的东西,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在图书馆中, 由于信息量大, 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刊物需要图书馆管理员进行分类管理, 图书馆管理员只有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才能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

(一)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人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谁拥有了专业的技术人才, 谁就能在这个社会中发展得更好。为此,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高校就必须加强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 普及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管理理念, 利用知识管理理念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及管理技能的教育,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只有合格、全面的人才才能有效地保障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 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制度是图书馆一些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 是图书馆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在知识管理环境下, 高校应当认识到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起规范的图书馆管理制度, 并在实际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员可以配合知识管理部门制定知识资源整体规划, 利用计算机技术, 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 对图书馆管理工作实行分类管理,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 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修订完善图书馆、阅览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借阅制度。将图书馆内存放的各专业资料、信息分门别类地管理好, 进而为学生借阅提供便利, 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其次, 按照配备要求配齐管理员。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档次, 进而为院校师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便利。

(三) 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级设备, 使得管理员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师生要查看文献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此, 面对知识管理模式,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管理工作中,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 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 并分类规划, 读者在查找资源的时候, 只需要在计算机上进行点击就可以知道文献的收集地,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 还要引进先进的设备, 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加强这些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确保这些设备在生命周期内能够正常使用, 进而为广大师生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

四、结语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 高校图书馆有着重大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大师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了高校的发展。面对当代社会发展形势, 为了更好地为我国当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在知识管理环境下, 将知识管理理念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 进而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专业的知识服务。

摘要: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 知识管理模式也随之诞生, 将知识管理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同时也有利于增强高校图书馆的适应力和创新力, 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专业的知识服务。本文就知识管理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瑞荣, 沈治宏.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研究[J].现代情报, 2006 (01) :121-123.

[2] 徐原青.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J].现代情报, 2008 (11) :102-104.

[3] 覃凤兰.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 2007 (05) :118-120.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4篇

1 知识管理概念

1.1 知识的涵义

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 是信息的一部分。按照OECD的定义, 知识可分为四大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其中前两类知识即原理知识和事实知识是可表述出来的知识, 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显性知识, 而后两类知识即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则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 亦即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相对来讲易于管理, 而隐性知识则较难管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编码化、数据库化;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主要是显性化。

1.2 知识管理的涵义

知识管理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总称。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显然, 狭义的知识管理研究必将丰富广义的知识管理思想体系。国内著名学者马家培教授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 演进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层, 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 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 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 通过信息与知识 (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 的共享, 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 以赢得竞争优势”。根据知识管理的一些概念, 我们可以总结出知识管理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 以人才开发为核心, 以广泛交流为途径, 以创新知识为基础, 以持续学习为动力。图书馆是采集、收藏、整理和传播知识资源的中心, 在信息时代, 知识管理作为新兴学科不仅吸收了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 而且有了更加深刻的涵义, 代表了未来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现状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在信息技术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 更是信息高速公路上最大的信息源。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学术水平的窗口和象征。只有运用知识管理, 促进知识交流内化、交互, 形成高效循环的知识流, 使之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 才能配合大学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本质是对信息资源 (显性知识) 和人力资源 (隐性知识) 的管理。对于图书馆而言,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推动知识创新, 方便快捷的完成教育科研与知识传输[1]。要掌握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即是对馆员个人知识技能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馆员严重缺乏, 造成这一现象是一些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图书馆工作性质就是书的“借借还还”, 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水平, 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据调查, 有75%以上的馆员还属于中等以下学历, 这成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成效的一大障碍。

列宁说过:“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优秀的图书馆员将成为高校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在现代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 图书馆员的素质和水平不能只维持在过去一次学习终身受益的水平上, 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继续教育的学习, 更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 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 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3.1 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术语》一书中称“继续教育”是“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 已参加工作或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新旧知识的更新异常迅速。随着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自动化进程加快, 图书馆的办馆模式、馆藏结构、操作方式、服务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馆员只能从事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 面对新的服务方式和读者对信息的高要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 为使图书馆向学习型图书馆发展, 服务向高层次的知识服务转变, 作为图书馆员要开展高质量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 就必须自觉接受继续教育, 这不仅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图书馆员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3.2 教学科研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经验层出不穷, 读者对信息的需要更快、更准、更精, 而且读者自己本身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他们对信息知识的需求与图书馆的信息知识提供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信息服务的需要, 不仅要求馆员要提供原文服务, 而且更加需要在原文基础上经过加工、分析、组织得到增值的知识产品。所以, 图书馆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调整知识结构, 为教学科研更准确的提供更多的经过深层次加工, 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 使图书馆真正起到知识创新的桥梁作用[2]。

4 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21世纪高校图书馆面临重大的变革与挑战, 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等的突破, 将把传统图书馆推向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的新境地。图书馆需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和驾驭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 因此, 笔者认为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职业道德教育

图书馆馆员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奉献意识, 应具有敬业开拓、拼搏进取的精神;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 不计较个人得失, 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这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4.2 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教育

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不但是每一个从事图书馆工作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是图书馆馆员提高服务层次, 为各类信息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必要条件。如今, 随着图书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专业知识如图书馆学专业理论、图书分类法、文献编目规则在不断更新、补充和发展。对于专业基础不同的图书馆馆员来说应该系统地学习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图书分类、编目、文献情报学、信息管理、读者服务等基础科目, 以便适应深层次的文献加工和文献咨询等工作, 只有不断地补充新知识, 才能使自己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4.3 计算机知识教育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 图书馆正在向数字化、虚拟化方向发展, 数字图书馆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文献信息的加工、处理、传递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原有的手工操作管理, 正逐步被先进的电脑操作所取代。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图书馆馆员就必须加强对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掌握从静态单一到动态媒体的各种信息知识, 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应用软件以及办公自动化文档处理等内容[4]。

4.4 外语知识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改革开放的今天,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外语 (特别是英语) 已显得更加重要。目前Internet上, 90%以上是英文信息, 如果没有较高的英文水平, 将无法检索、浏览、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 这将是对文献资源的一个极大浪费。因此, 图书馆员应把握机遇, 要有紧迫意识, 以极大地热情和毅力努力提高外语知识水平, 不要让语言障碍影响我们对文献信息的获取和传播。

4.5 创新观念的教育

加强馆员创新观念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继续教育不能只注重学问的深造, 更要重视能力的提高。馆员应立足于新的服务理念, 开发新的服务方式和新的服务内容, 进行创新研究, 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管理者, 更应成为知识的再创造者, 努力成为读者在知识海洋中的导航员。

5 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5.1 在职学历教育

对于学历低的馆员可通过自学、函授、脱产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特别应动员非图书馆专业的馆员去攻读图书馆学专业。这种教育的目的, 主要不在于取得某种学历, 而是要下功夫补充新知识, 提高吸收和组织情报信息的能力, 以便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市场的需要, 为图书馆培养造就21世纪的管理人员和学科带头人。

5.2 专业知识教育

这种教育主要指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的教育。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一切业务学习的机会, 组织馆员的学习。所以, 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 提高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各馆可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学习计划, 布置学习任务, 进行形式多样的考察, 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又使馆员逐步提高其业务素质。

5.3 参观学习

有计划的定期组织馆员到其他图书馆参观学习, 拓宽思路, 开阔眼界, 吸取营养, 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使图书馆工作开展的更有特色。

5.4 学术交流

图书馆要创造条件, 鼓励馆员参加学术交流会, 积极从事撰写专业论文和科研课题的开发研究, 并对所发表的论文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者予以奖励, 从而不断提高图书馆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 以利于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

综上所述,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所谓“馆员第一”就是“以人为本”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因为在图书馆管理中, 无论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还是对其他资源客体 (设备等) 的管理, 离开了对人 (即“馆员”) 的管理将一事无成。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一定要与馆员在职继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这将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大事,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提高领导素质和管理水平, 牢固树立新的人才观念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只有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的人才队伍, 才能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及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现状的分析, 探讨了图书馆知识管理与馆员继续教育的关系, 并就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式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馆员,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晓鹂, 李黎明, 史政.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组织文化[A].图书情报工作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 陈志勇.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97.

[3] 宋金补, 刘延.21世纪的医院图书馆[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 2000, 9 (3) :1~2.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5篇

首届全国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材与教学问题研讨会召开

5月10日,第一届全国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材与教学问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围绕“知识产权法的教学任务、指导思想”,与会嘉宾对知识产权教学学科体系、模式进行整体探讨,并针对课时、教材、司法考试、核心课程等具体问题进行交流。针对“知识产权法的总论体系”这一主题,嘉宾结合教学经验,并借鉴国外的做法,对总论的意义和地位、总论应涵盖的模块及比例、总论与分论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着许多弊端,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市场定位和教学模式等都存在着背离之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应从评审体制、评审标准和条件、职称名称、评审机构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入手,使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能够适应我国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的战略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职称 评审

[作者简介]杨富民(1968- ),男,甘肃庆阳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分院财会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与高职教育。(浙江湖州313000)

一、引言

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与普通高校以培养研究型、知识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定位有着本质的区别。定位的差别要求师资素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都要有相应的不同。在教学方法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注重和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而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就需要大量懂技术、会操作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懂技术、会操作的教师不仅要经过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锻炼,即来源于生产管理第一线,又能回到生产管理第一线,而且要取得相应的生产管理专业职业资格才能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不然自己都没有相应的技能,怎么施教于学生呢?所以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学校要从专业职务资格及技能、称号方面给予引导和倡导,创建一个教师学技能、教技能的机制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支真正从事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那么学校怎样才能创建这样的机制和氛围呢?我认为其中关键的一条是要从改革教师的职称入手,把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改革成相应的行业职业资格职称,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鼓励教师学技术,钻研技术,而后再传授技术给学生,这样教师在提高自己技术职称的同时也就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把职业技术院校办成一所真正的职业技术训练之地,成为广大学子职业人生的起航点。

二、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对在各类学校任教的教师所达到的学术研究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一种分类评价和认可的标准与标志,它不仅有利于引导人事工资分配制度与教师教学能力、学识水平的合理挂钩和设置,而且有利于激发教师专心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是一项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制度安排。它对提高我国教师的地位,改善我国教师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高职院校使用目前这样的评审制度却不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不相吻合,也越来越背离高职院校教师所应具备的懂技术、会操作,既是行家里手又是教师的素质要求,所以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着不小的缺陷,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采用普通高校的评审体制和方法,难以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的教师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知道,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生源质量、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职业定位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的教师在素质要求方面理应有所不同,才能体现出这种差别。在职称评审方面也理应采取不同的评审条件,适应不同的评审标准才能与两者不同的要求相适应,但现行的评审条件和评审标准却体现不出这种差别,两者使用同一个条件和标准来进行评审,使目标与达到目标的手段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这个矛盾不解决,不仅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会形成误导,在教师与学校的要求之间产生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不和谐现象。

2.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仍然只注重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他们并不关心或注重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这与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也存在着冲突。评审标准本质上也是一种导向,为了能早日评上职称,作为理性人的教师,尽管知道这种评价标准不尽合理,但为了个人的利益,一般都会跟着这种指挥棒走,平时不去研究教材教法,不去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是想方设法地发表论文。至于上课,只要应付了45分钟就算“完事大吉”,但只要论文发表了,不但职称可以评上,而且还会得到学校的奖励。社会上一些评价机构,评价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高低,仍然沿用评价普通高校的做法,用发表的论文数量来作为评价指标,客观上对这种不合理的导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发表的论文到底与教学质量有没有相关,相关程度如何,就不得而知。但我想国内目前屡屡出现的学术腐败现象和论文剽窃现象应与目前职称评审制度的弊端是分不开的,这应引起我们的思考。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现的“晏才宏现象”为什么就得不到大多数教师的仿效也与我们目前的制度导向有很大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倾向性问题仍是“重科研,轻教学”,它正是由这种评聘制度的弊端造成的。我国普通高校的职称“指挥棒”——论文和外文,今天也同样逼着高职院校的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写论文、学外文上,而投入到教学上的时间、精力却很少。

3.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只注重理论水平的考核(科研项目与发表的论文都考查的是理论水平)。忽视教师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考核(对所有的教师都是这样,包括实训指导教师),与高职院校倡导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这种评审标准对目标的偏离不但不能引导教师向技能型和操作型发展,而且还会导致评价结果的错误,即把一个合格的教师评为不合格的教师,把一个具有某一任职资格的教师评为不具备该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而把一个不具备任职资格的教师评为具备该任职资格的教师。这种评审标准还会引起评审过程中的种种寻租、贿赂等不正当评审行为现象的出现,导致评审会成为一个“评人缘会”“评人情会”“评金钱会”,使职称评审上有可能再次出现我国证券市场评审委中的“王小石”现象,所以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三、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构想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承接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2005年11月份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以致用,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关键要有一支师德好、技能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和造就这样一支素质过硬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资队伍,首先要改革现行的一些不合理制度。目前就要改革现行职称评审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保证职称评审制度的合理、客观、公开、公正,使职称评审成为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个有力的手段。目前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革。

1.改革现行的职称评审体制,与普通高校教师职称分开评审,采用不同的评审体制、不同的评审标准、不同的评审条件。那种与普通高校“一刀切”“一个模式”的做法不可取,只会助长高职院校的教师为了评上高级职称也去放松教学,整天忙于拼凑论文,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很不满意。只有实行分开评审才能真正体现这两类学校在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上的差别,也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目前对两类学校实行的统一评审的体制对高职院校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也体现不出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普通高校,在评审时可以注重理论与科研方面的要素,但对高职院校来说则是完全没有必要,或者说不应该以此为主要依据。

2.改革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标准与条件。在评审标准中增加能反映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内容,减少或剔除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相符的科研成果与论文的要求,加入能反映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操作与技能方面的素质考核内容。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操作型的应用人才,不是培养研究型和理论型的创新人才,所以在评审职称时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拿出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文章,实在勉为其难,只能助长学术腐败,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并无好处。凡是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说,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的大量业余时间。

3.改革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名称或称号。实行相关行业的职称名称或称号,以强化技能特色,营造职业技术氛围。现行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的名称,分别是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这种名称更多的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衡量的,并不能或完全没有反映出教师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与熟练程度。如果是普通高校,由于对教师没有这方面的素质要求,所以用这些纯理论性的名称称呼是恰当的,而对高职院校来说就不合适,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强调的是具备行业技能操作水平与技能,对理论性素质要求相对来说较弱一些,所以用这些称呼与其对教师的要求并不相融。相反如果用相关行业的职务资格名称则更相称一些,也能反映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比如会计师、审计师、工程师等,而会计学教授、审计学教授、物理学教授等对高职院校来说显得有些不协调。

4.改革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与管理的机构。由目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改由相关行业里的技术能手与行家里手或行业协会组成的评委会来组织评审。评选的方法也由看论文、审科研项目改由现场操作演练,看技术掌握程度与熟练程度,看故障的排除技巧与技术改进等实践环节的方法来进行测试评审。如此评选出来的高职院校教师才是真正的懂技术、会操作的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由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才是真正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生零适应期的就业,才能实现学生“进得课堂、下得车间”。

5.改革现行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管理办法。彻底废除职称终身制制度,采取目前相关行业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定期年检制度,实行每两年或一年考核或年检一次的做法。以督促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水平,避免躺在老本上面吃老本而跟不上技术变化与更新的要求。对取得了高职教师资格却长期不执业的教师注销其职称资格,如要想重新执业就必须重新取得教师职称,以避免知识老化、技术陈旧所带来的无形损耗。

[参考文献]

[1]杨德广.从晏才宏现象折射教师评聘制的弊端[EB/OL].东方网,2005-4-22.

[2]陈宇.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与职业,2004(1).

[3]温家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11-7.

上一篇:有人卖骏马者范文下一篇:新闻编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