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

2023-09-21

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第1篇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述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学习工具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需求, 在教学系统中查找依据教材内容编制的教学软件、专家系统、试题库, 进行个性化学习。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 知识库。知识库中集合了所有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课内外学习时, 可自由选取并调用其中的内容; (2) 学生模块。学生模块中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进展, 并且通过统计分析, 得到有效咨询,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并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 而且系统也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优化知识库设计, 调整教学策略; (3) 用户接口模块。在用户接口模块, 用户可与系统进行交流, 接受用户的信息反馈; (4) 教学与控制模块。这一模块具有领域知识、教学策略、人机对话功能, 挥着控制教学过程与系统的作用, 可展现学生学习状况, 并通过智能系统及推理功能, 实现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法优化[2]。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提升了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但是就系统本身而言, 存在以下缺陷: (1) 开放性不足。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中, 学习者无法自主修改课件, 只能按照系统所给内容、学习路线进行学习, 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展学习内容, 也无法进一步深入学习; (2) 人机交互能力差。现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光盘为信息载体, 以多媒体为展现方式, 教学流程机械化, 教师和学生都会受到系统固有模式的束缚, 教学效率较低, 而且人机交互能力比较差, 课堂沉闷, 缺乏交流; (3) 师生间难以互动。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了学生较大的便利, 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时, 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 教师无法有效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作出有效指导, 学生遇到问题时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寻求教师的帮助, 师生互动难度大; (4) 缺乏智能性。从课件上来看, 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明显缺陷, 由于系统缺乏智能性。学生自主选择余地少, 相较于教师, 无法针对学生个性及学习水平提供针对性教学。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

(一)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结合了决策支持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 在网络教育领域应用广泛。比如说在数字图书馆中,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 自动识别筛选内容, 构建完善的学习决策模型,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案, 并且根据对比分析结果, 给学习者提出相应的建议, 明确各种学习方案的优缺点, 在给人选择空间的同时, 为其提供科学指导。

(二) 智能教学专家系统

智能教学专家系统可实现开放式、交互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它模拟了专家教授的教学思维, 可为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及知识储备, 提供针对性的教学, 可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智能教学专家系统以智能计算机为教学工具,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可自动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理解、记忆所学内容, 而且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 以及认知需求, 来调整教学进度, 拓展教学内容。而且,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这一系统也增加了综合知识库、解题机制、专家协作系统、多学科协同解题机制、人工神经网络知识获取机制等模块, 其教学可行性进一步提升。

(三) 智能导学系统

智能导学系统是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 可以实现网络化教学, 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满足学生所需。在学生应用计算机学习时, 智能导学系统可根据目前学生已学习的内容, 提供针对性教学服务, 设置不同梯次难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并且根据教学成果, 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优化教学设计, 设置教学进度。此外,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还采用智能网络组卷系统INES、智能仿真技术、智能信息检索引擎等高新科技, 使得系统具备了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有效加强人机交互、师生互动, 让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让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得到准确点评, 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3]。

三、结语

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广泛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 中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发利用计算机技术, 创建完善高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系。计算机的发展, 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普及, 也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 中职院校教师应该加强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内涵及理念的研究, 在合理的环节, 根据计算机辅助教学, 科学应用这一技术, 实现教学的智能化,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摘要:目前,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逐步在中职院校中推广, 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果。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由知识库、学生模块、用户接口模块、教学与控制模块组成, 在应用实践中, 存在开放性不足、人机交互能力差、师生互动不足、缺乏智能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后得到改善。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利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教学专家系统、智能导学系统等系统, 实现了教学的智能化, 促进了人机交互与师生互动, 真正意义上为学生提供了针对性、个性化教学服务。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辅助教学,人工智能技术,运用

参考文献

[1] 汪燕.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与困境——兼论人工智能在继续教育中的发展[J].职教论坛, 2018 (9) :104-110.

[2] 王军, 陈国东, 陈思宇, 潘荣, 钱金英.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引入Spoc混合教学模式探析[J].科技资讯, 2018, 16 (20) :198-200.

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第2篇

人工智能是一个具有人类知识和行为, 并具有学习、推断、判断来解决问题、记忆知识和了解人类自然语言能力的电脑系统[2]。它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由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前沿学科, 它将成为人类社会走向智慧社会的重要科技基础。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支撑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可即时灵活产生新的聚焦和新的知识点, 十分有利于培养学员随时随地的知识获取能力, 特定问题的决策能力, 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这个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与教员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创新, 让学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近年来, MOOC课、微课、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等个性化教学手段创新了授课的交互认知过程, 但是这些方式使教学过程被多媒体重构, 也使教学内容被碎片化, 难以优化和集中使用教育资源。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到远距离的物理环境, 快速获得好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观测的变化规律。

智能教学系统主要包括专家模块、学员模块、教学模块和智能接口四部分组成[4]。专家模块是指该教学领域的相关知识, 作为专家解决有关问题的相关求解知识, 以及评价学员当前的知识水平并为教员进一步的教学提供信息和依据。学员模块通过比较学员行为与专家行为, 对学员的知识状态、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等进行智能模拟, 评估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据此反馈学员的学习情况。教学模块是依据教学原理, 分阶段选择教学内容以及表达形式, 在恰当的时候呈现给学员。智能接口模块是学员和系统之间交流信息的通道, 为教员提供了表达和学员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 也为其它各个模块提供智能化的信息输入输出的途径。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高质量的智能化测评系统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将智慧教学系统的专家模块引入学员测试评价过程, 利用专家模块所拥有的大量专门知识评价教学活动的计算机智能系统。通常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各指标属性值输入到适当的计算模型后, 将得到的输出量用评价结果。

二、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成熟, 相关研究成果陆续运用到被教育领域,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技术的五大的研究热点之一。人工智能对于弥补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 推动教育改革起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5]。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活动, 进而为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供了方便。智能教育系统因具有自主学习的功能, 可主动、高效地从网络信息空间中发现并收集用户所需信息达到自动执行用户委托任务的目的, 所以利用此特性可扩展教学应用的功能。系统模拟人类专家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可以提高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 达到培养学员多角度思维的目的和提高信息素养。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 (即教学场地) 中教员实施教学和学员进行学习活动综合过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主要依赖于教员的口述和板书, 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仪的课件、视频展示。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智能化主要包括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视觉方面涉及清晰度、视野、亮度、视角等多个因素, 通过电子手段呈现信息能被教室内所有的学员方便、清楚地看见;在听觉方面, 良好的听闻环境可保证语言交流的顺畅, 利于师生间互动。而智能化的教学场地不仅可以使内容呈现的清晰可见, 而且使呈现方式更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增强学员对学习资料的理解和加工。

教与学是教员和学员之间的知识传递和认知互动的过程。智能化教学场地具有“及时互动”的特征, 它不仅要支持教员与学员的互动, 还要支持人与机器的互动。因此需要智能系统所有互动设备及界面具有功能全面、导航清晰、操作简单、符合人的操作习惯等特点, 使人机的互动更趋于自然行为。在流畅互动基础上, 需要教学场地的硬件能够满足多终端、大数据量的互动需求, 还要能够记录并存储师生、生生以及人机的互动痕迹, 为教学测评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从而为教员的教学设计和学员的自我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系统能够结合学员的特点进行教学, 还可通过多种多样的交流工具进行有效的师生或人机互动, 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良好的导航结构, 还能够智能地引导学员学习, 为学员提出进一步学习内容的建议。智能系统还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过滤, 根据教学活动的基础数据信息动态生成适合于个性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 向教员提供教学重点、方式、测试重点、题型的建议。因此,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延伸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 也会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过去几十年对世界的改变, 它也必将改变当前教学方式, 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有:智能化教学场地, 即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整合教学资源;教员利用智能教学平台改善课堂设计, 增强师生的深度互动;学员在智能学习平台上自主学习、训练和测评, 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人工智能,科技训练,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周立存.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N].解放军报, 2017.11.10 (第7版) .

[2] 雷.库兹韦尔 (美) 着, 盛杨燕译.人工智能的未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3] 李德毅.人工智能在奔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6, 30 (3) :1-4.

[4] 郭长庚.智能教学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2.

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第3篇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而传统理论则是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该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之间很早就表现出兴趣爱好和智能特点的不同。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四五岁的儿童在完成需要不同智能共同参与的多项游戏任务时,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智能特点。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应该是向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智能活动机会,在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领域(无论是相对于自己还是别人),如有的学生更容易通过音乐来表达,有的学生则更容易通过数学来表达。我们应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却在2001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培养人才。

作为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他们的智能。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而我们看待学生,也应由以关注“你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

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第4篇

2014年, 美国研制出最早的机器人“记者”—美联社机器人, 负责财经方面的新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机器人“记者”也更加专业化。《纽约时报》曾报道, 某软件公司开发的机器人记者很可能在2018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在我国, 腾讯财经2015年9月首次刊发了机器人Dream writer的作品《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 机器人“记者”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2015年11月, 新华社的编辑们迎来了“快笔小新”, 这是新华社第一位机器人记者。由此可见, 作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记者”, 在新闻领域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

麦克卢汉曾提及:媒介可看做人的延伸。机器人“记者”符合媒介的构成要件, 本身服务于媒介。但机器人“记者”可以等同于一名编辑作者, 创作出的新闻或其他成果被认定为作品, 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吗?笔者希望以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为依据, 分析机器人“记者”的主体资格、作品定性, 解决上述疑问。

二、机器人“记者”争议的法律分析

由《著作权法》可知, 要想受其保护, 必须符合保护法律的构成要件 (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 。基于此, 我们有必要从主体、客体两个方面分别对机器人“记者”及其创造成果作以分析:

(一) 机器人“记者”的主体认定

《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在中国境内, 凡是中国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作品, 不论是否发表都享有著作权。至今为止, 还没有机器人“记者”诉至法院的案例 (据调查显示, 整个人工智能领域中, 极少涉及到有关著作权法保护的案例, 其创造人或是具有一定思想的机器人要求权利保护的诉求, 所以现在我们还没办法对其进行具体化分析) 。

笔者认为, 传统理论认为的作品是作者“人格”和“个性”的体现, 创作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动物和机器是不能成为作者的观点, 已经不再具有说服力。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人工智能逐渐从“人工”过渡到“智能”的新阶段, 未来机器人“记者”经过科技人员的研发, 可以撰写出对事实的自我评论, 其创作成果体现自己独特的思想, 完全是可以实现的那么, 我国是不是应该具有前瞻性, 将机器人“记者”归入作者的范围之内或是特殊规定, 仍有待商榷。

(二) 机器人“记者”创造成果的定性

机器人“记者”创作成果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明确规定的情况, 是否具有著作权或是邻接权, 或是其他权利类呢?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机器人“记者”输出的是文学类成果, 实属具有思想的表现且具备外在形式, 但是否具有独创性, 是争议的中心。这就要从研发机器人“记者”的目的开始分析, 机器人“记者”的日常工作是运用系统里丰富的信息库, 对发生的事实进行一定的筛选、分析、运算、重组以及排列, 输入系统自带的写作模块, 形成报道。它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新闻工作者繁琐而不必要的工作量, 而不是想创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记者”。然而2017年《纽约时报》报道, 微软开发的机器人已具备一定的“创造力”, 报道称“它不会像其他软件那样单纯地复述事实, 而是会给文章加入一些不同的元素。”这体现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 也预示着机器人“记者”创造成果符合独创性的条件是必然的。

三、有关人工智能创造成果的思考

知识产权主体其实是对各种有体物中, 包含的人的精神创造和知识进行法律拟制的理念实在。也就是说, 知识产权主体要以自然人的意志为主, 如上述所言, 包含机器人“记者”在内的人工智能当下的发展没有体现出这种意志的集合, 不能成为《著作权法》中的作者。那我们为了保护人工智能的权利, 就要对其利益的权利归属和救济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一) 人工智能创造成果的权利属性

洛克的劳动理论中, 将创造成果分为三类:智力成果、体力成果以及投资方成果。笔者认为, 人工智能创造成果的权利归属就在其中:

第一, 智力成果—人工智能科技的研发人员。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创造成果中有价值的内容 (独立思想、独立行为等) 全部来源于研发人员的成果。研发人员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 开发出人工智能, 并赋予不同的人工智能不同的价值属性, 人工智能是他们的“孩子”。例如, 专利权人对专利技术的拥有, 与其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 体力成果—人工智能科技的运用人员。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他们可以不同于研发人员, 具有研发人员不可预见的独创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 体现人工智能的价值属性。但是这类运用人员不等同于单纯的使用者, 例如, 消费者购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 并不能主张拥有此类机器人的权利, 显而易见, 这是不合理的。但只要符合上述条件的构成, 就应当认定为属于人工智能科技的运用人员。

第三, 投资方成果—人工智能科技的投资人。当资金投入对成果生成的作用远大于智力因素时, 劳动价值说就不再成立。这在知识产权中有所体现, 例如职务作品, 作者虽然作为权利人, 但此职务作品的权利获益还是要归于单位。还有就是投资人就个人需求组建研发团队为其设计某项作品时也有可能获得权利。但是这种观点很少有学者支持, 简·金斯堡认为, 人工智能创造成果不是为了获取利润, 而且纯粹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人工智能科技是追求科技发展和现代文化、艺术领域的美学, 而不是一种赚钱的工具。笔者也认为, 权利归属并不需要考虑资金投入的部分, 这与国际上所提倡的保护知识产权初衷并不相符。

(二) 保护人工智能创造成果的方式

为了更好的鼓励科技创新, 对人工智能创造成果的保护是迫切的。调整《著作权法》等法律, 参考国内外立法经验, 构想保护人工智能创造成果的方式:将人工智能创造成果归入“作品”, 将人工智能创造者或实际控制人认定为作者, 客体与主体保持一致性。文章第一部分已经分析了现在和未来人工智能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形, 也就是说只要人工智能的创造成果能够依附于操纵者输入必要的算法、相关的程序就能对其创造的条件就可以。例如, 英美法系中的“雇佣作品”, 就是说雇主设定具体的主题与范围, 雇员就主题与范围创作, 最后作品权利归属于雇主。英国版权法本身就已经将计算机创造成果归为“雇佣作品”。我国《著作权法》还没有此类作品的规定, 但学者已经提出, 这与“法人作品” (自然人在法人的组织下, 代表法人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承担责任的作品, 作品的权利归属于法人) 有异曲同工之处。

机器人“记者”的创造成果保护是人工智能现领域遇到的一个新挑战, 依据《著作权法》, 是否应该赋予机器人“记者”主体资格, 将其创造成果认定为作品, 且受到其保护呢?总体来说, 这些问题都应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 鼓励科技, 引导未来。我们不仅要依据现有的《著作权法》保护, 还应与时俱进, 将科技成果所带来的影响也包括在内。可想而知,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索菲娅”种类的机器人, 有关机器人“记者”的著作权争议只会更多, 这就要依靠立法的前瞻性进行解决。国际上, 科技足够发达, 人工智能水平先进的国家已经对知识产权做出一定的修改, 以便应对人工智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 2016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总部”已经通过立法形式将人工智能 (AI) 创作小说、音乐等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 表明人工智能的相关利益保护的重要性, 这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同样也值得我国进行学习, 为人工智能的创造成果支起保护伞。

摘要:当下, 人工智能在新闻和视觉艺术领域参与创作活动的现象已成常态, 但人工智能创造成果的定性, 在法律上还没有达成一致, 学者各执一词。本文就以机器人“记者”, 一种运用广泛的人工智能为起点, 引出人工智能创造成果的问题, 分析其权利属性, 以期能够更科学、合理地解决人工智能创造成果的保护缺失, 明确人工智能创造成果的地位, 破解人工智能创造成果法律保护中所面临的难题, 寻求人工智能创造成果著作权法保护的最优路径。

关键词:机器人记者,生成物,著作权法

参考文献

[1] 刘影.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法保护初探[J].知识产权, 2017 (09) :44-50.

[2] 鲁烨.“机器人记者”在发酵[J].中国传媒科技, 2015 (03) :9-12.

[3] 熊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认定[J].知识产权, 2017 (03) :3-8.

[4] 李淼, 赵新乐.3秒!“机器人记者”瞬间成稿[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5 (001) .

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第5篇

我们班的孩子们在平时玩球的时候总是愿意用来扔,所以我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条件,让他们扔得更开心,并且能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篇一

《投球进洞》教学反思

我们班的孩子们在平时玩球的时候总是愿意用来扔,所以我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条件,让他们扔得更开心,并且能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这次的体育游戏,我选择了球类,本来我想用大的皮球的,但是我又考虑到孩子的手臂力量还不够,皮球的体积过大,孩子们对于皮球的抓拿和扔、投,未必会掌握的很好,所以我还是选择了体积比较小的小皮球,这种小朋友可以比较方便于幼儿的抓握,可以先引导幼儿学习球类的抛投。

游戏一开始时,孩子们看到小皮球就兴奋起来了,因为在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对于投球的掌握不是很好,在做游戏的时候也比较少运用到,所以孩子们都很期待我的这个游戏。在教授抛投小皮球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很认真的,而且都很迫不及待地想试试把小皮球抛投到纸箱里去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

但是在孩子们在自己实际操作抛投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有一些是我在设置这个游戏的时候所没有考虑周全的,而有的则是调皮的小朋友们所制造的。比如说比较容易出现的就是因为纸箱的口的高度有限,而小皮球抛投进来之后会有反弹力,所以有一部分的小朋友,他们本来已经抛投进入纸箱的小皮球因为进入纸箱后受到相应的反弹的力量小皮球又跳出了纸箱。男孩子抛投的力量可能相对而言会大一点,所以这类的问题在男孩子身上发生的频率就高一点,而女孩子力气会小很多,在抛投时,会有部分的女孩子投出的小皮球可能还没有到达纸箱的边缘就落在了地上了。而另外一种我在本次游戏种发现的比较不好的问题就是比较多的男孩子比较的顽皮,在老师让小朋友们过去每人捡一个小皮球回去的时候,特别是男孩子们就会一伙的围在纸箱周围,有的也会为了捡同一个小皮球而迟迟走不了,之后就演变成剩下的所有的小朋友就压在了纸箱上面,最后我们可怜的纸箱就被压扁了。为此在经历了多次的游戏之后,刚开始还是直挺挺的纸箱已经是扁扁的一层了,我觉得我在这次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孩子们的某些不好的行为控制上还是引导地不够好,所以,在之后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孩子们在户外的游戏规则方面还是要做好充分的讲解和提示工作,不然一些孩子本身的自我约束是不够的,是需要老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让孩子们在意潜移默化的规则中进行游戏,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一定会不断加强的。

通过本次游戏,孩子们的抛投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部分幼儿抛投的命中率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是能掌握到到技能和方法。在下次的活动中,我还将尝试着把纸箱放置的位置调的远一点,增加孩子们的成功感或者是

带领幼儿在篮筐下投,增加难度,提升投远的技巧性。

人工智能教学成果范文第6篇

到了大班幼儿身体发展更加快速,活动量也更大,与同伴合作意识增强,故本次《快乐做运动》活动的设计基于大班孩子这一特点,通过“彩虹伞”的活动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跑、跨跳、平衡、钻等综合运动能力 ,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精神及增强同伴合作的意识。进而让幼儿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并在愉悦的游戏中完成整个教学目标。

一、活动目的:

1、听信号,变化身体动作,提高手臂 力量,锻炼身体的灵活性。

2、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感受成功的 愉悦。

3、在游戏中体验快乐,遵守游戏规则。

二、活动时间: 2016年4月20日 上午8:50—9:30

三、活动地点:幼儿园平整的操场。

四、活动准备:

彩虹伞,皮球等。

五、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波浪、风车

1、波浪:抖动彩虹伞,速度和力 度的变化。

2、风车:整体转动彩虹伞,进行方 向和速度的变化。

(二)基本活动:

1、蛋糕山 教师引导:美丽的彩虹 伞可以做出美丽的彩虹蛋糕,让我们 一同来做一个彩虹蛋糕吧!(玩法: 幼儿一起将伞压在地上,然后踩住边 缘,形成蛋糕山,然后让不同颜色的 小朋友吃掉蛋糕。)

2、蒙古包 教师引导:彩虹伞还能 变成彩虹帐篷,小朋友们在里面都会 变成彩色的小朋友。(玩法:幼儿一 起将彩虹伞的边缘从背后坐住,然后

一同拉住伞边往前进,让彩虹伞像帐 篷一样的拱起。)

3、热气球 教师引导:我们都知 道热气球,现在我们用彩虹伞来做 一个漂亮的热气球。(玩法:幼儿 一起将彩虹伞举过头顶,双手举过 头等齐步向中间走,让彩虹伞像一 个热气球一样飞在空中。)

4、海上漂流 教师引导:彩虹伞 变成了平静的彩色大海,那怎样让 上面的小船儿飘动起来呢?(玩法: 皮球做小船,幼儿拉直彩虹伞,球 在上面滚动,要求不同方向的幼儿 同时举高或放低彩虹伞,让球滚向 不同的方向。) (三)放松活动:大灰狼

教师引导:晚上到了,小朋友们要 睡觉了,可是大灰狼出来觅食了,

大灰狼只能吃到没盖好被子、没盖牢被子的小朋友,让我这只大灰狼看看,今天是不是可以饱餐一顿了呢?(玩法:幼儿全部躺下,用彩虹伞做被子盖住,教师扮成大灰狼来吃没有盖好被子的幼儿。)

四、 活动的效果及评价:

上一篇:党的生日演讲稿范文下一篇:企业无线覆盖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