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教案范文

2024-05-14

第12课教案范文第1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3.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第12课教案范文第2篇

校主备人教材分析

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告诉人们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这篇立意新奇,它打破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立意,把主题放在歌颂人间的至亲至爱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上,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这样给人新鲜独特之感。另外,它结构严谨,妙用对比手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写作特色;具体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阅读一般现代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思考、在合作中探究、在自主中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伟大的母爱,体会人间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去发现美、感受爱。教学重点体会学习巧妙的构思。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的清新自然和笔法的细腻。教

法预习

反馈

讨论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教

具多媒体学

具学案课

时一课时课

型新授其

它程序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个人补充导入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会唱的一起吟唱。初一时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母爱的诗句: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黎巴嫩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和画家纪伯伦说的一段话: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台湾作家黄飞书写至爱亲情的——甜甜的泥土。(出示幻灯片1——3)欣赏歌曲,齐读屏幕上的话。吸引学生,激情导入,初步感受母爱。整体感知

一、读准下列词语(出示幻灯片4)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播放音频朗读(出示幻灯片5)

三、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概述送奶糖分奶糖埋奶糖奶糖化

四、速读全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并说出理由。甜甜的泥土,————的妈妈。指名朗读,全体齐读。指名概述故事情节。自由回答。检查预习情况加深印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初步感知文本。合作学习学生提出问题,每小组只限一个问题,其他小组回答。教师出示预设的问题:(出示幻灯片6——12)思考题一:1.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奶糖王小亮最爱吃的奶糖2.我们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她对王小亮的疼爱?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3.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请说说你的理由。理由:(1)这包糖是王小亮“最喜欢吃的糖”,也只有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才知道儿子最喜欢吃奶糖。(2)当王小亮吃了糖后,当晚就梦见了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思考题二:4.如果你得到了多年未见的母亲特意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先和同学、老师一起分奶糖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埋奶糖原因是他想到现在妈妈的冷酷5.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很伤心,“呆呆地凝视着”,不一会后,“他又笑了”,他为什么笑?他除了

想到了母爱,还想到了什么?他想到了……想到了“过去妈妈”对自己的疼爱;想到了同学的帮助;想到了老师的关心;想到了传达室老爷爷的关心;想到了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的关心与帮助;自主、合作、探究,每小组派代表出题并回答探究出来的问题。师出示预设的问题,没有重复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发求知欲望。深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重难点。拓展探究小组讨论:(出示幻灯片13)小说前面写到: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现在埋藏在地里却融化了。难道地温回升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创新设计

一、过把导演瘾(出示幻灯片14)如果把本文编排成一出短剧,请你来作一回导演,说说如何把握王小亮、两位妈妈、传达室的老头的性格特征并指导其表演。小组中选出优胜者参加优秀导演评比。

二、也来作编剧(出示幻灯片15)“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请你以编剧的身份为这结尾配上一段画外音。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表演。自由设计话外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表演才能。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小结歌曲回味:(出示幻灯片16——17)是啊!世上的爱只有母爱最伟大,最无私,母亲是个神圣伟大的称呼,让我们高唱一曲献给母亲的歌。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是啊!世上的爱只有母爱最伟大,最无私,母亲是个神圣伟大的称呼,让我们高唱一曲献给母亲的歌。学生聆听并吟唱。再次感受母爱的伟大。作业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

来,不少于200字。(出示幻灯片18)课下完成。训练想象能力。板书设计甜甜的泥土

送奶糖奶糖

结构严谨

吃奶粮糖、埋奶糖(线索)

妙用对比

第12课教案范文第3篇

)

A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B、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D、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是(

) A、1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我国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其核心是(

) A、宪法

B、四项基本原则

C、邓小平理论

D、毛泽东思想

4、有关《民法通则》的介绍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1986年颁布

B、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规定了一些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D、对黑社会和恐怖活动作了明确规定

5、右图文件中规定的总方针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以法治国

D、坚持“一国两制”

6、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

B、实行党政分开,解决以党代政问题

C、实行政企分开,尊重企业自主权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7、“文革”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留下的教训是(

) A、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D、要民主不要集中,防止出现个人崇拜

8、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有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有(

) 1改变权力过分集中 ○2实行政企分开 ○3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 ○1 ○

2 B、○1○

3C、○2○

3D、○1○2○3 A、○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主要措施有(

) 1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2加紧全面立法工作,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加强基层政权和民主建设 ○1○2○3○

4B、○2○3○

4C、○1○3○

4D、○1○2○4 A、○

10、我国对走私等经济领域规定最明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1、下列关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是近代以来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B、它是社会主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C、它包括大陆台湾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的所有人 D、它在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其核心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3、1978年后,我国民主建设的进展令人振奋,其中有力的保护了城乡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是(

)

A、农村城镇基层民主的进一步扩大

B、政务公开制度的实施 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14、下列不属于新时期法制建设主要任务的一项是(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力 C、保护改革成果

D、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15、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

)

A、确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对经济领域的犯罪、黑社会和恐怖活动的犯罪作了明确的规定 C、规定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关系 D、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6、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有对刑法进行了了较大的修改,这部法律颁布和实施的意义是(

)

A、显示了法律的威严,确立了法人制度 B、有效地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C、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

D、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开始

17、1986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在民事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

A、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诚实信用

C、等价有偿

D、自愿、公平

18、党中央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统一祖国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名称叫(

)

A、爱国统一战线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革命统一战线

1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大力推进民主决策、政务公开制度

B、增加了各级领导干部选拔的透明度 C、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法治,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潮流。法治中国,华夏儿女追求光明前景。张德江同志在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15件法律和有关法律的决定草案,通过了其中的10件;涉及修改21部法律,新制定2部法律。这说明 (

) A.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B.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的监督权 D.我国在各个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

21、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 (

) 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C.保障人民参政议政权利D.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22、密切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爱国统一战线

第12课教案范文第4篇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背景 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有所不同。 2.特点 多样性、民族性 3.兴起和发展 兴起:19世纪,中心:奥地利和德意志 鼎盛:19世纪中叶,交响乐和歌剧 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不同程度的进行工业革命 音乐作为社会意识必然有特定的社会背景 德意志:贝多芬(“乐圣”) 4.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 贝多芬(1770―1827),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1802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以致1809年以后最终失聪。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作曲。失聪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如《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贝多芬崇尚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热情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尊严,这在他的音乐中有充分的体现。 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

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我要扼住 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一生最辉煌的作品是9部交响曲。早年的贝多芬受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因此作品中充满时代的精神,蕴涵革命力量。代表作品为《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 随着社会的变革,在现实的感染下,贝多芬的后期作品开始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多的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类心灵。代表作品为《第6(田园)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自称是“强硬的民主主义者”。他把拿破仑当成建立共和国的英雄,将这首《英雄交响曲》交响曲题献给他。但他听到拿破仑称帝后勃然大怒,立即把乐谱封面撕个粉碎。在出版时,标题被改为“为纪念一个伟人而作”。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奥地利:约翰??施特劳斯 “圆舞曲之王”)《蓝色多瑙河》 小约翰??施特劳斯(19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七星期战争)中惨败,使维也纳人感到哀伤、压抑,空气沉闷,情绪低落。为振奋人心,约翰?施特劳斯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之约,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连贯优美,高音活泼轻盈,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 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推动民族意识觉醒 威尔第的音乐作品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茶花女》(1853年创作),威尔第把音乐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真正的高尚的形象,揭示女主人的精神品格,揭示她的愿望跟她周围的环境之间深刻的矛盾冲突。歌剧音乐细腻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 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歌剧《卡门》 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法国:比才《卡门》 (2)民族乐派 俄国:柴可夫斯基 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民族独立斗争蓬勃发展,民族意识日益高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民族革命英雄,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主义艺术家,他们的民族觉悟达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建立本国近代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崭新的音乐流派----民族乐派诞生了。 民族乐派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宝库。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欧洲,以东、北欧等国家为中心的音乐,摆脱了以德奥为主的中欧传统音乐的影响。采用自己国家的历史、传说和民间素材,颂扬美丽的祖国、英雄的人民,创作了富有民族性的音乐,开拓了新的领域。民族乐派最先在俄国出现,后发展到东、北欧等国,其代表人物有格林卡、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斯美塔那、德沃扎克、格里格、西贝柳斯等。 民族乐派实际上是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继续或派生的分支,他们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促使世界各民族音乐空前繁荣。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者。 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如歌的行板》着重内心刻画,他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爱与善能战胜一切的主题。他提高了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为俄国音乐争得了世界荣誉。 四幕芭蕾舞剧《天鹅湖》,作品作于1876年。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舞蹈代表作之一。主题是恶魔把姑娘变成飞禽(或走兽),然后是忠实的爱情力量,英勇的行为或法术战胜妖法。舞剧《天鹅湖》一百多年来长演不衰。 5.浪漫主义音乐特点 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还有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2.发展历程: 爵士乐 摇滚乐、蓝调及新的爵士乐“比博普” 风格更多 二战后 起源于19世纪末,一战后空前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

二、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变化 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拥有广大听众的通俗音乐。

1、背景 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成就: 20世纪50年代,美国《围着时钟摇吧》 20世纪60年代,美国《时代在改变》 摇滚乐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猫王”普莱斯利 英国的披头士乐队(“甲壳虫”摇滚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爵士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是美国黑人从非洲带来的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长期融合的产物。爵士乐风格多样、节奏性强,主要乐器是小号。 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爵士乐(Jazz) 二战后的流行音乐中有摇滚乐、蓝调和新的爵士乐“比博普”。其中摇滚乐成为主流。 摇滚乐源于美国,是黑人音乐的节奏与白人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的有机结合。摇滚乐强烈的节奏、以爱情为主题且简单直白的歌词以及演奏者身背吉他边歌边舞的演唱形式、奇特的装扮强烈地吸引着战后的新一代青年。 普莱斯利(1935―1977)出生在美国一个贫穷的农场工人家庭里。他从小就沉迷于福音音乐。同时,贫民窟里流行的节奏强烈的黑人音乐,以及蓝调、民谣亦深深打动了年幼的猫王。教堂的唱诗班演唱给予了猫王音乐启蒙,教堂里教徒们充满激情的歌舞对猫王影响至深,他那著名的富有争议的扭胯动作就脱胎于此。普莱斯利真正是使摇滚乐让年轻人疯狂的第一人。在他的音乐中,强有力的电声乐器刺激了年轻人好奇和敏感的神经,他的演唱渲泄了年轻人心底的呼喊,使他们的情绪获得疏导和发泄。截止他去世时为止,他的唱片至少被发行了5亿张以上。他的歌声中有呼喊、甜美温柔、叙事、爱国、宗教、逃避现实、抨击社会、乡土气息、浪漫情调,等等内容。 “ 甲 壳 虫 ” 演 唱 组 1957年英国人约翰??列农 吉他手、歌手 、保罗??麦卡特尼 键盘乐手 、乔治??哈里森 吉他兼键盘乐手 和理查德??斯达克 鼓手 四个青年,成立了一个流行歌曲演唱组合,取名为"甲壳虫"。"甲壳虫"演唱组正式名子,英文叫Beatles Band,中文音译名叫"披头士乐队"。 有趣的是"披头士"这个词倒用得恰到好处,因为它形象地概括了他们留着长发、穿着牛仔裤、休闲衣的颓废形象。而Beat这个词,原义的意思是拍、打,正说明了他们的摇滚演唱风格。"披头士"后来也成了这类形象的时尚青年的专用词。 披头士乐队(象征着乐观主义 ) 对于摇滚乐,有人说它具有时代气息,有人说它对青年人带来了不良影响,你怎么看? 甲壳虫乐队 一方面摇滚乐直白的内容、强烈的节奏中蕴涵着永恒的力量、激情和信念,反应了二战后美国青年的情绪追求,带有时代进步性。 另一方面摇滚乐的演奏者着装奇特、行为怪异,吸毒等生活方式使摇滚乐有着享受、自我膨胀和堕落的一面,给青年人带来不良的影响。 “流行音乐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变化?你怎样评价流行音乐?” 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使音乐发展。 对20世纪流行音乐的评价:流行音乐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少年一代的情绪追求,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流行音乐是突破传统、缓解竞争压力、宣泄喜怒哀乐的一种最直接方式。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也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

1、条件 1 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 2 社会大变化,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和商业利润的驱动(动力)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2、电影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1)发明诞生(19世纪末) 19世纪末,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1895年在巴黎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己拍摄的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 卢米埃尔兄弟在他们的父亲经营的照相馆中,学会了照相技术,并在后来帮助他们的父亲掌管照相器材厂的同时,研制出了“活动电影机”。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12月28日这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用“活动电影机”将自己拍摄的胶片放映至银幕上,世界一致公认将1895年12月28日作为世界电影的发明日 。 (2)无声片(又称“默片”)20世纪初~1927年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完善,发展了电影构图与剪辑技术―蒙太奇。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 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1927年以前的电影都是无声片,又称“默片”。影片的主题靠演员的表演、动作和字幕来表达。 格里菲斯(1875―1948),美国著名导演、著名电影理论家,公认的电影艺术的奠基人。在格里菲斯之前的电影基本上离不开戏剧美学的范畴,但从1908年以后,格里菲斯开始进行探索、吸收别人的发明并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他逐渐形成了自己一整套比较完备的电影叙事语言。《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就是格里菲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因此,他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反映了美国总统林肯解放黑奴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中白人组织三K党对付黑人的残暴行为的情节充满了种族主义色彩,虽然备受争议,但相当程度上开创了好莱坞的基调:壮观的场面,勇敢多情的男主人公,百老汇式的戏剧程序加拳击比赛式的故事节奏。它是第一部以镜头为基本组织单位的电影故事片,在电影技巧上开创性地使用了许多表现手法,发展了电影构图与剪辑效果,成为电影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力作。 最负盛名的是美国的卓别林。最杰出的喜剧大师 , 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卓别林(1889―1977),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无声影片时代,影片不是靠语言,而是靠情节动作,他的动作简练幽默深刻,全世界不论男女老幼,懂不懂英语,都能被他的表演所打动。他作为伟大的喜剧电影艺术家,最大的贡献是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卓别林一生主演过80多部影片。1972年,美国影艺学院特别颁了奥斯卡奖表扬卓别林对影坛的特殊贡献。被授予1953年度国际和平奖。 由于他的影片触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美国司法部长乘卓别林出国之际,下令移民局不准卓别林回国,后来他移居瑞士洛桑,1977年12月25日,卓别林逝世。 《摩登时代》拍摄于1936年,是卓别林主演的最后一部无声影片。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他决定用电影的形象语言来呐喊。1935年,电影已进入“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要远胜于对白,于是他只在片中加入配乐和少许音响就上映了。 《摩登时代》是“默片大师”卓别林有感于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痛苦而作。剧中卓别林饰演工业社会中一名不幸的工人,曾在街头搭救一名偷面包的流浪女,他身无分文,被迫故意犯罪入狱,并从此几进几出。流浪女因歌舞天赋而成了红星,引荐他出狱后去工作,没想到他一鸣惊人,但好景不长,两人再度出逃亡命天涯。 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 《波将金号战舰》 1925年出品。S.爱森斯坦编剧、导演。是向俄国1905年革命20周年的献礼影片,表现敖德萨海军波将金号战舰起义的历史事件。影片具有史诗般的规模,主题重大,冲突鲜明,既有宏伟的群像,又有细节的描写。丰富的蒙太奇手法和准确恰当的节奏使这部史诗片充满激情。敖德萨阶梯大屠杀一段不仅气势磅礴,而且蒙太奇切换充分体现了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感情的起伏。有人说如果这部影片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那么敖德萨阶梯则是经典中的经典。随着这部影片的诞生,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对世界电影的影响也更明显了。1958年,在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该片被评为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首。 (3)电影艺术的成熟期——20世纪20~40年代 1927年,美国华纳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成功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融对白、音乐、歌唱为一体,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着彩色电影的问世。自此,电影具备了画面、声音和色彩三大要素。 (4)二战后,电影艺术发展更为迅速 1945年后 ①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的电影技术宽银幕电影和立体声电影相继出现(全息、环幕、 三维立体) ②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③美国好莱坞 洛杉矶附近电影生产基地 电影《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都属于高科技的科幻片。《泰坦尼克号》中悲壮的爱情成为全球传颂的经典,本片获得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 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郊区,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1886年,房地产商哈维??维尔克特斯在洛杉矶郊区买下了一块地,他的夫人将苏格兰运来的大批冬青树栽在这里,就有了好莱坞这个名字(在英语中,Hollywood是冬青树林的意思)。后来,许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

第12课教案范文第5篇

【内容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理解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是繁荣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

【教学要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

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导入: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少数民族同学?(若有的话,请其介绍民族成分)中国除了汉族以外,还有 55 个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课探究】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具体表现:(从政治、文教、习俗、经济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⑴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⑶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3.意义: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前提),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级: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⑵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中国成立前设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3.意义

⑴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 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⑶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⑷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1.措施:

⑴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 ⑵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2.结果:

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真题训练】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共有(D )

A、5个

B、31个

C、55个

D、56个

2、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分布格局是(A )

A、大杂居、小聚居 B、小杂居、大聚居

C、小杂居、小聚居 D、大杂居、大聚居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是( A )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B、民族大融合 C、民族大杂居 D、发展民族经济

4、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B )

A、民族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大杂居

D、民族共同繁荣

5、我国设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 D )

A、10个

B、8个

C、6个

D、5个 6.新中国成立前设立的省级自治区是( C

)

A.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7.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是在( D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8、下列不符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这一政策的是( D

)

A、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B、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C、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D、少数民族必须学习汉语

第12课教案范文第6篇

学习目标: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 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 1 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媒体显示节日图片)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

六、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 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 探究方法指导:媒体显示有关图书资料和网址(超级链接,打开网页,让学生浏览);询问身边的人。

八、结束教学。(媒体播放新年钟声,投影出示: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上一篇:4s店总经理范文下一篇:21天不抱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