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审计人才核心能力论文范文

2023-12-16

工程审计人才核心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 对体育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也带动了国内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人材的培养与竞争历来是各行业、领域和事业发展之本。当今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各相关边缘学科得以迅速生成、发展与深入提高, 社会各行业对其人材的需求也显得更为实际与迫切, 并越来越呈现其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观现代体育训练与竞赛, 无论是训练方法、体能监控、营养与恢复, 还是力量、速度和技术研究的手段、方法和设备仪器, 无不渗透现代生物、医学、计算机、信息、材料、微电子及各类检测技术等各个学科中高科技尖端成果和结晶的应用, 这就预示着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体育装备工程学科专业人才的社会发展需求。

1 体育装备工程专业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提高中国体育用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的基础上, 鼓励和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开展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科技创新最终还是要落到人才的培养上, 我国体育产业现在最缺乏的是体育产品的研发人才。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伴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必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为扩大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也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潜质。同时, 我国体育器材设备制造类企业总数不断增加, 企业为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在企业的内部有机地将其他相关学科与体育器材的研制开发和生产相结合, 加强纵向学科和体育器材研制的合作, 形成优势互补, 走科技创新的道路, 从而使企业在短期内发展壮大起来。而这些的前提条件, 就是要有相关方向的创新性人才, 同时也必须有这样人才的培养机构, 来确保企业的发展。因此, 我国对体育装备人才的需求量是十分庞大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在2005年招收了第一批体育装备工程专业学生。

“体育装备工程”是体育科学与机械学、材料科学、力学等学科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是多种学科向体育学科融入的新兴学科。该学科所涵盖的本科专业即为体育装备工程专业。包括主要从事体育装备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体育装备工程专业是培养我国体育用品及体育装备应用材料的设计、制造与研发人员。以体育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及现代电子控制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为主要特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掌握大型工程软件的能力, 以培养应用开发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面向体育装备、材料的开发、设计、制造企业, 服务于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

2 体育装备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体育器材企业规模较小, 而且缺乏自主产权和主动创新的活力, 在国际市场上缺少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族品牌。近十年来, 我国体育装备的发展主要是以低端产品为主, 知识老化现象更为严重, 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但因人才缺乏造成消化吸收欠账太多, 体育装备市场占有率较低, 很多的体育仪器装备依赖进口。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差, 新产品多为“拿来型”,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装备器材, 整体上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在体育产品的品牌上, 国际上尚找不到中国的体育产品的知名品牌;在体育产品的种类上, 国内的产品往往集中在服装鞋帽类上, 体育仪器器械的研究相对不多, 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更是屈指可数的, 并且, 这些产品中高档的产品少, 低档产品多;在体育产品的技术上, 为国外品牌代工的多, 自有产品少;而国内产品中仿造的多, 自主原创研发的少;就在少数研发的品牌中低技术含量的多, 高新技术少。

由于创新活力不足, 我们的体育器材生产厂家大多是替国外知名企业进行代加工业务, 从中获得微薄的加工费用, 成为国外知名品牌获取高额利润的中转站。这也是为什么在欧美的体育用品专营店, 从各式的服装、鞋帽、球拍上都可以发现“Made in China”的字样, 而很少有“中国创造”的现状。对于我们国家的体育器材企业, 无论是老企业还是新的品牌, 没有创新的机制, 没有创新的理念, 企业就无从发展, 如果企业能够起到引导市场的作用, 那么企业就会强大起来。因此, 必须加速培养与输送体育装备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备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能力, 掌握现代先进技术, 能从事体育装备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自动控制、科技开发、实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

3 体育装备工程专业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由于体育装备工程是一个新兴的专业, 还处于起步阶段, 具体应该在什么样的模式下进行培养, 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包括其它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的改进与提高。但无可厚非的是, 现在的体育产业急需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因此,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拓实践能力, 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 是体育装备工程专业所面临的挑战。

3.1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把创造学、教育学, 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 并深入挖掘潜藏在个体身上的创新潜力,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 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体育装备工程专业, 为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在培养模式上积极调整、大胆创新。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及市场供需关系分析, 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争取有所创新, 办成一个跨学科的崭新专业, 培养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教育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的创新得以表现。其次, 创新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个性要得以凸显, 就需要一个开放的教育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实践空间, 通过学习主体生动活泼、主动的自由活动, 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创新教育还体现在课堂活动的实践上, 通过实践将创新的思想转化为现实。

3.2 加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在创新教育环节中, 教师是主体。所以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体育装备复合人才就必须组建一支创新型教育团队。该团队要由多学科的教育骨干组成, 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而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首先要拥有丰富的体育学及工程学的知识结构, 并能将体育与工程知识相互融会贯通, 组建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先进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3.3 多变的教学方式,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体育装备工程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将“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 不如授之以欲”的思想观念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广泛地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注意人才全面素质培养, 树立起专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观点,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将体育装备工程与其社会应用有机联系起来。提高体育装备人才的全面素质, 勇于创新, 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3.4 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装备工程的教学应该积极营造一种奋进、健康、文明的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传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宣传, 开拓学生视野, 让学生认清现在体育产业的现状, 充分了解体育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体育装备人才,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邀请相关体育器材企业的专业人士, 做相关的学术报告及交流, 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吸取经验, 培养成才意识;同时老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实践与创新, 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给与积极的肯定,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通。

3.5 努力开拓实践基地, 使学生广泛地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体育装备工程专业应多与体育装备企业联系, 发展自己的实践基地, 使学生能够走进社会, 提供足够的实践动手机会, 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加强与体育训练队的联系, 让学生走进体育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进而进行科研活动, 将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为解决我国体育产业面临人才短缺的局面, 离不开对我国体育装备工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 创新是实践中的创新, 它从实践中来, 又必须接受实践的考验。因此, 对体育装备工程人才实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不仅要完善体育装备工程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教育理念, 更要实现创新教育, 积极探索, 激励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 培养出21世纪的优秀的创新型体育装备人才。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调查法对国内体育产业现状、人才需求及体育装备工程培养目标进行总结, 论证了体育装备工程人才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并对具体的培养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体育教育创新,体育装备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 郑伟涛, 等.国内外体育工程学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12) :73~80.

[2] 席玉宝, 等.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与市场实证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秀波.我国体育装备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二) , 2007:479~480.

工程审计人才核心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一、“互联网+”视域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一) 该行业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 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部分高校未能及时针对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大纲和教学目标, 导致学校的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加之, 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教师较为匮乏, 为大学生用作创业启动的资金有限, 尽管很多高校创办了创新创业前置平台, 却忽视了创新创业培养机制的完整性, 导致收效甚微[1]。

(二) 高校学生对“互联网+”的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晰, 理解有误

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教育学生掌握互联网技术, 帮助其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其创新能力, 使其能够准确把握当前市场创业时机, 从而取得更大进步。但是由于学生缺少行业经验的积累, 对市场经济的把握不准确, 对“互联网+”的相关概念理解有误, 只是将其局限在研究校园内网络销售、配送货服务等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上, 因此很难实现创新创业培养目标。

二、“互联网+”视域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 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高校可以严格考察当前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然后针对性地出台专业培养方案, 调整课程培养目标[2]。例如, 学校可以在不同学年的不同学期分别开设系列创新创业类课程, 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 学习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聘用专业教师开展综合素质拓展实训和创业意识教育实训, 同时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 并用心进行规划。课程设置方面, 可以引入多个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 如电子制作系列、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系列、电子路线课程设计与规划系列等。此外, 学校还可以向其他学院学习, 如成立电子协会, 开办专业实验室, 为学生争取创新创业学分, 使得这一培养方案日益体制化。

(二) 重点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加深学生对“互联网+”相关理念的理解和认知

学校应该纠正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识, 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创业不是要求学生人人自主创办公司和企业, 而是要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在提升其专业水平的基础上, 达到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这就需要学校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 设立针对性强的辅导方案, 通过为学生搜集提供丰富多样的市场信息、资源、行业发展优势和国家政策原则, 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互联网+”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模式。

(三) 学校要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

教师是教学保障的关键环节。为此, 高校可以每年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师配备项目研发资金, 用于该专业教师的业务进修和技能提升, 还可以用来鼓励他们攻读博硕士学位, 或者深入企业挂职学习, 还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高管或优秀职工来校举办讲座, 并安排部分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同时, 学院可以实行“双师型导师制”, 切实鼓励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研发[3]。

另外, 学校可以开设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为学生提供“互联网+”创业教育、培训及政策宣传等一条龙服务, 还要在校内建立多个创新创业平台,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同时积极向社会招募创业资金, 实行内外联动, 形成一定规模。

三、结束语

总之, 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日趋加快, 对人才的需求更是不断变化, 学校除了要给予政策支持之外, 还要用实际行动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行列中, 如诚聘优秀教师、给予资金和技术指导等, 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促进其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经日渐成为课程教学重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重点阐释高校的应对策略, 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视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立杰, 李松松, 祝开艳等.以实践技能培养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 (9) :182-183.

[2] 段德功, 高素玲.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阳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电脑与电信, 2018 (3) :13-15.

工程审计人才核心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1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

1.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有必要。如针对不爱提问的学生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成功,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闻趣事,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 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2 数以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 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知冲突, 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 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能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 发展其创造性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关键环节。

如教学“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时, 为了扫清学习障碍, 上课伊始,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请学生观察教室的天花板与地面所在两个平面。设问:“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会对此观察并得出结论。这时教师又设问:“你能说出为什么平行吗?”“以前见过类似于此的问题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总与一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 不但便于保持, 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这里, 教师充分运用学生熟知的实例, 即激活了学生学习“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兴趣, 又引发了学习记忆中的“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为“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意义的建构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支撑点。

在一般教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做作业、做习题等形式解决问题, 但他们解决的并非是创造性活动意义上的问题, 更多的是在复现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并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和组合, 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时, 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是有利于教学目的。

3 训练主体思维, 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 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为此, 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先对问题做整体分析, 构建数学思维模型, 再由表及里, 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 由此及彼, 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 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 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 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 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 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 鼓励专长, 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 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 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 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不承认学生的认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力的能动反映, 从而扼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探索性的引导。探究意味着独辟蹊径、求实创新, 也意味着尝试错误、克服困难。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协同发挥作用, 在智力因素中, 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创新的思维力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用非常大。在创造性思维中, 应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互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 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冒险精神、创造学习的热情、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持久的忍耐力, 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时, 必定会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其间由探究、尝试、挫折到豁然开朗, 对于学生以知、情、意为基础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审计人才核心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物流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能够让物流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很多物流企业都会大规模地招聘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只有让物流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才可以让物流企业的整体实力增强,让物流企业发展更加繁荣。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改革,很多教育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教育形式应当紧紧跟随社会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升。为了能够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只有通过完善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培养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让更多企业提升综合实力。本文将对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物流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当前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质偏低,因此物流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大。只有让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才能够保证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让物流企业能够通过招聘专业人才,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实力以及工作的专业能力。但是很多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上依旧存在着很多弊端,导致很多学生都无法受到更加全面更具有专业性的教学,这就对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发现自身教学上的弊端,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尽量让更多学生接触到科学的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最具有效率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让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得到更有效的输出。

一、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意义

物流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为了能够让社会经济建设速度加快,提升物流人才质量,让物流行业通过招聘人才实现企业整体进步刻不容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保证物流人才高质量输出的主要手段。物流管理专业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大大提升物流课程教学质量,让更多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们不再只专注于理论学习,也能够走出校园,通过实训来增加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让工作能力得到高质量的培养。只有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未来需要进入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件有益的事。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可以给专业教学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创建一个更加优质的教学氛围,让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1.物流教学体系陈旧,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如果学校保持一贯的教学方式,那么整体的教育体系就会过于陈旧,无法让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时得到更新,这种教学氛围会导致专业教学的质量降低,效率下降,让学生们接受不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飞快,投入到教育行业的科技资源也变得多了起来,只有将这些科学技术融入进教学当中,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效率。当前的物流管理专业很多教师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态度,无法采用最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只能够接触到传统的理念知识,无法及时更新现在的思想,也无法接受到更加符合现代工作形势的教学。我国的物流教學体系建设不足,大多数的教学知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很多教学理念并不符合当今国情,也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物流发展需求,所以很多教学无法从实际出发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物流教学体系,教师也无法及时地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让教育水平得不到提升。

2.师资力量不足

相比于国外的物流教学,我国的物流教学进度较晚,很多经验都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所开设的课程基本全是通过国外的物流教学来规划的。我国在前期的物流教学中,师资力量有着很明显的弱势,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相近的行业转来的,他们的个人水平较低,无法对物流知识进行全面的教学,同时也缺乏在工作岗位实践的经验,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们只能学习到物流专业的理论知识,无法进一步了解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也无法完善自身的物流学习理念,让物流教学质量无法提升。我国的物流行业已经逐渐在市场扎稳根基,但是物流教育方面依旧欠缺着很多具有专业物流管理知识的人才,当前的学校物流师资力量薄弱,真正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所以这种师资力量的不足限制了物流专业的发展。

3.物流教育经费不足

我国的物流教学起步较晚,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是实际并没有为这个专业投入过资金,没有满足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物流行业是一门需要员工具有实操能力的工作,所以在进行物流教学的时候,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种情况就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建设规划的时候要投入一定资金建设物流专业的实训设备,但是很多学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并不重视,所以他们没有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资金的投入,让很多物流管理教学工作无法展开,也无法让学生受到更加全面的物流理念教学,让他们只能在校学习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无法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物流实操技能,让他们的能力得不到保障,也无法实现学校对于物流人才的有效输出。这种情况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降低,让学校自身的综合能力下降,流动资金减少,逐步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也无法适应当前企业的工作需求,损害学校的名誉。

4.物流专业没有突出特色

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物流管理教学课程,但是自身并没有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一个详细的规划,这导致了很多学校的物流教学名不符实,并没有突出的专业特色。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接触到物流管理教学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很多学校可能会为了减少资金的投入,对教学设备的使用环节进行适当的省略,让学生们学习更多的理念知识,减少实践的次数,让学生们无法接受到真正的物流教学。这种教学形式让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不突出,优势也并不明显,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培养,让企业需求的人才也得不到输出。很多教学教师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知识的教学,也无法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能够明确专业特色,让教学质量始终无法提升。

三、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

1.学生进厂学习

工学结合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接触到工作岗位的实际训练,让学生们的思想与理念不再封闭于一个教室之中,让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合作企业的工厂,让他们真正地对于所学习的专业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感受到实践与理论学习的不同之处,并且让他们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合作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与学校类似的教室,让学生们能够在进入企业后也能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通过运用企业的内部资源,让学生们的个人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也能够从中了解学生们的专业素质,以便未来更好地引进人才,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

2.企业进校教学

我国的物流行业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很多教师是通过其他专业转系来进行教学的,所以他们的专业能力一直不足,让学生们在接受教学的时候无法更加全面地理解物流专业的知识。所以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企业应当进校进行教学,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设备投入进学校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来了解岗位的实际工作模式,并且安排专业的人才进行学校的内部教学,让更具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来讲解物流企业实际运行的时候会有哪些问题产生、实际的操作与理念教学又有何不同之处、在理念知识中需要掌握的必要知识。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提升专业能力,让他们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培养,实现学校高质量的人才输出。

3.学校企业联合建造实习基地

为了能够实现物流专业学生高质量的教学,学校与企业应当进行合作,完善教学条件,为了能够让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企业与学校应当联合建设一个适合学生们进行实践操作的物流实训基地,让学生们能够在基地里进行全面的学习,实践基地的建成让学生们拥有了更多提升自己实践能力的机会,并且时间能力的提升不再依靠于进入企业通过设备才能进行实践的教学。这种实习基地的使用让学生们更有实际工作的参与感,能够更好完善学生知识理念转化与实际技能的过程,让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实训的时候得到提升,明确物流专业教学特色,让学生们能够对物流专业的教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能够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保证学校物流人才的有效输出,并且能够让合作企业招聘到更多更具有专业能力的物流人才。

4.与学生企业进行合作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展现,学校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并且为他们的创业投入相关的设备与一定资金,让学生们能够在学校的帮助下创建更多的优质企业。学校应当在校划分出更多学生创业的实习场地,让学生们能够有更便利的条件,实现自身的创业目标。对于一些具有创新理念的学生,应当提供一些帮助,大力扶持他们的创业项目,让学生的创业水平成为学校能力的标杆,并且学校可以与学生创业的企业进行合作,对他们提供帮助,也能够更加便于学校的宣传工作,能够设立一个更加明确的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们能够共同地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与规划之中,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让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四、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当注意的问题

1.学校选择企业要慎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否让学校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关键是企业选择是否合理。学校必须明确自身思想,选择更适合进行合作的物流企业,与他们共同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学校在进行合作之前,要对企业进行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选择一个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信誉都能够得到保障的企业,不仅能够让校企合作更加优质,还可以让学生的就业安全得到保障。企业实力的强大,能够保障学生在实训期接受到更加全面的教学,能够通过企业的优质管理理念,让学生们感受到属于物流专业美好的工作氛围,让更多学生通过实训爱上物流工作。

2.防止教学质量下降

虽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教学质量,但是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们在进入学校的时候并不理解物流专业的知识,如果在他们对知识了解并不明确的情况下,直接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那么很容易让他们对于一些知识产生误差,并且他们的根基不稳,很容易在实训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所以学校在进行物流专业規划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训,让学生们在接受到足够多的基础知识教学之后,才对学生们开展更加全面的实训工作,防止教学质量下降,保证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学生们的自信心理,让他们的实践教学更有效率的开展。只有让学生们掌握足够多的理论知识,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才可以保证他们的学习效率,能够实现高质量教学。

3.要进一步建设师资队伍

为了能够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学校应当尽量选择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师进行物流专业的教学,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很多进行物流教学的教师专业能力有所不足,他们大多是从别的系转来进行教学的,所以他们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因此学校应当引进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让他们能够用更加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对物流知识进行讲解,让学校的物流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对学生们进行教学。保证学校的人才高质量的输出,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将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升,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物流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学校可以通过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让未来的物流教学环境更加优质,形成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良性循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物流人才是实现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必要途径,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现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保证物流人才的输出质量。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物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只有在教学中实行这种教学模式,才能够让更多学生接受到科学合理的教育。当前的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着很多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学校可以安排学生进厂实地学习,让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让合作企业进校教学,让学生接受到更加贴合工作的知识教育。还可以与合作企业建立起更适合学生进行实践演练的实训基地,让更多学生在基地中进行更加全面的实习。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也应当注重很多问题。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校方一定要慎重,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好根基。要进一步建设师资团队,让学生们能够接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物流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出更多优质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珑.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管理[J].亚太教育,2020(20):160-161.

[2]刘晓娜,张灵.基于湖北地区物流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20(21):182,184.

[3]方艳.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以《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20,4(4):36-41.

[4]贾丽颖,李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林区教学,2020(2):40-42.

[5]何道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探究[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9(3):164-165.

[6]贺萍.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9(10):63-65.

[7]李政.现代学徒制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116-118.

作者简介:张蔚雯(1975.04- ),女,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南京商业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物流研究和教学工作

工程审计人才核心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科学与技术为框架,分成材料科学与材料技术两大模块,并对相应的模块进行提炼,总结出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合一的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划分成科学类课程与技术类课程两大类。其中,科学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技术类课程包括验证型实验课、设计型实验课和创新型实验课。各类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有效地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分散的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学习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合一;教学体系

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姚熹将材料专业人才描述为“化学家中的物理学家,物理学家中的化学家,科学家中的工程师,工程师中的科学家”,这不仅是对材料专业人才的定位,也是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指明的目标与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一个刚成立半个世纪的工科专业,因其内容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兼备等特点,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一些高校没有真正领悟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性,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书本和理论知识上,缺乏一种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研究性的教学氛围,最终导致其培养出的学生只是材料的了解者而非真正实用的材料专业,人才。因此,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自身特性,提炼出一套适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教学方法,用于培养真正的材料人,以满足社会对材料专业的人才需求。

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合一教学原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被看作同一范畴,但二者的任务、目的和实现过程不同,是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辩证关系:科学主要表现为物化意识,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根据这种显著的特性,我们设计出一套科技合一的教学体系(如下图所示)。

该教学体系是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科学与技术为两大支柱,以材料性质与材料性能两个基本的科学要素和材料表征与材料工艺两个基本的技术要素为基点,将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结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与技术合一的知识体系。材料性质是材料科学的本质,由材料的成分、结构、缺陷三要素制约,而材料性能是材料科学的现象,指材料在特定环境下表现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材料表征是材料性质的微观反映与材料性能的度量,指运用一些物理、化学性质手段对材料的性质反映。材料性能的度量即对材料所表现的力学、物理、化学现象通过相应的力学、物理、化学技术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量的手段。材料工艺包括材料的合成方法与材料的加工技术,合成方法是指原子、离子、分子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及在特定环境下成核、生长而引申的一些制备方法技术,通过控制各种参量得到所需形貌、尺寸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材料的加工技术是指已形成的材料通过各种处理技术,对其功能的优化或其宏观形貌的改变。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科学与技术中所包含的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科技合一教学原理的骨架,它使材料中的科学与技术相互连接融为一体,为材料的存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类课程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合一教学的指导下,以材料的性质、性能、表征以及工艺的独立性与关联性为主,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要素而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为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基础核心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学校设置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学习专业人门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程应主要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出发,开设与专业核心知识极为相关的基础课程,如物理化学课程和大学物理课程等。学生通过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热力学、动力学等知识,能加深对材料性质、工艺等相关联知识的理解。而学生通过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力、热、声、光、电、磁的知识,能加深对材料性能等知识的理解。面对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较多的情况,專业课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完全照搬相应科目所属的知识广度与深度来教学,而应以专业基础核心知识的需求来定所需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穿插一点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核心知识,便于让学生清楚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合一理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对科技合一教学原理的四个基本要素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例如: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从材料的成分、结构、缺陷等方面对材料的性质进行教学;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材料的力、热、声、光、电、磁等六个物理现象及现象之间的转换对材料性能进行教学。材料性质和材料性能作为材料科学的两个基本点,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材料性质决定材料性能,材料性能反馈材料性质,使材料相应的成分、结构、缺陷展示其相应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或反馈出其相应的成分、结构、缺陷。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的仪器原理对材料分析技术进行教学;材料工艺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材料工艺原理对材料工艺进行教学。材料表征反映了材料的科学本质,而对材料科学本质的深入探究与完善使材料表征不断优化、完善,出现新的材料技术。材料性能与材料测试技术作为材料科学性能与技术的一个连接桥梁,材料测试手段度量材料科学性能有无、优劣,材料性能决定、改善、优化测试技术方法。材料科学性能与材料工艺同样是材料科学性能与材料技术的另一个重要连接桥梁,材料工艺作用于材料性能,而材料性能反馈、优化材料工艺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某个点来讲授,还要通过对点与点之间连成线的方式来讲授。如教师讲授材料性能时,要联系到材料的性质解释这一物理现象,否则学生将会对单纯地进行知识点学习感到厌倦,同时还会将后期的综合教学提高一定的难度。

(三)专业方向课

为了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合一的知识理论体系,专业方向课主要对科技合一原理的体系进行教学。材料专业方向课主要对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三大材料和一些特定功能方面的材料从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角度同时讲解,即形成一个完整的材料科技合一流程。该方面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索,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积极运用以科学、工程案例分析为背景的理论教学模式,即运用丰富生动的案例讲解科学知识与技术方法,提升学生对材料科技与工程科技合一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还可以适当安排自学的学习知识点,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减少课堂讲授时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专业体系化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类课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材料的基本技术,学校应紧跟理论教学的开设时间、逻辑顺序,开设起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创新型实验等技术类课程。

(一)验证型实验

验证型实验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实验。开设该验证型实验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在教师和讲义的指导下,让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合一教学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中重要知识点进行验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材料科学性质方面基础实验,可通过以积木堆积的方式,堆积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六方密排、氯化钠等晶体结构,验证实际密排面、密排方向、配位数等;材料科学性能方面基础实验,可通过拉伸试验机验证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等的拉伸曲线等;材料分析技术方面基础实验,可通过实际操作XRD测量晶體材料,验证布拉格方程等;材料工艺方面基础实验,可通过对金属熔体进行不同速率的冷凝技术,验证冷凝速率对材料结晶的影响等。在该方面的教学中,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这些实验进行深度挖掘,提升该验证性实验的价值,让学生在思想上对专业核心知识进行扩展与深化。

(二)设计型实验

设计型实验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综合实验。该设计型实验应以基础材料的设计为主。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验证型实验所掌握的实验仪器操作能力,对所设计的材料进行物相、成型工艺、性能表征、性质表征的设计,并通过实验获取所设计的材料。比如,对基础材料陶瓷的设计,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本或文献得到,所需用的原料及配比来制备釉料和胚体料,根据所要制备样品形貌选择相应成型工艺方法,对制备出的样品根据所要的物理性能选取相应的性能表征,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在该方面教学中,指导教师应作为质询者、引导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不断对专业问题更深入思索,不断加深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合一教学理论的理解,同时形成自己的专业思维模式。

(三)创新型实验

创新型实验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战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该创新型实验应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知识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面应实施导师制,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自身对某方面材料的兴趣,选取相对应材料领域的学术型或就业型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引领学生了解学术前沿问题或企业生产前沿问题,并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已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设计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以就业为主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形成自己的工业生产思维,了解工厂生产流程及一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亲身实践,并结合自己已有的专业思维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优化生产工艺流程;以学术为主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形成自己的学术思维,了解当今学术前沿、查阅资料、设计实验、优化实验、探究未知。学生通过该创新型实验实战教学的培养不仅能提早了解社会需求、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材料人的需求,而且还能为以后的就业提供便利,同时也会在专业综合素质、责任心、创新精神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具有的科学与技术兼备的属性出发,在材料科学方面总结出材料性质与材料性能两大科学范畴,在材料技术方面凝练出材料分析与材料工艺两大技术范畴,以四大范畴为基本点,以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支架,形成一套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合一教学理论模型。根据该模型的指导,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战教学两大教学方式,并紧紧围绕四大基本点的独特性与关联性,根据这两大教学方式分别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验证型实验课、设计性实验课、创新型实验课。同时,各教学课程根据自己所传授的内容与目的形成各自的、合理的、可实施的教学方法,各教学方法汇集在一起形成一套科技合一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姚熹.试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涵与研究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5,(9).

[2]王章忠,皮锦红,巴志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周小英.基于社会需求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5,(12).

[4]梁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内涵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18).

[5]闫爱青.山西高校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工程审计人才核心能力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机电工程是将计算机、电子、电信等多项技术集聚一起,且具有庞大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因此机电工程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针对机电工程的发展现状入手,对机电工程具体施工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我国机电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机电工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机电工程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融入了多种技术,并为社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1]。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对机电发展问题值得深思。

一、机电工程的发展现状

(一)融入不同技术

机电工程的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技术元素,如光学、机械、计算机、电子通信等技术,使机电工程项目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二)应用范围变大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使得生产技术也获得了全面进步,从而将机电设备制造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目前已经有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行业都要利用该工程去进行研发深化,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其效率。

(三)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目前机电工程的发展注重以人为核心,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引进工程中来,逐渐实现人本化发展理念,同时也为其发展增添新鲜血液。

二、机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一)电气安装施工技术

在建筑施工后期的电气开关、插座等细节安装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将照明设备的预期效率进行全面的预估,同时判断好照明的风口等部位,确定照明灯放置在风管的下方。照明设备的电源线尽量选择防水效果较好的涂锌或铜色的电缆盒,同时还要根据施工设计的实际需要设置好电源插座、照明设备等,在安装过程中不但要保证质量还要保证装置的美观性能。

(二)母线安装的施工技术

安装之前对母线所安装的潮湿环境做好检测,以避免因环境过于潮湿而造成母线的损伤,进而造成火灾事故。安装过程中对母线上埋设的线路也要做好封闭处理,以保证母线能够和开关始终保持相连。

(三)通风及空调系统的施工技术

通风机空调系统的安装技术通常分为高、中、低等级[2]。对风机的质量要严格把控,而且还要严格控制在风管之上不得出现易燃品;板材的拼接缝线必须要达到流畅、优美的状态,构件的衔接力度也要满足施工的标准,并运用适当的密封措施以有效地降低其阻力和噪声。同时也要对其风量、运行状况等进行调试,并在调试完成后要进行验收工作。

三、机电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存在局限性

机电工程已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不仅为其他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自身也取得了一定进步[3]。但基于当下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社会中的各个产业都向精细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了大批创新型产业,使原来的粗放式产业需要进一步革新与发展,这就对机电工程也提出了全新要求,需要通过机电工程技术对创新型产品进行分类研发,并不断扩大机电安装科技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使之更好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互融通。

(二)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对于机电工程的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但目前相关人才较缺乏。基于目前状况,投身在机电行业中有很多操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持证山岗,使得机电工程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并且机电工程中的各类技术都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状态下,这就要求操作人员要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等,否则将不能顺利完成机电工程任务。除此之外,由于很多基层操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面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难度较大,从而出现相关专业人才越来越少的局面,無法满足大量机电工程的人才需求。

(三)不能很好适应劳动分工需求

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使每个行业内部都是具有更为细致的分工,对机电工程各个辅助系统的功能要求也随之增强,基于目前发展情况,机电工程技术是不能够满足所有功能需求的,这就要求机电工程开发应更具有针对性、细化性,根据其需求进行自主开发,更好地被使用和普及。

四、机电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国内科研单位通过精心的研发,已经成功研究了许多微型的机电一体化的消费电子产品,它的规格也正在逐步地朝着微米的方向发展。由于微型化的技术发展使得电子元件与机械元器件之间的区分上无须加以特别的限制,也就可以达到对一些元素的有效融合。尤其是在一些传感器与执行结构的重要区域实现集成化设计时,减少了机电一体化的体积。

(二)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与强大,已逐步地被运用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层次上[4]。机电工程发展已和网络科学技术逐渐融为一体,并做出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如远程监视技术的应用。机电工程融入互联网科技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机电设备制造业相关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同时增强了机电设备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性能。

(三)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种类繁多、开发程序复杂、缺乏相应的标准要求等,因此新时代的机电工程一体化开始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5]。并通过提出相关的统一标准,确定了机电设备制造一体化的目标,这不但可以促进了机电工程开发新的产品,还可以增加机电设备制造一体化的产品规模。未来的机电一体化发展将逐步地朝着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机电工程人员在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流程中,必须具备更精确的技术标准。

(四)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自动智能化是现代机电工程发展的核心目标。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使得各种科学技术都在朝着智能的方面发展,但机电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需要融入各种科学技术,只有朝着智能的方向发展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需要。其智能发展主要涉及以下两点:一方面是自主实施换算,一方面是自主决策机制。这样不仅能够大大地使工作效率提升,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人工等成本,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最大化利益。目前我国市场上就有智能机器人、智能手表等各种智能化的机电工程产品层出不穷。

(五)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

机电工程中运用的设备通过不断创新能够实现功能上的开放性、功能的拓宽性等特征,这样就可以帮助人们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功能,从而达到了一机多用的效果[6]。现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由于拥有比较开放的设计架构,并且采用了模块化的功能组合,因此能够使得产品的可扩展性大为提升,并且所有关联产品和其他智能装置之间的连接也都会更为完整,从而拥有了更为强大的通讯技能。传统的机电产品通常只能够使用最简单的功能,而现代的机电产品,不仅能够将简单的功能进行最好的利用,而且通过创新还能够实现将多个功能共同使用,且功能效果更加显著。

(六)朝着环保化方向发展

伴随着工业发展的步伐的加快,致使气候环境恶劣、生物濒临灭绝、空气、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等,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机电工程的发展趋势要朝着环保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具体实施中,不光在机电工程技术研制、开发、创新的过程中,还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使用、处理过程中,都要最大化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结束语:

机电工程的发展为我国机电事业提供了源源动力,但在实际发展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朝着更好的发展趋势而不断努力,使机电行业朝着更加良好、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明东.我国机电工程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大科技,2019.

[2]郭正阳.机电工程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20):108.

[3]张晓峰.我国机电工程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科技展望,2019,25(26):57.

[4]姚建华.我国机电工程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1):124.

[5]孙玉飞.试析我国机电工程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J]门窗,2019,06:365.

[6]王凯.分析机电工程的监督管理途径[J].四川水泥,2019,(7):122.

上一篇:农村小额贷款问题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民族地区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