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划分文章段落范文

2024-03-05

如何划分文章段落范文第1篇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基本模式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一部分以议论抒情引出回忆,第二部分具体记叙"我"所经历的一件事,第三部分又以议论抒情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如: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②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

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 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 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如《故乡》,按“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段落。 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 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 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 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

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为三大段。

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如: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6. 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 。文章描述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 如:

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 议论文:四种方法:总分法、并列法、对比法、层递法。 说明文:可参考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划分方法!

划分文章的段落或层次的方法——【专项练习】

训练题一:阅读巴金的《日》,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 )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上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②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③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⑤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雨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训练题二:阅读《文化和读书》,根据作者的思路,选出层次划分较合适的一项:( )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异变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劝学》的首句曰:“学不可以已。”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例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限的知识,而提出顺其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之中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美国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过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微《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得者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把科举功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针对性的。“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A.1/2345/6 B.1/234/56 C.12/34/56 D.123/4/56

答案:

如何划分文章段落范文第2篇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如: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②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 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 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 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如《故乡》,按“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段落。 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 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 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 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 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为三大段。 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如: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6. 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 。文章描述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 如:

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 议论文:四种方法:总分法、并列法、对比法、层递法。 说明文:可参考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划分方法!

训练题一:阅读巴金的《日》,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

)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上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②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③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⑤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雨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训练题二:阅读《文化和读书》,根据作者的思路,选出层次划分较合适的一项:(

)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异变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劝学》的首句曰:“学不可以已。”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例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限的知识,而提出顺其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之中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美国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过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微《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得者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把科举功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针对性的。“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A.1/2345/6

B.1/234/56 C.12/34/56

D.123/4/56

答案:

1.B由物即理,由理即己,层进关系!

如何划分文章段落范文第3篇

(三)——把握记叙文的段落层次和概括段意

掌心化雪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睛,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倍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有一回,班里最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诉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她踌躇地照做了。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拥抱住她。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⑦平凡如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面前横亘万丈深渊。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⑩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 第 1 页 共 1 页

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模拟文中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

心理老师对女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

4.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的理解。

燕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

第 2 页 共 2 页

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① ②

第 3 页 共 3 页

2.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3.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

4.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哪些道理?

6.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手帕 甘玲珑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桅子花发出浓郁的香味。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交织着隋生的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儿蓝色的,你三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期地地,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嫌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咬声,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10岁那年特意定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10岁生日快乐’。咦,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看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我还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棋栩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毋亲如此细心地收藏著

第 4 页 共 4 页

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儿时生活的点滴。她不是常常艳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把它抛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妙,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枉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稼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机念已在我的记忆中变淡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肤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2分)

2.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谈谈母亲的性格。(2分)

3.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4.你对“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3分)

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第 5 页 共 5 页

②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④“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⑤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⑥“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⑦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⑧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⑨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

第 6 页 共 6 页

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⑩“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阅读全文后,围绕“好望角”,在方框中补全对故事内容的概括。(4分)

小时候

企盼长大后到好望角

执着追求梦想

长大成家时

老年时

2.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3.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根据句后的提示进行赏析。(4分)

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动作描写)

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心理描写)

4.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4分)

如何划分文章段落范文第4篇

(一)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狂人日记摘抄

(二)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

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摘抄

(三)

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

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狂人日记摘抄

(四)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狂人日记摘抄

(五)

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狂人日记摘抄

(六)

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

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右,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满面笑容,对了我点头,他的笑也不像真笑。我便问他,“吃人的事,对么?”他仍然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我立刻就晓得,他也是一伙,喜欢吃人的;便自勇气百倍,偏要问他。

“对么?”

“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

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可是我要问你,“对么?”

他不以为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不……”

“不对?他们何以竟吃?!”

“没有的事……”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

他便变了脸,铁一般青。睁着眼说,“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如何划分文章段落范文第5篇

这里所说的“文章”,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1、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下面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分析一道高考试题。

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解说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例如: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②头发约莫一寸长,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③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一段三句话里有对应的词语:面孔、头发、胡须。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鲁迅的外貌的,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可见这个语段的结构层次为:①|②|③

(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例如: ①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③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①句引用孟子的话,②句紧接着解释,③句对①②句中所讲的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进行评价,可见①②句之间,间隙最小,是第二层,解说关系,③与①②句间关系疏远,是第一层,并列关系。

2、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划分出意义段。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结构。怎样划分意义段呢?

(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

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

3、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必须注意的问题

1、文章层次虽是形式方面的问题,但形式是内容的外在物化,因此必须以对内容的把握为前提。同时文章的具体结构是复杂多样的,在分析时不能死搬硬套,削足适履。在划分意义段时,常常遇到一些位于结合部位的自然段,既可归入前面,又可归入后边。这种段多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段。在这种情况下,应看它的内容侧重于哪一个方面。侧重于前,则归附于前;侧重于后,则归附于后。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显然,这一段重点是总结上文,只有最后一句提示下文,所以应把它归入前边的意义段。 划分意义段,要防止两种不恰当的做法,一种是不该划开的地方,硬给切开;一种是不论什么样的文章,一律分成三大部分:开头、中间、结尾。这样划分,对理解文章没什么益处。

(2)整理文中被打乱的语言材料,与语言基础知识考查一般的语言的衔接题有所不同。除了要注意这组语言的衔接以外,还要把它放在原文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其思路与行文习惯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这组语言与上下文衔接的对接点,从而找到这组语言材料的支撑点。

如何划分文章段落范文第6篇

●屠 岸

幼小的时候,我爱看母亲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孩子的脸,那就是我自己。年轻的时候,我爱看爱人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青年的脸,那就是我自己。 母亲瞳孔里的孩子常常笑,笑得那么傻气。爱人瞳孔里的青年也常常笑,笑得那么傻气。

如今,我想再看母亲的瞳孔,母亲已经不在了。如今,我想再看爱人的瞳孔,妻子已经衰老了。我努力睁眼去看妻子的瞳孔,却看不见任何人的面孔,因为我的眼睛已经昏花了。有一个声音说,何必睁眼呢?把眼睛闭上吧。 我闭上眼睛。顿时,我看见了母亲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孩子的笑脸,那就是我自己。顿时,我看见了爱人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青年的笑脸,那就是我自己。我看见母亲的瞳孔对我笑,笑得那么慈祥。我看见爱人的瞳孔对我笑,笑得那么美丽。 于是,我也笑了,笑得那么傻气。

庆 幸

●汪 蘅

很庆幸在欢笑之余还有泪水,要不满心忧郁不快岂不是无处排解?于是有泪就流。很庆幸在得意之余还有失落,要不从十六岁到六十岁岂不是平淡无奇?于是接纳失落。很庆幸在热闹之余还有孤寂,要不纷乱的思绪岂不是难以梳理?于是忍耐孤寂。很庆幸在理解之余还有误解,要不一切都被知道得那么清楚,自己岂不是成了无味的空虚?于是善待误解。很庆幸在名著之余还有闲书,要不全是高深莫测岂不是难以呼吸?于是常看闲书。

很庆幸在动口之余还有动手,要不迂腐的字句岂不是灭尽青春的野气?于是偶有动手。

很庆幸在晴天之余还有雨天,要不生活岂不是缺乏浪漫清新?于是深爱雨天。 很庆幸......

很庆幸在庆幸之余还有不尽人意,要不我的心将会只求庆幸而不思进取。于是,我珍视不尽人意。

(摘自《时代青年》)

情感的力量

●凌 波

情感是火,只有把它投入炉中,才能温暖我们,而不至于灼伤我们。情感是水,只有把它贮于坝内,才能滋润我们,而不至于淹没我们。情感是灯,在暮色笼盖四野,我们陷入迷途,它是亲人的一道目光。情感是鸥,在波涛阻断陆地,我们精疲力竭,它是爱人的一声呼唤。在都市钢铁车流水泥森林中,情感是黄昏夕阳下一条花木掩映的小径。在人心日渐沙化温情流逝时,情感是黎明日出前一串不肯干涸的露珠。感情,是两颗星体的碰。

感情,是两颗心灵的焊接。感情,是两条溪水的交汇。 感情,是两对翅膀的比翼。

当孤独已极,香烟把寂寞焚烧成灰的一刻,情感是破窗而入的蝴蝶。当白发没顶,岁月把皱纹谱成一曲晚唱时,情感是一卷无字的天书。

没有情感,花无香,蜂无蜜。没有情感,路无车,河无舟。 没有情感,日无光,月无华。 没有情感,山无林,鸟无歌。情感是什么—— 是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中, 是把你的心放在我的心底,是披荆斩棘之后温馨的抚摸,是你和我的故事——珍藏灵魂深处永不曝光的底片。

(摘自《女性研究》)

希 望

●何永都

人生被一串的希望支配着,希望成全了人生。因为一个人有希望,生命就有了交代,活着才觉得有意义,才感到有趣味;希望如一颗太阳,有了它就有了光,有了光就有了热,有了热才能发出活泼的生机;希望又如一泓溪水,流到了河,流到了江,流到了汪洋大海,将生命的一切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忠实于希望的追求者,不知道什么是老之将至。

希望决不是一个吝啬的给予者,但也不是一个慷慨的孟尝君。你流汗就有流汗的代价,流血就有流血的收获,只是你的眼睛有时看得太近了,才一迈步,便妄想得到希望的光芒。试问:没有黑暗怎会有光明;没有恒心,怎会有成功的一天?

上一篇:如何面对中年危机范文下一篇:如何挽回婚姻感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