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思想分析论文范文

2024-01-25

现代林业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劣是关系到人的现代化实现成败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体现其学科特色与专业内涵,又要充分体现其短期目标与最终目标。

关键词: 人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体系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参考标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的原则和理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原则、方向和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为让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作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基地,其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科建设要从专业建设做起,专业建设首先要从课程建设开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一、人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人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因素,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1]。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离开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就失去其最终方向,因而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就不可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因为人的现代化是衡量社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各方面表现出的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2]。简言之,人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是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从传统状态向现代状态的转变。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现代化的主体素质也应适合时代的需要,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人的现代化的主体素质外化为行为与观念的重塑。由于人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受社会环境、传统因素的影响,因此,人的现代化在每一个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内涵,但个性标准蕴含共性标准。

国内学者在分析国内外个性标准时提出共性标准,人的现代化特征包含以下方面:(1)自主意识:(2)创新意识;(3)个人效能感;(4)竞争意识;(5)求知欲:(6)科学精神:(7)公民意识:(8)开放意识;(9)协作精神;(10)可持续发展意识。这是“人的现代化”的普遍模式,或称共性标准[3]。

实际上,人的现代化主要包含观念与行为两个层面:就观念层面而言,包括价值观、民主法制观、信息观念、人才观念等;以行为方式层面而论,包括自主性、创造性、高效性、竞争协作精神、生活方式现代化等。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呢?人的现代化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教育的结果。英格尔斯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实践活动,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从其社会功能看,是为实现现代化为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改造、教育与塑造,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又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深化,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人的现代化与课程设置

如何培养既能满足现阶段所需思政专业人才,又能为未来中国社会现代化储备人才,这就要求当下在高校的思政专业中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通过课程体系进行明确。培养目标中学生所具有各种能力是通过相应课程学习而获得的。因此,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由于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政专业培养目标应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或最终目标。从其短期目标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面向当下主要体现在社会中培养与塑造现代公民意识;从长远目标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面向未来时应着重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学科性质、专业内涵。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既要体现其学科性质、专业内涵,又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目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三方面考虑: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应体现学科性质与专业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这一内涵强调它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与根本方向。“突出了它的政治性和自上而下的指引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场、观点和出发点的社会行为”[4]。因此,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面向当下主要体现在社会中培养与塑造现代公民意识。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性、复杂性的特性。如何正确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如何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具有政治性、指导性与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应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需求作为其导向,以培养适应社会转型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面向未来时应着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两个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涵与根本任务,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张澍军认为课程建设可以重点考虑五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二是内容精细化层面的;三是历史层面的;四是国际层面的;五是交叉学科层面的,并认为直接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应占有二分之一左右[5]。五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纵向到横向,涉及方方面面。从其五个层面的课程设置看,实际上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与拓展的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出发,其本身固有的体现专业本质特征的课程应该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这类课程由于专业本色,在短期内不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改变。从其外延看,由于社会变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亦相应变化,以适合社会的发展。因此,此类课程是相对变动的。

第一类课程的建设主要依据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质特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改造人、教育人、塑造人为其目的,其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涉及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分。如果教育主体不具备现代人的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谈何改造人、教育人、塑造人,也就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因此,教育主体的培养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也随之凸显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其目标的保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其本质特色。第一类课程又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充分体现出思政专业的内涵。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二是思想道德修养,此类课程一般作为公共课程开设,但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征,在其本质要求方面要高于其他专业,因此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应加重比例,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才能真正“立德树人”。三是现代人的基本技能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科,“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6]。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人相关联,通过思政专门人才去改造人、教育人、塑造人,从而达到其目的,这需要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宣传的策略,使党中央的政策、国家的法规通达于人,使人真正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公民意识,从而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因此,此部分应注重传播学等相关知识的训练与培养。

第二类课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课程的类型看,它属于选修课范畴,体现时代特色。鉴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思政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课程应依据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服务范围与对象而进行构建。一般而言,现阶段高校思政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能胜任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党政机关、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得到相邻学科的支持,如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只有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应用,丰富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具有现代视野的复合型思政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了解与服务社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延课程可以从几个学科门类进行构造。第一是哲学课程,如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或者哲学通论一类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哲学修养,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第二是政治学课程,如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第三是法学类课程,主要以了解当今中国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为目的,如法学概论;第四是经济学类课程可以开设中国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等;第五是社会学类课程可以开设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其他课程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地方特色弹性开设,拓展性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如地方高校面向基层服务,可以相应地增加社区工作或农村工作等相关课程,具有灵活的特性,反映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性课程维持专业本色,拓展性课程适应时代发展,既体现出专业内在的相对稳定性,又体现随着社会发展的可变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乃至最终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它是改造人、教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从学科特色开始,学科建设要从专业做起,而专业建设则反映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课程体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大量专业的思政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始终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专业内涵发展,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许晓春等,编写.二十一世纪展望.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01:64.

[2][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05,第1版:7.

[3]马兆勤,周恩善,编著.新时代与新德育.西安出版社,2011:46.

[4]董雅华,徐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觉与科学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6.

[5][6]张澍军,苏醒.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思想教育研究,2013(7).

现代林业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现代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我国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荒溪资源,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是开发生态产品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关键内容。在此背景下,分析現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意义 ,并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提出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如提高对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重视、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及加大宣传力度。

关键词 林业;林业发展;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继续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乡环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加大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实施,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容小觑。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过程中,现代林业是最为关键的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要处理好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人与林业资源之间的关系,使林业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得以充分展现,科学、合理地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切实保障林业的健康发展,这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为此,必须要充分审视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辨析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二者协同发展的有机思路。

1 发展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既繁杂又伟大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协同发展的共存关系,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1]。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健康、友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社会的健康与长远发展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在生态环境中,林业资源是其不可分割的关键组成部分,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就必须扎实做好现代林业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3方面。

1)林业发展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发展生态林业可有效缓解水土流失、整治耕地沙漠化及修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而这些内容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可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

2)现代林业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我国一直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都极为重视,核心目的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现代林业肩负着保持生态平衡的重大使命,是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如若现代林业无法实现良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难以顺利开展。此外,现代林业是以生态文明作为发展方向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但生态文明建设却是衡量经济有效发展的关键标准,是一项惠及千秋万代的工程。现代林业的发展实则为经济发展,因而需跟随生态文明建设方向落实发展工作。若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二者不相协调,则可适当减缓经济发展速度,避免二者的冲突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3)现代林业可提供生态产品。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很多人都只注重经济利益,不在意森林的过度砍伐问题,导致生态环境受到巨大威胁,对生态产品的生产也非常不利,因而所生产出的生态产品质量不断下降。而在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也更在意生活品质,有限的生态产品必然无法使人们不断提升的生活品质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出现了供求不平衡的情况。同时,森林资源被肆意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受到影响,由此出现了干旱、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将生态环境建设融入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可有效减少工业化进程对林业资源的破坏,进而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健康、长远的发展。

2 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意义

实现现代林业发展,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推动国家文明发展及社会持续进步起到重要作用[2]。但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我国现有森林覆盖率不足30%,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太远。目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0%,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土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由此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发展现代林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和最终选择。

2.1 发展现代林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同发展的林业,同时也是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最大限度地延展林业功能特性,满足社会发展多元化要求的林业[3]。事实证明,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摆脱不了自然资源的束缚和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这一现实状况,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始终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同时,要重视林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2.2 发展现代林业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确保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安全、可靠、友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具体来说,可从2个层面进行理解和分析。1)保证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组成、结构和发展过程的完整性。2)生态系统是安全、可靠的,不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发展。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和顺畅。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们的生存安全,也就是说在生态系统中,它所能提供给人们具有持续性的产品和服务。现代林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确保生态安全的重要依据。现代林业可在森林安全、土地安全、水质安全、气候安全及粮食安全等方面巩固生态安全的成果,因此要以现代林业为基础,建立安全的国家生态系统。

2.3 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当前,我国山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4]。山區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发展比较缓慢,能否推动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现代林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对维护国家森林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林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可为农民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林业的工作人员已经达到了5 000余万人,而且绝大多数就业人员都是农民。通过发展现代林业,可稳定保障农业的高产量,又可通过开发林地资源,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发展范围,推动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进而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3 优化现代林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 提高对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重视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级部门对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持续加强,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林业面积成逐年上升趋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林业质量稳步提升,极大推动了现代林业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林业资源管理层面依然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非法占有林地资源开展工程建设,随意改变林地用途等,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各级主管部门要提高对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重视程度,强化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实施林地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按照法律程序,对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进行惩处,并依法退耕还林。同时,各地人民政府应建立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将当地林业资源面积的增加或减少,质量的提高或降低,以及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作为当地主要领导的考核任务,严格落实考核评价制度。对于消极怠工的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惩罚,从而有效促进林业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责任落实。

3.2 加大支持力度

要提高现代林业的发展效果,必须加大政府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保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项财政资金落实到位,从而推动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1)建立健全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保障机制。从国家到地方政府要持续加大林业生态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构建稳定的林业建设,将林业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全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范围内,保证林业建设和发展的稳定性和持久性。2)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加强林业区域道路建设、饮用水设施建设及林业部门巡查点基本设施建设。同时,将林业区域树苗保护、林业防火、病虫害防治、供水及供电等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3)完善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对依法占用的商品林补贴纳入公共财政范畴,通过货币补贴的方式对商品林进行货币补偿。4)建立林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加入林业生态建设[5]。

3.3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在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前,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在发展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使之成为推动林业产业创新升级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重视林业领域科技攻关,攻克现代林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发展难题,重点强化森林资源的经营与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林业生物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同时,重视林业基础学科建设,增强我国林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提高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水平。构建一批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明确其服务社会的公益属性,切实提升林业科技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加强林业创新平台建设,各地应逐步推广和建立林业创新平台项目,强化林业科技创新平台、林业重点实验室、林业工程实验室、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林业工作人员科技创新的能力。

3.4 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因此,要不断提高社会对二者的关注和重视,积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式强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宣传和引导,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主动形成保护生态文明的思维意识。积极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向大众传播“生态文明,人人有责,人人有为”的观念。生态文明建设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可以开展“建设生态文明 共享美丽中国”公益宣展月活动,大力弘扬环境生态文化,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质,增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营造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舆论氛围。此外,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等渠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有效提升公众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度,营造积极和谐的生态文化保护氛围。

4 结语

国家健康长远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积极实现现代林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是推动产业进步发展的重要命题。为更好地实现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提升,应提高对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重视、加大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及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脚步。

参考文献:

[1] 洪传期.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探讨[J].种子科技,2021,39(14):127-128.

[2] 陈光兴.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1(14):247.

[3] 王勇,刘杰斌.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对策[J].乡村科技,2021,12(12):101-102.

[4] 马多杰.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析[J].农家参谋,2021(4):184-185.

[5] 张永泰.论生态文明下的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J].山西农经,2021(23):136-137.

(责任编辑:刘宁宁)

现代林业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现代林业工程大幅提升了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这进一步凸显出造林工程的重要性。造林管理具体是指将林业发展中涉及到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进行整合,对于造林工程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将重点探究工程造林管理策略。

关键词:造林;林业工程;抚育;采伐

近些年,国内相关部门对于植树造林的要求持续提高,给工程造林活动带来了较大压力。为避免林业工程的内外因素影响造林作业质量,管理人员应不断完善造林管理策略,把握各项管理要点,尽可能降低各类扰动因素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围绕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策略进行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1、基本管理原则

现代林业造林工程包括养林、护林、造林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开展造林管理活动时,管理人员应结合各造林阶段、立地条件,挑选适应性较强的造林管理模式,严格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第一、协调性,在造林工作进程中,管理活动极其重要且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这意味着管理团队应更多着眼长远利益,适当放弃短期利益,重视公益林的建设活动,结合国家政策,不断强化造林工程的生态价值。第二、系统性,造林管理活动涉及到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工程资金,基于此,管理团队应构建互为配套、协调的管理机制,不断强化造林管理系统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第三、综合性,由于造林活动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管理团队在制定统筹规划与设计方案时,应有机融合造林工作与当地生态环境,从整体着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打造工程造林的共赢局面[1]。

2、造林管理策略

2.1强化技术管理

林业工程造林具体包括经营管理、林业抚育、机械设备运用、造林工程设计等诸多方面,在围绕造林工程开展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融合林地条件与造林设计理念,增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前瞻性;在选取造林机械设备时,应根据现有条件,提升施工机械的适配性,增强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当前,抚育经营管理主要包括病虫害防治、防火、采伐、修枝、除草、施肥、浇水等内容,上述造林管理活动在林业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直接关系到造林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应不断完善造林经营方法。例如,在抚育经营活动中,抚育间伐是主要手段,管理人员可有机融合采伐与抚育,以抚育为核心,适当搭配采伐作业,对林木生长期间的热、光、肥、水等养料进行调节,更好地保障林木生长速率、存活率,不断改良林分环境与林木结构。

2.2加强资金管理

近些年,国内各地区不断追加林业投入,逐渐凸显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为保障造林资金的有效性、安全性,管理人员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引入责任制管理项目资金,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主要责任人、间接责任人、违规单位的责任,严格贯彻“质为先、慎用钱、严管林”的基本方针。第二、落实配套资金,在保障专项资金得到有效运用的前提下,主管部门应积极与项目参与方、地区财政单位进行沟通联系,获取相关参与方的鼎力支持;在具体的资金管理进程中,可结合地区情况,完善配套资金,以劳折资,保障造林工程的顺利开展。第三、加大检查监督力度,自资金下拨,相关部门应不定期或定期跟踪检查并抽查工程进度、资金使用情况、资金到位情况,确保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与资金使用情况相匹配,进一步保障资金运转的稳定性,安全性。

2.3完善林业监测系统

国家各部委持续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完成战略要求,在构建生态林工程时,应实时监测各地林区的发展状况,完善林业监测系统,提升实时监测管理水准。依托健全的林业监测系统,管理人员可及时应对造林工程管理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例如,林区拓展、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同时,管理人员应将上述问题整理成影响因子,完善监测管理系统,及时掌握造林工程整体的建设情况,持续增强监测活动效率质量,提高造林工程的合理化、科学化。

2.4优化造林管理队伍

现阶段,国内部分造林管理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主要沿用传统的工作经验开展管理活动,未能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基于此,国内相关职能部门应注重提升基层人员的综合素养,创新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转变造林管理思路。政府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各级干部参与系统培训活动,将国内外相关产业的先进经验传授给管理人员,围绕国内近期的指导意见、政策,增强培训活动的针对性,确保管理人员、基层工作人员能够熟知并掌握工程造林管理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理论[2]。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团队的技术人员是团队核心,各技术岗位人员应加强科技学习,全面调查研究林业产业情况,会同主管部门共同开展技能培训活动,持续增强基层岗位员工的专业水准。此外,各相关单位应切实增加基层人员待遇,使其能够安心投入到林业造林工作中,保证造林作业质量,不断优化管理队伍、技术队伍的人员结构,持续增强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質。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有助于提高国内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保障林业工程质量,工程各参与方既要不断创新植树造林技术,还应持续完善管理方法,更好地满足林业工程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淑清.试论林业工程造林的方法及相关措施 [J]. 农民致富之友,2017(17):134.

[2]任汉屏.黑龙江省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初探[J].林业勘察设计,2017(02):34.

现代林业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地的摇篮,对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发展落后,经济逐步下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科学决策,本文从战略颁布后辽宁发展的前后变化,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在东北考察时发表的讲话,探究辽宁地区振兴发展的科学指导思想以及精神内涵。

〔关键词〕 东北振兴 辽宁 重工业

20世纪90年代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为我国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进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体制的不健全,结构性矛盾日益增长,生产设备的老化,技术的滞留,资源性主导产业衰减,竞争力的下降,就业矛盾的突出等问题导致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差距被逐渐拉开,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国家领导人根据国家发展现状,纵览全局而提出的。自党中央决定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计划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2013年以来经济持续回落,针对东北地区出现的新状况,国务院提出了新的意见。

一、辽宁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农业型社会转向工业型社会,经历不同阶段的工业化后转变成为完全成熟的工业化国家。20世纪50年代后的中国,受国际环境与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试图直接完成工业化的转变,导致国家经济受损,产业结构不平衡,在改革开放后只能大力发展轻工业来弥补试图直接转变为成熟的工业化国家时所造成的产业结构扭曲失衡。21世纪以来,我国生产力逐步提升,产业结构也随之优化升级,国家踏上了重新重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使得国家经济得到逐步回升。在这种良好的局面下,国家提出了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计划。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虽然为东北、国家的重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时代变迁,辽宁地区的发展弊端逐日显现。

1.经济下滑过快,南北区域经济分化严重。总体来讲,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分化严重,沿海地区发展态势良好,东北地区则增长缓慢,造成南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主要依靠投资和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重工业及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大,国有经济虽然占比较大但缺乏活力,民营企业数量虽多但普遍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经济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存在矛盾,缺乏创新精神导致动能不足,与新兴技术未能很好融合,升级缓慢;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止步不前,体制机制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较大。

辽宁地区是我国传统重工业的摇篮与先导,主要产业以国有经济的重工业为主,工业体系庞大,实力基础雄厚,在20世纪50年代为国家重工业的重点发展地区;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辽宁经济陷入了困境,作为老计划经济首先执行的地区之一,辽宁在此模式上形成了老旧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创新,南北经济不协调发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滞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2.生态环境失衡,治理缓慢。辽宁地处于中国东北地区,隶属辽河流域,不论是土地资源还是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农业、林业、渔业发达,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物种多样。但是,辽宁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生产与资源开采之间密不可分。随着生产需求的增加对资源的利用也日益增多,对资源开采的强度,时间的长久性以及范围之广,使辽宁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由于对生态环境疏于保护,只过度开发索取导致辽宁的生态环境失衡,自然资源流失过多。自然植被退化,林地面积锐减,土地沙化、石质化严重,湿地面积也日益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部分物种生存率下降甚至区域性消失,打破了物种间的生态平衡,森林病虫害严重,尤其在人工林中更为显著。而辽宁没有对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一直存在着重开采,轻保护的现象,对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和开采导致了辽宁省的生态环境失衡。目前对辽宁而言,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大任务,生态环境与辽宁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虽然辽宁已进行治理,但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因此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不断加强力度而不能忽视。

3.民生领域存在短板。提高民生发展水平与质量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民生问题的存在,与东北地区的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虽然在“十一五”期间辽宁整体收入增长创历史新高,但是收入绝对值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民生建设发展投入的力度与强度。一是受教育方面。辽宁省对于教育的投入不平衡、不彻底,学前教育资源较少,城乡人口受教育机会不均衡,尤其是乡村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受限制较大,导致了城镇与乡村的平均教育时长差距逐渐增大。二是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压力偏大,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至今对于乡村人口的养老制度并没有出台明确规定,养老政策落实不完全。三是医疗配置方面,城镇医疗较为普遍,但小城市的医疗水平受限,乡村的医疗条件更是艰苦。四是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虽然居民生活的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仍旧不完善,导致城乡的生活文化差异逐年增长。

二、推动辽宁振兴的科学指导思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以独特的哲学视角,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明确指出了现存的发展问题并就此提出工作重点,全面深入贯彻了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东北振兴发展之中,体现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辽宁省时召开的沈阳座谈会是在新时代中振兴东北、振兴辽宁的理念升华,代表着辽宁的振兴发展跨入了新时代,辽宁的振兴与发展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召开座谈会时指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这些要求的提出与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相呼应。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内涵深刻,立足全局,牢牢把握住辽宁的发展方向,对辽宁自十八大以来振兴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与进展表示充分肯定,同时深入阐明了辽宁振兴的方向与存在的实践问题,立足当前实际并將其融入中国发展大局面中,直击当前辽宁振兴存在的独特问题,科学地分析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辽宁振兴发展中的专项问题并指出如何全方位振兴辽宁,提出未来辽宁发展的战略要求,显现出了全面振兴辽宁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座谈会讲话深入人心,是振兴辽宁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应全面贯彻落实讲话精神,遵循党的思想路线,全面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领导,是全面振兴东北、振兴辽宁的坚强保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十九大精神,牢固“四个意识”,自觉践行总书记讲话中的精神,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打“虚招子”,将讲话中的精神转化为实践动力,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始终如一、言行一致。我们要坚定改革信心,走好具有东北特色的振兴发展道路,为国家形成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梁 欣

现代林业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成为目前我国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基于此,就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林业技术;林业建设;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退耕还林、还沙漠一片绿洲等计划的实施都需要林业技术的支持。林业建设是我国目前主要建设任务之一,为了使我国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林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林业技术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

1 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

目前,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技术被应用于林业建设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林业建设的速度,在保護生态环境上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最年来,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也被大量地用于林业建设中,以此培育出了大量的转基因抗枯萎植物,减少了林业建设中种植资源的浪费,也相当大程度地减少了由于病虫害造成的林木死亡,使得我国的林业用地面积也在逐渐增加,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然而,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缺陷,有碍林业的发展建设,其对于自然界植物的优胜劣汰、物种竞争等自然规律产生了破坏,也给林业技术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隐患,让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因此,科研工作者应在科学技术的实用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依据我国林木分布的现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方针。

1.2 引领现代化林业市场发展走向

上游产业的发展决定下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技术和植物品种的创新发展,可以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更多高质量或者某些具有特殊性能的产品。为避免市场上出现产品供应不足的现象发生,可以调控大量的下游产业产品进入市场,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下游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优化设计,满足市场需求,还可以达到引领市场发展走向的目的。

1.3 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

现阶段,可以利用林业技术的发展对林业资源的开发进行优化。以往的林业资源开发率很低,但是在林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勘察技术、定位技术,可以得到林区的全部面貌,得知林区全貌之后,可以根据林区的环境因素,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的战略性开发,并提高林业资源的开发率与开发质量。

2 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发展现状

2.1 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为了突破现有的科技成果,需要在林业技术方面加强创新,全面完善规章制度,增强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的发展忽视对林业发展过程、特点、规律等的分析,所建设与实施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有待完善;各部门之间单独化管理方式使科研组织等其他领域无法融入,对其创新发展、建设机制完善等造成阻碍。与此同时,还忽视对林业技术常规化机制的分析,使技术创新力度不足,资金受限,无法储备专业化设备、人才等,使林业技术提高受到阻碍。

2.2 投入资金不充足

林业建设与水土环境相关,各地方林业建设及技术发展情况不同,所以在进行林业建设时就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作技术支持。但是,无论是林业建设还是林业技术实施,都会受到投入资金不充足因素的影响,甚至造成阻碍。1)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林业建设、林业技术发展未进行大量投入,无法为林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保障。2)不具备人才储备条件,未对林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核,所具备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3)林业部门只是进行自我管理,不具备创新合作意识,使职业高校、科研组织融入难度持续增大,资金渠道拓展面受限,从而影响林业建设及林业技术创新发展前景。

2.3 不具备人才培养意识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就是动力系统。在任何行业领域中,人才都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元素。但是,大部分林业部门都把重点放在工作质量提升方面,认为只需要对各项工作严格监管,就能促进林业领域稳定发展。错误思想使林业部门越来越忽视对专业化工作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等,在管理队伍方面不具备优势。目前,林业部门中大部分工作人员不具备实践经验与创新意识、能力等,使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创新因人员综合能力弱而受阻。

林业部门还忽视对人员的培训,在人员培训思想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大量提拔工作人员,只是在数量上满足岗位要求,但是对提升工作质量与技术水平未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会因为工作人员数量较多,而增加林业部门经济负担,把更多经济费用都用在人员薪酬方面,使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基础条件越来越差。

3 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发展策略

在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现代化林业技术水平持续上升,各地区的林业部门积极相应政府部门的号召,加大对现代化林业技术的实施力度,扩大林业技术的影响范围,可对各地区的林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1]。在此基础上,各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通过加强对林业领域的监管与保护,能够确保林业资源不退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足各领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注重数字化林业的发展,能够对现代化林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林业创新发展等产生积极影响。就我国现代化林业技术的发展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

3.1 完善建设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

完善建设机制是林业发展、林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之一,结合目前我国林业建设及林业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分析,在现代化林业技术领域中,最常用的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而随着各领域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被应用于众多领域中。我国林业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林业发展过程的重视,详细掌握林业建设标准及要求,以林业技术创新为基础,将完善的建设机制全面落实在各项工作环节中,其中也包括转基因技术的实施,详细探究转基因技术的优势与特点,使其能合理应用在改良和丰富木材品种、花卉品种等方面,培育出更优质的木材品种、花卉品种,并扩大优质品种种植范围,改变以往单调植物种类种植方式,使我国林业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为我国林业领域的创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全面提高林业资源开发率与开发质量[2]。

3.2 重视林业技术创新经济投资,注重“数字林业”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发展,我国林业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为使林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还需我国政府及林业部门重视投资,储备大量资金费用,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并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突出信息化技术应用价值,重视对林业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有效解决传统化人工监管方式所存在的相关问题。例如,GPS技术、RS技术等都可以对林业区域进行实时監测,并详细记录所监测到的信息数据,相关工作人员只需要把所搜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掌握林地、植被等实际情况。重视与职业高校、科研组织合作,既可以创新林业技术发展渠道,又能为林业建设及林业技术创新储备大量资金费用,为林业技术的实施、林业管理工作等提供基础保障,使我国林业领域逐渐发展为“数字林业”,从而为我国现代化林业技术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加大人员培养力度,构建专业化工作队伍

无论是在林业以往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在现代化林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林业技术的大力支持,为使林业技术能够全面发挥出作用与价值,离不开重要的基础装备、充足的建设资金以及专业的林业管理队伍。因此,应引进、应用现代化设施设备,重视专业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林业整体水平。采用公开招聘方式吸引大量工作人员参与,以人才招聘标准及工作需求为人员筛选条件,针对人员优势与能力分配工作岗位,定期开展人员培训活动,结合发展现状设定培训内容,帮助人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升自身能力与技术水平,确保各项工作质量与效率,推动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3]。同时,以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员参与,使林业部门储备大量专业化工作人员,逐渐构建与打造独特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现代化林业建设的技术水平。各部门人员也应积极参与,使各项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受到严格控制,注重对现代化林业及林业技术的管理、应用,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林业建设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林业技术又在林业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林业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发展林业技术不可或缺。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建设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林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投资,注重“数字林业”创新发展,加大人员培养力度,构建专业化工作队伍,推动林业技术发展,满足林业建设需求,实现我国自然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立春.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8,507(6):146,150.

[2] 李昕浓.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8,577(8):73.

[3] 张晓丽,刘玉娜,谭丽娟.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江西农业,2018,135(10):103.

(责任编辑:赵中正)

现代林业思想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由此可见,做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发展林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现阶段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以更大力度、更有效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进新时代,实现新作为。本文就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做了简要的分析以及探讨。

关键词:生态建设;林业发展;战略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会关系我们人类生活环境的好坏。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人类将社会发展的重点集中于经济发展方面,而严重的忽略了生态建设,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差。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自然灾害,不仅威胁到人们的生存,更是严重遏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因此,为了尽快的改变这一现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并且必须要尽快付诸实际行动。

1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1.1 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

要想建设好生态环境,同时促进林业的迅猛发展,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是首要的条件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我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认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另外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就是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思想,确保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呼吁人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保护大自然,这是我们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进步。

1.2 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要想促进林业的快速发展,在进行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始终从实际出发,发展战略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放在发展的首位,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尽快的确定林业发展的方向以及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每个人都应该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地生存环境,不断地改革并且完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1]。

1.3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一起抓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多,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人们开始渐渐的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想要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要想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就必须要做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一起抓,让它们可以成为我们共同的发展目标。为了使得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在林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就应该始终以生态建设为主,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的找到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的共同方向,然后根据这一方向进一步的规划及建设。而林业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

2 探索林业发展道路

2.1 加强林业生态化建设

为了更好的促进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我们必须首先要明确发展的核心,在林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不断的改革并且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的格局,做好林业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作,积极的引进并且应用先进的工作建设技术,进而更好的确保整个工作的建设质量。另外,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各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增加城市绿化的面积,做好城市的生态发展建设对于整体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已经建设好的局部生态环境,应该定期的进行检查和管理,确保这些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完好性。其次,应该禁止乱砍滥伐的行为,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一旦发现存在乱砍滥伐、乱开垦的行为必须要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我国各个林业部门的砍伐数量。最后,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不断的改革并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乱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落实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2.2 不断的深化林业改革

不断的深化林业改革对于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建设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林业制度始终不够完善,进而严重的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步伐,因此,不断的深化林业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把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作为新时代林业工作的根本任务。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总目标,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总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深化林业改革,首先,应该快速并且全面的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改革并且完善林权制度,这样可以加快林业发展的速度,进而带动经济的同步发展[2]。其次,还应该不断的深化重点国有林区的改革。对于这一类林区而言,应该明确所有管理人員的工作责任,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进而不断的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工作责任意识。尽快的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以及创新,积极的探索并且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产权制度,做好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最后,还应该确保国有林场改革的稳步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于国有林场的资金投入力度,尽快根据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以及管理机制,同时还应该招聘专业的林场管理人员来担任林场管理这一工作,并且组织他们定期的进行培训以及考核。同时积极的发现并且挖掘国有林场的潜在资源,进而保障国有林场的快速发展。

2.3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林业必须发挥优势,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众所周知的是,林业的快速发展一定会带动农牧业的发展,林业与农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息息相关,如果可以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农牧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更好的挖掘我国林业产业的潜在能量,然后,林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些潜在的能量积极的发现并且发展与林业产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因地制宜,不断的加快整个林业的发展步伐。最后,林业管理各个部门也应该不断的加大对于林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人才和资金扶持力度,真正的贯彻并且落实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确保林业发展越来越迅猛[3]。

2.4 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力度

在整个林业发展过程中,科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建设以及林业发展,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力度至关重要。在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气候环境差别比较明显,尽管人们在植树造林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取得的成果却千差万别,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加大林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应用现代新型的林业科学技术进行植树造林,进而不断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另外,还需要积极地开展优质林场的开发,按照优质林场的情况不断地改造低质的林场。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于林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科技团队不断地研究新的林业科技,同时也可以积极地引进并且应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更好地发展林业,就必须要始终围绕生态建设,认识到生态建设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根据各个地区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的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为林业发展提供一个更好地平台。最后,林业管理部门也应该不断地改革并且完善林业发展战略以及林业管理制度,加快林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李彩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J].建材与装饰,2016(29):192-193.

[2] 王振海.以生態建设为主的西北地区林业发展战略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5,35(12):102.

[3] 张蕾.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J].绿色中国,2005(6):9-12.

上一篇:旅游保险富矿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软件测试质量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