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工作措施范文

2023-09-17

强化工作措施范文第1篇

——山东省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省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国家风险评估中心的指导下,创新方式,完善机制,强化措施,认真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食品安全相关工作,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辖17市140县(市、区),人口9600万,是食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省,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出口占全国份额的1/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繁重。

2010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省各级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得到创新发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稳步推进且成效明显,风险监测与评估结果已成为政府决策、部门监管的重要依据。

一是建立了一个体系。卫生部门在风险监测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得以确认,省疾控中心被省食安办确定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核心技术机构;2013年1月,省编办批准在省疾控中心加挂“山东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牌子,并增加编制20人,成为全国首家由编制部门批准成立的省级评估中心。目前,已建立起了以省疾控中心为技术核心、区域中心实验室为骨干、各级疾控中心为主体、哨点医院密切配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二是形成了一套机制。由省食安办、省卫生厅牵头,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参与,推行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三统一”工作机制。监测结果会商、通报等制度,保障了资源共享。

三是争取了一批资金。监测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省级由2010年的200万增加到2013年的2000万,多数市也争取到了当地财政的支持。

四是获得了一宗数据。2010年监测范围为7市1县,2013年覆盖全省17市及85%以上的县(市、区);监测样本量由2010年的3820份增至2013年的24089份,获得数据量也由2.7万条增加到17万条。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我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伊始,由于卫生体制改革等原因,各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流失严重,仪器设备十分匮乏,且山东又属东部沿海省市,没有国家补助经费。对此,厅领导高度重视,厅长办公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管厅长袭燕同志多次到省疾控中心等基层单位调研,摸清底数,理顺思路,确定了“打牢基础,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为督促工作相对薄弱的地市上设备、引人才,袭燕同志还专门约谈相关地市卫生局长。去年启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后,省卫生厅还与各市卫生局长签订了责任书。目前,17市均成立了主要领导负责的组织领导机构,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巧借机会,持续宣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2011年,省食安委将风险监测结果纳入食品安全指数,作为省委组织部对各市党委、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2012年,省政府在《2012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强化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建立起包含食品安全各环节、覆盖全省的风险监测网络。加强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估预警工作,及时通报和发布警示信息”,为卫生部门进一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创新机制,明确职责。与其他省市一样,我省除卫生部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外,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也有本系统的监测计划,在监测品种和指标上难免重复,由于没有建立监测数据统一管理制度,造成了监测资源和工作经费的浪费。为此,经过积极争取,省食安办确定省疾控中心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核心技术机构,负责为全省风险监测方案拟定、质量控制、人员培训及数据汇总分析等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由省食安办、省卫生厅牵头,农业、林业、食药、卫生等各有关监测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三统一”工作机制:一是统一制定监测计划,改变了原有的各监测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明确了部门职责。例如,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种植环节监测、质监部门负责生产加工环节监测、食药部门负责餐饮服务环节监测、卫生部门对整个食品链条各环节及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减少重复和交叉,合理利用资源。二是统一申请拨付监测经费,科学分配资金,在经费总金额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解决经费旱涝不均的问题。三是统一数据汇总分析,将所有数据最终汇集卫生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和反馈,改变了原有各部门各自向本系统上级报送的做法,实现了资源、信息统筹利用,充分发挥了监测数据的效能。实行风险监测结果会商制度,由省卫生厅会同省食安办不定期召集会商会,向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报风险监测情况,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各部门、各监测机构之间实现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抽检)信息沟通、资源共享。

(三)强化措施,完善体系。按照“省级具备满足我省食品检验检测需要并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市级具备按照现行检验方法开展检验的能力,县级具备对常见食品问题检验的能力”的定位,省卫生厅制定了卫生系统省、市、县三级食品检测机构能力及装备配备标准,并连续开展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各级以配备标准为依据,多渠道争取经费支持,加强硬件建设。2010年省疾控中心的设备总值仅5000余万元,到去年底达到1.3亿元,仅2013年就投入1931万元用于仪器设备购置。各市也得到了当地财政的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各市疾控机构用于设备购置资金8000元万元,显著提升了检验检测能力。2013年,济南、青岛等6个市疾控中心达到示范单位标准,今年又有9家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结合我省行政区划和各地监测能力,省卫生厅确定济南、青岛、烟台等8个市疾控中心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区域中心实验室,并与相邻的市疾控中心建立帮扶关系,既达到了完成监测计划的目的,又通过传帮带增强了我省整体技术能力。

(四)加强培训,提升能力。为切实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省、市疾控中心均成立了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专门科室,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组建起一支专业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省疾控中心积极发挥核心技术机构的作用,针对各市监测能力和质量控制薄弱环节,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50余期,培训市级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人次;同时,改进培训方法,集中技术力量进行“面对面讲解、手把手实践”培训,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技术能力。

省卫生厅将2013年确定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提升年”,联合工会部门,分宣传发动、理论培训和现场培训、市级初赛、省级决赛几个步骤,层层开展了技术比武活动。省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专家编写了培训材料,开发了答题软件。在市级初赛中,20多人次获“五一劳动奖章”,300余人获得荣誉称号,部分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等部门参与了表彰;省级决赛由省卫生厅、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省疾控中心承办,分理论考试、技能操作、现场竞答三个环节,设置食品综合、卫生行政、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审核报送六个专业奖项,个人综合成绩第一名获得者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6名一等奖获得者由省卫生厅、省总工会授予“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岗位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18名参赛选手获得省卫生计生委授予的“山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岗位技术标兵”荣誉称号。通过能力提升年活动,充分调动了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了“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夯基础”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了风险监测与评估能力。

(五)积极作为,成效明显。一是定期进行监测数据分析。自2010年以来,坚持每季度、半年、全年对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编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白皮书》报省政府及省食安办,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加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二是积极筹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平台。统一收集、统一分析、统一管理各部门监测数据,真正实现各部门监测信息共享,发挥风险监测结果的最大效能。三是及时通报异常监测数据。对日常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在向国家报送数据的同时,依法及时向省政府、监管部门及有关市进行通报,为执法部门有效监管和公安机关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提供线索,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如2013年,省疾控中心对即食鱼片等鱼类干制品进行了风险监测,发现部分即食鱼片中含有河豚毒素,随后将监测结果上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省食安办,同时通报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省质监局立即部署对河豚毒素阳性样品生产企业展开调查,并对问题产品及原料进行了查封,有效避免了存在安全隐患食品流向市场。

三、工作体会

(一)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是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保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各方面协调合作的工作,作为领导机构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千方百计地为技术支撑机构搭好戏台,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争取政策、经费支持,为技术部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关键。卫生部门在风险监测中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不仅具有卫生检验、流病调查、食品卫生等专业人员,还有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监测的技术机构,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能力,密切配合唱好戏,当好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撑和参谋。

(三)积极作为是确立卫生部门重要地位的先决条件。卫生部门充分发挥在风险监测工作中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好风险监测数据信息,为政策制定和监督执法提供支撑和依据。同时,注重加强与其他监测职能机构的沟通、协调,加强部门间合作,利用技术优势为他们提供指导和服务,凸显和树立了卫生部门在风险监测中的核心技术地位。

通过近四年的努力,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相关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深刻分析认清当前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食品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完善体系、强基固本、提升能力”为重点,开拓创新,积极作为,为提高我省食品安全水平做出新贡献。

强化工作措施范文第2篇

全面提升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整体水平

今年以来,我们武功县纪委监察局认真学习贯彻省市纪委信访工作会议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坚持把深化制度落实、发挥监督职能和信访案件的查办贯穿于信访工作的全过程。有力促进了我县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整体水平。今年1-4月份,全县接访24件,初核18件,转立案10件,结案10件,给予党政纪处分10人,省市下转要结果5件,报结1件,其余4件正在办理。

一、狠抓制度建设,提升信访工作规范化水平

抓好基础设施及制度建设是有效克服基层信访工作薄弱环节的关键。我们要求全县各乡镇、部门纪委(纪检组)制度完善上墙、设施齐全,并有专人负责、办公场所及健全各种表册;信访案件办结要达到规定要求。同时,规范基层办案的文书工作,逐步使基层纪检信访工作整体迈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各项制度的综合效应,做到信访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早处理,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坚持推 1

行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畅通渠道,扎实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年初要求各乡镇纪委和县直部门纪委(纪检组)要继续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按照月报时限的要求及时上报工作情况;把点名接访制度向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延伸拓展;实行纪委监察局领导包抓信访案件,结合点名接访制度,对领导自己被点名的来访一包到底,直至回复群众满意为至。例如:点名接访实行之初,县纪委书记侯军利被长宁镇群众点访,反映该镇武装部长在08年冬季征兵工作中,收受应征青年家人现金问题,侯书记接访后,亲自联系县武装部派员参与协助调查,查实了长宁镇武装部长徐景轩在08年征兵工作中,以发放政审表为由向4户家长收受索要现金2800元的事实。县纪委对其给予党政纪处分,并及时将钱退还反映人,整个案件前后只用了5个工作日,提升了群众对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满意度,打破了以往由群众单向、被动、封闭式向双向、互动、干部主动开放式转变,也畅通了诉求渠道,责任一步到位,增强了工作时效性。纪委主要抓好组织协调、公示监督、案件督办,信访部门负责日常接待登记转办和案卷整理归档。要把点名接访制度与领导干部大接访、巡回接访、领导包案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接待群众信访举报,积极解决信访问题,切实保护群众利益。同时结合推广民情民意中心户制度,把民情民意中心户制度与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

民情民意中心户作用,定期收集信访信息、排查信访线索,及时做好化解疏导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初核,及时予以纠正,对基层纪委管辖的都要向群众公开和反映人予以回答。三是积极推行信访听证终结制度。制定听证终结制工作实施办法,探索有效途径,纪委牵头,纳入公、检、法、司、审计和信访局为成员单位,此项工作正在筛选实施当中。下一步将逐步推行。四是进一步加大信访案件查处力度。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选择典型信访问题和侵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进行直接查处,年初信访室对大庄镇观音堂养殖小区负责人,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套取项目资金问题进行了查处,收回违纪资金4.4万元,充分发挥了信访直查快办作用。对于县纪委下转的要结果的信访案件要跟踪督促,限期结案,并每季度进行情况通报。对于长期压案不办的要批评教育,派人督办。要严格审查,具体指导,提高信访案件查办质量。对全县点名接访月报制度进行了一次通报。

二、强化信访监督、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职能。对于反映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廉洁自律、轻微违纪等不够纪律处分的信访举报,采取信访函询、信访约谈、信访通知、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办法进行处理,把信访监督与警示训诫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信访监督提醒、惩戒、教育、挽救干部的职能

作用,提高信访问题的处理的效率。武功县纪委加大信访监督力度,努力从源头上遏制信访案件发生。近年来,县纪委坚持把实施信访监督作为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对69人(次)实施不同形式有效监督,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的自律意识,教育、保护和挽救了干部,同时也解决了大量信访问题,为全县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健全工作机制,保障信访监督实施。 一是领导保证体系。县纪委监察局高度重视信访举报和信访监督工作,纳入纪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把握信访动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确定每周三为“领导接访日”,由县纪委监察局领导轮流接待群众来访,主要领导坚持亲自阅批信访举报件。通过开展“民情直通车”工作,定期走村入户,倾听群众呼声,摸清基层对党员干部的看法和意见,掌握思想动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化解各种信访苗头和隐患,使大量的信访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我们先后组织下访50多次,化解矛盾、处理问题193件(次)。二是着重构建制度保证体系。我们先后制定完善了《关于加强纪检监察信访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关于实施信访监督谈话的有关规定》、《关于对信访监督工作实行督查的暂行规定》,《关于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对信访监督的办理程序、适用范围、

采取的形式以及相关的责任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保证了信访监督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是着重构建奖惩保证体系。县纪委分别把信访监督工作纳入全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对基层纪委及纪检监察干部考核范围,认真落实目标、责任、考核“三位一体”的信访监督工作责任制,强化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对信访监督工作成绩突出,信访案件明显下降的单位,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对落实信访监督规定不力,出现重大信访问题的单位负责人,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进一步加强信访信息工作,定期反映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的意见,分析整理群众对党风党纪状况的反映,向领导提供有令人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及时向省、市纪委上报信访信息,努力提高信息工作的质量。要加强信访干部学习培训,给信访干部提供学习交流的条件和机会。各级信访干部要积极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疏导群众、综合分析的能力和水平。

三,结合制度建设,提高案件管理水平。

狠抓制度建设,提高案件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查办案件工作管理和监督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入开展案件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结合全省推行乡镇办案协作区制度,积极创新制度落实,在全县12个乡镇38个部门及时成立了连片办案协作区10个,并建立了基层办案人力资

源库。各协作区纪委监察机关负责人在县纪委的统一领导下,遵循《管理意见》及纪检监察干部管理制度规定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审批”的程序,协调行动,集中力量,联合办理所在区域内的案件,促进了基层查办案件工作。同时,结合“制度创新年”活动,在案管工作制度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修订、完善和新建了一些制度,保证了案件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信访初核量不大、成案率有待提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克服。

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2011

强化工作措施范文第3篇

一、落实任务,明确职责,变单向指令为双向定标。在目标制定上,通过深入基层调研

,召开座谈会,反复征求各界意见,采取了“分类定项、双向定标”的办法,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分类定项,就是针对乡镇和县直部门工作性质、工作职能不同;乡镇之间、县直部门之间工作基础、工作量不同的实际,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围绕县委中心工作,把能够体现和反映行业特点、工作情况的工作项目作为考核内容。乡镇的考核项目,主要包括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畜牧业发展、财政收入、信访、安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小城镇建设等最能反映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工作项目。县直部门的考核项目,结合本部门业务,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且能够量化的工作项目。双向定标,就是在量化目标上,先由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自行提出各自的工作目标,再由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根据各单位的工作现状及上年情况,逐个乡镇、逐个部门进行审定。对目标制定过低、脱离实际,完成时限明显拖后,责任人不清的,及时进行修改调整。目标确定后,县委主要领导与基层领导分别签字,以工作目标责任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整理成合订本,下发到基层党委,便于他们了解和掌握全县整体情况,自我加压,保证本单位工作目标的完成。通过“分类定项,双向定标”,改变了县委单向下指令、基层被动接受的目标制定方式,县乡双方都参与其中,共同研究,既确保了科学性,增强了操作性,又体现了民主性,调动和保护了基层积极性。

二、推进落实,跟踪问效,变阶段考核为全程督办。为了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各单位工作情况,深入推进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县委紧紧抓住考核督办这一关键环节,在组织领导、考核办法、责任兑现等各方面都做了调整和改进。一是强化领导,专人督办。县委成立了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干部工作的副书记担任。从组织、纪检、人事、审计四个部门抽调素质高、能力强、敢于坚持原则的4名干部成立目标考核督查组,在县考核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各乡镇、各部门主要工作目标的考核督办工作,做到专人管,专人负责。同时研究制定了《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和《党政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将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进一步做了细化和明确,以县委文件下发到基层各单位。二是动态考核,随时督办。在实际工作中,改变过去重结果不重过程,年底检查、秋后算帐的考核模式,突出了经常性考核,做到结果过程并重,采取查阅资料、采集数据、实地检查、专项调查等方式进行,针对每个工作项目的完成时限,随时督查,跟踪问效,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基层工作进展情况,并将督查考核情况按部门建档,作为年终考核认定的主要依据。三是及时反馈,整改督办。在检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时,注重解决问题与整改督办相结合。督查组深入到乡村屯户,对各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调查了解,发现哪个部门落实工作不到位或没有完成限定目标的,及时反馈,督促改进。同时,各单位随时上报工作完成情况,尤其对于目标已经完成、需要认定的,各单位及时与督查组联系,并把相关证据,包括协议、证件、票据、涉及对象等内容一并上报督查组,督查组再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考核认定。督查和认定情况以简报形式向考核领导小组反馈,在县内通报。年终,由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平时考核情况,按完成、超额完成和未完成三个档次进行综合认定。

三、转变作风,树正导向,变工作压力为发展动力。通过制定“两个办法”,认真考核督查,做到考严、考实、考准,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实现了目标责任与选人用人的结合,树正了用人导向。县委明确规定,对当年未完成工作目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的,进行组织调整;对于超额完成工作目标的,进行表彰奖励。在选人用人时,以工作落实的好坏看干部、用干部,以目标完成的好坏看干部、用干部,以制度执行的好坏看干部、用干部,以群众公论的好坏看干部、用干部。这样,目标考核就成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级干部在感到工作有压力的同时,又普遍增强了工作动力,振奋了精神。二是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通过实施新的目标考核办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建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旨得到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突破。全县上下都能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认真落实,全力推进。目前,县城十字大街拓建、次干路改造、居民巷道铺装、县政府综合办公楼建设等城建项目已全面启动。同人麻业15000锭亚麻纱扩产、小区块油田开发、春辉木业加工等招商引资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合同引资额43206万元,到位资金达9240万

强化工作措施范文第4篇

一、当前高速公路绿化现状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是城市环境品质及城市管理水平的窗口, 具有明显的名片效应。整体来看, 当前高速公路绿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 中分带

中分带绿化主要是防眩, 对于美观程度要求不高, 中分带绿化形式一般有单排式、双排式以及丰富的整形插花式, 各种形式交叉应用, 使景观呈现丰富的变化, 以避免司机产生视觉疲劳。有的中分带植物长势良好, 导致植物显得杂乱、过密, 不仅降低了观赏性, 也影响了驾乘人员视觉。

(二) 路侧

对于高速公路路侧来说, 其面积往往比较大, 距离也较长, 通常采用填方段和挖方段两种绿化形式。不少高速公路路侧都种植大量的杨树, 其他植物比较少, 色彩与空间变化不明显, 所有绿化带均保持等宽、等高状态, 景观效果生硬呆板。部分路段实现了乔灌种植, 不过边坡前景处地被植物不多, 绿化欠缺美观性, 生态护坡能力不强。植物配置密度控制不够合理, 经过几年的生长, 很多植物都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 不仅使植物生长空间被压缩, 也增加了绿植养护管理的难度。

(三) 服务区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为驾乘人员提供休息之处, 绿化的目的主要是提供近景观赏景观, 对于绿化的各项要求比较高。为了提高景观的观赏性与美观度, 多采用组团式、立体式绿化形式, 多色叶和整形修剪植物比较多。不过, 服务区景观绿化差异性较小, 缺少典型主题和地域特色。

(四) 互通

高速公路互通的景观绿化要求较高, 大多都是组团绿化, 道路与植物保持一定的距离, 景色比较优美。由于互通区还具有一定的排水功能, 一般还会进行水体营造。有的高速公路互通部分, 只是种植了大量的乔灌木, 景观绿化营造不到位, 绿化美观度比较低。

(五) 城市出入口

城市出入口是连接城市与高速公路的枢纽, 绿化应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征与地域特色。但很多高速公路的城市出入口景观大同小异, 造景缺乏主题, 缺少展现当地植被特色的植物, 文化小品配置不足。

(六) 管理粗放

对于高速公路绿化来说, 最重要的是三分建、七分养, 必须加强养护, 才能确保植物较好地生产, 持续保持绿化效果。不过, 相当多的高速公路在完成绿化工程后, 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 部分绿化植物只能靠雨水自然生长, 景观效果日渐变差。

二、强化高速公路绿化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 中央分隔带的景观绿化

为更好地发挥中央分隔带尽管绿化遮光、视线引导、眩光等作用, 应分析公路断面分布情况, 确定中央分隔带宽度, 并综合考量周边生态环境条件, 科学选择和配置绿化植物。不同路段可采用高低交错的植物, 上层小乔木按照相同的排列方式、株距、修正方式排列, 下层搭配相和谐的灌木和地被植物。由于长期处于尾气污染的环境, 加之高速公路行车中绿化养护比较困难, 应选择具有耐旱、耐尾气污染的植物。

(二) 路侧景观绿化

路侧景观绿化应从全局统一规划, 突出绿化的艺术性、观赏性。坚持适地适树, 首选本地耐寒、耐旱、根系发达、管理容易的树种, 重视两侧带状景观的瞬时观赏效果, 通过“遮、露、引、借”等造景手法, 使路侧景观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为丰富路侧植物景观, 可尽量选择多种植物搭配种植, 形成明暗过渡的效果, 既美化道路环境, 也避免驾驶人员视线疲劳。边坡是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重点, 边坡绿化的种植要根据地区特定, 以及施工现场环境进行选择,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选择植草、铺草皮、灌木种植等, 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降低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边坡所用绿化植物, 需要具有强壮发达的根系, 易成活、抗病害。土质边坡可直接将草种、花种洒在土壤上, 形成生态防线;岩质边坡则可运用浆砌片石、护面墙、混凝土预制块等方式进行处理, 形成可靠的防护体系, 防止出现边坡滑塌等问题;边坡防护要求比较高的高速公路, 还可加盖格栅, 在中间种植花草。

(三) 服务区景观绿化

景观绿化设计应以静态景观为主, 辅以动态景观, 以提高整体绿化效果。例如, 设置园林花坛、喷泉等, 营造出树木、花草、水流、亭廊等生态自然的环境。建议推进彩叶树种种植力度, 这样可实现“四季有绿、应时现花、季相丰富、景观优美”。要注意增加当地特色植物种植, 以彰显地域特色, 丰富植物层次。

(四) 互通景观绿化

如果互通区适合创建水体, 可营造立体水景, 栽植适地适生植物, 高架桥处应注重植物大色块的营造, 并可创建一定的地形起伏。

(五) 城市出入口景观绿化

城市出入口景观绿化在满足交通功能基础上, 应采用乔木、灌木、花草等多种形式, 进行立体景观营造, 还可以采取图案式绿化的形式, 形成大色块景观效果。亦可结合天然水源创造水景, 让整体景观效果变得更具生动性。

(六) 创新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管理机制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结合高速公路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创新绿化养护管理机制, 健全激励机制, 细分目标与责任, 并落实到人, 以提高绿化养护的效率与质量。同时, 还要加强对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培养, 增强其责任感, 确保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达到预期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速公路绿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功能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在具体实践中, 应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与施工, 强化日常养护与管理, 以不断提升高速公路绿化质量, 促进景观绿化目标与效益顺利实现。

摘要:高速公路是区域经济实力的体现, 也反映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高速公路近年来发展快速, 数量和通车里程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绿化是高速公路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有助于提高美化高速公路环境, 改善土壤质量, 防止水土流失等。

关键词:高速公路,绿化,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 祝哲.高速公路景观区的绿化和养护[J].工程技术研究, 2018 (02) :162-163.

[2] 莲花.高速公路绿化生态恢复与绿化养护综合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7 (22) :136-137.

强化工作措施范文第5篇

1 加强模块化主干课程设计改革

要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 分析职业岗位需要能力要素, 以所确定的能力要素为基础, 调整组成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中不必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而是强调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体系不再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模式, 除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外, 可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分为3大支柱模块和9门主干专业课程。3大支柱模块分别为:基础模块、机械模块、专门化模块。9门主干专业课程分别为: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金属工艺学、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技术、设备控制技术。此外, 为了落实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方针, 热加工实习和机械加工实习2门实践环节的课程也可列为主干课程。这样, 本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也可列为11门。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实习活动的系统开展和项目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2 根据专门化方向制定实习教学计划

实习计划应根据实习大纲并结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合理安排制定。根据模块化主干课程设计改革的方案, 并结合毕业生的从业岗位信息反馈, 可将本专业划分3个专门化方向, 比如, 机械制造工艺、产品质量控制、数控机床操作等, 具体划分可根据各地区、行业要求而定。

以数控机床操作专门化方向为例, 其开设的相关主要课程应包括数控原理、数控编程、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等, 在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时, 可采用分阶段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法。比如, 可在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安排4周的阶段实习, 进行钳工、电工的有关基本操作入门实习;在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结合专业课教学, 每周安排一天半到二天实习课, 进行车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达到初级车工操作水平;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进行为期7周的阶段实习, 通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操作水平, 并能赴工厂顶岗实习, 使学生接触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实际, 并将所学专业技术运用于生产中。

3 编写切合实际的校本实习教材

机械加工专业教学实习包括入门实习、提高实习、强化实习。目前, 各种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各校的具体的实习教学需要完全相配套。因此, 为加强实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应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机械加工专业特色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教材中要体现实习过程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等。

4 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

实习教学具有生产性的特点, 完全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是指对实习教学过程中影响实习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 使实习教学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应包括对教学过程监控管理、学生的管理、教学设施、设备及工具的管理等。实习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工场交待一下实习课题、示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 要严格按照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的实习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巡回指导, 是实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及落实安全生产操作意义非常重大。

对于到实习单位进行的实习活动, 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共同承担学生的管理责职, 学校和实习单位均要派专人负责学生的管理。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 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或家长还应签订书面协议, 明确各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

5 严格实习考核要求

实习考核要求是实习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能够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习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 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对于少数在规定实习课时内不能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 实习教师要适当安排其他时间开小灶, 进行个别辅导, 使其达到实习教学目标的要求。实习考核要求应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接轨, 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以上才可。

6 加强机械加工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 实习指导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各中职学校要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实习教师队伍。目前, 一些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实习教师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习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现象。

我们要根据省中职学校四星级评估标准配足配齐实习指导老师, 可帮助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 建立教师培训培养规划和制度。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的专业教师培养政策, 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 力争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70%以上,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50%以上具有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7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必须切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7.1 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江苏省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 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械加工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 就可以按照实习大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 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 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 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通过分步实施, 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7.2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 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 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 拓宽视野, 并且能学以致用, 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 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 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 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目前, 我省对口单招综合技能考核成绩300分已全部并入统考总分, 这对机械加工专业的实习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中职校实习指导老师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因此, 只有锐意改革, 强化实习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加强机械加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增加校内实训场所设备投入, 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才能适应就业和升学的双重需要。

摘要:实习教学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 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实习基地等场所进行教学的一种活动形式, 是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对强化机械加工专业的实习教学活动的措施作了阐述。

强化工作措施范文第6篇

1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是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基础性环节之一, 其随着石油开采的发展而发展, 也正是由于它的应用强度增加, 使得其潜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进一步阻碍了该工程建设的发展和改进, 为使得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及使得该工程建设得到实际的发展, 首先需要从质量管理上下手。对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进行相应的改进, 进而使得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能够进行有效的改进, 从而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以便于更好的满足油田的发展要求。

1.1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不完善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在该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可或缺, 但是随着工程建设复杂程度的增加以及建设难度的增加, 其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 主要原因就是其本身的体系以及制度不够完善。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存在凌乱性, 主要是因为其体系处于不断的发展阶段, 所补充的版块以及所补充的内容只与发展的时期有关, 与之前体系的内容概况没有过多的关系, 导致体系难以整合。其制度存在的问题就是条例所涵盖的内容不全面, 导致在管理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1.2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内容以及管理对象模糊

造成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效果不佳的又一问题就是管理内容以及对象的界限过于模糊, 主要表现就是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管理内容所限定的范围方式不明确, 例如, 对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中的材料进行质量管理, 而对于材料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具体步骤、数据等没有具体内容的规定, 导致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无法进行具体的管理以及管理的方向、管理的流程没有一个科学的结构。管理对象极为限定, 主要就是施工人员的管理, 由于进行管理的对象不全面, 导致管理的进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1.3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是导致管理制度的实用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建设知识以及施工内容较为多样, 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涉及的原理以及技术较为繁杂, 进而导致管理人员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面过于多样, 这就导致大部分管理人员无法达到指定的标准, 管理的发展与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技术的发展不相符, 由于两者的矛盾性导致两者之间无法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2 强化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措施

2.1 质量管理制度完善化

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改进方向之一就是有据可依, 其主要进展的方式就是对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化, 主要步骤就是查找出制度条例中条理不清晰以及限定内容模糊等问题, 针对其存在的具体不足之处, 进行合理的改进分析, 在管理进展过程中存在制度没有限定到的范围, 进行条例补充。

2.2 对质量管理内容和对象进行规定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化过程中重点内容之一就是确定完整化的管理内容以及管理对象,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内容进行完善的主要方向就是将实际管理中不涉及以及不包括的内容进行补充, 经过实际的管理得出其内容需要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设计管理、施工管理、材料管理以及勘探管理等, 主要就是对施工整个过程的各个进程都进行管理, 对于施工中所运用到的材料以及设备进行管理。对管理对象的限定就是施工人员、勘探人员和设计人员等。

2.3 质量管理中管理人员素质加强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之一就是进行基础内容的强化, 主要就是进行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对其进行强化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关联化发展, 实施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化管理制度的同时对管理人员进行限定, 使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3 结语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在油田地面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 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工作顺利进行, 需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 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可行的监管体系,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油田地面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摘要: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是石油开采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原因是因为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是进行石油开采的基础, 也是提高石油开采效率的重要保障之一。在石油开采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为使其运行效果以及使用质量得到保证, 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本文主要对如何强化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强化措施

参考文献

[1] 宋勇.油田地面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探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 (10) .

上一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下一篇:暑假工社会实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