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发展论文范文

2024-04-27

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思想不解放,就会在学习上不主动、不积极,就会停留在老观念、老经验上,不愿接受新思想,就会拒绝发展。通过自我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大触动,切实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领悟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用这一优秀成果洗礼我们的思想,进而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在思想认识上就要不断提高,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刻剖析,与先进思想理论认真比照,摒弃旧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观念、方法,接受新的、先进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自觉地为实现发展而努力。

二是学习上要主动。接受新思想,转变老观念,提高新认识,克服老毛病,这些都要求我们抓好学习,“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天,都应该是学习的每一天,我们应该积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我乐学”。事实也确是如此。只有将学习作为一道可口的“大餐”,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就会使自身的文化素养极大提升。所以学习不仅仅是用来打发时间,更是一种需求,一种融入其中的陶醉,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学习活动。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紧紧抓住专题学习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样才能够有一个全面和快速的提高。 三是工作上要创新。思想解放,学习主动,必然要求我们工作要发展,要创新,这样才能“学有所用”,实现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其实创新是一种艰辛而复杂的过程,有时嘴里喊喊创新比较容易,可是真正落实到实践行动中,却变得很难,“年年喊创新,年年无创新”的事例比比皆是。那么如何实现创新,除了思想上创新,学习上主动外,还要我们做有心人,要有奉献自己、服务事业的一腔热情,要有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要有持之以恒、敢于开拓的创新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自己的工作抓好,才能更好服务于社会和群众。当然,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规范、高效到优秀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有创新的理念和目标,不可好高骛远,更不能裹足不前。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发展,可以说,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不创新就没有发展,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就是要创造特色,打造亮点,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

历史告诉我们,要在危机生存、壮大,那我们就应该勇敢的背起行囊,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当我们走到两难的境地,请停一停脚步,看看前方的路,总有些许的亮光,在路的尽头闪过,继续选择一条路。但一定要记着:勤奋、严谨、谦虚、诚信。

最后写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灯在心中,路在脚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征求大家的意见和深刻反思,自己感到在以下几个方面存有差距:

1、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得不深不透。

2、在工作思路、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方面距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默守陈规、循规蹈矩;不是按照变化了的形势提出有针对性的新举措,而是凭老经验办事,遇事求稳怕乱,求稳怕险;在有关工作的摆布上有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是:

1、切实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注重向领导和身边同志学习,不懂就问;注重学习各类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注重记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提高学习的质量。

2、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和魄力。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高标准、严要求,开拓进取。增强群众观念、大局意识,主动、积极承担工作任务,经常深入学生中去发现矛盾和问题,防患于未然。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增强宗旨意识,把社会是否满意,社会是否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

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美帝国主义的历史性衰落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200,5年2月1日至4日,澳大利亚http://www.wsws.org网站分四次发表澳大利亚社会主义平等党书记尼克·比姆斯在1月29—30日的澳大利亚社会主义平等党党员代表会上所作的题为《关帝国主义的历史性衰落与社会主义的前景》的开场报告。比姆斯在该报告中考察、分析了美国全球霸权兴起、演变的全过程,并认为当前美国军国主义的爆发是美帝国主义历史性衰落的产物。比姆斯认为,“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巨大优势是维持世界资本主义秩序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之一。现在,美国为了挽回霸权颓势,日益追求扩大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单边主义,因此美国不仅不再能够保证全球稳定,而且是世界政治中最不稳定的爆炸性因素。

作者:尼克.比姆斯

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财政收入组织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必须充分发挥综合治税在税收征管中的重要作用, 以“三区”和合德镇为主线, 利用科创大厦、金港大厦等载体, 通过开办补助、楼宇免租等方式, 引入大型国企、知名民企来我县设立总部或成立区域总部, 坚持依法治税, 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 才能促进税源经济发展。

2 县镇联动, 协同配合, 健全税源信息台账

国地税部门要将金三系统内企业纳税人登记情况 (正常) 和主体税种税源登记信息以及2015~2017年税款入库情况传递至各镇区综合治税部门。各镇区、各涉税信息报送单位要积极做好纳税人信息完善, 要积极开展纳税人信息的采集与核查工作, 摸清纳税人情况, 完善税源登记, 清理各种应登记未登记、登记信息不实等问题, 及时登记造册, 根据信息采集与核实结果, 按照工业企业、三产服务业、个体工商户、土地出让、政府投资项目、总部经济等分类建立税源台账。堵塞税收征管漏洞。确保每月5日前传递至县综合治税办公室。县综合治税办公室第一时间将各项税信息传递给税务部门, 税务部门要根据涉税信息及时查补征收。

3 明确责任, 建章立制, 搭建涉税信息平台

由综合治税办牵头, 会同国税、地税、财政部门, 建立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县综合治税办要建立完善三项制度。

3.1 建立信息报送月度通报制度

每月对县直部门报送的涉税信息进行统计, 定期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通报信息报送考核情况。

3.2 建立信息应用情况互通制度

税务部门定期将涉税信息应用结果反馈给报送单位, 并快速有效处置疑点信息, 防范有信息不利用、有问题不处理、有税费不征收现象, 推动报送单位做好税收征管后续跟踪工作, 提高涉税信息精准报送率和有效应用率。

3.3 建立综合治税考核机制

根据涉税信息报送应用情况, 严格对县直涉税部门、各镇区进行考核, 按考核结果严格奖惩, 充分调动部门和镇区及时采集报送信息和支持综合治税工作的积极性。

4 源头管控, 重抓整治, 开展专项核查工作

4.1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源头管控

各镇区、各涉税信息报送单位要立即开展2015~2017年以来县、镇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实施的公益性项目等重点工程项目纳税情况自查工作。具体做到三点: (1) 建立项目台账。收集项目名称、预算总额、项目预算单位、项目承建单位、拨付金额、纳税数额等信息; (2) 审核完税情况。监督项目单位根据项目完税情况申请拨付资金; (3) 办理款项支付。遵循先开票后付款、先完税后拨款的原则, 督促项目实施单位按照综合治税办有关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拨款手续。

4.2 组织建筑房地产业税收核查

住建、国土、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对2015~2017年外地建筑施工企业在射阳注册登记情况进行核查, 将核查结果报综合治税办。如支付工程款金额与在我县缴纳税款对应开票额不一致时, 应及时向县综合治税办报告。外地建筑公司在县内承建建筑工程项目时, 应引导该公司在我县成立分公司, 并以射阳分公司名义按总公司合同内容实施, 县各部门应积极指导帮助做好分公司成立工作。项目单位应做好政府建设工程项目工程款拨付前的税款预缴审查;审计部门在涉及由外地施工单位实施的项目审计时, 应将预缴税款情况作为审计内容。县国土、住建等部门, 要将2015~2017年县城商品房合同备案信息、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信息、土地招拍挂成交信息, 提交县综合治税办, 县综合治税办并将相关信息经过甄别筛选全部纳入综合治税平台统一管理。

税务部门将所采集信息与县城房地产业增值税、预征土地增值税等分月入库数据和销售不动产发票数据比对。对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的欠税不缴、预收款项不及时申报纳税、未按规定申报缴纳土地使用税等问题, 一经查实, 即按有关税法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对典型案件通过社会信用平台和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外地房地产公司在县内承建房地产项目时, 应支持其在我县新注册成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房地产公司, 对承建对应项目的建筑公司, 应引导其在县内成立分公司, 应积极主动服务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 帮助协调在县内成立公司事项。对碰到的困难和问题, 应及时向县综治办报告。

4.3 开展个体工商税收整治

各镇区、各涉税信息报送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涉税信息的共享共用, 促进税收共治, 配合国地税部门, 积极稳妥组织开展个体工商税收专项整治, 努力维护市场税收秩序。国地税部门加强对跨县经营企业的税收管理。对外地在射阳经营的大型连锁超市、物流、金融保险等企业, 制定约束与激励措施, 确保在射阳实现税收最大化。国、地税部门要密切配合, 加大个体工商税收整治的推进力度, 加大对整治工作的领导、协调与督查, 强化舆论引导, 争取政府、社会和各部门理解支持, 促进个体工商税收秩序更加规范。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税收减免和扶持政策的基础上, 推进国地税共同委托第三方代征税 (费) 社会化管理模式。为及时准确掌握税源变动情况、加强税收征管、防范税收流失发挥积极作用。

4.4 强化总部经济税收管理

各镇区要加强总部经济税收的管理, 招引“六有”总部经济企业, 即在射阳注册登记、银行开户、有正式办公场所、正常销售 (物流) 、正常纳税、有正常的资金流。各镇区要做好对总部经济企业的服务工作, 做好总部经济税收的有序入库。严禁将总部经济企业变相为开票公司, 严禁将总部经济税收突击入库, 严禁县内相互引税。

4.5 加强房屋租赁税收征管

由地税部门牵头, 会同镇区、村居、派出所、市场监管等单位组成排查小组, 以沿街门面房为突破口, 逐村 (居) 逐户摸清房屋租赁底数, 建立房屋租赁档案, 切实做到租赁户数清、名称地址清、租赁收入清、税费情况清。组建巡查队伍, 加强日常监管, 及时了解辖区内房屋租赁的最新情况, 及时向综合治税办反映, 确保房屋租赁税收足额入库。

摘要:当前, 财政部门要加大综合治税力度, 加强对个体门临、专业市场、不动产出租出售等方面的税收专项治理。通过研究出台外地建筑工程类企业在射阳县设立分公司、属地缴纳税收操作管理办法, 减少财政性资金投资工程的税收流失, 并将招引总部经济纳入招商引资考核范围, 鼓励现有企业吸引关联企业到射阳县开票纳税。

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是摆在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论文综述了“爱国主义”及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表达方式,对当今高校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现状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以期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方式;教育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浅出,扩增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接受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我们应该在各个科目及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大爱国主义融合力度,让爱国主义内化为学生自身具有的崇高品德,并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传统及现实意义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远古黄帝为百姓披荆斩棘、开山通道,到近代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求变革图富强,再到现代全国人民励精图治以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爱国主义的伟大体现。可以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如何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关乎我们整个民族未来的大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献身祖国建设的精神,是不可能成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

二、把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德育的首要原则就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并把理论和实践统一结合起来。教师既要做好德育课程的教学,又要加强学生的日常德育工作,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而初中阶段德育工作的特点就是生活化、具体化,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特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载体,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是符合德育规律的。以生活为载体,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能够更有效地推进德育工作的细化。

三、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的主要途径

从学生的日常管理抓起,在离学生最近的学习生活的管理中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规范教育中,在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他人的行动中充分展现与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样的教育因贴近生活而显得生动具体,也会避免因大谈道理、枯燥无味而让学生反感,效果也会非常明显,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综合我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经验和笔者在班级中的具体操作,笔者总结出以下方法。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管理

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三课两集会”细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即在生活指导课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文明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法制教育课上,教育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综合实践课上,带领学生为班级争光、为学校添彩、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固化师生爱国情感,定时播放校园广播和爱国诗篇,凝聚爱国共识;积极更新校园橱窗和阅报专栏相关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洒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

2.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资源

教育需要以活动为载体,活动也需要有充足的、优质的资源提供保证和支持,选择优秀、便捷、实效的资源,是我校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的重要任务。深入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有效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渗透民族责任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资源的开发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更深化了活动的内涵。例如,四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都行动起来,彰显了从未有过的民族使命感和民族凝聚力,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最宏大的教育资源。我们抓住这一契机,深入挖掘活动内涵,开展了系列活动:(1)组织全体师生进行捐款;(2)向各村村民进行宣传,组织由学生和大队辅导员参加的社会募捐小组,到街道和市场及各店面等社会场所开展社会募捐行动;(3)组织学生每人撰写一篇写给灾区小朋友的慰问信。

3.充分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课程

教育的开展,有了专业课程的支撑才会更深入、更系统。我们以综合实践课程为引导,抓住目前我市重视综合实践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契机,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让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标准化、体系化、本土化,让学生的感知会更形象、更具体、更深刻。

第一,我校开齐了地方课程,坚持“两史一情”教育,开设了国防教育和传统文化两门课程,每周各一课时,为常态化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第二,我班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学旅行活动,实现了“三个走进”,即“走进抗日纪念馆、走进军营、走进灿烂的祖国文化”。在“走进抗日纪念馆”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通过参观海阳博物馆珍藏的地雷战珍贵图片,采访当地的抗日老人,查看当年的战争史料,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纷纷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学习体会。“走进军营”则通过开学之初的军训,通过日常军事训练陶冶学生吃苦耐劳的情操。军训结束后,我们带领学生观看战士们的队列表演,参观部队的荣誉室、连室,学习内务整理,参与体验战士们的作训,让学生感受到军人整洁规范、雷厉风行和威风神勇的气质,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走进祖国灿烂文化”则是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祖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历史,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让其感受到作为华夏子孙的骄傲与自豪。

4.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灭的文明灯塔。教育内涵的发展,更需要文化作为载体。为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祖国文化,让爱国主义情结真正进驻每个学生的内心、融入血脉中,我校一直努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学生才会在德育的大舞台上得心应手,做好祖国建设的小主人。

第一,办好墙报,优化文化环境,让每一面墙壁都挥发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气息。建立名家诗文墙、历史人物长廊、山水文化墙和学生画廊,让学生在每处每地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在诗情画意的美好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第二,依托本地主办的刊物《中华诗文学习》,建立定期古诗文诵读制度,以培养学生热爱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责任。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组织学生学唱古诗歌曲、自编自导诗词小品比赛等活动丰富教育内涵。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黄建全.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学生身边的事情着手[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9(S1):79-80.

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协同育人理念引入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构建粤港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促进教育方法创新、实现立德树人使命,是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举措;“一国两制”的思想之基、岭南文化的思想之源、粤港高等教育互补式发展的思想之趋,是协同育人的可行保障。根据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政治立场、协同育人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机制着手,加强协同育人内化机制、践行协同育人外化机制、建立健全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从而实现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构。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粤港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建构

今年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中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个纲领性文件,为大湾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人心回归问题一直是香港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爱国主义教育是解决这一瓶颈的重要举措。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将协同育人理念引入粤港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探索并构建粤港高校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对提升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进而为香港人心回归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教育方案。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两个前提

为什么要将协同育人理念引入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成为现实的依据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关涉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粤港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必要性是要解决协同育人的第一个前提性问题:粤港高校为什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协同育人。首先,协同育人可以提升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粤港高校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为目的的有效互动,使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工作不再局限于各自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原则主导下,从微观层面上优化了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合作育人工作。其次,协同育人可以促进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关涉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质量,粤港高校在办学模式、运作机制、管理方式、治校方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 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创新。再次,协同育人是实现粤港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有效路径。十九大报告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于“落实”, 而粤港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粤港高校互通互联, 相互依托,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促民心、提升国家认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从而完成落实国家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2.粤港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可行性是要解决协同育人的第二个前提性问题:粤港高校如何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与粤港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就相比,粤港合作育人成效还有待提升。在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一国两制”、岭南文化和粤港高等教育互补式发展为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是粤港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最佳推动力。

(1)“一国两制”是协同育人的思想之基

在国际政治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水火不容的,但“一国两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智慧之举。它的实行架起了内地与香港发展的桥梁,使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共处于中国领土之上。通过香港与内地的广泛交流,能够加深香港居民對内地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程度,从而增进港人对内地的美好印象。粤港高校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的互动合作育人,也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创新尝试。

(2)岭南文化是协同育人的思想之源

“文化身份不是可以随便穿上脱下的衣装, 而可能像皮肤或者什么, 脱掉也有旧痕, 新生亦有斑驳”[1]文化的同质是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命题提出的思想根源。从地域意识上说,广东天然就带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印记,虽然香港社会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是香港的母本文化是以中国儒家思想文化为主,特别是保留了岭南文化的地方特色。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早已深深注入香港同胞的血脉之中,在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中发挥至关重要驱动力量。

(3)粤港高等教育互补式发展是协同育人的思想之趋。

据统计,广东省高等院校有150所左右,香港有20所高等院校,其中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有4所,粤港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广东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基础、人文社科教育与科技创新上比香港有一定的优势,而香港高等教育在国际化与信息化、应用性学科、师资队伍水平的经验上,又颇值得广东借鉴。因此,粤港两地高等教育自身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以“互惠合作、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为基本原则,粤港高校要有“敢为人先”的现代教育观,打破各自为政的教育格局,整合区域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两区域内高等教育水平发展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香港回归20多年来,两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互相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合作办学开展成人教育, 合作科研, 学者之间的互访、参观、进修、留学、经验交流, 互聘教师及邀请讲学, 开展学术研讨, 建立校际交流关系等,在客观上基本形成高等教育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 尽管发展水平不一, 但是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点和互利态势。[2]可见,粤港两地谋求互补式发展的趋势已经如箭在弦,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契机。

二、问题与原因: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主要挑战

由于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与内地在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教育制度上的差异,爱国主义教育在粤港高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下要协同育人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1.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主要问题

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理念源自德国科学家哈肯所创立的协同理论。对于粤港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上的互动与合作,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倾向和粤港社会的宏观环境都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

从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政治立场上看,爱国主义教育是政治统治的客观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归属。由于香港高校的师资是面向世界各地,不分种族、信仰、文化间的差异来招聘教师,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非常高。而教师群体中,来自内地的反而较少,因此,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西化较多,且大多缺乏在内地的阅历和经验。香港高校在导师管理制度下,学生与导师的互动更容易受到海归导师西方思想的影响。而真正能够胜任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校教师却很有限,能够用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增进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成为当前粤港高校协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

广东高校师资队伍,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专业课教育,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过硬,对国家有坚实的感情基础,对国家的历史和发展也有深入的了解。据2015年的广东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 76.37%的高校教师认同“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87.13%的高校教师认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可见,广东高校的教育者的政治素质较优于香港高校教育者,教育是塑造人的社会活动,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差异,是两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一项制约因素。

在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环境问题上,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香港的“言论自由”也会给香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阻滞。反思2012年香港反国教事件,不是香港社会不爱国,而是在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影响下,少数港人对港府推行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产生各种批判声音,再加上各种外部反动因素助推,一场“反国教运动”上演,并最终以香港特区政府做出搁置让步而平息。这场风波同时也为香港的国民教育贴上“洗脑运动”等各种妖魔化的标签,至今仍让单独开设国民教育课的香港学校处于被动局面。在香港高度国际化、自由化、多元化环境下,粤港高校要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中互相合作,香港的特殊社会环境是不得不令人深思。

2.原因分析

对上述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爱国力量在粤港高校教育主体中占据主流的比重不同。从香港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上看,以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师资为主,这些师资要么是外国人,要么是香港本地人,而具有内地背景的教师比例并不高,且内地教师进入香港高校任教的准入门槛又相当高。这对香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相比之下,内地高校教师的国家认同感是占绝对优势的。在这种情况下,粤港高校在合作育人中难免产生各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

二是粤港政府在粤港高校立德树人的话语权比重不同。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高校是自主办学体制,特区政府不干预高校自主办学,由于香港特区政府缺乏有力的教育话语权,对高校运作的监管和师资力量培养方面是薄弱的,这必然对香港政府在高校中推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对保障粤港高校协同育人的有序开展带来困难。

三、机制建构: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问题,就必须针对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构建推进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两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长效性。

1.建立教育主客体素质提升的内化机制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效地指引当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要实现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化、引导和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与高校师生群体的内在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协同育人内化机制与爱国主义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各自素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人”的要素紧密关联。

首先,教育者要统一育人理念。教育者的育人理念关系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实现,粤港高校教育者教育理念的差异是合作育人的关键性因素,统一理念认识,是共同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前提。虽然两地教育体系不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途径等具体实施细节也有差异,但育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所以,两地高校教育者必须要有明确的政治站位和政治信仰,一方面,粤港高校教师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要扮演好主动政治认同角色,具体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对理念、信仰、主张等政治价值认同,对国家、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认同,对法律、政策等政治工具认同,对公平、效率等政治效能认同。[5]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课教师既应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 ,又应是政治思想认同的示范者。专业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认同,把自身正确的政治观融入日常教书育人工作中。这既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其次,要提高教育对象的理论认同。协同育人的对象是粤港两地高校的青年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粤港大学生应树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粤港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祖国使命感必然来源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的理论自信,通过理论教化,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做到以理服人,在培养学生理论认知、理论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真正实现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还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善于把“外在”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个人“内在”的思想认知,让大学生从教育中有获得感,生成符合个人心理特征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寓思想政治工作如人精神上的“盐”,要让思政课“有知有味”, 就要在“放盐”的技术和艺术上多琢磨。[7]这个新鲜而又生动的比喻含义深刻、蕴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方式不妨借鉴,让粤港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并由内而外地转化。通过重視协同教育方式的人性化,善于运用具体化、形象化、时代化的教育艺术,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真正实现协同教育的“以理服人”。

再次,教育主客体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爱国精神可以培养, 但不能一味灌输。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不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单方面传递、灌输思想、信息及情感过程,而是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良好互动过程,和谐的互动关系能减少教育过程中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协同育人的顺利进行。此外,协同育人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性的合作,教育主客体良好的互动关系是驱动合作育人深化与提升的重要前提条件。

2.建立“实践推动、典型引领、人文关怀”的外化机制

内化机制以课堂作为协同教育的主要阵地,而协同育人的场域不仅限于课堂,外界因素也是粤港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影响源。协同育人的外化机制对粤港大学生的思想认同、价值取向与行为养成等方面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实现粤港爱国主义教育合作育人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结合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具体实际,协同育人的外化机制包括了:实践推动机制、典型引领机制、人文关怀机制三个方面。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推动机制是粤港高校在课堂育人基础上,扩大合作育人的覆盖面,创造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让两地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过程中了解国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合作。实践协同育人的顺利推进,不仅需要发挥两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在实践育人上的相互支撑作用,为粤港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践条件,而且还可以挖掘粤港高校各自实践教育活动特色,彼此交流借鉴,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互补的方式合作,借力资源共享,提升协同育人实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政策环境下,将为两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合作育人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机遇,粤港高校教师应树立国家大局的育人意识,义不容辞地共同承担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

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群众的楷模。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要求党的领导同志,要“注意收集和传播经过选择的典型性经验,使自己领导的群众运动按照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7]。可见,典型引领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应该继承与发扬。典型引领机制是通过选择对两地高校大学生来说都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的典型现象、事件或人物,以达到激发两地青年大学生情感认同和共鸣,提高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合作。香港回归、中央对港政策、粤港合作及粤港各领域的榜样人物等,突显粤港唇齿相依,“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密切关系,这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成长时代的典型,是两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切入点,能发挥出可亲、可敬、可信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也正是粤港协同育人要实现的教育效果。2018年以来,国歌快闪表白祖国是粤港两地青少年最流行的爱国形式,这种用短暂的行为艺术去点燃年青人的爱国热情,既迎合年青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又能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激发爱国情感,发挥了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两地高校协同育人的新型表达方式。

教育是关怀而不是教化,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是教育作为人类最光辉事业的真正宗旨。人文关怀机制是以人的心理诉求和个性化特点作为粤港高校合作育人的出发点,促进合作双方在尊重各自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方式差异下的合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在粤港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的宏观环境下,决定了各自融入人文关怀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遵循了粤港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本性的教育精神,是两地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合作育人的前提。

3.建立“政策对接、组织助力、队伍优化”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保证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粤港高校协同育人环境下得以规范有序进行的内外部条件,主要由教育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和队伍保障三个部分组成。

在教育政策保障上,中央政府和粤港两地政府要以把握大势、把握大局、谋定未来的战略思维,通过制定相关教育合作政策来保障合作过程的实施。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着眼,出台推动香港与内地教育区域合作体系统一规划和安排的相关政策,既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创造有利政策条件,又为依法推进粤港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消除一些区域性教育政策壁垒和障碍。此外,从粤港政府角度来说,可根据两地毗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粤港高等教育合作理念与定位,建立粤港高等教育合作的制度性保障,加强粤港两地高等教育制度的协调衔接,丰富高等教育合作的多样化模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有序开展。

在组织保障上,一方面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粤港高校分属“一国两制”下的不同区域,双方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途径等具体实施细节上存在差异。良好的粤港高校沟通平台可以减少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粤港高校合作育人协调开展的重要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在粤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格局中,教职员工都会直接或间接参与到爱国主义协同育人工作中,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才能保障协同育人过程的实施。

在队伍保障上,一要建设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才能成为大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教师的政治素质是保障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性因素;二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诠释了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教育,教师如何引导大學生正确协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并推动粤港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协同育人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也斯.香港文化十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5.

[2]朱建成.粤港澳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4]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9.

[5]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

[6]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0.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吴琼(1981- ),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2018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立项课题“粤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差异研究”(课题编号:2017WT020)成果。

上一篇:反洗钱的法律问题研讨论文范文下一篇:医院纪检监察探讨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