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述职报告范文

2023-09-22

区域述职报告范文第1篇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

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

3.“区调”的基本准则: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 “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 “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准备、统一地质认识、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

10.野外资料验收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剖面小结的主要内容:(1)工作概况(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3)剖面分层简述(4)剖面综合描述(5) 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

13.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法最为经济实用。

17.基本层序的概念: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18.第I类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

19.第Ⅱ类型层序: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没有任何相对的海平面下降。因而没有下切谷,并且其也缺少明显的侵蚀削蚀;第Ⅱ类型的层序边界被认为是在层序的(当时的)沉积岸线坡折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在海平面下降的速率略小于或等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形成的。

识别IⅡ标志是: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20.地层格架一般概念: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阐明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一般可用一定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地层格架按物理含义又可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 通常以岩石地层格间架(岩石地层的沉积格架)为基础,它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年代地层格架(时间格架)是解释性格架。

2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无沉积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层序。层序之内又可分为不同的体系域。

例如:低水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陆棚边缘体系域(MST)。陆棚边缘体系域又称陆棚边缘楔(MSW)。

其中低水位体系域(LST)可划分为低水位扇(LSF)、低水位楔(LSW)和深切河谷充填物(ivf)。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大海侵面(mfs),它将饥饿段分为上、下两部分。饥饿段上部属高水位体系域的底部;饥饿段下部属海侵体系域的顶部。最大海泛面才是高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域的水位体系域的岩层下超于该面之上。

(3)层序:顶、底以不整合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为界,有成因联系的相对整合的地层序列。它由—系列体系域组成,并被认为是在全球海面升降曲线—下降拐点之间时间隔沉积的。

(4)副层序:由海泛面及其相当的面限定的,相对整合且成因上有联的岩层或岩层组序列。

(5)进积:沉积物由陆架向盆地迁移,称为进积。因进积作用造成的向盆地原始的地层层理为进积型层理;具有进积型层理的地层体是原始倾斜的,也可为具有进积型结构的地层体。(6)加积:沉积中心不变,垂向堆积的沉积作用,称为加积。加积作用产生的层理是水平层理,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体可称为具有加积型结构的地层体。 (7)退积:海侵期由于沉积中心向陆地迁移,造成沉积地层向陆后退超覆,称为退积。具有退积型结构的地层体均显示向下伏不整合超覆(或上超)的特点,其沉积的最大厚度出现在近陆地一侧而不在近盆地一侧。

(12)海侵体系域:为海平面低水位期以后的海侵期沉积在陆架上的体系域,由—系列后退的或退积的副层序组成。底界为低水位体系域之顶的第—要海侵面,顶界为饥饿段中的最大海泛面。

(13)饥饿段(或称凝缩段):一个薄的以非常低速沉积(<1—10mm/1000a)为特征的海相地层间隔。它由贫陆源物质的半远洋或远洋沉积物成,是相对海面最高或滨线最大海侵时沉积在陆架中至外部、大陆斜坡以及盆地底部的。

(14)高水位体系域:以副层序的进积型堆积逐渐增强为特征,被认为是全球海平面高水位期的沉积。

27.地层模型:地层实体的组成、结构、时空存在状况的简化表达形式,是表现地层序列中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态、相互关系、时空分布规律和组成与结构变化的解释性模型。可以用区域岩石地层格架上代表性剖面模型来表示。地层模型对于研究区进一步调查能起到检查作用、预测作用、指导作用,还可以解释本区的沉积环境与作用及速率、地质发展史和矿产分布规律等。

三、花岗岩区

28 .归并花岗岩类超单元主要标志:空间上紧密相伴、时间上紧密相关 、成分上演化的亲缘关系、结构演化的规律性、同位素特征的相似性

29.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正式单位:超单元组合、超单元、单元;非正式单位:侵入体;不具等级意义的单位:岩浆杂岩

31.脉动型与涌动型接触关系的区别及识别标志

(1).脉动型 (突变型):来自深部岩浆的单独一次贯入。先形成的侵入体已基本固结,但仍很灼热的条件下,被后侵入体所侵入的接触界面。特点:在两次脉动的岩体间形成一个1—2mm宽的较为清楚的接触界线。有时接触面两侧岩石成分或结构上发生突变,甚至在标本或薄片上可以被发现,但其接触变质现象并不很清楚。先后生成标志为:(1)沿接触带常有断续发育的伟晶岩包体或似伟晶岩带,其宽度常为几十厘米,其矿物的生长方向指向晚期岩体;(2)有时有接触带上出现火成砾岩带,早期者为角砾,晚期为胶结物,(3)晚期侵入体有时具冷凝边。

(2)涌动型(隐蔽型)接触:涌动是在一个岩体内部,当有一些差异的组分之间出现差异性流动时,先贯入的侵入体虽已开始固结,但部分仍然保持液态的情况下,被后贯入的侵入体所侵入。其特点: 涌动侵入所形成的接触界线不明显,通常在1—2cm距离内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快速变化,而找不到很清楚的接触界面。但有时在接触带形成宽度不等的混染带。涌动侵入体成分和结构的快速过渡表现在,岩石成分中含角闪石→不含角闪石,含包体→不含包体;粒度的有序快速变化,斑晶大小和丰度的循序快速变化及颜色的快速变化。生成先后标志:两期岩体间优势具有1~2cm混染带;晚期侵入体边缘带常出现富钾矿物(黑云母、钾长石)且平行接触面分布;两期侵入体内矿物成分、结构的突变或某些矿物含量的突变或色率突变,而两者间无明显界面。

32.建立花岗岩类单元的标志:⑴基本一致的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 (2)基本一致的岩石结构,⑶基本一致的年龄值:(对复式岩体内各单元的侵入体年龄值,基本相同或相近的)⑷所含包体的特征一致或相似⑸岩体中所赋存的脉岩组成一致;岩体的物理性质和矿化 特征也基本相同。

33.单元:岩石谱系单位中最基本的单位,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中的“组”,也是深成侵入岩区地质填图的基本单位。

在一个岩段或岩石区内,不同的深成岩体中各侵入体的岩石特征相似(岩石类型、成分、结构、矿物形态、包体的形态和数量、岩墙组合)而且侵入时代也基本相似的可是为同—个单元。划归同一个单元所有侵入体,在花岗岩侵入顺序中占据着同一个特定的位置,并具有特有的岩石学特征(特别是结构、构造)。命名:地名+岩石名称+单元;地名+单元,如西后峪单元

35. 建立花岗岩类单元的方法(将不同侵入体划归为同一个岩石单元),其方法:(1).对比的方法有四种:标本对比、薄片对比、地球化学对比、同位素年龄对比。(2)对比的标志有四种:成分标志、结构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同位素年龄标志。

36.强力定位的特点:(1)岩体呈圆形或椭圆形;(2)岩体与围岩有规则而清楚的界面;(3)区域性构造线方向因岩体的强力侵位,而被调整到与岩体构造线一致;(4)岩体中矿物和暗色包体定向排列显示同心环状构造。这种构造主要发育在岩体边缘,平行于接触

带(5)具有同心环状的岩石类型分带,(6)在岩体周围的围岩中出现环状向斜或发育有热变质的矿物(矽线石,硅灰石等)

类型:穹起、底辟、气球膨胀

37.被动定位的特点:(1)在平面上岩体的形态不规则,与围岩的构造线不一致(环状岩墙除外),而且有锯齿状不规则接触界线.其原因是围岩在岩浆侵位时没有明显的变形而得以保留原来构造线方向(2)岩体内部缺乏定向组构(3)常有岩枝穿入围岩,有时岩体边部常有围岩棱角状捕虏体。 类型:顶蚀、破火山口沉陷、断裂扩张等

四、火山岩区

38、火山岩区“区调”填图的总体要求:采用“双重”地质制图方法(火山地层法、岩性及岩相制图法),具体工作要求如下:①在详细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及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 ②查明火山岩岩石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构构造、岩石类型、产状、厚度、接触关系以及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③依据岩石特征和火山岩体的分布形态,划分火山岩相;研究火山岩形成的地质环境。 ④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结合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区域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39.火山构造的分类:火山机构是火山构造调查的基本单元,它们可能是较大的单体火山,也可能是包含有寄生或侧生的火山,彼此间的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火山的类型在整个活动历史中保持不变,它们可分为三种类型:裂隙式,中心式;复(合)式。

40.喷发相:泛指各种溶岩和火山碎屑岩。按喷发性质和喷发强度又可分为爆发相和溢流相。

五、变质岩区

41、变质岩区“区调”填图方法体系:变质岩系是在一定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不同成因类型的原岩建造在地壳演化过程中经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产物。因此,在变质岩区进行地质填图应该正确处理建造与改造的关系,用构造分析的方法研究填图中有关变质地质学问题。从而可以建立以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理论为指导,以同一成因类型原岩建造的变质岩石或变质岩石组合填图单位为基础,以构造分析方法为手段,以地质事件为主线的填图方法体系。根据原岩建造的性质和改造作用的程度,可分为: ①构造一地层--事件法;②构造一岩层--事件法;③构造一岩石--事件法;

⑵ 岩组:组是构造复杂区变质岩主要和基本的填图单位,它是以构造界面的围限的一种岩石地层,它可以是单一岩性而更多的情况是两种以上的岩性组合组成的填图单位(正式单位).单一岩性组成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在同一变形变质带中具有一致的构造样式和变质程度。当构造地层单位包括有一定厚度的不同岩性层时,同一变质变形带中的也表现为不同的片内构造样式.岩组内具连续性特征,但由于构造作用常使层序遭受某种程度的破坏,或导致厚度的巨大变化和构造尖灭。

(3) 岩群:岩群是由区域性规模构造变质岩带所围限的多个组或岩组组成的高级正式单位,常常缺失群级岩石地层单位所固有的顶底不整合面.岩群常常以反映不同大地构造环境的原岩建造类型和变质作用类型,以及重大区域性地质事件(如岩浆活动)区别于相邻的变质地体,并显示其做为群级单位的身分。相邻的岩群可能属于不同造山带的产物,也可能属于超群就地就地改造结果。

42.变质侵入体为主的变质岩区工作方法——构造-岩石-事件法

在大面积分布着已遭受强烈的区域变质、变形改造的侵入岩,原岩的侵入体面貌及组构特征已基本消失,并被改造为各类片麻岩和麻粒岩。因此,不再适用岩石谱系单位的方法进行填图。而采用构造-岩石-事件法进行填图。

43.变质岩区岩石填图单位的野外识别标志:① 不同岩石之间的切割关系;② 所含包体或捕虏体的差异;③ 所含脉岩的特征;④ 注意岩石填图单位之间的接触界线的变化:同一岩石填图单位不同岩石类型之间界线是过渡的。而不同岩石填图单位之间的界线有的清楚、截然,有的显得模糊,但界线两侧岩石都有明显差异。

45. 变质作用的研究:变质作用是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的变化或地壳与地慢相互作用引起的一件重要地质作用。它基本上是在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或应力作用使原来的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同时形成相应的变质岩石。变质作用类型的划分是以反映热流变化的变质相和变质相系为基础,并结合变质作用在发生发展期间的大地构造环境进行的。

研究内容包括:( a )变质作用的起始态,即大地构造环境和原岩建造( b )变质作用的进行态,主要包括反映变质作用物化状态的变质带、变质相、变质相系,以及pTt 轨迹( C )变质作用的后继态,主要与变质作用有关的花岗质岩浆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鉴别划分变质相,变质相的研究不仅靠镜下对岩石进行矿物学、矿相学研究来完成,同时在野外要观察研究岩石的变质特征、确定变质相的空间、时序关系及相互转变的特征,研究变形作用和变质作用之间的关系等,尤其要注意麻粒岩相的退变质及其与变形作用的关系,以正确识别判断变质相。

46.浅、中浅变质侵入体的研究方法:( 1)产状特征的研究不仅要靠岩体与围岩之间的关系确定,还要通过对岩体的应变状态的研究来恢复其原始产状特征;( 2)接触关系有3 种:韧性剪切带接触,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糜棱岩带;侵入接触,只在局部地段或在岩体内部花岗质岩石与捕虏体之间才能见到穿切的侵入体;沉积接触,常呈渐变过渡关系;(3)变质特征很明显,并经常与围岩变质保持同步(4)变形特征:岩体与围岩有类似变形构造,岩体可变成片麻岩、糜棱状片麻岩、糜棱岩。围岩中见到的褶皱、叠加褶皱、韧性剪切带在岩体中均相应有反映。( 5 )分析对比围岩与岩体变形构造之间的关系,确定岩体相对时代。

47、变质基性岩墙的研究内容:

1、详细观察描述岩石的主要矿物组成和组构(包括原生的、变形的)以及它们的均匀程度、变形、变质作用,是否有其他岩石或矿物的包体、混合岩化现象等。

2、形状、产状、规模、密集程度及排列方式、与围岩的关系。

3、内部构造研究:如内部组构和矿物成分是否均一,有否冷凝边以及是否出现新生的叶理等

区域述职报告范文第2篇

在制作中,大年龄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用双面胶、橡皮筋、吸管比较好的做出了风车,而小年龄的孩子却遇到了困难。原来,提供的材料是长管子、细短的管子、插口这三部分,而他们看到哥哥姐姐用吸管插进洞口以后,也学着他们这样做,纸张上出现了破洞,来求助于老师和同伴。这是老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因此我观察到孩子出现的问题以后,就把这个“球”抛给幼儿,请大家一起来讨论:怎么才能做出好玩的风车?粗粗的管子插不进小洞时怎么办?看看还有什么其他的材料可以帮忙?引导孩子从粗细不同的材料中判断、寻找出合适的管子。通过大家的分析、哥哥姐姐的帮忙,孩子们终于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了成功。孩子们成功了,用风车和风儿玩起了好玩的游戏。

这个活动之后,我反思自己课前的准备,虽然材料上体现了层次性,但还是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年龄差异,以致造成简单的材料孩子反而不能成功。其实在活动之前,可以让孩子多玩玩风车,了解一下风车是怎么做成的?或者多准备一些现成的风车放在四周,使孩子能够更好的观察、探索、制作,让材料来说话。

区域述职报告范文第3篇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野外实习,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区位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结构和地域组合的特点,掌握区域经济和人文地理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培养野外调查、观察和操作的技能。

二、实习地点:永定、厦门、潮州

三、实习时间:2011年12月19日——2011年12月22日

四、实习内容

1、区域文化地理比较分析;

2、特区经济发展条件分析、比较;

3、区域城市地理实习;

4、区域地缘经济、政治地理实习;

5、区域旅游地理实习;

6、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工业、高新几时产业、商业、旅游业、文化教育等)的调查与分析,了解掌握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实习小组:

六、指导老师:

七、所选实习报告专题:厦门市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八、具体内容

厦门是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接待国际游轮最多的口岸之一,2002年全市接待旅客达1020万人,其中境外游客67.2万人,旅游创汇3.65亿美元。 1995年市政府确定了要把厦门市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战略目标,并把旅游业作为厦门“九五”期间和跨世纪发展的重点产业,确立了旅游业在厦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厦门旅游业在新世纪之初连续几年呈持续增长势头,成为拉动厦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厦门市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全市面积15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4万人。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大特区之一,发展旅游业具有不少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城市。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

不仅如此,厦门的交通还十分便利,其海陆空主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如空中:厦门是华东地区主要的航空枢纽之一,2005年已开辟国内外航线14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55条,国际航线直通东南亚及东北亚主要城市;海上:厦门港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通航,且现作为直航试点,与金门实现“小三通”,有定期客轮航班来往,与台湾地区来往最为方便;陆上:经过厦门的福厦高速公路和厦漳沼高速公路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相连,鹰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区间如此,区内也四通八达,公交、巴士、的士畅通无

阻,基本不堵车。

2、气候适宜,旅游资源丰富

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至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舒适宜人的气候成为厦门市每年旅游人数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

厦门是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环境整洁,四季长春,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山、海、岩、洞、园、花、木诸种神秀,加之名人遗迹和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乡土风情,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是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被称为“中国最温馨的城市”;厦门将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在联合国关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前景报告(补的)中,厦门被列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之一。因此,厦门成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景点之一。

3、经济实力强,旅游设施完善

厦门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面对金门、台湾,邻近港澳、东南亚,区位条件具有优势。闽南地区是著名的侨乡,厦门市地处闽南金三角的中心位置,人流、物流、商流会聚,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突出;背依闽粤赣13地市的广阔经济腹地,山海协作不断扩大;厦门作为祖国大陆对台经济交往的重要基地,不仅具有地理、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对台优势,也是对台经贸科技、文化交流最为密切的地区和台商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已被辟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两岸直航试点口岸之一,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厦门综合经济实力较强。2005年全市GDP达1 029.6亿元,财政收入209.7亿元,人均GDP8 326美元,第

一、

二、三产业结构为2:55.6:42.4。厦门的经济外向型和国际化程度较高,其已与世界各地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城市的之一,截止2005年底,已有外商投资项目6088个,合同外资金额207.9亿美元。较强的经济实力使厦门有能力建成相当规模的旅游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接待能力方面,目前已有旅行社67家,旅游饭店95家,社会旅馆380家,床位约22 700张,其中星级饭店49家。各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备完善,为厦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二)厦门市发展旅游业的区位劣势分析:

1、经济总量不大

厦门人均GDP在国内排名虽然较靠前,但GDP总额仅为1 029.6亿元,常住人口仅217万,总量不大容量小。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一直受到县域经济的牵制,企图通过县域经济的扩张,改善经济状况。我们不能否认县域经济在起初给厦门带来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城市经济在中后期,厦门明显受到县域经济的制约。作为福建中心城市的厦门由于缺乏一定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做支撑,导致没有足够的经济体量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也难以吸引规模大、实力强的骨干企业的聚集,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和经济体量,难以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因此,仅仅的依靠县域经济厦门是无法达到长久的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目的。

2、城市历史资源的浪费

历史资源是城市最厚重的遗产,它印证了城市的进化,记载着历史的演绎,蕴含着丰富的的城市内涵。注重历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可以使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城市更有魅力和竞争力。厦门是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但是在城

市旅游资源分布中,厦门的城市旅游历史资源比重较小,而鼓浪屿是厦门城市历史资源的代表,是厦门城市旅游发展的起点,是我国对外交往历史的重要见证。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提速,厦门对她的放任,鼓浪屿已经不再有往日的风光。优秀的人才流失、人口构成的变化导致鼓浪屿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小贩的叫卖声代替优雅琴声;由断墙残垣代替独特的建筑风貌;逐渐上升的生活成本,逐渐下降的生活品质,社交的限制不断表现出来。事实正在告诉我们,厦门对城市历史资源的不恰当使用,导致了优秀城市历史资源的地位,在厦门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中不断下降。

3、产业结构的调整

历史的发展证明,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主要得益于主导产业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而主导产业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多年来,厦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实施了“以工业为主,大力发展生产型、科技型、创汇型的制造业”的产业优先发展政策,使厦门迅速的实现工业化,改变了产业结构,增加了财政收入。我们看得到制造业的发展为厦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这种以制造业为龙头的发展是作为厦门特区经济发展初期的策略,是符合也只是仅仅符合当时的发展需要的,就目前来说,这种产业格局与建立现代化城市的标准仍有很大的差距,与城市的自身定位也有距离。厦门作为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却没有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在现代旅游业的布局上并没有从旅游服务区域的大格局着想,旅游业的设施偏少又偏小,难以发挥中心城市对经济区域的旅游服务和带动作用。

(三)加快厦门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

针对县域经济产生的局限性,个人认为只有下决心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整合城市资源,培育大中型城市才是有效措施。厦门是福建省内周边地区最具有综合实力的城市,但是经济规模偏小,没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也缺乏应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相邻的漳州市缺乏的是产业支持和技术资金的投入。厦门如果能和漳州进行实质上的合作,使漳州为厦门提供发展空间,是厦门向漳州发展,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分流,这样不仅能带动漳州,也能深度发展厦门,使厦门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让经济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提高历史资源的合理开发

中外城市的发展证明,老城区要获得再度繁荣多半是通过专业变形,通常是开发为旅游区或者商业区。鼓浪屿是厦门城市旅游历史资源的代表,要发展厦门历史资源旅游,建设好鼓浪屿是直接有效的措施。尽管鼓浪屿作为高尚社区的地位在下降,但是作为旅游区的功能在上升。针对厦门对相关城市旅游资源存在的管理浪费问题,我也以鼓浪屿为例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了进一步突出海岛风光观赏,应对鼓浪屿进行建筑物的全面整治,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物,使鼓浪屿的建筑和山水更加和谐。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筛选和维修。由于鼓浪屿拥有太多的电动车、摊贩、无证导游等,这导致鼓浪屿无法提升自身的旅游品位,因此这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优化被扰乱的市场。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收,鼓浪屿的景区景点维修、维护资金不会白白的产生,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勇敢的针对鼓浪屿建设投入一定的资金,我相信这会在不久的将来收到应有的回报。

3、产业结构的优化

纵观世界绝大多数现代化城市,可以发现无一不是以第三产业为城市的主导,但是厦门的第三产业仅占地方生产总值的46%左右,而城市的三大支柱产业均为制造业,这逐渐成为影响厦门往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阻碍。因此,厦门要在较短的时间达到现代化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这需要厦门加快旧城改造,扩大绿化面积,完善配套功能,高起点的改造商业区、居住区和旅游区。在城市功能的调整中,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加快海湾和海堤改造,恢复厦门海域的生态环境。强化城市的服务配套,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为城市旅游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价值。

4、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

区域述职报告范文第4篇

随着幼教改革的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70年代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具体体现的区域活动,正为我国幼教接受并采用。但是教师们首先接受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创设活动的硬件并不难,到外面看看,书上翻翻,心中也有了一个大概所以然,关键在于怎样使环境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使幼儿充分活动、和谐发展?这就涉及到新《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师幼互动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种教育理念: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⑴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 ,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1、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创造想象、合作探究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张扬,使他们得到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2、能有力地推动我国幼教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它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选择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一线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表现。

(二)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决定人的发展”的观点,他认为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而活动区活动以其个别化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2)。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中指出:在领悟《纲要》精神的基础上,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活动区的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发展。并在其中收录了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区域活动对早期阅读中的多元创造能力、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美术能力、个性发展、品质的培养等都起了相当的作用;根据活动区的特点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依据和活动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认为区域内容应该丰富,多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区域设置既要符合先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有要符合幼儿个性差异特点,不宜过深或过浅;区域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以便教师评价幼儿情况,总结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3)。 《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中收录了对幼儿园区角活动现状的思考,他们认为区域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热闹的形式,幼儿被动的参与,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活动性质。其次是材料投放目的不明确,造成幼儿不是为了需要而学习。再次是教师指导欠恰当,忽略了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教师的评价笼统,对幼儿下次活动促进作用小。最后是教师太过放任自流,失去了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性质;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幼儿自主性探索研究中认为活动区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

1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4)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中收录了关于活动区内容从哪里来的探究,他们认为内容要与近期开展的主题,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身边的事物有关。(5) 《学前教育论文集》中对区域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问题提出了看法,他们认为教师由支配者变为支持者,由讲述者变为询问者、引导者,由备课者变成记录者、反思者(6)。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观念的转变,然而如何使区域活动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使幼儿主动发展,更多的在于活动中师生的关系。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这说明活动中认识活动不只幼儿单项度的认识过程,而是师幼双方信息反馈与互动过程,当前“师幼互动”的观点正被教师们所接受。

(三)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学者的研究

A师幼互动、师幼关系对于幼儿所具有的意义

我国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教师与幼儿的行为往来对幼儿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如罗鸣在《教师与幼儿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中从幼儿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化特点出发,论述了和谐的师幼关系将对幼儿社会性观念的初步形成、幼儿口头言语能力地发展、幼儿个性的发展以及幼儿智力的初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姚铮在《幼儿园人际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中从对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分析入手,将幼儿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幼儿园人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师幼关系对幼儿社会交往方式的促进或促退的影响。指出,如果教师把幼儿当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就会与幼儿建立起和谐、平等、互相依赖的师幼关系,进而帮助幼儿建立起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他们与他人、与同伴的正向交往,反之则不然(8)。庞丽娟在《幼儿教师的期望和幼儿发展》中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教师的期待”这一隐性教育力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对皮格马利翁效应机制的分析,揭示了幼儿与教师在教育进行中各自内隐的心理运作过程以及双方之间外在的行为交互作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幼儿教育实践的革新,进一步对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如何是使积极对待”、“如何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期待着”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9)。

B我国师幼互动行为的

项宗萍在《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中指出,在我国目前师幼互动中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以纪律约束偏多,幼儿自由活动的余地小;师幼互动内容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视对幼儿情感与社会性方面的培养(10)。李生兰在《中澳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比较》中认为我国的师幼互动行为还存在以下一些特征: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互动多于游戏中发生的互动;教师与集体幼儿的互动多于教师与小组幼儿、教师与幼儿个体的互动;在师幼互动进程中教师多以指导者角色自居,缺少同伴式的参与性活动;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中对幼儿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留给培养幼儿自理、自立能力的机会非常有限;教师过分重视模仿、范例的作用而忽视幼儿的自我表现(11)。

C我国师幼互动模式

在探讨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周欣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分为平行式、合作式与外部干预式三种(12)。柳淑玲结合教师的个性特征将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类型分为严爱型、慈爱型、一般型(13)

D我国师幼互动已有相关成果

“九五”期间,卢乐珍教授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幼儿园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研究”项目(14)。

1999年,刘晶波博士从考察与分析师幼互动状况入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目前幼儿园中师幼互动行为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发表了《国外学者关于师幼互动问题研究的

文献综述》(15)。

2000年后,刘晶波博士对师幼互动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哪些研究进行梳理。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霍力岩对促进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6)。

近年来,对师幼互动问题的研究比较关注。

2.国外学者的研究

A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事务性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幼儿所经历的师幼关系状况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拉古兹说过“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家罗杰斯(C.R.Rogers)也说过:“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17)他认为,只有在“整个人”(包括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图等)都参与学习时,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B师幼互动模式

众多关于师幼关系模式的研究表明,现实中师幼关系存有许多种模式,并且不同的幼儿与教师间结成的师幼关系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斯拉夫(SROUFE)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即便是受过较高层次专门训练的教师与同一班级的单个孩子结成的师幼关系也有一些鲜明的类型区别,具体表现为:温暖型、参与型、支持型、冲突型、控制型(18)。皮恩特(PIANTA)认为以教师指向幼儿的情感与行为两个维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两种模式:积极的关系与有障碍的关系(19)。布罗菲(BROPHY)遵循相同的研究视角,也有将师幼关系分成四种类型:亲近型、关心型、漠不关心型与拒绝型。从幼儿角度出发,根据幼儿在互动中的情感表现与行为方式将师幼关系分为安全型、依赖型、积极调适型与消极调适型四种(20)。

C影响师幼互动因素

国外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影响师幼关系的第一位因素是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如幼儿的气质倾向、行为特征与幼儿早期的人际关系经历等多个方面。认知学习理论家奥苏贝尔(D.P.Ausubel)说:“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21)他认为,任何新知识,如果与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没有联系,没有已有的经验作为落脚点的话,新知识是不会引起兴趣而被吸收的。除幼儿的自身特征以外,研究者们发现,师幼关系还受教师自身的特征、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与师幼互动所处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受教育水平程度并不是显著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教师特征中对师幼关系状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师的反省能力。而影响师幼关系的客观环境,国外学者的研究涉及到的研究课题幼儿园班级的规模、教师和幼儿人数的比例等方面。教师与幼儿人数的比率越低,班级规模越小,教师与幼儿间形成安全依赖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还有教师人选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22)。

(三)总结

从以上相关资料不难看出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是提升幼儿发展的有效策略,但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师幼关系:教师和幼儿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幼儿对教师的情感大多是畏惧和平和,教师对幼儿的情感大多是限制与不满。师幼之间较少表现为积极进取(幼儿方面)和赞许喜爱(教师方面)。这种师幼关系给师幼互动埋下了隐患。(2)师幼互动模式:区域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模式大多是“倾斜模式”(以互动进程中,教师俯视幼儿,幼儿仰视教师为根本特征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很难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只会不断滋生幼儿的依赖、抵触情绪。(3)引发师幼互动的动因:动因大多以事务性为主,比如维持秩序、解决纠纷等;而单纯性的情感互动很少发生。这样形成的局面是:教师在活动中始终是绝对权威者,对幼儿高度控制和约束,幼儿始终处于以来、服从的被动状态。这对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4)师幼互动的内容:在师幼互动行为中,内容大多是教师预设目标的完成以及对规则的强化、遵守和维

护,对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发现很少进行积极引导,生成新的内容,大多是视而不见或敷衍了事。

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性行为被束缚,他们所谓的探索活动都是在教师预设范围之内。在这种消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活泼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研究方向

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都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运用互动的形式建构这一过程,以最优化的师幼互动策略指导教育实践,能不断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幼儿的发展。

1、通过师幼互动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幼儿园教学结构。

2、通过师幼互动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幼儿自主学习并获得经验。

3、通过师幼互动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幼儿学习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师和方案。

(五)参考文献

1、 张博:《“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关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师幼交往的思考》,载《学前教育》,2000年第

7、8期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宁波出版社,2004年版

4、《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学前教育分会编,新时代出版社,2000年版

5、《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1999年版

6、《学前教育论文集》,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7、如罗鸣:《教师与幼儿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载《福建教学与研究》,1990年3期

8、姚铮:《幼儿园人际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载《幼儿教育》,1994年2期

9、庞丽娟:《幼儿教师的期望和幼儿发展》,载《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4期

10、项宗萍:《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载《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2期

11、李生兰:《中澳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比较》,载《学前教育研究》,1993年6期

12、周欣:《试论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载《学前教育研究》,1990年4期

13、柳淑玲:《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与幼儿发展》,载《学前教育》,1991年12期

14、卢乐珍:《关于“师幼互动”的认识》,载《早期教育》,1999年第4期

15、刘晶波:《国外学者关于师幼互动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载《早期教育》,2000年13期

16、霍力岩:《论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载《学前教育研究》, 2001年第1 期

17、卡尔·罗斯杰:《As for teaching and some personal viewpoints that study》 ,北京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版

18、Sroufe,L.A.&Fleeson,J.(1988).The coherence of family relationships.In relationships withinfamilies,Eds.R.Hinde&J.Stevenson Hinde,57-7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Pianta,R.C(1994).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Journal Education Review48(1):1-31.

20、Brophy, J.E.&Grood,T.L.(1994).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Causes and Consequences.New York:Halt,Rinehat &Winston.21、奥苏伯尔:《 EDUCATIONAL PSYCHOLOGY》,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区域述职报告范文第5篇

一、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状况

陕西省是中国在西北地区的重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对于维护中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使陕西省的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但地方政府干预的负面因素也使陕西的区域经济在不断发展扩展过程中, 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

从人均CDP角度分析, 陕西省从1990年至2016年, 全省CDP的极值从以往的404.30亿元增长到19399.59亿元;人均GDP的极值也从1219元增长到51015元, 分别增长了46.98倍与40.8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极差也1990年的1175元, 增长到2016年的284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极差从1990年的360元, 增长到2016年的9396元, 分别增长了19.20倍与25.10倍。关中、陕南以及陕北三大区域的人均GDP极值也从1990年的580元, 增长到2016年的24273元, 扩大了4085倍。

从区域投资角度分析, 陕西省2016年的全社会固定投资额为20825.25亿元, 在“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关中协同创新发展以及陕北转型持续发展”的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下, 区域投资逐渐呈现陕南迅速、关中稳定以及陕北下降缩窄的局面, 其中陕南区域经济投资增幅了24.5%, 较2015年高出了1个百分点;关中区域经济投资增长了13.5%, 较上年增速提升了7.2个百分点;陕北区域经济投资收窄下降了2.5%, 同上年相比收窄了将近3.7个百分点。

从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角度分析, 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表明, 到2016年底, 陕南、关中与陕北为22:46:42。截止到2016年, 不同区域的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床位与医疗人员大体情况是, 陕南区域为50和59;关中区域为65和77;陕北区域为57和69, 从中可以看出, 陕南区域不管是在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上, 还是在医疗人员上, 均较其余两地服务水平要滞后。同时,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 陕西省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费用要比城市地区高出近4倍, 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几个省份, 且这一收入差距明显高于国际相关警戒标准,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加大, 已经成为陕西省重点关注问题。

二、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原因分析

区域条件、地域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等, 是导致陕南等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从整个陕西地域格局来看, 关中是内地与西南、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等的重要衔接地,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加上其本身就是西北区域极为稀少的平原地带, 为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相较而言, 陕北自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体系建设过差, 而陕南物资丰富, 但多山路, 交通也极为落后。另外, 国家在政治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制定上存在的地域歧视性, 低投入与地区自身的发展滞后性, 也给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再加上陕西地区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区域先发优势与循环累积效应, 关中经济显著性高于陕南与陕北两地, 积累能力的差异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区域经济差距。

三、实现陕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 发挥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机制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区域经济间的不平衡性, 为了将区域循环积累效应降到最低, 政府要提高对欠发达地区政策与物资的投入倾斜力度, 提高欠发达地区整体产业密度, 陕西与陕南地区政府要与相关机构协商交流, 根据地区优势特点与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 加快对基础公共设施与交通体系的建设, 并适当提高陕西欠发达地区财政支付转移能力。

(二) 发展优势资源与特色产业

地域的发展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完善的对外输出基础产业, 而这是建立在对本地优势资源的挖掘利用程度以及优势资源产业链条上。陕西在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优势, 如大力扶植秦巴山的药材种植业, 发展西商旅游产业等。同时, 要构建产业联动机制, 塑造不同地域的标志性品牌, 带动周边以及整个区域的发展, 形成产业联动发展体系。

(三) 强化区域协调互助合作

陕西在发展中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将资金逐步引入欠发达地区, 逐渐形成区域协调互助共赢发展模式, 不仅要全面推动不同区域要素间的高质量流动, 构建资源共享互补机制, 尤其是在资金与技术等方面的沟通合作, 逐渐消除区域产业发展壁垒, 并且要提高对口区域经济发展支援,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构建陕西省内不同市县间的对口支援体系, 以关中与陕北经济发达市县为主, 带动陕南地区经济欠发达市县经济发展, 建立结对一对一帮扶关系, 互惠互利, 逐渐形成区域协同发展良好态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虽然当前陕西经济处于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 但其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发展差距, 所以陕西需要充分发挥地区政府扶持与引导作用, 提高对欠发达地区政策与物资投入倾向性, 强化区域协调互助合作, 从根本上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中央集权逐渐向地方下放进程的推进,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干预作用日益增强, 为地方政府成为市场经济独立决策权力主体提供可能, 但受地方要素差异性、地方政府政策发展侧重点等因素影响, 地方政府在经济干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这一发展大环境下, 如何有效缩短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构建特色化产业链条, 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已经成为当前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文就是基于当前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现状, 积极探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旨在为实现陕西省区域经济长久稳定性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距,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凡斌, 陈胜东.新时代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思考[J].企业经济, 2018 (3) .

[2] 杜传忠.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理论学习, 2017 (6) .

区域述职报告范文第6篇

全球时代是竞争的时代, 而在当今的城市世纪则表现为城市竞争, 然而, 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 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因此, 城市区域是全球时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当前, 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 构筑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也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重要举措。为适应上述形势, 各类城市区域规划, 例如广州、南京、宁波等城市的都市区规划, 江苏苏锡常、南京、徐州的都市圈规划, 浙江的杭嘉湖绍、宁舟、温台等城市群规划等在我国蓬勃兴起, 而从广州兴起的都市区概念规划可以作为新时期城市区域规划的代表。

2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研究

2.1 研究背景

近年来, 信息化、高速化、郊区化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扩展和重构的重要因素。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方式变革, 家庭轿车数量的快速增加, 使城市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发展成为可能, 也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出现明显的松散化倾向。城市新区沿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高速干道的交叉点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开始从单核心型向多核心城市形态过渡。对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地区而言, 中心城市出现郊迁扩散现象, 城市新区和开发区建设成为主流。与此同时, 随着高速公路等区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也出现新型企业、大型购物中心、高档别墅区沿高速公路向城市边缘地带某些节点扩散并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郊区化”现象的结果是:中心商业区衰退, 大型工业区郊迁, 郊区大型平价商城建设, 高档别墅区和远郊度假区在郊区出现。

在这些背景之下, 在区域规划过程中重组空间结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个城市和地区调整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2.2 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重组

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区域规划结构的两个核心内容, 是互动的两个方面。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布局要求, 产业结构不同, 所形成的空间组合格局自然也不一样, 空间景观差异很大;反之, 空间结构的变动也会影响产业结构。陆大道 (1991) 认为, 产业空间积聚趋势的扩大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是积聚效果导致产生的膨胀, 使经济水平高特别是基础设施发达的地区愈来愈发达, 相应地, 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 产生了谋求区域平衡发展的任务;其二,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负荷之间的不适应。针对这两个问题, 要求调整不合理的空间结构, 解决过密和过疏的问题。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区域内外长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区域产业结构重构对空间结构重组的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连续的、渐变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 但区域空间结构一旦形成, 即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有当区域内外条件发生重大转型时, 区域空间结构才会缓慢地调整, 形成新的空间格局, 空间结构自身的这种结构转型功能可以称为“自组织功能”。尽管区域空间结构具有自组织功能, 但空间结构的重组总是滞后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陈旧的空间结构不能按照新的资源空间配置逻辑组织和分配资源, 反过来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起阻碍作用。这样, 就对人为干预和科学引导空间结构的转型提出了要求, 这就是科学地、有意识地引导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意义所在。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 陈修颖, 2003)

2.3 行政区划调整与空间结构调整

首先, 并镇后, 各街镇的发展定位更为明确, 资源利用更为科学, 各镇的地产布局更为合理。全国五金之都永康市曾早在2001年时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 将原来的22个乡镇调整为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方岩风景区。撤消原古丽镇, 把芝英镇整体并入市区。市区设立东城、西城、江南、芝英4个街道办事处;重新组合成龙山、古山、花街、石柱、象珠5个镇;同时, 根据永康实际, 设立方岩风景区。

其次, 由于行政区域的扩大, 发展机会也多了, 进入的发展商将会更多, 必然带来新一轮的竞争。

最后, 并镇后城市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版图架构下, 现有的地产分布结构将会做出调整, 地产商的排行座次也不断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重组是必然的事情。而且重新划分之后, 产业分工更为明确, 两地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产业布局在空间上形成新的组合形式。美国学者厄儿曼 (E.L.Ullman) 认为地域之间的此种互补性增大了两地之间的流动量, 导致了货物、人口和信息的移动和流通。

3 区域规划过程中空间结构重组的方法

空间结构重组主要包括要素重组和状态重组两部分。要素重组从节点、通道、流、网络和等级五方面进行;通过调整各组成要素的比例和相互关系, 充分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状态。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素优化, 主要是调整优化空间结构的各个组成要素, 使之达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佳要求;二是状态调整, 主要是调整各组成要素的“配比”和相互关系状态, 使之发挥最大的整体协同效应。

空间结构重组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而产业空间结构重组可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线形规划方法实现。投入产出模型是进行系统分析的有力工具, 它可以详尽地描述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应用领域也已从单纯的经济分析转向能源、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的综合系统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实际上是以满足区域在目标年实现经济最优增长为基准而进行的。

空间结构重组的过程需要企业自身进行组织方式的创新。企业是实现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真正主体。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资产经营实现产权重组和空间重新布局, 从而最终实现空间结构重组, 并最终呈现出新的空间结构景观。通过资产经营, 促进企业的跨区域整合, 以实现区域企业组织方式的两个转变:由“共和式企业网络”向“王国式企业网络”转变;由水平式重复布局模式向垂直式价值链分工模式转变。其最大的效应是促进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呈现依价值链而分工的空间格局, 通过企业集团的运转自动地链接了各次区域空间。而共和式企业网络则导致企业重复布局、规模狭小、区域间恶性竞争等。

摘要: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 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多重压力, 优化区域资源要素, 进行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显得迫切、重要。本文尝试性地探讨区域规划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理论和方法, 以指导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实践, 并简要分析了杭州市空间结构重组要点。

关键词:区域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空间结构重组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区域响应[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 21 (3) :8~12.

[2] 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2.

[3] 陈修颖.空间结构重构的效应及地域性策略[J].财经科学, 2003, 6.

[4] 陈修颖.转型时期中国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探论[J].经济经纬, 2004, 6.

上一篇:新教师个人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科学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