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2023-09-16

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世界高新区纷纷效仿美国,在条件适宜、智力密集的地区开辟高新区,从而发展本国、本地区的高技术及其产业。世界高新区的发展模式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大多都是在一定的政府或组织的管理模式与体制下进行的。区别在于,由于各国各地区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实力上存在差异,园区发展也处于不同阶段。因此,它们在选择园区的具体管理模式和体制上出现差异。本文对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的类别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高新区存在的三种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启示。

一、国外高新区的管理模式比较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的类别

按照M.卡斯特尔和P.霍尔的管理模式分类标准(《世界的高技术园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可将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划分为五类:政府管理型体制、大学和科研机构管理型体制、公司管理型体制、协会管理型体制和政府、大学、企业组成联合机构管理型体制。

1.政府管理型

其主要特征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该管理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具体的管理执行机构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组织设立的专门机构;服务机构是以公司或事业机构的形式出现。例如,日本筑波科技城是由首相办公室下设的“科学城推进部”来管理;设置筑波研究机构联络协会,负责管理研究业务;土地开发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由住宅和城市开发集团负责;科研和教育机构建设由建设部负责。这种体制的优势是能为园区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物质环境和智力环境。不利因素是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强。

2.大学和科研机构管理型

它是由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大学校园内科学园或孵化器进行管理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目前世界高新区采用的较少。典型的是英国剑桥科学园。它是由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领导,设两名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由于没有政府直接参与,因而消除了来自政府的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实行自主管理,发展自由度较大,对中小型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是,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高新区的权威性和协调性就会受到影响,资金保障也会面临问题。

3.公司管理型

它是指采用由各方组成的董事会领导下经理负责的企业管理体制,即以非营利性的公司作为高新区的开发者和管理者,负责区内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经营区内的各项业务,管理区内的经济活动和提供区内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公司一般由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以及当地有关人士组成,负责有关高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一般不干预区内各机构的具体业务,园区日常管理和经营业务由公司经理层负责。这种管理体制下的管理机构既能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同时又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监督。美国的孵化器、德国的创业者中心、澳大科亚的科学园、印度的科学园大都采用公司管理型(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协会管理型

也称为基金管理型体制。它是由政府、企业、银行、大学和其他机构分担义务,共同承担管理职能的综合管理体制。国外一些规模较大的科学工业园、科学城和技术城采用这种管理体制。如:法国法兰西岛科学城由科学城协会管理。科学城协会由科学城的研究机构、企业、大学成员组成。科学城协会的日常工作由17人的常设班子负责,协会下设行政理事会作重大决策。这种管理体制具有适合于高新区发展的几大特点。首先,它体现了利益与风险分摊的原则,对于投资大、风险高的高新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它以资金管理牵头,带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使管理权力和利益风险挂钩,使责、权、利三者得到统一。最后这种体制间接地体现了政府的影响和干预(万华,2002)。

5.政府、大学、企业组成联合机构管理型

典型例子为位于以三所大学为顶点构成的三角形地带中央的美国北卡来罗纳三角研究园。其由三角研究基金会管理,基金会则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代表11人组成理事会。基金会负责管理和指导三角研究园的建设和规划,对园区内各单位的内部事务无权干预。北卡州政府相继成立了州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心、北卡电子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这样,州政府有计划地与大学相结合,促进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际上左右了研究园的发展方向,为提高该州经济水平起了关键作用。

(二)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世界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类型及特征的描述,我们可以对高新区的五种管理体制总结出以下特点:

1.这几种管理模式基本上都包含三个层次:都有最高决策机构、具体管理执行机构和服务机构。政府管理型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中央政府的有关部门联合参加组成,具体执行机构是中央政府设立的专门行政机构;大学管理型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大学董事会,具体管理机构是由大学或研究机构设立的专门机构;公司型管理体制、协会型管理体制和政企大学联合管理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多方成员组成的董事会、协会、管理机构等承担,管理执行机构有专家咨询小组辅佐。以上几种管理体制的服务机构几乎都是以公司或事业机构的形式出现。

2.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基本相同,主要是:制定和实施高新区发展计划,从事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筹集风险资金;创办孵化器,扶植新企业;负责房地产;负责入区机构的甄选、登记和管理;促进科研与生产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转化;对区内的活动作出限制等等。

3.国外高新区的运行机制大多是市场机制。这是因为就经济活动的整体而言,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是一种市场经济,企业同政府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企业是独立的经济人,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和自决权,自负盈亏。企业通过同政府、其他经济单位和科技单位签订了经济合同,或以各种合法的方式从事经营和研究开发活动。因此,可以说国外高新区的运行机制无一例外地是市场机制。

二、国内高新区管理模式的比较

(一)国内高新区管理模式的分类与特征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而欧美则实行自由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以私有制为主,因此我国高新区的管理模式分为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政企合一三种类型。

1.政府主导型

该模式是我国大多数开发区选用的管理体制,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在这种模式下,一般设立以省市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高新区发展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但不插手区内具体事务,让高新区有个宽松的管理环境。然后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所在地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开发区内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包括项目审批、规划定点、房地产发展、人事劳资、审批入城户口等。第二,在机构设置上,设立工委(或党委)与管委会两套班子合署办公,下设直属机构和市属分支机构(主要是税收、公安、工商),实行“一栋楼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图章管到底”的责权配套、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第三,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开发区对企业实行间接的法制化管理,主要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引进一些事业性、中介性机构,为企业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克服企业办社会的弊端。

2.政企合一型

该类型是开发区管委会与建设发展总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职能机构合署办公,既具有行政职能又具有经济职能,管委会行使市级管理权限,负责对高技术区实行统一领导,如南京浦江高新区、西安高新区。这是一种较有争议的管理模式。提倡“政企合一”者认为这样简化了关系,少去了一些烦琐的协调工作;而赞同“政企分开”者则认为“政企分开”可以割断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增强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积极性,避免企业吃政府的大锅饭,加重政府负担。实践证明,开发区总公司在创建起步阶段,政企合一利大于弊,但随着总公司的发展政企分开就成为必然。

3.企业主导型

该种类型的高新区主要以园区的建设开发总公司来管理,在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新区大多采用这一模式,如早期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由高科技园区总公司进行管理,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及招商引资。总公司成立张江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此为一个全资性服务性机构,主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提供包括场地、资金、开发条件、信息、人才交流指导性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服务,为持有高技术成果的创业者创造局部优化环境,达到扶持高技术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有利于集团公司的发展,有利于运用经济杠杆进行高新区的开发,但弊端也正由此而产生。由于开发区没有行政管理机构,在征地、规划、项目审批和劳动人事等方面没有行政职能,行政协调能力不强,使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限制,而要克服这种弊端,授子总公司部分行政职能是必须的。同时总公司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所以无论哪一种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国内高新区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与问题

1.开发区及管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在现行普遍的管理模式下,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且多数享受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但是这种权力下放是没有法律地位的,某些授权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制度和体制上的磨擦。国家和地方政府赋予开发区的扶持政策和管委会的现行管理职权及运行机制还没有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不能适应开发区的发展,所以如何形成按市场经济运行的高效快捷的管理运行机制,又具有明确的法律和合适到位的政府职能,是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2.管委会的领导体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开发区都设立了由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成立初衷是协调管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对开发区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但从运行情况看,小组很少或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不能及时了解和解决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体制、管理、资金、项目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多头领导”,即开发区分别由多个市领导分管开发区的科技、规划、土地等不同的任务,造成管委会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的不便,也不利于市委、市政府加强对开发区的领导。而这种矛盾的产生,归根结底源于处于中枢环节的协调小组——领导小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3.管委会的管理权限没有落实

“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是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目前许多开发区并没有真正实行“封闭式”管理,市直有关部门将一些必要的行政管理权限,特别是规划、建设、土地、工商等方面的权力没有真正下放。同时,这种“双重派出型”的机构设置造成管理上的双重矛盾,条块分割,难以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使得管委会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决策的权力难以真正落实,无法作到决策中心一元化,又给某些职能部门过分干预开发区行政事务的机会,经常出现“政出多门,竞相收费”的现象。在省及省级以下的高新区这些表现尤其突出。

三、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新区管理创新的启示

(一)重塑管理理念,形成富有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科学认识

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改善政府服务。通过各种手段保证园区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秩序。改善服务态度,要做好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构建满足高新区内企业需要的人才服务平台;加强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构建一流的投资服务平台;做好产权保护工作,构建高新区创新服务平台;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中介服务平台;积极制定各项产业指导政策、优惠政策、技术创新引导政策,构建高新区政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决策咨询和政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先咨询,后决策;重大项目要先论证,后立项;重要工作要先评估,后验收。高新区要健全政务公开工作,对管委会的职责权限、办事依据、办事时限、收费标准、办事结果、重要决策、廉政规定、监督办法、责任追究等进行公布,主动接受社会和企业的监督(李金龙,2006)。

(二)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模式

第一,明确高新区管委会的法定地位。我国不同高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异,对于一些制度环境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高新区,可以将管委会的角色由政府派出机构向行业管理转变,逐渐淡化行政色彩;对于已经取得一定发展成绩且与所在行政区之间的协调、沟通、合作较好的高新区,其主要角色还是定位在经济管理职能上;对于发展缓慢、且与所在行政区之间扯皮不清、合作不顺、协调成本大的高新区,可将其角色定位为区域管理者的角色,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地方行政区的模式授予,实行全面行政管理。第二,全面落实高新区管理所需的行政权限,合理设定管委会的管理职能。省、市政府要科学、合理地对管委会进行授权。第三,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办事效率。高新区管委会要按照“精简、统一、廉洁、高效”的原则,压缩管理尺度,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

(三)建立“运行机制完善、协调功能有效”的高新区行政管理模式

第一,处理好高新区管委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的前提。管委会与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应密切合作,紧紧围绕高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合署办公,联合运作,打破部门界限,以做好高新区的工作为核心目标,坚决杜绝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第二,处理好官、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四大主体的合作运行机制。高新区要探索出一套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四大主体合作运行机制。其中,产与学、研是互为前提的关系,官则是这种关系规范运行的保障。第三,处理好高新区与所在行政区之间的关系,形成规范、有效的协调机制。处理好高新区与所在行政区之间的关系是高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第四,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化的需求,建立开放式、发展式、整合式的园区管理体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新区的管理模式必须是开放式、发展式和整合式的。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长庆实业集团小河采油作业区)

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模式;配电;线路维护;运行安全

1試析配电线路维护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供电企业的管理工作中,配电线路维护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在确保配电线路安全的基础上,协调好各项工作,合理的安排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来帮助企业从事有关的安全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的对象包括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人、物和环境,是一种动态管理。安全管理涉及到的第一个关系是安全与危险,安全与危险在安全管理中是相互对立,同样也是相互依赖的。这两者随着事物不断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变化,此消彼长。在整个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危险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也是可以通过预测而进行防治的;第二个关系是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和安全与危险的关系正好相反,安全与效益是成正比的,当保证了安全之后,会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从而刺激经济效益的上升。而在安全管理中,要注意安全,同时要注意效益,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第三个关系就是安全与质量,在安全管理中包含质量安全的管理,而质量同时也包括安全工作的质量,可以说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保护生产因素考虑到的是安全,而关系产品成果考虑到的是质量,所以说安全为质量服务,而质量同时也保证着安全问题。

2配电线路维护中的安全管理现状

2.1配电设备的安全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供电需求也有了较大的变化,配电系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挑战。另外,配电设备也需要定期更新,各大电力企业也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善工作。但是,由于工作进行的不彻底,在配电设备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着配电线路的维护。比如:有些配电线路上使用的仍然是一些陈旧的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供电需要,并且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在用电高峰需要大量电能的时候,这些配电设备就会超负荷运转,从而影响着整个配电线路安全管理工作。

2.2配电运行维护受到温度气候的影响问题

我国的占地面积较大,因此配电系统涉及到的地理范围也较广,配电线路的覆盖面积也较大,在其所有的覆盖面积中,不难会涉及到一些高寒或者高海拔的地质,这些都十分不利于配电线路的维护。因为一旦出现了冰雹、暴雪、暴雨等恶劣天气,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配电设备的故障率,需要及时维修和更换,还会加大在实际维修和更换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2.3配电运行维护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问题

影响配电线路运行维护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配电设备及温度因素之外,还有一些人为影响因素,当管理人员疏忽,甚至是有人蓄意破坏的时候就可能会引发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而且输电线路一般都设在野外,并且人口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了相应的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2.4配电运行维护的安全管理制度问题

到目前为止,不少供电企业都开始重视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配电线路的安全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所以多数电力企业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约束。但是,这些制度并不完善。主要原因是因为上级领导忽视了管理制度的落实问题。虽然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职工的态度,也会影响配电线路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当在配电线路的维护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没有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处理的时候,就势必会出现供电设备无法持续供电的情况,这样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还会对公司的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

3安全管理模式下的配电线路维护管理模式革新及运用

3.1认真落实好配电设备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为了提升配电线路维护安全管理水平,我们应该认真落实好配电设备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隐患排查。而是在排查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不仅要将配电线路的安全隐患都排查出来,还要构建出配电线路安全隐患的数据库。并且要注意结合相应的安全隐患制定恰当的整治计划并实行相应的整治措施,方便用户更加安全的进行用电。通过数据库的有效构建,就可以使配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大幅度下降,从而提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2重点落实配电线路的状态检修工作,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升配电线路的运维安全管理水平,我们应该重点落实好配电线路的状态检修工作,制定相应的方案解决配电设备的检修问题,首先就要规范配电设备的检修管理工作。规范配电设备的检修管理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步开展,首先要明确检修的具体对象,并且发现此配电设备存在的问题,之后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收集相关配网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进行评价工作,再通过评价结果采取如检修决策、设备检测和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检修工作。

3.3加大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力度,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配电检修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检修工作的落实情况,要想确保配电线路检修工作的顺利有效落实,我们需要不定期的对配电网的相关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配电设备的原理构造和配电设备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并且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使他们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对于配电线路的维护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配电线路的维护工作,避免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危险事故。

3.4进一步明确巡视工作内容

配电线路的运维工作落实过程中,少不了巡视工作的支持,通常情况下,巡视工作的落实能够确保配电线路运维工作的发展,还可以避免工作人员的懈怠,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巡视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相关的制度进行记录,既要包括设备本身存在的缺陷,又要包括线路防护区内的变化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当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要立即采取措施,避免事态扩大化,也可以更早的使配电设备再次正常运行。

3.5加强配电线路运维安全防护力度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配电线路运维安全防护力度来提升其安全管理水平,具体的防护对策主要包含防风及防雷对策。其中防风措施主要是针对强风对配电线路造成的破坏,主要包括配电线路所搭设的灯塔是否稳定和坚固。而防雷措施则主要针对雷电对配电线路造成的破坏,因为众所周知,雷电对配电线路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所以就需要对配电线路增加相应的防雷措施,主要就是通过架设避雷针来减少线路被击中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邹忠旗.试论基于提高供电可靠率的配网运行维护及管理策略[J].房地产导刊,2014(36):199.

[2]叶子升.如何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房地产导刊,2014(12):163.

[3]黄烈平.关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策略的探讨[J].低碳世界,2013(6):1~2.

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公司管理 相关性

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全球扩散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冲击力也越来越强。许多中小企业没有经历太多的发展便流星般的陨落了,即便是一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公司也一样厄运难逃,毁于一夕之间。造成如此结果的根本原因:一是企业自杀行为导致;二是如判断、决策失误,环境变化等内外部多重因素所致,而企业自杀行为导致最终毁灭性结局的比重更大。这种种自杀行为的根源无非就是公司治理问题和公司管理问题的处理不当。这两者间的关系常常突出表现为经营者和所有者的潜在冲突,那么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该怎样处理二者关系呢?看看那些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物竞天择中,虽然浮浮沉沉,却能不断地自我调适与超越,使生命力长存的企业,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共性,即虽然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在不同时期凸现的重要性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和时期得到了关注,将它们适时协调,合理整合,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根源所在。而理性人假设即:“追求最大利润”,并不被其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或其追求的唯一目标,因为只有企业发展壮大,有了企业这样一个载体,它的最终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1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内涵

在古典企业中,公司的所有者就是其管理者,不存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状态,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企业的形态也在逐步演进,特别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问题随之凸显,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主要的侧重点。

1.1 公司治理的内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可以说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先驱,他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的钱财,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的合伙人那样的警觉性去管理企业……”亚当·斯密的这些话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有些学者对于这样的问题也有所感慨:如果让另外星球的客人只是通过公司人员的个人行为来进行判断,不是首先让他们明白法律条文的话,毋庸置疑,他一定会把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看做是公司的投资者或者所有者。

现代的我们对于公司治理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这样不同的人由于侧重点的不同,或者看到的角度的不同,给出的定义就会不一样。有的人把公司治理看做是指导和监控公司的系统;有的人则把它看作为确保投资者投资回报的方法;有的人把它称作公司监管(基于监督和预防欺诈的层面);有的人把它和公司管理相互连结,称之为公司的综合管理;其实,广义上的公司治理的定义应该是包含公司内部各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员工、顾客等等。但是不论定义如何变化,如何不同,公司治理的目的都是通过监控和平衡相关利益者,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从而完善公司整体运作,实现公司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实现公司的社会责任。

我国开始研究公司治理问题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候,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亚洲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其实是公司治理的危机。一个公司上市之后,如果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公司投资者的利益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这时投资者就不会做安心的等待,更不会致力于长期投资,从而转向短期炒作,短期炒作导致投机泡沫的产生,市场就会充分不信任充满动荡,而当泡沫最终破灭,经济危机就随之产生。之后,我国就开始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但随着我们对公司制的研究和摸索,公司治理正在趋于规范和完善。

总体来说,如果把公司治理的研究范围界定为研究所有者、董事会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把公司治理等同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问题的有关各方(即利益相关者各方)及其代理人相互关系及其地位、作用在企业内部运作中的反映。它集中地表現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与其在企业内部的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组织制度安排,是有关各方的关系契约,这是一种静态的要求,但是缺乏动态的监督机制。如果把公司治理看做是关于公司所有权和利益分配权的一套法律、文化、制度安排,那么这些安排就是决定公司的利益,风险、监管等怎样在不同的组成人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1.2 公司管理的涵义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它的出现要比企业的出现早,它会随着社会进步不断的发展完善,在一切有组织、有目的、有实践性质的活动中管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公司是人们共同创造财富共同劳作的地方,管理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公司的组织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经济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进一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才能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

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无形的,是思想形态的认知,想要把它体现出来就只能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和具体的行为操作,如果不把这种无形的思想认知付诸实践,这种管理理念就只能沦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和空泛的议论了。把这种思想意识的管理理念通过操作成为一套规范性的制度体系,并使得公司中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中层、基层管理人员都能够深切的感知和遵守规定和约束,公司中的群体行为和个人的行为都可以有所指导、约束,这样公司才能摆脱随意性、短期性的经营行为,为公司保持持久活力和生命力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公司管理就是为达到这样的目的而存在的行为准则。

总体来讲,公司管理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围绕其现阶段的战略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把系统观念和整体优化的要求体现出来,使管理人才、管理组织、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现代化公司管理,从而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1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别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但在很多方面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直接目标不同。公司治理的直接目标通过它的治理结构体现出来,使得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使资产所有者能够实现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利,并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公司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就是企业的最终目标。

(2)两者的主要操作者不同。公司治理的主要操作者是股东会,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董事会被看做是公司的代理人,其实是股东会的执行机关,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者对董事会拥有最终的控制权。公司管理的主要操作者是总经理,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是董事会决议的执行者,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3)资本构成呈现出的不同的信息。公司治理反映的是债权人权益和股东权益的不同地位和权利的问题。在公司管理方面,资本的构成只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的体现。

(4)调整的频率不同。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公司的治理结构在较长的时间内都不会有大的调整,但是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的管理通常会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管理方法和决策。

(5)受外部环境影响程度不同。公司治理一般要受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的约束,受外部尤其是政府制定的政策方针影响比较大,它要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才能生存。公司管理一般受外部影响比较小,公司的经营者所做的决策一般被看做是企业内部自己的事情,因此灵活性更高。

资料来源:吴淑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系统化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2.2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联系

虽然两者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这也就回到了 “理性人假设“即企业是追求长足的发展并实现利润最大化,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满足感。公司治理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公司治理结构,治理结构从一定意义上同时包含了统治和管理的双重含义。它比较准确的表达了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制约关系,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公司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公司的治理为公司的起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建立了框架结构,但它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公司,需要公司管理激活整体的生命,它决定了生命运行的状况,所以生命运行的好坏是由公司管理直接决定的,但是如果想要扩大生命力,给它增加更多的活动空间,这就需要根据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对公司治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司治理为公司管理提供了平台,公司管理是公司治理的一种延伸和具体化,反之,随着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公司管理为公司治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联结点就是战略管理。一般情况下,治理的主体是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董事会聘任的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层则充当了战略执行主体的角色,这时,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在战略管理中实现了融合。

3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协调机制及系统整合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虽然在有些方面表现的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这就为它们协调机制的建立打下基础。协调机制就是为了实现公司追求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公司能够健康穩定的发展,而采取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管理手段有机整合的一种互动方式。公司治理为公司管理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并给与其框架结构,公司管理是对整体进行运作,实现公司内部良性的运转,只有让这两者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才能是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这就要求对这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

对公司治理和管理进行整合,一方面战略管理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它是实现两者整合的联结点,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应该合理的制定公司的战略实施,同时董事会应当对经理层适当放权,给予经理层适度的处置权限,这样就能保证战略决策制定的科学性,由于两者的特殊关系,二者之间要保持着一定的互动关系,相互依存的同时保持适度距离。另一方面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之间设置重合点(相关点)。如在公司治理系统中的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同时使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机构处于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这样既保持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公司管理系统的资源,并且可以使公司治理系统迅速掌握公司管理系统的有效信息。

公司治理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框架下产生的,它规定了公司总体的方向和整体结构,面对不同的外部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公司管理制度,它实现了公司的整体运作,带活了公司的生命,是公司治理的延伸和细化,所以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外部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公司管理模式,这时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在某一个时点上达到均衡。这些公司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外部环境的多样性,管理模式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更新状态,这时公司治理和管理就出现不平衡状态,当管理模式适应并调整了自己的结构,公司治理也重新定位,两者根据环境进行的动态调整,使得它们在新的点上重新实现平衡,因此这种平衡状态是不断的更新变化的,被称之为动态协调机制。只有这样的动态协调机制才能使企业的治理和管理实现完美结合,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4 结语

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地方,公司的治理和管理为企业财富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公司治理与管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战略管理是两者的联结点,在战略管理中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并且随着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这种结合也会在不同的点上不断的实现平衡,总之,简单的将二者孤立看待显然是不科学的,狭义的着重关注权利的配置、所有权的约束问题,或偏于考虑各种管理手段的采纳都不可能使公司获得持久的活力。我们要透析二者关系,把握二者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吕凌云.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研究[J].大众科技,2009(10).

[2] 邓健,彭胜志.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6(06).

[3] 柳丽华,李鑫.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5(05):77-79.

[4] 向荣.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区别、联系、系统整合与互动关系[J].商业研究,2002(01).

[5] 石怀旺.公司治理与管理的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08(03).

[6] 陈华.浅析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系统整合[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03).

[7] 刘晓兰.浅谈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9).

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4月21日上午,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福建自贸区紧跟国家战略,在行政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模式。然而,福建自贸区采取的政府管理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文章积极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管理措施,明确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思路,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创新福建自贸区的行政管理制度。

关键词:自贸区;福建省;行政管理体制

一、引言

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4月21日上午,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国自贸区建设从此迎来了2.0时代。自此,由北到南的四大自贸区——天津、上海、福建、广东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式被勾勒出来。“1+3”的自贸区方案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是进一步实践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机制的探路石。至此,一场全新的改革盛宴在八闽大地拉开帷幕。而福建省将坚决贯彻“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将以自贸区为抓手,率先实施创新与改革。

二、福建自贸区将采取的管理模式的创新

根据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定,福建自贸区的政府管理模式乃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其中,福州、厦门、平潭将分别设立片区管理委员会,但不设立省级管委会。与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相较,福建自贸区将采取的管理模式存在不少的创新。例如,福建自贸区采用“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境内关外”监管模式,使自贸区内人与货物实现高效、快捷的流动;四个自贸区将实行统一版本的负面清单以简化投资手续、扩大投资领域、提高投资的便利化;福建自贸区将实行“事中事后”的管理模式,转“重审批、轻监管”为“宽准入、严监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办事的质量和效率;在政府服务方面,实行“一口受理”服务模式,简化自贸区内的流转手续促进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等。

目前,方案中设计的关于福建自贸区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激发了社会的创业热情。福建自贸区自获批以来已吸引大批企业的进入,根据福建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从2015年1月1日到3月31日,福建自贸区内已新注册企业1160家。

三、福建自贸区的政府管理模式仍将存在诸多问题

然而,与国外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相比,参考上海自贸区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成效,福建自贸区将采取的政府管理模式仍将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其主要表现如下。

1. 管理模式创新的理念缺失。福建自贸区即将采取的管理模式存在理念平庸、立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本土性缺失。福建现行的管理模式创新大多取材于国际规则及国际惯例,或者照搬上海自贸区的管理经验,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本土管理理念。二是主动性缺失。在政府管理理念上,过于强调国际化,被动忍受国际规则,缺乏作为世界大国主动为世界自由贸易区立规的大气与胆略。三是前瞻性缺失。自贸区的管理模式应该在吸取我国本土经验、参考国外做法并在考量自贸区未来几十年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才能予以定夺。然而,当前福建自贸区的定位与管理模式等都显得仓促,缺乏深思熟虑与长远规划。

2. 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弊端未能根除。从纵向上看,福建自贸区除了直接受福建省地方政府管理外,还受制于中央各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往往政出多门、规章不一,极易引发管理冲突。从横向上看,福建自贸区还易受到不同管理部门、单位、地方利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性弊端并未得到改善。

3. 自由化与有效管控分寸拿捏不准。一方面,福建自贸区存在过度管制现象,影响了贸易自由化。比如,2015版负面清单虽然较2014版的负面清单条款数量有所减少,但是部分领域的条款内容却增多了,几乎对所有外商投资产业都有限制,部分领域对于外商的限制更加具体化,有的限制甚至超出自贸区的范围,被人戏称为“不开放清单”或“管制清单”。另一方面,福建自贸区又要警惕自由化过头的风险。这些问题都需要福建自贸区继续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对自由或管制予以精准拿捏,防止过度取向。

4. 法治化程度不高。相较于国外自贸区采用先立法、再设区的做法,福建自贸区成立的主要依据仅仅是《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与《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这两份政策性文件和地方政府规章,没有效力位阶层次较高的法律文件做支撑,法治理念存在明显欠缺。这将导致诸多管理模式和创新举措欠缺立法所具备的合法性、权威性、稳定性与庄重性。而且自贸区在创新管理模式时,由于没有设置相应的司法程序等保障机制,其实践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福建三个片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偏低,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利于自贸区的未来发展。

四、福建自贸区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为了使福建自贸区能够更快的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与矛盾,福建省应该积极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管理措施,明确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福建自贸区的行政管理制度。

首先,应该在政策创新上体现梯度性。福建省在管理审批监管等一系列措施的制定上都应该体现一个思路,即“全方位开放、对台更开放、平潭最开放”。一方面,政策开放程度有所区分,在全方位开放的基础上,对台更开放一些;另一方面,在片区适用政策上略有不同,全方位开放和对台开放政策各片区都适用,但在平潭应探索实施更加开放的自由港运行模式。

其次,要在试验内容上体现互补性。按照中央精神,三个新设自贸区要与上海形成互补试验。为此,福建省总体方案较好地体现地方特色,在率先实现闽台投资贸易自由化方面,提出了对台产业开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金融合作、人员往来等多项创新举措。比如服务贸易对台开放,我们争取在自贸区先行试点实施两岸服贸协议中80条大陆对台开放措施,并比照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文件进一步提出58条更加开放的具体措施等等。

再次,要在创新成果上体现可复制性。中央设立自贸区,是希望这个地区能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不是为了支持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因此,福建在设计试验任务制定改革政策时,还应着眼于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来谋划和推进制度创新,争取这些措施尽快取得成效,并能适时组织推广。

最后,应该在管理规则上体现法制性。我国应该设立一个全国性的自贸区管理机构,既和有关部门合力制定自贸区的政策和制度,又帮助地方政府让这些政策制度得以贯彻落实。同时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来提高自贸区管理机关的法律地位,拓宽自贸区政策制定的权限,提升其协调管理能力,使得其有职有权。这也有利于地方政府营造自贸区内良好的法治环境,充分施展拳脚,来完成国家赋予自贸区的各项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姜智鹏.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年走了多远?[J].国际市场,2014(05).

[2]齐海鹏.韩国自贸区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对外经贸,2014(08).

[3]穆一.解读上海自贸区[J].卓越理财,2013(11).

[4]沈开艳,徐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与经验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5(03).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学生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从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到管理工作方法,都明显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还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模式 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加速发展,国内高校数量显著增加,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在校生数量也有了较大提高。如何对日益扩大的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管理,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界热议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体现出非常明显的行政化特点,已经愈发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工作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行,国内高校普遍进入了全面深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关键时期,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改革的最前沿和主阵地。

1 现阶段推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现阶段推动国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具有下列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以全面均衡地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康人格为基础,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专业能力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方法。高校在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到如何有效地引导在校生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如何为教学管理工作服务等内容,这些重要的工作内容都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此外,素质教育强调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不仅仅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且还应当通过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过程逐步培养和实现。高校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必须要将校内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1]。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而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在校大学生。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方法将会发生深刻地变化。因此说,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2)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深远影响。高校以为社会各行业和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为了实现和达到这个总体目标,高校除了要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以外,还需要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模式,为教学质量提高服务。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充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逐步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进行过度。在校生的应用能力包括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同意识,以及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稳定的心理素质等等,而这都可以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实现。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改革有助于有效整合优势教育资源。高校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高校的师资力量优势不仅有助于培养优秀的专业性人才,而且也能够充分发挥出管理的优势。高校通过实施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改革,转变传统的以行政管理工作为基础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将管理工作逐步转向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基础上。这样一来,不但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政治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而且可以将专业任课教师也纳入其中,优势的教育资源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2]。

(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改革能够全面提高高校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随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可以预见未来高校的招生工作将逐步转向市场化的模式之上,校际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决定高校市场竞争地位和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以及其蕴含着的发展潜力。通过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形成良性发展和有序发展的制度性保障,最终引导高校走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之上,这样就保证了高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相应的优势地位。

2 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题

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总结出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下列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1)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存在偏差。受到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管理者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严重偏差,行政化和程式化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很难摆正自身的位置,管理工作方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还有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自身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管”学生,学生管理部门是高校内的“权利机构”,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粗暴,工作方法简单,与学院等教学单位进行工作沟通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官僚主义现象,工作效率低下。

(2)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科学性不足。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采取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的模式,一些涉及到学生保送、评先评优等的事项大都由所属学院进行预申报,由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而大量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都由学院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负责。由于目前许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很多,思想政治辅导员管理的班级数量也在相应增多。学生管理工作事物非常繁琐,工作强度很大,虽然思想政治辅导员有班级干部的协助,但是面对日益繁重的管理工作任务,也往往力不从心,非常容易出现因管理不当导致的各种问题。

除此以外,院系作为高校二级学生管理机构,受到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权责划分不明确的影响,院系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并不明确,一些院系领导经常会抱怨没有管理的职能,却要相应承担因管理不善所产生的问题和责任。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院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很难得到真正发挥。

(3)学生管理工作者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都是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和高校、院系行政领导组成,其中思想政治辅导员承担了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正如前文所述,思想政治辅导员难以应对日益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任务。此外,很多思想政治辅导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管理学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也没有能够系统接受岗位技能培训,管理和服务意识较为薄弱,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专业教师没有纳入到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之中。很多高校将专业教师仅仅定位为专业课知识传授,专业教师在课后与学生没有有效的互动模式,也没有与学生进行深入广泛地接触。实际上,专业教学活动也是学生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阵地,在某种程度上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将会更加有助于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提高,其管理效果也非常明显。正是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将专业教师纳入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优势的师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才导致了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严重不足。

3 对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和思考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和措施。

(1)切实转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理念。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引导学生管理工作者切實转变工作理念,将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服务转变。特别是要摒弃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行政化管理模式严重的问题,采取“去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将管理工作理念由“管学生”向“服务学生”和“服务教学”进行转变。

在转变管理理念的同时,还需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转变工作方法,加强与院系之间的工作沟通和联系,及时获得和了解院系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诉求,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为学生提供专门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在协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管理协调职能。

(2)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首先,要引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明确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将管理工作指导理念统一到以学生为本的中心之上。其次要配齐和配强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特别是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按照在校学生的人数配备相应数量的思想政治辅导员,降低他们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要将思想政治辅导员纳入高校师资管理整体之中,在转岗、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政策规定,确保思想政治辅导员能够得到均等的发展机遇,提高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待遇水平,激发工作主动性。要吸引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加入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之中,定期组织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专业工作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4 结语

要将高校专业教师纳入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充分发挥优势师资力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将专业课教学作为开展学生管理的另一个主要领域,要求专业教师与学生加强课后的沟通和联系,实现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 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秀彦.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胡蒙.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形象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确立,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投入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企业管理中,会计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通过会计管理可以有效的整合企业的资源,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另一方面,通过会计管理,企业可以有效的遇见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风险的降低或者消除。总而言之,现代化企业运行已将会计管理作为核心内容,所以本文就现代化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旨在加深企业对会计管理的认识,从而实现综合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现代企业 会计管理模式 财务风险

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配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会计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但是由于企业对会计管理的理解不同,加之行业存在差异,所以不同的企业,采用的会计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不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部分企业的会计管理采用的是目标模式,而有的企业则采用的是过程细则管理模式。由于模式的不同,所以管理中出现的财务风险也具有不同。所以深入的分析会计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及财务风险的目标

1.企业利益最大化。从目前企业会计管理以及财务风险的目标来看,最主要的目标便是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发展最根本的目的便是要追求商业利益,所以利用会计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这种会计管理目标模式的突出优势是看中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对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进行了关注,但是这种目标模式也存在着突出的弊端,就是在会计管理的过程当中,单方面的追求了企业的利益,但是其他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忽略,这就造成了企业整体性的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率也会偏高。

2.财务风险规避最小化。财务风险规避最小化这种目标模式也是目前现代化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和利益最大化模式存在着显著的不同。这种模式在管理过程中非常的重视整体性的建设,对于细节的追求也尽善尽美,由于总体性把握比较到位,所以往往能够实现财务风险系数的降低。但是,由于这种目标模式太重视全局性,所以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投入便会加大,这就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简而言之,财务风险最小化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相悖的,所以在具体的利用中,单独应用较少。

二、传统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风险目标的不足

1.会计管理监督机制缺乏。从传统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来看,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便是监督机制的缺乏。监督机制的建立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进行企业管理漏洞的检查,避免管理漏洞造成的企业损失。第二是对管理手段以及方法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保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时效性。简而言之,会计管理监督机制是保证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武器,但是传统的企业忽视了监督机制的建立,所以造成了管理效率和质量上的缺失。

2.会计管理模式不完善,风险意识较低。市场经济的运行尤其自己的规律,风险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所以在会计管理模式选择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全面性的甄别,这样才能利用具有综合作用的模式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就传统企业管理而言,风险意识较为单薄,一方面对于财务风险的分析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对于应对风险的措施建设也不完全。这种局面造成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

三、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构建以及财务风险目标分析

1.构建多元化的企业会计管理目标模式。现代企业在进行会计管理模式选择的时候,要告别单一化目标的倾向,进行多元化目标的构建。从实践工作来看,多元化目标构建有两方面的突出优势:第一是可以更加全面的综合单一化目标管理的优势,从而实现多重目标。第二是利用多元化目标模式,可以将企业财务风险从多方面进行控制,这样,现代化企业的财务风险便会得到有效的降低。简而言之,建立多元化企业会计管理目标模式,可以实现企业发展多方面的需求,从而保证企业管理的综合效益。

2.建立全面的会计核算模式来进行财务风险的规避。在会计管理中,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对于财务风险的规避具有差异性。所以为了提高财务风险的规避能力,必須要建立全面的会计核算模式。从目前的会计利用来看,在企业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种会计的核算模式具有差异性,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财务风险的规避能力也具有差异性,但是二者各自的优势较为突出。在企业会计利用中,结合这二者的核算方式,可以改变单一的会计核算模式,由此将二者的优势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优势组合,企业的财务风险规避能力明显的提高。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进行风险规避。在现代化企业管理过程当中,为了实现财务风险的全面降低,必须要进行企业机制的全面化建立,而监督机制便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从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来分析,无论是何种目标模式,在具体的操作和执行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疏漏,而监督机制的建立,正好可以对这种疏漏进行弥补。简单而言,由于监督机制的全面建立,会计管理目标模式的问题会进一步的得到解决,在会计工作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财务风险规避的能力便会不断的提升,企业发展便会更加的稳定。

四、结语

会计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要实现会计管理作用的最大化发挥,便要对会计管理的目标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优势和缺陷对比,从而建立起更加综合的目标管理体系,以此实现管理的全面性,也达到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佟成生,许素兰,李扣庆,梁淑屏.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2014,09:13-20+96.

[2]厉强.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管理模式[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165+167.

[3]陈优蓉.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重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5:93-94.

[4]陈万瑞.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素质需求[J].当代会计,2014,04:57-58.

[5]赵文蔚.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构建及相关问题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6:201-202.

上一篇:建设工程法规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共艺术概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