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论文范文

2023-09-17

学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2+1”教学模式  汽车营销实践教学  顶岗实习

中等职业学校的“2+1”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三年制的学习过程中,前两年在学校完成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三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践知识。在1年的顶岗实习中,学生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

职业教育改革必然要求职业学校大胆创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与时俱进,实现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从而最终达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笔者作为汽车营销专业一线教师,多年以来一直摸索在中职“2+1”模式下,校企如何能够真正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平台。本文对汽车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如何从校内延伸到企业进行初步探讨。
一、“2+1”模式现状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没有真正理解“2+1”,片面地认为在学校的两年时间就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最后一年就去企业学习实践技能。将学校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看作毫無关联的两件事,在课堂上把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甚至很少带学生去实训室上课。第三年去企业实习就把学生完全交给企业,实行放养式管理。学校不重视顶岗实习,实习指导教师并没有准备教学内容,与企业之间联系少,对学生在企业的这一年的实习情况不了解。学校如此,企业也不会予以重视,最后导致学生在最后的一年没有收获或收获甚少。
二、 “2+1”模式下,汽车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步骤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设了汽车营销专业,由于汽车营销人员是比较典型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汽车营销专业教学的关键就是实践技能的运用。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和提升应该依靠两种方式来完成,即在校两年的实践教学和最后一年在企业的实践教学。这两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不是独立的个体,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在校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强化和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毕业后融入企业做好准备。

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关键是教师利用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要不断完善汽车营销专业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实践课程的教师应在每学期开学前慎重选择教材,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最新法律法规、现实工作等内容。及时剔除教材中的陈旧内容,使呈现给学生的教材更客观实际。目前笔者院校选择的教材是《汽车营销基础与实训》,并参考大量资料编制了适合本校汽车营销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卓越汽车销售》,两者结合使用。

其次,要增加实操课程课时安排。在“2+1”办学模式下,学生在校学习只有2年时间,其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而忽视了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了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具备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少走弯路,实践教学课的课时应当安排50%左右。

再次,要开展实训项目。实践教学的核心就是开展实训项目,提升实践技能。教学阶段分两步,一是单个项目的实践课,如在《汽车营销基础与实训》教学中,根据教材安排,开展三类大项、25个实训小项目(任务),每个实训内容相对独立又有关联。以汽车营销基础知识与人员素质要求、汽车销售流程、汽车销售市场推广为三个大项进行模拟实践,每个大项目下又分成若干小项目进行单个项目的教学,内容简单,易组织实施,学生在学习完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后,就会对汽车营销实践操作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综合模拟实践课。综合模拟实践就是以模拟4S店汽车营销人员的实际工作内容为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践。综合模拟实践以新车推介、整车销售等为具体实施内容。综合模拟实践采用较完整、真实的企业资料作为背景,如企业文化、企业结构,最近几年的销售额和销售量等。

最后,要重视顶岗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一味地强调实习而忽视教学是错误的。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是中职教育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如果实行放养式实习,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和详尽的学习计划,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就会导致学生在最后一年实习中学不到真正的实践知识。因此,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应和企业指导师傅一起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将校企结合落实到实处,加强对学生汽车营销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得从专业技能的培养顺利过渡到就业上岗,帮助学生尽快实现从学校学生身份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以实现毕业即就业。
三、“2+1”模式下,汽车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顶岗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

1.制定专业技能的培养计划,布置实习任务

(1)熟悉汽车销售流程。汽车销售流程主要包括顾客购车动机与需求分析、汽车销售沟通、客户展厅接洽、新车推介、试乘试驾沟通、处理顾客购车异议、签约交车。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企业的相关情况,要求学生绘制汽车销售业务流程图,并根据流程图做好实习记录。

(2)办证实务。汽车交车办证是实操性很强的项目,虽然在学校实训项目中有案例分析和相关内容,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在顶岗实习期间,指导师傅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汽车办证工作,熟悉和掌握新车办证一条龙服务的基本业务流程,培养自己与车管所及相关政府主管单位的协调能力。

(3)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保险与理赔因为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很强,所以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应予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学生在掌握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汽车投保、承保、理赔以及车贷险等保险理赔实务。

(4)汽车售后跟踪。在校期间的汽车售后跟踪实训由于条件有限,学生没有接触真正的顾客,所以在顶岗实习期间要加强实践。售后跟踪的要点是客户购买新车后的第一次客户联系。第一次售后服务的积极处理能够促进双方关系良好发展,是联系客户与企业的桥梁。要求学生制定汽车售后跟踪流程图,电话回访流程,指导教师对其考核评价。

(5)撰写实习报告。顶岗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学生通过撰写实习报告,反思实习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6)校企结合促进实习任务的完成。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应保持联系,指导教师应定期去企业实地考核学生实习的情况,询问指导师傅学生在企业的表现。只有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相结合,才能真正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给学生支持。学生本人可以通过组建实习小组,互帮互助,并通过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网络辅导、实地辅导和请教实习企业指导师傅和其他汽车营销人员这三种方式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2.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开发客户能力的培养。在销售汽车过程中销售人员要通过了解潜在客户的不同购买需求来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因此在店内销售的时候,对每一位来询问的顾客都要提供良好的服务。指导教师应在一年的顶岗实习中,着重加强对学生开发客户能力的培养。开发客户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服务质量,吸引客源,发展更多的消费者。开发客户的能力贯穿整个汽车营销工作的始终,它体现了汽车营销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开发客户的能力才能胜任汽车营销这项工作。

(2)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企业的经营也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经营,汽车销售人员的人际关系越广,接触潜在顾客的机会就越多。汽车营销人员是所售汽车的宣传者,因为通常是以面对面的方式和顾客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汽车营销人员掌握一定的汽车销售礼仪和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除了跟顾客打交道,汽车营销人员还需要跟企业各部门、国家相关行政部门保持联系,进行沟通和合作。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顺利完成汽车营销工作的保证。因此,在顶岗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企业与银行、车管所等部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终身学习理念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和行业的发展,汽车产业政策、金融法规、汽车营销与保险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汽车贸易法规等会有及时的变化和调整,这就要求汽车营销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在顶岗实习的一年里,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学与汽车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中职教育“2+1”办学模式下,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任重道远,只有以生为本、校企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完整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受企業欢迎的卓越的汽车营销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蒙俊健.中职学生顶岗实习适应能力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5(3).

[2]朱网兰.汽车营销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之我见[J].知识经济,2015(13).

[3]黄乙苗.浅谈技工院校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一体化教学[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

(作者单位:宁海县技工学校)

学校论文范文第2篇

学校后勤管理不同于一般后勤管理,这是由学校后勤本身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也是由它本身的特点、服务的对象所决定的。学校后勤管理主要是对技术后勤和生活后勤(或叫总务)的管理。后勤工作是先行工作,它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其地位十分重要。

学校后勤管理作用策略学校后勤人、财、物的管理,是后勤管理的核心,是能否搞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应该根据学校办学的客观规律,管理和服务的对象、生产和工作的特点进行合班组织和科学规划,并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控制,加强检查、考核和监督,确保管理目标如愿实现。“学校后勤管理任务繁重,事情多而杂,需要管理者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和劳动。”

一、学校后勤管理的定义

学校后勤就是指直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物资条件和提供服务的工作部门。学校后勤的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它包括学校的基建、维修、房产、膳食、生活能源供应、宿舍、设备、物资采购供应、财务、绿化美化、运输、爱国卫生、生活服务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等等。学校后勤是以膳食(伙食)为中心,以优质服务、服务育人为宗旨。学校后勤中难度最大的是膳食和房产分配与管理两方面的工作,“一人难满百人意”。学校后勤困难多,涉及面广、要求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食堂办好了、住房管好了,就把学校后勤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解决了,学校就基本稳定了。

二、学校后勤的地位及作用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所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要搞好,关键在于教务处和后勤处,学校后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后勤工作,是学校出色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物质保障。学校的工作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但是,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要求互相配合,互相衔接,协调一致,才能取得预定的良好效果。后勤管理者是学校的“先行官”。只有后勤部门提供了必要的良好的物质、设备、设施、用品等条件之后,教学和科研才能顺利进行,达到良好效果。良好的后勤服务,对教学科研直接起着促进作用。

2.良好的后勤工作,向教学科研人员,向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后顾之忧,使他们一心一意,集中精力搞好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学习中去。在此,后勤工作就为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直接起着保证作用,对稳定科研队伍,对学校内部的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良好的后勤工作,可以使学校的人、财、物得到合理地有效地使用,提高资金和设备的周转率和使用率,不断降低人才的培养成本,提高国家教育投资的效益。国家每年的教育投资很大,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的人、财、物如何能得到合理使用,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向管理要资金、要设备、要效益是我们学校工作的迫切任务。

三、提高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策略

要做好后勤管理工作要树立一心为学校,一心为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爱岗敬业优秀品德。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管好人,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靠制度管人,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发动后勤部门职工讨论,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一旦定论,便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和执行的“法规”,谁也不得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能有任何伸缩和灵活性。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认真抓细抓好。一定要做到行为有准则,办事有章法,处理按规定,处处事事有章可循。

2.实行岗位责任制。这是现时管理中常见的一种管理手段。对于后勤管理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学校的领导应该把各科室和办公室的职责范围明确,并以文字公布于众,后勤领导应该把后勤各岗位职责明确,并以文字公布于众,使各科室和办公室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应该干什么。

对于后勤部门人员的使用,不少学校是实行以正式职工为骨干,以临时工、合同工为主体的作法,我认为这是可取的。安排临时工时,要把工作任务要求讲清楚,其酬劳也要交底,两厢情愿,合情合理,使用时间在一个星期以上者,最好有文字依据。使用合同工时,一定要签订好合同,认真履行合同。合同中要写明工作期限,工作待遇,劳保条件,工作内容,要求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医疗、保险、安全、在人员安排使用上,不论是临时工、合同工、还是正式职工的安排使用或聘用,一定要经过周样考虑和研究,力争合理合法,人尽其才,不要留下任何后遗症。对于工作成效卓著,有贡献者,不论是正式工、合同工还是临时工,都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3.正确实行奖惩制度。奖惩或叫奖罚,自古有之。后勤部门为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而制定的规章制度中的奖惩(罚)制度(办法).一定要坚持,一定要正确掌握和实行。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搞好。不论是谁.实现了责任目标就要奖励,对那些公而忘私,一心为集体、一心为他人的好人好事要大奖特奖,对后勤建设有突出贡献者要大奖待奖。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视业绩而定。评先评优、晋升、口头当众表扬、出榜公布先进事迹号召大家学习,物资奖励,颁发奖金等都是可行的。

总之,后勤工作上不去,这所学校无论如何是办不好的。因此,许多教育家、许多学校领导干部都把办好后勤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分析研究,认真实施关于后勤方面的决定。在领导力量上也配得很强,安排得力的领导主管后勤工作。后勤工作是先行工作,它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其地位十分重要。一所学校要办好,办出特色,要建设成为第一流的学校,他的后勤工作必须是第一流。

学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功利化、成人化倾向,以及形式程式化、措施单一化现象和教育者自身素质等问题,导致学校德育教育功能弱化趋势。

关键词:学校德育;問题

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像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并不理想。如果我们能认真反思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可以找出其中原因呢?学校德育教育功能有弱化趋势。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我国,学校在培养学生明礼诚信、善良正直、尊老爱幼、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们不能无视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眼前,即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生接触社会的手段渠道增多,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弱化,而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用形象的公式比喻就是“5+2=0”,比如,老师教育学生要礼让他人,尊敬老人,但有的父母却要求孩子在公交车上抢占座位;老师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但社会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的事件接连发生;老师教育学生孝顺父母长辈,但有的父母却对祖辈漠不关心,甚至侮辱打骂;老师教育学生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但社会上比富斗贵之事时常可见……。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对孩子个性、品德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子不教、父之过”。而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上存在的人和发生的事无时无处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这种影响无孔不入、潜移默化,而且是根深蒂固。在当前这种严峻大环境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其次,学校德育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我们经常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形容培养一个人的长期性、艰巨性,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所以,作为学校和老师在进行教育时是不允许有任何自私的功利思想的存在。事实是现在的学校德育确实存在功利化倾向,把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学业水平视为谋取学校或老师名利的工具、台阶,为名利而教育的痕迹明显。具体表现在:重智轻德、重眼前轻长远、重学校的名誉轻学生的发展、重老师的名利轻学生的感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人”,使得学校、老师不再把培养一个完整的、多方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标,更多的是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分数,提高学校升学率的措施,颠倒了做人与读书的因果关系;第二,评价体系失衡。目前,从社会到家长,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对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的水平高低的评价依据最终主要是看分数及升学率的高低。虽然在过程中还会对其他德、体、美、劳等方面实施评价,但最终还是文化考试成绩定乾坤,可谓一俊遮百丑或一丑抹百俊。在这样情况下,学校教育有了异化嫌疑,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学校教育无论从动机还是从行为本身都失去了高尚性,最终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再次,学校德育教育中有一种成人化倾向。学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形式、措施和内容等都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每所学校学生思想特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时代的要求而定。“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但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中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教育的客体,用成年人的眼光和要求去要求学生,这必然会出现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全面的要求、成人化的训导等问题。这些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时代实际的德育教育是无法走进学生心灵,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结果是与教育者的初衷相差甚远。比如: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从小学直至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十余年的教育结果,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几个信仰共产主义,有多少爱国主义情感?倒是作为一个人应该遵循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因没有从小抓起而被淡化,比如:孝心、爱心、责任心、诚信、艰苦奋斗等。结果需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补上如何做人这一基础课。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一个没有爱心责任心的人,会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奉献自己?一个连起码的诚信没有的人,会对国家的建设有贡献?另外,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较严重的形式程式化、措施单一化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内化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实践形式。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是追求形式的德育是不可能有实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范畴很广,既包括观念、思想,也包括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其中有的是可以“教”会的,但有的是很难通过老师的“教”而掌握的,比如:情感、意志和行为。只有把道德情感意志、道德行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的德育教育缺乏探索和创造性,长期停留在任务式的工作水平上,目的是为完成常规工作、应付上面的检查或应付书面考试,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效果关心不够。比如:每年总结总是能列举出开了多少次会,搞了多少次活动,进行了什么课题研究等等。但年年老花样,学生的品德也不见得提高。另外,德育方法单一化,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缺乏学生主体参与的简单德育方式,至多只能迫使他们做什么、说什么,不做什么、不说什么,却不能强制他们想什么、不想什么。“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让它喝水,但不能强制它喝水。”比如:现在许多学校都进行班级考核制,班主任对学生也实施考核,一旦某学生犯规,则学校对该班扣分,班级对该生扣分,最后演变成以扣分代替教育的局面。教育者可以扣掉学生的分,但“扣”不掉学生不正确的观念、不良行为,更“扣”不出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来。最后要反思的是教育者自身素质。这个话题最不好说,但是最应该说的。学校德育是需要老师具体实施进行的,在育人过程中,其实最好的教材是教育者本身。学生看世界,在学校里最直接的体验就是老师的言行。“亲其师、信其道”,老师教育效果的好坏除了内容和方法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信任度的高低又取决于老师自身的品德、知识、情感、意志、心理和体能等综合素质。所以,育人先育已,“打铁先须自身硬”。

现在的教师素质总体是好的,但也得承认部分老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随地吐痰、抽烟、讲脏话;有的老师沉迷于游戏、网上聊天、打牌搓麻将;有的老师热衷于家教赚钱、甚至向家长索要钱物;有的老师缺乏法制意识,随意检查学生的信件、日记,侮辱体罚学生;有的老师性格怪癖,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千万不能小看这“总体”中的“部分”,因为每个老师的作用和影响是以一比几十甚至几百的效果放大的。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老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甚至会模仿老师,逐渐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所以,老师的素质是“一个都不能差”的。

学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农村学校德育有着区别于城市学校德育的特殊性。农村学校德育可以守护传统乡村伦理,传承传统道德伦理的精华;乡村伦理能在德育主体的全面发展、德育资源的开发、德育效果的提高等多方面促进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二者互动共生。农村学校德育融入乡村伦理,是构建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 键 词 乡村伦理;农村学校;学校德育

文献编码 A

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城市伦理道德对传统乡村伦理道德的冲击,导致农村学校德育的严重城市化倾向。处于城市伦理道德和乡村伦理道德双重挤压的特殊处境,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德育的特殊性。如何守护与传承乡村伦理道德,挖掘和利用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德育因子,并将其注入到学校德育中,是构建农村学校德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学校德育的特殊性

(一)本土性:扎根于乡村伦理的道德教育

中国乡村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即便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也很难掩盖这种底色。传统乡村社会长期定居、缺乏流动、依附土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乡村传统的文化习俗得以完整保存,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乡村传统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勤勉耐劳的生存伦理观,信任互助的交往准则等等传统乡村伦理道德观念。由此,农村学校德育就有了独特的乡土味。首先,农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最主要的传承载体,而农村学生的精神成长主要依靠学校德育,这就决定了农村德育的目的和内容,都具有明显的乡土特色。其次,农村学校的教师以土生土长、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为主体,当地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伦理道德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再者,即使农村学生将来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乡村伦理也能为其提供必备的道德素养,比如信任、勤劳、互助、专一等,让其受用一生。

(二)双重性:城市道德和乡村伦理挤压下的道德教育

在涂尔干看来,谈论道德教育而不说明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一定会陷入含糊不清和不着边际的道德教育共性中而不能自拔。我们现在要寻求的不应该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教育,而应该是我国现时的道德教育。[1]乡村少年是农村学校德育的主体,其特殊处境决定了农村学校德育的特殊性。

1.双重生活空间:乡村少年的现实境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农业文明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一步步的紧逼下逐步消解,乡村以及乡村文化被边缘化,乡村伦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此背景下,乡村少年追逐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自己生活和成长的这片土地却越来越陌生。农村学校担负着传播乡村文化,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责任。然而在现实乡村教育中,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承载的思想和情感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乡村少年身在乡土,却接受着城市化的教育,当学校所传达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与其在乡村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产生冲突时,就会迷茫于城市道德和乡村道德的两难选择中。

2.双重道德使命:农村学校德育的应然选择

现代化、城市化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给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就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学校德育首先应承担起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城市文明和城市伦理道德的责任。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接纳和传承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了解、认识、熟悉乡村文化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一个具有文化自信的人,才能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很好地生存;同时能够在面临文化冲突时,坚定地保持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自信。[2]

二、乡村伦理与农村学校德育的互动共生

(一)农村学校德育对乡村伦理的守护与传承

乡村伦理对农村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而农村学校生活化、形象化的教育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抽象性。学校通过建构科学的德育目标与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到,乡村文化、乡村伦理道德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对乡村伦理的认知和学习,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农村学校德育是守护与传承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文化和乡村伦理道德日渐边缘化、日渐失忆时,农村学校德育作为农村学生体验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方式,不仅成为对乡村少年进行道德传播和德性教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承载乡村伦理价值的载体。农村学校德育所具有的文化影响和教育力量成为守护乡村伦理的重要方式。

(二)乡村伦理促进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

1.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总是以一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存在于农村生活之中。让乡村伦理融入农村学校德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交流、讨论中,挖掘各方面的潜能,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尊重自然、勤勉耐劳、信任互助等传统道德观念是乡村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的朴素农耕文化能够让学生体验劳动、热爱劳动;传统节日文化能够让学生学会敬亲孝长;原始的生态文化能够让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3]将乡村伦理融入学校德育中,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2.拓展农村学校德育资源

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德育目标的达成度。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德育基本以城市为蓝本,而城市学校开展的德育是建立在先进的条件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基础之上的。农村学校在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时,在资金、师资、硬件设施等各个方面都不及城市学校。因此,也很难收到相应的德育成效。乡村伦理作为德育资源,其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独特的生态文化、生产文化、人文文化等;二是乡村人与生俱来的尊老爱幼、信任互助、勤劳淳朴、生活朴素等传统美德以及对乡村的情感。这些都是农村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可以成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题,勤劳质朴的传统美德也可以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主题,信任互助的交往伦理可以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准则,质朴的习俗伦理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体验,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3.提高农村学校德育实效

将乡村伦理融入农村学校教育,可以让学校德育更有实效。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某种事物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中,就很难产生共鸣。但面对身边鲜活具体的生活时,他们便会很自然地投入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将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伦理道德、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融入到德育之中,容易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德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出发,从生活的视角去理解德育,亲身接触、体会社会生活,这样的德育方式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三、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建构策略

(一)确立农村德育的指导思想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在农村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对城市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全盘否定。我们所要开展的学校德育,不仅要适合农村学校,对城市学校来说也应有价值。因此,在确立农村德育指导思想时,既要遵循国家对学校德育发展的一般规定,同时又要兼顾乡村特有的文化和伦理道德,凸显农村学校德育的特色,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充分体现以农村学校为本的理念。

(二)整理筛选乡村伦理中的特色德育资源

虽然乡村伦理对于农村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乡村伦理所蕴含的内容并不都是正确的、科学的。比如从现代科学的视角看,习俗伦理中包含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并不是科学的。因此,在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加工”之前,是不可以将其直接运用于学校德育中的。学校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筛选分类,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要求、农村德育教师的教育水平、农村社会的发展方向等各个方面。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乡村伦理中的德育资源进行理性筛选,才能合理规范地将其运用到农村学校德育中。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博,乡村伦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每个地区的农村学校都应注意并重视当地乡村伦理中的特色德育资源,更好地贴近学生的伦理文化实际,真正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德育资源,学生生活的地方便成为学校德育发生的场域,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乡间故事便成为德育的内容,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农村真实生活的乐趣。

(三)坚持多元一体的价值取向

全面提高农村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良好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农村学校德育应该遵循的主导价值取向。其次,学校德育到底是要引导孩子们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参与到农村各方面的建设,还是要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人才、引导孩子们进入城市生活?这是无论在理论界还是教育一线,都争执不下的一大难题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为农”还是“离农”,都是把学校教育多元的价值取向完全分割甚至对立起来。而学校教育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农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现代化教育的各种要求;同时,也应当有“为农”的准备。因此,农村学校德育既要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整体素养为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同时要兼顾农村学校的特色,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四)提升乡村教师德育能力

教师的德育能力对于乡村伦理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本地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负责人、团委老师是乡村伦理德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人的德育能力进行提升。学科教育能力发展只是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一方面,其文化和道德素质对于农村学校德育更为重要。农村教师要具有在农村生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与其职业相关的,不同于城市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知识技能等等。面对我国农村学校教师日渐市民化的趋势,乡村教师缺少和乡村、乡土的良性互动,因此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也应该得到重视。只有这样,他们在对农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才能更好地将乡村伦理融入到学校德育中。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89.

[2]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2008(05):25.

[3]王志军.乡土文化:农村小学德育活动的幸福场域[J].中小学教育,2011(16):68-6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学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能源,对于学校而言,能源更是确保学校正常工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能源浪费与能源不合理利用等现象比比皆是,这大大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也违背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初衷。为此,深入了解学校能源管理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成为学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文主要针对学校能源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增强学校的节能意识,提高学校的能源节约能力,逐步向资源节约型学校迈进。

【关键词】学校;能源管理;对策

一、学校能源管理的状况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影响下,很多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和重视学校能源管理问题,在探索降低学校能耗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师生的节能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付诸于实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学校能源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不良状况,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一)能源浪费问题严重

众所周知,我国能源十分紧缺,节约能源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我国很多学校能源用量十分庞大,有的学校对锅炉房、办公室等各个部门的水电消耗缺乏指标控制,学校“长明灯、常流水”等能源浪费现象突出,还有的办公室、实验室等不管有没有人在,空调、电炉常开,能源浪费问题严重。

此外,有的学校在建设和引进能源设备时,没有将长远的节能问题考虑进去,导致一些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甚至一些线路超负荷运转,能源在传输过程中浪费现象突出。

(二)能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度是确保运行的关键,然而,很多学校都将學校管理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业管理方面,忽视了节能制度的制定。学校节能制度不健全,缺乏学校节能制度的约束,导致学校各个部门为了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频繁增加各类电器等能耗设备,学校整体能耗增加了,并且学校能耗管理工作缺乏制度保障,能源管理难以为继。

同时,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能源管理往往交由后勤部门负责,由于没有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后勤部门在能源管理中也仅限于抄表、采购、维修等方面,对于学校各个部门的能源供应和管理方面难以插手,能源管理缺乏实效。

(三)能源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就目前而言,我国多数学校都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能源管理人员,有的学校聘用本校教师家属进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再加上缺乏专业性的培训教育就上岗,多数学校能源管理人员对能源管理缺乏深刻理解与认识,更欠缺专业性的能效分析、节能挖掘、节能监管等知识,再加上学校能源管理工作量大,很多能源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求专业的能源管理问题。

二、学校能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商品,既然是商品,我们就应该将市场管理体制引入到现代学校的能源管理中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全校师生和工作人员树立起节能意识,能源节约从我做起,促进学校能源的合理运用。

(一)树立节能意识,杜绝能源浪费

能源是学校非常重要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网站、校园广播、班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节能问题的宣传和教育,使学校的每一份子都认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节能意识。

首先,增强学校领导的节能意识。由于学校的很多设施的购置离不开校领导的批准,所以,要通过研讨会、播放节能宣传片等方式提高学校领导的节能意识,在一些能源设施的购置上,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进行添置,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浅行为。同时,提高校领导的节能意识,还可促进学校供水、供电、供气等陈旧设施的更换与维护,减少能源在传输中的浪费。

其次,增强学校老师的节能意识。老师的节能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与之接触的学生对节能问题的认识,所以,可通过观看节能宣传片、写节能专题论文、部门能源用量控制等措施增强学校老师的节能意识,减少办公室、实验室等能源浪费现象。

最后,增强学校学生的节能意识。学生在学校中占据主体地位,学校节能离不开学生的广泛参与。我们可通过教育、引导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节能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开始。

(二)健全管理制度,确保能源管理确有实效

要想实现学校能源管理的有效运转,必须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的能源管理方式。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学校能源管理体制,从能源的采购、供应、使用,到能源的监督、清算,都应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并有专门能源管理部门和人员做好相应记录。

健全能源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实现定额管理制度。不管是办公室,还是实验室,抑或教室、宿舍等,只要是涉及到能源的地方,都要在近期能源实际耗用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定额限制,对于定额以内的部分,学校承担能源费用;对于超过定额的部分,可以制定合理的能源超额管理办法,由使用人员承担部分费用;对于长期未超额的部门或组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长期超额的部门或组织给予警告或处罚。而对于公共场所的水电能源则可实行装表计量制度,按照既定限值合理使用能源。

此外,还可明确规定各种节约能源的具体行为,如必须使用节水龙头、节水型器具和节能灯具;必须配备水电计量设施;浴室必须实行IC卡计费系统管理,按实际用水时间计费;绿化必须采取节水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应当使用中水或雨水;景观用水不得使用自来水等取得了很好的节能实效。

(三)加强培训,提高能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对在职能源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培训,提高在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学校能源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包括节能意识、能源管理能力、能源管理专业素养等等,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不同的培训与安排,如节能意识强的工作人员可进行能源管理专业方面的培训,并安排监督管理学校各个部门的节能状况;能源管理专业强的工作人员可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并采取各种措施负责降低学校能耗。

其次,招募节能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专业性人才,为学校能源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招募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性人才进行能源管理,尽量减少教师、领导家属管理的情况,并可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薪酬制度,合理估算能源管理人员为学校节约的能源金额,将节约的能源金额按照一定比例奖励给能源管理人员,激励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能源节约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能源管理中存在着浪费严重、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全校师生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树立起了节能意识,那么,资源节约型校园还会远吗?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树立起了节约意识,那么,资源节约型社会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陈彤宇.高等学校能源管理系统平台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1).

[2]杜致平.学校能源管理状况与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2).

[3]赵宁宁.基于复杂性思维下的学校管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学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首先应用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当地薄弱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思考与建议。从建立学生档案、抓好班级文化建设、采取多渠道渗透德育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指出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教育关键期,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德育作为教育的重心之一,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薄弱学校;德育;思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为我们今后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认清学校德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总体概况

近年来,我校在学生德育工作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统考指挥棒的因素,德育状况出现了滑坡趋势。表面上看,问题在学生,实际根子在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偏重“智育”,轻视“德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在沉重的升学压力面前,许多学校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首位,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高唱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一切向“成绩”看齐。片面地认为分数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2.德育工作滞后,没有实效性

学校对教师德育情况的考核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看重的只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成绩。学校在制订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脱离学生实际情况,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致使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德育内容学科化,方法单一

目前,我校的德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教育课,教师一般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缺乏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只是将课本出现的知识照本宣科教给学生,内容过于学科化和知识化,而且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法,方法单一,学生接受到的只是一些德育语言符号,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收效甚微。

二、对策思考

1.落实德育为首,完善德育评价机制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是塑造健康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学校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改变“唯分数的倾向”,再筑“道德长城”。学校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有较强操作性的德育评价体系,提升德育评价在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地位。要将德育评价真正落到实处,跟学生升学、教师的评优评先、年终绩效考核等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对德育工作真正重视,对学生的约束力也必将大幅提升。

2.环境育人,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光靠说教是不行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善恶对比,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如学校可以通过举行文娱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墙报、黑板报强化宣传,渗透德育;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成长的天地,同时也是育人的摇篮,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各式各样的活动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其中,这样德育就不再是以前那副呆板的說教面孔,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自觉参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

3.多方结合,齐抓共管

一般学校每周安排2节左右的思想品德课,但是德育是一个需要长期维持并不断进行渗透的过程。仅仅靠思想品德课进行教育,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其他学科的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将自己的教学与德育融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以有效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中。再者还可以听取家长意见,使家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学生的德育中来,大家齐抓共管,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力,这样我们的德育就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性格和习惯的重要阶段,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教育关键期,将学生的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视为教育的重心,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多管齐下,多渠道渗透德育,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哲男.初中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郑琦.薄弱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新西部,2012(8).

上一篇:建筑节能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思品教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