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范文

2023-09-19

人文地理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健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获得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很多教师认为,单纯的灌输理论知识,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并且在缺乏人文地理的教学下,很多学生对地理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提高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水平,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和阅历,促进学生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策略

高中人文地理以人地关系、区域定位理论为前提条件,侧重探究人与人、人对地的关系,以揭示地域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文地理教学需通过多项策略来完成,一方面要照顾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必须加强地理技能的实践。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提高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实效性。

1.人文地理需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个人感官

对于学生而言,每天都是待在教室当中学习,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书本来讲解,不知不觉对学生构成了限制。日后,必须脱离这种限制,提高学生的个人感官。本文认为,将认为地理与实际相结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安排专门课程,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景点、山村、公路去考察,制订考察项目、目标,总结考察结果,最后在课堂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人文地理的意义和作用。第二,教育人文地理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现阶段的旅游发展旺盛,很多学生都会出去旅游,可从学生的旅游、周边地区的人文地理发展着手,脱离教科书的限制,提高教学趣味性。

2.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多元化提高学生成绩

人文地理新知识多、并且知识点灵活多变、内容广泛,能够和其他学科有效交汇,是一门接近社会科学和人文的学科。在对人文地理进行教学的时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本文认为,日后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一定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与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涉猎,并且还要不断地丰富个人阅历,能够将更加新颖、更加动态的人文地理知识呈现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人文地理的实效性提升上来。

第二,将案例教学有效引入到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推出,对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人文地理不能像以前那样死记硬背,老师要充分有效利用课本上的案例,但是教师又不能单纯依赖课本,并且对学生身边的一些案例还要进行引用与研究。

3.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强化人文地理教学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单纯地依靠书本中图片的展示,或者凭自己口头的阐述,很难将人文地理的知识表达明确,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会感觉非常乏味,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现阶段的多媒体技术进行使用,将人文地理中涉及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地理现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们;并且,教师要按照教学的需求,对合适的地理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不断地整合人文地理教学媒体,才能够将媒体的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4.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将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激发起来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因为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去记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并不浓厚,那么,怎样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为学生在学习中将的情境创设出来,重要的是要将参与学习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们,不要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使学生能够主动去获取人文地理知识,针对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将不同的情境为学生创设出来。

5.运用社会实践教学方式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开展多形式的社会调查、制订详细的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愿者活动等,将学生的主动性唤醒起来,例如,利用壁报和课堂对信息活动进行发布,利用多种渠道对社会发展和环境的信息进行积累,引领学生们多参加与环境相关的信息活动,将学生的视野打开,使学生认识到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因此,人文地理掌握情况的好坏对整个高中地理成绩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逐渐地改变了人文地理的学习方式,如何提高高中人文地理的实效性,是很多教学人员积极寻求的。

参考文献:

[1]黄云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3(26):155.

[2]宋振阁.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106—107.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人文地理范文第2篇

维吾尔族舞蹈的背景文化:新疆是驰名中外的“歌舞之乡”,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歌舞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发展历史。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三大类。在众多舞蹈央视中,以赛乃姆,多朗舞,萨满舞最有代表性。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有着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特征,昂头,挺胸,立腰构成了挺拔的体态,无论是舞姿造型还是动态动作都突出了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头,颈,肩,腰,肘,腕,胯,膝,脚各个部位的动作来产生丰富多和优美造型,擅长用眼神传达情意,用移颈,翻腕,打指来装饰点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膝盖连续性的微颤和变化动作前瞬间的微颤动律使舞蹈动作柔美,自然,还有快速多变的旋转,这些特征课概括为“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颠,上身撒的开,脚步不离散,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付点”。

节奏特点: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在弱拍处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踢”,动作的后替补等都是在节奏的弱拍时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本学期教学内容:维吾尔族舞蹈基本舞步及赛乃姆风格组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维族舞蹈的背景文化,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节奏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维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维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3、情感态度:通过维族舞蹈的学习,培养和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维族舞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教学难点:维族舞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一、学习维族舞蹈的手位、脚位 基本手位:

一位:提裙位,按掌翘指 二位:双山膀位,立腕 三位:双手托掌 四位:顺风旗位 五位:双手托按掌位 六位:双手交叉胸前翘腕 七位:山膀按掌位,翘指

托帽位:托帽就是用你的手去托住帽子,右手臂弯曲向上,手掌对着上面,左手臂手掌向上,左手指尖在耳朵的略上方弯曲,仰头眼睛看右手,在正面看两个手臂与身体是一个平面。

基本脚位:维吾尔族舞蹈脚位有:正步,丁字步,八字步,踏步,点步,弓箭步等。这些脚位与古典舞脚位基本一致,但风格不一。

二、维吾尔族舞蹈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1、维族舞的体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

2、维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

3、摇身动律;摇身动律是一侧肩胛骨带动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摇动,应特别注意摇动的附点节奏与下身点颤动律的协调配合。

三、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步法:

1、 横垫步:一个脚在前先是脚的外缘着地,然后遍及全脚,在后面的一个脚脚尖着地,配合前脚做左右移动,要稳,不能颤。

2、 进退步:前两步紧,后一步缓,以左脚为例,重心都在右脚,左脚向前走的时候,脚后跟着地,向后的时候做脚脚尖着地,相应的作为中心的右脚随着左脚的移动,稍微的滑动。

3、 三步一抬:前两步紧和进退步一样手位,以身体为中心,双手前后伸直,掌心向下,膝盖弯曲,抬头,走三步,抬一步,当抬步的时候身体要压住,不能有上窜的感觉,感觉是在一个平面做动作。

4、 托帽式后点步:右后点步位,身体对8点,左手顶手位,右手在8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觉用右手托住帽子,眼看8点方向。要求:提胯立腰,胸腰对8点上方。

二、组合性训练

1、动律训练:

1、手位脚位,绕腕组合

2、摇身点颤,自由步组合

3、动律综合性训练组合

2、垫步组合:垫步综合型组合

人文地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故事;效率;问题

初中阶段学校会开设地理课程,也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地理学科具有独特性,学生通过对地理学科的深入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但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是过于抽象,比较复杂,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课堂中。会出现课堂气氛压抑,师生之间无法进行很好的互动,学生对本学科的积极性下降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学习地理的方法固然有很多种,但是要根据地理学科的实际特点以及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来看。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特殊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发挥其功效,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积极性有所提升。

一、地理故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1.巧妙运用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

兴趣的培养在学生学习阶段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上一旦有了主动性,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发现捷径。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让学生先集中注意力,对课堂产生好奇心理,从而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仅凭借讲解教材上的知识难以让学生进入到学习氛围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到地理知识中。教师通过对故事的讲解,设立疑问、分析疑问和讲解疑问的过程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牢记地理知识的同时对知识更加理解。

2.巧妙运用地理故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大家都学习过地理,也都有了解,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说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把地理教学和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而不是单单教会学生啃书本,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地理没有益处,地理教学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了,就不能符合新课标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对地理深刻认识的载体,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

3.巧妙运用地理故事,缓解课堂枯燥氛围

人在有意识的专注做某件事情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相关调查表明,中学生专注力一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一节课的时间一般为45分钟,如果教师的教学时间过长,会引起学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的现象。因此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是影响学生知识积累多少的决定因素。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下,学生可能连30分钟都难以坚持。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多注意观察学生对自己的回应,及时对课堂气氛进行调节。在气氛较为紧张的时候,教师可根据讲解的课程穿插一个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让学生紧张的神经进行放松,从而重新活跃课堂气氛。

4.巧妙运用地理故事,拉近学生与老师间的心理距离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很容易凭借心里想法去做事,例如我们常见的就是我喜欢这个教师的上课风格,或者因为这位老师知识渊博,而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程,相反对于不喜欢的教师可能就失去了对此学科的兴趣。若是地理教师平时爱讲小故事,幽默风趣,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学生的尊敬,教学效果也会得到良好的回应。

5.巧妙运用地理故事,对学生进行品德方面的渗透

地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立体化课程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觀对思想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大。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导着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自然与人文多样性的尊重。课堂是进行知识传播最好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这个平台传播一些公益思想,让学生对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进行集思广益,构建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德育贵在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没有说服力的说教相当于空谈,是达不到德育的真正效果的。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供学生去学习和理解。例如在讲解某种生物濒临灭绝的时候可以适当渗透要保护濒危动物,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培育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对学生渗透要服务国家的德育理念,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加强。

地理教师想要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到:(1)对小故事的日常积累,巧妙地结合小故事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将地理故事合理地引入到课堂中。要有设置悬念意识,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提升学习效果。(3)对学生定期进行检测,检测是对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检验。教师应该在学习完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章节之后对学生复习和检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结果。(4)优化课程设计,运用故事起到点缀作用。故事具有趣味性,虽然在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教师要把小故事作为课堂的点缀,把握好一个“度”。故事过多对于学生来说会容易忽略课堂知识的学习,学习的重心就容易偏移。

二、选择地理故事的原则和要求

1.运用地理故事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做到不能与教材的中心内容脱离。讲地理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讲故事的过程也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听地理故事的同时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在了解故事的同时对教材内容记忆深刻。

2.地理故事必须要满足符合科学性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具有教育意义。故事内容不能过于牵强附会或者过于庸俗,更要杜绝封建迷信的信息掺杂在地理故事里。

3.讲地理故事要避免长篇大论,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影响了学生的理解,要尽可能短小而精悍。

三、地理故事如何实际运用到教学中

1.引入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构建故事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去摸索,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可将地理教材知识与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换一种表达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加的学习效果。比如,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得到启发,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大有益处。

我们以《地球的运动》这一节课为例子,地球的运动给我们的直观感觉内容是较为简单的,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差问题。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本节课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先播放一段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将当时的情景再现并抛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中,这样既具有直观性也具有趣味性。想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也可以搭配教具地球仪进行演示。由此可见,多媒体在实际教学应用中辅助教学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2.激活思维巧用故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地理课程较为复杂,有相关调查表示,不喜欢地理课程的学生还是不占少数的。但是听故事是每位学生都最爱,因此,将地理知识融入故事中,结合初中生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下面我们以《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为例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鸡、山谷等内容。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一部电影《红河谷》中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片段,影片中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位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并从他们山上搜出一张地图,但是藏族人对这个地图一脸懵懂,只是从表面上看是一只蝴蝶的图案。然而,也就是这几张蝴蝶图案就能够让英国的军队对根本不熟悉的地形顺利地进入。这个故事很生动地将学生引入教师设定的故事情境中,在听完故事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教材的阅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将地理故事和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枯燥的课堂气氛,让知识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扎实程度。

3.突破难点巧用故事,促进认识能力

学习源于思考,思考源于有疑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疑问”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置疑问。在不脱离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将地理故事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拓展和延伸,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

下面以《海陆的变迁》为例子,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也相对来说比较大。本节课需要学生对海陆变迁以及大陆分离的若干种可能性进行分析,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等能力的目的。在进行本章节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然后进行成语的讲解,“沧海桑田”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然后也可以结合喜马拉雅山上厌食症的海洋生物化石等对故事进行扩大化,让学生对海陆变迁更加深入地理解。

4.鞏固练习借用地理故事,调动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将地理知识融入小故事中,从而达到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了解地理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即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能调到学生的积极性。

在《多变的天气》这一课的讲解中,本节课的知识点是需要学生区分“天气”和“气候”;对天气符号的认识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可以编个形象的故事,对新知识进行强化。可以将不同的天气转变为“人”进行自我介绍。引导学生对不同天气的认识,并进一步讲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哪些。所以说,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以在考试中更容易想起来教师当时是用这个小故事引导的本节课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一举两得。

在大力推广新课改的今天,不难看出,合理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是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教学手段,值得广大地理教师去实践和应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更新。更大限度地利用好着一教学手段,并发挥其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进农.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

[2]张恒会.巧用教学案例 激活地理课堂[J].地理教育,2011(4).

[3]王永耕.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实效性的提高策略[J].华夏教师,2016(8).

[4]刘晓冬.打造双赢的地理课堂[J].教学研究,2010(5).

[5]张娜娜,李文.中学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目标拟定与教学模式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Z1).

人文地理范文第4篇

摘 要:高中地理虽以初中地理为基础,但难度跨度比初中地理大得多,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地理学科就成了他们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拟从中高考政策、初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要求、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等方面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原因,并提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高中地理以初中地理为基础,但又比初中地理难度提高很多。因此,对广大地理教师来说,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的原因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差异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出现严重脱节的最根本的原因。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中考不考地理或者地理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太少,导致初中地理不被重视,地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初中地理课程的设置时间在初一、初二,初三不学地理。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地理学科就成了他们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二)初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差异

1.课程理念

初高中的地理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等几个方面,二者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不同的是,前者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而后者则把“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首个理念,其他理念都是围绕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设计的。

2.课程目标

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地理的基本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则重点强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探究的方法,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差异

1.课程内容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地理1、地理2。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9个模块: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等。

2.课程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问题,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因此,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而高中地理侧重“原理”。初中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一般要求知道“是什么、在哪里”就可以了;高中教学内容相对于初中教学内容更加抽象、更注重逻辑性和理论分析,不仅要知道“是什么、在哪里”,还得搞清“为什么、何时形成、将来怎么变化”。

(四)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及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学习心理完全是“经验记忆型”。因此,教学上多采用传统的讲解法和谈话法。高中地理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转变为“探索理解型”,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

(五)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学生学习受中考制度、教学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结业考试,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记忆;而高中地理则研究地理知识的本质,强调地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以理解分析为主。

二、初高中地理教學的衔接策略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衔接

要从根本上改变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的现状,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就必须首先做好初高中地理考试政策的衔接。目前,高考正在由“3+X”转向“3+3”,那么中考就应该适应这种转变,把地理纳入中考科目计入中考总分,而且分值不能太低,这样才能引起社会各界包括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否则,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就是一句空话。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的衔接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透彻理解初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目前,高中地理课标的一个首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我们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理念。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目前的教学方式多采用讲解法和谈话法。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四)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就是记忆,而高中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则以理解分析为主。学生如果要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就必须主动改变传统的过分注重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新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运用电脑、手机、平板等查阅资料、进行学习。

(五)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衔接的内容包括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其中,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而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则是初中有而高中没有的内容。

1.对初高中共有的教学内容的衔接

(1)地球的运动

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具、多媒体或其他办法,具体衔接如下:①在讲自转与公转的区别时,可以用三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用表格的形式,从围绕的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学习;②在讲自转时,老师用一只手拨动地球仪,让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另一只手用手电筒(相当于太阳)从一个固定的方向照射地球,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光亮部分(白天)和黑暗部分(黑夜)的更替情况;③在讲公转时,可以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演示公转的过程,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同时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气候

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地区,还要根据相关气候资料来分析和判断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对这部分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延伸、拓展、补充,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有机衔接起来。特别对于世界气候类型,在高中不会再讲解,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全面、讲透彻一些。

2.对初中有但高中没有的教学内容的衔接

这些内容包括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

(1)经纬线、经纬网

在初中,只要求学生能从地球仪上看出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就行,但高中在学习地球运动、地方时和区时计算、判断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时,必须以经纬线和经纬网的知识为基础。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来讲解,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经纬线及经纬度如何划分。

(2)地图

地图部分,主要是地图三要素的教学。地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看图、识图,怎样从图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地理信息。

地图教学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和判读。老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或者利用微课等,让学生知道等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怎样得到和识别各种等高线地形图,怎样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山峰、山脊、山谷等,怎样在等高线图上识别陆地上的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区域地理

初中区域地理包括初一下册的世界地理和初二的中国地理。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注意抓住影响各区域的主导因素,同时突出各区域的特色。比如,在教学亚洲时,要抓住亚洲面积广大这个主导因素。正是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导致经纬度跨度大,亚洲气候类型多、大陆性气候显著;地形复杂,各种地形都有大面积分布,导致大江、大河多,人口、国家多。

区域地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狠抓区域地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区域地理中的很多地理要素,不只要求学生记住名称,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

(六)初高中地理能力的衔接

根据初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初高中地理应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地理能力:地图识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1.地图识图能力

初中地理只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识别基本的地理事物和基本的地理信息即可。高中地理还要求学生能从地图中提炼出隐含信息,根据图中信息读出地理事物的特点,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

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就要强化学生的用图、读图意识,让学生逐渐养成用图、识图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不但要能“看图说话”,还要能在图中提炼出相关的地理信息,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推理。

2.地理探究能力

初中地理课标只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倡探究式学习;而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有一条基本理念,就是要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可见,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提取地理案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平台。此外,还要主动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最好不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地理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课标中提到,地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中地理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地理实践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呢?一方面,教师可以立足课堂和校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多创造实践活动,并善于运用教材的活动部分进行教学。比如,用乒乓球制作经纬网地球仪、画校园平面图等教学内容都可以设计成这种实践活动课。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带领或鼓励学生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他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孟宪杰.浅谈如何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J].中学教学参考,2016(3).

作者简介:朱竞成(1974—),男,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理学学士学位;在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担任初中地理教學工作,擅长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人文地理范文第5篇

一、区域地理复习前的系统地理知识复习准备。

区域地理学就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区域地理说白了就是系统地理各要素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组合、发展变化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所以学好区域地理的前提是要有较好的系统地理知识,这样才能形成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之前应该加强系统地理知识复习,特别是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对气温、降水、河流流向、流速、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河流的相关知识等。学生有了扎实的系统地理知识,再去区域中综合,是思维培养中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知识、技能的培养向综合分析的提升,此时复习区域地理省时间、见效快。

二、各种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由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强,所以系统地理知识离开了区域地理就好比“空中楼阁”。因此进入高二以后教师必须为学生

准备相关的地理事物分布图,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训练。让学生拿出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每天定时定任务进行填图训练和记忆,周而复始,持之以恒。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1、世界大洲大洋、大洲界线、重要岛屿、半岛、海峡等的分布;

2、世界各大地形区名称及分布,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

3、世界各气候类型区的分布;

4、世界洋流分布图;

5、世界板块分布图;

6、世界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的分布;

7、世界重要国家及首都、各主要工业区、工业地带的分布;

8、中国省级行政区名称及首府的分布;

9、中国各地形区名称及分布,河流、湖泊的分布;

10、中国各种地理分界线;

11、中国各气候类型区的分布;

12、中国铁路、铁路枢纽、商业中心、国际航空中心、旅游胜地的分布;

13、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及能源工业的分布;

14、中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分布;

15、中国工业区、工业带及重要工业中心的分布等。

三、加强区域定位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

1、区域图中的地理事物分布都反映出自身的位置特征,老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地理事物的位置特征包含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海陆位置、相邻区域、在高一级区域中的位置)。描述纬度位置特征时,可描述位于什么纬度之间,也可描述为主要位于高、中、低度或五带中的那一带,如果图中只有一条纬线,可描述为某纬线穿过该区域的什么部位。描述海陆位置时可描述为在某大陆的什么岸或是在某大陆的内部。描述相邻区域位置时可描述为在某地里事物在高一级区域中的什么方位,同时描述其相邻方位的地理事物。

2、强化主要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的记忆,以主要经纬网为框架来构建区域的整体位置特征。世界地理经线主要以0°、30°E、60°E、90°E、120° 2

E、150°E、180°、120°W、90°W、60°W为主、纬线主要以赤道、南北回归线、30°N、40°N、60°N为主去记忆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中国地理主要记忆位于80°E、90°E、100°E、110°E、120°E、130°E、20°N、23°26′N、30°N、40°N、50°N构成的经纬网上的地理事物的位置。其他地理事物可依据和以上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来判断,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3、让学生明白区域位置特征在分析和判一些地理现象中的作用。一般通过区域的纬度位置特征可判断该地区热量的丰富程度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离海远近来判断降水的差异,通过与相邻地区的位置关系可判断其经济发展的利弊条件。

四、注重地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门语言,地图成为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最近几年地理高考的切入口和不变的主题,并使文科综合测试卷显得具有生机和活力。而区域地理中地图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因此,老师在广泛、熟练地运用地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同时,更需要要注重探求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意识

读图、用图意识是读图的原动力。只有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重视地理图像,在学习和练习中认真读图、用图。现在有很多学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题干中明明要求用图,他们却有图不用,凭空想象或凭记忆想当然得出答案。这些题目通常很简单,但是却造成不必要的丢分。给出这些答案的学生都是读图、用图意识不强的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不让它们成为摆设。选取一些典型地理图像,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经常用图像来说明和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图释文、以图释图、以图解题。 2.培养学生提取地图信息的技巧

综合中学阶段地理知识来看,涉及到的地图系统重要包括:.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地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模式图、景观图片;地理关联图;无图考图。针对其不同的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方法

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显易见,可直接分析,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受不同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利用地图、统计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数量分析。在不同地区,就同一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说明该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过程分析。在同一地区,同一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序列变化图上,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叠加分析。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重叠,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4.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

在课堂中师生共同进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能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变化规律、形成原因、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直观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负担。鼓励学生经常用图,比如用图解题、图文转化、图图转化,不仅可能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在他们脑子中形成相关知识的心理图像,从而提高读图析图速度。

五、注重区域综合思维的训练和引导

1、区域特征分析中注重抓主导因素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要善于找出区域特征中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分析其与其他区域特征之间的联系。如西北地区最典型的区域特征是干旱,与干旱有联系的区域特征是该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该地区的工农业或城市人口主要沿水源较丰富的绿洲区和河流沿岸分布。又如云贵高原的的典型特征是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由此可推断出该地区地表崎岖、发展交通困难,地表水缺乏、耕地面积少,发展种植业困难。所以抓区域主要特征,注重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的分析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2、区域发展和评价中注意渗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西北地区草场广阔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但由于降水较少,注意草场的建设和保护,防止超载放牧和土地沙化。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采矿业业,同时也要节约,防止浪费,以及采矿过程中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3、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同时,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这一概念的巩固,对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范文第6篇

摘 要:初中历史和地理学科在同一人文知识中可以从不同角度互相补充说明,丰富人文知识内涵体系,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促进中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文化、适应世界,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历史;初中地理;人文知识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10

在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新版課标中,中学历史旨在“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而地理学科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两个学科都指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了解今天的世界,学以致用。中学历史、地理学科恰恰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互补互助,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当今世界的现状,促进中学生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现以中学七年级上册宗教和地图问题为例,阐明中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在促进学生了解人文知识上的互助性。

一、在宗教问题上历史、地理学科的互助性

由于国情原因,宗教问题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并不熟悉,但宗教文化却又是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发展,军事战争等诸多事件的关键因素之一,不了解宗教文化的相关知识也就无法更好地了解世界。“宗教文化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每一次的重大历史变革都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用一节课的部分时间去讲解这个深奥的问题无法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宗教文化,甚至有可能造成片面单一的印象,而历史和地理学科从不同角度讲解这一问题,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我们先来看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教材中对宗教这一问题的阐释。在历史教材第三单元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中,教材说到了佛教以及道教的相关情况。

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此外,教材还对本土产生的道教进行了描述:“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教材基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我国出发,讲述的是宗教在我国最早的产生情况,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事件,了解宗教对于统治者和普通百姓的不同价值:对于统治者它是愚民,巩固统治的方法,也是追求长生不老的途径;对于百姓,它是逃避现实的苦难,实现自我救赎的信仰。在拓展的过程中也只能延续课本的主线,对佛教的传播稍加以说明。但是宗教为何会产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世界宗教分布的基本情况都没有说明,学生并未了解宗教对整个世界文化带来的重大影响。

在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中,则对宗教的产生进行了说明:“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对于三大宗教的基本概况,主要是从信仰者的基本概况、地理位置进行了概述。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伊斯兰教在中国又被称为回教或清真教。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来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这段文字就有更广阔的展开性,可以从三大宗教的起源、创始者、演变过程进行丰富的解说和介绍。学生可以对宗教有一个更全面的印象,有助于学生自己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细致的学习和阅读。两个学科在统一知识体系上互补互助,让学生对本有难度的问题有了一个立体客观的认识。

二、在地图问题上历史、地理学科的互助性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在中学地理、历史学科应用中都非常广泛。地图可以替代教材文字没有说明的知识,学会运用地图是中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有力方式之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地理教材在第一章第三节就对如何阅读地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量算距离、使用比例尺、辨认方向到清楚图例的含义、动手画地图等等。可以说已经非常全面地了解了地图的使用方法。而在历史学习中,使用地图也同样频繁。“初中历史课本的历史地图,是记载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是基础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地图中。”实际上在入学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就出现了历史地图的阅读——《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在课堂讲述中应该让学生率先了解到阅读历史地图的大致方法。首先是阅读地图的顺序:题目,要知道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图例,图中符号表示的含义;古今地名及注释。挖掘地图中的一些隐性知识,如黄河和长江的位置、形状,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出现在这两条大河流域附近。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联想到不同地理环境给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影响,进而总结出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从南到北,极其广泛,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有历史地图作为基础,学生在系统学习地图以及应用时就不会感到吃力。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了解人文知识是学生培养品格人格,了解世界的有效途径。历史学科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地理学科让学生清楚不同地区的先民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我们所处的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两个学科可以在同一问题上针对不同角度去讲解说明,丰富人文知识内涵,让中学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期待两学科有更多、更密切的融合。

上一篇:合同到期辞职信范文下一篇:戴着镣铐跳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