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设计法范文

2023-09-20

线路设计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线路设计;线路路径;注意事项

随着能源互联网发展与跨区域、远距离的输电工程的不断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西部清洁电力能源向东部和长三角等能源缺口地区输送电能的局面。大力开展特高压交直流的跨区域电能输送工程,上述的这些远距离电能输送中需要科学合理的对电力输电线路的设计,特别是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从而实现对输电线路和杆塔定位的有效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电力线路的稳定运行。

1、电力线路设计路径的选择

1.1線路路径的选择原则

线路路径的选择原则包括以下5点:①在选择线路路径时,应向电网规划部门索取5~10年的电力规划方案,并充分研究电力规划方案,了解规划设计中是否出现了中间发电站或变电站。在选择线路路径时应该尽可能与电力系统规划相结合,防止重复投资或给电网规划设计造成影响。②严重覆冰地区线路路径的选择原则。应尽可能地避免经过覆冰严重的地带,认真调查、分析已有线路的覆冰类型和具体状况,避免线路出现大档距的现象。此外,还应避免将线路设计在山峰附近的迎风面,并注意路径的交通状况,以便于在发生突发事故时抢修。③多气候区域线路路径的选择原则。多数电力线路处于地貌复杂、植被茂盛的地区,常发生一条线路经过多气象区域的现象。如果需要在多气候区域选择电力线路,则应该尽可能地缩短穿越长度。如果条件允许,则应避开多气候区域,选择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设计线路路径。④矿区线路路径的选择原则。理论上,电力线路应避开矿区。如果必须经过矿区,则应该尽可能地缩短线路经过矿区的长度,将线路架设成垂直于矿区的走向,并采用分开架设的方式,从而避免地质沉陷对矿区线路造成影响。⑤山区路线路径的选择原则。应尽可能地避开泥石流多发段、卡斯特溶洞、崩塌山体、悬崖、岩堆等稳定性较差的地段。如果线路沿着山麓通过,则应设置排水沟。如果线路经过山脊,则应沿山鞍设置排水沟。

1.2野外选线

在电力线路路径选择的过程中,野外选线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升线路选择的准确性。在经过图上选线之后,还需要进行野外电力线路路径的选择。一般情况下,野外电力线路路径的选择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的施工现场进行施工之前,需要进行测绘工作,根据测绘得到的数据绘制相关的电力线路路径,并且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落实,为了有效地方便日后电力线路的维修与勘察工作的进行,还需要埋设好相关的标志。因为电力线路路径在选择的过程中,会对电力线路施工经济的投入以及后期的电力线路的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线路设计人员在进行线路路径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严肃的对待,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出最合适的、最优的电力线路设计方案。

1.3山区路径的选择

在复杂山区进行电力线路路径选择的时候,经常会受到山区复杂的地貌以及丰富植被的影响,这样就会增加电力线路路径设计的难度。此外,山区存在风大、潮湿等环境因素,这样也会增加电力线路路径设计的难处。如果电力线路路径的设计必须要穿越山区,那么在路径选择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出现横穿山脊的情况出现,应该按照山脊的走势进行电力线路路径的设计,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力线路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并且降低山区大风等天气对电力线路的影响。如果存在必须要横穿山脊的情况,就应该选择比较平缓的山脊进行施工,避开悬崖与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1.3图上选线图上选线主要是先拟定数个电力线路路径选择的方案,然后在进行野外的勘探、数据的收集以及施工技术的比较,经过相关单位同意之后,签订相关的协议书,确定最终的电力线路路径选择方案。在进行图上选线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比例尺是1∶10000和1∶5000。在图上进行选线的过程中,能够将电力线路路径的地形图放到图版上,然后在标出电力架空线路的起始点,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将每一个点进行连接,这样就会形成很多个初步设计的方案。然后再根据这些设计方案去野外进行实际的考察,收集线路设计的相关资料,之后地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2、电力线路设计中路径选择注意事项

2.1根据实际数据选出适宜路径

电力线路路径的选择应该构建在准确数据的基础上,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提前做好数据分析工作,同时依据图纸的规定来策划出各种适合的路径选择方案。值得注意的时,在如此多的方案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选择直径最短的道路,同时要尽量避免线路经过冰川、江流、树林等区域,同时应当考量岩土经过的地貌、自然气候等环境因素,线路路径尽量优先置于距离交通要道较近的区域,以便将来施工维护运营的持续良性运转。

2.2完成相应的勘探工作

电力线路施工的一大关键流程便是做好详尽的勘探任务,这是由于此项工作可以为整个施工工程提供精确的数据资料。勘探工作大致囊括平断面和定线的测量工作两大工作任务。平断面的测量具体任务是细致地解析并测量出线路中心位置10m范围内的地质地貌状况,然后再将它绘制成为一个较为详尽的平面图,而电线杆的位置就是以该平面图为参照开展施工;定线测量是以设计出的路径为参照物,用标桩将线路中的初始点、朝向点以及拐角点等重点的点位稳固在具体实际情况的施工地当中,再采用评测的工具计算出真实的施工直径,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定线测量的流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务必留意每个关键交点之间的方向、半径是否和预先绘制的图纸相契合,以及护桩是否足够坚固等等细节上的问题。

2.3采用适宜的杆塔类别

差异性较大的杆塔使得工程成本、所占区域面积、交通等各个方面具有差异性,而在完整的电力线路铺设项目中杆塔工程需要花费总体施工费用的3~4成比例,由此对选择适宜的杆塔十分紧要。如今在资金可承受的范围内,对于全部刚开始的项目,一般会选择两种不同类别的水泥电杆,而采用尽可能在拐角处和横跨点处对角钢塔,这样使得工程流程更加简化,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线路安全水准。一般来说,对杆塔基础的规划,有铁塔和电杆两大类别,务必根据杆塔所处具体情形如地质环境、结合其交通便捷度、施工难度等多方面元素进行考量,最后以就地准则对有关物料进行筛选。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线路设计中路径的选择是一项涉及到多个方面理论的系统、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应该严格的按照线路路径的选择原则,在线路选择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同时,相关设计人员也要认真负责的设计出施工简单、经济、运行维护较为方便的线路,从而满足现代电网“技术先进、安全合理”的要求,促进电网的持续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爱明.输电线路设计中路径与杆塔型选择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0):101~105.

[2]张祖福.论电力系统配电线路设计要点[J].电子制作,2016(24).

[3]陈禹谋.浅谈电力线路设计的路径选择与杆塔定位[J].电子制作,2017(24)

(作者单位:大同智能电力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线路设计法范文第2篇

摘 要:输电线路铁塔是电力传输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输电线路铁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各种不良地质地段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在不良地质地段中,输电线路铁塔基础设计难度比较高,因此需要对其基础进行合理选型与设计。文章通过分析输电线路铁塔基础的受力规律,并结合实例对其基础选型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输电线路;铁塔基础;不良地质

作为输电线路工程设计的重点内容,输电线路铁塔基础设计是保证铁塔安全、稳定使用的前提。在输电线路铁塔基础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地质条件问题,其基础设计必须要根据地质的条件进行,也只有根据地质特点,合理设计出输电线路铁塔基础,才能有效保证铁塔的安全、稳定运行。但在实际的基础设计中,常常会遇到不良地质问题的限制,这时需要对铁塔基础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以对输电线路铁塔基础进行合理选型,以保证其在不良地质下的安全、稳定使用。

1 工程实例分析

以我国某市的一个输电线路铁塔基础为例。该铁塔基础所处的土层有9层,其物理指标如下:第一层为砂质淤泥质粉土,含水率为40.10%,密度为2.73 t/m3,饱和度为97.36%,液限为24.17%,塑限为14.74%,液性指数为0.81,标准锤击数为3.2击;第二层为粉砂,含水率为26.54%,密度为2.70 t/m3,饱和度为93.5%,液限为0.75%,塑限为6.2%,塑性指数为34.2,液性指数为93.5,标准锤击数为9.1击;第三层为砂质淤泥质粉土,含水率为30.35%,密度为2.71 t/m3,饱和度为97.56%,液限为27.65%,塑限为17%,塑性指数为10.5,液性指数为1.32,标准锤击数为3.4击;第四层为粉砂,含水率为30.11%,密度为2.70 t/m3,饱和度为97.45%,液限为25%,塑限为25%,塑性指数为9.5,液性指数为1.27,标准锤击数为10.2击;第五层为砂质淤泥质粉土,含水率为29.3%,密度为2.72 t/m3,饱和度为84%,液限为27.7%,塑限为19.3%,塑性指数为9.3,液性指数为0.94,标准锤击数为7.4击;第六层为淤泥质粉土,含水率为30.5%,密度为2.71 t/m3,饱和度为96%,液限为30.3%,塑限为19.8%,塑性指数为10.5,液性指数为1.1,标准锤击数为9.1击;第七层为粉砂,含水率为23.50%,密度为2.70 t/m3,饱和度为94.3%,液限为26.9%,塑限为19.0%,塑性指数为8.0,液性指数为1.1,标准锤击数为17.2击;第八层为砂质淤泥质粉土,含水率为30.46%,密度为2.70 t/m3,液限为26.1%,塑限为21.5%,塑性指数为4.6,液性指数为1.92,标准锤击数为17.1击;第九层为粉砂与黏质粉土,含水率为24.46%,密度为2.70 t/m3,饱和度为96.5%,液限为26.5%,塑限为17.6%,塑性指数为8.9,液性指数为1.92,标准锤击数为15.8击。

2 铁塔基础受力规律

为了将铁塔基础的受力规律分析出来,可采用有限元法对其受力规律进行模拟,其材料参数定义为:混凝土的密度为2 700ρ/(kg/m3),弹性模量为2.5×107 E/kPa,泊松比为0.16 ?滋;而土体的密度为2 000ρ/(kg/m3),弹性模量为1.0×104 E/kPa,泊松比为0.45 ?滋;黏聚力为10 C/kPa,内摩擦角为30 Φ/°。

采用有限元计算程序进行计算,从计算模拟图中能分析出联合式铁塔基础在竖向荷载的影响下,其最大的垂直压应力会出现在基础的最底部,而最大拉应力应出现在基础和地基土之间的接触点上。由于基础底部、台阶与土层基础都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因此需要加大这些部位的配筋率,以避免出现混凝土开裂现象。而土体的最大位移同样处于基础底部,但随着与底部中心土层的距离越远,且沉降位移量就越小,应力在土中并不会由于土层的深入而消失。当铁塔线路必须要经过软弱土层时,必须要准确计算出其土层的承载力,并确定合理的基础底面尺寸。若遇到较硬土质,铁塔基础的受力就会发生改变,容易产生下部受压破坏情况,因此必须做好铁塔基础所处地质的勘察,以避免铁塔出现受压破坏的情况。

3 输电线路铁塔基础的合理选型设计

当选好铁塔形式后,就可以确定出基础荷载,而铁塔基础所处的地质条件是基础的形式及尺寸。可见,基础受力土层的参数特性就是进行基础形式与尺寸选定的主要因素。其中,目标函数确定为:

fa=fak+?耷b?酌(b-3)+?耷d?酌m(d-0.5)(1)

Pk≤fa (2)

其中,fa表示已经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代表地基承载力标准值;ηb表示宽度修正系数;?耷d代表深度修正系数;γ表示下土重度;b代表基础宽度;?酌m表示土的加权平均重度;d代表基础埋深;Pk表示基础的自重力。

分析目标函数不难发现,必须要加大对铁塔基础所处地质的勘察,以合理确定基础持力层,采用选择合理的铁塔基础形式。根据铁塔基础的受力特点与目标函数,对输电线路铁塔基础的选型为联合式基础。同时根据铁塔基础的土层特性,将第二层作为基础持力层。该输电线路铁塔基础选型为联合式,以满足淤泥地段的要求,相当于其他的铁塔基础形式,联合式基础的受力性能更突出,且便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在进行联合式铁塔基础设计过程中,应合理控制地基承载力在设计值的80%以内。在淤泥地段的联合式铁塔基础最好的浅埋,不仅有利于排水,还能对地基的原状土硬壳层进行充分利用。由于铁塔基础在长期的使用中,在荷载作用下,往往会出现沉降量积累的情况,因此必须要防止残余变形的叠加,以防由于沉降不均匀而导致局部开裂。铁塔基础在第一次使用时,必须要先计算好地基变形量,合理控制最大压力侧的变形幅度在20 mm以内。

4 对输电线路铁塔基础选型设计的建议

①由于铁塔基础形式的选择与前期设计会影响其基础设计,因此不仅要合理进行铁塔基础设计的选型,还要进行铁塔基础的合理选址。②虽然该铁塔处于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但还要尽可能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地段,尽量避开断层地质。这就要求在进行基础选择时,应对场地进行全面、详细的勘察,以选择一处比较好的地质进行施工。③由于输电线路铁塔基础的地质含水率比较高,工作环境恶劣,容易对铁塔基础造成侵蚀。因此设计应采用C30混凝土,并对一些外露的钢构件、铁件表面采用无溶剂环氧涂料进行喷涂,以起到防腐的作用。

5 结 语

该输电线路铁塔投入使用3年,无出现铁塔动摇、倒塌等情况,运行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在不良地质条件下,通过对地质进行全面、充分的勘探,并根据铁塔基础的受力特点与目标函数,合理选出联合式基础,以保证输电线路铁塔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曾照东.电力线路铁塔基础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探析[J].电源技术应用,2013,(9).

[2] 廖永昌.浅谈500 kV输电线路铁塔基础选型与设计[J].广东科技,2013,(24).

[3] 吴力.试论输电线路铁塔基础选型设计及其优化[J].机电信息,2014,(3).

[4] 顾明亮.海滩涂地区输电线路铁塔及基础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5] 张启后.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基础施工质量控制[J].商,2013,(6).

线路设计法范文第3篇

转眼间,一周多的课设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顺利完成了,原本对课程设计的盲目也已消失。本次课程设计是完成一个串联型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首先在Multisim软件环境下进行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和绘制,然后对电路中的各个部分进行调整修改,按照设计的电路原理图完成准确的仿真,最后得到设计要求的输出波形。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发现课程设计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完成老师规定的实验任务,而是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解并掌握课程设计的总体意义。此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对我们的总体电路的设计的要求更严格,需要通过翻阅复习学过的知识确立了实验总体设计方案,然后逐步细化进行各模块的设计;其次,在电路仿真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细心解决,所以这周下来,我对电路故障的排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再次,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对设计所用到的Multisim软件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的帮助都很有用处。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也清晰地说明,所学的课本知识以及平时积累的通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设计不仅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我们的动手能力、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等方面的综合检验。

课设的过程是个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过程,其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通过这次课设,我对通信电子线路的掌握比以前熟练了很多,尤其是石英晶体振荡器的有关知识。同时我也学会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本次课设,就是一个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课设让我们知道了所学的知识大有用武之地,从而更加激发我学习通信电子的热情。在这期间,我有艰辛的付出,当然也有丰收的喜悦。首先,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都得到了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不仅对理论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还培养了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即学会了使用Multisim软件,也掌握了一些有用的知识,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非常的有帮助,也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总体知识水平有了一个了解。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使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收集、归纳相关资料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对自己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改善。

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通信电子线路的概念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通信专业的学生,掌握通信电子线路的知识是必须的,所以,本次课程设计对于我们通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锻炼。

线路设计法范文第4篇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训练是维修电工的必修课程,是技工院校的维修电工专业实训操作项目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要想学好这一项专业技能并不容易,在这里我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实际的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一一讨论,无论多么复杂的线路,都可以认为是由基本控制线路组合而成,因此,在学生设计一个新的控制线路之前,应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线路,然后提出新的控制要求,启发学生根据控制要求,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和动脑,设计出符合控制要求的线路。再与教材中给出的线路对比,找出存在的差别,分析原因并进一步改进,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讲评,讲解线路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线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提出一些新的控制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改进线路,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各种基本控制线路,逐步提高电气控制线路设计能力。

二、结合学生实际基础,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当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控制线路,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和设计简单控制线路的能力时,教师布置的任务要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相适应,难度适当,逐步深入,遇到问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探索,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分析线路的思路去设计线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设计能力,为以后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学生在设计一个新的控制线路时,可在与学生讲清线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主电路,提出对主电路的控制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符合要求的控制电路,这样学生有成就感,学习兴趣自然很高,对自己所设计线路的工作原理,学生自然也能很好地理解了。

三、结合生活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效促进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多重刺激于一体,使学生大脑、视觉、听觉等中枢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相关知识在大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多媒体教学符合人类的记忆过程,多媒体展示知识空间的联系,将电气专业知识系统化和模块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加工、归纳,形成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四、结合实践教学,精心备课,提高教学效率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课前不光要备内容,备学生,还要备材料,备场地。讲授线路时,要事先安装好示教板电路,以便上课时能利用示教板电路进行工作状态的演示,根据电路动作过程引出电路结构,分析工作原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实训前,不仅准备好训练用的器材,还应该准备好示范盘,以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配线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外观质量能有参照标准。

五、结合工作实际,注意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器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新品种,新规格不断增加,产品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教材不可能讲清所有实际工作中学生可能遇到和使用的电器,教师要结合生产实际,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新知识,新的技术,和新产品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合学生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课程进行到一半内容左右时,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别可能会很大。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实习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实习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做出的积极行为。对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适当给予一些难度大、有探索性的问题,以吸引其学习兴趣,以免这些学生因学习好了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对部分较差的同学,应多给予指导,布置一些与其能力相适应的任务,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技师学院)

线路设计法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控制也在近些年得到了较为长足的进步,而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中出现的多种新策略就是这一进步的最佳体现,本文就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相关发展。

关键词: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应用

前言

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依托和承载,而作为核心位置的电气控制线路是促进其不断发展的根基,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可靠性,正是本文就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应用进行研究的原因所在。

1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原则

在具体的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遵循明确生产要求并了解机械设备、满足生产要求并力求简单经济、掌握原理图绘制的方法与要点等三方面的设计原则。

1.1遵循明确生产要求并了解机械设备原则

在遵循明确生产要求并了解机械设备这一设计原则中,设计人员需要最大程度实现生产机械与工艺对电气控制线路的要求,而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就需要设计人员亲自进行调查与分析,对设备的传动及方向调速进行合理化的分析,这样才能够较好实现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初衷。

1.2满足生产要求并力求简单经济原则

在满足生产要求并力求简单经济这一设计原则中,设计人员应尽量选择常用的且经过实际考验的线路环节,合理安排各个电器的位置,并尽量减少所用连接导线的长度与数量,合理安排各电气图的位置,注意电器柜以及限位开关之间的连线装置,这样才能够较好的保证这一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3掌握原理图绘制的方法与要点原则

在掌握原理图绘制的方法与要点这一原则中,这一原则要求设计人员在完成具体设计,进行设计的原理图绘制时,必须遵循简明易懂的原则,并以满足生产要求为前提,力求简单、经济,采用规定的方法及符号进行绘制,这样才能够为安装提供较好的支持。

2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应用要点

在我国当下的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中,逻辑设计法与分析设计法两种设计方法是最常见也最实用的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方法,其主要用于电气控制线路中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控制线路设计。

2.1分析设计法的应用

所谓分析设计法,是一种根据机械设备的工艺要求与工作过程,对其典型环节聚集通过经验加以补充与修改形成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一种设计方法,不过其本身存在着通过增加电气元件与触点数量实现电力控制线路功能的情况,这种实际应用情况使得其本身具备着稳定性可靠性不足的问题,但其在简单的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中能够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故此在我国有着较大的应用基础。

这里笔者以某设备没有严格按规定操作引发意外,导致了本来不该启动的电机自行启动问题为例。结合分析设计法,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这一问题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由于线路的结构使线路中的负载元件串联后联接到电源上所致,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基于分析设计法、适当考虑美观原则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就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保证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结构整齐美观。

2.2逻辑设计法的应用

所谓逻辑设计法,是一种用逻辑代数式同真值表相互结合,对控制线路进行综合分析,以此实现具体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一种设计方法。在具体的逻辑设计法应用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设备的工作状态表,发现并总结出主令电器触电同执行元件线圈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根据这一逻辑关系就能够通过逻辑代数式完成具体的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本质上逻辑设计法是一种利用逻辑代数式进行化简运算从而实现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一种设计方法,这也使得其本身具备着相较于分析设计法更为优秀的设计效果。在我国电力控制线路设计中,其能够较好地实现结构简单,功能相同的较优的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而这一设计一般会降低实现的难度与元件的应用数目,这就使得逻辑设计法进行的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具备着较好的经济性与实用性,特别是在复杂控制线路设计中逻辑设计法具备着较强的优势。虽然逻辑设计法具备着较多方面的优势,但其本身也存在着设计难度较高的问题,这就使得这一设计法对于设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逻辑设计法一般会采用380V或220V供电电压并不使用变压器,这就使得逻辑设计法很容易造成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安全隐患,这就使得其对于检查与检修有着较高的需求。

3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应用的注意事项

3.1尽量减少导线的连接

为了能够保证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应用的整体质量与可靠性,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环节中尽量减少电气控制线路导线的连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电气设备各个元件的实际位置,这样就能够在不影响这个电气控制线路的前提下,减少配线的连接导线。如果设计人员不能够较好地减少导线连接,就很容易引发施工过程中的二次接线操作,最终影响施工效率与质量,甚至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

3.2正确连接电子的线圈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应用,设计人员还需要正确合理地进行电子线圈的连接,这一连接一般需要避免电压线圈的串联。如果设计人员不能正确完成连接电子线圈的设计,在具体施工中线圈的抗阻就将不断增大,最终造成线圈的烧毁,最终影响整个电力控制线路的应用效果。

4 结论

在本文就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应用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原则、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应用要点以及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应用的注意事项,结合这些论述内容我们就能够了解到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在我国电气控制系统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想要提高电气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我们就必须设法提高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质量,而通过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就是保证这一线路设计质量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汪怀蓉.浅析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6(06):192-195.

[2]吕應刚.关于继电-接触器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4(09):111.

[3]唐亦敏.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策略[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256.

[4]洪德超.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6:147.

线路设计法范文第6篇

1 掌握控制线路的分析。从简单到复杂, 逐步深入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点动控制线路是学生第一个接触的线路, 也是学生对是否能学好和感兴趣的关键一步, 在课堂教学中, 从生产实际的需要引出机械设备 (机床) 的某些动作 (如调整刀架、试车等) , 需要电动机短时工作。一般的机械都有点动控制线路, 如在正常开车前, 先“点动”一下, 看一看各部分零件是否“咬死”情况, 如有, 点动不会使机器损坏。在试车或调整时, 更需要“点动”动作, 需要时, 按一下按钮, 电动机转动一下, 松开按钮, 电动机就停止, 实现这种动作的控制就叫点动控制。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分析控制线路中各个元件的动作和作用, 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而阐明各种线路的特点与作用。运用控制线路示教板边讲解边接线, 同时复习各元器件在线路中所起的作用, 接好线路后再操作运行过程, 然后由学生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不连续的原因?关键在于没有给接触器线圈以持续通电的机会。所以解决的办法是在按钮两端并联辅助触点克服了点动控制, 但控制线路又出现了不能停车的现象, 因此必须要加入停止按钮。控制功能满足了要求, 再让学生去思考电路是否已经好了, 稍后提示从加强保护功能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2 启发学生如何去开发设计的思路

例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 设计步骤如下:在控制电路中先画出一个正转控制电路, 再画一个相同的反转控制线路, 然后告诉学生正反转控制的相同之处。利用三相异步电动机反转控制原理, 只要改变三相电源中的任意两相相序, 电动机即可实现反转。因此在主电路接线时, 只要利用接触器对U相与W相作一个相序改变, 就成功地完成了正反转控制线路。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电路设计好了吗?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讨论, 可能会有学生提出, 两个按钮同时按下时, 主电路出现短路, 自然地引入联锁的触点。如果有学生说“加上常闭触点”, 注意此时教师可以反问学生为什么用常闭触点, 并讲出道理来, 以便了解学生是真正懂了, 还是从书上搬过来的。

3 挖掘学生的潜能

挖掘学生的潜能, 把“设计”这个学生认为不可能做到的难题融人了平时的教学之中, 并且教师还可以采用压缩的方法, 把基本的控制线路进行归纳, 使得学生不用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记忆各个独立的控制线路。如:例如分析双速电动机的控制电路的教学时, 在课一开始先复习双速电动机绕组的联结方式, 如图1所示。

图中, 电动机三相定子绕组接成低速即三角形联结时, 在U1、V1、W1中接入三相交流电, U2、V2、W2空着。而接成双星形即高速时把U1、V1、W1短接, U2、V2、W2中接入三相交流电, 并且须调换电源相序。而后根据以上要求画出如图2的主电路, 当接触器KM1主触头闭合时, U1、V1、W1中接入三相交流电, 接触器KM2主触头闭合时, 接成双星形时把U1、V1、W1短接, U2、V2、W2中接入三相交流电。主电路达到上述要求后, 就开始设计控制电路。设计思路是按SB2→接触器KM1线圈获电, 电动机低速运转。按SB3→接触器KM2线圈获电, 电动机高速运转。利用这种启发性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画出图3的控制电路。再进行控制原理分析。而不是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直接画出双速电动机的控制线路, (如图2、图3)

(1) 合上空气开关QF引入三相电源。

(2) 按下起动按钮SB2, 交流接触器KM1线圈回路通电并自锁, KM1主触头闭合, 为电动机引进三相电源, L1接U1、L2接V1、L3接W1;U2、V2、W2悬空。电动机在△接法下运行, 此时电动机p=2、n1=1500转/分。

(3) 若想转为高速运转, 则按SB3按钮, SB3的常闭触点断开使接触器KM1线圈断电, KM1主触头断开使U1、V1、W1与三相电源L1、L2、L3脱离。其辅助常闭触头恢复为闭合, 为KM2线圈回路通电准备。同时接触器KM2线圈回路通电并自锁, 其常开触点闭合, 将定子绕组三个首端U1、V1、W1连在一起, 并把三相电源L1、L2、L3引入接U2、V2、W2, 此时电动机在YY接法下运行这时电动机p=1, n1=3000转/分。KM2的辅助常开触点断开, 防KM1误动。

(4) FR1、FR2分别为电动机△运行和YY运行的过载保护元件。

(5) 此控制回路中SB 2的常开触点与KM1线圈串联, SB2的常闭触点与KM2线圈串联, 同样SB3按钮的常闭触点与KM1线圈串联, SB3的常开于KM2线圈串联, 这种控制就是按钮的互锁控制, 保证△与YY两种接法不可能同时出现, 同时KM2辅助常闭触点接入KM1线圈回路, KM1辅助常闭触点接入KM2线圈回路, 也形成互锁控制。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含有以教师为辅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提问学习”和学生间的“互动合作”。在课堂教学中, 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听课思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怎样设计课型?怎样启发学生?怎样从“学生活动”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等等。活跃的课堂气氛保证了整堂课的效率。在上课过程中凡是遇到有困难的地方都适时让学生参与思考, 提出问题。我认为这才是上好电路课真正关键和重要的地方。

摘要:如何把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设计自然地融入日常的教学中。

上一篇:聚成培训范文下一篇:企业扶贫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