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阅读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教学反思

朱金琯

(一)对主旨的理解

作者通过实例说明:“文化的眼光”实际上是从有形的事物中看出无形之价值或在无形的事物中看出其另有真实之价值的一种思想洞察力。

(二)对文本内容的解析 1.正确理解“文化”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一词的解释:⑴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⑵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⑶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2.“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这句话应该怎样来理解?

提示:文化实际上是人们在有形之物上所赋予的思想、情感或审美倾向等,它体现着人们的智慧、创造性、精神追求和审美需要,等等。因而,要从有形之物上看到一种无形的意蕴,就需要一种思想洞察力,即本文作者所讲的“文化眼光”。

3.为什么说“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 提示: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上,都寄托着人的精神追求,或是审美的,或是情感的,或是思想的。如古代的青铜器,不论是作为权利的象征,还是作为生活用具,其中雕刻的纹饰都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丘比特身上的翅膀,表现出的是人类的智慧与理想。只要有意识地去看,就能从任何有形的事物上看到无形的思想或精神。

4.“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文化眼光”是一种思想洞察力,因而要具有文化眼光,首先必须加强思想修养,其次要有发现意识。与此同时,要有一种历史的、辩证地观点——将长城放在古代生产条件下去看,才能真正感受到一种伟大的力量。

5.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一种文化眼光呢?

提示:一是要丰富自己的思想,二是要培养自己思辨力,三是要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洞察力。这些,都必须通过阅读思想丰富、厚重的文本来实现。

(三)对写作特色的认知

本文写作方面值得借鉴的是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实例论说艰深的道理,使作者的观点易于被读者所接受。例如这篇文章所举的酒文化和柏林墙的例子,这两个例子除了具有代表性以外,最大特点就是浅显,让人一读就懂,极易为人接受,使读者很容易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四)课堂需要引导的

1、学生在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时,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从理论到实践加以点拔。

阅读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文化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教育需要吸纳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校园活动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创造富有教育价值的校园活动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优秀文化元素的移植;需要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我校以创办“文化宣传月”为形式,组织开展校园活动。通过诠释各类文化的内涵,提取各类文化的精华,通过各种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使文化的光辉照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我们的校园高唱生命的乐曲,绽放道德的光辉。

在绵亘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贯穿着一种非同凡响的精神内质;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无论何人,在其身上都显示出一种共同的,与社会生活相融合,且互相影响的文化精神。这共同的文化精神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当前,我们既要洋为中用,接受“西学”——学习西方工业文化和科技知识,更要古为今用,传承“国学”——吸纳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之精髓。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和平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中华民族精神之灵魂。今天,我们举办“国学”文化宣传月,就是要我们同学们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之思想,感悟中华民族精神之精华。并且,使之成为我们每位同学的思想的源泉和行为的准则。

让我们每一个同学不仅有知识,更有文化;不仅有技能,更有思想,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教育目标。最后衷心祝愿这次国学文化宣传月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阅读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科普知识(阅读理解)由 (2012山东,D)改编

For those who are tired of doing the laundry,Samsung has found an answer:a washing machine that can tell you when your laundry is done via a smartphone app(application). Strange though it may seem—“my wife already does that”was a common response among attendees viewing the device when it was introduced at the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 this week—Samsung is just one of many appliance makers racing to install (安装) a large number of internet-connected features in machines in an effort to make them “smart”.

Last year,it was a refrigerator that tweeted.This year,it’s Wi-Fi-enabled laundry machines and fridges that can tell you when your groceries are going bad. The washers and dryers,available starting in the spring,connect to any smartphone through a downloadable application.The phone can then be used as a remote control,so the machines can be turned on and off while their owner is at work or on the bus. Samsung says it’s not just something new—the app connection actually has some practical uses. “If you started to dry clothes in the morning and forgot to take them out,you can go to your phone and restart your dryer for the time when you come home,so your clothes are refreshed and ready to go,” said spokesperson Amy Schmidt. The company also says that with electricity rates (电价) varying depending on the time of day,more control over when the machines are used can help save money. Perhaps,but what they will probably really accomplish is what all good technologies do—enable laziness.Rather than getting up to check on whether the laundry is done,users will instead monitor it on their phones while watching TV. 1.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common response of the attendees at the CES?( ) A.The machine will be a big success. B.Their wives like doing the laundry. C.The machine is unrelated to their life. D.This kind of technology is familiar to them. 2.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new laundry machines?( ) A.They can tell you when your clothes need washing. B.They can be controlled with a smartphone. C.They are difficult to operate. D.They are sold at a low price. 3.We can conclude from Samsung’s statements that

. A.the app connection makes life easier B.it is better to dry clothes in the morning C.smartphones can shorten the drying time D.we should refresh clothes back at home 4.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last paragraph?( ) A.The laundry should be frequently checked. B.Lazy people like using such machines. C.Good technologies also cause problems. D.Television may help do the laundry.

语篇解读:本文属于科普知识类。对于那些讨厌洗衣服的人来说,Samsung为他们找到了解决办法:一种智能洗衣机可以通过灵巧的手机来控制,使得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好的技术同样会产生问题。

答案及剖析:1.D 事实细节题。第二段提到,出席产品展销会的人员说“my wife already does that”,这是他们对新型智能洗衣机的普遍反应。由此可知,他们都非常熟悉智能洗衣机的操作流程,故选D。

2.B 事实细节题。根据第一段“...when your laundry is done via a smartphone app(application).”可得出答案。

3.A 推理判断题。文章第六段提到,如果你早晨甩干的衣服忘记拿出来了,你可以拿出手机重启烘干机,这样你的衣服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以推断出这种新型洗衣机给生活带来了便利。

4.C 主旨大意题。由文章最后一段“... enable laziness.Rather than...users will instead monitor it on their phones while watching TV.”可知,先进的技术同样会带来问题,故选C。 【疑难词汇解读】

- 2from depression often have problems sleeping,getting up on time,and doing work productively. Depression,which researchers agree has its origin in the genes,brings loss of confidence and ability to concentrate—making it impossible for employees and managers to work efficiently. Depression is made more serious in China by Chinese’s inability to face it.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depressed people are either weak or lazy.Besides,there is no good treatment,with few specialists available.“Most patients in China just don’t get help,”a Chinese doctor says.“In my hospital,I have to see 30 or 40 patients in a morning,just have time to say ‘Hello,how do you feel?’”

In Western countries,people are not afraid to admit that they have depression,but most do not tell it to their boss,because they fear that they will be stricken_off_the_rolls.“In my experience,aging bosses are the most willing to admit they have it.Because they feel the most secure about themselves,” an American doctor says. Hopefully,in the near future,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ll be able to admit that they have depression so that they can get the right treatment.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everyone may suffer from depression. B.Depression brings great problems to its sufferers in their life and work. C.Depression is a commonly­existing problem only in rich countries.

D.The poorer and the less educated a person is,the less he will suffer from depression. 2.Compared to normal people,the depressed people are likely to be________. A.very unconfident and often absent­minded B.easy to avoid being hit by heart attacks C.working efficiently and productively D.either weak or lazy 3.Depression becomes more serious in China because of________. A.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B.the lack of treatment and doctors C.their unwillingness to tell it to their boss D.the doctors’ careless work 4.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passage? A.People are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because of the shortage of specialists.

- 45A.Dreaming does harm to one’s mood. B.Dreaming affects the quality of sleep. C.It’s hard to find out the secrets of dreaming. D.It’s not so important to know the cause of dreaming. 4.What does the text focus on? A.Dreams and memories. C.The benefits of dreams.

B.Dreams and emotions. D.The patterns of dreams. 5.In which part of a magazine can this text be found? A.Entertainment. C.Science.

语篇解读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说明了梦的好处,即可以改善学习和情绪。

1.解析: 推理判断题。根据第二段可知,为了证实梦对学习有帮助,Robert Stickgold做了这次实验,而实验结果表明选手的技能有所提高,根据本段最后一句“Similar tests have shown the same results for all kinds of skills.”可推知,梦对学习各种技能都是有帮助的,故选B。 答案: B 2.解析: 细节理解题。根据第四段第一句“Another important task of dreams...emotions (情绪).”和最后一句“In fact,dreams have a proven power to improve mood...”可知,梦有助于改善心情,故选C。 答案: C 3.解析: 细节理解题。根据最后一段第二句“There’s probably no singl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y we dream,but there doesn’t have to be.”可知,作者认为关于我们为什么会做梦的解释不止一个,但也没必要非要有一个解释。 答案: D 4.解析: 主旨大意题。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说明了梦的好处:有助于改善学习和情绪。 答案: C 5.解析: 推理判断题。根据文章主旨可知,文章是关于梦的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所以最可能在杂志的有关科学的栏目里找到此文章,故选C。 答案:C。

阅读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②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微开,她两岁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呼吸默然地观望。

③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量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曾经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街坊邻居没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干脆把孩子扔掉。

④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心存芥蒂,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

⑤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那么偏激了,但是还有人常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恶作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⑥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地护着孩子,乞求邻居们说:“给他点儿爱吧,他也会是一个可爱的天使的。”

⑦孩子就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充斥着幼小的心灵。艾娜告诉,最好的补偿就是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⑧从此,他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⑨中学快毕业那年,别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地收到了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在。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夜操劳,他开始有一丝失落,不知道自己的出生究竟是对是错。

⑩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校长念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走上台,那一刻是多么神圣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易,他多想自豪地对世界大喊——我毕业了!但是这种感觉转瞬即逝——不会有谁关注我的成功的!

“雅克里……”他听到校长念他的名字了,于是移动着沉重的脚步,沮丧地向台上走去,“雅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这时,雅克里听到台下掌声如潮,他回过头,看见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台下,正粲然冲着他微笑。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这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

“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雅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如此的礼遇有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

1.本文的叙述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有(依次答出四处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雅克里被邻居送往教养院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⑧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雅克里是如何“痛改前非,认真做人”的? ②支撑他这样做的信念是什么?

4.第段中加横线词语“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5.第段中雅克里激动地说:“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你认为“最好的礼物”含义是什么?

6.文中写道:“两岁的孩子正伸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艾娜“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请你揣摩一下:当时艾娜心里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认为她会这样想?

揣摩艾娜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顺叙。二战结束后;第二天;孩子长大了;直到有一天;半个月后;从此;中学快毕业那年;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依次答出四处即可)。

2.答案要点: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他是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人们的歧视,因此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恶作剧为乐。

3.①在别人的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②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4.答案要点: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

5.答案要点:最好的礼物是别人对他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阅读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学生体验到阅读的成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后, 他们往往不仅能积极主动地猎取更多的知识, 还会产生一种表现欲。这时, 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彩的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其中, 让学生用语言表达他们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到的各类优秀的文化材料, 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

我采用每天上课前五分钟和每周一的班会课, 让学生汇报阅读课内外书籍的内容或心得, 然后大家交流读书思想, 以阅读来促进他们的表达。如: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学会感恩, 我在教完《甜甜的泥土》一文后, 及时召开了“给妈妈一点爱”的读书交流会。因为学生和母亲有一份与生俱来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再加之平时阅读过大量的关于母爱的文章, 因此他们个个都有话说。有的表达了自己对文中母亲的赞美之情, 有的谈了自己母亲一生的辛苦, 更多的学生是谈到了自己对母亲不够理解……学生饱含感情的表达过程, 不仅是情感的丰富过程, 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

2 阅读可以促自悟

我国古人崇尚“得意”、“会意”和“悟性”, 这是带有道家色彩的阅读观念。如果用现代心理学和接受理论来考察, 它们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崇尚读者人文性的理解, 而不囿于语言形式。陶渊明的“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和“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等观点, 还有“书读百变其义自现”等名言, 都是强调学生在阅读中, 能学会自主领悟, 自主创新。其实, 教师不需要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 也不要学生苦苦寻求“准确、深刻”的理解, 而是要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 让学生在自然过程中陶冶性情, 发展人文精神, 在宽松自由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增进才智, 开发创造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产生成功的经历和满足感, 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从而真正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创造精神。

3 阅读可以促品味

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 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这都来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 因为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达着生活的气息, 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 因此读后仔细品味, 一定令人回味无穷。

如, 学生通过阅读“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情”;“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等脍炙人口的佳句, 不仅会情不自禁地去领略其中的意境美, 同时也能从不自觉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谛。北朝民歌《木兰诗》一文中, 花木兰美貌如花、英姿飒爽、骁勇善战等特征, 也是学生所喜爱的。而木兰身上英勇无畏的胆识以及对父母的孝心等美德, 更应该是学生所欣赏的。阅读这些或含蓄或朴实, 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 无不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品味出一种感人肺腑、涤荡心灵的美。然而学生审美的过程, 正是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

4 阅读可以促实践

学生在阅读理论文化的时候, 往往有一种想将民族文化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的欲望。然而, 这正是我们对学生学好语文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 因为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观察能力和爱国主义行为。

教师可以努力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一名“语言医生”, 让他们在课堂外的广阔空间中, 得到广泛的实践。我经常鼓励学生对电视中的广告, 对繁华的街道旁、显眼的墙壁上、商店玻璃的橱窗上的错字、别字、语病等注意收集, 然后在班级进行集体讨论并纠正错误。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评论发生在身边的事件, 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甚至了解世界, 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以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我还经常带学生参观古文化胜地, 确立以“我们的文化之族”为活动的主题, 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魅力, 感受经典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的作用, 增强文化的积淀。我在引导学生阅读《巍巍中山陵》一文后, 便带领学生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附近的烈士陵园。参观之后, 我要求每位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 然后在主题班会中进行讨论、交流。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中, 那些为了伟大的民族而进行长期浴血奋斗的中华儿女所谱写的光照千古的悲壮历史篇章, 便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怀, 于是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便在不知不觉中能得到很好地传承。

5 阅读可以促写作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 凭直接经验, 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 要积累素材, 也不可能样样亲历, 这就必须要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 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这些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再说当今处于信息时代, 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 因而就需要每天通过阅读, 获得大量的信息, 形成一种势能, 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 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如:我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故事会》等杂志, 让他们订阅, 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 传播新信息, 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 每周必读“文学晚餐”等活动, 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 将自己写的生活性较强的相关文章阅读给学生听。我既是用自己的写作行为来影响他们, 又是让他们知道作文不是为自己增添一层油彩, 而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和阐释生活和人生, 以此促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坚持写作, 久而久之, 使学生感觉无论作文题目如何都有内容可写, 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从而避免了千人一面, 思想雷同的“克隆”文章来。然而学生写作的过程, 实际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过程, 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紧扣阅读教学这一环节, 以阅读来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以及文化素养, 从而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摘要: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课程, 它涵盖着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 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课内外很多优秀作品的字里行间里, 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 不仅是带领学生穿越时空, 和圣者、智者对话, 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 感受他们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 而且能在整个语文学习中, 对传承民族文化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阅读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什么能走到学生心里, 我首先想到的是“阅读”。我热爱阅读, 相信生命就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丰富高贵。现在的学生上学时“两点一线”, 周末“两点一线”, 就连在暑假也多半是“两点一线”, 何来“行路”?只剩阅读, 经典阅读才能让他们的心灵慢慢因阅读而丰富、因经典而滋润。于是我特别策划了一个主题班会, 主题就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我精心设计, 准备充分。我的目的是想让同学们明白, 高中学习不能只是看考试分数, 得有人文素养, 心灵丰富, 灵魂高贵。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大小, 不仅要有高分, 考好大学, 还应读万卷书丰富心灵。我想这样的班会一定会激发学生的万丈热情, 获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可是, 没想到这次主题班会获得的不是激情而是淡漠, 不是掌声而是冷水。我的心凉了一半。

紧接着, 我做了一个调查, 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对阅读的想法和感受。原来, 班上很多来自农村的同学对阅读经典这事非常淡漠甚至空白。来自城里的同学虽然知道一些, 但他们直接对我说:“老师, 我们每天那么多作业, 哪里有时间读书。”甚至有同学直接对我说:“老师, 你若能让我们不做你的物理作业, 我们就有时间读书了。”这时, 我注意到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学生一直没抬头, 没发言, 在干什么呢?一直在看数学, 练数学题。我心里咯噔一下, 一是感觉我组织的班会课对她没有任何效果, 二是感觉这个学生太用功。我心里五味杂陈, 我心想一定要找这位同学好好谈一下。

不谈不知道, 一谈吓一跳, 原来她不但不认为阅读有多重要, 就连班会活动课也不重要。我问她:“你认为重要的是什么?”她答了三个字:“考大学!”我问:“你认为怎样才能考上大学?”她还是三个字:“分数高。”我又问:“怎样才能分数高?”这次她答了四个字:“就多练题。”我一时无语, 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和她沟通下去。难道她想多练题拿高分考大学的想法错了吗?我是不是就应该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呢?何况, 她来自农村, 一心就是为了能考上好大学, 将来能找个好工作。如果这个时候, 我去给她及班上的其他学生大力灌输阅读经典的思想, 让他们都去读经典了, 没时间练题了, 考试考差了, 大学梦破了, 我这个班主任又情何以堪, 如何交代?我真的陷入了困惑, 我似乎在退缩甚至想放弃。

正当我想放弃时, 班上一些学生的话又重新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某天中午, 有几位学生来和我谈心。有位同学说:“老师, 真的好感谢那天你给我们组织的班会。真的, 我以前从来没有读经典名著的习惯, 那天经你这么一说, 我觉得还真有意思。”还有位同学说:“我以前从不爱读书, 但那天你说了, 我也试着找了一本来看, 真还有点兴趣了。”另一个同学接过他的话说:“我现在还没买到书, 但其实我们语文书上都有很多经典文章, 我现在就喜欢看看, 老师没教的我都看了。”看来, 那天的班会课并不是完全无效, 润物细无声。也许, 那天的活动已如蒙蒙细雨, 在慢慢滋润孩子们单纯的心田。我多希望就这样让阅读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慢慢发芽开花。

我知道, 班上只想抓分数考大学的学生有很多, 但我得想办法让她们明白阅读的价值。同时, 我作为班主任也应该帮助学生协调阅读与各科学习的关系, 如果能做到既阅读又得高分, 岂不更好。于是, 我随机问了班上的一名学生:“你的作文怎样?”她说基本上每次都是生拉活扯, 最后得个基本分差不多了。我说:“听你们语文老师说, 现在的中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 是既没生活积累又没阅读积累, 完全没办法写好作文!大概是因为你们现在还小, 生活阅历也少, 生活积累就不可能太丰富的缘故。所以, 你们只能靠阅读来多点素材, 你觉得呢?”她点头了, 又说:“老师, 其实我有时也想看, 就是不知看什么, 我也没什么书可看。”我心里暗自惊喜, 马上答应帮她借一本周国平的《成为你自己》给她。没想到, 一周后, 她给了我更大的惊喜, 她不但看完了, 而且还写了一篇读后感夹在书里给我。从此以后, 她爱上了阅读, 也渐渐通过阅读明白了阅读除了分数之外的深远意义。

从那以后, 我和学生们一起想法子出点子, 开展了一系列读书主题班会, 同学们畅谈如何处理阅读与学习的关系, 如何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如何在阅读中找到人生坐标和心灵依托。班上成立了读书会, 有班级图书馆, 我借书给她的那位同学主动要求担当图书管理员。我们班级的阅读氛围越来越好, 学生的成绩也越来越好。特别是到了高三, 学习压力很大, 我不需要给他们做太多的思想工作, 因为, 他们有阅读相伴。我想,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后来, 我的图书管理员刚进大学后不久, 就给我发来长长的短信, 感谢我让她学会了在高中阶段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到了大学后就能和爱好阅读的同学对话交流, 她现在更爱阅读了。教师节那天, 我还收到许多学生的短信, 其中有一部分是感谢我让他们在高中阶段知道了阅读, 学会了阅读。我想, 这就是教育的价值, 让他们一生有阅读的习惯, 并因阅读而美好一生。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班主任,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小小价值。

摘要:作为班主任, 在学生中推行阅读经典既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 同时也为学生紧张的学习减压, 增添趣味。通过实践证明, 只要安排合理适当, 学生是能够处理好阅读与学习的关系的,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有兴趣地完成一天的学习生活。

上一篇:赛事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课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