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管理范文

2023-09-22

现代化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物资管理工作中,审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审计人员需要全面地掌握物资管理中的各种信息,通过对材料进行精准的把握和控制,来提高物资管理的水平。本文就审计工作在物资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物资管理 材料价格 影响

物资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存在着工作效率低且准确性不高的特点,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所以,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对物资管理进行审计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的审计工作对物资管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物资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运用微机管理的物资审计也有利于企业的效益提升。

一、物资管理中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在WTO迅速推动下,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物资采购渠道和管理方式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物资管理程序和内容更加复杂,难以管理,因此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进行管理。而程序中各种数据和信息也需要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处理,同时在物资管理的客观环境推动下,审计工作更趋于现代化、科技化。

(一)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求强化物资采购中的审计工作。

世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物资管理结构的变革。物资管理由传统的生产材料服从计划需求的多渠道采购,转变为在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灵活的管理模式。当前物资采购价格是随着市场规律而波动的,而不是统一的企业计划。因而,在物资管理中就要较好的利用审计工作加强对物资管理的财政计算,降低物资管理的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全面掌握材料的市场价格和信息,从而更好地制定采购计划,提高物资管理的市场适应性。所以说,当前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运用审计手段进行监督。

(二)审计工作促进物资采购程序的科学化。

在物资管理中,首先就是进行材料的采购,需要通过审计工作来计划其采购材料是否合理,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整体的规划,在采购中,及时审查购物发票及结算的账单等凭证,检验其数据是否准确。而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这些都利用手工操作完成,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工作效率不高,不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审计工作和物资管理的需要,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操作就能够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物资管理中审计工作的内容分析

在物资管理中,审计要对其采购材料进行计划制定,使其与订货实际、入库单相一致,并要保障各程序的签字盖章落实到位。根据审查发票上的数据进行如实的核实,并计算增值税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行情。同时审计工作根据物资管理的分析表进行物价调整幅度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处理,针对市场引起的价格变化和规律,对物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工作监督,保障整个审计工作的合理化,降低工作成本,提高物资管理的整体效益。

(一)审计工作提高了物资管理的日常事物处理能力。

通过审计,可以使物资管理过程中的物资采购、微机进账及计算等都能取得较高的效率。利用微机记账方式进行审计工作,将物资采购中的明细账、贮存计划进行精细的处理,有专门的审计登帐人员进行数据的录入,及时的将购货单上的材料名称、价格、规格、经办人以及货单等必要的信息存档,并及时的了解市场信息进行物资采购信息汇总,通过计算物资之间的差价和信息查询,进行判断,并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通过打印输出物资管理材料的采购审计计划,进行合理的月度分类分析报表制定,拟定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的分析表,通过综合分析对比,提高物资管理的各项功能。

(二)加强审计过程的汇总计算。

在审计工作中,汇总计划是通过对数据库中的不同数据按照其性质和标志进行总体的汇总,按照某一时期的物资采购计划,例如物资数量、价格、平均价格、计划价格以及材料差价等,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计算和分析差价率是对物资采购的比重分析,有利于节约物资采购的成本,较好的进行资金分配,同时进一步分析综合差价的影响因素,按照汇总的信息进行比对,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物资管理的实用性,为采购人员正常的作业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三)审计结果提供的信息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在审计工作中,信息管理主要包含了价格的信息查询和采购信息查询,对不同的物资类型和不同时期的物资采购,需要才不分月分类的情况查询方式,对提供货单和采购员及价格情况进行如是的记录,所以,在信息查询中,就容易通过关键词或者核心内容进行信息的管理和查询,便于对每次的进货价格及情况进行对比,对制定科学的物资采购价格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保障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提搞物资管理水平。通过科学的信息依据,促进物资管理者提出正确的合理的决策,提高物资管理的决策功能,加强物资管理过程中的自动核对计划,检验其采购价格是否合理。

三、物资管理过程中审计功能的实现

(一)利用计算机实现数据组织的基本流程。

物资管理的审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采购材料进行审计,具体包括物资管理的发票管理、明细账管理、采购报表、计划以及材料价格目录等管理。

首先,发票库在物资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通过审计工作,将发票所陈列的材料以及其采购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加强明细账库的规划,将存放的所以采购信息进行资料审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将物资的名称、类别、型号、数量、单价、日期、经办人以及供货单位等进行备注。

其次,根据数据库中的各种储藏材料进行信息整合,在制定计划和订货过程中,根据其数据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同时根据报表库对物资管理中的明细账进行管理,为制定各种报表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依据。

(二)加强物资管理的自动审核。

在物资管理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物资采购发票及收料单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数据录入,在审计系统中,根据物资管理的名称、规格、金额、价格及税收等信息进行分类之后,可以根据采购信息数据库进行查询,若查无采购信息则说明没有采购计划,也就说名其采购的材料与合同并不相适应,系统将给出提示信息,不予以审计签证的处理。而对信息库中可查询的采购材料,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水量进行计划制定,审计人员立足于物资管理的实际,给予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对物资发票的数据进行审查。

在物资管理的审计中,购货发票的数据正确性关系到整个物资管理的效率,在被录入到发票库的材料需要经过审查进行计划采购和订货确定,审计系统自动对其数据的正确性审核。因此,一旦发票中出现某种差错,系统都能及时的根据差异进行提示,并停止信息录入,不给予审签。同时,在录入信息之后,审计系统还需要根据材料的计划价格总额和差价进行材料验收审查,审核其是否与计划价格的总额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则说明在验证方面存在某些错误,数据信息不正确,也可能是计划单价的变化,或者物资管理者没有收到足够的物资材料,审计人员通过对其的深入实际的调查分析,保障信息库与票据上的信息相符合,保障物资管理的误差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审计人员及时的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

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知识,并对审计工作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物资管理问题,并有效的解决问题。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为企业提供及时的准确的物资价格、规格信息,并对其材料进行全面的审核和管理,制定全面科学的管理计划,严格把握价格降低材料成本,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保障物资管理的准确性。在价格上通过数据库的数据审查,审计系统对价格的合理性进行自动的审查,在设定的标准下进行严格把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物资管理是一项细致且繁杂的工程,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提高其管理效率,而审计工作则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其物资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整合,通过对数据和市场信息的分析,制定完善的物资管理计划,利用微机进行信息的自动审核,保障物资管理工作的准确性。通过审计工作不仅仅可以节约物资管理的成本,也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和信息整合,还能够制定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物资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物资供应分公司)

参考文献:

[1]丁伟杰,关秀娟,赵海龙.关于物资采购审计微机管理.审计信息化研究 ,2006.

[2]叶秀萍.构建企业物资采购监督管理机制.中国内部审计2006年03期,2006.

[3]韩同银,马涛.施工企业物资的精细化管理.铁道工程学报,2006.

现代化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伴随国内水利工程的加速发展,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需要加强现代化管理,特别是强化工程设施的现代化管理措施,进而实现工程的现代化质量控制,重视创新管理施工模式,提高现代设施的管理水平。为此,本文探讨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设施的建设,以期为促进水利项目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设施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我國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样一来,如何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就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水利工程是一项基础性建设工程,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程涉及诸多方面,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这就需要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1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首先,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还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评估体系。许多水利项目仍然遵循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且不同业务、部门间缺乏关联性,无法集成并共享数据,致使水利项目的管理不善,职责分工不明确,重复进行水利部门的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财政资源。其次,水利项目是长期、全面以及相对复杂的项目,需要很多持续性的资本投资投入。第三,与水利项目建设对应的项目种类以及数量相对较多,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素质不足以进行有效地管理并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在监视项目的进度以及质量方面,由于成本控制不科学、不系统,使得部分水利项目的建设中质量问题频发。

2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表明,当前仍然存在许多弊端,对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体质量与效率造成严重影响。在现代项目管理的概念下,这可以促进现代用水项目的实施,并促进现代水管理的发展需求。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内容繁多,如生态水利、民生水利以及安全水利等项目建设。在融合现代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朝着治水管理的新方向发展。水利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也满足了项目管理评估的需求,有助于提高项目运营中的安全管理水平。

3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方向

3.1水利项目的质量符合设计标准

在基于分析众多的科学研究数据,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其管理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伴随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提速,水利工程必须满足相应的建设质量标准,以促进水利工程的深入发展,并使其在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中更具竞争力。无论是区域性水利工程还是流域水利工程,都需要改进其设计要求,以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在建设水利工程过程中,必须对设施进行科学选型以及有效的技术管理。引入的新设施将提高水利项目的耐用性,然而过度使用设施将对水利项目的管理造成诸多问题。在引进新设施以及新技术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者需要与施工现场相结合,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为以后的水利工程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

3.2提高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性

水利工程和公众的日常生产以及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有效性。目前,在社会主义的市场背景下,有必要开展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工作,以提高水利工程的综合管理成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必须实施安全管理,以促进水利项目的持续发展。4提高水利工程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策略

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4.1更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更新是水利工程实现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措施与要 求,只有在正确的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引导下,才能够开展相应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单位与部门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管理人员进行宣传与引导,更新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与

思想,并对管理工作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提高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与水平。除此之外,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高工程的经济收益。

4.2完善管理制度

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而言,完善成熟的管理制度能够保障管理工作良好高效地开展和落实。一方面,完善成熟的管理制度能够从宏观层面为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与帮助,并明确管理工作的要求与内容。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落实责任制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完善成熟的管理制度能够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被实时监督,方便管理人员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4.3提升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素质

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是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最根本要求。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第一,在选拔管理人员时,侧重于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需求。第二,需要加强对在职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讲座等方法,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质量。

4.4应用先进技术与设备

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设备仪器能够极大地推动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实现。具体而言,可以尝试从土围堰与土袋围堰技术管理、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应用三个方面着手,提高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土围堰与土袋围堰是比较常见的施工技术,其良好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确保后续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GPS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使工程管理效果大大提升。例 如,在水利工程选址时,运用GPS技术能够对地区的地势、地形条件进行探测分析,防止不利的地形、地质、地势对水利工程造成影响。同时,借助GPS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测绘水平。如今,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往的单波束测深系统在应用中逐渐显露其不足和缺点,在这一情况下,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应用能够弥补单波束测深系统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探测的准确度。

总结:总之,当前用于水利项目现代化管理的设施建设,应与当前现代化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科学引入现代化的设施管理技术,并且预测所有任务都将得以实现。提高水利工程进行现代化管理的综合质量,确保建设完善的不同设施以及系统。通过以上水利工程的管理现代化的综合研究,希望可以为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实际工作提供建议,进而促进其高效发展,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孔希哲,孔令岩刍议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设施的建设[J]卷宗,2019,9(34):322.[2]张京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I现场安全管理研究[J]商品与质量,2021(8):394.

[3]柏剑锋.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J]智能城市,2020,6(24):152-153.

[4]赵越.水利工程精细化与现代化管理建设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0,48(10):156-158.

现代化管理范文第3篇

一、发展现状

第一, 管理现代化欠缺。我国的企业管理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 得到了日益发展, 然而, 与外国发达企业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归根结底, 是由于我国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的匮乏。大部分的企业对经济改制的工作不关注, 其管理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导致难以企业难以满足于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利用落后的实践经验来管理, 管理系统的流失使得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第二, 管理现代化失衡。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不仅会受到所在地区经济水平的制约, 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发展实际, 因此, 不同地区的企业其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别。由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生产技术也处于较高水平, 企业现代化管理相对完善, 能适应中国时代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企业类型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作为发展基础, 导致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无法落到实处。根据这一现象, 可以得出, 我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中西部地区, 远远落后于东部, 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

第三, 管理创新力不足。很多公司没有有效地理解管理的现代化, 而只是追求经济成本和缺乏长远眼光。创新的理念也只是融入到企业应用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方面, 却没有将创新的管理意识融入到日常的企业活动当中, 从而被激烈的企业竞争市场所淘汰。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 还只是基于腐朽落后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其管理方法没有得到有效更新, 甚至存在盲目跟风, 商业化现象严重的弊端, 企业的文化特色丧失, 其管理的创新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现代化发展趋势

首先,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发展战略性目标, 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管理莫邪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促使企业将工作的重点由短暂利益转变为综合利益。因此, 在管理过程中, 企业应该有效地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从而有效地限制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管理, 不仅可以对企业的生产运营环节进行有效创新, 还在很大程度上使风险控制得到了现代化改革, 促使企业发展。

其次, 增强智能化。处于大数据的背景下, 信息化科技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当中, 尤其体现在企业管理当中。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要使科学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在管理的过程中, 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 使其有效制约企业的生产活动。智能化的管理, 不仅可以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还可以有效作用于企业的整体水平, 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

三、现代管理模式

(一) 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在企业当中运用社会责任感, 将其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指导, 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多少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该项企业管理模式对责任进行了充分强调, 使责任作用在企业管理中最大化, 督促企业切实落实社会责任感, 在具体的生产活动当中为社会服务, 提高企业价值。传统模式的企业管理模式, 只是在全局统筹的过程中加强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的时代, 将社会责任感运用到企业管理中, 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该项企业管理模式将“以人文本”的宗旨作为重点,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要素, 企业的管理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工作人员的培训中。即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 立足于企业员工的素养, 从而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人员水平低带来的问题, 保障企业可以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文化管理模式需要对员工的关注度提高, 通过提高薪资等方式, 满足员工的需要, 从而挖掘他们的工作热情, 使他们投身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当中, 推动企业现代化发展。

(三) 知识型管理模式

作为知识性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设备将会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企业利用知识型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使其学习先进的理念, 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 使员工可以不断更新理念。企业开展知识型的管理模式, 要求对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有效研究, 从而使企业相关技术得到发展, 跟随时代的潮流, 企业要利用先进的知识改变自身发展中的不足, 从而实现企业有效的人才管理, 并将数据分析与其进行有效对接工作, 使企业可以轻松应对风险, 从而获得长久发展。

结语

近年来, 我国企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和外国发达企业的威胁, 中国企业必须重视管理模式。综上所述, 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总结管理经验, 从而将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发展的理念融入管理工作中, 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 使公司稳步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近年来, 促使我国企业得到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然而在具体的发展实际当中, 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企业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的特点, 并且大部分的企业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 企业管理落后, 现代化的理念无法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根据这一现象, 企业对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改革, 落实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现代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范冰洁.浅议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商情, 2016, 19 (S2) :00123-00124.

[2] 杨潇潇.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初探[J].经营管理者, 2012 (4) :115-115.

[3] 谭玉成.探讨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8) :24-25.

现代化管理范文第4篇

一、什么是档案管理现代化

自20世纪电子计算的出现,时至今日,电子计算机已经非常普及,应用在社会不同的领域,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系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革新。第一,通过计算机管理档案可以实现诸多功能,如检索功能、筛选功能、诊断功能等。第二,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可以实现存储量大、应用能力强、占用空间小等优点;第三,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如果想在档案管理系统中成功地引入计算机系统,笔者认为要加速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如管理知识现代化、管理思想现代化。因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需要的工作人员既需有专业化的知识又应该具备管理类知识。

综上文所述可知,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其是指拥有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理念的档案管理人员,通过高科技装备实现档案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内涵是管理理念现代化、装备现代化和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现代化。

二、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从中国开展档案管理现代化以来,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下文,笔者详细阐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给出对策。

(一)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现代化意识欠缺管理意识决定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据笔者调研,在中国档案管理依旧存在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薄弱的现象,对其认识程度严重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2.现代化人才欠缺。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档案管理不但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如档案学,而且要求其具备广泛的管理知识。而目前,从中国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数据分析来看,众多管理人员不具备现代化的专业和管理知识,而且不具备操作高科技设备的技能。3.现代化设备欠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设备对提升效率起到重要作用。而目前,在中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档案管理设备较为落后。4.现代化基础工作欠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目前,很多档案管理存在卷宗质量较差、档案欠缺规范化和标准化等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许多档案的立卷、检索均不符合国家档案局的标准。

(二)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对策。

1.增强现代化意识。管理理念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因此要想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管理思想现代化。若是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没有现代化,那么现代化的设备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档案管理现代化过程中,应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进行培养,以增强其现代化意识,以帮助其树立依靠科技和科学进行管理的理念,树立与时代共进步的理念。2.培养现代化人才。档案管理现代化主要通过管理人员来实现,而且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因此培养现代化的人才,提升其素质,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保证。所以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加大力度,既包括时间的力度,也包括内容的力度,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3.投入现代化设备。为档案管理配备现代化的计算机、扫描仪等其他现代设备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硬件保证。只有投入现代化设备才能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才能加快档案管理数字化进程。因此,各级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对档案管理现代设备的资金投入,而且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争取经费的支持。4.强化基础工作,建设档案规范化流程。如何强化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笔者认为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取其精华。由于诸多原因,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无用的文件,因此应全面调查卷宗,以去除无用的信息和文件。二是重组规范卷宗。在梳理卷宗的基础上,根据卷宗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对于缺少信息的卷宗如缺少页码、标题,应进行重新填写。三是规范著录,著录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之一,其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应该规范著录工作。四是统一分类号,统一分类号是计算机实现快速的检索的基础,因此为保证检索的完整性,应统一分类号,以保证前后标引一致。只有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档案管理才能建立档案管理工作程序,才能促进档案发展,因此解决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欠缺、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建设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标准化迫在眉睫。在建设档案管理规范化流程中,应该借鉴和引用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以便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综上文所述可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其条件就是需要实现管理理念现代化、人员现代化、设备现代化。愿上文所述对实现中国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有所帮助。

摘要: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档案管理逐步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众所周知,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是管理理念现代化、装备现代化、人员现代化。目前,在中国的档案管理并没有全部实现现代化,因此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仍然需要强化现代化管理意识,更需要强化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目前中国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对策。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周子艺,李娜.档案管理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0:107-109.

[2] 李小平.对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4:175-176.

现代化管理范文第5篇

第十三届东盟电信和信息技术部长级会议不久前在新加坡举行,东盟各部长一致同意进一步加强区域数字共融的力度,提高信息通信技术的采用率(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让东盟的所有公民享有参与发展的平等机会。通过普及国家宽带网络,改善国家普遍服务义务以及提高与相关行业的协作能力。为此,东盟将优先实施新推出的2015东盟ICT总体计划,确保能不断地为企业和社区的繁荣创造一个稳定而优越的信息通信环境。同时会议还通过了名为“密切区域联系,共同创造发展可能”的新加坡宣言,重申应致力于促进以ICT技术为驱动力的经济转型,加强公众参与、授权与创新,而这些应以发展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以及努力弥合数字鸿沟为基础。

按照传统,第八次中国-东盟电信部长会议同期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发言中,苗圩介绍了我国信息通信发展政策,以及2014年中国与东盟在信息通信发展政策、宽带网络、物联网技术、网络安全、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计划;并正式提出,2014年至2018年五年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为东盟国家培训500人次信息通信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倡议。会后苗圩代表中国政府与东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信息通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会见新加坡通信信息部部长雅国,就加强中新ICT领域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换了意见。

交流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最早和我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国家。新加坡企业1981年便开始到中国投资,80年代后,两国政府相继签订了《关于促进和投资保护协定》、《关于旅游、民航及展览合作的协定》和《关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等一些文件后,中新经贸合作进入高速发展期。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浪潮的兴起,ICT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早在1981年,新加坡政府已经认识到ICT产业的巨大潜力,并希望通过建设、建立全球领先的ICT产业而支撑起金融、制造、物流、医疗、教育、旅游以及数字媒体等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随后,新加坡政府在ICT产业的建设和完善上实施了一系列为人称道的战略举措,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86年提出的为期5年的“国家IT战略计划”、1992年提出的“IT 2000”计划、2000提出的“信息通信21蓝图”以及2006年提出的为期10年智慧国2015计划。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新加坡ICT行业的发展如今已经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也成为新加坡社会和经济的新增长引擎。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此后10年间,两化融合理念逐步完善、成熟,各行各业也开始了全面实践。在此基础上,十八大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信息化成为“四化”协同的基础和工具,是重中之重。

由此,信息消费、两化融合和智慧城市等都成为国家战略,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整体而言,在信息化这盘棋上,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既需要自己的不断积累,也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模式,而新加坡是最好的老师。新加坡以及新加坡的ICT企业通过长期实践,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物流以及电子政府等领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提供高水平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ICT领域会成为中新经贸合作的亮点之一。

正如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执行副主席雷纳德所说:“新加坡与中国在发展智慧城市方面具有共同的愿景,那便是建设一个适宜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信息技术是任何智慧城市得以发展的支柱。每天我们都接触新的数据不断被创造出来,所以,如何以创新方式抓取、转移并诠释这些数据以帮助提升公民的生活素质变得至关重要。”最近几年,我国的地方政府在ICT领域同新加坡展开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尤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在中国和新加坡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关于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合作的备忘录,在之前合作的基础上,开启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双区互动”举措。

典范

通过此次中新智慧城市“双区互动”,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将在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内各选择一片区域进行智慧城市试点。该合作将通过公开创新的采购模式如新加坡的“征求合作计划”构建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桥梁, ,为中新企业提供一个展现其智慧城市发展技术能力的平台。

得益于新加坡与中国两国政府的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的智慧城市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并已经成为了新中两国互惠互利合作模式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建区19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注重新加坡经验借鉴,坚持顶层设计,夯实信息基础、加强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工业园拥有覆盖广泛、高速便捷的基础网络环境,将城市宽带、移动网络、无线Wi-Fi囊入其中;以“四维、三库、三通、九枢纽”为智慧城市应用架构,打造智能公交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智慧环保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并致力于围绕智慧城市需求,大力发展融合通信、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以将该区域建成全国领先的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国际一流的智慧型城区。2013年初,苏州工业园区高分入选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此次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将进一步通过信息技术加深两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长期紧密合作关系。

对于同新加坡的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知评表示:“从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将信息化定位为实现园区现代化的驱动力以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方案措施,使到园区的发展保持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沿。我们期待与新加坡进一步加深合作,通过‘双区互动’的模式,共同探索并在解决方案的层面取得突破,达到创新。”

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签署的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将为中新两国资讯通信产业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开放更为直接的合作机遇。中新两国不同领域的企业将有望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环境管理方面获得更多合作良机。而且这次合作将催生一系列创新领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并将有机会在中国的其他城市进行展示。

现代化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城市化也引发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剐是城市化发展与土地供给的矛盾已经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本文着重从城市化与土地管理政策的关系入手,探讨二者的协调发展。以期消除或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关键词]城市化 土地管理政策 保障制度

一、城市化及其引发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早在2000年就断言“21世纪的决定性力量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可见,中国的城市化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我国的未来,而且决定着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城市化?所谓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功能变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重要线索,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1979年至2008年,我国城市化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单一变化趋势,只是在不同年份的上升程度有所差别而已(见表1)。根据这种差别,可以将这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79年至1995年为第一个时期,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5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而1996年至2008年则为第二个时期,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17个百分点,这主要归功于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力量、产业结构的高速化和投资膨胀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到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比1979年提高了26.72%,平均每年增长0.89%。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2009年的报告指出:如果保持当前的经济发展势头,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与此同时,中国特大城市的极化作用会继续加强,中国将有221座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其中有23窿城市的人口将超过500万,到2025年,城市创造的经济将占GDP的90%以上。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长与土地数量稀缺性之间矛盾的不可协调性必然导致耕地面积被建设用地大量占用。据统计,1996-2008年,我国净减耕地1.2526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1044万亩,这主要是建设用地增长过快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国务院已作出决定,确保至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不能少于18亿亩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是18,2574亿亩,距18亿亩最低线仅剩2574万亩,与此同时,2008年灾毁耕地37.2万亩,生态退耕11.4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7.4万亩,即非建设用地共减少86万亩,再加上全国建设占用的耕地287.4万亩,以上四项共减少373.4万亩,这使得未来建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还有一点应引起注意,耕地不仅被占用的比例很大,而且其占用的绝大部分还是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而山区和丘陵地区的耕地比例较少。因此,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城市化对耕地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因此,我们必须从完善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着手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指导来减缓甚至改变这种状态。

二、土地管理政策

1、土地管理政策的涵义

土地管理政策是土地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管理政策是相对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而言的,它包括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与城市土地管理政策两大类。1982年以前,土地管理政策主要是农村土地管理政策,1982年以后,农村、城市土地管理政策二者开始并重发展。

2、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从统一管理到市场化运作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的土地管理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部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它也是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的首要目标。多年来,我国的土地管理政策在实践中摸索,制定出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控政策。比如:1982年12月《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1986年6月,国务院《土地管理法》提出,对城乡土地集中统一管理;2006年5月,国土资源部《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规定,房地产开发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坚决执行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的规定;2009年9月,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建设用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督,切实预防和防止未批即用、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等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囤地行为。

当然对于具体问题,我国也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土地管理政策。例如为了达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国家通过收回土地、促进土地交易、重新开发等手段使现有存量土地充分发挥土地效力。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管土地管理的决定》,要求“开展对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普查,研究制定鼓励盘活存量的政策措施,严禁闲置土地”、“禁止非法压低地价招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们政府要依照基准地价制定并公布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协议出让土地除必须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外,出让价格不得低于最低标准”。2008年1月7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这些均体现了我国土地管理政策在实际运用中的有效措施。当然,随着土地市场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土地市场上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管理法》作为土地管理领域的根本法,其涵盖的内容还可以更全面一些。诸如审查土地使用权转让条件、修编和公布土地基准地价、改变用途调整出让金或收回土地使用权、进行土地总登记、收回未按出让合同规定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的土地、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登记等问题也都应该吸纳到《土地管理法》中来。

三、城市化与土地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性

1、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必然趋势

(1)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城市化进程。2009年我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增长,全年GDP为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位于世界前列。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

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这无疑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城市化会引发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包括创业就业的生产眭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粗略计算,中国从2003年到2008年,每增加—个城市人口会引出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当然,城市化也会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会带来消费需求总量的扩张,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可见,我国已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年)的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比英国低49.3个百分点,比美国低40.4个百分点,比澳大利亚低47.8个百分点。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1.6%以后,仍然仅相当于2005年英国城市化水平的68,7%、美国的72.6%、澳大利亚的76.9%。可见,即使各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停滞不前,我国赶超20年后仍落后于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将是必然趋势。

2、土地的稀缺性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会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的需求,土地的供给矛盾必将更趋紧张,而国家为保护耕地,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限制了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使得城镇现有土地的价格节节攀升,住房成本超越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也对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进而没有办法满足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减缓了城市化的发展。所以,在客观上,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必然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是城市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城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已经演变成了—们自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城市化与土地管理政策之间的统一性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完善土地管理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科技进步为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城市化本身就意味着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现在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科技进步将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超越经济、技术鸿沟,追赶发达国家城市的动力与源泉。依靠科技进步来改造城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推动城市转型与升级,是我国城市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同样,科技进步也为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是在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和通过卫星遥感图片监督检查等土地管理方法上给予了技术支持。

(2)相关制度的改革可以减少制定土地管理政策的后顾之忧。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伴随着制度创新,特别是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只有开放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失地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才能使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使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更加规范化、合理化,进而减少后顾之忧。

(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以为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法律保护。任何制度的运行都离不开民主和法制,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需要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强有力的监督执法体系加以保障。为了让土地更顺利的流转,使更多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就应当制定法律允许和鼓励正当、适度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当然,平衡有序的市场秩序也需要法律来规范和保障,对于在土地使用权交易中的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也应作出明文规定。

2、逐步完善的土地管理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

(1)不断完善的土地管理政策可以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供初始动力。从城市化的推动力来讲,工业化是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而农业是初始动力。只有农业发展了,产生了农业剩余,才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农产品支持等等。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粮食需求的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以保护耕地为出发点,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及基础设施投的人,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只有夯实农业基础,才能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供物质动力。

(2)不断完善的土地管理政策可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从而促进城市化精神文明建设。而建立合理的征地偿制度和利益分享机制是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而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得到的补偿并不能支撑他们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支出,这就引起了我们对于补偿政策的思考。从美国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可以看到,其规定了人们的财产权(包括房地产权利)受到保护,政府为公共利益征用私人财产必须按照市场价值予以公正赔偿。或许这可以给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一些启示。当然,我们也可以为失地农民制定多样化的安置方式,比如长期的就业补偿、以土地换保障政策等。只有不断完善补偿政策,才能使失地农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上逐步与城市居民接轨,进而促进城市化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在方方面面影响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从而使相关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土地管理政策在内容上的逐步全面、形式上的灵活多样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认清二者的矛盾性和统—性,准确把握二者的互动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进而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上一篇: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下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