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礼仪之餐桌礼仪范文

2024-02-14

职场礼仪之餐桌礼仪范文第1篇

了解、遵守企业文化

每家公司都有林林总总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和规则,它们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公司的精髓――企业文化。想迅速融入环境,在公司里如鱼得水,就要熟记这些制度、规则,并严格遵守,比如不迟到、不早退、办公时间不打私人电话等等。

快速熟悉每位同事

忽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应该花上一番工夫,尽快和同事们熟悉起来,从中找到几位兴趣相投、价值观相近的,与之建立友谊,打造自己在公司里的社交圈。这样,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他们就会对你进行点拨。

不过要注意,与同事搞好关系应把握一个度,千万不要钻进某个狭隘的小团体,拉帮结派只会引起“圈外人”对你的对立情绪,有百害而无一利。

找准自己的角色

初入职场,对公司的特点、运营方式尚不熟悉,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要敦促自己迅速进入角色,可以名正言顺地去请教上司和周围的同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都去询问,凡事谨小慎微就显得缺乏进取精神,缺乏朝气,会令人觉得你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不能委以重任。

应做到既富有个性,又能按有关章程来做。尽快弄清并熟悉自己的职责范围,并留心尽力做好本职范围之内的事情。此外,在完成上司安排的工作过程中也应及时指出问题,服从而不盲从。敢于坚持原则,说出自己独到见解的员工,往往容易得到上司的另眼相待。

工作态度乐观

由于不熟悉工作环境,别人在井然有序地工作而自己却无从下手是经常的事。对此,千万不要气馁或闷闷不乐,更不要满腹牢骚。实际上,上司和周围的同事也在观察、熟悉、了解你。

因此,一方面,要沉住气,从小事做起,乐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琐碎杂事,比如:为复印机加纸,给饮水机加水,用抹布顺手擦擦脏的地方等,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并非大材小用,它们往往最能给人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要虚心请教别人,以便尽快上手工作。

虚心请教

进入陌生的工作环境,肯定会有很多不懂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要虚心请教,问问题前先多观察身边的现象,多动脑子。在请教别人时,应当带着谦虚的态度。因为你在询问问题的同时也是在和同事沟通,增进情谊,这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获取答案的过程。

此外,向领导和老同事请教工作,体现了对他们的尊重。要知道,很多人都有“好为人师”的情结,他们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同时,不仅不会小瞧你,反而会因为受到尊重增加对你的好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职场礼仪之餐桌礼仪范文第2篇

摘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这样断言。的确,学习的过程首先应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德育教育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而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思想教育与生动、有趣的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德育教育有效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与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的关键是培养人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指出:“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英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中英语教学要进行德育渗透,需要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学生都有追求真善美的需要,英语课堂应该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合作、勇气等积极和谐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下,德育的效果就会水到渠成。初中英语教学要进行德育渗透,需要一个优秀的德育老师。英语教师就担当着这一重要角色。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教师人格的教育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教师应培养自己公正、耐心、豁达、理解等个性品质,这样,才有条件接近和深入学生,赢得更多的德育教育机会。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操作

(1)钻研现有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目前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所涉及的题材相当广泛,而且与学校的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供德育教育的内容。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突出进行某一主题的思想教育:有的可以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有的可以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有的可以进行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还有的可以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餐桌礼仪教育、等,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可以联系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与课文,通过讨论,学生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练习了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又增强了法律意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

(2)创设真实情境,接受德育教育的洗礼。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只有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才能为他们所接受。教学中,要创设有移情效应、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如在教学Table Mann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时,先和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共同学习了世界各国的餐桌礼仪。然后让一部分学生假设参加一个美国家庭聚餐,表演情景对话。接着,让另一部分学生表演在中国家庭聚餐的情景对话,让学生对中西餐桌文化进行比较。通过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餐桌礼仪,提升了个人素质,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礼仪基础。

(3)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法”。首先,它能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面对成功不得意忘形,面对失败不气馁的意志品质;其次,学生可以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大胆质疑,架起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让他们了解英语可以为他们的就业锦上添花;第三,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体验自己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并认识到他人的存在价值。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良好的训练方式,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另外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实践中提高了交际能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同时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成就感,体会到与人合作共享的快乐,这为他们以后能与人为善、回报社会起到了思想引导的作用。

职场礼仪之餐桌礼仪范文第3篇

打嗝

在席间打嗝是非常不礼貌的,若真是无法控制,则可以喝水,屏息方式使症状减轻,若仍无效,则最好去洗手间打个够,等废气消了之后再返回坐位。

打喷嚏

若只是暂时性之喷嚏当然可以以餐巾掩口方式,将污染减至最低。若是喷嚏不断则最好离席至它处处理,若真的无法处理则不妨先行离席,没有任何人会介意的。

补妆

国人女性同胞有不少均不知此项礼仪

补妆应该在洗手间或是人较少之处为之,公开场合补妆就好比是在梳头发、穿衣服等一般是不妥的。吸烟

几乎所有的餐厅均以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为了避免其它人吸二手烟,瘾君子最好尽力克制烟瘾,如果真的烟瘾太大则可利用正餐用完,在场人士已开始用甜点、咖啡时再离席前往室外吞云吐雾,如此既不算失礼亦不会妨害别人健康。

剔牙

剔牙也要注意,相当恶心,真的要吐也请以餐巾纸掩口,吐在纸巾上。牙签用完放在盘中即可,千万不要口中咬着一根牙签与人交谈,状似流氓无赖状,非常难看。有些人甚至用完餐后,口中仍叨着牙签到处走动,那更是离谱的举止了。

刀叉掉落

进餐时若刀叉不小心掉落地面,此时只需要告之服务人员换一干净的即可,不自行清理掉到的刀叉,更不可以用餐巾擦拭过再继续使用。

其它

挖鼻孔

抓头皮

整理服装

打哈欠

简单的说,凡是会给他人不佳感觉的事情在餐桌上都最好别做。

职场礼仪之餐桌礼仪范文第4篇

用餐时须温文尔雅,小口进食,不要狼吞虎咽。

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两肘应向内靠,不宜向两旁放开,碰及邻座。

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

喝酒宜各自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

如不慎将酒、水、汤汁溅到他人衣服,要表示歉意,叫服务员帮助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正的邻座同意。

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账。

职场礼仪之餐桌礼仪范文第5篇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中国餐桌礼仪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届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餐,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餐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用餐时犯了禁忌,便会带来厄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1 ]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为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味着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是不礼貌,亦意味着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在碗里,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也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1 ]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只是满足基本生理的需要,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礼仪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礼仪。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2 ]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儿童的餐桌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3 ]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一) 座次安排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档次高一点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请客。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有些细心的主人也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示座次,如果没有这项安排,那么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它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 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 (二) 上菜顺序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那么怎样叫一顿中式饭呢?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着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有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5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 (三) 餐具

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要备好牙签和烟灰缸。

1. 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时,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 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 盘子。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 水杯。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 餐巾。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 牙签。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可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在美国餐桌上:西餐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在摆放方法上,中餐较为简单,而西餐就比较复杂。世界上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原则是: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

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美国较偏好后者,但也接受法式方式。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应将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放置方式为刀口朝着自己,叉口朝左,以便于取走时的安全性。用完餐盘后,不应往外推,将其

留在原处便可。

有一个例外是当沙拉和主菜同时上桌时,沙拉所需使用的刀叉是放在最靠近餐盘的位置,也就是主菜刀的内侧,沙拉盘则在主菜所用的刀叉的左方。主菜叉子的位置在餐盘的左方,而餐盘右方为主菜刀子。如果没有沙拉盘上桌,那么沙拉用的刀叉会和沙拉一起上桌。还有一个例外是,吃蚝(Oys2ter) 所用的叉子放在餐盘右方,也就是餐具的最外侧,汤匙的位置在所有刀子的右方,最外面的用于喝汤,介于刀和汤匙之间的小匙,则是用于吃甜点(Dessert ) 的,而甜点叉是放在餐盘的最左方。但平常为避免混淆,一般会把吃甜点所需的餐具置于餐盘的上方,以示区别。

喝汤时应该是由碗盘外缘舀至内侧,喝完后汤匙不可留在碗中,应放在碟子上。如果喝汤所用是深盘,就应将汤匙放在深盘中,汤匙柄朝右。在喝茶或喝咖啡时,用完调匙后应放在碟子上,直接拿起咖啡杯就口,而不是以调匙舀用。喝酒时则应拿高脚杯的杯脚,而不是杯身,因为如果喝的是白酒或香槟,可长保其冷却,如果喝的是红酒或其它就,则可欣赏酒色。 (四) 停菜方法

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席。

在西方餐桌上,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这样可以避免因碰触而掉落,服务生也较容易收拾。出席结婚餐宴时,不论怎么将餐具摆成“用餐中”的位置,只要主要宾客用餐结束,就应立即把所有的料理收起。所以宴会时,切记皆以主要宾客为中心进行。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中途需是谈话或休息时,应该将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盘子两边。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了,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前菜或是甜点等,如果是可以直接用叉子叉起食用的料理,没有必要刻意地一定使用刀子。没用过的刀子,就这样放在桌上即可,服务生会自动将它收走。虽说将刀与叉放在餐盘上并拢是代表结束用餐的讯息,但是没有必要把干净刀子特地放入弄脏的餐盘内。没有用过的餐具保持原状放在原处即可,硬要追求形式的规则反而显得奇怪。 (五) 肢体动作和语言的意义

在中国,平时吃饭,家长会告诫小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有筷子敲打碗盆。这种解释比较容易接受。事实上,还有另一种解释值得重视,古时候有所谓“蛊毒”之说,相传蝈是一种由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取百虫放入瓮中,经年打开看时,必有一虫将别的虫都食尽,这虫就叫蛊的。古人因此将毒害人而令人不自知,称为蛊毒。在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为使蛊起作用,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因此,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 饮食中的大不敬。[1 ] 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能喜欢把双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边缘;或者你可能喜欢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在同桌的人看来,可能比用手去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要好得多了! 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正在热烈与人交谈的人自然而然会摆出来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要离开桌面。

在美国,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不允许替他人取菜,不允许吸烟,不允许向别人劝酒,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用餐时不应将手肘镇在桌子上妨碍他人进餐,而且也不美观,更不可晃动椅子发出怪声。当口中有食物时,不可喝水、喝汤或讲话,如果不小心犯了此错,应说“Excuseme”,待食物吞下后,再继续话题。[4 ] 进餐时应尽量参与话题,不要保持沉默或只与邻座讲话,而忽略其它宾客。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喜欢,可以只取一些或根本不拿,并婉转地想女主人解释。进餐期间如果咳嗽,应以餐巾捂住,并致歉。但如果太严重,则不妨先离座,等缓和后再返回座位。在餐桌上也不可用牙签剔牙,最好能等到宴毕后到洗手间用牙

签取出。女士也不可在餐桌上补妆。有事须先行离席,应向在场的人致意。

由于个人在餐桌上用餐的仪态确实会对别人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影响,因此父母自孩子进入青少年后,就应该拨出足够的时间在餐桌上陪伴孩子,以确保他们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职场礼仪之餐桌礼仪范文第6篇

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国里,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餐桌礼仪始于周公,经过千百年的演进,在悠久的餐桌历史上,渐渐形成了完善的餐桌礼仪。而西方也是带有自己的特色,西方文化起源与大洋文化,崇拜上帝,一定的饮食文化又影响着其饮食习惯。种种饮食习惯沿袭下来也都形成其特色,这也为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不便,了解这些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交流中保持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推动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是成为睦邻友好的关键途径。

笔者将围绕约定时间、座位安排、取食礼仪、餐桌用语、餐具和餐桌文化禁忌这六个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

一、约定时间的差异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之间对于“准时”的理解也有一些差异。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强,例如在英国,赴宴时不宜早到,晚到10分钟最佳;而在瑞士,则要准时按照约定时间赴约。在西方国家约见某人必须提前向主人预约并说明预约的目的、时间和地点,以表对他人时间安排的尊重。而在中国,与别人约见不用像西方这样正式预约,较为随意。但在参加宴会、聚会时要提前15分钟左右到达约定地点,表示对于此次约会的重视和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异

在就座顺序方面,中国人就餐,礼宾次序是安排座位的主要依据。一般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依次入座。这是礼貌,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尊敬老者和宴客主人是美德。而西方人就餐时,一般是客人,长者,已婚人士先就座。

其次,在就座方式方面,中国人就餐,如果条件允许,在就座时最好从座椅的左侧接近它,这样做不仅是一种礼貌,而且也比较容易就座。而西方在这一点与中国相同。因为古时西方是比较讲究骑士精神的,习惯性把配件别在左侧,就餐时,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左侧进入比较方便。随后,也就沿袭了下来。而且入座时,西方人也特别讲究,非常讲究礼貌。例如:如果是女士的话,一般会由一位男士先拉开椅子,待女士进入座位后,再轻推椅子进去。这样的礼仪行为让人感觉非常的绅士。

最后,在入座后礼仪方面,中国人一般要长者先动筷,在庄重一点的场合时,就要求吃饭不要太大声,因为这样会显得没有家教,影响别人的就餐。当然,在一些比较随意的场合,这些礼仪就可以根据情况而变,没那么严肃。而西方人按照其比较严谨的饮食文化,在日常就餐中,也几乎时时刻刻地注重这方面的礼仪。比如:就餐时,坐姿端正;使用刀叉时,都不会发出太大的声音,比较中规中矩的。

三、取食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在餐桌上坚持由主宾先取,以劝酒劝菜为礼貌来显主人的热情好客。对于那些够不着的菜,可以请人帮忙盛取,切忌起身甚至离座去取。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绝不会勉强别人。另外,中国人会主动拿茶或饮料,并不断给自己添茶。因为中国人的习惯是不能让杯子空着的,空着就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而西方客人会自己选择所需的饮品,不会一直祝酒。喝酒时也是小口地喝。

而且,中国人在敬酒时要以年龄大小、职务高低、宾主身份为序,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取菜时不能左顾右盼,在公用的菜盘里挑挑拣拣;多人一桌用餐,取菜时也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而西餐的取食时尽量不要发出餐刀刮盘子的声音;就餐时也尽量少说话,饭后吃甜点时才是聊天时刻。

四、餐桌用语的差异

在请客人用餐时又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餐桌饮食文化中,是比较讲究谦逊的态度的。每次邀请客人后,都要进行一番大准备,比如:打扫卫生,买多种多样的菜等。但不管他们准备的有多么丰盛,都只会说“招呼不周,大家随意一些,当作在自己家。”而西方人在招待客人时,经常就会说“Help yourself!”,显得非常随意。

与此同时,在就餐时,中国的主人比较习惯吆喝随便吃,多吃点,充满热情。饭吃的多就代表客人非常喜欢当时的饭菜,这样主人也会非常高兴。然而,在西方这就比较随意,主人会比较尊重客人的意愿,主要是让客人随意。

另外,中西方最大的差别就是就餐的气氛。一般,中国人喜欢聚集在一起吃,就餐时,也就非常讲究热闹的气氛,你夹一块,我夹一块,最爱一边聊天一边吃。而西方的气氛就比较安静,他们的食物就放在眼前,吃自己的,也不怎么喜欢在饭桌上讲话。

五、餐具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餐具是筷子,也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是指持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条棍。筷子的出现,是因为古时中国人使用小树枝或小竹枝来代替手来捞取滚烫或冰冷的食物,就像是手指的延伸。后来,渐渐发展为用圆滑的竹枝制成的筷子。中国传统对于筷子的使用十分有讲究。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将筷子随便交叉放置在桌上,要整齐地竖向放置在碗的正中。

筷子具有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也与中国的民俗有深刻的联系。例如,因为筷子的单位是双,并且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所以象征着好事成双等美好寓意,也有团结的寓意。中国有关于筷子的民谚,“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断难”、“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划桨大浪高”等等。这些谚语都象征着中国人团结的集体主义意识。

西方国家的主要饮食工具是刀和叉。刀叉的最初起源和古代欧洲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习惯随身带刀,用刀切肉,十分方便。后来渐渐发展为在餐桌上使用的较为美观的刀叉。在西方,在用餐时持餐具的基本原则是左手拿刀或者汤匙,右手拿叉,左右手相互配合使用进餐。

用餐中刀叉应摆放为“八字形”,放在餐盘的两侧。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放入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须放下,但若需是做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应当注意的是,无论何时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根据吃的食物的不同,刀叉的大小尺寸规格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吃肉和吃蔬菜所用的刀叉是有区别的。

筷子和刀叉,作为东西方最有代表性的餐具,也影响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两种风格的民族智慧。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各国人民餐桌上的餐具以多样化发展,人们的日常餐饮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中西餐桌文化的禁忌差异

在中国,用餐前或者用餐途中,不能交叉放置筷子;在等待就餐时,切忌用筷子敲打碗或者茶杯;在用餐途中,不要插筷子在饭上;在夹菜时,不要用筷子翻找食物;在与人说话时,不要一边说一边挥舞筷子。

而在西方国家,吃肉类时要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吃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者配菜只需把它放到碟边;用餐结束时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者手上的油渍即可;吃完每碟菜之后,要将刀叉并排在碟上并且叉齿朝上。

结语

因为中西方的信仰,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导致了中西的饮食文化也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使得饮食文化多种多样。俗话说“入乡随俗”,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合,尊重饮食文化,不仅会让我们学习到其他国家文化的精华,使新时代的餐桌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提高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的成功率,促进双方的发展。2018年11月末的视频风波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D&G,意大利的奢侈品牌,为在2018年上海举办品牌大秀造势,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几条广告宣传片,标题为“起筷吃饭”。广告发布后却引起中国网友对D&G的强烈不满。虽然这一广告宣传片意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但他们却将筷子称为“小棍子形状的餐具”,并且其中浓妆艳抹的模特以奇怪姿势使用筷子吃西餐。因此,中国大量网名质疑其歧视中国传统文化,并发起了大量抵制D&G的活动。归其原因,就是D&G在运用筷子作为创意前并没有认真了解中国传统餐具———筷子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筷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承,可以说读不懂筷子就读不懂中国人。视频中模特并不是使用中国人的传统拿筷方式,侮辱筷子的行为立即激起民愤,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所以,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增加各国的文化交流,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摘要:民以食为天,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都会对餐桌礼仪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形成了文化差异。通过对比这些差异,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加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对比,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尹亚辉,《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分析》,焦作大学学报,(2013)03-009-03,11

[2] 李振霞,《论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3] 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4] 秦涛,《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之差异》,2016,(2-3)

上一篇:重点癌症筛查流程图范文下一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