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范文

2023-09-19

小学数学范文第1篇

忙忙碌碌中一个学期又将结束,回顾一学期的数学学科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各方面:

一、教学常规常抓懈

期初以学校“博学致远,崇德求实”和“快乐校园、爱心校园、学习校园、数字校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为指导思想,结合本学科实际和区《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了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常规细则”。小学数学教研总结使全体数学教师都明确数学学科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作业、辅导、教学评价与分析等基本常规。并且每个月都要根据《豫

英学科教学过程主要指标考评细则》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辅导学生和学生的作业等教学常规进行自查和教研组的互查。本学期教研组绝大部分教师都能达到公开教学2节或以上,听课18节或以上 ,执教新教材的教师和新教师听课就更多。

二、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三次实践二次反思”是一种全新理念上的教研活动模式,它不仅是教师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更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学理念的窗口。因为大家都明确教师的经验和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校本教研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当教研和教学一体化运作时,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本学期我们在每位教师上实践课的基础上,安排了两次“三次实践二次反思”的教研活动,低年级以研究“二期新教材”为目的,由陈瑞芳、徐卫红两位骨干教师分别执教了“5的乘法口诀”的两轮课。中年级以研究“老教材如何落

实新理念”为目的,由新教师单益军执教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两轮课。这两次活动我们都与进修学院研修中心“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在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下,运用了课堂全息观察、分析、诊断的技术,通过对课堂实录的观察、分析,进行评课和反思,并整理了有近5万5千字的课堂实录和反馈会议实录。在整个过程中教研组成员不但人人参与,而且在这之后,每人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写出了案例分析报告。小学数学教研总结在这一活动过程我们真正地把教学、教研、科研整合在一起了,使教师的教学、教研、科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真正地使校本教研活动落到了实处。

三、带教双赢形式多

教研组在“带教双赢”工作中承担着多层次的带教任务:教研组带教了沈巷中心小学、西岑中心小学两所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区学科带头人带教了两名区级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另外带教了

两名深圳来沪学习的教师;还有三名青年教师和三名新教师的带教任务。根据不同层次的带教任务,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带教形式:教研组的带教主要是以校本教研活动为主,我校教研组的两次校本教研活动,沈巷和西岑教研组都派教师全程参与并谈反思,他们两所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也都有教师去参加,并提出指导意见;对于区级教学能手和骨干,我们把带教的侧重点放在教学科研上;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对于深圳的教师,我们进行教学、教研、科研全方位的带教;对于青年教师主要是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使他们更快地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对于新教师,我们主要是放在新老教师互听随堂课和基本的教学常规的指导,使他们尽快地成为合格教师。

四、加强学科整合,提高教学效益

在豫英实验学校努力打造“快乐校园、爱心校园、数字校园、学习校园”之时,我们着力把科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

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首先依托学校强有力的硬件设施,每个年级组在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本学期基本上做到了各年级备课全部用电脑打印,这样的备课可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进程,便于修正教案,提高教学效益。另外,各年级备课组都能根据教学内容自行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做到了资源共享。各年级组之间经常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各自掌握和发现的制作课件的新技术。通过这样的交流、自培,现在教研组人人都能制作课件,且各备课组都有

一、二名能熟练制作课件的教师。在x月x日的现场会上,我们制作的课件和熟练操作的技能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还有不少听课教师向我们的老师询问制作方法。

五、其他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了抓差补缺与培养尖子生的整合。因为这学期又有许多学生插进来,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注意抓差补缺、

拾遗补漏,同时也加强了对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和培养。平时利用每周一节的“数学思维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训练,另外利用每周一次的数学兴趣小组和“双修班”,对各班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xx区xxxx年五年级小学数学竞赛”中,我校参赛的三名学生全部获胜,分别获得了第

小学数学范文第2篇

2、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认识

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浅谈

4、基于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思想方法研究

5、小学数学“数的运算”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6、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

7、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8、探究小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9、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功能与适用情境的差异性分析

10、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11、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思考

12、化归思想与化归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3、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校本研修现状调查与思考

14、把数学思想方法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田

15、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探讨

1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思想与方法的综合应用

17、以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浅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18、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策略

19、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分析

20、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的探析

21、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

22、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实践策略初探

23、小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分析

2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策略

25、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6、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策略

27、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8、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29、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30、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31、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32、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思想方法研究

3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研究

34、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实施与运用

35、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36、小学语文故事与数学思想方法(5)

37、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与小学数学教育

38、小学语文故事与数学思想方法(1)

39、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

40、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策分析

41、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42、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探讨

4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44、高师院校小学数学教学法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45、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46、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价值及实践途径

47、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48、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49、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数学范文第3篇

【摘要】新课改在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渗透数学文化,进而让学生掌握和明确数学文化.本文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分析了数学文化渗透的策略,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策略

一、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文化渗透的情况

(一)新课改促进了数学文化渗透

新课改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一部分,数学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和归纳总结而产生的数学品质和思考[1].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更好地体现数学内在含义.新课标对数学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明确,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历史、趣味内容、数学家故事等对数学文化含义进行体现.也就是具体的数学教学时,展现数学文化,拓展思维,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二)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情况

21世纪,很多国家都以数学文化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制订课程标准.我国对其很关注,可因数学文化概念进行清晰界定比较烦琐,数学教师也无法准确把握,只有比较浅显的了解,不能有效把握具体教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课堂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数学文化.所以,教学时,数学教师关注数学基础知识讲授,不重视数学文化内涵,导致数学教学欠缺文化教学内容.数学文化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对其有效渗透具有促进数学教学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文化韵味,可以体现数学文化内涵,这是现代数学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有效渗透数学文化方法和策略

(一)根据数学史了解知识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文化,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其中,数学历史是能更好地实现文化渗透的媒介.数学史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可以进行数学文化渗透,对学生合理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含义.数学教学结合数学史实施教学有很多实际例子,如,教学“分数的产生”知识时,教师探寻古代数学知识,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人测量石块的图形,教师进行讲解介绍,古人用结绳方式进行长度测量,石块的长度通过绳子结数计算,不够一结时,不是整数,就用分数表示[2].再例如,学习“角的度量”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把自己当作研究者,研究度量的产生,选择相应的度量工具,接着对度量标准实施统一,再进行度量工具创造.这样,会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文化具有的含义和魅力.

(二)强化思维锻炼,体会文化含义

数学史有关内容可以帮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数学文化渗透,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媒介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数学史属于数学文化,但是数学文化不全都是数学史.发生相应的数学问题,以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和解决,这种思考方式包含正确思想,蕴含高尚品格,这些都属于数学文化.所以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中进行了数学思维锻炼.例如,数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思想是重要思维方式,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能够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和学习中更好地体现出来,同时,也是数学文化的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知识点进行有效点拨和引导.比如,习题“1+2+3+…+9”的计算,可以和梯形相结合,研究相应的计算方式,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时,可以用长方形纸进行绘画和涂抹,研究相应计算方法……每个教学环节实施相关思维渗透,使数学课堂具有趣味性和文化性.

(三)以数学情感显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在研究数学知识时形成的人格品质、思想情感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文化形式.例如,小学数学教材当中的“你知道吗”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实施引领,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对生活的益处,明确数学知识奥妙,了解数学大师所做的数学研究贡献,进而调动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创新等,这些更好地体现了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所以,教师要有耐心,要对相关知识精心设计并进行实际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文化魅力.教师要组织学生亲自操作和训练,明确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有效把握数學知识和技能,以数学情感和品格作为教学重点,进而显示数学文化魅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是在一些特定课节进行,还要重视在数学模式和风格当中进行有效体现.数学教师一定要增强自身修养,深入分析和研究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含义,学习和掌握其含义,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对数学知识充分理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增加数学课堂的文化性

【参考文献】

[1]张秀华.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4):96.

[2]张峰,靳燕鹏.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以负数的认识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7(5):138-142.

小学数学范文第4篇

第一阶段:初识数学悖论, 外观形式上的数学美。

数学悖论中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几何中, 在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集合论、微积分等中都有很多。

例2: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数相等。

证明:设a、b为互不相同的两个数, 设c为他们的平均数, 即a+b=2c, 用 (a-b) 乘以两边得: (a+b) (a-b) =2c (a-b) , 展开a2-b2=2ac-2bc, 移项得:a2-2 ac=b2-2b c, 两边同加c2, a2-2ac+c2=b2-2bc+c2, 配方得 (a-c) 2= (b-c) 2, 两边开方得:a-c=b-c, 因此a=b。

多么神奇!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数可以相等, 那我们数学的研究基础在何处?研究价值又在何处?如此这样的悖论又何止千万, 在教学中若能有效利用, 学生定会对相应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阶段:再看数学悖论, 本质才是内在美。

数学上的许多东西, 只有认识到它的正确性, 理解了它内在数学价值, 也就是它的“内秀”才能感到其美好。

例3:“0与i谁大谁小?”

我们知道, 对于任意两个不同的数a和b, 或a>b或b>a, 两者不能同时成立, 并且:若a>b, b>c, 则a>c;若a>b, 则a+c>b+c;若a>b, c>0, ac>bc。在引入复数概念后许多同学会引起0与i谁大谁小的讨论, 根据上述基本性质我们对0与i进行如下探讨。

(1) 若i>0, 则i2>0×i两边同时乘以-1可得 (-1) 2>0× (-1) , 即1>0;另一方面, 对以上结果两边同时加1, 有-1+1>0+1, 即0>1。于是0>1且1>0, 矛盾。

(2) 若0>i, 两边同时加-i, 我们有0+ (-i) > (-i) +i, 即-i>0;两边同时乘以-i可得 (-i) >0×i, 即-1>0。

这样我们证明了无论0与i谁大谁小都会导出矛盾。在引入复数概念之后这是一个必然的结论:在实数范围内, 任何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 而在复数范围内, 除非它们都是实数, 否则两个复数无法比较大小。

第三阶段:探究数学悖论, 以奇引趣, 用妙引趣, 彰显数学之美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依据对人的活动的认识, 把教学分类时将“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提出以学习刺激的类型为标准的分类也强调学生经过努力突然发现预期学习成果, 知识来自内部的刺激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大家都意识到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若选取数学悖论作为刺激物, 不但可以达成数学史的教育功能, 同时还可以起到开阔学生视野, 用奇、用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例4:“1=2”悖论与除数不能为零的教学。

证明:设b=a, 那么ab=a2, 等式两端同时减去b2, 得:ab-b2=a2-b2, 于是b (a-b) = (a+b) (ab) 。用a-b除等式两边, 得b=a+b, 由b=a得a=2 a, 故1=2。

除法和分数的教学中除数不能为零和分母为零无意义, 从认识上来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为什么除数不能为零?何为无意义?为何无意义?通过一个古老的悖论“1=2”, 学生就会更加容易从本质上明白分母不能为零的原因。

第四阶段:解决数学悖论, 完善数学完美人生。

例5:三次数学危机, 尽显完美主题。著名的Hippasus悖论、George Berkeley悖论、Bertrand A·W·Russell悖论分别导致了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数学工作者们在解决三个悖论的同时也进一步创造性的完善了数学, 使得科学王后再一次尽显风采。

林立军说数学史教学鉴过去而知未来, 感悟数学与社会, 能使学生感受前人严谨态度, 增强自我探索精神。在无理数、导数与微分以及集合论相关理论引入的时候用中国学者李秉德教授所提倡以欣赏活动为主的陶冶教学, 把三次数学危机的背景及其解决概要作一简介, 相信Hippasus悖论、George Berkeley悖论、Bertrand A·W·Russell悖论及其最终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逐步完善日趋完美的过程, 这一感受对美育乃至德育以及学生日后发展的人生观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摘要:将数学悖论应用于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以期达到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美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悖论,数学教育教学,数学美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范文第5篇

一、在现实生动的情景模拟中快乐的学习

“创造一个现实生动、实际客观、真实具体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教师合理选择素材, 创设情境教学就能实现。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可使学生的情绪高涨, 可以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去学习, 引发出学生思维中的创新活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小学生对故事感性趣的特点,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 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境, 趣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新颖奇特的教学引导中快乐的学习

小学生对什么都是好奇的, 对新奇的事物特别感性趣,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 采用“快乐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应该多多激励学生积极的、主动的、乐观的参与学习, 积极的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会”慢慢的向主动“会学”、“要学”转变, 能让学生从“会学”、“要学”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从而达到快乐教书, 快乐的学习的目的。而新颖奇特的教学方式方法, 动态真实的教学过程, 参与性高、互动性高的教学环节能让学生们对学习内容增加浓厚的兴趣, 对教师教授的新知识点有着强烈的探究意向和主动学习探寻只是的积极倾向。

三、在大胆猜测与无限畅想中快乐的学习

对于”猜想”著名的波利亚的论述非常精彩:"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 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 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 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 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 于是, 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 关心课堂的进展, 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由此可见, 猜想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 人们丰富的认知活动和人们丰富的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巧妙的运用独到的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去设置相应教学内容的悬念,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能够紧紧扣住学生心弦, 吸引学习主动猜测和畅想, 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数学探讨活动, 能够快乐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在互动活动中快乐的学习。

四、给学生创造问的机会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主动发现新问题, 探寻新的知识点, 这个探寻的过程能让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印象和感受最为深刻, 知识点的理解最为通透, 还能融会贯通的运用在以后的学习中, 能够直接的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实质性质和内部联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新知识、积极思考新问题、努力开拓新思维的良好品质。这种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相互借鉴, 加快学习中接触新信息和理解新知识的速度, 掌握更快捷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创造了了有利条件, 在为这个培养过程花费的时间是非常值得的。

我们的学生只有敢于质疑, 善于提问, 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我们的教育才能更有希望。课堂上仅仅有老师和学生双方的信息沟通,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单调和乏味的负面厌学情绪。如某著名教师在课堂上提倡的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接话茬发表意见, 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发问:这个地方你觉得哪里难懂或者不懂?你认为这部分知识需要关注的重点在哪里?这道题还有没有别的解法?看到这个课题你都想提出哪些问题?等等。学生在不断的解惑中取得了进步。

五、给学生表达想法的自由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一些比较胆大的学生, 他们的特点是不论是对或是错都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让这些胆大敢于发言的学生先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需要再重复说一遍或者补充说明的时候, 就可以要求那些平时不懂得展现自我的学生来回答或补充, 并且不论说的是否准确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当遇到的问题比较简单时, 也可以尽量让那些胆小的孩子来发言, 答对或者给出理想答案后一定要表扬, 给他们树立下一次还会给出答案并勇于发言的自信心。还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机会放到小组里进行讨论, 让小组里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如果能把那些乏味的数字、枯燥的符号、呆板的公式、一成不变的图形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联系比较, 让学生注意到数学的某些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就在我们的身边, 那么就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减少陌生感, 从而能够让学生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新的兴趣, 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探寻的欲望。不难理解这样一个道理, 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背一遍。如果学生能像老师这样把所学的知识讲出来, 对知识的掌握、对思维的培养将会是大有益处。所以我们教育者一定要鼓励孩子想说--能说--爱说--会说。首先, 老师应该做好这样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都渐渐的爱说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如何能让自己的发言变得更简洁, 更有条理等等。

当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的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 比如出色地解答了一个难题, 准确的演算了一道数学题, 较以往的课堂上有明显的进步表现时, 不仅仅要得到老师的赞扬, 还要受到同学们的鼓励和表扬, 这样更容易让他感受到班级集体的温暖。有些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其他学生为他鼓掌, 来表示对他的鼓励和赞美, 对优秀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情感的积累, 对于后进生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动力。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增进老师与学生间的感情, 还能活跃课堂, 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缓解学习中的紧张, 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一系列的积极作用。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 结合学科内容, 运用适应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快乐教学的方法, 充分调动师生两方积极性, 在师生融洽的氛围中, 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快乐,教学

参考文献

[1] 梁国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J].教育, 2016 (10) :254.

小学数学范文第6篇

【摘 要】在世界范围的课程改革影响之下,我国的课程改革也紧随其后,其中最受瞩目的一科就是数学。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关键阶段。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改革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要点,是促进小学数学学科发展的一项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改革 要点

这次小学数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数学科学本身的发展与传统数学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二战后,科技发展飞速,促使各门学科广泛地运用数学,从而提出了更高的数学要求。而这次运动很快蔓延开得更为直接的原因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这使美国大为震惊,而美国方面普遍认为美苏之间的差距与作为基础教育的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落后有着重要关系。

一、小学数学改革的特点及缺点

随着这次教改的深入,新模式下数学的缺点在日益暴露,专家和学者对其主要的批评意见有以下几条:首先是只考虑了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的发展需要,但是却对数学的教法考虑不足。在对数学的抽象概念理解的比重上有所增大,这样,学生们在吃力理解这些概念的同时给学生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对于数学概念过于严密的追求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对于数学概念了理解程度下降。其次是数学教材的难度增大,使得学生在进行教材授课时对于教材知识点吸收的程度直接下降。由于新课改相比以前的老教材来说难度直接上升了一个台阶,因此就教材的某些定义老师们都不敢保证一定能吃透,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感到压力倍增。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师生门对于教材的兴趣甚至是数学这个学科的兴趣,使得学习数学的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第三是对学生在教材理解的程度方面要求过高,而对教学中数学技能的传授重视程度不够。比如教师十分吃力的给学生讲解了乘法交换律的含义,但是当教师向学生提问“5×8和8×5是否相等”这样的例子时,学生们就会不知所措。因为学生们知识强行记忆了乘法交换律的意义,而没有真正明白乘法交换律的本质。

二、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的启动阶段,以问题开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知识的情境化。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上课伊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以疑促学,以问导读,学生就会学得投入和扎实。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计算下面四个图形的面积:①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②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③半径是2厘米的圆。④半径是3厘米的圆。在计算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圆的面积计算还没有学过,该怎样办呢?圆的面积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用割补法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情景由教师创设,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去研究,课堂呈现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2.知识的过渡阶段,以问题铺设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连贯性。任何新知的产生,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因此, 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割补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试。”再如,当学生在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时(退位),可以启发学生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时(进位)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不是泛指劳动力,也不再泛指一般的智力,而是指人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具有创造性的思考力和独立探索知识的态度,就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或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方法。教学过程中,要用具体和半具体的教具,引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大脑风暴法”训练学生;布置创造性作业,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方法、经验等尝试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孩子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小心呵护这些独到的想法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可诱发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与潜力。

四、运用知识阶段,以问题扩展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运用知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以问题密切知识间的联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这主要表现为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善于变换思考角度的能力,在变化中求真、求新,同时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考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总之,数学的改革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更注重认知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有机整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欢欢,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年10期

上一篇:单位普法宣传范文下一篇:辅助调查员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