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范文

2024-02-19

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范文第1篇

党的理论与创新论文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的历史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90年。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走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理论。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更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但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思想都是理论上的卓越创造,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回顾90年党的历史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时俱进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不断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前进;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个别论断去裁剪现实,我们党的事业就受挫,就失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遵循着实事求是这一理论品质,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0年创新理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艰辛,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伴随这条道路的,也是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也是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和扬眉吐气,而指导这条道路的,还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不断开拓,我们党的事业的每一个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与时俱进作为党的理论创新之魂,充分体现在它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也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和力量源泉。

党的90年理论创新的经验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我们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根本所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根本所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担负着领导中国的坚巨任务,时间之长,功绩之伟,是任何一个政党也不能完成的。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新,到改革开放,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中国的举动对世界局势的影响越来越深,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过去是适合中国国情需要的。但是我党是一个爱好学习的党,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党,他一直与时俱进,密切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中国人 4

民一次次中因难和灾难带出来,使每个中国人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中国。

这说明我党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是有足够的能力和后劲来继续领导中国不断的向前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生活不断的变美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 根据资料显示,建国5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年,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具体的来说,从收入状况看,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年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到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4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到134元。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带来发展转机,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到1998年分别增加到5425元和2162元,扣除物价因素,20年分别实际增长了2.2倍和3.4倍,年平均增长6%和6.3%。

从人均消费支出看,1957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222元,其中食品消费130元,衣着消费27元,吃穿占消费支出70%。到1978年人均年消费支出311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57年增长22.6%,其中吃穿占消费支出比重为71%。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生活摆脱了票证的限制,真正达到丰衣足食的温饱阶段,并开始向小康迈进。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在改革前一直在57%以上,到1985年迅速下降到53.3%,1994年首次跌破50%的大关,1998年达到了44.5%。以这一指标衡量,目

前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

种种数据显示,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放松,他执着于提高我们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即使进步速度较慢,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但是,考虑中国建国之初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种失误,可以说旧中国的旧恶是相当的多的,要把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从各种恶劣的环境中解救出来,是相当困难的,这需要很长一断时间来缓和。

不过现在的中国,有一部分人的心情很急迫,这种心情可能是别有企图,但是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可能有所下降,但是这不能说明所有共产党人,都已经腐败了,一种现象不能概全,我们不能被黑暗蒙避了眼睛,要看到各种优劣,做出一个合理评价。

我国已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党提出要牢牢抓住机遇,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仅从立法方面讲,我党提出,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用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检验立法工作,为法制建设打下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使我国法律拥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与时俱进地推进立法工作。种种情况说明,我党为建设更美好的中国在不懈努力,为使每个中国人能真正的做到当家做主,在不懈奋斗。

明天的希望是美好的,所以我们作为建设的一份子,应该很好的了解我党的奋斗史,了解我党的党情,同时也应认识我党在带领中国

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范文第2篇

摘要:红色影视资源蕴含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具有独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资源价值。在阐述红色影视资源定义及特点的基础上,从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程的可行性,认为可在课堂导入、扩展和总结三个环节引入红色影视资源,在应用时要明确目标性、突出资源的典型性和时代性,要注意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红色影视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教学效果

红色影视资源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较高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艺术价值,形象直观地展现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的史实,在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扬革命传统中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大公无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堂,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红色影视资源概述

(一)红色影视资源的定义

红色影视资源是指以电影及电视节目形态,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历史,体现革命精神和优秀革命传统的影视艺术资源。红色影视资源作为展现党的历史、精神和传统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以及政治价值,在展现和弘扬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红色影视资源的特点

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浓厚的政治色彩。红色影视资源是一种书本、课堂之外的党史、国史、国情教育资源,主要展现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体现党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等方面的主题思想,其弘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二是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殊的美学力量。红色影视资源以电影电视的形态,集合了文学、绘画、摄影、戏剧、建筑、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的时空非常广阔,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丰富,能够综合、全面和形象地展现历史人物、事件和主题思想。建国以来,我国艺术家创作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红色电影、电视剧,如《铁道游击队》(赵明,1956)、《亮剑》(张前、陈健,2006)、《密查》(王兵,2019)等,这些红色影视作品艺术地再现历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的美学力量。

三是主体内容与思想体现着典型性与先进性。红色影视资源不同作品的精神内涵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其人物、情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典型性。无论是反映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张嘎《小兵张嘎》(崔嵬,1963),还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人物石光荣《激情燃烧的岁月》(康洪雷,2001),都体现着人物的典型性、先进性,反映着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给受众带来感染和启迪。

二、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红色影视资源的思想性决定了其教学价值

“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为培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红色影视作品在弘扬中國精神、坚定民族认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思想性赋予红色影视资源一定的教学价值。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育都要强化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与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打破封闭、僵化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鲜活、形象的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基础”课程,能够丰富教学的手段和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发挥积极的影响。

(二)红色影视资源的政治性决定了其政治教育价值

由于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没有停止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革命战争胜利和丰硕的经济建设成果。红色影视作品表现的有血与火的战争,也有汗水与智慧交融的砥砺前进征途,体现着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坚定的立场,蕴含着深厚的政治价值。将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程,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红色影视作品中蕴含的公仆意识、民主观念以及牺牲精神等的传播,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党的性质宗旨、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理解,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红色影视资源的艺术形式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诉求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价值取向多元,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个体意识趋于强化,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影视作品作为政治与艺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画面、音响、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表现形式展现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英雄(典型)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审美性、思想性等特性,是抽象思想与具体形象之间的“桥梁”。引入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能使“基础”课程教学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跨越,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生乐于接受课程的内容,从而达到内心认同,对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基础”课应用红色影视资源的要点及具体措施

(一)要点

红色影视资源的来源主要有:蕴含思想政治信息的新闻联播等电视栏目(如纪录片栏目、军事专栏、历史专栏)、影视剧频道播放的红色题材电影、电视剧,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类网站,国家主流媒体拍摄的红色题材微视频,等等。“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遵循教学需求和一定的原则进行遴选,建立红色影视资源素材库,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一是明确应用的目标性。红色影视资源进入课堂不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要发挥其工具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一堂课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如何采用红色影视资源,要解决什么现实问题,预期目标是哪些(创设情境、提供佐证,化抽象为具体,抑或其他等)。围绕这些问题,甄选出符合要求的红色影视资源,再进行“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只有这样,红色影视资源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二是突出资源的典型性。“基础”课程一般是大课教学,学生人数众多,授课时间有限,红色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与授课的约束条件形成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关注资源的典型性。教师在甄选红色影视资源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具代表性、与课堂内容联系最为紧密的影视片段。在必要的时候,可对多个影视资源进行拼接组合,以集中反映问题,从而实现红色影视资源的最大化效用。

三是注意资源的时代性。红色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其创作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要充分发挥红色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感染力,就要遵循时代性这一特点。教师在甄选红色影视资源素材的时候,要根据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及高校学生的特点,选择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联系最紧密的红色影视资源,以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代入感和感染力。

(二)具体措施

一是应用于课堂导入。利用红色影视资源进行课堂导入,对于快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饱满热情的学习状态,激发对课堂内容的好奇和思考,具有显著优势。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要对红色影视片段的背景等进行概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看懂影视片段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反映的思想,顺理成章地进入授课的情境中。比如,在《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学的课堂导入,可以播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一带一路”特辑的微视频《共同命运》,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性进行思考,这有助于学生结合教材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在时代召唤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是应用于课堂扩展。将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基础”课堂,其本身就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如何通过应用红色影视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想政治和法律知识的理解,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红色影视作品艺术化抽象思想为具体表现的优势,增强“基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授知识的理解。比如,应用中央媒体推出的《大国崛起》《身边的感动》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视作品,加强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和爱国情操的培养,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有助于高校构筑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家园。

三是应用于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梳理归纳授课要点,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基础”课程总结阶段播放串联本节课主题思想和能够引发课后思考的影视片段,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授课内容,并进行思考。比如组织观看《永不磨灭的番号》《我的兄弟叫顺溜》《走向共和》等优秀影视片段,以感性来激发情感、触动心灵,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判断,对其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产生正面影响。

四、红色影视资源应用于“基础”课教学的实效与反思

(一)教学实效

一是丰富“基础”课程的教育资源。红色影视资源具有其他教学资源所没有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运用红色影视资源有助于大学生在还原历史情境中理解其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通过引入红色影视资源,“基础”课程的教育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这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党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这为提高教师授课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增强“基础”课程的教育实效。传统的灌输式的大学思想修养课程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运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再现当年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以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创新的教学环境下投入“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强“基础”课程的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提高、情感心灵得到触动,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在“基础”课程中運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有助于他们全面继承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内涵高度和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在“基础”课程中运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明确大是大非,强化道德意识,防止陷入拜金主义等低俗思想和消极文化的陷阱,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辨力。红色影视资源通过艺术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担当,从而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二)几点反思

一是要正确处理红色影视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对于“基础”课程而言,红色影视资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正确处理红色影视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不能毫无根据毫无原则的滥用,而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经验等,有选择地使用红色影视资源,促进教学活动高效有序进行。需要强调的是,红色影视资源只是教学的资源工具,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基础”课程中的红色影视资源引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度依赖或者本末倒置,务求最佳教学效果。

二是要通过师生的良性互动来充分实现资源效用。教学是师生配合的双边活动,时代的变化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良性互动实现红色影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结合红色影视资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地进行有序引导,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学习、思考、探究,从而实现思想和认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霞.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王元元,邵源春,肖洪磊.“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

[3]苑晓杰,易丹丹.红色资源视域下高校党建的四个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4]梅雪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9(1).

[5]王玲,陈昱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6]梅岚,陈高华.红色经典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J].广西社会科学,2018(2).

[7]黄鑫.浅谈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

[8]崔士祥.论影视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传播[J].电影评介,2018(4).

作者简介:黄春有,单位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姚明敏,单位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责任编辑:王宝林)

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范文第3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如何把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我们对学员政治理论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经过课程内容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开设《党的创新理论概论》课程,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 依据素质要求,积极筹划新课程

本课程属于综合性的公共政治基础课,依据新型军事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对新课进行定位,即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牵引,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综合知识为依托,以创新方法为载体,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把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1)针对学员的特点进行施教。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军队院校本科学员。他们没有过多社会实践的经历,更难做出有很大社会价值的创新。因此,讲课中特别强调党的理论成果的广义创新,即相对于个人的创新。另一方面,就是针对军校自身的特点,尽量在讲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时,联系重大军事技术创新,引起学员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创新型国家一章时,特别强调军事代表的作用,使学员感到亲切,收到较好的效果。

(2)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员学习方式的改革。本课程是直接讲授党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的新课,没有成熟的经验。在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班次教学的实际情况,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进行对比教学,摸索适合本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针对学员对十六大以来新的理论有所了解的实际,在讲课中着重讲清概念、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创新方法、思路留给学员,以培养他们独立自学的能力,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3)严格要求,教书育人。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素质提升,只靠知识的传授是不能达到的。还必须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结合丰富前沿知识信息,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员要结合创新实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学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因而也不会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用成功的范例鼓舞他们,还有严峻的形势唤醒他们。用正确的道理引导他们,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他们。

(4)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创新性品质。针对学员多年的应试教育形成一些思维习惯和妨碍创新的观念,如思维心理惯性、害怕批评、恐惧挫折、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等,结合该课发展的历史,告诉学员创新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通过实例,让学员认识到,创新不仅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的形成,不能一蹴,要在实践中慢慢养成。

2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精心施教

依据课程目标,即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牵引,以创新方法为载体,以培养学员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没有党的创新理论牵引,难以提升学员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但只讲理论,很抽象,难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因此,搞好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必须把握四个环节,引导学员在深刻领会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发展性、现实性和实践性上下功夫。

2.1 要在把握理解科学体系上下功夫,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性”

党的创新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个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三个时序性层次,各个层次都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各自的主要内容,每个层次的各项内容以及层次间的各项内容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地存在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之中的[1]。因此引导学员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时序性,就能使学员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按时代发展要求在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比如,对待“发展”这个事关国家和社会全局的核心问题,我们首先帮助学员把握“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在中国发展问题上的经验集成和思想结晶。科学发展观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发展的思想和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个思想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然后,又分别阐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毛泽东同志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开始探索发展理论;改革开放形成了以发展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问题上与时俱进;新世纪新阶段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就能够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时序性、继承性与发展性,使学员深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2.2 要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上下功夫,引导学员深刻理解理论的“创新性”

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树立起了一座理论丰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眼于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着眼于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和军队履行的新的历史使命,引导学员深刻理解不同时期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时代内涵,充分认识这些理论的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国情,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在21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新考验。一是国际大局变动的考验。如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我们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起,能否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国际大局对我们的重大考验;二是国内大局发展的考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国社会活力也在不断增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这是国内大局对我们的重大考验;三是党的本身还面临着干部队伍整体性新老交替的考验。我们只有将这些新的时代内容纳入到党的创新理论教学和研究的视野之中,不仅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新的矛盾的政治智慧,而且培养他们一种有预见、有准备、有胆略、有魄力的主动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造就适应未来国家建设和军事斗争需要的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

2.3 要在充分发挥理论的阐释和批判功能上下功夫,深刻体会创新理论的“现实性”

军队院校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立足“打得赢”、“不变质”,确保建设高水平军事院校的正确方向,确保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在于引导青年学员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院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的地方,往往较快地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领风气之先。在社会转折时期,思想政治领域的复杂矛盾和斗争,也会更多更直接地反映到院校中来,对青年学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一些反动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思想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渗透到院校中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敌对势力鼓吹“军队国家化”、“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正毒害和侵蚀着我们的青年学员思想。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实问题的答疑,把握学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答疑环节,引导学员在领会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因此,党的创新理论教学应当是开放的,而且应当引导学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各种理论、思潮和现实问题,帮助学员在与国内外社会现实的接触中,提高比较能力、鉴别能力和抗干扰免疫能力。

第四,要在紧密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引导学员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性”。

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是坚持邓小平强调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后指导学员的读书自学活动,都必须正确理解并处理好“精”与“管用”的关系,并使这一原则成为他们终身读书学习的基本要求。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通过教学过程确立学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键在于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并将这些道理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尤其是贯穿在教员阐述的一系列基本理论之中。三是要在教学中讲清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坚持的保证。我们的教学应当清晰明了地说明党的创新理论三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一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的基本理论;第二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次飞跃的基本理论;第三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说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样梳理出坚持和发展的理论线索,使学员们在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统一中体会我们党一代代领导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典范作用和历史贡献,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学风。

3 实践效果

经过四年的研究与实践,该课程的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是深化了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只有“深学”才能促进“真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两个联系:一是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事实及新情况、新问题的联系,引导他们学会辩证地、具体地看待当代中国的成绩和问题,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领悟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坚信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二是与部队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联系,加深对我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跨越式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2]。

3.2 为探索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结合开了好头

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本课程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出智能教育,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素质教育方面,树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思想。把教育从培养和发展学员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员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他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

3.3 激发了学员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员的创新能力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师生关系由教师主动、学员被动向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转变[3]。学员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的探索者、创新者转变,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党的创新理论知识,而且获得了独立地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通过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讲座,邀请一些学者、大学教授等介绍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动态;组成各种政治理论学习兴趣小组,广泛动员学员写作作者小论文活动;广泛开展如“家乡的变化”演讲比赛、“我看祖国六十年”诗歌朗诵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有奖征文”等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员的创新能力。

3.4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推出了一批新成果

如《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列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的转化》、《科学发展观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等30多篇论文。它们被运用于教学后,既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进一步扩大了学员知识面,也进一步增进了学员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度与接受率,,使学员深受启发,效果十分明显。

摘要:如何把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是摆在政治教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开设《党的创新理论概论》课程,我们对学员政治理论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经过课程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实践等,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党的创新理论,课程,探讨,措施

参考文献

[1] 毛林根.在把握四个环节中引导学员真学真用[EB/OL].人民网,2006,06,06.

[2] 张凤奎,李海平.探索改革“党的创新理论”课程[N].光明日报,2007-06-20.

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范文第4篇

产业创新的层次不包括() (10分)

A. 产品创新

B. 流程创新

C. 企业文化创新

D. 功能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2 题 10

收藏

在网络化创新模式下,IBM没有关注到小型机市场,仍然关注大型机市场,导致(

)抓住机会,成长为小型机领域的霸主。 (10分)

A. 康柏公司 

B. 联想集团

C. DEC 

D. DELL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解析:

机会,成长为小型机领域的霸主。 在网络化创新模式下,IBM没有关注到小型机市场,仍然关注大型机市场,导致DEC抓住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3 题 10

收藏

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形成的跨国技术人员社区对产业创新有以下作用:(

) (10分)

A. 带来了最新的技术

B. 带来了最新的管理

C. 增强了产业创新能力 

D. 推动了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4 题

收藏

在以下哪些方面,产业集群比单个企业要优越?(

A. 专业化的人才

B. 足够的资金

C. 有效信息

D. 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 (10分)

第 5 题

收藏

网络化创新模式的竞争从三个层次展开, 包括三个方面:(

) (10分)

A. 设计规则的竞争

B. 模块创新的竞争

C. 集成创新的竞争

D. 制度创新的竞争.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6 题

收藏

产业集群是由以下哪些单位所构筑的网络体系:(

A. 企业供应商销售商

) (10分) 

B. 大学与科技机构

C. 中介机构金融机构

D. 地方政府.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7 题

收藏

只有健全完善市场体系, 才能聚集各类资源要素,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10分) ( 第 8 题

收藏

IBM之所以创新失败,根本原因是局限于线性创新模式,未来很好利用网络化创新模式。 (10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9 题 10

收藏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过分依赖技术引进,限制了我国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10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解析: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过分依赖技术引进,限制了我国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10 题

收藏

和网络化创新模式相比,线性创新在遵循统一界面标准的前提下,实现了创新的分散化。 (10分)

A. 是

B. 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范文第5篇

对指导当前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意义

对内发展与对外发展的和谐统一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总战略

求平衡是国际关系的总原则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内涵。

创新是只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添加的“新结合”生产体系。包括技术、市场、组织、管理创新。

原始创新是在某一领域做出的前人所没有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

集成创新是指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新技术的活动。如CT扫描仪和集装箱起重机。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指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相关技术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技术、工艺或产品。

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即一个国家在加入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以自身的研发活动为基础,坚持技术学习的主导权,并把增强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单位GDP能耗相当于世界水平的3倍。

其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是第一大出口国,但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却只有10%左右,利润的大部分倍国外跨国公司拿走。 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不是取决于他蓄积财富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李斯特 再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33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申请专利的才达到4.05万家,占12%。

真正的核心技术,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学术的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试试正确的指导方针。核心就是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第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第三,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一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二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第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的飞跃,我们必须敏锐的把握住这个表现趋势。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科技更新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需要80到90年;19世纪需要40到70年;20世纪需要5到10年,现在已经更短了。

胡锦涛在200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讲到“发轫于上个世纪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英气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回眸20世纪科技的发展过程,总的概况起来就是“一个技术,二个理论,三个工程,四个模型,共十项。”

一个技术指计算机技术;二个理论指相对论和量子论;三个工程指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工程、人类基因组工程;四个模型指夸克模型、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模型和地区板块模型。

20世纪科技的部分重大发明发现有飞机,磁悬浮列车,火箭,喷气式发动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船登月,火星探测器,机器人,半导体器件,芯片,计算机,无线电广播,雷达,遥感技术,隐形技术,电视,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弹,氢弹,导弹,夜视仪,GPS,核电站,同位素,抗生素,试管婴儿,生物芯片,生物铜,克隆,高分子合成材料,化肥······

21世纪初科技发展的趋势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兴起,二个焦点,三个关注,四个支撑,共计十项。一个兴起指的是纳米科技;二个焦点指环境安全科技(环境友好)和能源资源安全科技(资源节约);三个关注指地球科技,海洋科技和空间科技;四个支撑指信息科技,材料科技,制造科技和生命科技。

纳米科技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捷径。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当前这些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

化学定时炸弹已经埋下。近200年间,西欧的两千多万公顷土地中已有一千九百万公顷受到化学污染。而我国的污染面积速度远超修。到现在为止,我国污染严重的农田已经超过两千万公顷,占到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还有人民承受能力弱,地方保护主义讳疾忌医,治标不治本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结果更为严重。农作物大量减产,农业难以发展,民族存亡也将成为问题。

能源和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能源告罄,资源枯竭的表象已经开始显现。1970年—1995年将25年间,全球资源损失1/3,其中森林面积减少10%,海洋生态系统损耗30%,淡水生态系统损耗50%。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资源消耗国。但是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仅为发达国家的1/3或1/4。未来我们应该努力研发利用的能源有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还有可燃冰。

人类需要关注的

加大创新培养力度

民主科学地评选科学家、院士

合理规划并监督使用科研经费

改革教育,亟需开放包容式的教育方式,提倡张扬个性,提倡创造,而不是打击出风头,改变以往总是学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从小抓起

引进世界各国各方面的科研技术人才,为我所用,向美国学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重视人才培养。

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一流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主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理论创新:

“五大创新”就是说,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新的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民的智慧,做出了五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

第一大创新,就是比以往更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作为新时期的伟大旗帜与指导思想。

第二大创新,就是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生长点,新时期统摄全局的指导方针。

第三大创新,就是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和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体制的重大举措,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的有机体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四大创新,就是更加鲜明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对内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台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对外强调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范文第6篇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科学总结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主要经验,借鉴世界上共产党和其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它对于我们党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决定》阐明了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执政能力的内涵作出科学概括。它紧紧围绕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基础和执政使命等重大命题,讲明了执政的主体、内容、方式、途径、目标及依靠力量等事关执政的基本问题;强调执政能力既包括党领导国家政权的能力,也包括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并有效治党治国治军的能力。

《决定》科学总结了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六条主要经验,即: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六条主要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这六条主要经验坚持和发展了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经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在新的实践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和运用这六条主要经验。

《决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新论断。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融为一体,作为党执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并且明确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三者是有机统

一、相辅相成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明确回答了“怎样执政”这样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深化。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的重要保证,对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 - 1 -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五个以”,从理论指导、群众基础、骨干力量、体制保证和组织基础的角度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个总体目标,分别从党的执政宗旨、执政方式、执政形象、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等方面,集中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以及如何长期执政等根本问题。这个总体目标与我们党以往确定的党的建设的总目标相统一,既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统一,又突出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具备的品格和素质。

《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与党的十六大对各级党委和领导班子提出的“五种能力”,既相互联系又内在统一。这五个方面能力的提出,着眼国内国际大局,纵观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伟大事业和新的伟大工程,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表明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决定》强调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贯要求,是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核心内容。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决定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系统性的建设。只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各方面建设,我们党才能不断创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改进执政方式,改善执政环境,提高执政能力。

执政理论来之于执政实践,执政实践推动执政理论发展。我们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个重大问题,紧密联系执政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借鉴其他国家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善于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继续推向前进!

上一篇:淡淡回忆深深地爱范文下一篇:当代社会公德问题范文